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后视镜.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4949797 上传时间:2018-12-0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5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23517.6

申请日:

2009.11.19

公开号:

CN101758798A

公开日:

2010.06.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B60R1/12; B60Q1/24; B60R1/06

主分类号:

B60R1/12

申请人: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发明人:

寺本博; 安本辽

地址:

日本静冈县

优先权:

2008.12.25 JP 2008-33009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门后视镜。在该车门后视镜(1)中,在形成于透镜(20)背面的菲涅耳透镜部(22)的表面设有凹坑。该凹坑具有第1凹坑(A)和第2凹坑(B),该第1凹坑(A)在位于沿车辆(M)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界(L)的外侧的第1区域(S)中形成,该第2凹坑(B)在位于边界(L)的门板(30、31)侧的第2区域(P)中形成,第2凹坑(B)的凹陷深度大于第1凹坑(A)的凹陷深度。这样,能够使从较深凹坑侧的第2区域(P)朝向门板(30、31)的表面射出的光的照度相对于从较浅凹坑侧的第1区域(S)朝向脚下射出的光的照度有所降低。通过采用透镜(20),仅改变边界(L)的位置和菲涅耳透镜部(22)表面的凹坑的凹陷深度,就能够应用于各种车型。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门后视镜,该车门后视镜包括灯和透镜;上述灯配置在车门后视镜主体内,用于照射车辆门板外侧的脚下;上述透镜安装于上述车门后视镜主体,并且用于使上述灯的光扩散;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具有在上述透镜的背面侧形成有多个平行的齿纹部的菲涅耳透镜部、和在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表面上沿上述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界;
在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上述表面,在位于上述边界的外侧的第1区域中形成有第1凹坑,在位于上述边界的上述门板侧的第2区域中形成有第2凹坑;
使上述第2凹坑的凹陷深度大于上述第1凹坑的凹陷深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有上述第2凹坑的上述第2区域内设有摄像机的摄像窗口。

说明书

说明书车门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后视镜(Door Mirror),该车门后视镜具有用于照射车辆门板外侧的脚下的脚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该领域的技术存在日本特开2008-94314号公报。在该公报所述的车门后视镜中设有用于照射车辆门板外侧的脚下的灯。该灯安装于灯座上,该灯座装卸自由地安装于车门后视镜的灯罩。在该灯罩内固定有反射板,由反射板反射后的来自灯的光能够通过灯窗口(透镜)照射门板的外侧。设有脚灯的车门后视镜能够在夜间停车时照射门板外侧的脚下来辅助乘客上下车。另外,作为其他的技术存在日本特开2008-132875号公报、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08061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007883号公报所述的技术。
但是,在乘客为了乘车而靠近车辆时,若门板的表面被车门后视镜的灯强烈地照射,则门板侧的光会显得比较强烈,使用者难以清楚地感受到门板外侧的脚下的光,然而在以往的车门后视镜中,并没有找到任何与此相关的对策。另外,在以往的车门后视镜中,为了减弱照射到门板的光,需要改变反射板的朝向、规格或者改变灯的光轴等针对每种车型进行各种构造变更,必须大幅度地改变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降低照射在门板上的光的车门后视镜。
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包括灯和透镜;上述灯配置在车门后视镜主体内,用于照射车辆门板外侧的脚下;上述透镜安装于车门后视镜主体,并且使灯的光扩散;其特征在于,透镜具有在透镜的背面侧形成有多个平行的齿纹部的菲涅耳透镜部、和在菲涅耳透镜部的表面上沿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界,在菲涅耳透镜部的表面,在位于边界的外侧的第1区域中形成有第1凹坑,在位于边界的门板侧的第2区域中形成有第2凹坑,使第2凹坑的凹陷深度大于第1凹坑的凹陷深度。
在该车门后视镜中,在形成于透镜背面的菲涅耳透镜部的表面设有凹坑。该凹坑具有第1凹坑和第2凹坑,该第1凹坑在位于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界的外侧的第1区域中形成,该第2凹坑在位于边界的门板侧的第2区域中形成,第2凹坑的凹陷深度大于第1凹坑的凹陷深度。因而,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界为界线,分为从透镜射出的门板侧的光和脚下侧的光,能够使从较深凹坑侧的第2区域朝向门板的表面射出的门板侧的光的照度相对于从较浅凹坑侧的第1区域朝向脚下射出的脚下侧的光的照度有所降低。通过采用该构造的透镜,通过仅改变边界的位置和菲涅耳透镜部表面的凹坑的凹陷深度,能够应用于各种车型。这样,通过容易地改变透镜的设计,能够减弱照射于门板的光,并进一步增强脚下侧的光,能够让使用者感受到脚下明亮。并且,通过在菲涅耳透镜部的表面存在凹坑,难以从外部看到灯,不会从外部完全看到灯,车门后视镜的美观程度得到提高。
优选在形成有第2凹坑的第2区域内设有摄像机的摄像窗口。在摄像机的摄像窗口周围的照度较高时,也会产生摄像机的图像发白的状况,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摄像机的摄像窗口配置在第2区域内,难以产生这样的状况。并且,由于摄像窗口配置在门板侧,因此,能够可靠地拍摄车辆的侧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透镜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的IV-IV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的照度分布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于车门后视镜的透镜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的较佳实施方式。另外,对相同或等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车门后视镜1包括做成碗状的树脂制的车门后视镜主体2,该车门后视镜主体2借助臂部6固定于前侧的门板30上(参照图5)。该车门后视镜主体2由具有可朝向车辆M的后部侧开放的开口部的外壳3、和嵌入到外壳3的开口部地固定于外壳3的呈杯状的分隔板4构成。
在车门后视镜1上,以堵塞设置于分隔板4的凹部4a的方式配置有反射镜5,该反射镜5由反射镜板5a和保持该反射镜板5a的树脂制的反光镜支座5b构成,在反光镜支座5b中设有未图示的4个爪片。并且,反射镜5装卸自由地安装于枢板7。
该枢板7具有与反射镜5的反光镜支座5b的背面抵接的圆板部7a、和在该圆板部7a的外周部分等间隔配置的四个卡定部(未图示)。在各卡定部卡挂有设置于反射镜5背面的树脂制的四个爪片。因而,反射镜5相对于枢板7装卸自由,通过将反射镜5用力向跟前侧拉,能够容易地自枢板7拆卸反射镜5。
并且,在枢板7的背面侧的两处形成有球状的凹部(未图示),在各自的凹部,利用球接头构造连结有设置于调节螺母(未图示)的头部的球部(未图示)。各调节螺母分别螺纹接合于垂直设置在杯状的支座10上的2根调节螺杆(未图示),并且,在利用由电动机和齿轮组合而成的驱动器(未图示)自转的同时可分别独立地沿轴线方向移动。并且,能够利用调节螺母各自独立的移动量的变化来改变枢板7的倾斜角度,随之,反射镜5变为规定的镜面角度。
驱动器及支座10固定在安装于外壳3的内置框架13上。在该内置框架13的下部固定有用于收容灯17的灯罩15。在该灯罩15中形成有能够插入灯17的插入口15a。
在该插入口15a的周围形成有筒状部15b,在灯17的后部安装有灯座19。而且,由于灯座19相对于筒状部15b装卸自由,因此,即使在发生了灯丝断了的情况下,也能够仅通过拔出灯座19来将灯17更换为新灯。
并且,在车门后视镜主体2的下部设有灯窗口18,在灯窗口18中嵌入有树脂制的透镜20。利用该透镜20,能够扩散来自灯17的光,从而能够大范围地照射地面。
如图3及图4所示,在车门后视镜主体2的下部以大致水平状态安装的透镜20由在大致水平面上以板状延伸的透镜主体部21、在透镜主体部21的周围垂直设置的包围壁23、和从包围壁23突出到侧方的舌片24构成。透镜主体部21的表面侧形成为平滑的面,在透镜主体部21的背面侧形成锯齿状的菲涅耳透镜部22。
该菲涅耳透镜部22也被称作透镜凹槽(lens cut)部,具有使光折射而照射大范围的功能。在菲涅耳透镜部22中形成有互相平行延伸且等间隔排列的、形成大致同等的山脊形的齿纹22a。由于对各齿纹22a的表面实施凹坑加工,因此,可防止在开灯时由齿纹22a的形状导致的细长且平行的光线照射于地面,并防止从灯窗18完全看得见灯17。另外,对菲涅耳透镜部22实施凹坑加工也有助于防止菲涅耳透镜部22的外观深浅不均。
在菲涅耳透镜部22的表面上,与沿车辆M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辆中心线大致平行地延伸有边界L,在位于该边界L的外侧的第1区域S中形成有第1凹坑A,在位于边界L的门板30侧的第2区域P中形成有第2凹坑B。
而且,第2凹坑B的凹陷深度大于第1凹坑A的凹陷深度。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1凹坑A的凹陷深度为20μm的情况下,第2凹坑B的凹陷深度为40μm。这样的凹坑A、B由模具形成,在将透镜20注塑成形时一起成形。
另外,该边界L的位置根据车型适当地变更。另外,示意地表示图4的凹坑。
下面,说明对采用该构造的透镜20的车门后视镜1进行实验的结果。另外,利用了规格为12V-5W的灯17。
图5表示以从透镜20的中心铅直垂下到达地面的点为原点(O),以与沿车辆M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平行延伸的X轴、和与其正交的Y轴表示的照度分布。
由图5可知,在距透镜20中心的正下方向内侧约100mm的位置设置前侧门板30及后侧门板31的车型中,在通过前侧门板30的大致中央的线R1上、通过后侧门板31的前侧的线R2上、以及通过后侧门板31的后侧的线R3上观测照度。
在该照度分布中,对各门板30、31表面上的点(A)、(B)、(C)、和在地面上距通过原点(O)的X轴345mm的点(D)、(E)、(F)进行观测。另外,(A)、(D)距通过原点(O)的Y轴约300mm,(B)、(E)距通过原点(O)的Y轴约1060mm,(C)、(F)距通过原点(O)的Y轴约1850mm。
而且,(A)的照度为8.2lx(勒克斯,照度的单位),(B)的照度为3.0lx,(C)的照度为1.1lx,(D)的照度为8.2lx,(E)的照度为3.8lx,(F)的照度为1.7lx。
相对于此,制作不设置边界、而在菲涅耳透镜部22的整个表面均匀形成凹陷深度为20μm的凹坑的透镜来作为比较例,在点(A)、(B)、(C)、(D)、(E)、(F)观测照度。
结果,(A)的照度为8.6lx,(B)的照度为3.6lx,(C)的照度为1.5lx,(D)的照度为8.2lx,(E)的照度为3.8lx,(F)的照度为1.7lx。
与上述结果相比较,本发明的透镜20在(A)中照度降低0.4lx,在(B)中照度降低0.6lx,在(C)中照度降低0.4lx,在(D)、(E)、(F)中未发现照度降低。
这样,在利用透镜20的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1中可知,不会降低地面上的乘客脚下的照度,仅是门板30、31侧的照度降低。另外,在(A)、(B)、(C)中照度稍稍降低,即使稍稍降低门板30、31的表面照度,使用者也能够感受到门板30、31外侧的脚下的光变亮,进而,能够让使用者感受到照射到门板30、31的光为柔和的光。另外,也可以期待照射到门板30、31的光具有演出效果。
在该车门后视镜1中,在形成于透镜20背面的菲涅耳透镜部22的表面设有凹坑。该凹坑具有第1凹坑A和第2凹坑B,该第1凹坑A在位于沿车辆M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界L的外侧的第1区域S中形成,该第2凹坑B在位于边界L的门板30、31侧的第2区域P中形成,第2凹坑B的凹陷深度大于第1凹坑A的凹陷深度。因而,以沿车辆M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界L为界线,分为从透镜20射出的门板30、31侧的光和脚下侧的光,能够使从较深凹坑侧的第2区域P朝向门板30、31的表面射出的门板30、31侧的光的照度相对于从较浅凹坑侧的第1区域S朝向脚下射出的脚下侧的光的照度有所降低。
通过采用该构造的透镜20,仅改变边界L的位置和菲涅耳透镜部22表面的凹坑的凹陷深度,而能够应用于各种车型。这样,通过进行容易地透镜20的设计改变,能够减弱照射于门板30、31的光,使脚下侧的光进一步增强亮度,能够让使用者感受到脚下明亮。并且,通过在菲涅耳透镜部22的表面存在凹坑,难以从外部看到灯17,不会从外部完全看到灯17,从而提高车门后视镜1的美观程度。
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当然,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即使在灯罩15内设有反射器的车门后视镜。第2凹坑B的凹陷深度可以根据车型、车辆M的颜色适当地变更,在降低门板30、31上的照度时,也可以考虑加深第2凹坑B的凹陷深度这样的设计变更。另外,考虑透镜20的中心和门板30、31的距离,适当地变更边界L的位置设计。另外,边界L并不限定为直线,也可以是波形、锯齿形、大致沿着门板30的表面的曲线形状。另外,边界L也可以相对于沿车辆M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辆中心线倾斜地设置。
对于本发明,边界L沿车辆M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但也可以相对于车辆中心线以0度到小于约45度的范围内倾斜地延伸。另外,以降低照射在门板30上的光的方式所决定的边界L也可以沿车辆M的大致宽度方向延伸,但也可以相对于车辆中心线以45度到小于约90度的范围内倾斜地延伸。
另外,如图6所示,在另一车门后视镜40的透镜42中,也可以在形成有第2凹坑B的第2区域P内设有摄像机的摄像窗口41。在摄像机的摄像窗口41周围的照度较高时,也会产生摄像机的图像发白的状况,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摄像机的摄像窗口41配置在第2区域P内,难以产生这样的状况。并且,由于摄像窗口41配置在门板30侧,因此,能够可靠地拍摄车辆M的侧方。
另外,边界L即使有多条,也能够达到本发明的期望目的,在精细划分边界L时,能够阶段性地设置照度。例如图7所示,在另一透镜50中,也可以并列设置边界L1、L2。此时,在边界L1中,在外侧设有较浅凹坑的区域G1,在门板30侧设有比区域G1更深凹坑的区域G2,并且,在边界L2中,在门板30侧设有比区域G2更深凹坑的区域G3,在外侧设有比G3更浅凹坑的区域G2。即,在这样的透镜50中,按照区域G1、G2、G3的顺序凹坑变深。
采用本发明,能够容易地降低照射在门板上的光。

车门后视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车门后视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车门后视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门后视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门后视镜.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门后视镜。在该车门后视镜(1)中,在形成于透镜(20)背面的菲涅耳透镜部(22)的表面设有凹坑。该凹坑具有第1凹坑(A)和第2凹坑(B),该第1凹坑(A)在位于沿车辆(M)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界(L)的外侧的第1区域(S)中形成,该第2凹坑(B)在位于边界(L)的门板(30、31)侧的第2区域(P)中形成,第2凹坑(B)的凹陷深度大于第1凹坑(A)的凹陷深度。这样,能够使从较深凹坑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