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9323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8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685598.7

申请日:

2015.10.20

公开号:

CN105239761A

公开日:

2016.01.13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E04F 21/12登记生效日:20170616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王杨变更后权利人:王金娣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路1116号34-505变更后权利人:21510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金运花园94栋101室|||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E04F 21/12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王杨变更后:王金娣|||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F 21/12申请日:20151020|||公开

IPC分类号:

E04F21/12

主分类号:

E04F21/12

申请人:

王杨

发明人:

王杨

地址: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路1116号34-505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包括底板、回收装置、握持装置、倒料装置、气缸装置、弹性装置、第一粉刷装置及第二粉刷装置,底板上设有滚轮,回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回收箱、第一三角块及第一定位杆,握持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握持架、第三支架、第一横杆、第一竖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及第一斜杆,倒料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斜杆、倾斜板、第二固定架、第二定位杆、第三斜杆、第二竖杆、盖板及料箱,气缸装置包括气缸、推动杆及第一固定块,弹性装置包括第二固定块及第一弹簧,第一粉刷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第一转轴、旋转杆、第二转轴、第一刷毛及第一连接杆,本发明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同时耗能少,节能环保。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回收装置、位于所述回收装置左侧的握持装置、位于所述握持装置右侧的倒料装置、位于所述倒料装置右侧的气缸装置、位于所述气缸装置上方的弹性装置、位于所述弹性装置下方的第一粉刷装置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粉刷装置上的第二粉刷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下方的滚轮,所述回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下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回收箱、位于所述回收箱左侧的第一三角块及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块上的第一定位杆,所述握持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左侧的握持架、位于所述握持架下方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下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上方的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一竖杆上方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右侧的第三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三横杆上方的第一斜杆,所述倒料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的第二斜杆、位于所述第二斜杆右侧的倾斜板、位于所述倾斜板左侧的第二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下方的第二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方的第三斜杆、位于所述第三斜杆下方的第二竖杆、位于所述第三斜杆上方盖板及位于所述盖板下方的料箱,所述气缸装置包括气缸、位于所述气缸上方的推动杆及位于所述推动杆上的第一固定块,所述弹性装置包括第二固定块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下方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粉刷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 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右侧的旋转杆、设置于所述旋转杆上的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的第一刷毛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左侧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粉碎装置包括第三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左侧的第四斜杆、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右侧的第三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一侧的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第二刷毛、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块上的第二弹簧、固定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杆上的第五斜杆及位于所述第五斜杆左侧的第四横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三角块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第一三角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回收箱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三角块的右表面接触,所述回收箱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回收箱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回收箱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定位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三角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架呈V字形,所述握持架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握持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倾斜板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所述倾斜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倾斜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定位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定位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斜杆的下端呈倾斜状,所述第三斜杆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三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二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的上 端与所述第三斜杆固定连接,所述盖板呈长方体,所述盖板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斜杆的上端轴转连接,所述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料箱的上表面接触。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箱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料箱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上表面接触,所述料箱上设有位于右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右侧的出料管及设置于所述出料管上的阀门,所述出料管呈水平状,所述出料管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料箱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呈长方体,所述推动杆竖直放置,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端与所述推动杆的上端轴转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转轴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轴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转轴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轴转连接,所述旋转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的右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与所述旋转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旋转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转轴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且与所述旋转杆轴转连 接,所述第一刷毛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旋转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四斜杆的一端与所述旋转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第三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本体与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五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五斜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斜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五斜杆固定连接。

说明书

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粉碎建筑物墙体是建筑施工中一项不可缺少的主要工序,目前基本采用手工操作,是建筑工人的一项重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而且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同时工程造价高。目前,在市面上也可以见到代替人力劳动的粉墙机,但是却未能普及使用,其原因在于现有非粉墙机结构设计欠合理,体积大,笨重,耗能多等。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高效自动粉墙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所述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回收装置、位于所述回收装置左侧的握持装置、位于所述握持装置右侧的倒料装置、位于所述倒料装置右侧的气缸装置、 位于所述气缸装置上方的弹性装置、位于所述弹性装置下方的第一粉刷装置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粉刷装置上的第二粉刷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下方的滚轮,所述回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下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回收箱、位于所述回收箱左侧的第一三角块及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块上的第一定位杆,所述握持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左侧的握持架、位于所述握持架下方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下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上方的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一竖杆上方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右侧的第三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三横杆上方的第一斜杆,所述倒料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的第二斜杆、位于所述第二斜杆右侧的倾斜板、位于所述倾斜板左侧的第二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下方的第二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方的第三斜杆、位于所述第三斜杆下方的第二竖杆、位于所述第三斜杆上方盖板及位于所述盖板下方的料箱,所述气缸装置包括气缸、位于所述气缸上方的推动杆及位于所述推动杆上的第一固定块,所述弹性装置包括第二固定块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下方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粉刷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右侧的旋转杆、设置于所述旋转杆上的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的第一刷毛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左侧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粉碎装置包括第三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左侧的第四斜杆、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右侧的第三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一侧的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第二刷毛、设置 于所述第三固定块上的第二弹簧、固定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杆上的第五斜杆及位于所述第五斜杆左侧的第四横杆。
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三角块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第一三角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回收箱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三角块的右表面接触,所述回收箱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回收箱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回收箱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定位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三角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架呈V字形,所述握持架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握持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 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倾斜板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所述倾斜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倾斜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定位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定位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斜杆的下端呈倾斜状,所述第三斜杆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三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二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斜杆固定连接,所述盖板呈长方体,所述盖板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斜杆的上端轴转连接,所述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料箱的上表面接触。
所述料箱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料箱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上表面接触,所述料箱上设有位于右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右侧的出料管及设置于所述出料管上的阀门,所述出料管呈水平状,所述出料管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料箱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气缸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呈长方体,所述推动杆竖直放置,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气缸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端与所述推动杆的上端轴转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转轴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轴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转轴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轴转连接,所述旋转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的右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与所述旋转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旋转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转轴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且与所述旋转杆轴转连接,所述第一刷毛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旋转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四斜杆的一端与所述旋转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第三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本体与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五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五斜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 五斜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五斜杆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高效自动粉墙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工劳动的强度,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同时耗能少,节能环保,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同时操作人员亦可以坐在上面使用,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高效自动粉墙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效自动粉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回收装置2、位于所述回收装置2左侧的握持装置3、位于所述握持装置3右侧的倒料装置4、位于所述倒料装置4右侧的气缸装置5、位于所述气缸装置5上方的弹性装置6、位于所述弹性装置6下方的第一粉刷装置7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粉刷装置7上的第二粉刷装置8。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下方的滚轮11,所述滚轮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滚轮11呈圆柱体,所述滚轮11可以带动所述底板1 的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回收装置2包括第一支架21、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1下方的第二支架22、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1上方的回收箱23、位于所述回收箱23左侧的第一三角块24及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块24上的第一定位杆25。所述第一支架2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1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支架22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22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三角块24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第一三角块2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回收箱23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三角块24的右表面接触。所述回收箱23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回收箱23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回收箱23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定位杆25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定位杆2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三角块2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握持装置3包括第一支撑杆3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1左侧的握持架32、位于所述握持架32下方的第三支架33、位于所述第三支架33下方的第一横杆34、位于所述第一横杆34上方的第一竖杆35、位于所述第一竖杆35上方的第二横杆36、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1右侧的第三横杆37及位于所述第三横杆37上方的第一斜杆38。所述第一支撑杆3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3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握持架32呈V字形,所述握持架32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握住握持架32。所述第三支架3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33的另一端与所述握持架3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3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34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34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3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35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3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3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6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横杆36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竖杆3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3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用者可以坐在第二横杆36上进行操作,提高工人的舒适性。所述第三横杆3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第三横杆37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横杆37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37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38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38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倒料装置4包括第一固定架41、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41上的第二斜杆42、位于所述第二斜杆42右侧的倾斜板43、位于所述倾斜板43左侧的第二固定架44、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44下方的第二定位杆45、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41上方的第三斜杆46、位于所述第三斜杆46下方的第二竖杆47、位于所述第三斜杆46上方盖板48及位于所述盖板48下方的料箱49。所述第一固定架41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41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一固定架41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斜杆42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42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41固定连接。所述倾斜板43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所述倾斜板4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4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44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4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44的另一端与所述倾斜板4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45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定位杆4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定位杆4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4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斜杆46的下端呈倾斜状,所述第三斜杆46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三斜杆46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47呈竖直状,所述第二竖杆4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47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斜杆46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三斜杆46起到固定作用。所述盖板48呈长方体,所述盖板48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斜杆46的上端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盖板48与所述第三斜杆46相对旋转,所述盖板48的下表面与所述料箱49的上表面接触。所述料箱49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料箱49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架41的上表面接触,所述料箱49上设有位于右表面的第一通孔491、位于右侧的出料管492及设置于所述出料管492上的阀门493。所述第一通孔491呈圆柱体,所述第一通孔491与所述料箱49的内部相通。所述出料管492呈水平状,所述出料管492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491且与所述料箱49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阀门493设置于所述出料管492上,用于控制所述出料管492中的流量。
如图1所示,所述气缸装置5包括气缸51、位于所述气缸51上方的推动杆52及位于所述推动杆52上的第一固定块53。所述气缸5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52呈长方体,所述推动杆52竖直放置,所述推动杆52的下端与所述气缸51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5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53的下端与所述推动杆52的上端轴转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弹性装置6包括第二固定块61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61下方的第一弹簧62。所述第二固定块61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61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6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架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弹簧62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弹簧6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粉刷装置7包括第二支撑杆7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71上的第一转轴72、位于所述第一转轴72右侧的旋转杆73、设置于所述旋转杆73上的第二转轴74、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74上的第一刷毛75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71左侧的第一连接杆76。所述第二支撑杆71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71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71的下单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71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711,所述第一凹槽7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转轴7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轴72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转轴7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711中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转轴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711中旋转。所述旋转杆73 的左端与所述第一转轴72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73的右端设有第二凹槽731,所述第二凹槽73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固定块53的上表面与所述旋转杆7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2的下端与所述旋转杆7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74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转轴74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731中且与所述旋转杆73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转轴74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731中旋转。所述第一刷毛75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刷毛75与所述第二转轴7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刷毛75呈弯曲状。所述第一连接杆7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杆76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76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4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76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粉刷装置8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旋转杆73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粉碎装置8包括第三固定架81、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81左侧的第四斜杆82、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81右侧的第三固定块83、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83一侧的本体84、设置于所述本体84上的第二刷毛85、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块83上的第二弹簧86、固定杆87、设置于所述固定杆87上的第五斜杆88及位于所述第五斜杆88左侧的第四横杆89。所述第三固定架81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81的一端与所述旋转杆7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82呈倾斜状,所述第四斜杆82的一端与所述旋转杆7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8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架8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83的横截面呈四分之一圆形,所述第三固定架81的一端与所 述第三固定块8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本体84呈四分之一圆环状,所述第二刷毛85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刷毛85与所述本体8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8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第二弹簧86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8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86的另一端与所述本体84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8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三固定块83的两侧,所述固定杆87与所述第三固定块83固定连接,所述本体84与所述固定杆87滑动连接,从而所述本体84可以被压缩。所述第五斜杆88呈倾斜状,所述第五斜杆88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杆8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斜杆88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杆7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89的左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架8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89的右端与所述第五斜杆88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高效自动粉墙系统使用时,首先将需要粉刷的料放入到料箱49内,然后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坐在第二横杆36上,亦可以站着,用手握住握持杆32推动本发明,然后启动气缸51,同时打开阀门493,使得料箱49中的料从出料管492流出,并顺着倾斜板43向下流动,并落在第二刷毛85及第一刷毛75上,同时旋转杆73在气缸51的作用下,不断的往复旋转,从而带动第一刷毛75及第二刷毛85不断的上下移动,当将其靠近墙面时,第一刷毛75及第二刷毛便开始对墙面进行粉刷,粉刷过程中掉落的料会掉落到回收箱23内,从而方便对其进行回收。至此,本发明高效自动粉墙系统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 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高效自动粉墙系统,包括底板、回收装置、握持装置、倒料装置、气缸装置、弹性装置、第一粉刷装置及第二粉刷装置,底板上设有滚轮,回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回收箱、第一三角块及第一定位杆,握持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握持架、第三支架、第一横杆、第一竖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及第一斜杆,倒料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斜杆、倾斜板、第二固定架、第二定位杆、第三斜杆、第二竖杆、盖板及料箱,气缸装置包括气缸、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