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45471A43申请公布日20140917CN104045471A21申请号201410237040822申请日20140530C05G3/02200601C05G3/0420060171申请人青岛辰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地址266000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兴阳路217号青岛国家广告产业园办公楼801室72发明人田敬强54发明名称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大芥秸秆1321份,玉米秸秆3238份,藕粉710份,聚丙烯酰胺1025份,枯草芽孢杆菌1030份,细黄链霉菌1025份,侧孢芽孢杆菌1020份,胺鲜酯2。
2、6份,聚天冬氨酸2545份,黄腐酸钾618份,聚磷酸钠714份,磷酸二氢钾79份,复硝酚钠35份,荼乙酸35份,腐植酸47份。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病虫害、又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松土肥、增效肥、土壤活化肥、有机生态菌肥于一体的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45471ACN104045471A1/1页21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大芥秸秆1321份,玉米秸秆3238份,藕粉710份,聚丙烯酰胺1025份,枯草芽孢杆菌1030份,细黄链。
3、霉菌1025份,侧孢芽孢杆菌1020份,胺鲜酯26份,聚天冬氨酸2545份,黄腐酸钾618份,聚磷酸钠714份,磷酸二氢钾79份,复硝酚钠35份,荼乙酸35份,腐植酸47份。权利要求书CN104045471A1/2页3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背景技术0002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施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必不可少的手段。目前所使用的肥料主要有单一无机肥料、复合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据统计,无机肥料对粮食的贡献率大约在35左右,虽然无机肥料对粮食的增产作用比较明显,但是近年来,随着无机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出现了土壤。
4、结构破坏,有机质含量下降等不良现象。0003据这一现状,目前急需一种高科技微生物菌肥,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消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渗透能力,使根系发达,作物抗病能力强,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发明内容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病虫害、又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松土肥、增效肥、土壤活化肥、有机生态菌肥于一体的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大芥秸秆1321份,玉米秸秆3238份,藕粉710份,聚丙烯酰胺1025份,枯草芽孢杆菌1030份,细黄链霉菌1025份,侧孢芽。
5、孢杆菌1020份,胺鲜酯26份,聚天冬氨酸2545份,黄腐酸钾618份,聚磷酸钠714份,磷酸二氢钾79份,复硝酚钠35份,荼乙酸35份,腐植酸47份。0006本发明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优点是1、本发明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活化养分,快速释放被土壤固定的磷钾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使用量、提高肥效、增产增收。00072、本发明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含有高含量的有机质,使用后能迅速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能迅速修复土壤、使土肥田沃、改良土壤、培育地力。具体实施方式0008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09实施例1,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大芥秸秆13份,玉米。
6、秸秆32份,藕粉7份,聚丙烯酰胺10份,枯草芽孢杆菌10份,细黄链霉菌10份,侧孢芽孢杆菌10份,胺鲜酯2份,聚天冬氨酸25份,黄腐酸钾6份,聚磷酸钠7份,磷酸二氢钾7份,复硝酚钠3份,荼乙酸3份,腐植酸4份。0010实施例2,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大芥秸秆17份,玉米秸秆35份,藕粉8份,聚丙烯酰胺15份,枯草芽孢杆菌20份,细黄链霉菌20份,侧孢芽孢杆菌15份,胺鲜酯4份,聚天冬氨酸30份,黄腐酸钾12份,聚磷酸钠11份,磷酸二氢钾8份,复硝酚钠4份,荼乙酸4份,腐植酸5份。说明书CN104045471A2/2页40011实施例3,一种农耕复合有机生物肥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大芥秸秆21份,玉米秸秆38份,藕粉10份,聚丙烯酰胺25份,枯草芽孢杆菌30份,细黄链霉菌25份,侧孢芽孢杆菌20份,胺鲜酯6份,聚天冬氨酸45份,黄腐酸钾18份,聚磷酸钠14份,磷酸二氢钾9份,复硝酚钠5份,荼乙酸5份,腐植酸7份。0012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变、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说明书CN10404547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