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记录设备.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409072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1101498.5

申请日:

1991.02.13

公开号:

CN1055141A

公开日:

1991.10.0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1995.1.4|||保护期延长|||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B41J2/135; G01D15/18

主分类号:

B41J2/135; G01D15/18

申请人:

佳能株式会社;

发明人:

平松壮一; 玲木哲夫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1990.02.13 JP 29717/90; 1990.02.13 JP 29718/90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代理人:

王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自动记录的自动记录设备,包括: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自动记录的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可以靠近或远离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用于将驱动力传送到该记录装置上的驱动力传送装置,该驱动力传送装置使记录装置在横跨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方向上移动;而且,该记录装置借助于驱动力传送装置偏置于向着与记录介质输送通道靠近的方向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自动记录的自动记录设备,包括: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自动记录的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能够靠近或者远离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用于将驱动力传送到记录装置上的驱动力传送装置,该驱动力传送装置使记录装置在横跨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方向上移动;其特征在于:该记录介质借助于驱动力传送装置偏置于向着与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靠近的方向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力传送装置是使装有记录装置的托架往复移动的同步皮带,该同步皮带被弯曲而联接到记录装置上以便使记录装置偏置于向着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
3: 根据权利要求1和2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记录装置是一种喷出油墨以实现自动记录的喷墨式记录头。
4: 根据权利要求1和2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记录装置是一种借助热能喷出油墨以实现自动记录的喷墨式记录头。
5: 一种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自动记录的自动记录设备,包括: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装置,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自动记录图像的记录装置,一个用于将记录装置安装在其上的活动托架,用于将驱动力由动力源传送到托架上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托架可绕位于移动方向上的旋转轴旋转,并借助该传送装置偏置于一预定旋转方向。
6: 根据权利要求5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记录设备使用一种喷墨式记录法以使记录装置通过与记录信号相对应的喷 出油墨来记录图像。
7: 根据权利要求5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记录设备使用一种喷墨式记录法以使记录装置借助热能喷出油墨来记录图像。
8: 根据权利要求5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记录设备使用一种喷墨式记录法,其中,对记录装置中的电热转换元件随记录信号相应地通电以使电热转换元件生热,从而借助这些热使油墨温升超过薄膜状沸腾的温度,以便使油墨中的气泡长大到使油墨通过喷出孔喷出记录图像。
9: 一种在记录介质上实现自动记录的自动记录设备,包括:用于供给记录介质的若干输送辊;这些输送辊以一定间距沿其旋转轴分布;一个同这些输送辊相接触的介质加压件;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记录装置;一个用于安装记录装置并同介质加压件接触的活动托架;其特征在于:托架同介质加压件接触的接触部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或稍长于两个紧邻的输送辊之间的间距。
10: 根据权利要求9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接触部的一部分上开有切口。
11: 根据权利要求9和10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记录设备使用喷墨式记录法以使记录装置通过同记录信号相对应的喷出油墨记录图像。
12: 根据权利要求9和10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记录设备使用喷墨式记录法以使记录装置通过借助热能喷出油墨记录图像。
13: 根据权利要求9和10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记录 装置使用一种喷墨式记录法,其中,对记录装置中的电热转换元件随记录信号相应地通电以使电热转换元件生热,从而借助这些热使油墨温升超过薄膜状沸腾的温度,以便使油墨中的气泡长大到使油墨通过喷出孔喷出记录图像。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在记录纸上实现自动记录的自动记录设备。

    随着信息处理系统的最新发展,开发了种种自动记录设备。就用于这些设备的记录方法而言,有一种“串行式”(serial-type)记录法,其自动记录是在记录头移动过程中实现的。

    使用这种串行式记录法的喷墨式自动记录设备,通常设计成如图12所示的结构。装有记录头50的一个托架51活动地装在导轨52上。在该托架51的背后,一条同步皮带53平行于导轨52安装以便电机54的驱动力通过该同步皮带53传送。

    在实际记录中,上述电机54可正反转,以便使托架51能作平行于台板55的往复运动。与这种运动相结合,油墨从记录头50有选择地喷出,从而在记录薄片或纸56上实现自动记录。

    对于喷墨式自动记录,必须在记录头50的喷管表面(喷出孔表面)和记录纸56之间恒定地保持间距。如图14所示,按照用于保持间距为一恒量的传统结构,托架51的安装使其能沿导轨52的轴线移动并以其前端51a同压板58接触,该压板58以托架51的重量对着摩擦辊57压在记录纸56上。

    由于托架51有同压板58相接触的前端51a,托架51沿导轨52移动使记录头50的喷管表面和记录纸56之间能够保持一个均匀的间距。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用于对着压板8偏置的托架51前端51a的偏置力仅仅是由托架51和装在其上的记录头50两者地重量产生的。这使同步皮带53产生振动,例如,当托架51转换其移动方向的时候。托架51也易于产生振动。在同步皮带53部分上的这种振动将使托架51也产生如图14中箭头B所指的振动。其结果,使喷管表面和记录纸56之间的均匀的间距发生改变,从而自动记录可能在波动状态下进行。

    再有,为了提高与托架51回程速度有关的记录速度,必须缩短回程时间。此外,同步皮带53和托架51两者承受更大的冲击,致使记录的图像的波动更严重。

    在该自动记录设备中,输送辊57不是一根整辊,而是由多个装在如图12所示的辊轴上的轴向分离的辊组成的。其目的是通过减少构成输送辊57的橡胶材料量来降低成本并减轻设备的重量。

    如图15所示,当托架51的接触部51a被压在紧邻的两个输送辊之间时,压板58向着输送辊57稍弯成弧形。当托架51在移动中同成弧形的压板58接触时,托架51移动的轨迹就是压板58弯曲的外形轮廓并在图14的箭头B所指的方向绕导轨52来回摆动。

    这样,在托架51和记录纸56之间的间距不是恒定的,从而引起记录图像的波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高质量地进行自动记录的自动记录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高速度进行自动记录而记录质量又无任何降低的自动记录设备。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记录纸和记录装置之间保持恒定间距从而以优良的图像进行自动记录的自动记录设备。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自动记录设备,即使在托架处于回程时,在传送装置中产生振动,由于托架总是通过传送装置偏置于一予定的方向上,而可对托架消除振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记录设备,它可通过防止压板弯成弧形而以优良的图像实现自动记录。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记录设备,其中,由于输送回转件之间的长度基本上等于接触部的长度,由接触部对压板的压力成为输送回转件支承的一部分,从而压板不因托架接触部的施压而被弯成弧形;这样,在自动记录时,防止托架往复运动时的摆动并记录一个优良而清晰的图像。

    图1是结合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表示串行式喷墨式自动记录设备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串行式喷墨式自动记录设备的横剖视图。

    图3是表示托架如何对压板偏置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4是表示输送辊之间的间距与托架接触部的长度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5是表示同步皮带如何联接到托架上的视图。

    图6A和6B是表示皮带支座和固定件的视图。

    图7是表示记录头的结构的视图。

    图8A-8G表示喷墨式记录的原理。

    图9和10表示固定同步皮带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11是表示输送辊之间的间距与托架接触部的长度之间的关系的视图。该接触部开有切口。

    图12-15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附图。

    下面的描述是将本发明应用到串行式喷墨式自动记录法中的上述装置的一个实例。其中,为喷出油墨使用了热能。

    图1是表示整个自动记录设备的透视图。图2是该设备的横剖视图。

    首先,描述该设备的整体结构。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薄片或纸,通过薄片或纸的输送装置2输送。该记录纸1用压板3压在多个输送辊2a上,这些输送辊2a在轴向以一间距分布并用作输送回转件。这样,记录纸就不会在台板4上浮动。压板3上的一扁平的弹性板压在输送辊2a上。

    当记录纸1被输送时,托架5沿导轨6往复移动,而记录装置7被驱动以将图像自动记录在记录纸1上。记录后,记录纸1通过排出装置8排出。

    托架5由托架电机9的驱动力经传送装置10驱动,这使托架可在横跨记录纸1的供给方向上往复移动。该托架5装在导轨6上并可绕其转动。就如后面将详述的那样,托架5总是借助构成传送装置10的同步皮带10c被偏置以同压板3接触。

    托架5在其前端有一同压板3处于接触之中的接触部5a,因此,在油墨喷出孔(在下文说明)和记录纸之间的间距的精度得到改善。另外,接触部5a的长度设计成使其基本上等于输送辊2a之间的间距。

    构成上述自动记录设备的各部件将详述于后。

    记录纸输送装置

    记录纸输送装置2将记录纸1输送到记录装置7进行自动记录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记录纸输送装置2或者通过可从该设备上拆卸的ASF(自动供纸器)供给记录纸,或者通过人工供纸进口12供给记录纸。

    在本实施例中,记录纸输送装置2通过输送辊2a输送记录纸1,而输送辊2a在图2的箭头a所指的方向上正向回转,并且前压辊2b1、和后压辊2b2相应回转。

    输送辊2a设计成多个分离形式的辊并装在辊轴2c上,而辊轴2c又可回转地支承在左、右两壁13a和13b上。这些输送辊2a的布置使得两个紧邻的辊2a之间的间距L1为25-55毫米。与在输送记录薄片的输送通道的整个宽度上连续的辊相比,当输送辊如上述使用分离辊时,可通过减少橡胶量而降低成本并减轻设备的重量。

    如图1所示,联接到辊轴2c上的传动齿轮2d1同惰轮2d2啮合,该惰轮2d2同第一传动齿轮2d3啮合。第一齿轮2d3的轴上还装有第二齿轮2d4和第3齿轮2d5,所有这些齿轮一同旋转。第3齿轮2d5同联接到输送电机2e上的电机齿轮2d6啮合。

    当输送电机2e旋转时,其驱动力或回转力经上述齿轮系传到辊轴2c,从而可使输送辊2a旋转。

    压辊2b1和2b2用未表示的弹簧同输送辊2a的表面在压力下相接触,而其安排使得它们随着输送辊2a旋转而一起旋转。因此,输送辊2a和后辊2b1及2b2就夹住记录纸1并将它输送。

    另外,如图2所示,纸盘2f装在上述输送辊2a的下方并沿着辊2a的周边弯曲成弧形。该纸盘2f一直延伸到人工供纸进口12以用作人工供给记录纸的下导板。

    在纸盘2f的上方,上导板2g和2h也都装在预定位置以形成一个记录纸1的输送通道。

    在上述结构中,当输送电机2e被驱动以使输送辊2a在如图2的箭头a所示方向旋转时,通过ASF11供给的记录纸被前压辊2b1和输送辊2a夹住输送。于是,记录纸沿着输送辊2a的周边绕成U形地被输送并被后压辊2b2和输送辊2a夹住输送而供给到位于其上方的记录位置。

    另一方面,通过人工供纸进口12供给的记录纸被输送辊2a和后辊2b2夹住输送到记录位置。

    下面就有关将记录纸1自动供给输送装置2的ASF11作一简要说明。ASF11可拆卸地装在自动记录设备上。如图2所示,装在盒11a中的记录纸1的最上面一张通过压簧11b被压在分离辊11c上。当分离辊11c在如图2的箭头b所指方向旋转时,最上面的一张被分离、送进而进入在压力下相互接触的记录辊11d和上辊11e之间的辊缝。当记录辊11d在图2的箭头c所指的方向旋转时,记录纸1被记录辊11d和随着记录辊11d旋转而一起转动的上辊11e夹住而输送到记录纸输送装置2。

    将驱动力传送到记录辊11d的机构以下述方式安排,如图1所示,记录齿输11g装在辊轴11f上,而辊轴11f又固定在记录辊11d上。记录齿轮11g经惰轮11g1同惰轮2d2啮合。

    就将驱动力传送到分离辊11c的机构而言,分离齿轮11i装在其上装有分离辊11c的辊轴11h上。分离齿轮11i经惰轮11j和齿轮11R啮合,齿轮11k同与第二齿轮2d4啮合的齿轮11e装在同一根轴上。

    因此,当输送电机2e被驱动时,驱动力经上述齿轮传动链传送。从而可使分离辊11c和记录辊11d旋转。

    压板

    压板3将由输送装置2输送的记录纸1压在输送辊2a上,从而防止记录纸1在台板4上浮动。

    如图1所示,该压板3包括-板形零件,其宽度比托架5的移跨度更宽,而且在没有表示的弹簧等的压力作用下同每个输送辊2a接触。

    压板3的前沿位于自动记录装置7的记录位置的上游(相对于供纸方向),所输送的记录纸1被压板3压在输送辊2a上,从而防止记录纸1在记录位置从台板4上浮起。

    此外,压板3的安装使其总是同托架5的前端相接触,从而可始终保持记录纸1和油墨喷出口之间的距离精度。

    托架

    托架5使记录装置7沿记录纸1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

    托架5可滑动地装在导轨6上,该导轨6具有圆形截面,并以左、右两侧壁13a和13b支承其两端。

    再有,托架5以下述方式可回转地装在作为其转轴的导轨6上,即其前端面对记录纸1向下倾斜,如图3所示。其结果,托架5的前端向着图3的箭头c所指的方向施加一个由托架5和装在托架5上的记录装置7两者的重量所形成的力。由于该偏置力的作用,托架5的前端可同压板3相接触。同步皮带10c也向着箭头c所指的同一方向推压托架5。

    在托架5的前端设有一接触部5a,它用作确定记录纸和油墨喷出孔之间的间距的导引部。该接触部5a有一增长的长度L2如图4所示。该长度L2等于或稍长于输送装置2中两个紧邻的输送辊2a间的距离L1。

    自动记录时,该接触部5a压着压板3移动。此时,压板3受到一个使如图4所示的两个紧邻的输送辊2a间的压板3弯成弧形的力。这是因为没有任何零件来支承两个紧邻的输送辊2a间的压板3。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接触部5a施加在压板3上的压力由输送辊2a支承的部分承受,因为接触部5a的长度L2等于或稍长于两个紧邻的输送辊2a间的距离L1。因此,即使当压板3被接触部5a压着的时候,它也不会产生弯曲。从而,当托架5在自动记录中往复移动时,在图3的箭头c所指的方向上不发生任何摆动。这样,在装在托架5上的记录装置7和记录纸1之间的间距总是保持恒定而无图像污损。按上述设计接触部5a的长度的附加优点是磨损小而寿命高。

    基于上述原因,接触部5a的长度L2等于或长于两个紧邻的输送辊2a间的间距L2是最好的。即使该长度稍稍比L1短,也显示出几乎相同的结果,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5a的长度L2在40毫米至55毫米的范围内选定。

    传动装置10将托架电机9的驱动力传送到托架5,从而可使托架5往复运动。

    如图1的机构所示,主动皮带轮10a装在托架5移动范围的一端,而从动皮带轮10b装在其另一端。连接到主动皮带轮10a上的是一台托架电机9。一条循环同步皮带10c平行于导轨6安装在主动皮带轮10a和从动皮带轮10b之间。同步皮带10c的一部分被固定或者联接到托架5上。

    当托架电机9正转或反转时,该电机9的驱动力通过同步皮带10c传送到托架5,以使托架5能沿导轨6往复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同步皮带10c以下述方式联接到托架5上,即,使托架5倾向图3的箭头c所指的方向。其结构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

    图5是表示同步皮带如何联接到托架5上的局部视图,它是从记录表面的背面看去的。图6A和6B是表示将皮带10c联接到托架5上所用的固定件及固定情况。

    在托架5的背面,用一个皮带支座14将皮带10c联接到托架5上。当皮带10c延伸于皮带轮10a和10b之间时,该皮带支座14安装得使其与同步皮带10c处于同一水平。

    如图6A所示,皮带支座14有其间具有预定间距的下部14a和上部14b。该下部14a的表面上有用于与同步皮带10c相吻合从而相互固紧的齿部14a1。另一方面,该上部14b的截面为U形,在其两侧面上有同固定件15相吻合并能锁紧的切槽14b1(参看图6B)。

    如图6A所示,固定件15的纵截面为H形,其横板15a两端的上方有同皮带支座的上部14b的切槽14b1″相吻合的锁紧部15b。此外,在横板15a的下方的两端设有突出部15c以便使同步皮带10c弯成弧形。

    皮带支座14的下部14a和上部14b之间的间距这样设计以使其宽度稍大于同步皮带10c和横板15a两者的总厚度。因此,如图5所示,通过将同步皮带10c的齿同齿部14a1的齿面相吻合并通过将固定件15的横板15a伸进下部14a和上部14b之间而将同步皮带10c固紧到皮带支座14中。同时,锁紧部15b锁进上部14b的切槽14b1中而固定件15被牢牢地同皮带支座10锁紧而防止其从皮带支座10中脱出。

    当同步皮带10c借助固定件15联接到皮带支座14上时,如图5所示,该同步皮带10c在离开记录纸1的方向即在图5中的向下的方向上被固定件15的突出部15c压到在皮带轮10a和10b间延伸的同步皮带的水平面以下。从而使皮带10c在此弯成弧形。

    在同步皮带10c如上述弯曲之处,托架5承受了一个由该同步皮带10c的张紧力产生的,向着图5的上方即向着记录纸输送通道的方向的向上偏置力。因此,使托架5受到一个在如图3的箭头c所示方向上旋转的偏置力,从而可使接触部5a由重量和偏置力两者压板3上。

    因此,即使当托架反向回转而使同步皮带产生振动时,接触部5a仍可同压板3始终保持稳定的接触。这样,在装在托架5上的记录装置7和记录纸1之间的间距能始终保持恒定。

    记录装置装在如上所述的托架5上并在由输送装置2输送的记录纸1上自动记录墨图。喷墨式记录法最适用于这种设备的记录装置。

    在喷墨记录法中,设置有喷飞液滴的液体喷出孔和连通液体喷出孔及能量发生器的液体通道。该能量发生器设置在液体通道的一部分中而用来喷射盛在液体通道中的墨液。该能量发生器随图像信号而相应地接通并喷射出供记录图像用的墨滴。

    有下述种种用于喷出液滴的能量发生器:一种使用电-机转换装置、例如压电元件的压力能量发生器;一种使用电磁波,例如激光的电磁能量发生器,例如激光被辐射到墨液上并被墨液吸收而产生液滴;或者一种使用电-热转换装置的热能发生器。就这些能量发生器而言,热能发生器是一种最适用的装置,因为它可使喷出孔以高密度排列而记录头的尺寸也减小。

    作为记录装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应用的是使用热能供油墨喷出的喷墨式记录法,它是上述喷墨式记录法之一。

    图7是表示记录头7的构造的视图,它构成记录装置。图8A-8G示意表示使用热能供油墨喷出的喷墨式记录的原理。

    如图7所示,7a是一个加热器板,7b是在一硅片上的电热转换元件(喷出加热器),7c是作成薄片状并为电热转换元件供电的铝电极。加热器板7a被固定到顶板7e上,该顶板7e有形成各记录液体通道(喷管)7d的间壁。此外,如图1所示,油墨盒7f可拆卸地联接到该设备的左边面作为对记录头7供给油墨的油墨源。

    由油墨盒通过一条管子(未表示)供给的油墨经一个进入口7e1流到顶板7e上并充满位于记录头7中的一个共用的液体腔7g。然后,油墨从共用的液体腔7g引导到各喷管7d。这些喷管7d都具有油墨喷出孔7d1。这些记录头7的喷出孔7d1安排得使其正对记录纸1并位于垂直横跨供纸方向(图1中的竖直方向)而同记录纸保持一预定距离。

    下面结合图8A-8G说明用于上述喷墨式记录法的喷墨原理。

    如图8A所示,在通常情况下,油墨16保持在喷管7d中,因为外部压力同喷出孔的油墨表面张力相平衡。为了喷出油墨16,必须对在喷管7d中的电热转换元件供电,以使油墨温度急剧升高到超过成核沸腾的温度。于是,在电热转换元件7b周围的油墨被加热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如图8B所示产生微小的气泡。在紧靠电热转换元件处的油墨蒸发并产生薄膜状沸腾。从而导致如图8C所示的气泡17迅速长大。

    当气泡17长大到如图8D所示的最大尺寸时,墨滴被推压出喷墨7d的喷出孔。当对电热转换元件7b的供电切断后,如图8E所示,膨胀的气泡17被喷管7d中的油墨16冷却而收缩。这个气泡的长大和收缩过程能使墨液由喷出口喷出。此外,如图8F所示,当电热转换元件7b冷却时,同该元件的表面接触的油墨迅速变冷,气泡17或者消失,或者其体积缩小到几乎可忽略不计的程度。当气泡17收缩时,如图8G所示,油墨由于毛细管作用便由共同的液体腔7g供给到喷管7d。这样,喷管7d再次充满油墨,为下一次通电作好准备。

    因此,对电热转换元件7b供电的电源是与同托架5的运动同步的图像信号相应地接通。

    再有,一压盖装置18装在如图1所示的托架5移动的左端位置。当不进行记录时,该压盖装置18盖住记录头7的油墨喷出孔,从而可防止记录头7的喷出孔周围的油墨干燥或凝固。

    还有一台泵联接到该压盖装置18上(未表示)该泵被驱动以防止喷出故障,即从油墨喷出孔吸取油墨以除去油墨以防止结渣而再次堵塞喷出孔。

    排出装置

    使用记录装置7进行记录后的记录纸1用排出装置8排出。

    如图1和2所示,该排出装置组成如下:排出辊8a和同这些排出辊8a接触的排出辊8b。一个排出齿轮8d装在排出辊8a的辊轴8c的左端。该排出齿轮8d同惰轮2d相啮合。

    输送电机2e的旋转被传送到排出输8a而使其旋转,从而可使记录纸1在排出辊8a和排出辊8b的协同作用下排出。排出的记录纸1叠放在位于排出辊8a上方的排出叠层器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自动记录设备中,记录是随着托架5在记录纸1上往复运动而实现的。由于托架5借助同步皮带10c对着压板3偏置,其接触部5a总是压在压板3上。这就可使记录头7的油墨喷出孔和记录纸1间的间距保持恒定。

    另外,接触部5a的长度设计得等于或长于两个紧邻的输送辊2a间的间距,这就防止了压板3在输送辊2a间被压弯。因为,由接触部5a压在压板3上的压力可支承在输送辊2a上。

    移动的托架5同压板3接触,而该压板3设计成平行于台板4,同时平行于用台板4支承的记录纸1,从而使记录头7的喷出孔表面和记录纸1间的间距保持恒定。

    因此,通过记录头7喷出油墨所记录的图像不产生波动,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使用本发明结构的其它实施例将详述如下。

    供纸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输送辊2a和压辊2b1和2b2用于供给记录纸1。这并不意味着供纸装置2总应当是辊形件。可以设想,我们可使用一种可回转的环形皮带来供给记录纸1。

    为了代替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即用输送辊2a和压辊2b1和2b2来夹住并供给记录纸的那种机构,可行的办法是设置压板3以便将记录纸压在输送辊2a上。在这种情况下,记录纸1在压板3和输送辊2a的共同作用下被输送。

    记录装置

    虽然在记录装置中,油墨由联接到自动记录设备上的油墨盒7f供给记录头,但可拆卸的记录头也可使用,而且它本身有一个油墨储存腔,当油墨储存腔中油墨用完后可以更换。

    再有,本发明不必局限于使用喷墨式记录法。其原理可用于各种记录法:一种热转移记录法是将涂有热熔油墨的墨板随图像信号而相应地加热,随后再将融化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1上;一种热记录法是使用一种热敏记录纸1,它被加热并记录与图像信号相应的图像;一种使用丝网的网点记录法,它与图像信号相应地透印出墨带图,等等。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的记录头的机构不限于使用上述气泡喷射头。可以设想,其它可供应用的有例如,热记录头,网点记录头,菊花轮式记录头等等。

    同步皮带的联接

    图9表示有关同步皮带10c如何联接到托架5上的另一实例。其中,与第一实施例中具有相同功能的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

    图9是表示由设备的背后看去的皮带固定部分的视图。固定件15的一个突出部15c仅设置在横板15a的左边,以便使皮带10c在托架5移动方向的中间被弯曲。

    一般说来,在串行式自动记录设备的情况下(设备在托架上于图9的箭头d所指方向上移动来进行记录),同步皮带10c联接到托架5上的位置倾向于由托架5的中点而移到记录方向的右边。这是由于结构限制,例如电机位置等。在这种情况下,当托架5移向左边和右边进行记录时,在指向图9右边的方向(箭头d所指方向)上,运动是平稳的。然而,向左边移动则倾向于产生不平稳的运动,这是由于同步皮带10c联接到托架5之点偏离托架5的重心点,从而在托架5的那部分上产生振动。

    在如图9所示的本实施例中,仅仅在横板15a左边设置的一个突出部15c推压同步皮带10c,以便同步皮带10c在托架中间附近发生弯曲,从而可使驱动力的传递点大致处于托架5的中心。通过使用单个突出部15c而得到这个特牲使托架5的移动在左、右两个方向上都很平稳。

    象有关托架5的如上描述一样(托架5是压在压板3上的),在本实施例中的托架5也是偏置于压板3上的,这样,可使记录装置7和记录纸1间的间距总是保持恒定。

    因此,采用如上结构,可在两个记录方向上实现高质量的记录。

    同步皮带10c的联接位置并非必须位于托架5的中心。

    在图9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同步皮带10c借助突出部15c向下弯曲约1、5毫米,其中所用的皮带轮10a、10b的直径为10毫米,同步皮带10c的总长度为700毫米。这些尺寸可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图10所示的另一实例中,一突出部15c也可设置在横板15a的右边。在这种情况下,其结构使其在指向右边(箭头d所指的方向)的方向上能稳定的运动,因为由同步皮带10c产生的驱动力的传递点偏移到托架5的右边。这样,如图10所示的这种同步皮带的联接方式成为进行单向记录的这种设备的理想的联接法,它可确保托架5平稳的运动并高质量地记录图像。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力是经同步皮带10c传递到托架5上的,当然,其它传递装置也可使用,例如金属丝。

    托架接触部

    在本实施例中,托架接触部5a设计成这样一种形式,即它形成一条连续线,其长度L2等于两个紧邻的输送辊2a间的间距。但是,该接触部5a并非必须具有这一连续结构。

    如图11所示,例如,可以设想,在托架5的前端两处设置两个单独的接触部5a1和5a2,在这两个接触部之间设有切槽5a3(长度为L4)。由这些接触部5a1和5a2所产生的压力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压板3上。相反,它实际上准确地位于两点:如图11所示的接触部5a1的左边线和接触部5a2的右边线。因此,压板3的弯曲部分(接触部5a1和5a2在此处加压)仍可维持接触部的总长(2L3+L4)等于输送辊2a间的间距L1,压在压板3上的托架5可无振动的移动。

    其它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使用各种记录方法(热印等)的自动记录设备中。尤其是在本发明应用于喷墨式记录法的情况下,对于喷墨式记录头和使用这种特殊记录头(它通过借助热能喷出油墨来实现自动记录)的设备这两方面都可获得显著的效果。用这种方法,可得到高密度,超高质量的记录。

    本发明在使用喷墨式记录法的记录头和记录设备中产生了优良的效果。它通过利用热能而形成飞液滴来实现记录,尤其是在喷墨式记录法中。

    至于其典型结构和原理,希望使用,例如在美国专利US4、723,129和US4、740,796中所描述的基本原理。这种方法可应用于所谓“即时式”(on  demand  type)和连续式两种情况中。

    尤其是在即时式的情况中,通过将至少一个驱动信号(该信号与记录信号相对应并使记录液体快速升温到超过成核沸腾的温度)施加到电热转换器上(该转换器位于一个相应的盛有记录液体-油墨并具有液体通道的板上),在电热转换器中产生了热能,从而在记录头的热作用面上使记录液体产生薄膜状沸腾。其结果,可在记录液体中形成一一对应地再现驱动信号的气泡。

    至少一个液滴通过使记录液体借助于一个作用力经喷出孔喷往空中而形成,它是在气泡长大和缩小过程中发生的。在以脉冲形式提供这个驱动信号之后,立即产生了气泡并使其长大和缩小,从而记录液体可以特别良好的响应效果喷出,这是最佳的。

    对于这种脉冲形式的驱动信号,在美国专利US4、463,359和US4、345,262中详细说明的那些信号都是适用的。再有,关于上述热作用面上的温升范围,通过采用美国专利US4、313,124的发明中所规定的条件,则可得到更佳的记录效果。

    关于记录头的结构,除了上述各专利说明书中所述的那些喷出孔、液体通道和电热转换器的组合结构(直线形的液体通道或矩形的液体通道)外,使用美国专利US4、558,333和US4、459,600中所描述的结构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在这些结构中,热作用单元位于一弯曲区域中。

    再有,对于“全线型”(full-line  type)记录头(这种记录头的长度与记录设备能够记录的最大记录介质的最大宽度相适应),如下两种结构均可使用:一种是由几个那样的记录头组合在一起以满足该长度要求的结构;另一种是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单个记录头结构。

    此外,当使用一种可更换芯片型(chip  type)记录头或者一种盒式储存器型记录头时,本发明也是有效的。在芯片型记录头中,通过安装到设备本体上来实现同设备本体的电连接或者从设备本体供给油墨。在盒式储存器型记录头中,记录头本身和油墨罐作成一体。

    最好增设记录头用的恢复装置,其它备用辅助装置等,这些构成根据本发明的自动记录设备的一部分,因为本发明的效果将因此而更稳定。作为具体例子可举出如:记录头用的压盖装置,清洗装置,增压或抽吸装置,电热转换器或者其它加热元件或由这些元件组合的预热装置,或预喷模式,它不同于记录的喷射。

    再有,有关装置的记录头的种类和数量,一个记录头可用于单色油墨,多个记录头可用于具有不同颜色和密度的场合。例如,本发明对下述设备是很有用的。这种设备不仅装备有基色如墨色的记录头,而且装备有多个不同颜色或者至少一种通过颜色叠加而得到的彩色的记录头,而不管这些记录头是整体结构还是由多个单元组成的。

    此外,对于装备有根据本发明使用液体喷射式记录头的记录机构的自动记录设备的形态,除了被用作信息处理设备例如计算机的图像输出终端外,同一台读出器相结合的复印机的形态等和具有发射、接收功能的无线电传真设备也都可使用。

    所使用的油墨可在室温或者将温度控制在使油墨粘度保持稳定的范围来使其软化或液化,在喷墨式记录法中该温度调整范围为30℃-70℃。另外,“油墨”这个词的定义是:在室温或低于室温的温度条件下变成固体的液体。由于油墨温度在喷墨式记录法中可控制在30℃-70℃范围内,在油墨喷出孔的油墨粘度总保持在最佳水平。因此,在理论上任何种类的油墨均可使用,条件是只要这种油墨在施加记录信号时能够液化。在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54-56847A和昭60-71260A中,上述的这种油墨以液体或固定形式储存在多孔板的凹槽中或者储存在加工孔中并处于正对电热转元件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将记录介质和记录装置之间的间距保持恒定的自动记录设备。

一种自动记录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一种自动记录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一种自动记录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自动记录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自动记录设备.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自动记录的自动记录设备,包括: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自动记录的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可以靠近或远离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用于将驱动力传送到该记录装置上的驱动力传送装置,该驱动力传送装置使记录装置在横跨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方向上移动;而且,该记录装置借助于驱动力传送装置偏置于向着与记录介质输送通道靠近的方向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