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栓口服液药物的新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栓口服液药物的新用途。
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简称PTCA),即用末端带有球囊的心导管经腹股沟皮肤切口进入髂动脉腔内再经主动脉到达冠脉狭窄部位,然后在体外使球囊膨大而将狭窄处扩张的手术。该术系当今治疗冠心病的简便廉效而安全的方法,美国每年有40多万患者做该手术。但术后半年内可有20~50%患者出现扩张部位的再狭窄,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如新近文献报道,10多年来30多个研究中心进行过大规模随机药理试验尚未能找到确切有效减少再狭窄的药物,再狭窄成为开展该术的主要障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栓口服液药物的新用途,用于治疗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之疾病。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消栓口服液药物在制备治疗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之疾病的药中的应用,消栓口服液的组成:黄芪50份、当归尾6份、赤芍5份、地龙3份、川芎3份、桃仁3份、红花3份。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图1为兔术后7天中药组球囊扩张处腹主动脉内膜不增厚照片(×100)。
图2为兔术后7天对照组球囊扩张处腹主动脉内膜开始增厚照片(×100)。
图3为兔术后30天中药组球囊扩张处内膜未见明显增厚照片(×100)。
图4为兔术后30天对照组球囊扩张处腹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照片(×100)。
图5为兔术后60天中药组内膜轻度增厚照片(×100)。
图6为兔术后60天对照组内膜极度增厚照片(×100)。
图7为兔术后60天中药组内膜局部增厚照片,管腔未见明显狭窄(×25)。
图8为兔术后60天对照组内膜广泛增厚照片,管腔狭窄(25)。
图9为兔术后的60天中药组腹主动脉免疫组化染色照片,内膜未见明显增厚,中层为平滑肌细胞组成(×100)。
图10为兔术后60天对照组腹主动脉免疫组化染色照片,内膜大部分为平滑肌细胞组成(×100)。
1.动物模型的建立
纯种雄性新西兰兔,平均体重2.5kg,由广东省卫生厅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94023)。经基础饲料加0.5g/kg日胆固醇及5g/kg日脂肪喂养6周(以事先造成一定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以近似于临床冠心病患者),术中先做腹股沟切口,然后向髂动脉腔内逆行缓慢插入球囊导管至距离皮肤切口7cm深度(达腹主动脉处),然后由导管尾端注入无菌生理盐水(注压推力为2.5kg)以扩张腹主动脉,并来回拉动以轻度损伤内皮,共30秒,间隔1分钟再扩张拉动共3次。术前耳缘静脉予300u/kg肝素,术后继续高脂喂养。
2.实验分组与给药方法
术前家兔随机分为“消栓口服液”组(中药组)共24只,对照组20只(因另4只术中死亡)。“消栓口服液”含生药8.4g/ml。中药组兔术前1周及术后持续胃饲该口服液2ml/kg/日;对照组胃饲等量生理盐水。
3.组织标本制备
分别于球囊扩张术后7,15,30天处死每组各2只,术后60天处死其余家兔。取其腹主动脉球囊扩张处受损血管及其上延1.5cm处的相邻未受损血管,迅速浸泡于福尔马林液中,后行石蜡截面切片。
4.组织学研究
取受损血管标本得HE及弹力纤维醛品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中药组及对照组术后7、15、30及60天各时点组织变化。
5.形态学研究
在光学显微镜下彩色摄片,用计算机图象处理程序系统描述标本面积并计算以下指标数值:
5. 1内膜增生发生率:累计受损血管发生内膜增生的动物占各该组动物总数的百分比。
5. 2内膜增生面积:内弹力纤维层环绕的总面积减去血管腔面积。
5. 3内膜增生百分比:内膜增生面积除以内弹力纤维层环绕面积,即增生面积占原管腔面积的百分比,反映导致管腔狭窄的内膜增生程度。
5. 4血管腔相对面积比;受损血管管腔与相邻未受损血管管腔之比。
6.免疫组化研究
取两组受损血管标本用1∶100鼠HHF35单克隆抗体平滑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
7.含药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地影响
取正常兔腹主动脉中膜植块按卢氏等方法行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传至第五代,经电镜作平滑肌细胞鉴定后做以下实验:1)用中药组(7只)术前及术后含药血清(灌药后1小时采血)加入DMEM培养上述细胞并作3H-TdR掺入试验;2)用对照组7只术前及术后(灌生理盐水1小时后采血)如上法做相同掺入试验,观察两组血清对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8.统计方法
形态学观察中药组与对照组资料用团体比较t-检验,血清对平滑肌细胞培养的资料用个别比较t-检验。
结果
1.组织学研究
球囊扩张术后第7天中药组受损动脉内膜细胞未见增多,内膜未见增厚(图1);对照组内膜开始增厚,细胞增多,中膜近内弹力纤维层处的细胞变形,胞核长轴指向并贴近内弹力层(图2)。第15至30天中药组细胞仍然未见增生,内膜仍未见增厚(图3),但对照组内膜则明显增厚,其中膜平滑肌细胞呈条索状向内膜迁移(图4)。术后第60天中药组内膜细胞稍增多,内膜轻度增厚,主要为含脂滴的细胞所组成(图5);对照组内膜极度增厚,细胞显著增殖,主要为胞核椭圆形胞浆丰富的细胞,内膜深层贴近内弹力层处呈现若干含透明脂滴的细胞(图6)。术后60天中药组受损血管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增厚内膜仅占管腔约1/4(图7);对照组受损血管管腔比中药组显著狭窄,增厚内膜占满全部管腔壁(图8)。
2.形态学研究
2. 1内膜增生发生率
中药组24只兔中仅有7只出现内膜增生,占总数29.2%,而对照组20只兔中则有17只出现内膜增生,占总只数85%,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
2. 2血管内膜增生面积
中药组面积平均为0.54±0.21mm;对照组为0.67±0.75mm,明显大于中药组(p<0.01)。
2. 3内膜增生百分比
中药组内膜增生面积占原管腔面积的18±7.2%,而对照组则占56±7.2%,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
2. 4血管腔相对面积比
术后60天中药组为0.74±0.03,对照组为0.35±0.07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
术后60天中药组为0.74±0.03,对照组为0.35±0.07,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
3.含药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的影响
3. 1中药组术前含药血清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其3H-TdR掺入率为5646.86±3640.16cpm,术后血清培养者为4110.14±1977.01cpm,相差不显著(t=0.8374,p-0.439)。
3. 2对照组术前血清培养平滑肌细胞其3H-TdR掺入率为6130.43±3340.10cpm,术后血清培养者为7960.14±2802.59cpm,显著高于术前血清培养者(t=3.1661,0.01<p<0.05)。
3. 3用术前血清培养者两组掺入率无显著差异(t=0.2590,p=0.8)。
3. 4中药组术后含药血清培养者掺入率(见前)显著低于对照组(t=2.9699,0.01<p<0.05)。
3. 5电镜观察含药血清培养的平滑肌细胞肌丝较多,细胞器较少,多为收缩型细胞(分化成熟细胞),对照组血清培养者肌丝较少,细胞器较多,主要为合成型(增殖型细胞)。
根据本实验组织学观察结果,灌服“消栓口服液”的中药组家兔其受球囊扩张损伤的动脉内膜术后7天至30天均未见细胞增殖及内膜增厚,与对照组显著增殖、增厚形成鲜明对比;至术后60天对照组内膜细胞极度增殖,增厚内膜占满整个管腔壁,而中药组增厚内膜仅占管腔壁的一小部份,而且可能为饲喂胆固醇及脂肪所致。另根据形态学观察,中药组内膜增生率、血管内膜增生面积及内膜增生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管腔相对面积比则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表明“消栓口服液”有显著防止球囊扩张(模拟PTCA)后再狭窄作用。
3H-TdR掺入试验结果表明含药血清可显著抑制平滑肌细胞的DNA合成从而抑制动脉受损诱发的细胞增殖,部分阐明该“消栓口服液”的作用机制。
新近有的学者认为PTCA后的再狭窄不仅仅是动脉对球囊损伤作出的新内膜的形成,而且是动脉对损伤及新内膜形成作出反应的在动脉重新发生粥样硬化(de novo atherosclerosis)时常见到的“动脉重建”(arterial remodeling)。
消栓口服液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该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良效且无临床副作用。按PTCA仅可解决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冠脉狭窄(治标)而未能解决导致冠脉狭窄的动脉粥硬化本身(未能治本),故用消栓口服液防止PTCA术后再狭窄可有标本兼治且对患者无副作用的优点,而且,如果上述“动脉重建”确实存在的话,它也可能通过抑制这种重建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