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连接器.pdf

上传人:zhu****_FC 文档编号:4334910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5.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80018403.3

申请日:

2011.11.02

公开号:

CN102834983A

公开日:

2012.12.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3/631申请日:20111102|||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631; H01R13/627

主分类号:

H01R13/631

申请人: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森茂生; 大村刚纪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10.11.02 JP 2010-246475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8

代理人:

陈波;文琦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电连接器,其中,在将供电侧连接器接合到受电侧连接器的情况下,操作员能够校正供电侧连接器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并且能够顺利地完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在供电连接器(7)中,要与受电侧连接器(5)的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接合的供电侧连接器(8)的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在其下端侧的外周设置有凸高部分(86),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接合长度达到预定长度之前,该凸高部分(86)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面,并且凸高部分(86)将供电侧连接器(8)因为其自重形成的向后倾斜状态校正到外管壁部分(51)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轴互相成一直线的状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供电连接器,包括:供电侧连接器,该供电侧连接器连接到电源;以及受电侧连接器,该受电侧连接器安装在电动汽车的车体上,使得所述供电侧连接器能够与所述受电侧连接器接合并相连;其中,所述供电侧连接器包括: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该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要与所述受电侧连接器的外管壁部分的内周接合;以及锁定臂,当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相对于所述外管壁部分的接合长度已经达到预定长度时,该锁定臂适于被锁定到所述外管壁部分的内周上形成的锁定阶梯部分,以便将所述供电侧连接器与所述受电侧连接器保持在紧固状态,其中,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设置有凸高部分,在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相对于所述外管壁部分的所述接合长度达到所述预定长度之前,所述凸高部分骑跨所述外管壁部分的内周面,并且所述凸高部分将所述供电侧连接器由于其自重形成的向后倾斜状态校正到所述外管壁部分与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互相成一直线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凸高部分形成为沿所述外管壁部分与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之间的接合的方向延伸的肋的形状。

说明书

供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电动汽车内的电池充电的供电连接器,更
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有助于受电侧的连接器与供电侧的连接器
之间的接合和连接的改进。

背景技术

图8和9示出用于对电动汽车内的电池充电的传统供电连接器的
例子。

下面描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的供电连接器1包括:供电侧连接器
3,该供电侧连接器3连接到未示出的电源;以及受电侧连接器5,该
受电侧连接器5以供电侧连接器3可以与其接合和连接的方式,安装
在电动汽车的车体4上。

供电侧连接器3设置有: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该外壳前侧管状
部分31待与受电侧连接器5的大致圆柱形的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接
合;以及锁定臂32,该锁定臂32锁定到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上形成
的锁定阶梯部分52,从而当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与外管壁部分51的
接合长度达到预定长度时,使供电侧连接器3和受电侧连接器5保持
紧固状态,如图10所示。

如图10所示,锁定臂32被这样构造,以使锁定凸起32b设置在
沿连接器互相接合的方向延伸的弹性片32a的末端。当锁定凸起32b
被锁定到锁定阶梯部分52时,连接器被互相锁定在紧固状态。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技术文献1:日本专利No.275203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上述供电侧连接器3中,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相比,包括从
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3的背部连续的外壳体33和从外壳体33延伸的待
连接到电源的电缆34的部分较大,还是如图8所示。因此,重心位于
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后面。

因为该原因,当供电侧连接器3与受电侧连接器5接合时,供电
侧连接器3趋向于处于该供电侧连接器3的背部向下降低的向后倾斜
状态,如图11中的箭头标记R1所示。当供电侧连接器3变得处于向
后倾斜状态时,外管壁部分51的轴和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的轴互相
交叉,处于未对准状态,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各连接器内的端子金属
装配件的位置互相不对准,并且发生不良接合。

此外,当操作员将供电侧连接器3强推入受电侧连接器5中时,
在外管壁部分51的轴和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的轴未对准的状态下,
担心它们干涉的区域可能被破坏。因此,为了解决连接器的轴之间的
未对准,操作员不得不担心供电侧连接器3的向后倾斜状态的校正。
因此,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案

鉴于以上,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提供了这样一种
供电连接器:在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进行接合和连接时,操
作员可以校正供电侧连接器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并且可
以顺利地完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

利用下面的结构可以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

(1)一种供电连接器,包括:

供电侧连接器,该供电侧连接器连接到电源;以及

受电侧连接器,该受电侧连接器安装在电动汽车的车体上,使得
所述供电侧连接器能够与所述受电侧连接器接合并相连;

其中,所述供电侧连接器包括: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该外壳前侧
管状部分要与所述受电侧连接器的外管壁部分的内周接合;以及锁定
臂,当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相对于所述外管壁部分的接合长度已经
达到预定长度时,该锁定臂适于被锁定到所述外管壁部分的内周上形
成的锁定阶梯部分,以便将所述供电侧连接器与所述受电侧连接器保
持在紧固状态,

其中,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设置有凸高部分,在所述外壳前侧
管状部分相对于所述外管壁部分的所述接合长度达到所述预定长度之
前,所述凸高部分骑跨所述外管壁部分的内周面,并且所述凸高部分
将所述供电侧连接器由于其自重形成的向后倾斜状态校正到所述外管
壁部分与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互相成一直线的状态。

(2)根据上面的条目(1)所述的供电连接器,所述凸高部分形
成为沿所述外管壁部分与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之间的接合的方向延
伸的肋的形状。

根据上述条目(1)描述的结构,供电侧连接器由于其自重而向后
倾斜,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在供电侧连接器开始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
的初始阶段,外管壁部分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未对准。然而,当
操作员将供电侧连接器的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进一步推入受电侧连接器
的外管壁部分中时,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相对于外管壁部分的接合长
度达到预定长度之前,在其下端部设置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外周上
的凸高部分骑跨外管壁部分的内周面。

当凸高部分骑跨外管壁部分的内周面时,该骑跨的反力引起将要
施加到供电侧连接器上的转矩,从而消除因为自重产生的向后倾斜状
态。因此,供电侧连接器的方向被自动校正,从而使得外管壁部分与
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可能得到互相对准。

因此,当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和连接时,操作员可
以校正供电侧连接器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从而顺利地完
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

根据上述条目(2)描述的结构,因为凸高部分具有沿外管壁部分
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之间的接合的方向延伸的肋的形状,所以随着外
管壁部分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接合的进行,可以增大外管壁部分与凸
高部分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凸高部分相对于外管壁部分的内周面的
骑跨长度变长。因此,可以稳定获得用于校正供电侧连接器的向后倾
斜状态的反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受电侧连接器,随着连接器之间的接合进行,并且
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下端侧形成于外周上的凸高部分骑跨外管壁部
分的内周面,所以该骑跨的反力引起将要施加到供电侧连接器的转矩,
从而消除因为自重产生的向后倾斜状态。因此,供电侧连接器的方向
被自动校正,从而使得外管壁部分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可能得到
互相对准。

因此,当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和连接时,操作员可
以校正供电侧连接器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从而顺利地完
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供电连接器的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
连接器接合之前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2是供电侧连接器从图1中的箭头标记A的方向看时的视图。

图3是在完成接合后的状态下,图1所示的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
侧连接器的纵向截面图。

图4是该实施例的供电侧连接器和受电侧连接器的纵向截面图,
示出了接合的初始时段的状态。

图5是图4的区域B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该实施例中在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之间的接
合的中途,供电侧连接器的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凸高部分骑跨受电侧
连接器的外管壁部分的内周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7是图6的区域C的放大图。

图8是传统供电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示出如图8所示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之间的接合
和连接已经完成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10是围绕锁定臂的区域的放大图,它示出了在图9所示连接器
互相正常接合的状态下连接器通过锁定臂以紧固方式互相锁定的状
态。

图11是在图9所示连接器由于供电侧连接器向后倾斜而不完全互
相接合的状态下,围绕锁定臂的区域的放大图。

参考标号清单

5:受电侧连接器

7:供电连接器

8:供电侧连接器

51:外管壁部分

52:锁定阶梯部分

81:外壳前侧管状部分

86:凸高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

图1至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的实施例。图1是该实施
例的供电连接器中在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之前的状态下
的侧视图,图2是供电侧连接器从图1中的箭头标记A的方向看时的
视图,图3是在完成接合的状态下,图1所示的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
侧连接器的纵向截面图。

该实施例的供电连接器7包括:供电侧连接器8,该供电侧连接
器8连接到未示出的电源;以及受电侧连接器5,该受电侧连接器5安
装在电动汽车的车体上,从而使供电侧连接器8可以与受电侧连接器5
接合和连接。受电侧连接器5与图8所示的受电侧连接器5具有相同
的结构。

供电侧连接器8设置有:待与受电侧连接器5的外管壁部分51的
内周接合的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外壳体82、电缆83、锁定臂32、
锁定释放杆85以及凸高部分86。

外壳体82是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背部连续的壳体。

电缆83是从外壳体82延伸并且连接到电源的电线。

锁定臂32与图11所示的供电侧连接器3的锁定臂32具有相同的
结构。当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接合长度达到
预定长度时,锁定臂32被锁定到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上形成的锁定
阶梯部分52上(参见图11),从而使供电侧连接器8与受电侧连接器
5保持紧固状态。

如图3所示,通过以箭头标记X的方向转动锁定释放杆85,可能
利用锁定臂32释放该锁定状态。

如图5所示,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下端侧,凸高部分86以
升高方式设置在外周上,从而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相对于外管壁部
分51的接合长度达到预定长度之前,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面。

更具体地描述,凸高部分86设置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根侧,
从而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与外管壁部分51之间接合的初始时段,
不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面,如图4和5所示。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凸高部分86形成为沿外壳前侧管状部分
81与外管壁部分51之间接合的方向延伸的肋的形状。

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与外管壁部分51之间的接合进行时,如
图6和7接合时,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接
合长度达到预定长度之前,上述凸高部分86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
周面。如图7所示,当凸高部分86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面时,
通过外管壁部分51对凸高部分86施加的反力,用于向上提升供电侧
连接器8的背部的转矩M2施加到供电侧连接器8。该转矩M2将供电
侧连接器8由于自重形成的向后倾斜状态校正为外管壁部分51与外壳
前侧管状部分81的轴互相成一直线的状态。

在上文描述的实施例的供电连接器7中,在供电侧连接器8开始
与受电侧连接器5接合的初始时段,如图4和5所示,因为供电侧连
接器8由于本身的自重产生的转矩M1导致供电侧连接器8向后倾斜,
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外管壁部分51和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轴产生
未对准。

然而,如果操作员进一步将供电侧连接器8的外壳前侧管状部分
81推入进受电侧连接器5的外管壁部分51,则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
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接合长度达到预定长度之前,在其下端侧设置
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外周上的凸高部分86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
内周面,如图6和7所示。

当凸高部分86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面时,因为该骑跨的反
力F而对供电侧连接器8施加转矩M2,从而消除由于自重而产生的向
后倾斜状态。因此,供电侧连接器8的方向被自动校正,以使外管壁
部分51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轴产生互相成一直线。

因此,当供电侧连接器8与受电侧连接器5接合并连接时,操作
员可以校正供电侧连接器8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从而顺
利地完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

因此,可以容易地获得其中供电侧连接器8的锁定臂32与受电侧
连接器5的锁定阶梯部分52接合的锁定状态。

此外,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的供电连接器7中,因为凸高部分
86具有沿外管壁部分51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之间的接合的方向延
伸的肋的形状,所以随着外管壁部分51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之间
接合的进行,外管壁部分51与凸高部分86的接触面积增大,并且凸
高部分86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骑跨长度变得更大。因此,可以稳
定获得用于校正供电侧连接器8的向后倾斜状态的反力F。

需要注意的是,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的受电侧连接器和
供电侧连接器的各部件的特定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
而是可以对这些部件进行适当修改和改进。

本申请基于2010年11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
No.2010-246475,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受电侧连接器,随着连接器的接合的进行,并且在
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下端侧形成于外周上的凸高部分骑跨外管壁部分
的内周面,该骑跨的反力引起将要施加到供电侧连接器的转矩,从而
消除因为自重产生的向后倾斜状态。因此,供电侧连接器的方向被自
动校正,因此外管壁部分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产生互相成一直线。

因此,当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并连接时,操作员可
以校正供电侧连接器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从而顺利地完
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

供电连接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供电连接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供电连接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供电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电连接器.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3498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19 C N 1 0 2 8 3 4 9 8 3 A *CN102834983A* (21)申请号 201180018403.3 (22)申请日 2011.11.02 2010-246475 2010.11.02 JP H01R 13/631(2006.01) H01R 13/627(2006.01) (71)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东京 (72)发明人森茂生 大村刚纪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98 代理人陈波 文琦 (54) 发明名称 供电连接器 (57) 摘要 本。

2、发明提供了一种供电连接器,其中,在将供 电侧连接器接合到受电侧连接器的情况下,操作 员能够校正供电侧连接器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 特别关注,并且能够顺利地完成连接器之间的接 合和连接。在供电连接器(7)中,要与受电侧连 接器(5)的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接合的供电侧 连接器(8)的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在其下端侧 的外周设置有凸高部分(86),在外壳前侧管状部 分(81)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接合长度达到 预定长度之前,该凸高部分(86)骑跨外管壁部分 (51)的内周面,并且凸高部分(86)将供电侧连接 器(8)因为其自重形成的向后倾斜状态校正到外 管壁部分(51)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

3、1)的轴互 相成一直线的状态。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10.10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1/075887 2011.11.02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060469 EN 2012.05.10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8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8 页 1/1页 2 1.一种供电连接器,包括: 供电侧连接器,该供电侧连接器连接到电源;以及 受电侧连接器,该受电侧连接器安装在电动汽车的车体上,使得所。

4、述供电侧连接器能 够与所述受电侧连接器接合并相连; 其中,所述供电侧连接器包括: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该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要与所述受电 侧连接器的外管壁部分的内周接合;以及锁定臂,当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相对于所述外 管壁部分的接合长度已经达到预定长度时,该锁定臂适于被锁定到所述外管壁部分的内周 上形成的锁定阶梯部分,以便将所述供电侧连接器与所述受电侧连接器保持在紧固状态, 其中,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设置有凸高部分,在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相对于所述 外管壁部分的所述接合长度达到所述预定长度之前,所述凸高部分骑跨所述外管壁部分的 内周面,并且所述凸高部分将所述供电侧连接器由于其自重形成的向后倾斜状态校正。

5、到所 述外管壁部分与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互相成一直线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凸高部分形成为沿所述外管壁部分 与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之间的接合的方向延伸的肋的形状。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34983 A 1/5页 3 供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电动汽车内的电池充电的供电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本发 明涉及一种有助于受电侧的连接器与供电侧的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的改进。 背景技术 0002 图8和9示出用于对电动汽车内的电池充电的传统供电连接器的例子。 0003 下面描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的供电连接器1包括:供电侧连接器3,该供电侧。

6、连接 器3连接到未示出的电源;以及受电侧连接器5,该受电侧连接器5以供电侧连接器3可以 与其接合和连接的方式,安装在电动汽车的车体4上。 0004 供电侧连接器3设置有: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该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待与受电 侧连接器5的大致圆柱形的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接合;以及锁定臂32,该锁定臂32锁定 到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上形成的锁定阶梯部分52,从而当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与外管壁 部分51的接合长度达到预定长度时,使供电侧连接器3和受电侧连接器5保持紧固状态, 如图10所示。 0005 如图10所示,锁定臂32被这样构造,以使锁定凸起32b设置在沿连接器互相接合 的方向延伸的弹性片32。

7、a的末端。当锁定凸起32b被锁定到锁定阶梯部分52时,连接器被 互相锁定在紧固状态。 0006 引用列表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技术文献1:日本专利No.2752032 发明内容 0009 技术问题 0010 在上述供电侧连接器3中,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相比,包括从外壳前侧管状部 分33的背部连续的外壳体33和从外壳体33延伸的待连接到电源的电缆34的部分较大, 还是如图8所示。因此,重心位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后面。 0011 因为该原因,当供电侧连接器3与受电侧连接器5接合时,供电侧连接器3趋向于 处于该供电侧连接器3的背部向下降低的向后倾斜状态,如图11中的箭头标记R1所示。

8、。当 供电侧连接器3变得处于向后倾斜状态时,外管壁部分51的轴和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的 轴互相交叉,处于未对准状态,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各连接器内的端子金属装配件的位置互 相不对准,并且发生不良接合。 0012 此外,当操作员将供电侧连接器3强推入受电侧连接器5中时,在外管壁部分51 的轴和外壳前侧管状部分31的轴未对准的状态下,担心它们干涉的区域可能被破坏。因 此,为了解决连接器的轴之间的未对准,操作员不得不担心供电侧连接器3的向后倾斜状 态的校正。因此,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0013 解决问题的方案 说 明 书CN 102834983 A 2/5页 4 0014 鉴于以上,本发明的目的是解。

9、决上述问题,并且提供了这样一种供电连接器:在供 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进行接合和连接时,操作员可以校正供电侧连接器的向后倾斜 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并且可以顺利地完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 0015 利用下面的结构可以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 0016 (1)一种供电连接器,包括: 0017 供电侧连接器,该供电侧连接器连接到电源;以及 0018 受电侧连接器,该受电侧连接器安装在电动汽车的车体上,使得所述供电侧连接 器能够与所述受电侧连接器接合并相连; 0019 其中,所述供电侧连接器包括: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该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要与所述 受电侧连接器的外管壁部分的内周接合;以及锁定臂,当所述外。

10、壳前侧管状部分相对于所 述外管壁部分的接合长度已经达到预定长度时,该锁定臂适于被锁定到所述外管壁部分的 内周上形成的锁定阶梯部分,以便将所述供电侧连接器与所述受电侧连接器保持在紧固状 态, 0020 其中,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设置有凸高部分,在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相对于 所述外管壁部分的所述接合长度达到所述预定长度之前,所述凸高部分骑跨所述外管壁部 分的内周面,并且所述凸高部分将所述供电侧连接器由于其自重形成的向后倾斜状态校正 到所述外管壁部分与所述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互相成一直线的状态。 0021 (2)根据上面的条目(1)所述的供电连接器,所述凸高部分形成为沿所述外管壁部 分与所述外壳前侧。

11、管状部分之间的接合的方向延伸的肋的形状。 0022 根据上述条目(1)描述的结构,供电侧连接器由于其自重而向后倾斜,并且在某些 情况下,在供电侧连接器开始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的初始阶段,外管壁部分与外壳前侧管 状部分的轴未对准。然而,当操作员将供电侧连接器的外壳前侧管状部分进一步推入受电 侧连接器的外管壁部分中时,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相对于外管壁部分的接合长度达到预定 长度之前,在其下端部设置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外周上的凸高部分骑跨外管壁部分的内 周面。 0023 当凸高部分骑跨外管壁部分的内周面时,该骑跨的反力引起将要施加到供电侧连 接器上的转矩,从而消除因为自重产生的向后倾斜状态。因此,供电侧。

12、连接器的方向被自动 校正,从而使得外管壁部分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可能得到互相对准。 0024 因此,当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和连接时,操作员可以校正供电侧连 接器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从而顺利地完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 0025 根据上述条目(2)描述的结构,因为凸高部分具有沿外管壁部分与外壳前侧管状 部分之间的接合的方向延伸的肋的形状,所以随着外管壁部分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接合的 进行,可以增大外管壁部分与凸高部分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凸高部分相对于外管壁部分 的内周面的骑跨长度变长。因此,可以稳定获得用于校正供电侧连接器的向后倾斜状态的 反力。 00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3、 0027 根据本发明的受电侧连接器,随着连接器之间的接合进行,并且在外壳前侧管状 部分的下端侧形成于外周上的凸高部分骑跨外管壁部分的内周面,所以该骑跨的反力引起 将要施加到供电侧连接器的转矩,从而消除因为自重产生的向后倾斜状态。因此,供电侧 说 明 书CN 102834983 A 3/5页 5 连接器的方向被自动校正,从而使得外管壁部分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可能得到互相对 准。 0028 因此,当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和连接时,操作员可以校正供电侧连 接器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从而顺利地完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供电连接器的供电。

14、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之 前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0030 图2是供电侧连接器从图1中的箭头标记A的方向看时的视图。 0031 图3是在完成接合后的状态下,图1所示的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的纵向 截面图。 0032 图4是该实施例的供电侧连接器和受电侧连接器的纵向截面图,示出了接合的初 始时段的状态。 0033 图5是图4的区域B的放大图。 0034 图6是示出该实施例中在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之间的接合的中途,供电 侧连接器的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凸高部分骑跨受电侧连接器的外管壁部分的内周状态的 纵向截面图。 0035 图7是图6的区域C的放大图。 0036 图8是传统供电连接器的分解。

15、透视图。 0037 图9是示出如图8所示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已经完成 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0038 图10是围绕锁定臂的区域的放大图,它示出了在图9所示连接器互相正常接合的 状态下连接器通过锁定臂以紧固方式互相锁定的状态。 0039 图11是在图9所示连接器由于供电侧连接器向后倾斜而不完全互相接合的状态 下,围绕锁定臂的区域的放大图。 0040 参考标号清单 0041 5:受电侧连接器 0042 7:供电连接器 0043 8:供电侧连接器 0044 51:外管壁部分 0045 52:锁定阶梯部分 0046 81:外壳前侧管状部分 0047 86:凸高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

16、0048 现在,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 0049 图1至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的实施例。图1是该实施例的供电连接器 中在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之前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2是供电侧连接器从图 1中的箭头标记A的方向看时的视图,图3是在完成接合的状态下,图1所示的供电侧连接 说 明 书CN 102834983 A 4/5页 6 器与受电侧连接器的纵向截面图。 0050 该实施例的供电连接器7包括:供电侧连接器8,该供电侧连接器8连接到未示出 的电源;以及受电侧连接器5,该受电侧连接器5安装在电动汽车的车体上,从而使供电侧 连接器8可以与受电侧连接器5接合和。

17、连接。受电侧连接器5与图8所示的受电侧连接器 5具有相同的结构。 0051 供电侧连接器8设置有:待与受电侧连接器5的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接合的外壳 前侧管状部分81、外壳体82、电缆83、锁定臂32、锁定释放杆85以及凸高部分86。 0052 外壳体82是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背部连续的壳体。 0053 电缆83是从外壳体82延伸并且连接到电源的电线。 0054 锁定臂32与图11所示的供电侧连接器3的锁定臂32具有相同的结构。当外壳 前侧管状部分81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接合长度达到预定长度时,锁定臂32被锁定到外 管壁部分51的内周上形成的锁定阶梯部分52上(参见图11),从而使供电侧。

18、连接器8与受 电侧连接器5保持紧固状态。 0055 如图3所示,通过以箭头标记X的方向转动锁定释放杆85,可能利用锁定臂32释 放该锁定状态。 0056 如图5所示,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下端侧,凸高部分86以升高方式设置在外 周上,从而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接合长度达到预定长度之前,骑 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面。 0057 更具体地描述,凸高部分86设置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根侧,从而在外壳前侧 管状部分81与外管壁部分51之间接合的初始时段,不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面,如图 4和5所示。 0058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凸高部分86形成为沿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与外。

19、管壁部分51 之间接合的方向延伸的肋的形状。 0059 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与外管壁部分51之间的接合进行时,如图6和7接合时, 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接合长度达到预定长度之前,上述凸高部 分86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面。如图7所示,当凸高部分86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 周面时,通过外管壁部分51对凸高部分86施加的反力,用于向上提升供电侧连接器8的背 部的转矩M2施加到供电侧连接器8。该转矩M2将供电侧连接器8由于自重形成的向后倾 斜状态校正为外管壁部分51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轴互相成一直线的状态。 0060 在上文描述的实施例的供电连接器7中,在供电侧连接器8。

20、开始与受电侧连接器5 接合的初始时段,如图4和5所示,因为供电侧连接器8由于本身的自重产生的转矩M1导 致供电侧连接器8向后倾斜,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外管壁部分51和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 轴产生未对准。 0061 然而,如果操作员进一步将供电侧连接器8的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推入进受电侧 连接器5的外管壁部分51,则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接合长度达 到预定长度之前,在其下端侧设置在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外周上的凸高部分86骑跨外 管壁部分51的内周面,如图6和7所示。 0062 当凸高部分86骑跨外管壁部分51的内周面时,因为该骑跨的反力F而对供电侧 连接器8施加转矩M2,。

21、从而消除由于自重而产生的向后倾斜状态。因此,供电侧连接器8的 说 明 书CN 102834983 A 5/5页 7 方向被自动校正,以使外管壁部分51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的轴产生互相成一直线。 0063 因此,当供电侧连接器8与受电侧连接器5接合并连接时,操作员可以校正供电侧 连接器8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从而顺利地完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 0064 因此,可以容易地获得其中供电侧连接器8的锁定臂32与受电侧连接器5的锁定 阶梯部分52接合的锁定状态。 0065 此外,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的供电连接器7中,因为凸高部分86具有沿外管壁 部分51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之间的接合的方。

22、向延伸的肋的形状,所以随着外管壁部分 51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81之间接合的进行,外管壁部分51与凸高部分86的接触面积增 大,并且凸高部分86相对于外管壁部分51的骑跨长度变得更大。因此,可以稳定获得用于 校正供电侧连接器8的向后倾斜状态的反力F。 0066 需要注意的是,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的受电侧连接器和供电侧连接器的 各部件的特定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而是可以对这些部件进行适当修改和 改进。 0067 本申请基于2010年11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46475,该专利申请 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0068 工业实用性 0069 根据本发明的受电侧连接。

23、器,随着连接器的接合的进行,并且在外壳前侧管状部 分的下端侧形成于外周上的凸高部分骑跨外管壁部分的内周面,该骑跨的反力引起将要施 加到供电侧连接器的转矩,从而消除因为自重产生的向后倾斜状态。因此,供电侧连接器的 方向被自动校正,因此外管壁部分与外壳前侧管状部分的轴产生互相成一直线。 0070 因此,当供电侧连接器与受电侧连接器接合并连接时,操作员可以校正供电侧连 接器的向后倾斜状态而无需特别关注,从而顺利地完成连接器之间的接合和连接。 说 明 书CN 102834983 A 1/8页 8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4983 A 2/8页 9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4983 A 3/8页 10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4983 A 10 4/8页 11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4983 A 11 5/8页 12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4983 A 12 6/8页 13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4983 A 13 7/8页 14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4983 A 14 8/8页 15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4983 A 1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