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4335214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363570.8

申请日:

2012.09.26

公开号:

CN102838645A

公开日:

2012.12.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C07H 17/07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650106 云南省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医路166号变更后:650106 云南省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医路166号|||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H 17/07申请日:20120926|||公开

IPC分类号:

C07H17/07; C07H1/00; A61K31/7048; A61P25/20; A61P25/28; A61P39/00

主分类号:

C07H17/07

申请人: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荣光; 杨兆祥

地址:

650106 云南省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医路16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冯琼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医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方法将灯盏花乙素与甲醇及作为催化剂的氯化物在溶剂中加热反应而制得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本发明所述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品收率高,便于产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灯盏花乙素与甲醇及作为催化剂的氯化物在溶剂中加热反应而制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为催化剂的氯化物选自NaCl、KCl、HCl、CaCl2、MgCl2、ZnCl2、FeCl2或FeCl3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优选CaCl2或ZnCl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为催化剂的氯化物与灯盏花乙素的摩尔比为0.05~0.5:1.0,优选的摩尔比为0.1~0.2: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选自水、乙腈、甲醇、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甲醇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10.0~18.0:1.0,优选的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13.0~16.0:1.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温度为40~120℃,优选的反应温度为45~100℃,更为优选的反应温度为50~8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5小时,优选反应时间为1.5~3.0h。

说明书

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
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的衰老是指人体生长发育到成熟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形态结
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退行性变化,是人体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和下
降的过程。现代医学认为,衰老是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人机体内
时刻产生着自由基,但同时又具有有效的自由基清除系统(如GSH、SOD),
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使体内自由基维持在正常水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平衡逐渐被破坏,造成自由基过剩。自由基具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可使
细胞中的多种物质发生氧化,损害生物膜,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
交联,导致细胞凋亡及其生理机能受损、下降,从而引起衰老。衰老是生命
过程的必然规律,可分两大类:一是生理性衰老,指人体达到成熟后所出现
的生理退化现象;二是病理性衰老,即在生理变化的基础上,因患某些疾病
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加速衰老的过程。

研究抗衰老问题,不但是为了健康长寿,也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延长
人类有效“工作年龄”的需要。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正以极快的
速度增长,老年化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延缓人体衰老,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及睡眠时
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等。失眠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失眠症在老年人
中极为常见,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0%~30%,70岁以上
人群患病率为40%~50%,女性高于男性。失眠症严重影响人的生活和工
作质量,导致人体机能的下降,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国际睡眠基金会针对
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显示,睡眠障碍与伴随人体老化的各种疾病呈正相关,能
增加诸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帕金
森病、糖尿病等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失眠症的亚型有入睡困
难型失眠、睡眠维持困难型失眠、早醒型失眠以及心因性失眠,老年人中睡
眠维持困难型和早醒型失眠较为常见。根据睡眠障碍的病程,失眠症又可分
为急性或短期失眠(病程<1月)、持续性失眠(病程>4周)和慢性失眠(病程>6
月)。失眠症的治疗根据患者失眠的病理过程而定。原发性失眠对药物治疗的
反应较好,而继发性失眠可使用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治疗应直接针对
睡眠的各个阶段,如入睡、睡眠维持、睡眠质量或第二天的日间功能。

失眠症的治疗药物主要有苯二氮革类(如氯氮革和地西泮)和巴比妥类
(如戊巴比妥、苯巴比妥和异戊巴比妥)。苯二氮革类药物系通过抑制神经元
一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末梢的苯二氮革类受体发挥作用,此类药物在催眠
剂量时可引起眩晕、困倦、乏力、精细运动不协调等不良反应,大剂量应用
则会造成共济失调、运动能力障碍,长时间使用会引起机体耐药及药物依赖
性。巴比妥类药物可特异性结合于GABA受体一氯离子通道复合体表面的特
定位点,延长氯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增强突触后膜的超极化,抑制神经元
放电,最终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该类药物随剂量由小到大,可对用药
者产生镇静、催眠、抗惊厥和麻醉作用,存在醒后头昏、困倦、精神不振等
后遗作用以及明显的戒断症状(如激动、失眠、焦虑和惊厥)。

总之,目前缺乏一种既能有效改善人体睡眠,又能延缓衰老的、无副作
用的药物,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和新药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6,4′-三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其结构如式I所示,为多酚
羟基皂苷类黄酮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已有专利(专利号
201210001974.2)公开了其在改善人体睡眠、延缓衰老的应用。


然而,目前式I化合物主要通过植化方式,从黄芩、龙胆、灯盏花、槐花
等植物中提取得到。通过植化方式仅从植物中提取得到少量的式I化合物,数
量稀少,仅局限于供小规模实验研究所需,价格极其昂贵,每克价值达六、
七千元以上。由于式I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含量很低,仅为千分之几,甚至万分
之几左右,提取、分离较为困难,成本很高,难于批量化生产,无法满足现
实需求。因此,研究若何通过化学全合成或半合成的方式,实现该化合物的
批量规模化生产,对该化合物的应用开发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式I化合物的人工规模化制备方
法,以满足该化合物在药物应用方面的需要。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将灯盏花乙素与甲醇及作为催化剂的氯化
物在特定的溶剂中加热反应而制得。


本发明所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直接以市售灯盏花素作为反应
原料。投料前,灯盏花素原料无需进行专门的提纯预处理。本发明制备方法
所采用的灯盏花素,是一种从灯盏花等植物中提取得到的黄酮类物质,其主
要成分为灯盏花乙素。目前,灯盏花素在国内已经实现大规模生产,生产厂
家多达一百多家,生产技术成熟,产量大,货源及质量稳定可靠,以很低的
价格即可从市场上随意买到。市售灯盏花素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约在80~
85%左右。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灯盏花素原料直接从市场中购得,生
产厂家为云南省玉溪万方生物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70821,经高效液相色谱
(HPLC)检测,灯盏花乙素含量为82.5%。

本发明所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原料灯盏花素中所含有的灯
盏花乙素与甲醇在特定的催化剂作用下,于特定的溶剂中加热反应而得到式
I化合物,反应原理如下式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催化剂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催
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对反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反应中不添加催化剂,或所
加催化剂的量和/或种类不适合,均可能导致反应不能发生,或者发生其它副
反应如氧化、水解、醇解等,导致目标产物无法生成或收率很低。本发明人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筛选出了适合该反应特性的高效定向催化剂,并确定
了催化剂的适合用量范围。

本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氯离子型化合物对本发
明反应具有定向催化作用。作为优选,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作为
催化剂使用的氯化物选自NaCl、KCl、HCl、CaCl2、MgCl2、ZnCl2、FeClx
或Fe2Cl3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更优选地,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所用催化剂为选自CaCl2或
ZnCl2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明人还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产率的
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催化剂
用量过低,起不到催化作用,或催化效果差,产物收率低。但催化剂用量超
过最佳用量后,产物收率不会出现明显上升,过多的消费试剂无实际意义,
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

作为优选,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的摩尔
投料比为0.05~0.5:1.0。

更优选地,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的摩尔
投料比为0.1~0.2:1.0。

本发明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溶剂体系的选择是关系反应能
否顺利发生的又一关键因素。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研
究,对比研究了溶剂体系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
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当选用丙酮、乙酸乙酯、苯、甲苯、
氯仿等作为溶剂时,反应未能正常发生;而在其它条件和操作相同的情况下,
选用水、乙腈、甲醇、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等为溶剂时,灯盏花
素原料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最为优选的
溶剂为甲醇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当选用甲醇
为溶剂时,其中的部分甲醇作为反应试剂参与反应,而多余的甲醇则作为溶
剂使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明人还研究了溶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
响。结果表明,溶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同样有重要影响。当溶剂用量
不足时,灯盏花乙素难于全部溶解,导致反应不彻底,收率低;另一方面,
若溶剂用量过多,会导致反应物浓度过低,同样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收率同
样较低,而且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根据实验结果,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
质量比控制在13.0~22.0:1.0较为适合,最佳的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
为15.0~20.0:1.0。

本发明通过实验研究,合理确定了本发明反应适宜的反应温度条件和反应
时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明人还研究了反应温度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
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反应温度过
低,反应速度慢,甚至不发生反应,产物收率低;反之,若反应温度过高,
副反应加剧,杂质增多,主产物收率下降,产物颜色变深。

作为优选,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反应温度为45~100℃。

更优选地,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所用反应温度为50~80℃。

除反应温度外,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完成情况同样存在影响。一般而言,
反应温度越高,完成反应所需的时间就越短。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明人
在保持反应温度为50℃和其他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对式
I化合物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试验条件下,为保证反应较
为彻底的进行,反应时间一般可控制在1~5小时,优选的反应时间为1.5~
3.0h。反应时间过长,式I化合物收率呈下降趋势,可能是副反应增多所致。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现有的植化提取制备方法相比,
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实现式I化合物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如前所述,目前式I化合
物主要通过植化方式,从黄芩、灯盏花、龙胆等植物中提取得到。由于该化
合物在植物中的含量很低,仅为千分之几至万分之几左右,提取较为困难,
产量很低,无法批量化生产以满足现实需求。本发明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
备方法,以普通市售的灯盏花素为原料,采用人工化学半合成方式制备。灯
盏花素为灯盏化植物中的黄酮类物质,其主要化学成分灯盏花乙素在灯盏化
植物中的含量很高,一般在1~10%左右,是式I化合物含量的数百至数千倍,
因此很容易从植物中大规模、低成本获得。目前,灯盏花素已经实现大规模
批量化生产,国内生产厂家众多达一百多家,生产技术成熟,产量大,货源
及质量稳定可靠,以很低的价格即可从市场上随意买到。因此,通过本发明
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可实现式I化合物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

2、生产成本低。如前所述,式I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含量很低,采用植化
提取方式制备,得率低,需要耗费大量宝贵的植物资源。另外,植化提取制
备方法实施较为困难,需要消耗大量的提取溶剂,粗提物还需要综合采用聚
酰胺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多次反复分离和提纯,才能达到药
用所需纯度,因此,生产成本极为昂贵,每克成本达6000多元以上。相比而
言,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所采用的原料试剂低廉易得,工艺简短,收
率高,生产成本低,生产式I化合物每公斤成本约2000元左右,仅为植化提
取制备方法的三千分之一左右。因此,本发明的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极具经
济竞争优势。

3.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品收率高。本发明最大的技术创新点在
于采用特定的氯化物作为高效定向催化剂,直接使用灯盏花素为原料,在较
低的温度条件下,高收率地合成了式I化合物。由于本发明选择了适宜的反
应溶剂和体系,本发明制备方法中的灯盏花素原料不必预先精制处理,其中
所含的杂质成分对主反应不会发生干扰,反应结束后又能通过简单的后处理
顺利地与主产物实现分离。本发明制备方法优选的催化剂为CaCl2或ZnCl2,
反应溶剂为甲醇或N,N-二甲基甲酰胺,反应温度为50~80℃,反应时间1.5~
3.0h,在此条件下,式I化合物可达95~98%,具有催化剂高效定向性强、
价廉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时间短,操作简单,产品收率高等显著特点,因
此便于产业化生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在药学上具有广泛的用途。所述的用途包括
用于治疗失眠,提高睡眠质量,延长深度睡眠时间,改善记忆力,治疗和预
防失忆、记忆力下降、老年痴呆等疾病。所述的用途还包括用于延缓人体衰
老,延长寿命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可以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形成药物制剂,应
用于临床。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包括各种溶剂、增稠剂、增溶剂、
助溶剂、包合剂、填料、防腐剂、稳定剂、矫味剂、着色剂和增香剂等。具
体而言,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包括但不局限于淀粉、环糊精、β-环
糊精、卵磷脂、脂肪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水、酒精、葡萄糖、甘
露醇、吐温、甘油、氯化钠、硫酸镁等。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以各种药物制剂应用于临床。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可制成口服制剂或注射制剂。所述的口服制
剂具体为片剂、胶囊、合剂、口服液、含剂及滴丸等。所述的注射制剂具体
为注射液、大输液或冻干粉针剂。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还可制成外用制剂使用,所述的外用制剂包
括搽剂、贴剂、巴布剂、喷雾剂、气雾剂等。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还可制成各种新型给药制剂应用于临床,所
述的新型给药制剂可以是各种包合制剂、靶向制剂、定时定量给药制剂等。
所述的包合制剂包括β环糊精包合制剂、淀粉包合制剂、蛋白质包合制剂、
脂肪乳包合制剂、壳聚糖包合制剂等。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还可以与其它药物或药物辅料形成药物组合
物,并应用于临床。所述的药物组合物由包括式I化合物在内的两种或两种
以上物质所组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
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
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
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
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下面所述式I化合物合成的实施例中,所用的灯盏花素原料,由昆明制
药集团药物研究院直接从市场中购得,生产厂家为云南省玉溪万方生物有限
公司,产品批号070821,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灯盏花乙素含量
为82.5%。所用化学试剂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亚砜、N,N-二甲
基甲酰胺、丙酮、乙酸乙酯、苯、甲苯、氯仿、石油醚、NaCl、KCl、HCl、
CaCl2、MgCl2、ZnCl2、FeCl2和Fe2Cl3均为化学纯,购自昆明汕滇化工有限
公司,水为纯化水。

以下实施例1~9,在保持其它条件和操作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对比了不
同催化剂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其结果见表1。各实施例中反应
产物式I化合物均经过HPLC、1HNMR、13CNMR、IR和UV鉴定和检验。

实施例1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CaCl2)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56g CaCl2(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
应2h。反应液采用真空浓缩回收甲醇,待浓缩液体积减少至原体积的1/3左
右时,停止浓缩,浓缩液静置冷却至室温,有大量产物结晶析出。真空抽滤,
用30mL冷甲醇分三次抽洗,尽量抽干,所得产物转入250mL乙酸乙酯-石
油醚(3:1)中,加热至沸30min,置0-5℃冰箱中冷却4h以上。取出结晶产
物,真空抽滤,用30mL冷乙酸乙酯抽洗三次,最后用约15mL石油醚抽洗
一次,尽量抽干,置6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48h以上,即得浅黄色疏松粉
末状的式I化合物22.8g,收率95.8%。

实施例2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ZnCl2)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68g ZnCl2(0.005mol),于50℃加热搅拌
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3.3g,
收率97.9%。

实施例3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MgCl2)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48g MgCl2(0.005mol),于50℃加热搅拌
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9.3g,收
率81.1%。

实施例4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FeCl2)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63g FeCl2(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
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7.5g,收率
73.5%。

实施例5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FeCl3)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81g FeCl3(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
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8.7g,收率
78.6%。

实施例6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HCl)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50g浓度为36%的浓盐酸(含HCl0.005mol),
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
化合物13.2g,收率55.5%。

实施例7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NaCl)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29g NaCl(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
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9.8g,收率
83.2%。

实施例8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KCl)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37g KCl(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
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6.2g,收率
68.1%。

实施例9式I化合物的合成(不使用催化剂)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和
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明灯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表1不同催化剂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上述实验表明,化合物对本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促进作用,而且不同催化
剂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氯化物的催化作用强弱顺序为
ZnCl2>CaCl2>NaCl>MgCl2>FeCl3>FeCl2>KCl>HCl,其中,尤其是
CaCl2和ZnCl2的催化作用最好。

以下实施例10~14及实施例1和实施例9,以CaCl2为催化剂,在保持
其它条件和操作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对比了催化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
影响,其结果见表2。各实施例中反应产物均经过HPLC、1HNMR、13CNMR、
IR和UV鉴定和检验。

实施例10式I化合物的合成(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摩尔比为0.05: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28g CaCl2(0.0025mol),于50℃加热搅拌
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9.9g,收
率41.6%。

实施例11式I化合物的合成(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摩尔比为0.08: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44g CaCl2(0.0040mol),于50℃加热搅拌
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9.4g,
收率81.5%。

实施例12式I化合物的合成(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摩尔比为0.15: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0.83g CaCl2(0.0075mol),于50℃加热搅拌
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2.9g,
收率96.2%。

实施例13式I化合物的合成(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摩尔比为0.20: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1.11g CaCl2(0.01mol),于50℃加热搅拌反
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2.7g,收
率95.4%。

实施例14式I化合物的合成(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摩尔比为0.50: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0g、2.78g CaCl2(0.025mol),于50℃加热搅拌反
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3.0g,收
率96.6%。

表2催化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由表2可知,催化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催化剂用量
过低,达不到催化作用,或催化效果差,产物收率较低。但催化剂用量超过
最佳经济用量后,产物收率不会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出现明显上升,过多地
消费试剂无实际意义,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综合考虑,确定本合成反应中,
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的最佳摩尔比范围为0.1~0.2:1.0。

以下实施例15~23及实施例1,在保持其它条件和操作方式不变的情况
下,考察了溶剂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见表3。各实施例中
反应产物均经过HPLC、1HNMR、13CNMR、IR和UV鉴定和检测。

实施例15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水)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水400g、0.56g CaCl2(0.005mol),于50℃
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
18.1g,收率76.1%。

实施例16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乙腈)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水乙腈400g、0.56g CaCl2(0.005mol),于
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
化合物12.7g,收率53.4%。

实施例17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二甲基亚砜)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二甲基亚砜400g、0.56g CaCl2(0.005mol),
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
化合物19.3g,收率81.1%。

实施例18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
状的式I化合物23.2g,收率97.5%。

实施例19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丙酮)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丙酮400g、0.56g CaCl2(0.005mol),于50℃
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明灯
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实施例20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乙酸乙酯)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乙酸乙酯400g、0.56g CaCl2(0.005mol),
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证明灯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实施例21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苯)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苯400g、0.56g CaCl2(0.005mol),于50℃
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明灯
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实施例22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甲苯)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甲苯400g、0.56g CaCl2(0.005mol),于50℃
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明灯
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实施例23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氯仿)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氯仿400g、0.56g CaCl2(0.005mol),于50℃
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明灯
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表3不同溶剂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从上可知,溶剂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当选用丙酮、
乙酸乙酯、苯、甲苯、氯仿等作为反应溶剂时,灯盏花素与甲醇在氯化物催
化剂作用下并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而在其它条件和操作相同的情况
下,选用水、乙腈、甲醇、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为反应溶剂时,
灯盏花素原料能发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产率的式I化合物。从实验结果
来看,本反应以选择甲醇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时得到的收率为高。当
选用甲醇为溶剂时,其中的部分甲醇作为反应试剂参与反应,而多余的甲醇
则作为溶剂使用。

以下实施例24~30及实施例18,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在保持
其它条件和操作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考察了溶剂的用量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
影响,结果见表4。各实施例中反应产物均经过HPLC、1HNMR、13CNMR、
IR和UV鉴定和检测。

实施例24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4.33: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1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
状的式I化合物4.7g,收率19.7%。

实施例25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8.66: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2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
状的式I化合物11.8g,收率49.6%。

实施例26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12.99: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3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
状的式I化合物17.8g,收率74.8%。

实施例27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15.15: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35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
状的式I化合物22.1g,收率92.9%。

实施例28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19.48: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5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
状的式I化合物23.3g,收率97.9%。

实施例29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21.65: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5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
状的式I化合物21.3g,收率89.5%。

实施例30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25.97: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6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
状的式I化合物15.9g,收率66.8%。

表4溶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从上可知,溶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同样有重要影响。当溶剂用量
不足时,灯盏花乙素难于全部溶解,导致反应不彻底,收率低;另一方面,
若溶剂用量过多,会导致反应物浓度过低,同样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收率同
样较低,而且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溶剂与灯盏花乙
素的质量比控制在13.0~22.0:1.0较为适合,最佳的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
量比为15.0~20.0:1.0。

以下实施例31~38及实施例18,在保持其它条件和操作方式不变的情
况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见表5。各实施例中
反应产物均经过HPLC、1HNMR、13CNMR、IR和UV鉴定和检测。

实施例31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温度2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20℃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证明灯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实施例32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温度3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30℃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证明灯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实施例33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温度4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40℃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
式I化合物8.9g,收率37.4%。

实施例34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温度45℃)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45℃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
式I化合物18.8g,收率79.0%。

实施例35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温度6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60℃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
式I化合物23.3g,收率97.9%。

实施例36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温度8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80℃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
式I化合物23.1g,收率97.1%。

实施例37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温度10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100℃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
式I化合物20.0g,收率84.0%。

实施例38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温度12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120℃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
式I化合物15.6g,收率65.5%。

表4反应温度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从上可知,反应温度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反应温度过低,
反应速度慢,甚至不发生反应,产物收率低;反之,若反应温度过高,副反
应加剧,杂质增多,主产物收率下降,产物颜色变深。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反应温度控制在45~100℃较为适合,优选的反应温度范围为50-80℃。

以下实施例39~44及实施例18,在保持其它条件和操作方式不变的情
况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见表5。各实施例中
反应产物均经过HPLC、1HNMR、13CNMR、IR和UV鉴定和检测。

实施例39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时间0.5h)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0.5h小时。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
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1.1g,收率46.6%。

实施例40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时间1.0h)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1.0h小时。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
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8.7g,收率78.6%。

实施例41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时间1.5h)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1.5h小时。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
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2.9g,收率96.2%。

实施例42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时间3.0h)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3.0h小时。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
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3.1g,收率97.1%。

实施例43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时间5.0h)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5.0h小时。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
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1.7g,收率91.2%。

实施例44式I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时间10.0h)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2(0.005
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10.0h小时。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
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9.3g,收率81.1%。

表6反应时间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从上可知,反应时间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一定影响。在选定的试验条
件下,为保证反应较为彻底的进行,反应时间一般可控制在1~5小时,优选
的反应时间较为1.5~3.0h。反应时间过长,式I化合物收率呈下降趋势,可
能是副反应增多所致。

实施例45式I化合物改善睡眠的实验研究

1.试药、试剂与材料

式I化合物,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提供。戊巴比妥钠,
西安沃尔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昆明种小鼠,体重为18~22g,180只,雌雄各半,昆明制药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动物实验室提供,生产许可证号SCXK(滇)2005-0006,使用许可证
号SYXK(滇)2005-0006。

2.试验方法

2.1动物分组与给药

将实验动物分成3批,分别记为实验I批(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直接睡眠
实验、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实验II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
实验)、实验III批(戊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每批动物根据体重随机分
为4组.每组15只。设5,6,4′-三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低、中、高
剂量组(分别为25、50、150mg/kg体重剂量组),灌胃给药,对照组灌胃给
予等量蒸馏水。每日灌胃1次,连续30天。

2.2直接睡眠试验

观察受试组动物给予3个剂量的受试样品,对照组予以等体积的蒸馏水
后,是否出现睡眠现象。睡眠以翻正反射消失为指标。将小鼠置于背卧位时,
能立即翻正身位,如超过30~60秒不能翻正者,即认为翻正反射消失,进入
睡眠。翻正反射恢复即为动物觉醒,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这段时间为动物睡
眠时间。记录对照组与受试组入睡动物数及睡眠时间

2.3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试验

做正式实验前先进行预实验.确定能使动物100%入睡但又不会使睡眠
时间过长的戊巴比妥钠剂量(40mg/kg体重),用此剂量进行正式实验。动物
末次给予受试物后,出现峰作用前15min,给各组动物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
注射量为40mg/kg体重,以小鼠翻正反射消失为睡眠指标。观察受试物对戊
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的延长作用。

2.4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试验

做正式实验前先进行预实验,确定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即80%~
90%小鼠翻正反射不消失的戊巴比妥钠最大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25mg/kg
体重),用此剂量进行正式实验。动物末次给予受试物后,出现峰作用前15
min,给各组动物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以小鼠翻正反射消失达1min以上作
为入睡判断标准。观察给予戊巴比妥钠30min内各组动物发生睡眠的动物数。

2.5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潜伏期试验

做正式实验前先进行预实验,确定使动物100%入睡但又不使睡眠时间
过长的戊巴比妥钠剂量(300mg/kg体重),用此剂量进行正式实验。动物末次
给予受试物后15min,给各组动物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注射量为300mg/kg
体重,以翻正反射消失为指标,观察受试物对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潜伏
期的影响。

3.实验结果

3.1式I化合物对动物体重的影响

式I化合物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期间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提示本试验条件下式I化合物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见表l。

表1受试物对实验小鼠体重的影响


3.2式I化合物对动物的直接睡眠作用

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灌胃给药后小鼠均未出现睡眠现象,提示本实验条
件下,式I化合物对实验小鼠无直接睡眠作用。见表2。

表2受试物对实验小鼠的直接睡眠作用



3.3式I化合物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表3受试物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由表3可见,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后,与对照组比较,低、中、
高剂量组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分别延长16.2%(P﹥0.05)、65.4%
(P﹤0.05)和111.4%(P﹤0.01),表明式I化合物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
眠时间有显著的延长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3.4受试药物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诱导的小鼠睡眠发生率的影响

表4受试物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诱导的小鼠睡眠发生率的影响


由表4可见,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后,与对照组比较,低、中、
高剂量组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发生率分别提高50.4%(P﹤0.05)、
150.3%(﹤0.01)、351.1%(﹤0.01),表明受试药物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
眠发生率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3.5受试药物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潜伏期的影响

表5受试物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潜伏期的影响


由表5可见,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后,与对照组比较,低、中、
高剂量组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潜伏期分别缩短1.2%(P﹥0.05)、
11.1%(﹥0.05)、28.1%(P﹤0.01),表明受试药物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
眠潜伏期有一定的缩短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实施例46式I化合物对果蝇寿命的影响作用实验

1.试药、试剂与材料

式I化合物,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提供。

美国野生型黑腹果蝇,饲养环境:温度25±1℃,相对湿度60±5%,12h
光照、12h黑暗交替培养,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

2.试验方法

收集24h内新羽化的果蝇成虫,经乙醚麻醉,区分出雌雄个体,分别称重
后,随机分为5组:1个对照组和4个含有不同浓度式I化合物的实验组。每组
果蝇100只,雌雄各半,分别置装有培养基的3cm×10cm的试管中,每管25
只。对照组给予普通玉米粉培养基,实验组分别给予含有0.005%,0.025%,
0.075%和0.550%的5,6,4′-三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粉末的玉米粉
培养基,试管直立于培养箱中培养,实验温度为25±1℃,相对湿度60±5%。
每4天更换1次新鲜配制的培养基,每天观察记录果蝇生存数和死亡数,直到
果蝇全部死亡为止。计算出半数死亡天数、平均寿命和平均最高寿命。

3.实验结果

表6式I化合物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由表6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较,各浓度组对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有一定
的延长。与雄性对照组相比较,试药物浓度为0.005%、0.025%、0.075%、0.550%
的雄性组的半数死亡时间分别延长了1.4%、8.7%、16.6%、14.1%;与雌性
对照组相比较,试药物浓度为0.005%、0.025%、0.075%、0.550%的雌性组
的半数死亡时间分别延长了2.5%、10.5%、15.8%、16.4%。

表6还表明,0.025%、0.075%、0.550%试药物浓度均能显著延长果蝇的
平均寿命和平均最高寿命。与雄性对照组相比较,试药物浓度为0.005%、
0.025%、0.075%、0.550%的雄性组的平均寿命分别延长了1.4%、9.0%、16.7%、
13.3%;与雌性对照组相比较,浓度为0.005%、0.025%、0.075%、0.550%的
雌性组的平均寿命分别延长了1.6%、11.0%、15.1%、16.4%。与雄性对照组
相比较,试药物浓度为0.005%、0.025%、0.075%、0.550%的雄性组的最高
寿命分别延长了0.4%、5.4%、11.7%、12.5%;与雌性对照组相比较,试药
物浓度为0.005%、0.025%、0.075%、0.550%的雌性组的最高寿命分别延长
了1.4%、7.1%、10.8%、10.1%。由此可见,5,6,4′-三羟基黄酮-7-O-β-D-葡萄
糖醛酸甲酯能够有效的延长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高平均寿命。

实施例47式I化合物延缓衰老的机理作用实验

1.试药、试剂与材料

式I化合物,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提供。

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批号为2008092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
定试剂盒,规定每毫升反应液中SOD抑制率达50%时所对应的SOD量为1个亚
硝酸盐单位(NU),批号为20080629;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测定试剂
盒,规定每4μl全血在37℃反应5min,扣除非酶促反应的作用,使反应体系中
GSH浓度降低1μmol/L为1个酶活力单位,批号为20080918;活性氧(ROS)测
定试剂盒,规定每毫升血清在37℃下反应1min,使反应体系中H2O2浓度降
低1mmol/L为1个活性氧单位,批号为20080721。以上试剂盒均由南京建成生
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昆明种小鼠,15月龄,体重50±2g,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动物实
验室提供,生产许可证号SCXK(滇)2005-0006,使用许可证号
SYXK(滇)2005-0006。

2.试验方法

老龄昆明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
(50mg/kg),中剂量组(100mg/kg)和高剂量组(200mg/kg)。各剂量组小
鼠用规定剂量的受试药物式I化合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小鼠用同体积的蒸馏水
灌胃。每天1次,连续30天。另外,每10天称体重1次。于末次灌胃后24h,摘
眼球采血。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分别测定小鼠红细胞SOD活性,全血
GSH-PX活性和红细胞MDA含量、血清ROS含量。

3.实验结果

表7式I化合物延缓衰老机理作用


上述表7结果表明,式I化合物能够显著提高老龄小鼠体内SOD和GSH-PX
活性,降低老龄小鼠体内ROS含量和MDA含量。这可能是其具有延缓衰老作
用的主要机理之一。

实施例48药物组合物


粉碎后过筛,混合即得。

实施例49药物组合物


粉碎后过筛,混合即得。

实施例50药物组合物


粉碎后过筛,混合即得。

实施例51药物组合物


粉碎后过筛,混合即得。

实施例52药物组合物


粉碎后过筛,混合即得。

实施例53药物组合物

式I所示化合物    3%

干淀粉           85%

硬脂酸镁        12%

粉碎后过筛,混合即得。

实施例54药物组合物

式I所示化合物    20%

干淀粉           65%

硬脂酸镁         15%

粉碎后过筛,混合即得。

实施例55药物组合物

式I所示化合物    17%

干淀粉           75%

硬脂酸镁         8%

粉碎后过筛,混合即得。

实施例56药物组合物

式I所示化合物    10%

干淀粉           85%

硬脂酸镁         5%

粉碎后过筛,混合即得。

实施例57药物组合物

式I所示化合物    15%

干淀粉           75%

硬脂酸镁         10%

粉碎后过筛,混合即得。

实施例58片剂



将式I所示化合物、淀粉、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和硬脂酸镁,混
合后于压片机上压片,即得。

实施例59胶囊

式I所示化合物    3%

干淀粉           85%

硬脂酸镁         12%

将式I所示化合物、干淀粉和硬脂酸镁,混合后填充入硬明胶胶囊中,
即得。

实施例17胶囊

式I所示化合物    20%

干淀粉           65%

硬脂酸镁         15%

将式I所示化合物、干淀粉和硬脂酸镁,混合后填充入硬明胶胶囊中,
即得。

实施例60注射液


将式I所示化合物加乙醇搅拌溶解,加氯化钠及适量注射用水,搅拌均
匀,加入0.1%针用活性碳,吸附,过滤脱碳,补加注射用水至规定量,微孔
过滤膜过滤,按1mL/支灌封,100℃湿热灭菌20min,经灯检合格,即得。

实施例61注射液


将式I所示化合物加乙醇搅拌溶解,加氯化钠及适量注射用水,搅拌均
匀,加入0.1%针用活性碳,吸附,过滤脱碳,补加注射用水至规定量,微孔
过滤膜过滤,按1mL/支灌封,100℃湿热灭菌20min,经灯检合格,即得。

实施例62冻干粉针剂


将式I所示化合物加乙醇搅拌溶解,加氯化钠、甘露醇及适量注射用水,
搅拌均匀,加入0.1%针用活性碳,吸附,过滤脱碳,补加注射用水至规定量,
微孔过滤膜过滤,按4mL/支分装,冷冻干燥,封装,经检验合格,即得。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
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3864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26 C N 1 0 2 8 3 8 6 4 5 A *CN102838645A* (21)申请号 201210363570.8 (22)申请日 2012.09.26 C07H 17/07(2006.01) C07H 1/00(2006.01) A61K 31/7048(2006.01) A61P 25/20(2006.01) A61P 25/28(2006.01) A61P 39/00(2006.01) (71)申请人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650106 云南省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科医路166。

2、号 (72)发明人周荣光 杨兆祥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冯琼 (54) 发明名称 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及 其制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属医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具有药 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 明所述方法将灯盏花乙素与甲醇及作为催化剂的 氯化物在溶剂中加热反应而制得多酚羟基黄酮化 合物。本发明所述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 产品收率高,便于产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工业应 用前景。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3、 页 说明书 22 页 1/1页 2 1.一种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灯盏花乙素与甲醇及作为催化剂的氯 化物在溶剂中加热反应而制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为催化剂的氯化物选自 NaCl、KCl、HCl、CaCl 2 、MgCl 2 、ZnCl 2 、FeCl 2 或FeCl 3 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优选 CaCl 2 或ZnCl 2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为催化剂的氯化物与灯盏花 乙素的摩尔比为0.050.5:1.0,优选的摩尔比为0.10.2: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

4、剂选自水、乙腈、甲醇、二甲基 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甲醇或N,N-二甲基甲酰 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 10.018.0:1.0,优选的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13.016.0: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温度为40120,优选 的反应温度为45100,更为优选的反应温度为508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5小时,优选 反应时间为1.53.0。

5、h。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38645 A 1/22页 3 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的制备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人的衰老是指人体生长发育到成熟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退行性变化,是人体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和下降的过程。现代医学认 为,衰老是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人机体内时刻产生着自由基,但同时又具有有效 的自由基清除系统(如GSH、SOD),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使体内自由基维持在正常水平。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平衡逐渐被破坏,。

6、造成自由基过剩。自由基具有很强的反应能力, 可使细胞中的多种物质发生氧化,损害生物膜,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交联,导致 细胞凋亡及其生理机能受损、下降,从而引起衰老。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可分两大 类:一是生理性衰老,指人体达到成熟后所出现的生理退化现象;二是病理性衰老,即在生 理变化的基础上,因患某些疾病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加速衰老的过程。 0003 研究抗衰老问题,不但是为了健康长寿,也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延长人类有效 “工作年龄”的需要。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正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老年化问题日 益严重,如何延缓人体衰老,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0004 失眠,又称入。

7、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睡 眠质量差等。失眠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失眠症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据统计,我国 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030,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4050,女性高于男性。 失眠症严重影响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导致人体机能的下降,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国际睡 眠基金会针对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显示,睡眠障碍与伴随人体老化的各种疾病呈正相关,能 增加诸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帕金森病、糖尿病等与 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失眠症的亚型有入睡困难型失眠、睡眠维持困难型失眠、 早醒型失眠以及心因性失眠,老年人中睡眠维持困难型。

8、和早醒型失眠较为常见。根据睡眠 障碍的病程,失眠症又可分为急性或短期失眠(病程4周)和 慢性失眠(病程6月)。失眠症的治疗根据患者失眠的病理过程而定。原发性失眠对药物 治疗的反应较好,而继发性失眠可使用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治疗应直接针对睡眠 的各个阶段,如入睡、睡眠维持、睡眠质量或第二天的日间功能。 0005 失眠症的治疗药物主要有苯二氮革类(如氯氮革和地西泮)和巴比妥类(如戊巴 比妥、苯巴比妥和异戊巴比妥)。苯二氮革类药物系通过抑制神经元一氨基丁酸(GABA)能 神经末梢的苯二氮革类受体发挥作用,此类药物在催眠剂量时可引起眩晕、困倦、乏力、精 细运动不协调等不良反应,大剂量应用则会造成。

9、共济失调、运动能力障碍,长时间使用会引 起机体耐药及药物依赖性。巴比妥类药物可特异性结合于GABA受体一氯离子通道复合体 表面的特定位点,延长氯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增强突触后膜的超极化,抑制神经元放电, 最终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该类药物随剂量由小到大,可对用药者产生镇静、催眠、抗 说 明 书CN 102838645 A 2/22页 4 惊厥和麻醉作用,存在醒后头昏、困倦、精神不振等后遗作用以及明显的戒断症状(如激 动、失眠、焦虑和惊厥)。 0006 总之,目前缺乏一种既能有效改善人体睡眠,又能延缓衰老的、无副作用的药物, 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和新药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0007 。

10、5,6,4-三羟基黄酮-7-O-D-葡萄糖醛酸甲酯,其结构如式I所示,为多酚羟 基皂苷类黄酮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已有专利(专利号201210001974.2)公开了其 在改善人体睡眠、延缓衰老的应用。 0008 0009 然而,目前式I化合物主要通过植化方式,从黄芩、龙胆、灯盏花、槐花等植物中提 取得到。通过植化方式仅从植物中提取得到少量的式I化合物,数量稀少,仅局限于供小规 模实验研究所需,价格极其昂贵,每克价值达六、七千元以上。由于式I化合物在植物中的 含量很低,仅为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左右,提取、分离较为困难,成本很高,难于批量化 生产,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此,研究若何通过化。

11、学全合成或半合成的方式,实现该化合物 的批量规模化生产,对该化合物的应用开发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0010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式I化合物的人工规模化制备方法,以满 足该化合物在药物应用方面的需要。 0011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12 一种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将灯盏花乙素与甲醇及作为催化剂的氯化物在特定 的溶剂中加热反应而制得。 0013 0014 本发明所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直接以市售灯盏花素作为反应原料。投 料前,灯盏花素原料无需进行专门的提纯预处理。本发明制备方法所采用的灯盏花素,是一 种从灯盏花等植物中提取得到的黄酮类。

12、物质,其主要成分为灯盏花乙素。目前,灯盏花素在 国内已经实现大规模生产,生产厂家多达一百多家,生产技术成熟,产量大,货源及质量稳 定可靠,以很低的价格即可从市场上随意买到。市售灯盏花素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约在 8085左右。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灯盏花素原料直接从市场中购得,生产厂家为 说 明 书CN 102838645 A 3/22页 5 云南省玉溪万方生物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70821,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灯盏花乙 素含量为82.5。 0015 本发明所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原料灯盏花素中所含有的灯盏花乙素 与甲醇在特定的催化剂作用下,于特定的溶剂中加热反应而得到式I。

13、化合物,反应原理如 下式所示: 0016 0017 本发明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催化剂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催化剂的种 类和用量对反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反应中不添加催化剂,或所加催化剂的量和/或种 类不适合,均可能导致反应不能发生,或者发生其它副反应如氧化、水解、醇解等,导致目标 产物无法生成或收率很低。本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筛选出了适合该反应特性的高 效定向催化剂,并确定了催化剂的适合用量范围。 0018 本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氯离子型化合物对本发明反应具 有定向催化作用。作为优选,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作为催化剂使用的氯化物选自 NaCl、KCl、HC。

14、l、CaCl 2 、MgCl 2 、ZnCl 2 、FeClx或Fe 2 Cl 3 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19 更优选地,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所用催化剂为选自CaCl 2 或ZnCl 2 中的一 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2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明人还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产率的影响。实 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催化剂用量过低,起不到催化作 用,或催化效果差,产物收率低。但催化剂用量超过最佳用量后,产物收率不会出现明显上 升,过多的消费试剂无实际意义,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 0021 作为优选,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催化剂与灯盏花乙。

15、素的摩尔投料比为 0.050.5:1.0。 0022 更优选地,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的摩尔投料比为 0.10.2:1.0。 0023 本发明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溶剂体系的选择是关系反应能否顺利发 生的又一关键因素。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对比研究了溶剂体系 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 当选用丙酮、乙酸乙酯、苯、甲苯、氯仿等作为溶剂时,反应未能正常发生;而在其它条件和 操作相同的情况下,选用水、乙腈、甲醇、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等为溶剂时,灯 盏花素原料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本。

16、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最为优选的溶剂为甲 醇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当选用甲醇为溶剂时,其中的部分 甲醇作为反应试剂参与反应,而多余的甲醇则作为溶剂使用。 0024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明人还研究了溶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溶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同样有重要影响。当溶剂用量不足时,灯盏花乙素难于 全部溶解,导致反应不彻底,收率低;另一方面,若溶剂用量过多,会导致反应物浓度过低, 说 明 书CN 102838645 A 4/22页 6 同样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收率同样较低,而且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根据实验结果,溶剂 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控制在1。

17、3.022.0:1.0较为适合,最佳的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 量比为15.020.0:1.0。 0025 本发明通过实验研究,合理确定了本发明反应适宜的反应温度条件和反应时间。 0026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明人还研究了反应温度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实验 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反应温度过低,反应速度慢,甚至不 发生反应,产物收率低;反之,若反应温度过高,副反应加剧,杂质增多,主产物收率下降,产 物颜色变深。 0027 作为优选,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反应温度为45100。 0028 更优选地,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中所用反应温度为5080。 0029 除反应温。

18、度外,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完成情况同样存在影响。一般而言,反应温度越 高,完成反应所需的时间就越短。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明人在保持反应温度为50和其 他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对式I化合物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选 定的试验条件下,为保证反应较为彻底的进行,反应时间一般可控制在15小时,优选的 反应时间为1.53.0h。反应时间过长,式I化合物收率呈下降趋势,可能是副反应增多所 致。 0030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 0031 本发明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现有的植化提取制备方法相比,具有显 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0032 能够实现式I化合物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如。

19、前所述,目前式I化合物主要通过 植化方式,从黄芩、灯盏花、龙胆等植物中提取得到。由于该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含量很低,仅 为千分之几至万分之几左右,提取较为困难,产量很低,无法批量化生产以满足现实需求。 本发明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普通市售的灯盏花素为原料,采用人工化学半合 成方式制备。灯盏花素为灯盏化植物中的黄酮类物质,其主要化学成分灯盏花乙素在灯盏 化植物中的含量很高,一般在110左右,是式I化合物含量的数百至数千倍,因此很容 易从植物中大规模、低成本获得。目前,灯盏花素已经实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国内生产厂 家众多达一百多家,生产技术成熟,产量大,货源及质量稳定可靠,以很低的价格即可从市。

20、 场上随意买到。因此,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可实现式I化合物的大规 模批量化生产。 0033 2、生产成本低。如前所述,式I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含量很低,采用植化提取方式制 备,得率低,需要耗费大量宝贵的植物资源。另外,植化提取制备方法实施较为困难,需要消 耗大量的提取溶剂,粗提物还需要综合采用聚酰胺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多 次反复分离和提纯,才能达到药用所需纯度,因此,生产成本极为昂贵,每克成本达6000多 元以上。相比而言,本发明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所采用的原料试剂低廉易得,工艺简短,收 率高,生产成本低,生产式I化合物每公斤成本约2000元左右,仅为植化提取制备方法的。

21、 三千分之一左右。因此,本发明的式I化合物制备方法极具经济竞争优势。 0034 3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品收率高。本发明最大的技术创新点在于采用特 定的氯化物作为高效定向催化剂,直接使用灯盏花素为原料,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高收率 地合成了式I化合物。由于本发明选择了适宜的反应溶剂和体系,本发明制备方法中的灯 说 明 书CN 102838645 A 5/22页 7 盏花素原料不必预先精制处理,其中所含的杂质成分对主反应不会发生干扰,反应结束后 又能通过简单的后处理顺利地与主产物实现分离。本发明制备方法优选的催化剂为CaCl 2 或ZnCl 2 ,反应溶剂为甲醇或N,N-二甲基甲酰胺,反应温度。

22、为5080,反应时间1.5 3.0h,在此条件下,式I化合物可达9598,具有催化剂高效定向性强、价廉易得,反应条 件温和,时间短,操作简单,产品收率高等显著特点,因此便于产业化生产,具有很强的实用 性。 0035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在药学上具有广泛的用途。所述的用途包括用于治疗 失眠,提高睡眠质量,延长深度睡眠时间,改善记忆力,治疗和预防失忆、记忆力下降、老年 痴呆等疾病。所述的用途还包括用于延缓人体衰老,延长寿命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0036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可以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形成药物制剂,应用于临 床。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包括各种溶剂、增稠剂、增溶剂、助溶剂、包合剂。

23、、填料、防 腐剂、稳定剂、矫味剂、着色剂和增香剂等。具体而言,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包括但 不局限于淀粉、环糊精、-环糊精、卵磷脂、脂肪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水、酒精、葡萄 糖、甘露醇、吐温、甘油、氯化钠、硫酸镁等。 0037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以各种药物制剂应用于临床。 0038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可制成口服制剂或注射制剂。所述的口服制剂具体为 片剂、胶囊、合剂、口服液、含剂及滴丸等。所述的注射制剂具体为注射液、大输液或冻干粉 针剂。 0039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还可制成外用制剂使用,所述的外用制剂包括搽剂、贴 剂、巴布剂、喷雾剂、气雾剂等。 0040 本发明制备的。

24、式I化合物,还可制成各种新型给药制剂应用于临床,所述的新型 给药制剂可以是各种包合制剂、靶向制剂、定时定量给药制剂等。所述的包合制剂包括 环糊精包合制剂、淀粉包合制剂、蛋白质包合制剂、脂肪乳包合制剂、壳聚糖包合制剂等。 0041 本发明制备的式I化合物还可以与其它药物或药物辅料形成药物组合物,并应用 于临床。所述的药物组合物由包括式I化合物在内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所组成。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 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 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

25、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 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 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0043 下面所述式I化合物合成的实施例中,所用的灯盏花素原料,由昆明制药集团药 物研究院直接从市场中购得,生产厂家为云南省玉溪万方生物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70821, 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灯盏花乙素含量为82.5。所用化学试剂甲醇、乙腈、二甲基 亚砜、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乙酸乙酯、苯、甲苯、氯仿、石油醚、NaCl、KCl、 HCl、CaCl 2 、MgCl 2 、ZnCl 2 、FeCl 2 和Fe。

26、 2 Cl 3 均为化学纯,购自昆明汕滇化工有限公司,水为纯 化水。 0044 以下实施例19,在保持其它条件和操作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对比了不同催化剂 说 明 书CN 102838645 A 6/22页 8 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其结果见表1。各实施例中反应产物式I化合物均经过 HPLC、 1 HNMR、 13 CNMR、IR和UV鉴定和检验。 0045 实施例1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CaCl 2 ) 0046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

27、0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液采用真空浓缩回 收甲醇,待浓缩液体积减少至原体积的1/3左右时,停止浓缩,浓缩液静置冷却至室温,有 大量产物结晶析出。真空抽滤,用30mL冷甲醇分三次抽洗,尽量抽干,所得产物转入250mL 乙酸乙酯-石油醚(3:1)中,加热至沸30min,置0-5冰箱中冷却4h以上。取出结晶产物, 真空抽滤,用30mL冷乙酸乙酯抽洗三次,最后用约15mL石油醚抽洗一次,尽量抽干,置60 真空干燥箱中干燥48h以上,即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2.8g,收率95.8。 0047 实施例2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ZnCl 2 ) 0048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

28、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68g Zn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 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3.3g,收率97.9。 0049 实施例3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MgCl 2 ) 005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48g Mg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 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9.3g,收率81.1。 0051 实施例4式I化合。

29、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FeCl 2 ) 0052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63g Fe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 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7.5g,收率73.5。 0053 实施例5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FeCl 3 ) 0054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81g FeCl 3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

30、 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8.7g,收率78.6。 0055 实施例6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HCl) 0056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50g浓度为36的浓盐酸(含HCl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 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3.2g,收率55.5。 0057 实施例7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NaCl) 0058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29g 。

31、NaCl(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 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9.8g,收率83.2。 0059 实施例8式I化合物的合成(所用催化剂为KCl) 006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37g KCl(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 浅黄色疏松粉末状式I化合物16.2g,收率68.1。 0061 实施例9式I化合物的合成(不使用催化剂) 说 明 书CN 102838645 A 7/22页 9 0062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

32、(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 明灯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表1不同催化剂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 影响 0063 0064 上述实验表明,化合物对本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促进作用,而且不同催化剂的选择 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氯化物的催化作用强弱顺序为ZnCl 2 CaCl 2 NaCl MgCl 2 FeCl 3 FeCl 2 KClHCl,其中,尤其是CaCl 2 和ZnCl 2 的催化作用最好。 0065 以下实施例1014及实施例1和实施例。

33、9,以CaCl 2 为催化剂,在保持其它条件 和操作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对比了催化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其结果见表2。各 实施例中反应产物均经过HPLC、 1 HNMR、 13 CNMR、IR和UV鉴定和检验。 0066 实施例10式I化合物的合成(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摩尔比为0.05:1.0) 0067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28g CaCl 2 (0.002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 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9.9g,收率41.6。 0068 实施例11。

34、式I化合物的合成(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摩尔比为0.08:1.0) 0069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44g CaCl 2 (0.0040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 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9.4g,收率81.5。 0070 实施例12式I化合物的合成(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摩尔比为0.15:1.0) 0071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0.83g CaCl 2 (0.0075mol。

35、),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 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2.9g,收率96.2。 0072 实施例13式I化合物的合成(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摩尔比为0.20:1.0) 0073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1.11g CaCl 2 (0.01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 说 明 书CN 102838645 A 8/22页 10 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2.7g,收率95.4。 0074 实施例14式I化合物的合成(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摩尔比为0.50:。

36、1.0) 0075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500g、2.78g CaCl 2 (0.02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 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3.0g,收率96.6。 0076 表2催化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0077 0078 由表2可知,催化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催化剂用量过低,达不 到催化作用,或催化效果差,产物收率较低。但催化剂用量超过最佳经济用量后,产物收率 不会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出现明显上升,过多地消费试剂无实际意义,并会导致成本的上 升。综合。

37、考虑,确定本合成反应中,催化剂与灯盏花乙素的最佳摩尔比范围为0.10.2: 1.0。 0079 以下实施例1523及实施例1,在保持其它条件和操作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考察 了溶剂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见表3。各实施例中反应产物均经过HPLC、 1 HNMR、 13 CNMR、IR和UV鉴定和检测。 0080 实施例15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水) 0081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水4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施例 1操作,得浅黄色。

38、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8.1g,收率76.1。 0082 实施例16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乙腈) 0083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水乙腈4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同实 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2.7g,收率53.4。 0084 实施例17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二甲基亚砜) 0085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二甲基亚砜400g、。

39、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其余 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9.3g,收率81.1。 0086 实施例18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 说 明 书CN 102838645 A 10 9/22页 11 0087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 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3.2g,收率97.5。 0088。

40、 实施例19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丙酮) 0089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丙酮4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 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明灯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0090 实施例20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乙酸乙酯) 0091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乙酸乙酯4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

41、0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 经TLC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明灯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0092 实施例21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苯) 0093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苯4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 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明灯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0094 实施例22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甲苯) 0095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

42、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甲苯4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 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明灯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0096 实施例23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为氯仿) 0097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氯仿4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2h。反应物经TLC 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证明灯盏花素原料未发生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0098 表3不同溶剂对。

43、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0099 说 明 书CN 102838645 A 11 10/22页 12 0100 0101 从上可知,溶剂的选择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当选用丙酮、乙酸乙酯、 苯、甲苯、氯仿等作为反应溶剂时,灯盏花素与甲醇在氯化物催化剂作用下并未发生反应 生成式I化合物;而在其它条件和操作相同的情况下,选用水、乙腈、甲醇、二甲基亚砜或 N,N-二甲基甲酰胺为反应溶剂时,灯盏花素原料能发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产率的式I 化合物。从实验结果来看,本反应以选择甲醇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时得到的收率为 高。当选用甲醇为溶剂时,其中的部分甲醇作为反应试剂参与反应,而多余的甲醇则作为。

44、溶 剂使用。 0102 以下实施例2430及实施例18,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在保持其它条件 和操作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考察了溶剂的用量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见表4。各实 施例中反应产物均经过HPLC、 1 HNMR、 13 CNMR、IR和UV鉴定和检测。 0103 实施例24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4.33:1.0) 0104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1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 2h。其余同实施例1。

45、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4.7g,收率19.7。 0105 实施例25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8.66:1.0) 0106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2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 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1.8g,收率49.6。 0107 实施例26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12.99:1.0) 0108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

46、,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3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 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7.8g,收率74.8。 0109 实施例27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15.15:1.0) 0110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35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 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

47、状的式I化合物22.1g,收率92.9。 0111 实施例28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19.48:1.0) 0112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45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 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3.3g,收率97.9。 0113 实施例29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21.65:1.0) 0114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

48、,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说 明 书CN 102838645 A 12 11/22页 13 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5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 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21.3g,收率89.5。 0115 实施例30式I化合物的合成(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为25.97:1.0) 0116 取灯盏花素原料28.0g(折合灯盏花乙素23.1g,0.05mol),置100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甲醇100g、N,N-二甲基甲酰胺600g、0.56g CaCl 2 (0.005mol),于50加热搅拌反应 2h。其余同实施例1操作,得浅黄色疏松粉末状的式I化合物15.9g,收率66.8。 0117 表4溶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0118 0119 从上可知,溶剂用量对式I化合物的合成同样有重要影响。当溶剂用量不足时, 灯盏花乙素难于全部溶解,导致反应不彻底,收率低;另一方面,若溶剂用量过多,会导致反 应物浓度过低,同样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收率同样较低,而且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根据 上述实验结果,溶剂与灯盏花乙素的质量比控制在13.022.0:1.0较为适合,最佳的溶剂 与灯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