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桑树育种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4328454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9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299340.X

申请日:

2012.08.22

公开号:

CN102783343A

公开日:

2012.11.2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G 1/00申请日:20120822授权公告日:20170329终止日期:2017082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G 1/00申请日:20120822|||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00; A01G1/06; A01H1/02

主分类号:

A01G1/00

申请人:

吴庭贵

发明人:

吴庭贵

地址:

15002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100号5单元302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代理人:

陈晓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我国的蚕桑业生产中心的分布格局,与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一种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本方法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杂交方法,第二部分育苗方法,第三部分性状分析,第四部分数据处理方法。本发明用于寒地桑树育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寒地桑树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本方法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杂交方法,第二部分育苗方法,第三部分性状分析,第四部分数据处理方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杂交方法:5月中旬,分别从天山白桑、吉湖4号桑树、辽育16号桑树、铁耙桑树和宁夏桑树上收集雄花粉,并进行正反杂交组合;当年8月收获种子中选取每9个种子为一个F1代杂交种子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育苗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催芽育苗、随机区组法进行育苗,将杂交种子组合的种子均等分成3份,分3个区组育苗;第二年春,对种子繁殖的各杂交苗木进行嫁接扩繁,砧木为依兰16;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个区组,11个小区,每小区10株,行距150cm,株距100cm,试验田四周设置保护行。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正反杂交,是不同桑树之间杂交组合,杂交组合如下;。

说明书

寒地桑树育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寒地桑树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蚕桑业生产中心的分布格局,与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蚕桑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和经济繁荣的东部地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东部蚕桑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东部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东南部沿海工业与农业(包括蚕桑业)争地矛盾日益尖锐,桑田大面积缩小,而工业化带来的污染,导致桑叶污染、蚕病频发和茧丝质量下降严重的现象频频出现,使传统的桑蚕业逐渐失去了发展优势,其结果导致蚕桑业出现了萎缩。“十五”期间,由于我国东部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使得主产区的蚕桑业明显下滑,导致我国在全球蚕茧生产的比重逐年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削弱了我国桑蚕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据统计,1990年,广东、浙江和江苏三省的桑园面积分别是19800公顷、87267公顷、116333公顷,而到了1999年,其面积分别为11667公顷、77333公顷、80000公顷,种植面积下降是明显的。而与此同时,重庆、广西和云南的桑园面积却增长了两倍。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我国蚕桑业已呈现向西部转移的倾向。到2002年,苏、浙、川、鲁、桂、渝、皖和粤八个省市的蚕茧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9%,说明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均有蚕桑业的支柱产业,这正是我国蚕桑业开始转移后形成的新格局。而到了2003年,我国东部地区的蚕桑业滑坡已非常明显,各省蚕茧产量下降了10%-18%,最严重的是浙江为20%,我国东部各蚕桑区的蚕茧量明显地逐年下滑已成定局。据分析,到2015年,世界生丝的需求总量可能在10万吨,要维护我国蚕桑业在世界的龙头地位,蚕丝产量必须达到8万吨,蚕茧产量必须维持在65万吨。在我国东部地区蚕桑业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这些指标无疑对我国当前的蚕桑业构成巨大压力。

鉴于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我国桑蚕业“东桑西扩,南桑北移”的发展战略,计划用四年时间,在上述地区建设200个万亩优质蚕桑基地。这一方面解决了我国东南部工、农、桑三业争地矛盾和环境污染对桑蚕业的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西北部地区环境污染程度低、温差较大,既有利于桑树的生长,更有利于丝绸质量的提高。而且西北部地区发展桑蚕业又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种桑养蚕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产业。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全国桑园面积只有19.84万公顷,蚕茧产量3.09万吨。我国蚕桑业在经过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后,直到1970年,我国桑园面积达到23.34万公顷,蚕茧产量12.15万吨,首次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从此以后,我国就一直位居世界蚕桑业巨头的宝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桑业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在上个世纪末期的90年代前后。1994年,我国蚕茧产量达77.69万吨,全国有26个省市发展蚕桑业。1995年,全国桑园面积为116.7万公顷,蚕茧产量仍达75.98万吨。2005年全国桑园面积达71万亩2,生产蚕茧58.9万吨,年缫丝产量近7万吨,丝织产品53亿m,年产值约700亿元,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是世界上桑树种类和桑树栽培面积最多的国家,也是桑树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桑树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按照分类学划分,可分为15个桑种和4个变种;按照自然地理情况可分为8大区;从栽培范围来看,东北自哈尔滨以南,西北从内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并以长江、珠江、黄河三大流域栽培最多。长江流域全年可养蚕4~5次,产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尤以四川、浙江、江苏三省最为发达. 珠江流域全年可养蚕7~8次,集中在广东省的顺德、中山等地,产茧量占全国的7%左右。黄河流域全年可养3~4次,主要集中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省,产茧量占全国6%。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北方寒冷地区种植效果好成活率高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本方法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杂交方法,第二部分育苗方法,第三部分性状分析,第四部分数据处理方法。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杂交方法:5月中旬,分别从天山白桑、吉湖4号桑树、辽育16号桑树、铁耙桑树和宁夏桑树上收集雄花粉,并进行正反杂交组合;当年8月收获种子中选取每9个种子为一个F1代杂交种子组合。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育苗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催芽育苗、随机区组法进行育苗,将杂交种子组合的种子均等分成3份,分3个区组育苗;

第二年春,对种子繁殖的各杂交苗木进行嫁接扩繁,砧木为依兰16;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个区组,11个小区,每小区10株,行距150cm,株距100cm,试验田四周设置保护行。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正反杂交,是不同桑树之间杂交组合,杂交组合如下;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56个杂交方式,杂交成功获得杂交种子的共30种组合,对获得的杂交种子育苗后,仅有辽吉、齐依、扎宁、扎依、齐辽、天扎、宁天、天依、齐依和吉辽10个杂交组合的子代幼苗生长发育正常。对10个杂交桑树杂交组合和依兰16发芽率、单株产叶量、粗蛋白含量、万蚕茧、万茧层、每50kg桑叶产茧量和冻害率统计和分析,结果各杂交F1、对照及亲本各性状统计参数表1表明:各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以冻害率、发芽率、单株产量和50kg桑叶产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达42.21%、35.31%、30.54%和20.67%。与20个自然桑树群体各性状均值和变异系数相比,10个杂交组合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各性状变异系数较自然群体产生了明显增加,而且除发芽率外,其他性状均值都向有利的方向变化。这表明杂交组合上述性状分化程度增加,从而使其变异系数产生增大。

由于所选择的杂交亲本各性状与对照相比,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因此所获得的10个杂交组合的主要性状均值比都超过对照依兰16。然而,杂交组合实际上并不是亲本性状正向叠加效应,一些杂交组合的能获得杂交优势,由此可以获得各性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良的杂交组合,而另一些可能出现了杂交衰退,从而导致杂交后代各性状的表现与亲本相比出现分化,如单株产量、粗蛋白含量、50kg桑叶产茧量和冻害率产生正向效应、而有些却产生了杂交负向效应,如发芽率、万蚕茧和万茧层。这种由于杂交导致的双亲间基因的随机化重组,为选择优良杂交奠定了广泛的遗传学基础。

表1 性状依兰16亲本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发芽率(%)78.3489.4556.6820.0135.31单株产量(kg)1.932.162.210.6730.54粗蛋白含量(%)20.8421.7222.784.5019.77万蚕茧(kg)20.1121.3219.863.5117.69万茧层(kg)4.634.864.720.7716.31桑叶产茧量(kg)/50kg3.793.803.830.7920.67冻害率(%)20.2115.6413.235.5842.21

2.本发明的从这10个杂交组合中选择出各性状均得到显著改良的杂种,对权利要求6的杂交组合及对照上述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桑树种品种性状方差分析结果表2表明:不同性状差异程度不同,其中,不同杂交组合的发芽率、单株产量、冻害率和50kg桑叶产茧量性状间差异极显著,粗蛋白含量、万蚕茧和万茧层性状间差异显著;这表明,杂交组合性状间的差异主要由遗传原因引起,由此通过筛选可选择出遗传基础上真正优良的杂交组合。

表2性状F值发芽率5.65**单株产量16.75**粗蛋白含量2.65*万蚕茧2.52*万茧层2.54*50kg桑叶产茧量4.65**冻害率8.93**

 注:**表示达极显著性水平;*表示达显著水平。

本发明的性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有必要对杂交组各性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桑树种杂交家系多重比较部分结果表3表明:10个家系发芽率、单株产量、粗蛋白含量、万蚕茧、万茧层、50kg桑叶产茧量和冻害率均值分别为93.87%、2.98kg、24.89%、23.76kg、5.61kg、4.52kg和6.14%,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不同性状排名前10名的家系不完全相同,这进一部分证实了杂交过各中出现了基因随机组合,从而使不同组合拥有了不同的遗传基础,由此产了不同性状表现。扎宁、扎依、天扎和天依4个家系各性状值虽然不是最优,但各性状值均排在前列,说明这4个家系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其7个性状值分别为95.69%、95.51%、93.91%和91.47%,2.95kg、2.87kg、2.56kg和2.51kg,26.27%、25.17%、23.71%和24.23%,24.89kg、22.78kg、23.12kg和24.37kg,5.72kg、5.47kg、5.63kg和5.81kg,4.2kg、4.56kg、4.0kg和4.67kg,9.23%、2.23%、3.95%和2.39%;性状均值分别是94.15%、2.72kg、24.8%、23.79kg、5.66kg、4.48kg和4.45%;农艺性状分别比对照和双亲均值提高了15.25%和20.18%、26.02%和42.03%、14.18%和19.01%、11.59%和19.79%、16.38%和22.16%、18.01%和18.32%;冻害率降低了28.45%和22.02%。

表3

5.本发明通过对7个亲本的控制双列杂交,获得32个杂交组合获得杂交种子,但仅有辽吉、齐依、扎宁、扎依、齐辽、天扎、宁天、天依、齐依和吉辽10个杂交组合的子代幼苗生长发育正常;通过对这10个杂交组合子代性状观测分析,这些组合主要桑蚕茧丝性状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与亲本比较均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杂交效应;10个杂交组合的发芽率、单株产量、冻害率和50kg桑叶产茧量性状间差异极显著,粗蛋白含量、万蚕茧和万茧层性状间差异显著,从而为优良杂交组合的选择奠定的基础。

本发明通过多重比较和各性状综合分析,选择出扎宁、扎依、天扎和天依4个组合表现性状综合表现优良,7个性状表现分别比对照(依兰16)和双亲产生了极显著或显著差异;4个优良杂交组合7个性状的均值分别94.15%、2.72kg、24.8%、23.79kg、5.66kg、4.48kg和4.45%,均值除冻害率降低了28.45%和22.02%外,其余性状分别比对照和双亲均值提高了15.25%和20.18%、26.02%和42.03%、14.18%和19.01%、11.59%和19.79%、16.38%和22.16%、18.01%和18.3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本方法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杂交方法,第二部分育苗方法,第三部分性状分析,第四部分数据处理方法。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杂交方法,5月中旬,分别从天山白桑、吉湖4号、辽育16号、铁耙桑和宁夏优良个体桑树上收集雄花粉,并进行56种正反杂交;当年8月收获每组9个的F1代杂交组合。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正反杂交是不同桑树之间杂交组合;

实施例3:

实施例1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育苗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催芽育苗,随机区组法进行育苗,每个杂交组合的种子均等分成3份,分3个区组育苗;

第二年春,对种子繁殖的各杂交苗木进行嫁接扩繁,砧木为依兰16;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个区组,11个小区,每小区10株,行距150cm,株距100cm,试验田四周设置保护行。

实施例4: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性状分析,测定性状包括:发芽率(%)、单株产叶量(kg)、粗蛋白含量(%)、万蚕茧(kg)、万茧层(kg)、桑叶产茧量(kg)/50kg、冻害率(%)。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用小区平均值进行性状方差分析,线性模型 Yij =μ+ Gi + Bj +εij ,式中, Yij为观测值,μ为群体均值, Gi为品种效应, Bj为区组效应,εij为机误;估算以下遗传参数为品种性状遗传力, h2= nbδg2 / (δe2+nδgb2+nbδg2 ) ,其中n为小区株数,b为重复数;表型变异系数:CV=×100%。

通过对21个桑树群体主要桑蚕茧丝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桑树主要性状间存在极为复杂的相关性,而且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之间一般存在负相关,因此无法通过对自然桑树群体的简单选择就可培育出抗寒性强、桑叶产量高和品质好的新品种。而杂交会引起基因分离和重组,使性状出现多样性,是生物体产生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同时,杂交具有现实的育种学价值,通过杂交可培育出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因此,杂交育种在农作物与林业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1979年广西区蚕业指导所与广西农学院蚕桑专业联合开展桑树杂种优势利用的试验研究。1979~1980年两年间共配制64个杂交组合,同时从广东科研单位引进沙2×伦109、北一×540两个优良组合,开展第一轮杂交组合的比较试验,目标是选出比当家品种钦州荆桑(实生桑群系)增产15%以上的优良组合。最终选择出沙2×伦109、沙2×草桑、长滩8×伦109比对照钦州荆桑增产20%~30%,因此推荐全区推广应用这三个组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西大面积推广沙2×伦109,到90年代中期初部分实现了桑园的良种化。

以上分析表明,对上一节选择出的两大类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桑树品种进行杂交,有希望培育出抗寒性强、桑叶产量高和品质好的新品种。

寒地桑树育种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寒地桑树育种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寒地桑树育种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寒地桑树育种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地桑树育种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8334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1.21 C N 1 0 2 7 8 3 3 4 3 A *CN102783343A* (21)申请号 201210299340.X (22)申请日 2012.08.22 A01G 1/00(2006.01) A01G 1/06(2006.01) A01H 1/02(2006.01) (71)申请人吴庭贵 地址 15002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 街100号5单元302室 (72)发明人吴庭贵 (74)专利代理机构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代理人陈晓光 (54) 发明名称 寒地桑树育种方法 (57)。

2、 摘要 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我国的蚕桑业生产中心 的分布格局,与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是 密切相关的。一种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本方法共有 四部分,第一部分杂交方法,第二部分育苗方法, 第三部分性状分析,第四部分数据处理方法。本发 明用于寒地桑树育种。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1/1页 2 1.一种寒地桑树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本方法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杂交方法,第二部 分育苗方法,第三部分性状分析,第四部分数据处理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其特征是:。

3、所述的杂交方法:5月中旬, 分别从天山白桑、吉湖4号桑树、辽育16号桑树、铁耙桑树和宁夏桑树上收集雄花粉,并进 行正反杂交组合;当年8月收获种子中选取每9个种子为一个F1代杂交种子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育苗方法:采用室 内恒温催芽育苗、随机区组法进行育苗,将杂交种子组合的种子均等分成3份,分3个区组 育苗; 第二年春,对种子繁殖的各杂交苗木进行嫁接扩繁,砧木为依兰16;采用完全随机区 组设计,3个区组,11个小区,每小区10株,行距150cm,株距100cm,试验田四周设置保护 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所。

4、述的正反杂交,是 不同桑树之间杂交组合,杂交组合如下; 。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83343 A 1/5页 3 寒地桑树育种方法 000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寒地桑树育种方法。 0002 背景技术: 我国的蚕桑业生产中心的分布格局,与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蚕桑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和经 济繁荣的东部地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东部蚕桑区的产业结构发生 了很大变化,各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东部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东南部沿海工 业与农业(包括蚕桑业)争地矛盾日益尖锐,桑田大面积缩小,而工业。

5、化带来的污染,导致 桑叶污染、蚕病频发和茧丝质量下降严重的现象频频出现,使传统的桑蚕业逐渐失去了发 展优势,其结果导致蚕桑业出现了萎缩。“十五”期间,由于我国东部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 素使得主产区的蚕桑业明显下滑,导致我国在全球蚕茧生产的比重逐年下降了约2个百分 点,削弱了我国桑蚕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据统计,1990年,广东、浙江和江苏三省的桑园 面积分别是19800公顷、87267公顷、116333公顷,而到了1999年,其面积分别为11667公 顷、77333公顷、80000公顷,种植面积下降是明显的。而与此同时,重庆、广西和云南的桑园 面积却增长了两倍。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我国蚕桑。

6、业已呈现向西部转移的倾向。到 2002年,苏、浙、川、鲁、桂、渝、皖和粤八个省市的蚕茧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9%,说明我国东 部和中西部均有蚕桑业的支柱产业,这正是我国蚕桑业开始转移后形成的新格局。而到了 2003年,我国东部地区的蚕桑业滑坡已非常明显,各省蚕茧产量下降了10%-18%,最严重的 是浙江为20%,我国东部各蚕桑区的蚕茧量明显地逐年下滑已成定局。据分析,到2015年, 世界生丝的需求总量可能在10万吨,要维护我国蚕桑业在世界的龙头地位,蚕丝产量必须 达到8万吨,蚕茧产量必须维持在65万吨。在我国东部地区蚕桑业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 这些指标无疑对我国当前的蚕桑业构成巨大压力。 000。

7、3 鉴于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我国桑蚕业“东桑西扩,南桑北移”的发展战略,计划用 四年时间,在上述地区建设200个万亩优质蚕桑基地。这一方面解决了我国东南部工、农、 桑三业争地矛盾和环境污染对桑蚕业的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西北部地区环境污染程度低、 温差较大,既有利于桑树的生长,更有利于丝绸质量的提高。而且西北部地区发展桑蚕业又 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0004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种桑养蚕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产业。据统 计,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全国桑园面积只有19.84万公顷,蚕茧产量3.09万吨。我国 蚕桑业在经过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后,直到1970年,我国桑园面积达到。

8、23.34万公顷,蚕 茧产量12.15万吨,首次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从此以后,我国就一直位居世界蚕桑 业巨头的宝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桑业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在上个世纪末期的90年 代前后。1994年,我国蚕茧产量达77.69万吨,全国有26个省市发展蚕桑业。1995年,全 国桑园面积为116.7万公顷,蚕茧产量仍达75.98万吨。2005年全国桑园面积达71万亩 2 , 生产蚕茧58.9万吨,年缫丝产量近7万吨,丝织产品53亿m,年产值约700亿元,居世界第 一位。 说 明 书CN 102783343 A 2/5页 4 0005 中国是世界上桑树种类和桑树栽培面积最多的国家,也是桑树。

9、栽培历史最悠久的 国家。桑树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按照分类学划分,可分为15个桑种和4个变种;按照自然 地理情况可分为8大区;从栽培范围来看,东北自哈尔滨以南,西北从内蒙古南部至新疆、 青海、甘肃、陕西,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并以长江、珠江、黄河三大流 域栽培最多。长江流域全年可养蚕45次,产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尤以四川、浙 江、江苏三省最为发达. 珠江流域全年可养蚕78次,集中在广东省的顺德、中山等地,产 茧量占全国的7左右。黄河流域全年可养34次,主要集中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 南等省,产茧量占全国6。 0006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北方。

10、寒冷地区种植效果好成活率高的寒地桑树育 种方法。 0007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本方法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杂交方法,第二部分育苗方法, 第三部分性状分析,第四部分数据处理方法。 0008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杂交方法:5月中旬,分别从天山白桑、吉湖4号 桑树、辽育16号桑树、铁耙桑树和宁夏桑树上收集雄花粉,并进行正反杂交组合;当年8月 收获种子中选取每9个种子为一个F1代杂交种子组合。 0009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育苗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催芽育苗、随机区组法 进行育苗,将杂交种子组合的种子均等分成3份,分3个区组育苗; 第二年春,对种子。

11、繁殖的各杂交苗木进行嫁接扩繁,砧木为依兰16;采用完全随机区 组设计,3个区组,11个小区,每小区10株,行距150cm,株距100cm,试验田四周设置保护 行。 0010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正反杂交,是不同桑树之间杂交组合,杂交组合 如下; 0011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56个杂交方式,杂交成功获得杂交种子的共30种组合,对获得的杂交种 子育苗后,仅有辽吉、齐依、扎宁、扎依、齐辽、天扎、宁天、天依、齐依和吉辽10个杂交组合 的子代幼苗生长发育正常。对10个杂交桑树杂交组合和依兰16发芽率、单株产叶量、粗蛋 白含量、万蚕茧、万茧层、每50kg桑叶产茧量和冻害率统计和分析,结果各。

12、杂交F1、对照及 亲本各性状统计参数表1表明:各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以冻害率、发芽率、单 株产量和50kg桑叶产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达42.21%、35.31%、30.54%和20.67%。与 20个自然桑树群体各性状均值和变异系数相比,10个杂交组合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各 性状变异系数较自然群体产生了明显增加,而且除发芽率外,其他性状均值都向有利的方 向变化。这表明杂交组合上述性状分化程度增加,从而使其变异系数产生增大。 0012 由于所选择的杂交亲本各性状与对照相比,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因此所获得 的10个杂交组合的主要性状均值比都超过对照依兰16。然而,杂交组合实际上并。

13、不是亲本 性状正向叠加效应,一些杂交组合的能获得杂交优势,由此可以获得各性状均得到不同程 度改良的杂交组合,而另一些可能出现了杂交衰退,从而导致杂交后代各性状的表现与亲 本相比出现分化,如单株产量、粗蛋白含量、50kg桑叶产茧量和冻害率产生正向效应、而有 说 明 书CN 102783343 A 3/5页 5 些却产生了杂交负向效应,如发芽率、万蚕茧和万茧层。这种由于杂交导致的双亲间基因的 随机化重组,为选择优良杂交奠定了广泛的遗传学基础。 0013 表1 性状依兰16亲本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发芽率(%)78.34 89.45 56.68 20.01 35.31 单株产量(kg)1.93 。

14、2.16 2.21 0.67 30.54 粗蛋白含量(%)20.84 21.72 22.78 4.50 19.77 万蚕茧(kg) 20.11 21.32 19.86 3.51 17.69 万茧层(kg) 4.63 4.86 4.72 0.77 16.31 桑叶产茧量(kg)/50kg 3.79 3.80 3.83 0.79 20.67 冻害率(%) 20.21 15.64 13.23 5.58 42.21 2.本发明的从这10个杂交组合中选择出各性状均得到显著改良的杂种,对权利要求 6的杂交组合及对照上述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桑树种品种性状方差分析结果表2表 明:不同性状差异程度不同,其中。

15、,不同杂交组合的发芽率、单株产量、冻害率和50kg桑叶 产茧量性状间差异极显著,粗蛋白含量、万蚕茧和万茧层性状间差异显著;这表明,杂交组 合性状间的差异主要由遗传原因引起,由此通过筛选可选择出遗传基础上真正优良的杂交 组合。 0014 表2 性状F值 发芽率5.65 * 单株产量16.75 * 粗蛋白含量2.65 * 万蚕茧2.52 * 万茧层2.54 * 50kg桑叶产茧量4.65 * 冻害率8.93 * 注: * 表示达极显著性水平; * 表示达显著水平。 0015 本发明的性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有必要对杂交组各性关进行多重比 较,结果桑树种杂交家系多重比较部分结果表3表明:10个家。

16、系发芽率、单株产量、粗蛋 白含量、万蚕茧、万茧层、50kg桑叶产茧量和冻害率均值分别为93.87%、2.98kg、24.89%、 23.76kg、5.61kg、4.52kg和6.14%,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不同性状 排名前10名的家系不完全相同,这进一部分证实了杂交过各中出现了基因随机组合,从而 使不同组合拥有了不同的遗传基础,由此产了不同性状表现。扎宁、扎依、天扎和天依4个 家系各性状值虽然不是最优,但各性状值均排在前列,说明这4个家系性状综合表现较好, 其7个性状值分别为95.69%、95.51%、93.91%和91.47%,2.95kg、2.87kg、2.56kg和2。

17、.51kg, 26.27%、25.17%、23.71%和24.23%,24.89kg、22.78kg、23.12kg和24.37kg,5.72kg、5.47kg、 5.63kg和5.81kg,4.2kg、4.56kg、4.0kg和4.67kg,9.23%、2.23%、3.95%和2.39%;性状均值 分别是94.15%、2.72kg、24.8%、23.79kg、5.66kg、4.48kg和4.45%;农艺性状分别比对照和 双亲均值提高了15.25%和20.18%、26.02%和42.03%、14.18%和19.01%、11.59%和19.79%、 16.38%和22.16%、18.01%和18。

18、.32%;冻害率降低了28.45%和22.02%。 0016 表3 5.本发明通过对7个亲本的控制双列杂交,获得32个杂交组合获得杂交种子,但仅有 辽吉、齐依、扎宁、扎依、齐辽、天扎、宁天、天依、齐依和吉辽10个杂交组合的子代幼苗生长 说 明 书CN 102783343 A 4/5页 6 发育正常;通过对这10个杂交组合子代性状观测分析,这些组合主要桑蚕茧丝性状均发生 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与亲本比较均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杂交效应;10个杂交组合的发芽率、 单株产量、冻害率和50kg桑叶产茧量性状间差异极显著,粗蛋白含量、万蚕茧和万茧层性 状间差异显著,从而为优良杂交组合的选择奠定的基础。 0017 。

19、本发明通过多重比较和各性状综合分析,选择出扎宁、扎依、天扎和天依4个组合 表现性状综合表现优良,7个性状表现分别比对照(依兰16)和双亲产生了极显著或显著差 异;4个优良杂交组合7个性状的均值分别94.15%、2.72kg、24.8%、23.79kg、5.66kg、4.48kg 和4.45%,均值除冻害率降低了28.45%和22.02%外,其余性状分别比对照和双亲均值提 高了15.25%和20.18%、26.02%和42.03%、14.18%和19.01%、11.59%和19.79%、16.38%和 22.16%、18.01%和18.32%。 001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寒地桑树。

20、育种方法,本方法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杂交方法,第二部分育苗方法, 第三部分性状分析,第四部分数据处理方法。 0019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杂交方法,5月中旬,分别从天山白桑、吉湖 4号、辽育16号、铁耙桑和宁夏优良个体桑树上收集雄花粉,并进行56种正反杂交;当年8 月收获每组9个的F1代杂交组合。 0020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正反杂交是不同桑树之间杂交组合; 实施例3: 实施例1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育苗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催芽育苗,随机区 组法进行育苗,每个杂交组合的种子均等分成3份,分3个区组育苗; 第二年春,对种子繁殖的各杂交苗木进行嫁接扩。

21、繁,砧木为依兰16;采用完全随机区 组设计,3个区组,11个小区,每小区10株,行距150cm,株距100cm,试验田四周设置保护 行。 0021 实施例4: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性状分析,测定性状包括:发芽率(%)、单株产叶量 (kg)、粗蛋白含量(%)、万蚕茧(kg)、万茧层(kg)、桑叶产茧量(kg)/50kg、冻害率(%)。 0022 所述的寒地桑树育种方法,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用小区平均值进行性状方差分 析,线性模型 Yij =+ Gi + Bj +ij ,式中, Yij为观测值,为群体均值, Gi为品种 效应, Bj为区组效应,ij为机误;估算以下遗传参数为品种性状遗传力。

22、, h2= nbg2 / (e2+ngb2+nbg2 ) ,其中n为小区株数,b为重复数;表型变异系数:CV= 100%。 0023 通过对21个桑树群体主要桑蚕茧丝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桑树主要性状间存在 极为复杂的相关性,而且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之间一般存在负相关,因此无法通过对自然桑 树群体的简单选择就可培育出抗寒性强、桑叶产量高和品质好的新品种。而杂交会引起基 因分离和重组,使性状出现多样性,是生物体产生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同时,杂交具有现 实的育种学价值,通过杂交可培育出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因此,杂交育种在农作物 与林业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1979年广西区蚕业指导所与广。

23、西农学院蚕桑 说 明 书CN 102783343 A 5/5页 7 专业联合开展桑树杂种优势利用的试验研究。19791980年两年间共配制64个杂交组 合,同时从广东科研单位引进沙2伦109、北一540两个优良组合,开展第一轮杂交组合 的比较试验,目标是选出比当家品种钦州荆桑(实生桑群系)增产15%以上的优良组合。最 终选择出沙2伦109、沙2草桑、长滩8伦109比对照钦州荆桑增产20%30%,因此 推荐全区推广应用这三个组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西大面积推广沙2伦109,到90年 代中期初部分实现了桑园的良种化。 0024 以上分析表明,对上一节选择出的两大类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桑树品种进行杂 交,有希望培育出抗寒性强、桑叶产量高和品质好的新品种。 说 明 书CN 102783343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