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及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及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49425A43申请公布日20140917CN104049425A21申请号201410307956622申请日2014063010311422420140418TWG02F1/1343200601G02B27/2220060171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市力行二路1号72发明人吴宣毅廖仁伟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6代理人梁挥田景宜54发明名称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及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及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该屏障面板包括第一、二基板、第一电极、第一绝缘层、。
2、第二电极、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及液晶层。第一、二基板相互对应排列且第一、二基板上定义有依续排列的第一、二区。第一电极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二次电极,第一区的第一基板上与第二区的第一基板上皆设置有第一、二次电极。第一绝缘层覆盖于第一基板与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三、四次电极,第一区的第一绝缘层上与第二区的第一绝缘层上皆设置有第三、四次电极。第一、二连接线设置于第一基板上,第一连接线连接第一、三次电极,第二连接线连接第二、四次电极。液晶层夹设于第一、二基板之间。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0页附图10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
3、求书2页说明书10页附图10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49425ACN104049425A1/2页21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与一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且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上定义有依续排列的一第一区及一第二区;一第一电极,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一第一次电极与一第二次电极,其中该第一区的该第一基板上与该第二区的该第一基板上皆设置有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一第一绝缘层,覆盖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一电极上;一第二电极,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一第三次电极与一第四次电极,其中该第一区的该第一绝缘层上与该第二区的该第一绝缘层上皆设置有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一第一与一第二连接线,。
4、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其中该第一连接线连接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三次电极,且该第二连接线连接该第二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以及一液晶层,夹设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配向膜,覆盖于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一绝缘层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与该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各具有一第一与一第二相对应的侧边,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该第一次电极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且该第四次电极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以及该第一次电极、该。
5、第二次电极、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的延伸方向皆实质上和该第一配向膜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二侧边往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侧边的配向方向交错。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与该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各具有一第一与一第二相对应的侧边,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该第二次电极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且该第三次电极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以及该第一次电极、该第二次电极、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的延伸方向皆实质上和该第一配向膜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侧边往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二侧边的配向方向交错。。
6、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共通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上;以及一第二配向膜,覆盖于该共通电极层与该第二基板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配向膜的配向方向实质上和该第一配向膜的配向方向交错。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三电极,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一第五次电极与一第六次电极,其中该第一区的该第二基板上与该第二区的该第二基板上皆设置有该第五次电极与该第六次电极;一第二绝缘层,覆盖于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三电极上;一第四电极,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一第七次电极与一第八次电极,其中该第一区的该第二绝缘层上与该第二区的。
7、该第二绝缘层上皆设置有该第七次电极与该第八次电极;以及一第三与一第四连接线,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上,其中该第三连接线连接该第五次电极权利要求书CN104049425A2/2页3与该第七次电极,且该第四连接线连接该第六次电极与该第八次电极,其中该第一次电极、该第二次电极、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的延伸方向皆实质上和该第五次电极、该第六次电极、该第七次电极与该第八次电极的延伸方向交错。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配向膜,覆盖于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一绝缘层上。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配向膜,覆盖于该第四电极与该第二绝缘层上。10如。
8、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配向膜的配向方向实质上和该第一配向膜的配向方向交错。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与该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各具有一第一与一第二相对应的侧边,该第七次电极与该第八次电极在该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该第五次电极在该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且该第八次电极在该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该第五次电极与该第六次电极在该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以及该第五次电极、该第六次电极、该第七次电极与该第八次电极的延伸方向皆实质上和该第二配向膜从该第二基板的该第二侧边往该第二基板的该第一侧边的配向方向交错。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切。
9、换视差屏障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与该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各具有一第一与一第二相对应的侧边,该第七次电极与该第八次电极在该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该第六次电极在该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且该第七次电极在该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该第五次电极与该第六次电极在该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以及该第五次电极、该第六次电极、该第七次电极与该第八次电极的延伸方向皆实质上和该第二配向膜从该第二基板的该第一侧边往该第二基板的该第二侧边的配向方向交错。13一种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以及一显示面板,与该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迭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
10、,该些子像素分别对应该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该第一区与该第二区,且各该子像素至少包括一切换元件,该切换元件的栅极连接一扫描线、该切换元件的源极连接一数据线以及该切换元件的漏极连接一像素电极。权利要求书CN104049425A1/10页4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及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视差屏障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切换的视差屏障面板及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背景技术0002立体显示技术大致可分成观赏者可直接裸眼观赏的裸眼式AUTOSTEREOSCOPIC以及需配戴特殊设计眼镜观赏的戴眼镜式STEREOSCOPIC。裸眼式立体显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一光学元件来控。
11、制观赏者左眼与右眼所接收到的影像。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当左、右眼分别观视相同的影像内容但是具有不同视差PARALLAX的二影像时,人眼会将二影像重迭并解读成一立体影像。0003目前用来产生视差影像的光学元件大多采用视差屏障面板,视差屏障面板上的透光区和不透光区形成如光栅般的黑白条纹。随着人眼相对于显示器的位置不同,藉由改变视差屏障面板上的透光区的位置使人眼在不同角度观看视差影像的立体视觉效果更好。然而,视差屏障面板上的透光区和不透光区之间会具有间隙,使得视差屏障面板因间隙而造成的漏光影响了立体视觉效果。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可改善漏光及闪烁的问题。0005本发明提供。
12、一种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可改善漏光及闪烁的问题。0006本发明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SWITCHABLEBARRIERPANEL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第一电极、第一绝缘层、第二电极、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及液晶层。第一与第二基板相互对应排列且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上定义有依续排列的第一区及第二区。第一电极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其中第一区的第一基板上与第二区的第一基板上皆设置有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第一绝缘层覆盖于第一基板与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其中第一区的第一绝缘层上与第二区的第一绝缘层上皆设置有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第一与第二。
13、连接线设置于第一基板上,其中第一连接线连接第一次电极与第三次电极,且第二连接线连接第二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液晶层夹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0007本发明的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3D/2DSWITCHABLEDISPLAYPANEL包括如上所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与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迭置。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多个子像素分别对应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第一区与第二区,且各子像素至少包括切换元件。切换元件的栅极连接扫描线、切换元件的源极连接数据线以及切换元件的漏极连接像素电极。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更包括第一配向膜。第一配向膜覆盖于第二电极与。
14、第一绝缘层上。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中第一与第二相互对应说明书CN104049425A2/10页5排列的基板各具有第一与第二相对应的侧边,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第一次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且第四次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以及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的延伸方向皆实质上和第一配向膜从第一基板的第二侧边往第一基板的第一侧边的配向方向交错。00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中第一与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各具有第一与第二相对应的侧边。
15、,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第二次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且第三次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间,以及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的延伸方向皆实质上和第一配向膜从第一基板的第一侧边往第一基板的第二侧边的配向方向交错。00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更包括共通电极COMMONELECTRODE层及第二配向膜。共通电极层设置于第二基板上。第二配向膜覆盖于共通电极层与第二基板上。001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第二配向膜的配向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一配向膜的配向方。
16、向。00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更包括第三电极、第二绝缘层、第四电极、第三连接线及第四连接线。第三电极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五次电极与第六次电极,其中第一区的第二基板上与第二区的第二基板上皆设置有第五次电极与第六次电极。第二绝缘层覆盖于第二基板与第三电极上。第四电极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七次电极与第八次电极,其中第一区的第二绝缘层上与第二区的第二绝缘层上皆设置有第七次电极与第八次电极。第三与第四连接线设置于第二基板上,其中第三连接线连接第五次电极与第七次电极,且第四连接线连接第六次电极与第八次电极,其中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的延伸方向皆实质上和第五。
17、次电极、第六次电极、第七次电极与第八次电极的延伸方向交错。001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更包括第一配向膜。第一配向膜覆盖于第二电极与第一绝缘层上。00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更包括第二配向膜。第二配向膜覆盖于第四电极与第二绝缘层上。00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第二配向膜的配向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一配向膜的配向方向。001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中第一与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各具有第一与第二相对应的侧边,第七次电极与第八次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第五次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
18、且第八次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五次电极与第六次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以及第五次电极、第六次电极、第七次电极与第八次电极的延伸方向皆实质上和第二配向膜从第二基板的第二侧边往第二基板的第一侧边的配向方向交错。001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其中第一与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各具有第一与第二相对应的侧边,第七次电极与第八次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正说明书CN104049425A3/10页6投影分别位于第六次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且第七次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五次电极与第六次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以及第五次电极、第六次电极、第七次电极与第八次。
19、电极的延伸方向皆实质上和第二配向膜从第二基板的第一侧边往第二基板的第二侧边的配向方向交错。0019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藉由设置双层电极,可以减少因电极之间的间隙而产生漏光的现象。另外,邻近的上下层电极彼此电性连接,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于移动透光区时可避免在两种亮度不同的驱动模态下切换,可减少画面闪烁的问题。减少漏光及闪烁的现象可使视差影像的立体显示效果更佳。0020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0021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示意图。0022图2是图1垂直X方向的剖面图。0023图3是一比较。
20、例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示意图。0024图4A是图3的一比较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驱动电压和穿透率的关系图,为第一模态。0025图4B是图3的一比较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驱动电压和穿透率的关系图,为第二模态。0026图5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驱动电压和穿透率的关系图。0027图5B是另一比较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驱动电压和穿透率的关系图。0028图5C是再一比较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驱动电压和穿透率的关系图。0029图6是配向方向的示意图。0030图7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剖面图。0031图8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
21、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示意图。0032图9是图8垂直Y方向的剖面图。0033图10是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剖面图。0034图1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剖面图。0035图12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的示意图。0036其中,附图标记0037100、200、300、400、500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0038102第一基板104第二基板0039110第一电极110A第三电极0040112、E11第一次电极112A第五次电极0041112B、114B次电极114、E12第二次电极0042114A第六次电极120第一绝。
22、缘层0043120A第二绝缘层130第二电极0044130A第四电极132、E21第三次电极说明书CN104049425A4/10页70045132A第七次电极134、E22第四次电极0046134A第八次电极140第一连接线0047140、150连接线140A第三连接线0048150第二连接线150A第四连接线0049160液晶层170第一配向膜0050180共通电极层190第二配向膜0051600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700显示面板00521021第一侧边1022第二侧边00531041第一侧边1042第二侧边0054D漏极DL数据线0055E电极E1第一层电极0056E2第二层电极A、。
23、A1第一区0057LC液晶分子0058P、R、G、B子像素0059PXL像素电极0060GA栅极0061B、B1第二区0062C第三区0063D第四区0064RO滚子0065S源极0066SL扫描线0067T切换元件具体实施方式0068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示意图。图2是图1垂直X方向的剖面图。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2,本发明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02、第二基板104、第一电极110、第一绝缘层120、第二电极130、第一连接线140、第二连接线150及液晶层160。第一基板102与第二基板104相互对应排列且第一基板102与第二基板104上定义有。
24、依续排列的第一区A及第二区B,意即会有多个依续交错排列的第一区A与第二区B,例如ABABABAB或BABABABA等等排列,只要选择上述其中一种,于设计时就不会再变动于另外一种排列方式。本发明以第一区A与第二区B来做范例说明。第一电极110包含多个次电极,本实施例以第一电极110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次电极112与第二次电极114为范例,其中第一区A的第一基板102上与第二区B的第一基板102上皆设置有第一次电极112与第二次电极114。第一绝缘层120覆盖于第一基板102与第一电极110上。第二电极130包含多个次电极,本实施例以第二电极130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
25、34为范例,其中第一区A的第一绝缘层120上与第二区B的第一绝缘层120上皆设置有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34。必需说明的是,第一电极110中第一次电极112与第二次电极114是各区中由左而右算起来的第一电极110中第一说明书CN104049425A5/10页8根电极与第二根电极,第二电极130中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34是各区中由左而右算起来的第二电极130中第一根电极与第二根电极。第一连接线140与第二连接线150设置于第一基板102上,其中第一连接线140连接第一次电极112与第三次电极132,且第二连接线150连接第二次电极114与第四次电极134。本发明的可切换视差屏障。
26、面板100藉由设置双层电极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30,可以减少因电极之间的间隙而产生漏光的现象。另外,邻近的上下层电极彼此电性连接,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100于移动透光区时可避免在不同驱动亮度的模态间切换,减少画面闪烁的问题。0069下列将以本发明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优点。图3是比较例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将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分为第一区A1与第二区B1,一半的电极E1放在第一层,另一半的电极E2放在第二层,第二层在第一层之上,二层之间夹设有绝缘层,且两层电极E1与E2分别独立驱动。详细而言,第一层的电极E1包含多个次电极,本比较例以第一。
27、层的电极E1至少包含第一次电极E11与第二次电极E12位于第一区A1与第二区B1中,第二层的电极E2包含多个次电极,本比较例以第二层的电极E2至少包含第三次电极E21与第四次电极E22位于第一区A1与第二区B1中为范例,其中,第一区A1的第一次电极E11只有与第二区B1的第一次电极E11连接,第一区A1的第二次电极E12只有与第二区B1的第二次电极E12连接,第一区A1的第三次电极E21只有与第二区B1的第三次电极E21连接,以及第一区A1的第四次电极E22只有与第二区B1的第四次电极E22连接。因此,各区A1与B1的第一次电极E11、第二次电极E12、第三次电极E21与第四次电极E22只会各。
28、别的独立驱动。但是,于人眼观看时,却有画面闪烁的感觉。经由进行液晶的光电模拟后,发现原因是相邻的上下两电极E1与E2之间在移动透光区时的电场方向会改变而导致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转变,使视差屏障面板在该处发生了错位线,而错位线造成异常的亮度变化。亮度变化使得人眼感受到画面闪烁。以下将详细描述发生画面闪烁的情况。图4A是图3的一比较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驱动电压和穿透率的关系图,为第一模态。图4B是图3的一比较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驱动电压和穿透率的关系图,为第二模态。图4A至图4B为利用光学模拟软件模拟所得。其中,图4A与4B的二层电极E1与E2中的连接方式,请参阅图3所描述的。请先参。
29、考图4A,第一层电极E1和第二层电极E2上的数字代表驱动电压,7代表7VVOLT,伏特,0代表0V,图上的曲线代表该区域的穿透率的变化。曲线高起的区间为透光区T,其余为不透光区N。可观察到图4A在电压变化的交界处亦即透光区T与不透光区N的交界处的穿透率变化正常。接着,请参考图4B,图4B是将图4A的透光区T往图面的左侧移动一个电极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左侧的交界处原本第一层电极E1为0V,第二层电极E2为7V。但透光区T往左侧移动一个电极的距离之后,第二层电极E2中的电极E由7V如图4A所示变为0V如图4B所示。此时,电极在电压变化的交界处的穿透率于图4B的左侧多出了一个尖峰PEAK,此尖峰P代。
30、表液晶在该处发生了错位线DISCLINATIONLINE的情形。错位线代表液晶发生了异常的驱动。错位线被人眼观察到,意谓不透光区出现了些许的漏光。因此,当图3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在图4A与图4B的两种模态下切换亦即移动透光区T,人眼会感觉画面有闪烁的情形意即有亮度变化,使人的眼睛容易疲劳。本实施例不会有两种驱动模态的原因在于,图2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100中利用连接线140与150分别将第一基板102上的相邻的上下两层的电极例如第三次电极132与第一次电极112说明书CN104049425A6/10页9以及第四次电极134与第二次电极114连接,固定了第一基板102上的电极所产生的电场方向。也。
31、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只会驱动在图4A或图4B的其中一种模态。反之,图3的架构中并没有采用本实施例设计,导致第一区A及第二区B在移动的时候会产生两种模态。其中一种模态具有错位线即漏光,使得两种模态的亮度不同,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切换时会有画面闪烁的现象。然而,本实施例只驱动在一种模态,可避免切换透光区时的亮度变化,进而减少了画面闪烁的情形,使视差影像的立体视觉效果更佳。0070请继续参考图2,液晶层160夹设于第一基板102与第二基板104之间。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100更包括第一配向膜170。第一配向膜170覆盖于第二电极130与第一绝缘层120上。0071请继续参考图1及图2,于。
32、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100中,相互对应排列的第一基板102与第二基板104各具有相对应的第一与第二侧边。也就是说,第一基板102的第一侧边1021例如面对图的左边和第二侧边1022例如面对图的右边相对应。第二基板104的第一侧边1041和第二侧边1042相对应。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34在第一基板102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第一次电极112在第一基板102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也就是说,第三次电极132与第一次电极112正投影之间没有缝隙,且第一次电极112与第四次电极134正投影之间没有缝隙。第四次电极134在第一基板10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次电极112与第二次电极114在第一基板102上的。
33、正投影之间。也就是说,第一次电极112与第四次电极134正投影之间没有缝隙,且第四次电极134与第二次电极112正投影之间没有缝隙。也就是说,由于具有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30的两层彼此交错的电极,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30之间没有缝隙,因此可以解决单层电极之间的间隙所造成的漏光而导致立体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0072如图1所示,第一次电极112、第二次电极114、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34为长条状,且彼此平行配置。第一次电极112、第二次电极114、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34的延伸方向例如沿着X方向延伸皆实质上和第一配向膜170从第一基板102的第二侧边1022往第一基。
34、板102的第一侧边1021的配向方向交错。也就是说,第一配向膜170的配向方向是从第一基板102的第二侧边1022往第一基板102的第一侧边1021。第二次电极114较彼此电性连接的第四次电极134更加靠近第一基板102的第二侧边1022。也就是说,下层的电极较上层的电极更加靠近配向方向的起始处。此种电极的连接、配置方式搭配上配向膜的配向方向,可以避免错位线的发生。避免错位线导致的漏光可使立体显示效果更佳。图5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驱动电压和穿透率的关系图。图5B是另一比较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驱动电压和穿透率的关系图。图5C是再一比较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
35、面板的驱动电压和穿透率的关系图。请参考图5A及图5B,图中的箭头方向代表配向方向,亦即配向方向垂直于电极的延伸方向例如电极沿着X方向延伸。图5C的配向方向则是平行于电极的延伸方向例如电极沿着X方向延伸。图5A为彼此连接的一对电极中下层的电极较上层的电极更加靠近配向方向的起始处例如图5A的右侧。图5B则是上层的电极较下层的电极更加靠近配向方向的起始处例如图5B的左侧。图5A的电极连接方式搭配由右至左的配向方向例如Y的方向不会有错位线。反观图5B以及图5C,图5B的电极连接方式搭配由左至右的配向方向例如Y的方向会有错位线。图5C的电极连接方式搭配平行电极延伸方向的配说明书CN104049425A7。
36、/10页10向方向也会有错位线。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电极的连接方式和配向膜的配向方向以图5A的条件配置,可避免错位线导致的漏光。减少错位线导致的漏光,可以使立体显示的效果更好。在此说明配向方向的定义,图6是配向方向的示意图,以刷摩式配向方式为例。请参考图6,第一配向膜170位于第一基板102上,利用滚子RO上的绒毛布滚印,在第一配向膜170上制造出微细沟槽,完成配向的动作,使液晶分子能够整齐排列。如图6中所示,当滚子RO为逆时钟转动时,配向方向如箭头所示,为由右至左。也就是说,配向方向的起始处在图6的右侧,液晶分子LC以左上右下的方向倾倒。换言之,当滚子RO为顺时钟转动时,配向方向变为由左至右。
37、。配向方向的起始处变为在图6的左侧,液晶分子以右上左下的方向倾倒。0073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100更包括共通电极层180及第二配向膜190,如图2所示。共通电极层180设置于第二基板104上。第二配向膜190覆盖于共通电极层180与第二基板104上。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100的第二配向膜190的配向方向实质上和第一配向膜170的配向方向交错,如图1的两个箭头所示。0074图7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剖面图。图7和图2的差别在于改变了电极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配向膜的配向方向,因此将不赘述图7中和图2中相同的部分。相似的元件会以一。
38、贯的元件符号标示。请参考图7,本实施例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200,其中第一与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各具有第一与第二相对应的侧边。也就是说,第一基板102具有相对应的第一侧边1021及第二侧边1022。第二基板104具有相对应的第一侧边1041及第二侧边1042。第一侧边1021与第一侧边1041为相同的侧边,且第二侧边1022与第二侧边1042为另一个相同的侧边。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34在第一基板102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第二次电极114在第一基板102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也就是说,第三次电极132与第二次电极114正投影之间没有缝隙。第二次电极114与第四次电极134正投影之间没有缝。
39、隙。第三次电极132在第一基板10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次电极112与第二次电极114在第一基板102上的正投影之间。也就是说,第一次电极112与第三次电极132之间没有缝隙。第三次电极132与第二次电极114正投影之间没有缝隙。第一次电极112、第二次电极114、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34仍为长条状、彼此平行配置且沿着X方向延伸。第一次电极112、第二次电极114、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34的延伸方向例如沿着X方向延伸皆实质上和第一配向膜170从第一基板102的第一侧边1021往第一基板102的第二侧边1022的配向方向交错。第一次电极112较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三次电极132更加。
40、靠近第一基板102的第一侧边1021。此种电极的连接方式搭配此配向膜的配向方向,可以避免错位线的发生。避免错位线导致的漏光可使立体显示效果更佳。0075图8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示意图。图9是图8垂直Y方向的剖面图。请同时参考图8与图9,图8和图3的差别在于第二基板104不再是一整面的共通电极180,因此将不赘述图8与图9中和图3与图4中相同的部分,也就是说省略第一基板102的相关描述。相似的元件会以一贯的元件符号标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更包括第一基板102与第二基板104上定义有依续排列的第三区C及第四区D,意即会有多个依续交错排列的第。
41、三区C及第四区D,例如CDCDCDCD或DCDCDCDC等等排列,只要选择上述其中一种,于设计时就不会再变动于另外一种排列方说明书CN104049425A108/10页11式。本发明以第三区C及第四区D来做范例说明。第三电极110A、第二绝缘层120A、第四电极130A、第三连接线140A与第四连接线150A。第三电极110A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五次电极112A与第六次电极114A,其中第三区C的第二基板104上与第三区D的第二基板104上皆设置有第五次电极112A与第六次电极114A。第二绝缘层120A覆盖于第二基板104与第三电极110A上。第四电极130A至少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七次电极13。
42、2A与第八次电极134A,其中第三区C的第二绝缘层120A上与第四区D的第二绝缘层120A上皆设置有第七次电极132A与第八次电极134A。第三连接线140A与第四连接线150A设置于第二基板104上,其中第三连接线140A连接第五次电极112A与第七次电极132A,且第四连接线150A连接第六次电极114A与第八次电极134A。第一次电极112、第二次电极114、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34的延伸方向例如沿着X方向延伸皆实质上和第五次电极112A、第六次电极114A、第七次电极132A与第八次电极134A的延伸方向例如沿着Y方向延伸交错。当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在第一基板102上可沿。
43、着Y轴切换视差,而在第二基板104上可沿着X轴切换视差时,第一次电极112、第二次电极114、第三次电极132与第四次电极134的延伸方向例如沿着X方向延伸皆实质上垂直于第五次电极112A、第六次电极114A、第七次电极132A与第八次电极134A的延伸方向例如沿着Y方向延伸,则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具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切换模式,特别适合用在可携电子装置例如手机的立体显示效果上。可携电子装置上的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有时会用直式PORTRAITMODE显示,有时会旋转90度改用横式LANDSCAPEMODE显示,端看使用者需求而调整。具有两个切换模式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不论在直式显示。
44、或是横式显示,都可保有立体显示效果。007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更包括第一配向膜170。第一配向膜170覆盖于第二电极130与第一绝缘层120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更包括第二配向膜190。第二配向膜190覆盖于第四电极130A与第二绝缘层120A上。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若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中的液晶层160为扭转向列TN型液晶时,则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的第二配向膜190的配向方向例如沿着X方向延伸会实质上垂直于第一配向膜170的配向方向例如沿着Y方向延伸。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若上述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
45、中的液晶层160为其它型液晶时,则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的第二配向膜190的配向方向例如沿着X方向延伸会实质上和第一配向膜170的配向方向例如沿着Y方向延伸交错,例如液晶层160为超扭转向列STN型液晶时,二配向膜170与190的夹角实质上为180度至270度、或其它合适的液晶材料与其配合的二配向膜夹角。0077本实施例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300,其中第一与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各具有第一与第二相对应的侧边。也就是说,第一基板102具有相对应的第一侧边1021及第二侧边1022。第二基板104具有相对应的第一侧边1041及第二侧边1042。第一侧边1021与第一侧边1041为相同的侧边,且第。
46、二侧边1022与第二侧边1042为另一个相同的侧边。请参考图9,第七次电极132A与第八次电极134A在第二基板104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第五次电极112A在第二基板104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且第八次电极134A在第二基板104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五次电极112A与第六次电极114A在第二基板104上的正投影之间。第五次电极112A、第六次电极114A、第七次电极132A与第八次电极134A的延伸方向例如沿说明书CN104049425A119/10页12着Y方向延伸皆实质上和第二配向膜190从第二基板104的第二侧边1042往第二基板104的第一侧边1041的配向方向如图8与图9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交错。
47、。0078图10是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剖面图。图10和图9的差别在于改变了电极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配向膜的配向方向,因此将不赘述图10中和图9中相同的部分。相似的元件会以一贯的元件符号标示。请参考图10,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400,其中第一与第二相互对应排列的基板各具有第一与第二相对应的侧边。第七次电极132A与第八次电极134A在第二基板104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第六次电极114A在第二基板104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边,且第七次电极132A在第二基板104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五次电极112A与第六次电极114A在第二基板104上的正投影之间。第五次电极112A、。
48、第六次电极114A、第七次电极132A与第八次电极134A的延伸方向例如沿着Y方向延伸皆实质上和第二配向膜190从第二基板104的第一侧边1041往第二基板104的第二侧边1042的配向方向交错。0079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显示面板的偏光片出光方向,前述电极的延伸方向和配向方向的交错角度不会设计在夹角低于45度及大于135度,常用角度约为70度到110度之间。0080图1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剖面图。图11和图2、图7、图9及图10的差别只在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分组数目以及第一区与第二区的数目。图2、图7、图9及图10的每一区中只分成两组,且总共只有两区。在此实施例。
49、中,总共分成六区。第一区A具有四个第一电极110以及四个第二电极130,第二区B也具有四个第一电极110以及四个第二电极130,其他四区的AB也都具有四个第一电极110以及四个第二电极130。详细而言,第一层的电极110包含多个次电极,以第一层的电极110至少包含次电极112A、112B、114A、114B位于第一区A与第二区B中,第二层的电极130包含多个次电极,以第二层的电极130至少包含次电极132A、132B、134A、134B位于第一区A与第二区B中为范例,其中,第一区A的次电极112A、132A与第二区B的次电极112A、132A藉由连接线140连接,第一区A的次电极114A、134A与第二区B的次电极114A、134A藉由连接线150连接,第一区A的次电极112B、132B与第二区B的次电极112B、132B藉由连接线140连接,以及第一区A的次电极114B、134B与第二区B的次电极114B、134B藉由连接线150连接。如此连接可以减少输入的驱动信号的数目。也就是说,图11的每一区分成4组电极,可具有四个透光区切换模态。当组数越多时,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的切换位置选择越多。也就是说,针对使用者眼睛的不同位置,可以更精确的对应且调整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使用者可以体验到更佳的立体视觉感受。也就是说,不同的第一区A与不同的第二区B的连接线路若各自没有连接在一起,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