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捕脉红螺的装置及其诱捕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的捕捞与采捕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诱捕脉
红螺的装置及其诱捕方法。
背景技术
脉红螺Rapanavenosa,俗称“菠螺”、“海螺”,属于软体动物
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成体壳高可达11~12cm,我国渤海
和黄海均有分布。脉红螺足部特别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甚为
人们所喜食,经济价值高。近些年来,随着脉红螺近海资源的下降和
国内外市场的畅销,其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目前活体价格为20~40
元人民币/公斤。
目前,脉红螺在我国渤海和黄海沿岸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由于人
工育苗技术没有突破,远未实现产业化规模,导致人工养殖无法大规
模进行。因此,脉红螺成螺主要来源于海区采捕,但是采捕的效率较
低、成本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脉红螺成螺采捕效率低
的原因是脉红螺的采捕方式。至今为止,脉红螺的采捕方式主要依靠
潜水员进行人力采捕,或在回收地笼网时作为一种副产品而获取。由
于脉红螺是底栖生活,使用潜水员捕捞成本高、危险性大,而用地笼
网捕捞时,由于地笼网的设计不符合脉红螺的行为生态学习性,导致
采捕的效率极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诱捕脉红螺的装置及其诱捕方法,解
决了海区中脉红螺采捕效率低、采捕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诱捕装置包括浮球、尼龙绳及多组球缺体组,其中各球
缺体组均包括支架及多个连接于该支架上的球缺体,每一组球缺体组
中的各所述球缺体与支架之间、相邻球缺体组中的所述支架之间以及
所述浮球与最上层球缺体组中的支架之间分别通过所述尼龙绳相连
接;每个所述球缺体均为中空结构,表面上开有多个孔,每个所述球
缺体的表面及内部均放有诱捕脉红螺的脉红螺饵料。
其中:每个所述球缺体的开口处均设有向内开口的倒须形围网;
所述倒须形围网开口处半径为所述球缺体开口处直径的50%~70%;
各所述球缺体组由上至下依次连接成塔型结构,相邻球缺体组中
的所述球缺体之间均相互抵接;所述球缺体的球直径为30cm~50cm,
球缺高为球直径的70%~90%,球缺体厚为3mm~5mm;所述孔的直径
为3cm~7cm,每个所述孔的边缘距相邻孔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3cm~
5cm;所述球缺体的材质为不透明的沉水性塑料材料;所述支架为“田”
字形。
本发明诱捕装置的诱捕方法为:
在每个所述球缺体的表面及内部均放置脉红螺饵料,将每组球缺
体组中的各所述球缺体分别通过所述尼龙绳连接于本组中的所述支
架上,相邻球缺体组中的所述支架通过所述尼龙绳连接,所述浮球与
最上层球缺体组中的支架通过所述尼龙绳连接;将内部含有脉红螺饵
料的各所述球缺体组投放入脉红螺天然分布的海区,对脉红螺进行诱
集采捕,回收所述诱捕装置时,取出附着于各所述球缺体表面和内部
的脉红螺并重新添加所述脉红螺饵料后,重新将所述诱捕装置投放入
脉红螺天然分布的海区,继续对脉红螺进行诱捕。
其中:所述诱捕装置投放脉红螺天然分布的海区3~5天后回收。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诱捕装置的主体结构单位为球缺体,球缺体表面的孔
可使脉红螺顺利通过,充分利用了球缺体内外表面作为脉红螺的附着
空间,可顺利诱使脉红螺进入诱捕装置的内部空间,增大采捕效率。
2.本发明诱捕装置在投放和回收时,球缺体表面上的孔可顺利
使水流通过,减轻诱捕装置在操作时的重量,操作轻便、省力,同时
也可增强诱捕装置的抗风浪特性。
3.本发明诱捕装置的球缺体的开口处设置了倒须形围网,限制
了球缺体内部的脉红螺由球缺体开口处逃出。
4.本发明诱捕装置用贻贝、牡蛎和蛤蜊等低值贝类诱集采捕脉
红螺,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
5.本发明诱捕装置的材质为塑料材质,耐海水腐蚀,可重复使
用,节约成本,损耗低。
6.本发明诱捕方法简单,易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诱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组球缺体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球缺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倒须形围网,2为孔,3为球缺体,4为支架,5为浮
球,6为尼龙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所述,本发明的诱捕装置包括浮球5、尼龙绳6及多组球
缺体组,其中各球缺体组均包括支架4及多个连接于该支架4上的球
缺体3,每一组球缺体组中的各球缺体3与支架4之间、相邻球缺体
组中的支架4之间以及浮球5与最上层球缺体组中的支架4之间分别
通过尼龙绳6相连接。各球缺体组由上至下依次连接成塔型结构,相
邻球缺体组中的球缺体3之间均相互抵接。
各组球缺体组中的各个球缺体3的形状、大小均相同,如图3所
示,每个球缺体3均为中空结构,在每个球缺体3的表面及内部均放
有诱捕脉红螺的脉红螺饵料,本实施例的脉红螺饵料可为贻贝、牡蛎
和蛤蜊等低值贝类。球缺体3的球直径为30cm~50cm,球缺高为球
直径的70%~90%,球缺体厚为3mm~5mm,球缺体3的材质为不透明
的沉水性塑料材料,如PVC(聚氯乙烯)或PP(聚丙烯)。每个球缺
体3的表面上均开有多个孔2,孔2的直径为3cm~7cm,每个孔2的
边缘距相邻孔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3cm~5cm。
在每个球缺体3的开口处均设有向内开口的倒须形围网1,该倒
须形围网1开口处半径为球缺体3开口处直径的50%~70%。
如图2所示,支架4为“田”字形,每组球缺体组中的支架4上
可通过尼龙绳6连接多个球缺体3,本实施例为四个。
本发明的诱捕方法为:
在每个球缺体3的表面及内部均放置脉红螺饵料,将每组球缺体
组中的各球缺体3分别通过尼龙绳6连接于本组中的支架4上,相邻
球缺体组中的支架4通过尼龙绳6连接,使相邻球缺体组中的球缺体
3紧密接触。浮球5与最上层球缺体组中的支架4通过尼龙绳6连接,
使成塔形结构的各球缺体组在水中保持直立。
将内部含有脉红螺饵料的各球缺体组投放入脉红螺天然分布的
海区,对脉红螺进行诱集采捕,3~5天后回收;回收诱捕装置时,
取出附着于各球缺体3表面和内部的脉红螺并重新添加脉红螺饵料
后,重新将诱捕装置投放入脉红螺天然分布的海区,继续对脉红螺进
行诱捕。
采用本发明可以对海区内的脉红螺进行高效连续的采捕,以下给
出以脉红螺幼虫为例的几个典型实施例,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