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457127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8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655988.X

申请日:

2015.10.13

公开号:

CN105134183A

公开日:

2015.12.09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21B 47/103申请日:20151013|||公开

IPC分类号:

E21B47/103(2012.01)I

主分类号:

E21B47/103

申请人:

四川隧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森; 申法山; 田彦龙; 翟建勋; 张伯南; 张云飞

地址:

610000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兴一路15号1栋5层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4

代理人:

任远高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隧道渗漏监测需定期到场监测所导致的监测不及时的问题。该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壁铺设的轨道,设置在所述轨道上的行走承载车(2),安装在所述行走承载车(2)上的红外热像仪(3),以及数据终端;所述红外热像仪(3)所采集到的隧道数据通过通信终端传输至所述数据终端。本发明集红外热成像、机械轨道车和隧道检测数据及报警于一体,观测者从远程的控制室中可以监测隧道的渗漏水情况,不需要到达现场,不需要租借贵重仪器进行一次性检测就可以观察到隧道的渗漏水数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壁铺设的轨道,设置在所述轨道上的行走承载车(2),安装在所述行走承载车(2)上的红外热像仪(3),以及数据终端;所述红外热像仪(3)所采集到的隧道数据通过通信终端传输至所述数据终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为行走承载车(2)提供电力的充电站(1)。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沿隧道长度方向布置,轨道的起始端和末端分别与隧道的起始端和末端对应。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有两条并分别设置在隧道的两侧壁上,相应的,所述行走承载车和红外热像仪数量分别为两个。

5.
  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红外热像仪搭载在行走承载车上,行走承载车沿轨道行驶的步骤;
(2)红外热像仪全程记录隧道红外图像的步骤;
(3)红外热像仪通过通信终端将采集到的隧道红外图像数据传输至数据终端的步骤;
(4)数据终端分析收到的隧道红外图像,判断是否发生或可能会发生渗漏水情况,若是,则预警。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行走承载车沿轨道形式方式为从轨道一端至轨道另一端,往返行驶。

说明书

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监测设备,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隧道内的渗漏水一般都是以检测的形式预防或修复,然而,现有技术中,对隧道内的渗漏水的检测是采用定期检测方式,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无法实时的监测渗漏水情况,渗漏水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而监测渗漏水并非高频率,难以真正的预防渗漏水的发生,很多渗漏水的突然发生影响道路使用,威胁隧道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方法的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包括沿隧道壁铺设的轨道,设置在所述轨道上的行走承载车,安装在所述行走承载车上的红外热像仪,以及数据终端;所述红外热像仪所采集到的隧道数据通过通信终端传输至所述数据终端。通过行走承载车和红外热像仪的配合使用,使得红外热像仪可随时在隧道里移动监测,也可设置较高频率的监测方式,监测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终端进行分析,由此实现对隧道渗漏情况的实时监测。
行走承载车的动力由电动机或发动机提供,由于其承载的红外热像仪重量轻,无需较大动力,故一般采用电动机驱动,在此基础上,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还包括有充电站。行走承载车沿轨道形式的电力由充电站提供。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沿隧道长度方向布置,轨道的起始端和末端分别与隧道的起始端和末端对应。通过该设置方式,提了高隧道监测的完整度。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有两条并分别设置在隧道的两侧壁上,相应的,所述行走承载车和红外热像仪数量分别为两个。通过该设置方式,可实现对隧道的无死角监测。
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红外热像仪搭载在行走承载车上,行走承载车沿轨道行驶的步骤;
(2)红外热像仪全程记录隧道红外图像的步骤;
(3)红外热像仪通过通信终端将采集到的隧道红外图像数据传输至数据终端的步骤;
(4)数据终端分析收到的隧道红外图像,判断是否发生或可能会发生渗漏水情况,若是,则预警。
优选的,行走承载车沿轨道形式方式为从轨道一端至轨道另一端,往返行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而且价格低廉、实现方便。
(2)本发明在隧道里布置轨道,结合行走承载车和红外热像仪,对隧道进行红外图像采集,通过红外图像数据对隧道渗漏情况进行分析,红外热像仪的监测可随时进行,由此实现对隧道渗漏情况的远程实时监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弊端。
(3)本发明集红外热成像、机械轨道车和隧道检测数据及报警于一体,观测者从远程的控制室中可以监测隧道的渗漏水情况,不需要到达现场,不需要租借贵重仪器进行一次性检测就可以观察到隧道的渗漏水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1-充电站,2-行走承载车,3-红外热像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监测装置和数据终端,其中,监测装置负责对隧道数据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通过通信终端传输至数据终端,数据终端根据接收到隧道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隧道是否有渗漏情况。
监测装置由轨道、行走承载车和红外热像仪组合构成,轨道沿隧道内壁布置,轨道的起始端和末端应当与隧道的起始端和末端对应;优选的,轨道设置在隧道内壁的两侧。轨道可为一条轨道,也可为两条轨道,每条轨道均应配备对应的行走承载车和红外热像仪,轨道的作用是为行走承载车的移动提供轨道支持和路线导向。
行走承载车,用于搭载红外热像仪,行走承载车行驶方向有轨道路线确定,其一般选用电动驱动,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前提下,达到实施方便、节能的目的。行走承载车的具体结构并不作特别限定,其满足搭载红外热像仪及行驶即可。行走承载车提交应当尽量小,避免占用过多空间,影响隧道的正常使用。进一步的,在轨道的一端还可设置充电站,电动的行走承载车在行驶一个往返或若干往返后,由充电站对行走承载车进行充电,提高行走承载车的续航能力。
红外热像仪,搭载在行走承载车上,被行走承载车带动沿轨道行驶,在移动过程中,对隧道内壁进行全程的红外图像采集,在完成一次完整的红外图像采集后,将红外图像采集传输至数据终端。红外热像仪可选用目前市面上成熟的红外热像仪,在此不作赘述。
数据终端,即对收到的隧道的红外图像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终端的数据接收通过网络(GPRS、3G等)实现。数据终端可选用计算机,数据终端一般设置在监控室,属于后台设备。数据终端对红外图像的分析主要为分析温差值,若隧道内壁某处温差超过预设值,则发出警报。数据终端用于分析红外图像的温差的实现方法为现有成熟技术,故在此不赘述。进一步的,借助红外热像仪连续的摄像比对,分析隧道渗漏水趋势,实现提前预警。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设计原理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所公开的结构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隧道渗漏监测需定期到场监测所导致的监测不及时的问题。该隧道渗漏水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壁铺设的轨道,设置在所述轨道上的行走承载车(2),安装在所述行走承载车(2)上的红外热像仪(3),以及数据终端;所述红外热像仪(3)所采集到的隧道数据通过通信终端传输至所述数据终端。本发明集红外热成像、机械轨道车和隧道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