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钩线器和缝纫机。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典型结构。转梭式钩线器的水平轴线上有杯状转梭体〔1〕,转梭体〔1〕支承着梭床〔2〕。在梭床〔2〕内安装梭心套〔5〕,梭心套〔5〕在图上由虚线示出,在梭心套内装有梭心〔4〕。在梭心〔4〕上缠绕有缝纫底线〔3〕。转梭体〔1〕被固定地安装在水平转轴〔6〕上随转轴一起回转。机针〔7〕,如箭头〔8〕所示,可上下往复运动,机针运动的最低点如标号〔9〕所示。梭心〔4〕的回转轴与转轴〔6〕在同一直线上或者平行。
图2是转梭体〔1〕的剖视图,转梭体〔1〕中装有梭床〔2〕。梭床〔2〕的外部边缘上有导向梭〔10〕,该导向棱与转梭体〔1〕上的导向槽〔11〕相配合。
机针线〔12〕的线环〔13〕被线环俘获尖〔17〕俘获,並且当转梭体〔1〕回转时,机针线〔12〕由图3〔1〕所示的初始线环状态扩大到图3(2)所示的状态。在与梭床〔2〕的底部〔14〕的较低位置〔14a〕接触时,机针线〔12〕使自己穿过圆环,进而,如图3(3)所示,它绕着梭床〔2〕的底部〔14〕滑过。
在现有技术中,假如要想增加绕在梭心〔4〕上的线的数量,其办法有两种:
(1)增加梭心〔4〕地外径D。
(2)增加梭心〔4〕的轴向长度H。
方法(1):如果增加梭心〔4〕的外径D,转梭体〔1〕上的导向槽〔11〕和梭床〔2〕上的导向棱〔10〕的径向尺寸均需加大。因此,假如转梭体〔1〕的回转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则导向槽〔11〕的圆周速度将会增加。因此,导向槽〔11〕与导向棱〔10〕之间的摩擦力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所释放的热量也增加。
由于摩擦力增加的结果,当机针线〔12〕通过梭床〔2〕上的回转限制槽口〔15〕及与槽口〔15〕的相啮合的挡块之间的相邻表面时,机针线〔12〕上将产生相当大的张力。这样,缝线在松紧程度上受到不利的影响,这一事实随时可能导致机针线打结或缠绕在一起。
方法(2):为了增加梭心〔4〕的轴向长度H,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2-1),梭心〔4〕向着梭床〔2〕的敞开端(图1的右向)加长;(2-2)梭床〔2〕的底部〔14〕向左延伸(图1)同时梭心〔4〕向底部〔14〕方向伸长。
如果采用方案(2-1)向着梭床〔2〕的敞开端加长梭心〔4〕则出现的问题是,机针〔7〕在上下往复运动中,当机针〔7〕向其最低点〔9〕运动时,机针针尖就沿径向从外侧向绕在梭心〔4〕上的线〔3〕内下降,机针〔7〕此会进入绕在梭心〔4〕上的底线〔3〕内,绕在梭心〔4〕上的线就会被损坏破断。
如果采用(2-2)的方案,把梭床〔2〕的底部〔14〕向左(图1)延伸,如图4所示,最后的形状是,原先结构中梭床底部〔14〕(见虚线)向左延伸。这样,机针线〔12〕被截留在梭床〔2〕底部〔14〕的下部〔14a〕处,因而机针线通过是不可能的,其结果缝纫也就不可能了。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钩线器和缝纫机,它可以消除图1至图4所示的、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为增加缠绕在梭心上的底线的数量,而增加梭心〔4〕的外径D或增加梭心〔4〕的长度H所产生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所设计的钩线器包含一个梭床,在梭床内安放一个梭心,梭心的轴线相对杯状转梭体的回转轴线是倾斜的,用这种方式,以保持梭心离开机针的运动轨迹。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钩线器是一种具有水平轴线的转梭式钩线机构。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钩线器是一种摆梭式钩线机构。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梭床的底部通常与梭心轴线相垂直。
在第四种实施例中,梭心轴线与转梭体的回转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或大于5°。
此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设计的缝纫机包含一个钩线器,该钩线器有一梭床,在梭床中安放一个梭心,该梭心的轴线相对杯状转梭体的回转轴线是倾斜的,用这种方式,以保持梭心离开机针运动轨迹。
根据本发明,通过梭心轴线与转梭体回转轴线倾斜来增加梭心的外部直径和(或)梭心的轴向长度是可能的。这样,就有可能增加绕在梭心上的底线的数量。就这种情况而言,不必增加安放有梭心的梭床的导向棱的外径。因此,原来的转梭体可以照常使用,原有的引线机构可照常进行面线的传送而不必加以改变。因此,本发明消除了诸如增加摩擦热,不利的缝线绷紧,线损坏,机针通行困难等前面提到的与先有技术中的结构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为了使梭心保持离开机针运动轨迹,梭心轴线相对转梭体回转轴线倾斜。因此,通过利用转梭体现存的闲置空间增加梭心的外径或轴向长度是可能的,这样也就有可能增加绕线的数量。
此外,根据本发明,传统结构的转梭体可照常使用,引线机构传送的面线的数量可继续与从前一样。仅需改变梭床和梭心,本发明就可以与现有各种类型的缝纫机相配合,而得到卓有成效的应用。
通过阅读下述详细说明和附图,有关本发明目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晰。
图1是现有技术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一侧向剖面图,示出图1现有技术结构中的梭床〔2〕。
图3是一侧视图,示出现有技术结构的操作过程。
图4是梭床〔2〕的侧视图,用以示出现有技术结构的问题。
图5是一剖面图,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7是梭心〔32〕的透视图;
图8是梭床〔24〕的侧视图。
现在参考附图,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描述如下。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6是其透视图。杯状转梭体〔18〕包括转棱体本身〔19〕和安装部分〔20〕。安装部分〔20〕固定在具有水平安装轴线的转轴〔21〕上。回转的钩线部分〔22〕被固定在转梭体〔19〕上,以限定导向槽〔23〕。导向槽〔23〕在与转轴〔21〕的回转轴心线正交的平面内环绕延伸。在梭床〔24〕的外缘上有一导向棱〔25〕,导向棱〔25〕与导向槽〔23〕相配合,以便梭床〔24〕由转梭体〔18〕支承。转梭体〔18〕上有一线环俘获尖〔26〕和弹簧〔27〕。旋转定位件〔29〕固定在缝纫机体上,其上面的定位凸头〔30〕与梭床〔24〕上的旋转定位槽〔28〕相配合,由此而起到定位作用。在梭床〔24〕的凹口〔31〕内部安装有梭心套〔53〕。梭心套〔53〕内装有梭心〔32〕,如图7所示。
梭心底线〔33〕被缠绕在梭心〔32〕上。梭心〔32〕上有一中心孔〔34〕。通过该孔,可穿入一销轴〔35〕。销轴〔35〕被安装在梭床〔24〕的凹口〔31〕的底面〔31a〕处,並与该面垂直。销轴〔35〕的轴心线,也就是梭心〔32〕的回转轴线〔36〕,相对转梭体〔18〕的回转轴线〔37〕倾斜-θ角度。梭心〔32〕有一圆柱体〔38〕和一对法兰〔39〕、〔40〕。法兰〔39〕、〔40〕固定在圆柱体〔38〕两端。梭心线〔33〕可绕在圆柱体〔38〕上,圆柱体〔38〕中间有一孔〔34〕,销轴〔35〕由此孔穿过。机针〔41〕沿着箭头〔42〕所指的方向上下运动,机针〔41〕运动轨迹的最低点如标号〔43〕所示。梭心〔32〕的轴心线〔36〕偏转的角度θ由如下方法确定,梭心〔32〕保持离开机针〔41〕上下运动的轨迹线(图5),並且机针〔41〕在其运动的最低点〔43〕上不能撞击到法兰〔39〕,例如,该夹角θ为5°或大于5°。
通过使梭心〔32〕的轴心线〔36〕相对于转梭体〔18〕的回转轴线〔37〕倾斜一角度θ,就有可能增加梭心〔32〕的法兰〔39〕、〔40〕的外径或增加梭心〔32〕的长度,即圆柱体〔38〕的轴向长度。法兰〔39〕、〔40〕连接在圆柱体〔38〕上,梭心线〔33〕也缠绕在其上。这就能增加梭心线〔33〕绕线的数量,例如,较现有技术的机构增加50%左右。
梭床〔24〕的底部〔44〕通常是平的,仅要求底部〔44〕的上端〔44a〕有一很小的间隙d,以让机针线通过。因此,在本发明中,利用图1所示的传统结构中比较大的间隙d1是可能的,这样能确保最有成效地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闲置空间。在现有技术中,梭床〔24〕的敞开端的梭心〔32〕的法兰侧表面不得超出机针上下运动位置。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则允许梭心〔32〕的法兰侧表面在机针运动最低点〔43〕以下超出这一范围,而不用考虑机针〔41〕的运动轨迹。在这一方面,任何闲置空间也可为达到发明的目的而被有效的利用。根据本发明,转梭体可以是任何传统形式的,只需依据本发明替换梭床〔24〕,梭心〔32〕和梭心套〔53〕而已。因而,本发明的优越性是可显著地增加绕在梭心上的线的数量。
此外,梭床〔24〕的底部〔44〕,如图4示,从转梭体〔18〕底端,在向着上端〔44A〕的方向加大(见图5、图8的左侧)。这样能使机针线〔45〕在底部〔44〕处沿着箭头〔46〕所示方向顺利地滑动,而不会在底部〔44〕的较低点〔47〕处被截留,这样面线精确的通过成为可能。
正如上面已提到的,本发明另外的优点是,为了增加梭心线〔33〕的缠绕量而根据本发明把梭床〔24〕、梭心〔32〕、梭心套〔53〕安装在传统的缝纫机上时,不必改变缝纫机引线机构中机针线的传送量,这样确保本发明可很容易地被应用到任何传统的缝纫机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可用于梭床〔24〕与梭心套〔53〕集成在一起的缝纫机,梭床〔24〕不必提供销轴〔35〕。
只要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和基本特点,可采用其他的实施例方案。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虽然在各个方面都作了考虑,但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的范围是以权利要求书而不是以上述的说明为准。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在意义和范围上等效的变化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