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用具 本发明涉及用于缝合2片编织物的编织用具,更具体地说,是用钩将拉在该钩上的缝合线插入、穿出2片重叠着的编织物的线圈,将编织物彼此缝合起来的编织用具。
用手工编织制作针织产品时,例如在编织毛衣时,是分别编织了前身部分、后身部分、袖部分后,再将各部分缝合而完成的。将这些部分缝合的方法有各种各样,例如,将缝合线穿入与缝衣针同样形状的缝毛衣针的孔中,将2片编织物的每个线圈一一缝合的方法。或者,采用在直柄的顶端带钩的钩针,用钩拉挂着缝合线在2片编织物的线圈内插入、穿出,将其缝合的方法。
但是,上述用缝毛衣针缝合的方法,由于要将编织物一个线圈一个线圈地缝合,所以很费时间,另外,为了使缝合均匀,必须一个线圈一个线圈地注意缝合线的拉紧程度。上述用钩针地方法,用钩针拉挂着缝合线插入编织物的线圈中后,在拉出时,钩有时会挂住编织物而不容易拉出。
机械编织时,制作用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编织成的罗纹编织物或双面都是正针的编织物等时,先作成反面编织的编织物,只将把背面线圈改为表面线圈的部分拆开,将其一个线圈一个线圈地重新编织。该重新编织所用的编织用具是公知的舌针。该舌针具有笔直延伸的握持部、从该握持部沿长度方向笔直延伸的针杆、设在该针杆前端的由圆弯的钩和针舌构成的针部。作业者用手握住握持部,将针部插入编织物的拆开了的部分中,用钩子拾取构成着编织物自体的缝合线,将线拉出编织正面线圈。由于舌针具有针舌,在从编织物拉出时针舌关闭,所以,钩子不会挂住编织物的线,不产生上述缝合作业中的挂线问题。但是,该舌针具有适合于用机械编织制作的编织物自体的制作的形状。即,编织物保持在编织机上,作业者不必用握住舌针的右手按压编织物,右手可以自由运动地用舌针进行作业。舌针具有这种手可以自由运动的形状。与此相反在缝合作业中,对于插入、穿出针部的方向、线挂在钩子上的方式等,作业中的手的动作完全不同,另外,必须用两手拿住2片编织物地进行作业,所以,在将针部拉出时手可动的距离受限制,因此,舌针不适合于缝合作业。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提供一种适合于缝合作业的编织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编织用具,用手握住握持部,将具有针舌和钩的针部插入、穿出编织物的线圈中,使针舌在钩的关闭位置与钩的开放位置之间摆动,同时由钩挂带着缝合线将若干个编织物彼此缝合;其特征在于,具有一端安装在上述握持部上、另一端上一体地设有上述针部的针杆,该针杆具有弯曲部分和直线部分,作业者握住握持部时,该弯曲部分朝着离开作业者方向弯曲,上述直线部分从弯曲部分朝着上述针部笔直延伸。
本发明的编织用具,用右手的大姆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握持部,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和左手固定重叠着的2片编织物,以右手食指的第2关节为中心活动食指,使握持部摆动,这样,将前端设有针部的针杆的直线部分沿直线部分的轴线方向朝离开作业者的方向插入编织物,朝靠近作业者的方向拉出。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握持部摆动能移动针部,所以,即使为了固定着编织物而不能使右手作大的移动,也能仅以右手的大姆指、食指和小指的小的运动使针部移动。另外,由于能靠很小的手指移动距离进行作业,所以长时间作业也不会感到疲劳。另外,针杆朝着离开作业者的方向弯曲,并具有从该弯曲部分朝针部笔直延伸的直线部分,所以,由自然的手指动作使握持部摆动时,便可使直线部分相对于编织物面以略垂直的方向笔直地插入、穿出。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因为上述钩以上述直线部分的长度方向轴线为中心朝向作业者地倾斜,所以,可容易地将钩插入编织物的线圈中以及挂拉出编织物反面的缝合线。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直线部分具有缝合线退避部,该缝合线退避部位于开放位置时针舌的后方、即钩插入方向的后方,该退避部在钩插入编织物时,使已经挂在钩上的圈状缝合线向前述针舌后方滑动退避。根据该实施例,在将钩插入编织物时,使已挂在钩上的线圈沿着开放位置的针舌朝针舌后方的线圈退避部滑动退避,所以,可容易地进行针杆直线部分的插入作业,并且,从线圈退避部向针部滑动返回的编织线可将针舌推回关闭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针舌位于开放位置时,针舌的前端部朝着关闭位置地离开上述直线部分。因此,将针部插入编织物的线圈中、将缝合线拉挂在钩上拉出时,编织物的边缘部进入针舌的前端部与针杆的直线部分之间,在拉出针部时,针舌被编织物的边缘部确实地推回而关闭,钩不会拉挂编织物的线。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钩的前端部做成为尖形。因此,也能容易地插入用细线编织成的编织物的小线圈中。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握持部上形成有防止转动用的手指抵接部分,在作业者握住握持部时,用手指抵接该手指抵接部分,可防止直线部分以握持部的长度方向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使直线部分朝着离开作业者的方向。因此,将手指按住防止转动用手指抵接部分,用手握住握持部时,前端具有针部的针杆的直线部分不会以握持部的轴线为中心左右摆动,可将直线部分相对于编织物保持为略垂直方向,圆滑地进行插入作业。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握持部上,沿握持部的长度方向上距针杆直线部分规定距离处,形成有供食指指腹抵接用的食指定位用凹部。根据该实施例,将食指的指腹抵住食指定位用凹部地握住握持部时,食指的第2关节与针杆的弯曲部分之间的距离、即编织用具的摆动的臂的长度,为插入、拉出针部所需的充分的距离。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弯曲部分呈直角地弯曲。因此,当缝合线滑动到缝合线退避部时,弯曲部分起到止挡的作用,可防止缝合线过分地移动。
图1是本发明编织用具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编织用具的正视图。
图3是针杆的放大图,表示针舌的开放位置。
图4是表示作业者握持本发明的编织用具,正在进行编织物缝合作业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编织用具,进行编织物缝合作业工序的图,表示进行缝合作业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与图5同样的图,表示进行缝合作业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与图5同样的图,表示进行缝合作业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与图5同样的图,表示进行缝合作业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与图5同样的图,表示进行缝合作业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与图5同样的图,表示进行缝合作业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与图5同样的图,表示进行缝合作业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与图5同样的图,表示进行缝合作业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至图3所示编织用具的变形例,是表示针舌处于开放位置状态的图。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本实施例的编织用具的侧视图,图2是其正面图。图3是针杆的放大图,表示针舌的开放位置。图4表示作业者握持本实施例的编织用具,正在进行编织物缝合作业的状态的图。
本实施例的编织用具2,具有沿上下方向笔直延伸的供手握持的握持部4和固定在该握持部4下端的针杆6。该针杆6由连接部分8、弯曲部分10和直线部分12构成。连接部分8沿着握持部4的长度方向轴线笔直地朝下方延伸并与握持部4连接。弯曲部分10垂直于连接部分8的长度方向轴线进行弯曲。直线部分12从弯曲部分10朝着垂直于连接部分8的长度方向轴线的方向笔直地延伸。在该直线部分12的前端设有针部14。该针部14具有钩16和针舌20。钩16沿着针杆6的直线部分12的长度方向轴线笔直地延伸后向上弯曲。针舌20通过小铆钉18固定在钩16的基端,可在图1所示关闭钩16的关闭位置与图3所示开放钩16的开放位置之间摆动。钩16的前端部16a做成稍尖状,以便能容易地插入编织物N。在针舌20的前端设有接合部20a,在关闭钩16时,该接合部20a与钩16的端部重合,以便呈圈状地关闭钩16;并且,为了防止针舌20相对于钩16在横方向错动,在该接合部20a的内侧形成接受钩16端部的凹部(见图3)。当针舌20位于开放位置时,朝上地离开针杆6的直线部分12的间隔为d,将针部14插入编织物N的线圈中、将缝合线T拉挂在钩16上拉出时,编织物N的边缘部进入针舌20的前端部与针杆6的直线部分12之间,在拉出针部14时,针舌被可靠地关闭。
从图2可知,前端设有钩16的针杆6的直线部分12,用手握住握持部4时,钩16朝向作业者,以直线部分12的长度方向轴线为中心,倾斜规定的倾斜角度α。如图3所示,针杆6的直线部分12上的、位于开放位置的针舌20与针杆6的连接部之间,设有缝线退避部。该退避部的作用是,当将钩16插入编织物N时,使已挂在钩16上的圈状缝合线T朝针舌20后方滑动退避。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握持部4的正面下方部分形成凹部4a。该凹部4a的作用是,用右手的大姆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握持部4时,食指的指腹抵住该凹部4a,可防止转动。另外,该凹部4a也可作为食指定位用。该凹部4a的距握持部4下端的距离与针杆6的连接部分8的合计长度x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当食指的指腹抵住凹部4a地握住握持部4时,以食指的第2关节为中心,使握持部4及针杆6摆动的旋转臂的长度X,是通过摆动将针部14插入、拔出编织物N所需的足够距离移动的长度。另外,直线部分12的长度L,是将针部14插入编织物N的线圈、钩16成为容易地到达处于编织物N反面缝合线T的长度,另外,如图3所示,当针舌20位于开放位置时,在针舌20与针杆6的连接部之间,具有能设置缝合线退避部12a的长度。
图5至图11表示使用本实施例的编织用具的编织物缝合作业工序的图,是进行缝合作业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用本实施例的编织用具2,如下述地进行编织物N的缝合作业。如图4所示,作业者的右手食指的指腹抵住握持部4的凹部4a,用大姆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握持部4。将2片编织物N的要缝合边缘对齐,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编织物N,将其固定,用左手的大姆指和中指挟住编织物N的另一侧,再将缝合线T挂在食指上。图4表示已将编织物N缝合了几针的状态,编织用具2的针杆6的直线部分12前端的针舌20位于关闭位置,圈状的缝合线T挂在针杆6的直线部分12上。
先以食指的第2关节为中心摆动握持部4,如图5中箭头所示,设在针杆6的直线部分12前端的针部14插入编织物N的线圈中时,即,沿着直线部分12的长度方向轴线朝着离开作业者的方向插入时,针舌20被编织物N的边缘推开。再如图6所示,针杆6的直线部分12插入,直到弯曲部分10抵接编织物N时,针舌20保持着开放位置地通过编织物N的线圈,移动到编织物N的相反侧。接着,如图6所示,使钩16移动到缝合线T的下方,朝着作业者靠近地将缝合线T拉到钩16上。再以食指的第2关节为中心使握持部4摆动,如图7所示,使针杆6的直线部分12从编织物N朝拉出方向移动。这时,编织物N的边缘抵接针舌20与针杆6的直线部分12之间的间隙d,如图7所示,针舌20被推向关闭位置,进一步拉出针部14时,如图8所示,针舌20移动到关闭位置,缝合线T保持于由钩16和针舌20所形成的闭合圈中并被拉出。接着,如图9所示,再将针杆6的直线部分12朝着离开作业者的方向移动时,针舌20被挂在钩16上的圈状缝合线T向开放位置推开,再使直线部分12移动时,圈状缝合线T在开放位置的针舌20上朝着针杆6的弯曲部滑动,再如图10所示,圈状缝合线T滑动到针舌20与针杆6的弯曲部之间的缝合线退避部12a。从图10可知,由于针杆6的弯曲部分10是约直角地弯曲,所以,起到止挡圈状缝线T移动的作用,使缝合线T不移动到连接部分8。由钩16将缝合线T从缝合线T的下方拉出,如图11所示,再将针杆6的直线部分12朝着作业者方向移动时,位于缝合线退避部12a的圈状缝合线T朝着针部14移动,与针舌和直线部分12之间的间隙d相接,将针舌20向关闭位置推倒。作业者使握持部4摆动,将针杆6的直线部分12朝着作业者拉出时,挂在钩16上的圈状缝合线T保持在钩16内地被拉出,一个线圈的缝合作业完成。沿着编织物N的边缘反复上述的工序,可将2片编织物N缝合起来。
图13表示图1至图3所示编织用具的变形例,是表示针舌处于开放位置状态的图。
图13所示的变形例中,在针舌20的开放位置,针舌20的前端与针杆6的直线部分12之间的间隔D比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大。在编织物N是用粗线编织的情况下,另外,缝合线T为粗线时,在拉出针杆6时,如图13中虚线所示地,针舌20不刺穿线,线或编织物N的边缘部进入针舌20前端与针杆6的直线部分12之间,针舌20被推回关闭位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内可作种种变更,这些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上述实施例中,防止转动用的指压接部分4a是形成在握持部4正面的一部分上,但是也可以做成其它形状,只要用手指固定住,使针杆6的直线部分12不以握持部4的长度方向轴线为中心摆动即可。例如,也可以将整个握持部4的形状做成为与手指形状吻合的形状。
另外,针杆6的弯曲部分10,为了能起到防止圈状缝合线T向针杆6连接部移动的止挡作用,最好略直角地弯曲,但该弯曲部分10不一定非要直角,也可以用大的曲率半径弯曲。
上述实施例中,缝合线退避部12a是由针杆6的直线部分12的一部分构成的,所以圈状缝合线T从钩16的移动可圆滑进行,但是,缝合线退避部12a不一定非要笔直,例如,也可以将用大曲率半径形成的针杆6的弯曲部分10作为缝合线退避部12a。
另外,在编织物N的编织线圈小的情况下,或者不限于编织物、例如将2片织布彼此缝合的情况下,为了使针部14容易地插入编织物N或织布,也可以将钩16的前端部16a形成为更尖的形状。反之,在编织物N的线圈大的情况下,可以将钩16的前端部做成圆形。
另外,图13所示的针舌20是略直线状,针舌20的前端与针杆6的直线部分12之间的间隔为D,整个针舌20不能以铆钉18为中心摆动到规定角度以上;但是,例如在图3所示针舌20中,也可以仅将针舌20的前端部分向上方弯曲,使针舌20的前端与针杆6的直线部分12之间的间隔为D。
上述实施例中,是对用右手握住编织用具进行作业的、习惯用右手的作业者使用的编织具进行了说明,对于左撇子的作业者,只要在图2的正面图中,将钩16相对于握持部4的长度方向轴线朝相反侧倾斜角度α,用左手握住握持部4时,钩16朝向作业者即可。
上述实施例中,是对把2片编织物缝合的情形作了说明,但也可以用于缝合2片以上的编织物,或者用于1片编织物的缭边,另外,不限于编织物,也可以用于缝合织布。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适合于缝合作业的编织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