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137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22 CN 103111370 A *CN103111370A* (21)申请号 201310080804.2 (22)申请日 2013.03.14 B03C 3/34(2006.01) (71)申请人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 21 号 (72)发明人 王书虎 甄玉科 刘兆峰 王同彦 李维忠 祝仰勇 张健 仇保荣 邱南南 赵墅茵 陈淼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 限公司 37105 代理人 王汝银 (54) 发明名称 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
2、(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 统, 它包括绝缘箱和蒸汽加热管路, 所述蒸汽加热 管路为绝缘箱加热,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箱中 还设有一可以与蒸汽加热管路交替切换进行供热 的加热装置。它不仅具有使用传统蒸汽作为热源 进行加热的功能, 而且可以使用独立的导热油加 热体系进行加热, 或者利用蒸氨废水进行加热, 保 证运行温度稳定达标, 而且两种加热方式切换比 较方便。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
3、111370 A CN 103111370 A *CN103111370A* 1/1 页 2 1. 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包括绝缘箱和蒸汽加热管路, 所述蒸汽加热管路 为绝缘箱加热,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箱中还设有一可以与蒸汽加热管路交替切换进行 供热的加热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其特征是, 所述的加热装 置为导热油循环加热系统, 是由加热炉、 动力泵和绝缘箱通过管路连接成一个封闭回路, 且 在所述绝缘箱与加热炉之间的管道为回油管, 动力泵和绝缘箱之间的管道为进油管, 在所 述回油管和进油管之间设有一贯通的交通支管, 且在进油管、 回。
4、油管和交通支管上分别设 有阀门。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其特征是, 所述的导热油 循环系统为常压状态。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其特征是, 所有阀门均为 电控阀门。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其特征是, 所述的加热装 置为蒸氨废水加热系统, 是由蒸氨废水存储槽、 废水泵和绝缘箱通过管路连接成一个封闭 回路, 且在所述绝缘箱与加热炉之间的管道为回油管, 动力泵和绝缘箱之间的管道为进油 管, 在所述进油管上设有一外排的排液管, 且在进油管和回油管上分别设有阀门。 6. 根据权利要求 5。
5、 所述的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其特征是, 在所述排液管 上设有冷却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11370 A 2 1/3 页 3 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电捕焦油器, 具体的说是一种可广泛应用于焦炉煤气 电捕焦油器加热的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焦化行业, 焦炉煤气净化过程中使用电捕焦油器捕除煤气中焦油雾滴, 电捕焦 油器绝缘箱内氮气温度一般为 80-120, 防止煤气中的水蒸气、 焦油和萘冷凝而使绝缘子 绝缘性下降, 发生表面放电, 甚至引起爆炸着火。电捕绝缘箱热源一般采用蒸汽或循环氨 水, 其中, 应用蒸汽温度。
6、波动较大, 而且形成蒸汽冷凝水, 最终形成焦化废水, 污染环境, 增 加焦化污水处理成本 ; 循环氨水温度一般为 70-80, 使用其加热, 电捕绝缘箱的温度一般 在 60左右, 不利于安全生产。 0003 另外, 在煤焦化工艺中, 常压蒸氨后的蒸氨废水温度高达 100-105, 一般通过自 然冷却后循环使用, 其中的热量白白浪费掉, 可以考虑应用到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工艺 中。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上述情况,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它不仅具有使 用传统蒸汽作为热源进行加热的功能, 而且可以使用独立的导热油加热体系进行加热, 或 者利用蒸氨废水进行加热, 保证运行温。
7、度稳定达标, 而且两种加热方式切换比较方便。 0005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包括绝缘箱和蒸汽加热管路, 所述蒸汽加热管路为绝缘箱加热,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箱 中还设有一可以与蒸汽加热管路交替切换进行供热的加热装置。 0006 所述的加热装置为导热油循环加热系统, 是由加热炉、 动力泵和绝缘箱通过管路 连接成一个封闭回路, 且在所述绝缘箱与加热炉之间的管道为回油管, 动力泵和绝缘箱之 间的管道为进油管, 在所述回油管和进油管之间设有一贯通的交通支管, 且在进油管、 回油 管和交通支管上分别设有阀门。 0007 所述的导热油循环系统为常。
8、压状态。 0008 所有阀门均为电控阀门。 0009 所述的加热装置为蒸氨废水加热系统, 是由蒸氨废水存储槽、 废水泵和绝缘箱通 过管路连接成一个封闭回路, 且在所述绝缘箱与加热炉之间的管道为回油管, 动力泵和绝 缘箱之间的管道为进油管, 在所述进油管上设有一外排的排液管, 且在进油管和回油管上 分别设有阀门。 0010 在所述排液管上设有冷却器。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0012 通常情况下本发明使用导热油对绝缘箱进行加热, 导热油的温度控制在 80以 上, 通过调节导热油油温、 流量, 使用其加热电捕焦油器绝缘箱, 温度稳定易控制, 避免了蒸 说 明 书 CN 103111370。
9、 A 3 2/3 页 4 汽加热方式高能耗、 高污染的问题, 也避免了循环氨水加热温度偏低的弊端, 开创了全新的 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热源。 0013 同时保留了蒸汽加热的模式, 可根据生产条件切换蒸汽作为热源进行加热。 0014 通过电控阀门和智能温控系统的联合使用, 该发明可以进行智能的进行热源切 换, 适应范围广。 0015 作为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改造方式, 利用蒸氨废水中的余热对绝缘箱进行加热也是 一种很好的方式。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为实施例一的连接图 ; 0017 图 2 为实施例二的连接图 0018 图中 : 1加热炉, 2动力泵, 3绝缘箱, 4蒸汽进口支管, 5冷凝水放。
10、空管道, 6交通管, 7 蒸氨废水存储槽, 8 废水泵, 9 蒸氨塔, 10 冷却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实施例一, 如图 1, 一种电捕焦油器绝缘箱加热系统, 为绝缘箱进行加热, 对其外部 的供热系统进行改进。 0020 电捕焦油器绝缘箱为现有技术, 一般情况下, 绝缘箱设在顶部, 它是悬吊电晕电极 装置的圆形箱体, 其内部设有悬吊支架、 高压瓷瓶、 加热夹套。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外界的热 源为内部的氮气加热, 使之基本保持在 80-120的区间, 防止煤气中的水蒸气、 焦油和萘冷 凝而使绝缘子绝缘性下降, 发生表面放电, 或者引起爆炸着火。 0021 保留原有的蒸汽加热管路, 其中蒸汽加。
11、热管路中使用的为电控阀门。 0022 增加另外一套导热油加热系统, 具体如下, 绝缘箱3、 加热炉1和动力泵2之间通过 管路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导热油在加热炉 1 内加热, 经动力泵 2 抽出, 经管道送至电捕 焦油器的绝缘箱 3, 经与保护氮气换热后返回导热油系统循环使用。为方便标示, 在绝缘箱 与加热炉之间的管道记为回油管, 动力泵和绝缘箱之间的管道记为进油管, 在回油管和进 油管之间设有一贯通的交通支管, 且在进油管、 回油管和交通支管上分别设有电控阀门。 0023 其中的原有的蒸汽加热管路包括设置在回油管上的蒸汽进口支管 4 和设置在进 油管上的冷凝水放空管道 5, 并设有电控阀门。
12、。 0024 具有两种工作模式, 0025 导热油加热系统中的导热油送至电捕焦油器绝缘箱, 间接加热绝缘箱内保护氮 气, 使其达到生产工艺要求。 0026 也可切换至蒸汽管路进行加热, 蒸汽进入电捕焦油器绝缘箱与与保护氮气换热后 形成蒸汽冷凝水排出, 导热油不用时走交通管 6 返回加热炉。 0027 实施例二, 0028 如图 2 所示, 本实施例中, 常压蒸氨后未经冷却的蒸氨废水送至电捕焦油器绝缘 箱, 间接加热绝缘箱内保护氮气, 使其达到生产工艺要求, 利用蒸氨废水进行加热。加热装 置为蒸氨废水加热系统, 是由蒸氨废水存储槽 7、 废水泵 8 和绝缘箱 3 通过管路连接成一个 封闭回路, 。
13、蒸氨废水存储槽 7 直接与蒸氨塔 9 连接, 接受来自蒸氨塔 9 的高温蒸氨废水, 且 说 明 书 CN 103111370 A 4 3/3 页 5 在绝缘箱与加热炉之间的管道为回油管, 动力泵和绝缘箱之间的管道为进油管, 在进油管 上设有一外排的排液管, 在所述排液管上设有冷却器 10, 对外排的废水进行冷凝, 另外在进 油管和回油管上分别设有阀门。 0029 蒸氨塔底蒸氨废水自流入废水槽, 经蒸氨废水泵一路经冷却外送, 一路直接送至 电捕焦油器绝缘箱, 经与保护氮气换热后返回蒸氨废水槽, 当废水温度降低后外排即可。 0030 也可切换蒸氨废水路至蒸汽路进行加热, 蒸汽进入电捕焦油器绝缘箱与与保护氮 气换热后形成蒸汽冷凝水排出。 0031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并非对本发明的范 围进行限定, 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 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变 形和改进, 均应扩如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3111370 A 5 1/2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1370 A 6 2/2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1370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