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接缝,该接缝沿着和下片缝料结合在一起的上片缝料的毛边成形并覆盖住毛边。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形成这种新型接缝的改进机构和一种成形方法。这种新型接缝有许多用途,包括用于口袋衬布的缝合。 本发明特别适用于蓝布牛仔裤的口袋衬布工序。在这个工序中,沿着上片粗斜纹布的毛边,上片即粗斜纹布层被包缝地缝合到口袋布上。
在先有技术中,口袋衬布工序是应用在两行平行的标准401号线迹之间交织一根上覆盖线的方法完成的。在先有技术的口袋衬布工序中,线迹直线延伸一段很短的距离,跟着是转大约90°延伸成一条折线,然后再直线向前很短一段距离。先有技术的正面接缝是在缝料上片的毛边处,从右针开始。由于接缝是围绕折线形成的,从右针到左针交织两行401号线迹形成,因此正面接缝不能将上片的毛边覆盖住。随着衣服的磨损和洗涤,没被覆盖的毛边会散开并变得很难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沿着其中一片的毛边,将两片重叠的缝料缝合在一起的一种接缝。这种接缝由三条连续的上针线,三条下弯针线和一条叉线组成。相对应的上针线和下弯针线形成三行和平行的标准401号线迹。叉针线沿着织物地上表面在三行401号线迹之间穿行,将它们交织连结在一起。在口袋衬布工序中应用这种接缝时,右边一行401线迹位于织物上片毛边的右面,这样线缝就可覆盖住织物的毛边。本发明的接缝由三根缝纫机针携带三条穿刺织物的线形成,左右针与中心针之间间隔相等。
三根针位于一个与缝料喂入方向成锐角的垂直平面内,右针尾随中心针,中心针尾随左针。左针针尖和中心针针尖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右针针尖位于此水平面上方约1/8英寸处。三根带线的针引导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三条连续针线穿过缝料。在缝料的下面,这三条线分别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个针线圈。三根带摆动线的弯针使弯针线依次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个针线圈相连成环并将其固定在缝料上,使重叠的两片缝料连在一起。
在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右针针尖被安置在中心针和左针的针尖所处的水平面上方的一个水平面上。针尖的这种交错排列通过在与针尖相适应的平面上配置摇摆弯针来补偿。
一根标准叉针,一根辅助叉针,一个叉针导线孔和一个叉针导线器协调作用,在缝料的上表面形成覆盖线。在此过程中,覆盖线在三行401号线迹之间交织,覆盖住上缝料的毛边。
本发明的这种新型接缝为粗斜纹布的毛边提供了优质的覆盖层,而且由于增加了一行401号线迹,使整个接缝的宽度增加了50%,从而增加了接缝的强度。
图1是应用于重叠缝料层的该接缝的平面图。
图2是构成该接缝的缝纫线的三维构造。
图3是能生产该接缝的一种缝纫机的透视图。
图4是用于产生该接缝的摇摆弯针的组合图。
图4a是送布牙和导针器的分离透视图。
图4b是从摇杆上拆下,带有三根弯针的弯针摇杆分离透视图。
图5是位于工作支撑面上方用于产生该接缝的元件组合图。
图5a是针头的分离透视图。
图5b是叉针导线器和其安装板的分离透视图。
图5c是叉针,辅助叉针及夹持器的分离透视图。
图5d是压脚支柱的分离透视图。
图5e是含有压脚龙骨的压脚底板分离透视图。
图5f是针板的分离透视图。
图6是叉针向前运动起始位置的平面图。
图7是叉针向前运动中间位置的平面图。
图8是叉针向前运动终止位置的平面图。
图9是叉针向后运动中间位置的平面图。
图1是用在缝料交搭层时本发明的接缝平面图。在接缝形成过程中,要连结的两片缝料交搭在一起喂入缝纫机,缝料上片10的边缘14要展放在不带边缘的下片12上。缝料的上片向其边缘14的左边延伸,下片则向边缘14的左右两个方向延伸。接缝跨越上片缝料10的边缘14,将上下两片缝合在一起,并覆盖住毛边14。应用于蓝布牛仔裤时,上片10为粗斜纹布料,下片12为口袋衬布。
图2是组成本发明接缝的缝纫线的三维图解说明。接缝包括三条缝针线18、20和22,三条弯针线48,50和52及一条叉针线60。为了更好地图解说明接缝的成形,在图2中没有画出被缝合的缝料层。接缝包括三条连续的上线即缝针线18,20,22,它们分别形成右线圈24,中间线圈26和左线圈28。三条缝针线沿彼此侧向偏移的直线延伸,而且都平行于上片缝料10的边缘14。
参照图1和图2,右针线18的右线圈24从刺入点30向下穿过下片12,在刺入点30的下面形成右线圈24的线环部分32。中间针线20的中间线圈26从它的刺入点34向下穿过缝料上片10和下片12,在刺入点34的下面形成中间线圈26的线环部分36。左针线22的左线圈28从它的刺入点38向下穿过缝料上片10和下片12,在刺入点38的下面形成左线圈28的线环部分40。
下右弯针线48通过右线圈24的线环部分32形成线圈42。在缝料前进时,线圈24的线环部分44是敞开的并位于右针线18下一针刺入点30的下面。右针线18形成的下一针线迹的线圈24穿过线环部分44,这样右针线18和右弯针线48形成一个标准的401号线迹。这第一行401号线迹只穿过了下层缝料12,并沿着上层缝料10的毛边14成形。按照上述右针线18和右弯针线48结合的同样方式,中间针线20和左针线22穿过上片10和下片12两片缝料分别与中间弯针线50和左弯针线52结合形成标准的401号线迹。
一条覆盖线即叉针线60在重叠的缝料10和12的上表面依S形路径弯曲,在针线18,20,22之间交织,将三行标准的401号线迹结合在一起。缝纫中,叉针线60位于左针82和中心针80的前面,右针78的后面(见图5和5a)。这样在接缝中,线60就处于针线22和20的穿刺点38和34的前面,针线18的穿刺点30的后面。叉针线把三行401号线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有用的新型接缝。
图3是一台能用于生产本发明接缝的缝纫机62的透视图。缝纫机62包括一个机头63,一个工作支撑面66,一根往复针杆68(没画出),一根压脚杆70,一块针板130。带有三根针78,80,82的针头64(见图5a)固定在针杆68的下端,压脚76装在压脚杆70的下端部。弯针摆杆142位于工作支撑面66的下方,在图中用虚线绘出了它在缝纫机内的相对位置。
参照图4,4a和4b,在工作支撑面66的下方安装有一组作往复运动的弯针140。在图4中,装配好的三根弯针,右弯针148、中间弯针150和左弯针152被安装在弯针摇杆142上。螺钉144将弯针148,150,152固定在弯针摇杆142上并且可调节其位置。弯针152为前针,即面对缝料输送方向时152为第一弯针。弯针安装间距为3/16英寸。从顶部看,弯针150是中间弯针即第二弯针,它的针尖距弯针152的针尖右侧约3/16英寸。弯针148是后弯针即第三弯针,它的针尖距弯针150的针尖右侧约3/16英寸。从前面看,弯针148的针尖比弯针150和152的针尖高出约1/8英寸。
安装在缝纫机架上的弯针摇杆142绕枢轴X-X作摇摆运动。也可以使用作复杂运动的传统弯针摇杆,诸如一个摇摆运动或一个轴向运动加一个摇摆运动。摇杆臂146与弯针摇杆142通过螺孔154相联接,带动弯针摇杆142作摇摆运动。
图4b表示弯针摇杆142与其它机构脱离,弯针148、150和152被拆出后的情况。很明显在该图中,弯针148、150和152从前往后排列。从缝料喂入方向看,左弯针152位于最前面,中间弯针150在左弯针152之后,右弯针148在中间弯针150之后。
每缝一针,在缝料喂入方向交错排列的缝针78,80和82都与其相对应的弯针相结合(见图5、5a)。右针78的针尖比左针82和中针80的针尖高。它与针尖比弯针150和152的针尖高的弯针148相结合。结果右针78在左针82和中针80之后刺入缝料。
图4中,送布牙156位于弯针组140的上方。为了简便起见,没有像图4a中那样将送布牙156的喂给牙画出。在图4中还可以看到导针器158的一部分。
图4a表示了从接缝成形机构中分离出的送布牙156和导针器158。送布牙156的上表面带有喂给牙。导针器可保护并防止针78、80、82在弯针148、150和152后面偏移。
图5、5a、5b、5c、5d、5e和5f图解说明了接缝成形元件。在图3中已对位于工作支撑面的上方的这些元件作了一般的介绍。图5是所有这些元件装置在一起时的装配图,从图5a到图5f是单个元件的分离图。针头64带有三根针,右针78,中针80和左针82。右针78的针尖比左针82和中间针80的针尖高。如图5所示,针头64与缝料输送方向成锐角,使得右针78为尾随针,左针82为引导针。在杆86的端部有导线孔84,叉针线60从导线孔中穿过。杆86装在针头64上并可调节。导线孔84随针杆68作往复运动。
如图5b所示叉针导线器安装板88被固定在缝纫头区域上。安装板88还用来将叉针导线器90安装在杆92的端部。在叉针导线器90上有一个细长的弧形槽94。在接缝成形过程中叉针导线器90保持不动。
图5c图示了带有一个垂直圆柱形孔98的叉针夹持器96。在孔98处装有一个在缝纫机头内作摇摆运动的套筒(没画出)。摇摆器(没画出)带动叉针夹持器摆动。凸耳100从叉针夹持器96径向凸出。凸耳100上有一个垂直孔102,其尺寸与叉针支撑杆104顶端的尺寸相配以使其能安装在一起。两个螺钉107拧在凸耳上,在选择好的位置上将叉针锁紧。叉针106装在叉针支撑杆104的底部,通常为弧形并平放在水平面上。叉针106有一个带线凹口110和在其上面形成的针尖108。带线凹口110用来使叉针线60在缝料的上表面形成S形曲线。
安装凸块112从叉针106上向上凸起,用于安装一根辅助叉针114。辅助叉针是一根从安装凸块112弯向叉针106的弯曲金属丝。辅助叉针大约终止在带线凹口110处。螺钉116将辅助叉针114固定在安装凸块112上并能调节其位置。叉针106和辅助叉针114的作用将参照图6-9进行说明。
现在看图5d和5e。压脚76包括一个支柱120和一块安装在支柱120上可绕水平枢轴转动的底部122。压脚底部122的前端是倾斜的并且有一个开口槽124以容纳压脚龙骨126的安装边。
图5f中画出的针板130具有多个送布牙通道132和针通道134。用螺钉136将针板130通过其上开出的沉孔138固定安装在工作支撑面66中。
图6、7、8、9是一系列表示叉针线60沿缝料的上表面弯曲和针线18、20、22连结时叉针106和辅助叉针114的逐步位置的视图。图解给出了针78、80、82与叉针线60的相对位置。
图6表示叉针106在开始向前(向左)运动时所处的右极限位置。在工作循环的这个位置上时,针杆68处于其行程的底部,叉针线60从右针78开始,横过叉针106的前边缘,通过叉针导线器90上的弧形槽94、导线孔84回到起始处。导线孔84将线60约束在弧形槽94内叉针导线器90的自由端一端。
图7表示了叉针106向前运动(向左运动)中的中间位置,如箭头所示向左运动。在工作循环的这一位置,针杆68正在上升,位于一个行程的上下顶点之间。从图6的位置,叉针线60沿叉针106的后边缘滑动,与带线凹口110相遇,凹口110将叉针线60接住并握持其沿叉针106的边缘继续运动。在叉针线60与带线凹口110相遇之后,叉针106进一步向左运动将叉针线拉向左边。在一个循环的这个阶段,辅助叉针与叉针线60相遇。辅助叉针114使叉针沿弧形槽94滑动,使线60滑向槽94的后端。
图8表示出叉针106位于向前运动的终止位置,即它的左极限位置。在工作循环中的这个位置,针杆68位于其行程的顶点。叉针线60仍留在叉针106的带线凹口110内,辅助叉针114使叉针线60通过右针78的针尖。针杆68从其图7的位置向上运动,线60从针78的针尖下面通过,与针80和82的前表面接合。线60以这样的方式运动是因为针78的针尖比针80和82的针尖高。线60在针78下方的这个运动是由辅助叉针114引导叉针线60朝弧形槽94的端点运动造成的。针78、80、82到达其一周的顶点后立刻反向。针80和82在线60的一侧刺入缝料,针78在线60的另一侧刺入缝料。针80和82首先刺穿缝料以防止线60运动到它们的另一侧。
图9为叉针在回程运动(如箭头所示向右运动的中间位置。这里针杆68正在向下运动。在叉针106返回时,线60从凹口110中脱出。如图9所示,线60从针78附近向上,通过弧形槽94,辅助叉针114的左表面即后表面的上方和叉针导线孔84延伸。当辅助叉针114扫向右边时,它与线60接触,导线孔84引导线沿弧形槽94的边缘滑向槽的终端。当叉针106到达它的右极限位置(图6)时。线60将从辅助叉针的末端滑脱,叉针元件将完成这一循环回到图6所示的位置。
至此参照图解机构和线缝已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应说明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对本发明做改型、改进,也可采用等同的机构,而这些变化和改型都应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