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68352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9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01822.0

申请日:

2003.10.17

公开号:

CN1506248A

公开日:

2004.06.2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0R 21/08申请日:20031017授权公告日:20061122终止日期:20091117|||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0R21/08

主分类号:

B60R21/08

申请人: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宋时哲

地址:

韩国汉城

优先权:

2002.12.12 KR 10-2002-007904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龙淳;王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车辆前纵梁的后部加强结构,其构造成使后横条(例如,后上横条和后下横条)具有均匀不变地截面形状,用来加强前纵梁的后部,并且提供上下加强件以形成多个封闭区,从而,相对于在车辆碰撞时车体的前冲击,结构的强度大大提高。加强结构还可防止后横条在车辆碰撞时的过量变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辆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该结构包括: 前纵梁,其后部向下倾斜; 后下横条,其前边倾斜以与所述前纵梁倾斜的后部相叠置,所述 后下横条的后边呈水平,其中所述后下横条的截面为U型;以及 后上横条,具有U型截面,并与所述后下横条的上边相叠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结构,其中在所述后下横条的两个 上边缘形成有向外扩展的下凸缘; 在所述后上横条的两个上边缘形成有向外扩展的上凸缘;以及 所述下凸缘和所述上凸缘相接合而叠置在一起。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结构,其中在所述后下横条内所述 后下横条的倾斜前部和其水平后部之间的区域内安装有具有U型截面 的下加强件。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结构,其中在所述后上横条内所述 后上横条的倾斜前部和其水平后部间的区域内安装有具有n型截面的 上加强件,以与所述后上横条形成一个封闭区。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后上横条的截面宽 度小于所述后加强构件的内侧截面的宽度,以使所述后上横条的截面 底边可嵌入所述后加强构件内。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后上横条的截面高 度设计成小于所述后下横条的内截面高度,以与所述后下横条形成一 个封闭区。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结构,其中一侧板连接构件在所述 后下横条的侧表面接合,以与侧板相连接。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后下横条的截面从 前至后均匀不变地形成U型。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后上横条的截面从 前至后均匀不变地形成U型。

说明书


车辆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个车辆前纵梁的加强结构。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个前纵梁的加强的后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前纵梁沿着纵向安装在发动机室内车辆的两边,以支撑发动机和变速器,并为其提供安装空间。

    因此,前纵梁设计成在车的前部发生碰状时可用来有效地支撑发动机和变速器。结果,前纵梁的后部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经受住车辆撞击时受到的冲击是非常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经受前部撞击的车辆前纵梁的后部加强结构。当车辆前部受到冲击时,加强结构崩溃,因此使驾驶员膝盖的受伤减到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车辆前纵梁的后部加强结构包括一个前纵梁、一个后下横条和一个后上横条,其中前纵梁的后部向下地倾斜,后下横条的前边倾斜并与前纵梁的倾斜后部重叠在一起,后下横条的后边成水平,而后下横条的截面为U型截面;具有U型截面的后上横条与后下横条的上边重叠。

    【附图说明】

    为了充分了解本发明的特性和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举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一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一个装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加强构件的后上横条地透视图;

    图3是装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加强构件的后下横条的透视图;

    图4是一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图2的后上横条和图3的后下横条的组装状态;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沿着图4V-V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描述了前纵梁的后部,更具体地,图1描述了用于加强前纵梁后部的后下横条(rail)和后上横条的组件。后上横条和后下横条分别由图2和3示出。图4示出了后上横条和后下横条的组装状态。

    如图1所示,前纵梁1在前部形成有用于安装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安装空间,其后部向下倾斜。

    后下横条3的前部设置成角度而与前纵梁后部的倾斜部分重叠,其后边为水平。后下横条3的截面由前至后呈U型。

    一个后上横条5与后下横条3的上边缘叠置并由前至后形成U型截面。

    换言之,后上横条5前部的倾斜部分,后下横条3的前部分和前纵梁1的后部相互间平行延伸。后上横条5的后边呈水平状态。

    在后下横条3的两个上边缘形成有向外扩展的下凸缘7。在后上横条5的两个上边缘形成有向外扩展的上凸缘9。下凸缘7和上凸缘9相互叠置接合(如图5)。

    如图3和5所示,一个具有U型截面的下加强件11安装在后下横条3内后下横条3倾斜前部与其水平后部间的区域内。

    下加强件11的截面高度比后下横条3的内截面高度低,因此下加强件11的上边不会凸出于后下横条3的上边。

    参考图2和图5,具有n型截面的一个上加强件13安装在后上横条5内后上横条5倾斜前部与其水平后部间的区域内,以与后上横条5形成一个封闭区A。上加强件13的高度也比后上横条5的内截面高度低,因此,上加强件13的上表面不会凸出于后上横条5的上边。

    参考图5,后上横条5的截面宽度小于后加强件11的内侧截面宽度,使后上横条5的截面的底边可嵌入下加强件11内。后上横条5的截面高度设计成比后下横条3的截面高度小,以与后下横条3形成一个封闭区B。

    结果,如图5所示,前纵梁1的倾斜后部、后上横条5、以及后下横条3水平后部相结合在一起的凹部形成多个封闭区A和B。当多个构件相互叠置时可获得足够的强度。

    因此,在车辆碰撞而车辆前部受到冲击时,发动机、变速器和其他载荷向车辆的后部移动,安装在前纵梁1的后部的加强结构有效地支撑载荷,使后横条2的变形最小,因此很大程度地减弱了对乘客的伤害。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一个侧板连接构件15通过焊接或相似技术与后下横条3的一个侧表面接合以与侧板相连接(未示出)。

    换言之,后下横条3不与连接车身侧板的连接部分相连,而与一个附加件例如侧板连接件15相接合。后下横条3从前至后的截面均匀不变保持U型,通过防止在后下横条3上的集中应力的产生来防止后下横条3的强度的降低。

    从前述明显看出,车辆前纵梁1后部的加强结构设计成后横条具有一个均匀不变地截面形状(例如一个上横条和一个下横条),用来加强前纵梁1的后部,并设置有上下加强件以形成多个封闭区,当车辆的前部受到冲击时大大地提高了结构的强度。更进一步地,加强结构在车辆碰撞时使后横条的任何过量变形最小化。

    结果,安装在下横条和刹车踏板的上边的板壁冲击力在车辆碰撞时为最小,导致对驾驶员膝盖的冲击力很大程度的减小。

车辆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车辆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车辆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辆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车辆前纵梁的后部加强结构,其构造成使后横条(例如,后上横条和后下横条)具有均匀不变地截面形状,用来加强前纵梁的后部,并且提供上下加强件以形成多个封闭区,从而,相对于在车辆碰撞时车体的前冲击,结构的强度大大提高。加强结构还可防止后横条在车辆碰撞时的过量变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