CN200910212250.0
2009.11.10
CN101755749A
2010.06.30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37/50申请日:20091110|||公开
A01N37/50; A01N37/24; A01N43/54; A01N37/36; A01N47/24; A01P3/00
A01N37/50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刘胜召; 曲哲; 张洪; 张承来; 曹明章; 孔建
518102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水库路113号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药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氟酰胺和任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二者的质量比例为50∶1-1∶50。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选自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胺、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吡唑嘧菌酯等。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用于防治丝核菌引起的病害,尤其对水稻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1. 一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氟酰胺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的一种。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选自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胺、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吡唑嘧菌酯。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质量比例为50∶1-1∶50。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质量比例为20∶1-1∶5。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90%。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中还包括有益于活性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辅助成分,以便制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一剂型。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成分为溶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乳化剂、防冻剂、崩解剂、消泡剂、填料和助溶剂中的一种或几种。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剂型是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和微乳剂。9. 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水稻病害上的应用。
一种增效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尤其是一种含有氟酰胺的增效农药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病害。 背景技术 水稻纹枯病是由土壤真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类严重制约水稻生产的全球性病害,它分布广、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上的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矮秆、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密植和施肥水平的提高,其危害程度正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化学防治是进行植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然而当前使用的杀菌剂如多菌灵、井冈霉素等防治效果不佳,同时,这些药剂由于长期单一过度使用,已经使病菌产生了抗药性,且抗性不断增强。 氟酰胺(Flutolanil)是一种具有内吸活性的酰胺类杀菌剂,其结构式如下: 氟酰胺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持效期长,其作用机制是呼吸作用的电子传递链中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天门冬氨酸盐和谷氨酸盐的合成,阻碍受感染体上菌丝的生长和穿透,引起菌丝的消失。主要用于防治丝核菌引起的立枯病、纹枯病等病害。但是氟酰胺的防效不是很好,且长期使用,也面临产生抗性的风险。 增效杀菌组合物不仅能明显提高防效,减少用药量,还可以避免或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因此,开发含有氟酰胺的增效农药组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含有氟酰胺的农药组合物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氟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的一种。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s)杀菌剂是一类低毒、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细胞色素复合物,阻断病菌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过程,抑制病菌细胞能量供应,使病菌细胞缺乏能量死亡。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和卵菌纲等病菌均有良好的活性,能防治多种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和稻瘟病等病害。所述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体为: 醚菌酯(kresoxim-methyl)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与其它常用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嘧菌酯(Azoxystrobin)是由先正达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有渗透性和内吸活性,对谷物、蔬菜、果树等作物安全。 烯肟菌胺(SYP-1620),化学名称:2-甲氧亚氨基-N-甲基-2-[[[[[[4-(2,6-二甲基)苯基]-3-丁烯-2-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化学名称:3-甲氧基-2-〔2-((((1-甲基-3-(4-氯苯基)-2-丙烯基叉)氨基)氧)-甲基)苯基〕丙烯酸甲酯。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化学名称:甲基(N)-[[[1-(4-氯苯)吡唑-3基)-氧]-0-甲氧基]-N-甲氧氨基甲酸酯,是新型广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叶片渗透传导作用。 肟菌酯(trifloxystrobin)由德国拜耳开发的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苯醚菌酯,代号ZJ0712,化学名称为:2-[2-(2,5-二甲基苯氧基)-苯亚甲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是由浙江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新型、高效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本发明组合物中,氟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质量比为50∶1-1∶50,优选质量比为20∶1-1∶5。 本发明的组合物除有效成分氟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外,还包括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辅助成分,以便制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一剂型,比如,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和微乳剂,制剂中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90%。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用于防治丝核菌引起的病害,尤其是水稻纹枯病。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普通的方法施用,如浇注、拌种、浸种、喷雾、撒粉,其施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下实施例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实施例1:51%氟酰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氟酰胺 50% 醚菌酯 1% 茶枯粉(润湿剂) 7%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 2%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5% 膨润土(填料) 10% 凹凸棒土(填料)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51%氟酰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51%氟酰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按150ga.i./ha[a.i.,active ingredient,即活性成分]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4%和90.1%。本实施例中的醚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吡唑醚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效果基本相同。 对比例1 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按300g a.i./ha和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按8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85.1%和80.5%、84.3%。 结论:氟酰胺与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2:42%氟酰胺·嘧菌酯悬浮剂 氟酰胺 40% 嘧菌酯 2%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润湿剂) 7% 黄原胶(增稠剂) 2% 膨润土(增稠剂) 1% 农乳600#磷酸酯(分散剂) 3% 丙三醇(抗冻剂) 5% 水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增稠剂、润湿剂、抗冻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42%氟酰胺·嘧菌酯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42%氟酰胺·嘧菌酯悬浮剂按8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8%和91.4%。本实施例中的嘧菌酯可替换为醚菌酯、烯肟菌胺、烯肟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效果基本相同。 对比例2 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按300g a.i./ha和25%嘧菌酯悬浮剂按4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87.2%和80.5%、85.5%。 结论:氟酰胺与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3:33%氟酰胺·烯肟菌酯悬浮剂 氟酰胺 30% 烯肟菌酯 3%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5% 茶枯粉(润湿剂) 5% 膨润土(增稠剂) 2% 硅酸铝镁(增稠剂) 1% 乙二醇(抗冻剂) 5% 水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增稠剂、润湿剂、抗冻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33%氟酰胺·烯肟菌酯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33%氟酰胺·烯肟菌酯悬浮剂按10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8%和93.2%。本实施例中的烯肟菌酯可替换为醚菌酯、烯肟菌胺、嘧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效果基本相同。 对比例3 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按300g a.i./ha和25%烯肟菌酯乳油按10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85.2%和80.5%、83.5%。 结论:氟酰胺与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4:24%氟酰胺·烯肟菌胺乳油 氟酰胺 20% 烯肟菌胺 4% 农乳500#(乳化剂) 3% 农乳600#(乳化剂) 5% 甲醇(助溶剂) 20% 环己酮(溶剂) 10% 二甲苯(溶剂)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乳化剂和助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制得24%氟酰胺·烯肟菌胺乳油。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24%氟酰胺·烯肟菌胺乳油按6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6%和95.7%。本实施例中的烯肟菌胺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效果基本相同。 对比例4 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按300g a.i./ha和5%烯肟菌胺乳油按8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86.8%和80.5%、85.5%。 结论:氟酰胺与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5:16%氟酰胺·吡唑醚菌酯微乳剂 氟酰胺 12% 吡唑醚菌酯 4%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 10% 异丙醇(溶剂) 15% 农乳600#(乳化剂) 5% 农乳1601#(乳化剂) 5% 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 3% 水 补足至100%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16%氟酰胺·吡唑醚菌酯微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16%氟酰胺·吡唑醚菌酯微乳剂按8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6%和94.3%。本实施例中的吡唑醚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效果基本相同。 对比例5 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按300g a.i./ha和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按10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85.8%和80.5%、86.5%。 结论:氟酰胺与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6:10%氟酰胺·苯醚菌酯水乳剂 氟酰胺 5% 苯醚菌酯 5%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 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分散剂) 5% 农乳600#(乳化剂) 5% 水 补足至100%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10%氟酰胺·苯醚菌酯水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10%氟酰胺·苯醚菌酯水乳剂按7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4.9%和95.3%。本实施例中的苯醚菌酯可替换为醚菌酯、嘧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菌胺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效果基本相同。 对比例6 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按300g a.i./ha和10%苯醚菌酯悬浮剂按8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88.8%和80.5%、84.7%。 结论:氟酰胺与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7:90%氟酰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氟酰胺 30% 嘧菌酯 60% 烷基萘磺酸钠(润湿剂) 3%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2% 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散剂) 1% 硫酸铵(崩解剂) 2% 轻质碳酸钙(填料)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90%氟酰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90%氟酰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按3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9%和94.4%。本实施例中的嘧菌酯可替换为醚菌酯、烯肟菌胺、烯肟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效果基本相同。 对比例7 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按300g a.i./ha和25%嘧菌酯悬浮剂按4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87.2%和80.5%、85.5%。 在试验过程中,还发现90%氟酰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对稻瘟病、稻曲病也有良好的防效,防效在80%以上。 结论:氟酰胺与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8:80%氟酰胺·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氟酰胺 20% 肟菌酯 60% 木质素磺酸钙(润湿剂) 5% 茶枯粉(分散剂) 2% 拉开粉(分散剂) 2% 白碳黑(填料) 5% 高岭土(填料)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80%氟酰胺·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80%氟酰胺·肟菌酯可湿性粉剂按10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4%和93.1%。本实施例中的肟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吡唑醚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效果基本相同。 对比例8 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按300g a.i./ha和25%肟菌酯悬浮剂按1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86.4%和80.5%、84.9%。 结论:氟酰胺与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9:60%氟酰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氟酰胺 10% 醚菌酯 50% 茶枯粉(分散剂) 5%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润湿剂) 7% 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散剂) 2% 海藻酸钠(崩解剂) 2% 膨润土(填料) 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60%氟酰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按6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2%和93.4%。本实施例中的醚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吡唑醚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效果基本相同。 对比例9 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按300g a.i./ha和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按8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85.1%和80.5%、84.3%。 结论:氟酰胺与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10:25.5%氟酰胺·烯肟菌胺悬浮剂 氟酰胺 0.5% 烯肟菌胺 25%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润湿分散剂) 5% 硅酸铝镁(增稠剂) 1% 乙二醇(抗冻剂) 5% 白碳黑(增稠剂) 2% 有机硅(消泡剂) 0.5% 水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增稠剂、润湿剂、抗冻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25.5%氟酰胺·烯肟菌胺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25.5%氟酰胺·烯肟菌胺悬浮剂按6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6%和93.0%。本实施例中的烯肟菌胺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效果基本相同。 对比例10 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按300g a.i./ha和5%烯肟菌胺乳油按8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86.8%和80.5%、85.5%。 在试验过程中,还发现25.5%氟酰胺·烯肟菌胺悬浮剂可以有效地防治稻瘟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等病害。 结论:氟酰胺与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测定实例1 氟酰胺与任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水稻纹枯病菌(采自田间,并经三次分离纯化) 试验方法:蚕豆离体叶片法。将水稻纹枯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7mm的打孔器从边缘打孔,打成的菌丝块用作接种体。选取叶位一致的蚕豆叶片,每处理10片,浸在配制好的药液中10min,取出晾干,放入铺有保湿纸的培养皿中。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最后将菌丝块倒置接于叶片中央,并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待对照充分发病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直径,计算防治效果。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7。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CTC≤80,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CTC≥120,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1氟酰胺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氟酰胺 10.154 100.0 / / 嘧菌酯 0.081 12535.8 / / 氟酰胺50∶嘧菌酯1 2.398 423.4 343.8 123.1 氟酰胺20∶嘧菌酯1 0.771 1317.0 692.2 190.3 氟酰胺10∶嘧菌酯1 0.397 2557.7 1230.5 207.9 氟酰胺6∶嘧菌酯1 0.225 4512.9 1876.5 240.5 氟酰胺3∶嘧菌酯1 0.142 7150.7 3209.0 222.8 氟酰胺1∶嘧菌酯1 0.075 13538.7 6317.9 214.3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氟酰胺1∶嘧菌酯5 0.050 20308.0 10463.2 194.1 氟酰胺1∶嘧菌酯30 0.059 17210.2 12134.6 141.8 氟酰胺1∶嘧菌酯50 0.068 14932.4 12292.0 121.5表2氟酰胺与醚菌酯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氟酰胺 10.154 100.0 / / 醚菌酯 0.104 9763.5 / / 氟酰胺50∶醚菌酯1 2.897 350.5 289.5 121.1 氟酰胺20∶醚菌酯1 0.914 1110.9 560.2 198.3 氟酰胺10∶醚菌酯1 0.496 2047.2 978.5 209.2 氟酰胺6∶醚菌酯1 0.312 3254.5 1480.5 219.8 氟酰胺3∶醚菌酯1 0.178 5704.5 2515.9 226.7 氟酰胺1∶醚菌酯1 0.098 10361.2 4931.7 210.1 氟酰胺1∶醚菌酯5 0.063 16117.5 8152.9 197.7 氟酰胺1∶醚菌酯30 0.077 13187.0 9451.7 139.5 氟酰胺1∶醚菌酯50 0.088 11538.6 9574.0 120.5表3氟酰胺与烯肟菌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氟酰胺 10.154 100.0 / / 烯肟菌胺 0.094 10802.1 / / 氟酰胺50∶烯肟菌胺1 2.724 372.8 309.8 120.3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氟酰胺20∶烯肟菌胺1 0.913 1112.2 609.6 182.4 氟酰胺10∶烯肟菌胺1 0.491 2068.0 1072.9 192.7 氟酰胺6∶烯肟菌胺1 0.309 3286.1 1628.9 201.7 氟酰胺3∶烯肟菌胺1 0.178 5704.5 2775.5 205.5 氟酰胺1∶烯肟菌胺1 0.098 10361.2 5451.1 190.1 氟酰胺1∶烯肟菌胺5 0.062 16377.4 9018.4 181.6 氟酰胺1∶烯肟菌胺30 0.071 14301.4 10456.9 136.8 氟酰胺1∶烯肟菌胺50 0.077 13187.0 10592.3 124.5表4氟酰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氟酰胺 10.15 100.0 / / 烯肟菌酯 0.42 2416.7 / / 氟酰胺50∶烯肟菌酯1 5.65 179.6 145.4 123.5 氟酰胺20∶烯肟菌酯1 2.75 369.1 210.3 175.5 氟酰胺10∶烯肟菌酯1 1.58 642.4 310.6 206.8 氟酰胺6∶烯肟菌酯1 0.98 1035.7 431.0 240.3 氟酰胺3∶烯肟菌酯1 0.72 1409.7 679.2 207.6 氟酰胺1∶烯肟菌酯1 0.43 2360.5 1258.3 187.6 氟酰胺1∶烯肟菌酯5 0.29 3500.0 2030.6 172.4 氟酰胺1∶烯肟菌酯30 0.33 3075.8 2341.9 131.3 氟酰胺1∶烯肟菌酯50 0.35 2900.0 2371.2 122.3表5氟酰胺与肟菌酯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氟酰胺 10.15 100.0 / / 肟菌酯 0.51 1990.2 / / 氟酰胺50∶肟菌酯1 6.09 166.7 137.1 121.6 氟酰胺20∶肟菌酯1 2.99 339.5 190.0 178.7 氟酰胺10∶肟菌酯1 1.98 512.6 271.8 188.6 氟酰胺6∶肟菌酯1 1.22 832.0 370.0 224.8 氟酰胺3∶肟菌酯1 0.81 1253.1 572.5 218.9 氟酰胺1∶肟菌酯1 0.49 2071.4 1045.1 198.2 氟酰胺1∶肟菌酯5 0.33 3075.8 1675.2 183.6 氟酰胺1∶肟菌酯30 0.39 2602.6 1929.2 134.9 氟酰胺1∶肟菌酯50 0.43 2360.5 1953.1 120.9表6氟酰胺与苯醚菌酯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氟酰胺 10.154 100.0 / / 苯醚菌酯 0.136 7466.2 / / 氟酰胺50∶苯醚菌酯1 3.365 301.8 244.4 123.4 氟酰胺20∶苯醚菌酯1 1.225 828.9 450.8 183.9 氟酰胺10∶苯醚菌酯1 0.652 1557.4 769.7 202.3 氟酰胺6∶苯醚菌酯1 0.387 2623.8 1152.3 227.7 氟酰胺3∶苯醚菌酯1 0.249 4077.9 1941.5 210.0 氟酰胺1∶苯醚菌酯1 0.139 7305.0 3783.1 193.1 氟酰胺1∶苯醚菌酯5 0.088 11538.6 6238.5 185.0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氟酰胺1∶苯醚菌酯30 0.101 10053.5 7228.6 139.1 氟酰胺1∶苯醚菌酯50 0.115 8829.6 7321.7 120.6表7氟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氟酰胺 10.15 100.0 / / 吡唑醚菌酯 0.37 2744.3 / / 氟酰胺50∶吡唑醚菌酯1 5.37 189.1 151.8 124.5 氟酰胺20∶吡唑醚菌酯1 2.64 384.6 225.9 170.2 氟酰胺10∶吡唑醚菌酯1 1.58 642.7 340.4 188.8 氟酰胺6∶吡唑醚菌酯1 1.02 995.5 477.8 208.4 氟酰胺3∶吡唑醚菌酯1 0.59 1721.0 761.1 226.1 氟酰胺1∶吡唑醚菌酯1 0.36 2820.6 1422.2 198.3 氟酰胺1∶吡唑醚菌酯5 0.25 4061.6 2303.6 176.3 氟酰胺1∶吡唑醚菌酯30 0.29 3501.4 2659.0 131.7 氟酰胺1∶吡唑醚菌酯50 0.31 3275.5 2692.5 121.7由表1-7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氟酰胺与任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在配比50∶1-1∶50之间对水稻纹枯病菌都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尤其在20∶1-1∶5时,增效更明显。 总之,以上实例可以证明,本发明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总的来说,本发明的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组合物在实际应用中比原有单一活性成分的单剂表现出更好的杀菌活性,显著提高了防治效果; 2、本发明的组合物在实际应用中对其它病害也有良好的防效,如实施例7的90%氟酰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和实施例的25.5%氟酰胺·烯肟菌胺悬浮剂,不但可以很好地防治水稻纹枯病,还能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稻曲病等其它水稻病害的危害,一药多治省工省时; 3、本发明的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复配后增加了对病菌的作用位点,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从而能够延长各活性成分的使用寿命。
《一种增效农药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增效农药组合物.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药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氟酰胺和任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二者的质量比例为501-150。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选自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胺、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吡唑嘧菌酯等。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用于防治丝核菌引起的病害,尤其对水稻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