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810018550.0
2008.02.25
CN101519821A
2009.09.02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D03D 15/00公开日:20090902|||公开
D03D15/00; D04B1/14; D04B21/00; D01F6/04; D01F6/06; D01F6/62; D01F6/60; D01D5/24
D03D15/00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倪庆美; 黄乃科; 刘同娟; 戴新兰
226009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开南路58号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
葛 雷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量保温织物及其制造方法,该织物中含有表观密度不大于1.00g/cm3的纤维,且与相同覆盖系数的聚酯织物相比,具有20%~90%的轻量性及1.2~1.3倍的保温性。这种织物是机织物或针织物,并具有优异的轻量性和保温性。
1、 一种轻量保温织物,其特征是:该织物中含有表观密度不大于1.00g/cm3的纤维,且与相同覆盖系数的聚酯织物相比,具有20%~90%的轻量性及1.2~1.3倍的保温性。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保温织物,其特征是:其中所述表观密度不大于1.00g/cm3的纤维是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中空聚酯纤维或中空聚酰胺纤维,或者是聚乙烯或聚丙烯与聚酯或聚酰胺的共混复合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量保温织物,其特征是:所述聚乙烯纤维或聚丙烯纤维是中空纤维。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量保温织物,其特征是:所述聚丙烯纤维为原着色聚丙烯纤维,或分散染料可染聚丙烯纤维,或阳离子染料可染聚丙烯纤维。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量保温织物,其特征是:所述聚乙烯或聚丙烯与聚酯或聚酰胺的复合纤维是皮芯型、海岛型、并列型或分割型复合纤维。6、 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轻量保温织物,其特征是:覆盖系数为75%的织物体积重量≤360g/m2·mm。7、 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轻量保温织物,其特征是:覆盖系数为75%的织物克罗值为0.6~0.8。8、 一种轻量保温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选用表观密度不大于1.00g/cm3的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中空聚酯纤维或中空聚酰胺纤维纤维,或聚乙烯或聚丙烯与聚酯或聚酰胺的共混复合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织造成织物。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轻量保温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得的织物还经过精炼、染色、定型中的一种或几种工序。
一种轻量保温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量保温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现代,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特别是冬季服装的要求早已不再停留在御寒保暖的阶段,更加要求其兼备保温性和轻量性。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从纱线加工到织物后整理加工,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提高织物的保温性或轻量性。在纱线加工时,通过纱线气流加工产生高蓬松性以提高其保温性。在织物设计时,通过改变织物构造来提高其保温性,如专利CN2377262所公开的一种保暖纺织材料,它包括由纱线在纬编机上织成的正面层、反面层,充填于正、反面层之间的条状纤维保暖层,连接正、反面层并分隔保暖层的纱线连接层组成。在后整理加工时,通过加入药剂提高其保温性,如专利CN1108316所公开的一种远红外辐射性涤纶纤维,涤纶纤维断面内均匀分布有二氧化硅、二氧化锆、三氧化二铁、氧化铜的远红外辐射性陶瓷粉末,由该纤维制成的织物具有远红外功能,赋予保温性。然而,这些处理只能使织物满足单方面的性能,不能使轻量性以及保温性得以两全,且生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具有轻量性又具有保温性的轻量保温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轻量保温织物,其特征是:该织物中含有表观密度不大于1.00g/cm3的纤维,且与相同紧度的聚酯织物相比,具有20%~90%的轻量性及1.2~1.3倍的保温性。 所述密度不大于1.00g/cm3的纤维是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中空聚酯纤维或中空聚酰胺纤维,或者是聚乙烯或聚丙烯与聚酯或聚酰胺通过一定的混合比例得到的共混纤维,或者是聚乙烯或聚丙烯与聚酯或聚酰胺以一定的比例通过一定的复合形态进行复合纺丝得到的复合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复合纤维是皮芯型、海岛型、并列型或分割型复合纤维。 所述聚乙烯纤维或聚丙烯纤维优选中空纤维。聚丙烯纤维是原着色聚丙烯纤维,或分散染料可染聚丙烯纤维,或阳离子染料可染聚丙烯纤维。 所述轻量保温织物,其特征在于覆盖系数为75%的织物体积重量≤360g/m2·mm,与相同紧度的聚酯织物相比,具有20%~90%的轻量性。且用日本INTEC公司的KES保温性测定仪测量得其克罗值为0.6~0.8,与相同紧度的聚酯织物相比,具有1.2~1.3倍的保温性。 本发明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制得: 选用表观密度不大于1.00g/cm3的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中空聚酯纤维或中空聚酰胺纤维纤维,或聚乙烯或聚丙烯与聚酯或聚酰胺的共混复合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织造成织物。 所得的织物还经过精炼、染色、定型中的一种或几种工序。 本发明所制得的轻量保温织物是机织物或针织物,不仅具有优异的轻量性及保温性,且织物具有很好的染色牢度及撕裂强度,生产流程简单。 本发明中所提及“轻量性”和“保温性”的数值按照如下计算而得。 织物B相对于织物A的轻量性=(织物B的体积重量/织物A的体积重量)×100% 织物B相对于织物A的保温性=织物B的克罗值/织物A的克罗值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经纬纱均使用表观密度为0.92g/cm3的分散染料可染聚丙烯纤维的纱线,制成覆盖系数为75%的机织物,再经过精炼、染色、定型工序。测定该机织物的体积重量为350g/m2·mm,与比较例中所述织物的体积重量相比,具有63%的轻量性;使用日本INTEC公司的KES保温性测定仪测量得其克罗值为0.655,与比较例中所述织物的克罗值相比,具有1.2倍的保温性。且使用分散染料染成中色后按照日本JIS标准测定其染色牢度在4级以上。 实施例2: 经纬纱均使用表观密度为0.50g/cm3中空聚乙烯纤维的纱线,制成覆盖系数为75%的机织物,再经过精炼、染色、定型工序。测定该机织物的体积重量为180g/m2·mm,与比较例中所述织物的体积重量相比,具有32%的轻量性;用日本INTEC公司的KES保温性测定仪测量得其克罗值为0.715,与比较例中所述织物的克罗值相比,具有1.3倍的保温性。且分散染料中色染色后按照日本JIS标准测定染色牢度在4级以上。 实施例3: 经纬纱均使用表观密度为0.52g/cm3的中空聚酯纤维的纱线制成覆盖系数为75%的机织物,再经过精炼、染色、定型工序。测定该机织物的体积重量为210g/m2·mm,与比较例中所述织物的体积重量相比,具有40%的轻量性;用日本INTEC公司的KES保温性测定仪测量得其克罗值为0.725,与比较例中所述织物的克罗值相比,具有1.3倍的保温性。且分散染料染色后按照日本JIS标准测定染色牢度在4级以上。 实施例4: 经纬纱均使用表观密度为0.95g/cm3的聚丙烯和聚酰胺的共混纤维的纱线制成覆盖系数为75%的机织物,其中聚丙烯含量为80%,聚酰胺含量为20%,再经过精炼、染色、定型工序。测定该机织物的体积重量为360g/m2·m,与比较例中所述织物的体积重量相比,具有60%的轻量性;用日本INTEC公司的KES保温性测定仪测量得其克罗值为0.620,与比较例中所述织物的克罗值相比,具有1.1倍的保温性。且分散染料中色染色后按照日本JIS标准测定染色牢度在4级以上。 实施例5: 经纬纱均使用表观密度为0.95g/cm3的聚丙烯和聚酯的皮芯复合纤维的纱线制成覆盖系数为75%的机织物,其中聚丙烯含量为90%,聚酯含量为10%,再经过精炼、染色、定型工序。测定该机织物的体积重量为360g/m2·mm,与比较例中所述织物的体积重量相比,具有60%的轻量性;用日本INTEC公司的KES保温性测定仪测量得其克罗值为0.600,与比较例中所述织物的克罗值相比,具有1.1倍的保温性。且分散染料中色染色后按照日本JIS标准测定染色牢度在4级以上。 实施例6: 经纬纱均使用表观密度为0.95g/cm3的聚丙烯和聚酰胺的并列复合纤维的纱线制成覆盖系数为75%的经编针织物,其中聚丙烯含量为80%,聚酰胺含量为20%,再经过精炼、染色、定型工序。其余同实施例4。 比较例: 经纬纱均使用普通聚酯纤维的纱线制得覆盖系数为75%的织物(可以是机织物,也可以是针织物),再经过精炼、染色、定型工序。所得织物的体积重量为560g/m2·mm,用日本INTEC公司的KES保温性测定仪测量得其克罗值为0.550。分散染料染色后按照日本JIS标准测定染色牢度在4级以上。
《一种轻量保温织物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轻量保温织物及其制造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量保温织物及其制造方法,该织物中含有表观密度不大于1.00g/cm3的纤维,且与相同覆盖系数的聚酯织物相比,具有2090的轻量性及1.21.3倍的保温性。这种织物是机织物或针织物,并具有优异的轻量性和保温性。。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