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4294285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3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32490.1

申请日:

2011.10.28

公开号:

CN102509806A

公开日:

2012.06.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1M 4/86申请日:20111028授权公告日:20140122终止日期:2016102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M 4/86申请日:20111028|||公开

IPC分类号:

H01M4/86; H01M8/02; H01M4/88

主分类号:

H01M4/86

申请人:

四川大学

发明人:

王贵欣; 闫康平; 赵强; 关鹏

地址:

610065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性能化学电源及相关领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消除金属放电时的氧化产物在气路上的沉积而导致的反应终止,有效提高可充金属空气电池的氧电极反应效率和循环稳定性,缩小三相反应界面区,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对电极反应的毒害及对电极的腐蚀。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气体微通道降低空气中的水分,用气体分布板改善气流的方向与气体分布状态,将孔碳材料与阵列材料组合构成高效三维电极,阴极反应室通过隔膜与金属阳极隔开。本发明的氧电极的催化反应效率高,循环稳定性好,气体与金属离子间的扩散距离短,气液固三相接触充分,气路畅通,气体分布合理,抗金属氧化物沉积能力强,传质和扩散过程效果好,可操作性强,适应于长期反复使用的高能量密度电源场合。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氧电极由气体微通道 (1) 、 气体分布板 (2) 、 电极集流体 (3) 、 孔碳材料 (4) 、 阵列材料 (5) 和隔膜 (6) 组成, 其中, 气体微 通道 (1) 和气体分布板 (2) 可以由透氧膜替换, 气体微通道 (1) 、 气体分布板 (2) 和空气电极 集流体 (3) 可以两个或三个耦合在一起, 孔碳材料与阵列材料组成三维结构电极, 其与催化 剂及电解液构成阴极反应室, 气体和金属离子分别经气体分布板和隔膜进入阴极反应室。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 其特征在于 : (1)所述的透氧膜指允许氧离子或氧单质透过的有机膜或无机膜 ; (2)所述的阵列材料指中空结构的管状材料, 管径为 2 ~ 5000 nm ; (3)所述的孔碳材料指比表面积不低于 100 m2/g 的碳材料, 孔隙率不低于 30%。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气体微 通道指由疏水材料或表面经过疏水处理的材料构成的透气孔, 对水的接触角大于 80º, 孔隙 率不低于 50%, 孔径不大于 1 μm。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气体分 布板指不锈钢网、 铜网、 镍网、 银网、 铂网、 钛网、 陶瓷膜、 碳膜、 碳布中的一种或几种。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电极集 流体指铜网、 不锈钢网、 镍网、 银网、 铂网、 钛网、 孔铝、 石墨烯、 碳膜、 碳布中的一种或几种。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隔膜指 聚乙烯微孔膜、 聚丙烯微孔膜、 聚丙烯腈膜、 纤维素无纺布、 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 聚砜膜、 及基于这些膜的改性膜和复合膜。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 其特征在于包括 : A、 气路的制作 (1)将所述的气体微通道与气体分布板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 ; (2)将所述的阵列材料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 ; B、 三维结构电极的制作 (1) 将所述的阵列材料固定在气体分布板上, 阵列材料的中空管取向与气流方向平 行; (2) 将所述的孔碳材料或担载催化剂的孔碳材料组装在阵列材料之间形成三维结构 电极 ; C、 阴极反应室的制作 (1)将所述的气体分布板倾斜放置, 倾角为 0 ~ 80º ; (2)将步骤 B 制备的三维结构电极固定在所述的气体分布板上 ; (3)将所述的电极集流体放置在气体分布板之上 ; (4)将所述的电解液注入步骤 (2) 固定的三维结构电极中 ; (5)将步骤 (4) 制备的电极上方组装离子隔膜。8: 根据权利要求 1 和 2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阵 列材料的管径为 5 ~ 3000 nm, 指碳纳米管、 碳纤维、 金属氧化物管、 聚噻吩管、 聚吡咯管、 聚 苯胺管、 及基于这些材料的复合物管或衍生物管。9: 根据权利要求 1 和 2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孔 2 碳材料的比表面积为 200 ~ 3000 m /g, 指石墨烯、 炭黑、 活性炭、 洋葱碳、 泡沫碳、 玻璃碳、 碳 2 纤维、 碳纳米管、 碳膜、 碳布中的一种或几种。

说明书


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涉及阵 列气体微通道和孔碳材料构筑的三维结构电极, 属于高性能化学电源及相关领域。
     背景技术 金属空气电池是以金属为阳极、 空气中的氧气为阴极的一类高效燃料电池, 氧不 储存在电池内部, 能量密度较高, 目前以锂空电池、 铝空电池、 锌空电池为主要代表。其中,
     根据的反应, 以锂为阳极的锂空电池的开路电压为 2.91V, 理论能量密度达 5.21 kWh/kg(含氧气) 或 11.14 kWh/kg(不含氧气) , 性能可与汽油 (12.22 kWh/kg) 相媲美, 被认为是电动车和高能量移动设备的理想电源。 金属空气电池主要由金属阳极、 电 解液和氧电极构成。电池放电时, 金属阳极的极化通常较低, 除了阳极的安全性和电解液 的副反应及反应产物稳定性外, 作为阴极的氧电极往往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如 : 充放电性 能、 库仑效率、 等效串联内阻和循环稳定性等) 有决定性的影响, 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氧 电极是氧发生还原反应和金属氧化物发生分解反应的场所, 存在典型的气液固三相反应界 面区, 反应过程中不仅氧的扩散阻抗和活化极化较大, 而且金属氧化物会在氧电极表面沉 积并富集, 阻碍甚至阻止氧离子与金属离子的接触而使电极反应终止。根据公开的文献资 料报道, 目前氧电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的电催化剂上。 为了提高氧的电催化效率和电池的可逆效率, 目前可充锂空电池的氧电极采用碳 担载的氧还原和金属氧化物分解的双功能催化剂 (如 AuPt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2170]) 。然而, 可充锂空电池放电时金属离子与氧离子在催化剂表面生成细小粒径 的 Li2Ox 产物, 由于这些氧化物导电性比较差, 充电时很难发生分解并在氧电极析出氧, 仍 存在以下主要的问题 : 锂氧化产物沉积附着在催化剂表面而使氧不能与锂离子接近导致 电极反应终止、 电极极化大、 放电时氧还原反应和充电时氧析出反应的动力学速度低、 氧和 + Li 的扩散输运困难、 充放电超电压及电压滞后 (充电电压多 > 4V, 放电电压多在 2.7V) 严 重、 充电时电氧化效率低、 循环稳定性差。 虽然空气侧使用水性电解液能够解决氧化锂的附 着问题 [J. Power Sourc es, 2010,195, 358], 但是氧化锂与水反应形成氢氧化锂水溶液, 不仅存在当溶液浓度高或静止时产物会析出沉淀及材料的严重腐蚀问题, 而且锂空电池充 电时 LiOH 水溶液很难转变为金属锂。另外, 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碳材料的种类、 形貌、 导电性 和孔结构对氧的电催化性能和锂氧化产物的分解性能影响非常大, 电池的开路电压不仅与 催化剂有关, 也受产物的形成和分布影响。
     因此, 提高锂空电池的工作效率与循环稳定性, 需要解决空气中的氧气在阴极反 应室的分布与传输问题、 锂氧化产物的沉积堵塞电极问题和催化剂的高效分散与电催化问 题。目前还没有发现从氧电极的结构设计出发提高锂空电池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由孔碳材料 和中空结构阵列材料组成的三维结构可充金属空气电池的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该电极由 气体微通道 (1) 、 气体分布板 (2) 、 电极集流体 (3) 、 孔碳材料 (4) 、 阵列材料 (5) 和隔膜 (6) 组成, 其中, 气体微通道 (1) 和气体分布板 (2) 可以由透氧膜替换, 气体微通道 (1) 、 气体分 布板 (2) 和空气电极集流体 (3) 可以两个或三个耦合在一起, 孔碳材料与阵列材料组成三 维结构电极, 其与催化剂及电解液构成阴极反应室。 该电极具有抗金属氧化物沉积效果好、 氧和金属离子扩散路径短、 传质效果和离子输运特性好、 电极的可利用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高、 容量高和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 适应于长期稳定运行的高能量密度能源领域。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在于 : 本发明利用气体微通道和气体分布板构成阴极反应室的 外气路, 抑制空气中的水分进入阴极反应室和改善气体的分布状态, 强化气体的传质和扩 散; 采用孔碳材料与中空管状阵列材料组成三维结构电极并构成阴极反应室的内气路, 抑 制电极反应产物在电极上的沉积, 为反应产物提供足够的储存场所, 防止由于产物沉积堵 塞气路而导致电极反应终止, 缩小气液固三相反应区, 强化气体、 氧离子及金属离子的传质 和扩散, 提高催化剂均匀分散度和电催化效率 ; 将气体微通道和气体分布板倾斜放置, 有利 于空气中的水分和生成的金属氧化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富集, 富集的水经单向阀 排出体系, 富集的金属氧化物供充电时使用 ; 中空阵列材料在电极中起输运氧气分子、 导电 和增强的作用 ; 孔碳材料在电极中起输运氧气分子与离子、 增大电催化活性点、 导电和增强 的作用 ; 隔膜允许金属离子进入阴极反应室, 防止电子和氧及氧离子逸出 ; 电极集流体在 电池放电时导入电子, 在充电时将电子导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 氧电极由气体微通道 (1) 、 气体分布板 (2) 、 电极集流体 (3) 、 孔碳材料 (4) 、 阵列材料 (5) 和隔膜 (6) 组成, 其中, 气体微通道 (1) 和气体分布板 (2) 可以由透氧膜替换, 气体微通道 (1) 、 气体分布板 (2) 和空气电极集流体 (3) 可以两个或三 个耦合在一起, 孔碳材料与阵列材料组成三维结构电极, 其与催化剂及电解液构成阴极反 应室, 气体和金属离子分别经气体分布板和隔膜进入阴极反应室。
     本发明中,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透氧膜指允许氧离子或氧单质 透过的有机膜或无机膜。
     本发明中,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阵列材料指中空结构的管状材 料, 管径为 2 ~ 5000 nm, 集中在 5 ~ 3000 nm, 指碳纳米管、 碳纤维、 金属氧化物管、 聚噻吩 管、 聚吡咯管、 聚苯胺管、 及基于这些材料的复合物管或衍生物管。
     本发明中,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孔碳材料指比表面积不低于 2 100 m /g 的碳材料, 集中在 200 ~ 3000 m2/g, 孔隙率不低于 30%, 指石墨烯、 炭黑、 活性炭、 洋葱碳、 泡沫碳、 玻璃碳、 碳纤维、 碳纳米管、 碳膜、 碳布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气体微通道指由疏水材料或表 面经过疏水处理的材料构成的透气孔, 对水的接触角大于 80º, 孔隙率不低于 50%, 孔径不 大于 1 μm。
     本发明中,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气体分布板指不锈钢网、 铜网、 镍网、 钛网、 银网、 铂网、 陶瓷膜、 碳膜、 碳布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电极集流体指铜网、 不锈钢网、
     镍网、 银网、 铂网、 钛网、 孔铝、 碳膜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隔膜指聚乙烯微孔膜、 聚丙烯 微孔膜、 聚丙烯腈膜、 纤维素无纺布、 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 聚砜膜、 及基于这些膜的改性膜 和复合膜。
     本发明中, 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A、 气路的制作 (1) 将所述的气体微通道与气体分布板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 ; (2) 将所述的阵列材料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 ; B、 三维结构电极的制作 (1) 将所述的阵列材料固定在气体分布板上, 阵列材料的中空管取向与气流方向平 行; (2) 将所述的孔碳材料或担载催化剂的孔碳材料组装在阵列材料之间形成三维结构 电极 ; C、 阴极反应室的制作 (1)将所述的气体分布板倾斜放置, 倾角为 0 ~ 80º ; (2)将步骤 B 制备的三维结构电极固定在所述的气体分布板上 ; (3)将所述的电极集流体放置在气体分布板之上 ; (4)将所述的电解液注入步骤 (2) 固定的三维结构电极中 ; (5)将步骤 (4) 制备的电极上方组装离子隔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解决了气路由于金属氧化物的沉积堵塞导致的电 极反应终止、 空气中水分对电极反应的毒害及对电极的腐蚀、 气体在阴极反应室的分布与 传输、 催化剂的高效分散与电催化效率、 金属氧化物的收集与充电分解等问题, 降低了气体 通道堵塞的风险, 使通气管道始终保持畅通状态, 缩小三相反应界面区, 有利于使电极反应 连续不断的高效率运行。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气体微通道降低空气中的水分, 用气体分布 板改善气流的方向与气体分布状态, 将气体分布板倾斜放置, 有利于空气中的水分和生成 的金属氧化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富集, 富集的水经单向阀排出体系, 富集的金属 氧化物供充电时使用, 中空管组成的阵列在电极中起输运氧气分子、 导电和增强的作用, 孔 碳材料和氧还原与氧析出的双功能催化剂均匀混合用于电极的充电和放电过程, 过多沉积 的金属氧化物会依靠自身的重力向电极底部的凹处富集, 将孔碳材料与阵列材料组合构成 高效三维结构电极, 阴极反应室通过隔膜与阳极隔开。本发明的氧电极的抗金属氧化物沉 积能力强, 气路畅通, 催化反应效率高, 循环稳定性好, 气体与金属离子间的扩散距离短, 气 液固三相接触充分, 气体分布合理, 传质和扩散过程效果好, 可操作性强, 适应于长期反复 使用的高能量密度电源场合。
     附图说明
     图 1 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的氧电极示意图。 图 2 由 PEDT 阵列 / 孔碳 /Au 纳米粒子组成的三维结构电极的 SEM 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构思下的基 本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下面例子, 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作的任何等效变换, 均属 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1 采用聚四氟乙烯乳液处理的 50 ~ 200 μm 厚酸刻蚀中空隧道孔铝为气体微通道 (对水 的接触角大于 150º, 孔隙率大于 70%, 孔径为 500 ~ 1000 nm) , 上面组合 1 ~ 3 mm 厚不锈钢 网为气体分布板, 二者叠放并倾斜置于电极底部, 与水平方向的倾角为 30 ~ 50º, 气体分布 板上放置 0.5 ~ 1.5 mm 厚铜网为电极集流体, 铝的中空隧道孔与不锈钢网和铜网的网眼相 通, 保证气体畅通, 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 ; 以阳极氧化铝为模板, 天然气为碳源, 采用化学 气相沉积法制备管径为 50 ~ 100 nm、 管长为 20 ~ 50 μm 的碳纳米管阵列, 经浓硫酸处理 10 ~ 30 h 后清洗干净, 然后组装到上述不锈钢网上, 中空管对准不锈钢网的网眼, 保证气 体能够在管内顺利扩散, 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 ; 将以 ZnCl2 活化处理的中孔活性炭 (比表 2 面积为 500 ~ 2000 m /g) 与硝酸锰和高锰酸钾反应原位制成孔碳担载二氧化锰的电催化复 合体 (催化剂担载量为 (0.05 ~ 1)%) , 将该复合体组装到上述碳纳米管阵列中组成三维结 构电极 ; 往上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 1 M 的 LiPF6/EC+EMC+DEC(体积比 1:1:1) 电解液, 在 电极上方组装聚丙烯微孔隔膜将氧电极封装, 构成阴极反应室 ; 上述构件组成的氧电极的 结构如图 1 所示 ; 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解液后放置金属锂片, 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电池。 2 常温下 0.3 mA/cm 充放电时, 锂空电池在常温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 3100 mAh/g, 电催化效 率达到 85%, 循环 50 次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 75%。
     实施例 2 采用聚丙烯乳液处理的 500 ~ 1000 μm 厚分子筛为气体微通道 (对水的接触角大于 120º, 孔隙率大于 60%, 孔径为 100 ~ 500 nm) , 上面组合 2 ~ 5 mm 厚铂网为气体分布板和 电极集流体, 二者叠放并倾斜置于电极底部, 与水平方向的倾角为 10 ~ 20º, 分子筛孔与铂 网的网眼相通, 保证气体畅通, 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 ; 以酸刻蚀隧道铝孔为模板, 采用超 重力协助聚合法制备管径为 500 ~ 1500 nm、 管长为 50 ~ 100 μm 的聚 3,4- 乙撑二氧噻吩 PEDT 阵列, 将阵列组装到上述铂网上, 中空管对准网眼, 保证气体能够在管内顺利扩散, 组 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 ; 往 PEDT 管阵列上通过磁控溅射喷镀纳米金颗粒作为电催化复合体 (催化剂担载量为 (0.01 ~ 0.5)%) , 再将以金属氧化物溶胶为模板制备的层级结构孔碳 (比 2 表面积为 1000 ~ 2000 m /g, 储存电解液并增大反应活性点) 组装到上述镀金的 PEDT 阵列 中组成三维结构电极, 其形貌如图 2 所示 ; 往上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 1 M 的 LiPF6/EC+EMC (体积比 1:1) 电解液, 在电极上方组装聚丙烯 / 聚乙烯 / 聚丙烯的复合微孔隔膜将氧电极 封装, 构成阴极反应室 ; 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解液后放置金属锂片, 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 2 电池。常温下 0.5 mA/cm 充放电时, 锂空电池在常温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 3000 mAh/g, 电 催化效率达到 90%, 循环 50 次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 70%。
     实施例 3 采用采用表面疏水处理的 TiO2 阵列管为气体微通道 (对水的接触角大于 90º, 孔隙率大 于 90%, 孔径为 50 ~ 200 nm) , 上面组合 2 ~ 5 mm 厚钛网为气体分布板和电极集流体, 二者 叠放并倾斜置于电极底部, 与水平方向的倾角为 40 ~ 60º, TiO2 阵列管与钛网的网眼相通,保证气体畅通, 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 ; 采用自组装法制备管径为 100 ~ 500 nm、 管长为 20 ~ 50 μm 的 ZnO 阵列, 将阵列组装到上述钛网上, 中空管对准网眼, 保证气体能够在管内顺 利扩散, 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 ; 将石油裂解气制备的层级结构孔碳黑 (比表面积为 100 ~ 2 2 500 m /g) 和活性炭 (比表面积为 2000 ~ 3500 m /g) 与铂氯酸和硼氢化钠反应制成孔碳担 载铂纳米粒子组成电催化复合体, 将该复合体组装到 ZnO 阵列中组成三维结构电极 ; 往上 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 1 M 以乙醚和丁醚为溶剂的 LiPF6+LiBF4 电解液, 在电极上方组装聚 酰亚胺纳米纤维膜将氧电极封装, 构成阴极反应室 ; 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解液后放置金属 锂片, 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电池。常温下 0.2 mA/cm2 充放电时, 锂空电池在常温下首次 放电容量达到 3300 mAh/g, 电催化效率达到 90%, 循环 50 次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 80%。
     实施例 4 采用采用表面属水处理的 Al2O3 陶瓷膜为气体微通道 (对水的接触角大于 90º, 孔隙率 大于 50%, 孔径为 20 ~ 500 nm) 和气体分布板, 上面沉积碳膜为电极集流体, 陶瓷膜与碳膜 的孔相通, 保证气体畅通, 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 ; 采用无电沉积法制备管径为 20 ~ 100 nm、 管长为 10 ~ 20 μm 的 NiO 阵列, 将阵列组装到上述碳膜上, 中空管对准膜孔, 保证气体 能够在管内顺利扩散, 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 ; 将由银杏壳通过裂解并活化的方法制备的 2 孔碳 (比表面积为 2000 ~ 3000 m /g) 与铂钯合金纳米粒子组成电催化复合体, 将该复合体 组装到 NiO 阵列中组成三维结构电极 ; 往上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 1 M 的 LiBOB 电解液, 在 电极上方组装聚砜膜将氧电极封装, 构成阴极反应室 ; 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解液后放置金 属锂片, 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电池。常温下 0.1 mA/cm2 充放电时, 锂空电池在常温下首 次放电容量达到 3500 mAh/g, 电催化效率达到 85%, 循环 50 次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 70%。
     实施例 5 采用微孔硅橡胶为气体微通道 (对水的接触角大于 80º, 孔隙率大于 30%, 孔径为 10 ~ 100 nm) , 镍网为气体分布板和电极集流体, 硅橡胶的孔与镍网的网眼相通, 保证气体畅通, 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 ;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管径为 100 ~ 300 nm、 管长为 10 ~ 20 μm 的碳纤维阵列, 将阵列组装到上述镍网上, 中空管对准网孔, 保证气体能够在管内顺利 扩散, 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 ; 将由椰子壳通过裂解并活化的方法制备的孔碳 (比表面积为 2 2500 ~ 3000 m /g) 与核壳结构金钯合金纳米粒子组成电催化复合体, 将该复合体组装到碳 纤维阵列中组成三维结构电极 ; 往上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 1 M 的 LiBF4 电解液, 在电极上 方组装沉积 Al2O3 的纤维素无纺布膜将氧电极封装, 构成阴极反应室 ; 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 解液后放置金属锂片, 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电池。常温下 0.1 mA/cm2 充放电时, 锂空电 池在常温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 3400 mAh/g, 电催化效率达到 85%, 循环 50 次的放电容量保 持率为 60%。
     实施例 6 采用 5 ~ 10 mm 厚不锈钢网的一边用聚乙烯处理后用作气体微通道 (对水的接触角大 于 130º, 孔隙率大于 50%, 孔径为 80 ~ 300 nm, 聚乙烯处理的厚度约为 5 mm) , 未经处理的 另一面不锈钢网为气体分布板和电极集流体, 气体畅通, 整块不锈钢网构成阴极反应室外 气路 ; 采用自组装法制备的管径为 50 ~ 200 nm、 管长为 30 ~ 60 μm 的铜管阵列, 将阵列 组装到上述不锈钢网上, 中空管对准网眼, 保证气体能够在管内顺利扩散, 组成阴极反应室 2 内气路 ; 将介孔洋葱碳 (比表面积为 1500 ~ 2000 m /g) 和碳纤维 (比表面积为 500 ~ 1000m2/g) 组成复合孔碳材料, 然后与梭形 CoOx 纳米粒子组成电催化复合体, 将该复合体组装到 铜管阵列中组成三维结构电极 ; 往上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 1 M 的 LiAsF6 电解液, 在电极 上方组装聚丙烯腈膜将氧电极封装, 构成阴极反应室 ; 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解液后放置金 属锂片, 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电池。常温下 0.2 mA/cm2 充放电时, 锂空电池在常温下首 次放电容量达到 3500 mAh/g, 电催化效率达到 90%, 循环 50 次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 76%。

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0980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6.20 C N 1 0 2 5 0 9 8 0 6 A *CN102509806A* (21)申请号 201110332490.1 (22)申请日 2011.10.28 H01M 4/86(2006.01) H01M 8/02(2006.01) H01M 4/88(2006.01) (71)申请人四川大学 地址 610065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 一段24号 (72)发明人王贵欣 闫康平 赵强 关鹏 (54) 发明名称 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 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可充金。

2、属空气电池氧电 极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性能化学电源及相关领 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消除金属 放电时的氧化产物在气路上的沉积而导致的反应 终止,有效提高可充金属空气电池的氧电极反应 效率和循环稳定性,缩小三相反应界面区,降低空 气中的水分对电极反应的毒害及对电极的腐蚀。 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气体微通道降低空气中的水 分,用气体分布板改善气流的方向与气体分布状 态,将孔碳材料与阵列材料组合构成高效三维电 极,阴极反应室通过隔膜与金属阳极隔开。本发明 的氧电极的催化反应效率高,循环稳定性好,气体 与金属离子间的扩散距离短,气液固三相接触充 分,气路畅通,气体分布合理,抗金属氧化物沉积 能力。

3、强,传质和扩散过程效果好,可操作性强,适 应于长期反复使用的高能量密度电源场合。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1 页 1/2页 2 1.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电极由气体微通道(1)、 气体分布板(2)、电极集流体(3)、孔碳材料(4)、阵列材料(5)和隔膜(6)组成,其中,气体微 通道(1)和气体分布板(2)可以由透氧膜替换,气体微通道(1)、气体分布板(2)和空气电极 集流体(3)可以两个或三个耦合在一起,孔碳材料与阵列材料组成。

4、三维结构电极,其与催化 剂及电解液构成阴极反应室,气体和金属离子分别经气体分布板和隔膜进入阴极反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其特征在于: (1) 所述的透氧膜指允许氧离子或氧单质透过的有机膜或无机膜; (2) 所述的阵列材料指中空结构的管状材料,管径为2 5000 nm; (3) 所述的孔碳材料指比表面积不低于100 m 2 /g的碳材料,孔隙率不低于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微 通道指由疏水材料或表面经过疏水处理的材料构成的透气孔,对水的接触角大于80,孔隙 率不低于50%,孔径不大于1 m。 4.根据。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分 布板指不锈钢网、铜网、镍网、银网、铂网、钛网、陶瓷膜、碳膜、碳布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集 流体指铜网、不锈钢网、镍网、银网、铂网、钛网、孔铝、石墨烯、碳膜、碳布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膜指 聚乙烯微孔膜、聚丙烯微孔膜、聚丙烯腈膜、纤维素无纺布、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聚砜膜、 及基于这些膜的改性膜和复合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A、气路的制作 (。

6、1) 将所述的气体微通道与气体分布板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 (2) 将所述的阵列材料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 B、三维结构电极的制作 (1) 将所述的阵列材料固定在气体分布板上,阵列材料的中空管取向与气流方向平 行; (2) 将所述的孔碳材料或担载催化剂的孔碳材料组装在阵列材料之间形成三维结构 电极; C、阴极反应室的制作 (1) 将所述的气体分布板倾斜放置,倾角为0 80; (2) 将步骤B制备的三维结构电极固定在所述的气体分布板上; (3) 将所述的电极集流体放置在气体分布板之上; (4) 将所述的电解液注入步骤(2)固定的三维结构电极中; (5) 将步骤(4)制备的电极上方组装离子隔膜。 。

7、8.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阵 列材料的管径为5 3000 nm,指碳纳米管、碳纤维、金属氧化物管、聚噻吩管、聚吡咯管、聚 苯胺管、及基于这些材料的复合物管或衍生物管。 9.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 碳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0 3000 m 2 /g,指石墨烯、炭黑、活性炭、洋葱碳、泡沫碳、玻璃碳、碳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509806 A 2/2页 3 纤维、碳纳米管、碳膜、碳布中的一种或几种。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509806 A 1/6页 4 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

8、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阵 列气体微通道和孔碳材料构筑的三维结构电极,属于高性能化学电源及相关领域。 0002 背景技术 0003 金属空气电池是以金属为阳极、空气中的氧气为阴极的一类高效燃料电池,氧不 储存在电池内部,能量密度较高,目前以锂空电池、铝空电池、锌空电池为主要代表。其中, 根据的反应,以锂为阳极的锂空电池的开路电压为2.91V,理论能量密 度达5.21 kWh/kg(含氧气)或11.14 kWh/kg(不含氧气),性能可与汽油(12.22 kWh/kg) 相媲美,被认为是电动车和高能量移动设备的理想电源。金属。

9、空气电池主要由金属阳极、电 解液和氧电极构成。电池放电时,金属阳极的极化通常较低,除了阳极的安全性和电解液 的副反应及反应产物稳定性外,作为阴极的氧电极往往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如:充放电性 能、库仑效率、等效串联内阻和循环稳定性等)有决定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氧 电极是氧发生还原反应和金属氧化物发生分解反应的场所,存在典型的气液固三相反应界 面区,反应过程中不仅氧的扩散阻抗和活化极化较大,而且金属氧化物会在氧电极表面沉 积并富集,阻碍甚至阻止氧离子与金属离子的接触而使电极反应终止。根据公开的文献资 料报道,目前氧电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的电催化剂上。 0004 为了提高氧的电催化效率和。

10、电池的可逆效率,目前可充锂空电池的氧电极采用碳 担载的氧还原和金属氧化物分解的双功能催化剂(如AuPt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2170)。然而,可充锂空电池放电时金属离子与氧离子在催化剂表面生成细小粒径 的Li 2 O x 产物,由于这些氧化物导电性比较差,充电时很难发生分解并在氧电极析出氧,仍 存在以下主要的问题:锂氧化产物沉积附着在催化剂表面而使氧不能与锂离子接近导致 电极反应终止、电极极化大、放电时氧还原反应和充电时氧析出反应的动力学速度低、氧和 Li + 的扩散输运困难、充放电超电压及电压滞后(充电电压多 4V,放电电压多在2.7V)严 重、充电。

11、时电氧化效率低、循环稳定性差。虽然空气侧使用水性电解液能够解决氧化锂的附 着问题J. Power Sources, 2010,195, 358,但是氧化锂与水反应形成氢氧化锂水溶液, 不仅存在当溶液浓度高或静止时产物会析出沉淀及材料的严重腐蚀问题,而且锂空电池充 电时LiOH水溶液很难转变为金属锂。另外,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碳材料的种类、形貌、导电性 和孔结构对氧的电催化性能和锂氧化产物的分解性能影响非常大,电池的开路电压不仅与 催化剂有关,也受产物的形成和分布影响。 0005 因此,提高锂空电池的工作效率与循环稳定性,需要解决空气中的氧气在阴极反 应室的分布与传输问题、锂氧化产物的沉积堵塞电极问。

12、题和催化剂的高效分散与电催化问 题。目前还没有发现从氧电极的结构设计出发提高锂空电池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报道。 0006 说 明 书CN 102509806 A 2/6页 5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由孔碳材料 和中空结构阵列材料组成的三维结构可充金属空气电池的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该电极由 气体微通道(1)、气体分布板(2)、电极集流体(3)、孔碳材料(4)、阵列材料(5)和隔膜(6) 组成,其中,气体微通道(1)和气体分布板(2)可以由透氧膜替换,气体微通道(1)、气体分 布板(2)和空气电极集流体(3)可以两个或三个耦合在一起,孔碳材料与。

13、阵列材料组成三 维结构电极,其与催化剂及电解液构成阴极反应室。该电极具有抗金属氧化物沉积效果好、 氧和金属离子扩散路径短、传质效果和离子输运特性好、电极的可利用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高、容量高和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适应于长期稳定运行的高能量密度能源领域。 0008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在于:本发明利用气体微通道和气体分布板构成阴极反应室的 外气路,抑制空气中的水分进入阴极反应室和改善气体的分布状态,强化气体的传质和扩 散;采用孔碳材料与中空管状阵列材料组成三维结构电极并构成阴极反应室的内气路,抑 制电极反应产物在电极上的沉积,为反应产物提供足够的储存场所,防止由于产物沉积堵 塞气路而导致电极反应终止,。

14、缩小气液固三相反应区,强化气体、氧离子及金属离子的传质 和扩散,提高催化剂均匀分散度和电催化效率;将气体微通道和气体分布板倾斜放置,有利 于空气中的水分和生成的金属氧化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富集,富集的水经单向阀 排出体系,富集的金属氧化物供充电时使用;中空阵列材料在电极中起输运氧气分子、导电 和增强的作用;孔碳材料在电极中起输运氧气分子与离子、增大电催化活性点、导电和增强 的作用;隔膜允许金属离子进入阴极反应室,防止电子和氧及氧离子逸出;电极集流体在 电池放电时导入电子,在充电时将电子导走。 0009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氧电极由气体微通道(1)、气体分布板(2)、电极集流体 (3)、孔。

15、碳材料(4)、阵列材料(5)和隔膜(6)组成,其中,气体微通道(1)和气体分布板(2) 可以由透氧膜替换,气体微通道(1)、气体分布板(2)和空气电极集流体(3)可以两个或三 个耦合在一起,孔碳材料与阵列材料组成三维结构电极,其与催化剂及电解液构成阴极反 应室,气体和金属离子分别经气体分布板和隔膜进入阴极反应室。 0010 本发明中,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透氧膜指允许氧离子或氧单质 透过的有机膜或无机膜。 0011 本发明中,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阵列材料指中空结构的管状材 料,管径为2 5000 nm,集中在5 3000 nm,指碳纳米管、碳纤维、金属氧化物管、聚噻吩。

16、 管、聚吡咯管、聚苯胺管、及基于这些材料的复合物管或衍生物管。 0012 本发明中,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孔碳材料指比表面积不低于 100 m 2 /g的碳材料,集中在200 3000 m 2 /g,孔隙率不低于30%,指石墨烯、炭黑、活性炭、 洋葱碳、泡沫碳、玻璃碳、碳纤维、碳纳米管、碳膜、碳布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 本发明中,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气体微通道指由疏水材料或表 面经过疏水处理的材料构成的透气孔,对水的接触角大于80,孔隙率不低于50%,孔径不 大于1 m。 0014 本发明中,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气体分布板指不锈钢网、铜网、 镍网、钛。

17、网、银网、铂网、陶瓷膜、碳膜、碳布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5 本发明中,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电极集流体指铜网、不锈钢网、 说 明 书CN 102509806 A 3/6页 6 镍网、银网、铂网、钛网、孔铝、碳膜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6 本发明中,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隔膜指聚乙烯微孔膜、聚丙烯 微孔膜、聚丙烯腈膜、纤维素无纺布、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聚砜膜、及基于这些膜的改性膜 和复合膜。 0017 本发明中,所述的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氧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气路的制作 (1) 将所述的气体微通道与气体分布板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 (2) 将所述的阵列材料。

18、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 B、三维结构电极的制作 (1) 将所述的阵列材料固定在气体分布板上,阵列材料的中空管取向与气流方向平 行; (2) 将所述的孔碳材料或担载催化剂的孔碳材料组装在阵列材料之间形成三维结构 电极; C、阴极反应室的制作 (1) 将所述的气体分布板倾斜放置,倾角为0 80; (2) 将步骤B制备的三维结构电极固定在所述的气体分布板上; (3) 将所述的电极集流体放置在气体分布板之上; (4) 将所述的电解液注入步骤(2)固定的三维结构电极中; (5) 将步骤(4)制备的电极上方组装离子隔膜。 001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解决了气路由于金属氧化物的沉积堵塞导致的电 极。

19、反应终止、空气中水分对电极反应的毒害及对电极的腐蚀、气体在阴极反应室的分布与 传输、催化剂的高效分散与电催化效率、金属氧化物的收集与充电分解等问题,降低了气体 通道堵塞的风险,使通气管道始终保持畅通状态,缩小三相反应界面区,有利于使电极反应 连续不断的高效率运行。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气体微通道降低空气中的水分,用气体分布 板改善气流的方向与气体分布状态,将气体分布板倾斜放置,有利于空气中的水分和生成 的金属氧化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富集,富集的水经单向阀排出体系,富集的金属 氧化物供充电时使用,中空管组成的阵列在电极中起输运氧气分子、导电和增强的作用,孔 碳材料和氧还原与氧析出的双功能催化剂。

20、均匀混合用于电极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过多沉积 的金属氧化物会依靠自身的重力向电极底部的凹处富集,将孔碳材料与阵列材料组合构成 高效三维结构电极,阴极反应室通过隔膜与阳极隔开。本发明的氧电极的抗金属氧化物沉 积能力强,气路畅通,催化反应效率高,循环稳定性好,气体与金属离子间的扩散距离短,气 液固三相接触充分,气体分布合理,传质和扩散过程效果好,可操作性强,适应于长期反复 使用的高能量密度电源场合。 0019 附图说明 0020 图1 一种新型可充金属空气电池的氧电极示意图。 0021 图2 由PEDT阵列/孔碳/Au纳米粒子组成的三维结构电极的SEM图。 说 明 书CN 102509806 A 4。

21、/6页 7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构思下的基 本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下面例子,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作的任何等效变换,均属 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3 实施例1 采用聚四氟乙烯乳液处理的50 200 m厚酸刻蚀中空隧道孔铝为气体微通道(对水 的接触角大于150,孔隙率大于70%,孔径为500 1000 nm),上面组合1 3 mm厚不锈钢 网为气体分布板,二者叠放并倾斜置于电极底部,与水平方向的倾角为30 50,气体分布 板上放置0.5 1.5 mm厚铜网为电极集流体,铝的中空隧道孔与不锈钢网和铜网的网眼相 通,保证气体畅通。

22、,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以阳极氧化铝为模板,天然气为碳源,采用化学 气相沉积法制备管径为50 100 nm、管长为20 50 m的碳纳米管阵列,经浓硫酸处理 10 30 h后清洗干净,然后组装到上述不锈钢网上,中空管对准不锈钢网的网眼,保证气 体能够在管内顺利扩散,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将以ZnCl 2 活化处理的中孔活性炭(比表 面积为500 2000 m 2 /g)与硝酸锰和高锰酸钾反应原位制成孔碳担载二氧化锰的电催化复 合体(催化剂担载量为(0.05 1)%),将该复合体组装到上述碳纳米管阵列中组成三维结 构电极;往上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1 M的LiPF 6 /EC+EMC+DEC(体积。

23、比1:1:1)电解液,在 电极上方组装聚丙烯微孔隔膜将氧电极封装,构成阴极反应室;上述构件组成的氧电极的 结构如图1所示;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解液后放置金属锂片,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电池。 常温下0.3 mA/cm 2 充放电时,锂空电池在常温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3100 mAh/g,电催化效 率达到85%,循环50次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75%。 0024 实施例2 采用聚丙烯乳液处理的500 1000 m厚分子筛为气体微通道(对水的接触角大于 120,孔隙率大于60%,孔径为100 500 nm),上面组合2 5 mm厚铂网为气体分布板和 电极集流体,二者叠放并倾斜置于电极底部,与水平方向的倾角为。

24、10 20,分子筛孔与铂 网的网眼相通,保证气体畅通,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以酸刻蚀隧道铝孔为模板,采用超 重力协助聚合法制备管径为500 1500 nm、管长为50 100 m的聚3,4-乙撑二氧噻吩 PEDT阵列,将阵列组装到上述铂网上,中空管对准网眼,保证气体能够在管内顺利扩散,组 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往PEDT管阵列上通过磁控溅射喷镀纳米金颗粒作为电催化复合体 (催化剂担载量为(0.01 0.5)%),再将以金属氧化物溶胶为模板制备的层级结构孔碳(比 表面积为1000 2000 m 2 /g,储存电解液并增大反应活性点)组装到上述镀金的PEDT阵列 中组成三维结构电极,其形貌如图2所示。

25、;往上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1 M的LiPF 6 /EC+EMC (体积比1:1)电解液,在电极上方组装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的复合微孔隔膜将氧电极 封装,构成阴极反应室;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解液后放置金属锂片,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 电池。常温下0.5 mA/cm 2 充放电时,锂空电池在常温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3000 mAh/g,电 催化效率达到90%,循环50次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70%。 0025 实施例3 采用采用表面疏水处理的TiO 2 阵列管为气体微通道(对水的接触角大于90,孔隙率大 于90%,孔径为50 200 nm),上面组合2 5 mm厚钛网为气体分布板和电极集流体,二者 叠放并。

26、倾斜置于电极底部,与水平方向的倾角为40 60,TiO 2 阵列管与钛网的网眼相通, 说 明 书CN 102509806 A 5/6页 8 保证气体畅通,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采用自组装法制备管径为100 500 nm、管长为20 50 m的ZnO阵列,将阵列组装到上述钛网上,中空管对准网眼,保证气体能够在管内顺 利扩散,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将石油裂解气制备的层级结构孔碳黑(比表面积为100 500 m 2 /g)和活性炭(比表面积为2000 3500 m 2 /g)与铂氯酸和硼氢化钠反应制成孔碳担 载铂纳米粒子组成电催化复合体,将该复合体组装到ZnO阵列中组成三维结构电极;往上 述三维结构。

27、电极中注入1 M以乙醚和丁醚为溶剂的LiPF 6 +LiBF 4 电解液,在电极上方组装聚 酰亚胺纳米纤维膜将氧电极封装,构成阴极反应室;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解液后放置金属 锂片,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电池。常温下0.2 mA/cm 2 充放电时,锂空电池在常温下首次 放电容量达到3300 mAh/g,电催化效率达到90%,循环50次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80%。 0026 实施例4 采用采用表面属水处理的Al 2 O 3 陶瓷膜为气体微通道(对水的接触角大于90,孔隙率 大于50%,孔径为20 500 nm)和气体分布板,上面沉积碳膜为电极集流体,陶瓷膜与碳膜 的孔相通,保证气体畅通,构成阴极反应室。

28、外气路;采用无电沉积法制备管径为20 100 nm、管长为10 20 m的NiO阵列,将阵列组装到上述碳膜上,中空管对准膜孔,保证气体 能够在管内顺利扩散,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将由银杏壳通过裂解并活化的方法制备的 孔碳(比表面积为2000 3000 m 2 /g)与铂钯合金纳米粒子组成电催化复合体,将该复合体 组装到NiO阵列中组成三维结构电极;往上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1 M的LiBOB电解液,在 电极上方组装聚砜膜将氧电极封装,构成阴极反应室;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解液后放置金 属锂片,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电池。常温下0.1 mA/cm 2 充放电时,锂空电池在常温下首 次放电容量达到3500。

29、 mAh/g,电催化效率达到85%,循环50次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70%。 0027 实施例5 采用微孔硅橡胶为气体微通道(对水的接触角大于80,孔隙率大于30%,孔径为10 100 nm),镍网为气体分布板和电极集流体,硅橡胶的孔与镍网的网眼相通,保证气体畅通, 构成阴极反应室外气路;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管径为100 300 nm、管长为10 20 m的碳纤维阵列,将阵列组装到上述镍网上,中空管对准网孔,保证气体能够在管内顺利 扩散,组成阴极反应室内气路;将由椰子壳通过裂解并活化的方法制备的孔碳(比表面积为 2500 3000 m 2 /g)与核壳结构金钯合金纳米粒子组成电催化复合体,将该。

30、复合体组装到碳 纤维阵列中组成三维结构电极;往上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1 M的LiBF 4 电解液,在电极上 方组装沉积Al 2 O 3 的纤维素无纺布膜将氧电极封装,构成阴极反应室;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 解液后放置金属锂片,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电池。常温下0.1 mA/cm 2 充放电时,锂空电 池在常温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3400 mAh/g,电催化效率达到85%,循环50次的放电容量保 持率为60%。 0028 实施例6 采用5 10 mm厚不锈钢网的一边用聚乙烯处理后用作气体微通道(对水的接触角大 于130,孔隙率大于50%,孔径为80 300 nm,聚乙烯处理的厚度约为5 mm),未经处理。

31、的 另一面不锈钢网为气体分布板和电极集流体,气体畅通,整块不锈钢网构成阴极反应室外 气路;采用自组装法制备的管径为50 200 nm、管长为30 60 m的铜管阵列,将阵列 组装到上述不锈钢网上,中空管对准网眼,保证气体能够在管内顺利扩散,组成阴极反应室 内气路;将介孔洋葱碳(比表面积为1500 2000 m 2 /g)和碳纤维(比表面积为500 1000 说 明 书CN 102509806 A 6/6页 9 m 2 /g)组成复合孔碳材料,然后与梭形CoO x 纳米粒子组成电催化复合体,将该复合体组装到 铜管阵列中组成三维结构电极;往上述三维结构电极中注入1 M的LiAsF 6 电解液,在电极 上方组装聚丙烯腈膜将氧电极封装,构成阴极反应室;隔膜上方再次滴加电解液后放置金 属锂片,与阴极反应室组成锂空电池。常温下0.2 mA/cm 2 充放电时,锂空电池在常温下首 次放电容量达到3500 mAh/g,电催化效率达到90%,循环50次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76%。 说 明 书CN 102509806 A 1/1页 10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09806 A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