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机的横动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机的横动装置及其方法,尤指一种利用连杆及转接片以带动集束器的纺织机的横动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早期的精细纱纺织机(精纺机)上,通常都装设有一横杆以横向带动纱线(又称为丝线),藉以避免对辊子(Roller)的定点磨损,且对精细纱纺织机的机械维护周期大约是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对精细纱纺织机的机械维护包括将已被纱线磨损的辊子表面刮痕加以磨平以及相关机械零件的保养。但在近期,为了使得棉花纤维的抱合效果更好,于是产生了中国台湾公告第I243791号,发明名称为复式前皮辊辊子支架及其捻线方法的专利申请,即申请号为200310123939.9的中国专利申请,藉以提高纺纱的紧密度,且其对所纺成的丝线而言,确实可以获得一种「紧密纺」的效果。请参阅图1,显示出该发明所装设的一组复式前皮辊辊子10,并于第一辊子11及紧缩辊子12之间以一种固定的方式装设一集束器,集束器又称为喇叭口或分纱片(图中未示出)。
由于该集束器已被固定住,不再使用原先的作业模式:利用横杆以横向带动(横动)纱线藉此维护具有旋转圆柱表面的第一辊子11,得通过横动纱线而避免在同一个输送点集中磨损。于是,造成在该集束器中的纱线14也伴随该固定式集束器而被固定在同一个输送点上,不会再横动。这样所产生的问题是:由于持续不断地对旋转中的第一辊子11及紧缩辊子12等在同一个输送定点进行纱线14的输送,而形成如图2所示的第一辊子11上的刮痕20(标号132、133分别代表第二辊子及第三辊子),被磨损的辊子11及辊子12就会变得很不好用,以致于需要每一个礼拜或十天就需要调一次丝线14的固定位置,以免造成对第一辊子11的磨损加剧,或需要将辊子11的表面重新磨平。该紧密纺辊子11的维护调整周期被大幅压缩,这不仅使得纺纱的过程要提早中断,也会有维修保养作业无法同步进行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即为如何克服纱线对辊子的定点磨损的问题,以及如何克服该该连杆必须被带动的问题,又如何克服该转接片必须被连杆带动的问题等。
经发明人致力于一系列实验、测试及研究后,终于获得一种纺织机的横动装置及其方法,该装置及方法能够解决在集束器中的丝线对辊子做定点磨损的问题,以延长辊子的维护调整周期。该装置及方法除了有效克服先前纱线对辊子的定点磨损缺失的外,也能使得该辊子的维护保养周期,大幅延长至三个月。
本发明为一种纺织机的横动装置,在紧密纺中用于横动一集束器,所述横动装置包含:
一横杆,其装设于该纺织机上;
一连杆,其装设于该横杆上;以及
一转接片,其装设于该集束器上,并与该连杆相衔接,使得藉由该横杆以带动该集束器。
较佳地,该装置的连杆具有一狭长通孔,以容纳该转接片的一圆形凸柱。
较佳地,该装置的圆形凸柱还具有一尖端,以利于该圆形凸柱置入该狭长通孔中。
当然,该装置的连杆可以具有一卡固块,且该卡固块开设有一锁固凹槽,以锁固于该横杆上。
当然,该装置的连杆可以包含一长板条及一弯曲部,而该长板条被固定于该卡固块上,且该弯曲部具有该狭长通孔以衔接该转接片。
较佳地,该装置的集束器装设有一连接轴及一连接片,而该连接轴具有一大体呈椭圆形的剖面,且利用该连接轴及该连接片以连接该转接片。
较佳地,该装置的转接片具有一第一轴孔及一连接凹槽,而该集束器具有一第二轴孔及一方形凸柱,且该第一轴孔及该第二轴孔用以置入该连接轴,该连接凹槽及该方形凸柱用以装设该连接片。
当然,该装置的连接片可以具有一方形通孔,以容纳该方形凸柱。
当然,该装置可以用于降低在该集束器中的纱线对一辊子的磨损。
若是从另一个可行的角度来看,本发明即为一种纱线横动装置,在紧密纺中用于横动一集束器,其包含:
一连杆,其装设于该纺织机上;以及
一转接片,其装设于该集束器上,并与该连杆相衔接,使得藉由该连杆以带动该集束器。
较佳地,该装置还包括:
一横杆,其装设于该纺织机上,且连杆即装设于该横杆上。
又按照一主要技术的观点来看,本发明是一种紧密纺的纺织机,其包含:
一纱线横动装置,用以使该纱线得以横动。
较佳地,该装置用于横动一集束器,其中该纱线横动装置包括:装设于该纺织机上的一连杆及装设于该集束器上的一转接片,该转接片与该连杆相衔接,而藉由该连杆以带动该集束器。
如果考虑到另一种技术的层面,本发明是一种纺织机的横动方法,在紧密纺中用于横动一集束器,其步骤包括:横向带动该集束器,达到使得该集束器中的纱线横动地效果。
当然,该方法还可以包含将一转接片与该集束器连接,而藉由该转接片以带动该集束器。
当然,该方法还可以包含设置一连杆以连接该转接片,而藉由该连杆以带动该转接片。
较佳地,该方法还包含设置一狭长通孔于该连杆上,以容纳该转接片的一圆形凸柱。
较佳地,该方法还包括设置一尖端于该圆形凸柱上,以利于该圆形凸柱置入该狭长通孔中。
当然,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设置一卡固块于该连杆上,且开设一锁固凹槽于该卡固块上,以锁固该连杆于一横杆上。
当然,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设置一长板条及一弯曲部于该连杆上,而固定该长板条于该卡固块上,且利用该弯曲部的该狭长通孔以衔接该转接片。
本发明经由上述构想的解说,即能看出所运用的纺织机的横动装置及其方法,果能利用该连杆及转接片以带动集束器,而让在该集束器中的纱线得以恢复横动的作业模式,并具有运用原先的纺织机上就已具备的横杆,即得以径行带动该连杆的特色。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得藉由下述较佳实施例及附图而得到更加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熟知的一组复式前皮辊辊子及相关辊子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已有刮痕的第一辊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纺织机的横动装置及其方法的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4是图3中的连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转接片与连杆及集束器相连接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6是图3中的集束器、转接片及连接片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显示出一种纺织机30的横动装置31,在紧密纺中用于横动一集束器32,横动装置31包含一横杆33,其装设于纺织机30上;一连杆34,装设于横杆33上;以及两个转接片35,其分别装设于两个集束器32上,并与连杆34相衔接,使得藉由横杆33以带动集束器32;且纺织机装设有第一辊子361、紧缩辊子37、第二辊子362及第三辊子363。
请参阅图4,可见连杆34具有一狭长通孔40及一卡固块41,且卡固块41开设有一锁固凹槽42,以锁固于横杆33上。连杆34可以包含一长板条43及一弯曲部44,而长板条43被固定于卡固块41上,且弯曲部44具有狭长通孔40以衔接转接片35。请参阅图5,显示出狭长通孔40将用以容纳转接片35的一圆形凸柱50,而圆形凸柱50还具有一尖端51,以利于圆形凸柱50置入狭长通孔40中。集束器32装设有一连接轴52及一连接片53,而连接轴52具有一大体呈椭圆形的剖面,且利用连接轴52及连接片53以连接转接片35。
请参阅图6,显示出转接片35具有一第一轴孔61及一连接凹槽611,而集束器32具有一第二轴孔62及一方形凸柱63,且第一轴孔61及第二轴孔62用以置入连接轴52,连接凹槽611及方形凸柱63用以装设连接片53。连接片53可以具有一方形通孔64,以容纳方形凸柱63。本发明的装置31可以用于降低在集束器32中的纱线14与第一辊子361、紧缩辊子37等的磨损(不含第二辊子362及第三辊子363)。
若是从另一个可行的角度来看,本发明即为一种纱线横动装置31,在紧密纺中用于横动一集束器32,纱线横动装置31包含一连杆34,装设于纺织机30上;以及转接片35,其装设于集束器32上,并与连杆34相衔接,使得藉由连杆34以带动集束器32。当然,此时的装置还可以包括一横杆33,其装设于纺织机30上,且连杆34装设于横杆33上。
又按照一主要技术的观点来看,本发明是一种紧密纺的纺织机30,其包含一纱线横动装置31,用以使纱线14得以横动。当然,此时的装置可以用于横动一集束器32,其中纱线横动装置31包括装设于纺织机30上的一连杆34及装设于集束器32上的一转接片35,并与连杆34相衔接,而藉由连杆34以带动集束器32。
如果考虑到另一种技术的层面,本发明是一种纺织机30的横动方法,在紧密纺中用于横动一集束器32,其步骤包括:横向带动集束器32,达到使得集束器32中的纱线14横动的效果。当然,此时的方法还可以包含:连接一转接片35与集束器32,而藉由转接片35以带动集束器32;并设置一连杆34以连接转接片35,而藉由连杆34以带动转接片35。至于本纺织机的横动方法实施例的集束器32不一定连接此转接片35的其他细节部分,如前段所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可见,本发明克服了纱线对辊子的定点磨损的问题,克服了连杆必须被带动的问题,克服了该转接片必须被连杆带动等问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确能以一种崭新的设计,藉由利用该连杆及转接片以带动集束器,就能让在该集束器中的纱线得以恢复横动的作业模式,并且所运用的在原先的纺织机上就已具备的横杆,确实达成能径行带动该连杆的目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复式前皮辊辊子 11:第一辊子
12:紧缩辊子 132:第二辊子
133:第三辊子 14:纱线
20:刮痕 30:纺织机
31:横动装置 32:集束器
33:横杆 34:连杆
35:转接片 361:第一辊子
362:第二辊子 363:第三辊子
37:紧缩辊子 40:狭长通孔
41:卡固块 42:锁固凹槽
43:长板条 44:弯曲部
50:圆形凸柱 51:尖端
52:连接轴 53:连接片
61:第一轴孔 611:连接凹槽
62:第二轴孔 63:方形凸柱
64:方形通孔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作的任何修饰和变更,均不脱离本发明所附带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