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动力工具的吸尘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尘器,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动力工具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常见动力工具有电钻、冲击钻、电锤等。动力工具具有工作元件,工作元件在工作
过程中容易产生灰尘,四散的灰尘影响用户的作业,甚至可能对人体产生损害。
与动力工具配合的常规吸尘器,其吸尘效率较低,灰尘容易在风道中积累。为了提
高吸尘效率,增大电机功率,将造成吸尘器体积变大,影响用户操作。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吸尘效率的吸尘
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动力工具的吸尘器包括:把手装置、连接装置和吸尘装置;把手装置包括:
把手部和结合部;把手部用于供用户握持;结合部用于结合至动力工具;把手部容纳有电
机:电机用于驱动风扇产生气流;连接装置分别连接至把手装置和吸尘装置并形成有连通
它们内部的连接风道;吸尘装置形成有吸尘入口和集尘腔:吸尘入口用于吸入灰尘;集尘腔
用于收集灰尘;吸尘装置容纳有过滤元件:过滤元件用于过滤灰尘;过滤元件设置在吸尘入
口与连接风道之间以阻止灰尘进入连接风道。
进一步地,把手装置容纳有风扇。
进一步地,把手装置设有供风扇排风的气流出口,在风扇转动时,由吸尘入口进入
的气流依次经过过滤元件、连接风道后由气流出口排出吸尘器。
进一步地,风扇为离心风扇,风扇的直径大于等于30mm小于等于70mm。
进一步地,风扇绕中心轴线转动,风扇设有扇叶;越靠近风扇中心,扇叶在中心轴
线轴向上的尺寸越大。
进一步地,把手部容纳有:电池,用于为电机供电;电路板,用于控制电机。
进一步地,吸尘装置还形成有:吸尘风道,用于连通吸尘入口与集尘腔;中间腔,分
别与集尘腔和连接风道连通;过滤元件设置中间腔与集尘腔之间。
进一步地,吸尘装置包括:吸尘壳体,形成吸尘入口、吸尘风道和中间腔;集尘盒
体,形成集尘腔;吸尘壳体与集尘盒体构成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吸尘壳体形成有集尘罩,吸尘入口形成于集尘罩的端面;集尘罩的侧面
形成有补气入口。
进一步地,集尘罩还形成有补气出口;补气出口连通吸尘入口;补气入口和补气出
口之间连通有补气通道;补气通道大致成L型。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连接至吸尘装置;第二连接管,连接至把手
装置;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构成沿第一直线方向的相对运动。
进一步地,把手部大致沿第二直线方向延伸;第一直线垂直于第二直线。
进一步地,第一直线垂直于电机轴。
进一步地,第一直线垂直于风扇的中心轴线。
进一步地,吸尘装置相对把手装置至少具有:第一位置,电机具有第一转速;第二
位置,电机具有第二转速。
进一步地,吸尘装置设有或连接有一触发件,把手装置具有一个能被触发件触发
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触发件的位置控制电机。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吸尘效率高,灰尘不易在风道中积累。吸尘器与把手结合、
吸尘器体积较小,操作方便,续航时间长。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作为实施例的适用于动力工具的吸尘器的结构;
图2是图1中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吸尘器的局部爆炸图;
图4是图2中吸尘器的另一个视角的局部图;
图5是图2中吸尘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2中吸尘器的气流流向意图;
图7是图6中吸尘器的风扇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吸尘器的风扇的直径尺寸示意图;
图9是图6中吸尘器的风扇的扇叶示意图;
图10是图2中吸尘器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吸尘器的吸尘装置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12是图2中吸尘器的吸尘装置处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吸尘器与动力工具处于另一种安装方式的示意图;
图14是吸尘器处于图1中所示的安装方式的爆炸图;
图15是吸尘器处于图13中所示的安装方式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如图1所示,动力工具200包括:工作元件201、原动机(未示出)、工具壳体202。
工作元件201执行工具功能。具体而言,图1所示的工作元件201为钻头。原动机驱
动工作元件201。常见原动机包括以电力为动力源的电机以及以燃料燃烧为动力的内燃机。
工具壳体202容纳原动机。原动机设置于工具壳体202内。工具壳体202形成有供用于握持的
主把手203。
在动力工具200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灰尘。吸尘器100与动力工具200适配,用于收
集灰尘。
如图1和图2所示,吸尘器100包括:把手装置10、吸尘装置20和连接装置30。
把手装置10包括把手部11和结合部12。把手部11供用户握持。吸尘器100通过结合
部12安装至动力工具200。结合部12形成有装配孔121和锁紧夹122。装配孔121与动力工具
200的工具壳体202相适配。具体而言,装配孔121与动力工具200的头部适配,动力工具200
部分深入至装配孔121内,旋转锁紧夹122将吸尘器100锁定至动力工具200上。
吸尘装置20用于收集灰尘。连接装置30连接把手装置10和吸尘装置20。
如图3和图4所示,吸尘装置20包括吸尘壳体21、集尘盒体22。吸尘装置20形成有吸
尘入口211。吸尘入口211用于吸入灰尘。具体而言,吸尘壳体21形成有吸尘入口211。吸尘装
置20形成有集尘腔221。具体而言,集尘盒体22形成有集尘腔221,集尘腔221用于收集灰尘。
集尘盒体22还包括有集尘盖222。当集尘腔221内积满灰尘时,用户可以通过打开集尘盖
222,将集尘腔221内的灰尘移除,从而清扫集尘腔221。吸尘壳体21与集尘盒体22构成可拆
卸的连接。吸尘装置20还包括有卡扣件24,卡扣件24将吸尘壳体21和集尘盒体22连接成一
体。当需要打开吸尘壳体21和集尘盒体22时,用户触动卡扣件24打开两者间的锁定。具体而
言,卡扣件24位于把手部11和吸尘入口211之间。即卡扣件24设置远离吸尘入口211或工作
零件。用户在操作时,不会发生卡扣件24触碰工作零件的现象,避免了对工作产生干扰。更
具体的,卡扣件24设置在集尘盒体22。
如图3至图5所示,吸尘壳体21形成有集尘罩214。吸尘入口211形成于集尘罩214的
端面;集尘罩214的侧面形成有补气入口215。集尘罩214还形成有补气出口216。补气出口
216连通吸尘入口211;补气入口215和补气出口216之间连通有补气通道217;补气通道217
大致成L型。气流从补气入口215进入补气通道217后从补气出口216进入集尘罩214中。在工
作过程中吸尘入口211与工作零件接触容易发生吸尘入口211气流过小,吸力不足的情况。
在集尘罩214上设置补气入口215增大气流,能够有效提高集尘效率。补气通道217设置成迷
宫构造,能够有效避免异物的进入。
如图6所示,吸尘装置20形成有吸尘风道212,吸尘风道212连接吸尘入口211和集
尘腔221。具体而言,吸尘壳体21形成有吸尘风道212和中间腔213。过滤元件23设置在中间
腔213和集尘腔221之间。过滤元件23用于过滤灰尘。连接装置30形成有连接风道31,连接风
道31连通把手装置10和吸尘装置20。中间腔213连通集尘腔221和连接风道31。过滤元件23
设置在吸尘入口211与连接风道31之间以阻止灰尘进入连接风道31。
如图4和图6所示把手装置10形成有气流出口13。把手装置10容纳电机111和风扇
112。具体而言,把手部11容纳电机111,电机111驱动风扇112绕中心轴线S3转动产生气流。
风扇112产生的气流从气流出口13排出。
把手部11容纳有电池113和电路板114,电池113为电机111供电;电路板114用于控
制电机111。把手装置10设有开关14。开关14用于控制电机111。电机111启动后,带动风扇
112转动,由吸尘入口211进入的气流依次经过过滤元件23、连接风道31后由气流出口13排
出吸尘器100。更具体而言,参照图6箭头所示,风扇112转动带动气流从吸尘入口211进入吸
尘装置20,经过吸尘风道212进入集尘腔221中,经过过滤元件23的过滤,灰尘被停留在集尘
腔221内,其过滤后的气流进入中间腔213,中间腔213与连接风道31连通,气流经过连通风
道进入把手装置10后从气流出口13排出。
具体而言,如图7至图9所示,风扇112为离心风扇,风扇112的直径D于等于30mm小
于等于70mm。风扇112尺寸较小时,其产生的气流较小不足以维持吸尘的功能。将造成吸尘
效率低下。当风扇尺寸较大时,虽然其吸尘风力变大,但其续航时间下降明显,用户只能工
作较短的时间,即发生电量不足的现象。如果增大电池的容量,将造成电池体积增大。使吸
尘器整体体积变大重量变大,影响操作平衡;电池设置于把手部中,电池体积的增大将造成
把手部的增大,影响用户的握持。风扇112设有扇叶1121;越靠近风扇112中心,扇叶1121在
中心轴线S3轴向上的尺寸越大。能有有效的提高吸尘效率。
如图10所示,连接装置30包括第一连接管32和第二连接管33。第一连接管32连接
至吸尘装置20。第二连接管33连接至把手装置10;第一连接管32与第二连接管33构成沿第
一直线S1方向的相对运动。第一连接管32和第二连接管33之间相对运动使得,把手装置10
和吸尘装置20之间能够相对运动。在钻孔时,在加工深度的增大的过程中,吸尘装置20的吸
尘入口211能够有效的保持接触工作零件。维持稳定的吸尘效果。更具体而言,连接装置30
还包括有第三连接管34,第三连接管34连接第一连接管32和第二连接管33。在较小的体积
下实现了较大的相对运动的距离。第一连接管32和第二连接管33之间设有偏压元件35,偏
压元件35对第一连接管32和第二连接管33施加弹力。具体而言,偏压元件35为弹簧。弹簧两
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管32和第二连接管33。
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连接装置30还包括有软管36,软管36外套在第一连接管32
和第二连接管33的外部。对第一连接管32和第二连接管33以及弹簧起到防护的作用。把手
部11大致沿第二直线S2方向延伸。具体而言,把手部11的延伸方向与风扇223的中心轴线S3
方向一致。第一直线S1垂直于第二直线S2。风扇112的中心轴线S3垂直于第一直线S1。第一
直线S1垂直于电机111的电机轴(未示出)。
如图11和图12所示,吸尘装置20相对把手装置10至少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图11所示为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电机111具有第一转速;图12所示为第二位置,在第二
位置时电机111具有第二转速。第二转速大于第一转速。吸尘装置20相对把手装置10的运动
能够控制电机111的旋转速度。具体而言,吸尘装置20设有或连接有一触发件,把手装置10
具有一个能被触发件触发的控制装置15。控制装置15根据触发件的位置控制电机111。更具
体而言,吸尘装置20设有导向件40。导向件40固定至吸尘装置20。导向件40能够导向吸尘装
置20相对于把手装置10的运动。导向件40能够起到测量深度的效果。导向件40作为触发件。
控制装置15为电开关。
图1所示,吸尘器100安装至动力工具200时,用户右手握持动力工具200的主把手
203,左手握持吸尘器100的把手部11进行操作。吸尘器100还可以设置为图13所示的状态,
吸尘器100安装至动力工具200时,用户左手握持动力工具200的主把手203,右手握持吸尘
器100的把手部11进行操作。吸尘器100安装至动力工具200,能够满足不同左右手操作习惯
的人的需求。具体而言如图14和图15所示,把手装置10成对称结构。把手装置10形成有与连
接装置30适配的适配孔16,适配孔16贯穿把手装置10的两侧。吸尘器100包括用于封闭适配
孔16的封闭盖50。如图14所示,连接装置30从把手装置10的左侧连接至适配孔16。封闭盖50
从把手装置10的右侧连接至适配孔16。当按照此方式安装连接装置30和把手装置10时,可
以构成如图1所示的方式。如图15所示,连接装置30从把手装置10的右侧连接至适配孔16。
封闭盖50从把手装置10的左侧连接至适配孔16。当按照此方式安装连接装置30和把手装置
10时,可以构成如图13所示的方式。
如图14和图15所示,吸尘装置20两侧分别形成有安装导向件40的安装孔25a、25b,
如图14所示,导向件40安装至吸尘装置20右侧的安装孔25a。如图15所示,导向件40安装至
吸尘装置20左侧的安装孔25b。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
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
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