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367098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68806.0

申请日:

2010.08.30

公开号:

CN102002828A

公开日:

2011.04.0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5B 65/06申请日:20100830|||公开

IPC分类号:

D05B65/06

主分类号:

D05B65/06

申请人: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发明人:

当铭文郎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9.08.31 JP 2009-200566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李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在保持装置整体紧凑化同时可使留在布料中的弯针线的线头充分短、不需要处理线头的缝迹绽开防止方法及其装置。该装置具有配置于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由托刀往复移动的钩件、限制钩件进退的限制部件、变更钩件的往复移动路径的路径变更机构,进而具有进行以下控制的控制机构,即在缝制结束时使钩件前出,与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卡合,在钩件后退时捕捉上述弯针线后用限制部件使该钩件的前端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停止,钩件停止后变更钩件的往复移动路径,同时,驱动缝纫机一针量再次使弯针前进,使钩件去往运动,前出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并卡合,同时,与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卡合,接着通过返回运动由托刀切断各线的卡合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缝迹绽开防止方法,该缝迹绽开防止方法在由缝纫机进行的布料的缝制中使用,该缝纫机具备至少一根机针和弯针,所述机针插通机针线、上下运动,所述弯针隔着该机针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进退摆动、插通与所述机针线协同动作地形成双重环缝迹的弯针线,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步骤,在缝制结束时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的状态下,由配置在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使钩件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前出;第二步骤,在使前出的钩件沿弯针后退而捕捉到弯针线后,使该钩件从弯针错开,使钩件前端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停止;第三步骤,在第二步骤之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地再次使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和第四步骤,在第三步骤之后,切断由钩件捕捉的弯针线的捕捉部,接着使该钩件进入卡合到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而且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前出,在该钩件后退时,由该钩件捕捉所述环状机针线和从该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利用托刀进行切断。2.一种缝迹绽开防止装置,该缝迹绽开防止装置在缝纫机中使用,该缝纫机具备至少一根机针和弯针,在布料上形成双重环缝迹,所述机针插通机针线、上下运动,所述弯针隔着该机针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进退摆动、插通弯针线,其特征在于,具备:切线器,该切线器包括配置在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在前端部具有抓线用的钩部且能够从托刀进退的钩件、使钩件进退的可动部件;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没,在出现时限制钩件的进退;路径变更机构,该路径变更机构将钩件的进退路径在通过环状机针线的后方之后变更为第一路径或者第二路径,该第一路径沿着弯针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该第二路径沿着弯针通过环状机针线的圈内而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进行以下控制,即,在缝制结束时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的状态下,使钩件从托刀沿第一路径前出并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而且使限制部件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现,在顺沿于第一路径的钩件后退时,由该钩件的钩部捕捉所述弯针线,而且由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现的限制部件使钩件前端停止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在钩件停止之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而再次使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使限制部件退避,由此,再开始可动部件的动作,利用托刀切断弯针线的捕捉部分,而且将钩件的进退路径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使钩件从托刀沿第二路径前出,进入卡合到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而且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前出,通过接下来的后退捕捉所述环状机针线和从该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利用托刀进行切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切线器的驱动部件配置在缝纫机背面的托架上,由固定于该托架的弹簧使限制部件出现,由抵抗所述弹簧进行作用的气缸使限制部件退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形成所述路径变更机构的一部分,由该气缸的动作变更钩件的进退路径。

说明书

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利用缝纫机在布料上形成双重环缝迹或偏平缝迹时、防止从缝迹的缝制完成端侧发生缝迹绽开的方法以及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公知有以下方案:在缝制结束时弯针前出至前进位置的状态下,使钩件与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卡合,用配置在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切断该弯针线的卡合部,其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后,用钩件捕捉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以及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用上述托刀切断各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该装置的动作在形成于布料的缝迹的终端实施绽开阻止处理,同时剩下弯针线的线头。另外,在把与钩件卡合的弯针线的卡合部用配置在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切断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时,配置在送线台的上游侧的微调器成为作用状态,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由U字形导线器及L字形导线器向线供给源侧被稍微拉回。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66191号公报(第1-11页、图1-14)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中,驱动缝纫机一针量时的由U字形导线器及L字形导线器形成的弯针线的拉回量不过是微小的量,在切断线后从布料终端下垂的线头的长度不能充分缩短。因此,为了作为缝制品使外表美观,存在缝制作业者必须用小镊子等把线头从布料中取出、或用剪刀等再次剪掉线头的端部这样的难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课题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在维持装置整体紧凑化的同时使留在布料中的弯针线的线头充分缩短、不需要处理线头的缝迹绽开防止方法及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在缝纫机中使用,该缝纫机具备至少一根机针和弯针,在布料上形成双重环缝迹,所述机针插通机针线、上下运动,所述弯针隔着该机针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进退摆动、插通弯针线,其特征在于,具备:切线器,该切线器包括配置在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在前端部具有抓线用的钩部且能够从托刀进退的钩件和使钩件进退的可动部件;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没,在出现时限制钩件的进退;路径变更机构,该路径变更机构将钩件的进退路径在通过环状机针线的后方之后变更为第一路径或者第二路径,该第一路径沿着弯针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该第二路径沿着弯针通过环状机针线的圈内而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进行以下控制,即,在缝制结束时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的状态下,从托刀使钩件沿第一路径前出并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而且使限制部件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现,在顺沿于第一路径的钩件后退时,由该钩件的钩部捕捉所述弯针线,而且由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现的限制部件使钩件前端停止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在钩件停止之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而再次使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使限制部件退避,由此,再开始可动部件的动作,利用托刀切断弯针线的捕捉部分,而且将钩件的进退路径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从托刀使钩件沿第二路径前出,进入卡合到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而且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前出,通过接下来的后退捕捉所述环状机针线和从该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利用托刀进行切断。

另外,把切线器的驱动部件配置在缝纫机背面的托架上,由固定在该托架上的弹簧使限制部件出现,而且由抵抗上述弹簧进行作用的气缸使限制部件退避是理想的;关于上述气缸也可以形成上述路径变更机构的一部分,由该气缸的动作变更钩件的进退路径。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前出的钩件沿弯针后退,在捕捉弯针线以后使该钩件从环状机针线错开而使钩件前端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停止,所以,由钩件形成的弯针线的卡合部成为未被切断而位于缝迹终端附近的状态,能够驱动缝纫机一针量而使弯针再次前出到前进位置。另外,由于前出的钩件首先沿着弯针后退,所以,能够切实由钩件捕捉弯针线。进而在驱动缝纫机一针量后,切断由钩件捕捉的弯针线的捕捉部,而且使该钩件进入卡合到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而且使其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前出,在该钩件后退时由该钩件捕捉上述环状机针线和从该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并利用托刀进行切断,所以,能够在维持装置整体的紧凑化的同时把不需要的弯针线的拉出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另外,通过把弯针线的拉出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可以使从布料终端下垂的线头的长度充分缩短,而不需要进行该线头的处理。

另外,通过把切线器的驱动部件配置在缝纫机背面的托架上,由固定在该托架上的弹簧进行限制部件的出现,而且由抵抗上述弹簧起作用的气缸进行限制部件的退避,这样可有效利用配置上空出的空间,实现装置整体的紧凑化。进而使在上述气缸形成上述路径变更机构的一部分,由该气缸的动作变更钩件的进退路径,这样可以减少装置的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周边构成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整体平面图。

图3是表示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部件展开图。

图4是在缝纫机中使用的弯针线的示意通线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控制部分的方框图。

图6是说明该装置的基本动作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

图8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

图9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

图15是表示钩件26的动作轨迹的示意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驱动部分的其他方案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7是说明该其他方案的主要部分的示意侧面图。

图18是说明搭载该其他方案时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基本动作的时序图。

图19是搭载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缝纫机的外观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3弯针;5、6机针;8、9机针线;8L、9L环状机针线;8LL、9LL新的环状机针线;10弯针线;11切线器;12托刀;26钩件;26a、26b钩部;27动作片;29第一长孔;30第二长孔;30a第一引导面;30b第二引导面;33螺钉;34套环;40、70第二气缸;50第三气缸;67限制片;69框线弯折型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适用于本发明的缝纫机具有臂部1A和机座部1B,机座部1B在前端侧具有缸座1b。在缸座1b上,设有在上下前后四方向运动并把布料向箭头F方向输送的送布牙2、在左右前后椭圆运动的弯针3、固定于螺钉孔4a的针板4(参照图2)。在缸座1b的上方设有针杆7。针杆7与臂部1A内的针杆上下驱动机构(未图示)连结,左机针5及右机针6安装在针杆7的下端。左右的机针5、6的前端部由针杆7的上下运动间歇地贯通针板。弯针3用螺钉3c固定在弯针轴3a前端的弯针基台3b上,弯针轴3a与针杆7的上下运动连动,在与送布方向F正交的方向摆动。即,弯针3在针板4的下方在隔着机针5、6的前端部的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进退摆动。当左右的机针5、6和弯针3协同动作时,如图7至图14所示,由插通在左右的机针5、6中的机针线8、9以及插通在弯针3中的弯针线10在布料W上形成双重环缝迹S。另外,机针线8、9及弯针线10经由张力赋予用的调线器TT与线供给源相连。另外,如图19所示,调线器TT具有公知的松线件TL,由松线件TL的动作同时解除对各线8、9、10的张力赋予。

在缸座1b的基部侧(右侧)设置由以下构成组成的切线器11。切线器11的托刀12配置在弯针3的后退位置侧,与钩件引导器13及板簧14一起利用螺钉15固定于托架16的前端部。经由垫片18固定于机座内盖17的螺钉19配置在形成于托架16的基端部的长孔16a内,托架16由垫片18可转动且滑动地支承。另外,插通在托架16的前端部的螺钉20、20贯通线保持弹簧21的长孔21a而旋入固定片22的螺钉孔22a。在托架16的基端部形成凹部16b。线弹簧23的一端与该凹部16b抵接,线弹簧23的另一端利用螺钉24固定在机座内盖17上。由此,托架16一直向固定于机座内盖17的卡固片25侧被施力。

在托刀12和钩件引导器13之间可滑动地配置成为可动刀的钩件26。该钩件26在腹侧前端部具有弯针线用钩部26a和机针线用钩部26b,钩件26的背侧大体为直线状。钩件26的基端部由螺钉28固定在动作片27。动作片27在横向长,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一长孔29及第二长孔30,螺钉31、33安装在机座内盖17上。插通在螺钉31上的圆形的套环32配置于第一长孔29内,插通在螺钉33上的圆形的套环34配置于第二长孔30内。即,动作片27由套环32、34可滑动地支承。动作片27与由螺钉35可转动支承于机座内盖17的联杆部件36连结,联杆部件36与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连结。第一气缸37配置在缝纫机背面的托架(未图示)上,当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进退时,驱动动作片27。另外,在动作片27形成突片27a,在托架16形成卡合突片27a用的卡合部16c。另外,以突片27a和卡合部16c适当地卡合的方式使托架16的一部分可滑动卡合在动作片27的两侧是理想的。

在动作片27的第二长孔3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向的第一引导面30a及第二引导面30b。第一引导面30a由在三方向连续延伸的凸轮面构成,同时第二引导面30b由在两方向连续延伸的凸轮面构成,由此两个引导面30a、30b的间隔在中途宽度大。另外,框线弯折弹簧38的一端用螺钉39固定在动作片27的基端部。框线弯折弹簧38的另一端固定在长方件41上,该长方件41固定于第二气缸40的活塞杆40a。当第二气缸40的活塞杆40a进退时,第二长孔30的第一引导面30a或者第二引导面30b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另外,第三气缸50与第一气缸37相向配置。在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前出时,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沿箭头X方向前出的话,则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沿箭头Y方向追赶规定量。由此,钩件26移到中间位置。

另外,线道引导器42用螺钉43固定在动作片27,在机座内盖17的端部固定U字形导线器44。在该线道引导器42和弯针3之间固定配置公知的送线台45,在U字形导线器44和调线器TT之间配置微调器46。送线台45具有一对L字形导线器45a、45a,从送线台45出没的蛤蜊状凸轮(未图示)在出现时与L字形导线器45a、45a之间的弯针线10卡合。微调器46具有由弹簧47压接的两片调线盘48、48、和在作用时在两调线盘48、48之间夹装爪49a的解除部件49。由弹簧47形成的调线盘48、48的压接力比配置于线供给源侧的调线器TT的压接力强,当该压接力作用在弯针线10时,弯针线10不会由调线器TT向弯针3侧拉出。另外,通常在微调器的调线盘48、48之间夹装爪49a,不向调线盘48、48之间的弯针线10赋予张力。

如图5所示,本发明作为控制机构具有CPU51、ROM52、RAM53。构成为由CPU51发出的指令借助I/O54适当地传递给各部件的气缸37、40、50,构成为在踏入或踏回踏板55时产生的信号借助于I/O54进入CPU51。另外,缝纫机用马达56、松线缸57及升降器58也借助于I/O54与CPU51连接。另外,在ROM52存储各部件的基本动作程序,在RAM53存储各部件的动作关联数据。

在参照图6的时序图及图7到图14的动作工序图的同时对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控制流程进行说明。

当伴随着布料W的缝制完成而解除踏板55的踏入时,踏板55返回到中间位置,如图7所示,在机针5、6位于上止点、弯针3位于前进位置的状态下,缝纫机马达停止。其后,当踏回踏板55时,在规定时间T1后,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前出,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在箭头X方向追赶规定量。由该活塞杆37a的规定量的后退移动使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此时,第二气缸40的活塞杆40a前出,在第二长孔30的第一引导面30a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的状态下,动作片27动作。另外,伴随动作片27的前出,托架16在中途、即在与卡固片25接触之前一起前出。接着,动作片27前出,动作片27的突片27a从托架16的卡合部16c离开。由此,钩件26从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之间前出,钩件26的前端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停止。

在从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前出经过规定时间T2之后,使第一气缸37动作,使活塞杆37a向箭头X方向后退规定时间T3的时间。由活塞杆37a的后退使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如图8所示,动作片27的钩件26前出到最前方位置。通过由两个气缸37、50形成的动作片27的前出动作,钩件26沿着图15中的点划线所示的第一路径(a→b1→c→d)、即在通过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9L的圈外的同时与从环状机针线8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卡合的路径进行去往运动。另外,在顺沿于第一路径的钩件26的去往运动结束时,钩件26的背侧与环状机针线8L、9L接触,钩件26的钩部26a成为穿越弯针线10a旁边的状态。另外,此时,线道引导器42与动作片27一起向弯针3侧前出,U字形导线器44和L字形导线器45之间的弯针线10由线道引导器42操纵。由此,可适度维持弯针线10的张紧状态。

在从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后退经过规定时间T3之后,活塞杆37a向箭头Y方向前出,活塞杆37a的前端与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相碰,在中途停止。由活塞杆37a的前出使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后退。此时,维持活塞杆40a的前出,钩件26沿第一路径返回运动到中途。即,在前出的钩件26沿弯针3后退时,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捕捉从环状机针线8L到弯针3的孔眼3e的弯针线10a,其后,该钩件26从弯针3错开的同时进一步后退而在中途停止。由此,如图9所示,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在捕捉了弯针线10a的状态下位于环状机针线8L、9L的后方(中间位置)。

在钩件26在中途停止起经过规定时间T4之后,当驱动缝纫机一针量时,机针5、6经过下止点(参照图10)而上升,同时弯针3从后退位置前出。如图11所示,弯针3在前出时捕捉形成于机针5、6后部的新的环状机针线8LL、9LL。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经过规定时间T5之后,使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向箭头Y方向后退。由此,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再开始前出,动作片27后退。由该动作片27的后退,钩件26的钩部26a把弯针线10a拉到托刀12,该弯针线10a的卡合部分由钩部26a和托刀12的协同动作而切断。即,钩件26的后退由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限制。另外,此时,使第二气缸40动作,使活塞杆40a后退,成为第二长孔30的第二引导面30b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的状态。由此,下次的钩件26去往运动路径由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进而,此时,使松线装置TL动作,同时解除各线8、9、10的张力赋予。另外,如图12所示,由切断而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由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夹持。接着,当钩件26后退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与托架16的卡合部16c卡合,其后,动作片27和托架16一起后退。然后,使解除部件49的爪49a后退,由弹簧47形成的调线盘48、48的压接力赋予给弯针线10。

在从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后退经过规定时间T6之后,使第一气缸37动作,使活塞杆37a向箭头X方向后退规定时间T7的时间。由活塞杆37a的后退使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前出到针板4侧。此时,第二气缸40的活塞杆40a后退,在第二长孔30的第二引导面30b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的状态下,动作片27动作。另外,伴随着动作片27的前出,托架16在中途、即在与卡固片25接触之前一起前出。由此,钩件26和托刀12从待机位置移动到作用位置。

接着,当使动作片27前出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离开托架16的卡合部16c,同时,钩件26从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之间前出,如图13所示,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的端部被释放,从缝迹S的最终端下垂。由该动作片27的一连串的前出动作,钩件26沿着图15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二路径(a→b2→c→d)、即与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L、9LL进入卡合且与从环状机针线8LL到弯针3的孔眼3e的弯针线10aa卡合的路径去往运动。另外,在顺沿于第二路径的钩件26的去往运动结束时,钩部26a、26b成为通过环状机针线8LL、9LL的圈内的状态。另外,此时,线道引导器42与动作片27一起向弯针3侧前出,U字形导线器44和L字形导线器45之间的弯针线10由线道引导器42操纵。由此,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从缝迹S向弯针3侧被稍微拉回,可以缩短从缝迹S终端的下垂量。

其后,使第一气缸37动作,使活塞杆37a在箭头Y方向前出。由活塞杆37的前出,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后退。此时,维持活塞杆40a的后退,钩件26沿第二路径返回运动。由该返回运动,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牵引从环状机针线8L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a,机针线用钩部26b牵引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L、9LL。由于当由钩部26b捕捉环状机针线8LL、9LL时,使松线装置TL动作,所以,环状机针线8LL、9LL的牵引可顺畅进行。另外,当钩部26a、26b到达托刀12时,由两者的协同动作切断各线8LL、9LL、10aa的卡合部分。由该切断最终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z由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夹持,如图14所示,弯针线的线头10xx留在缝迹S的最终端。

进而当钩件26后退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与托架16的卡合部16c卡合,动作片27和托架16一起后退。在活塞杆37a的再前出时使由松线装置TL形成的各线8、9、10的张力赋予再开始。其后,当经过规定时间T8时,由升降器的上升而可取下布料,本装置的动作完成。顺便提及,当解除踏板55的踏回时,踏板55回到中间位置。只要通过由钩件26形成的第一次切断留在布料W侧的弯针线10y不从缝迹S终端的左侧环状机针线Se被拉出,就不会在布料的缝制完成端产生绽开。另外,留在缝迹S终端的弯针线的线头10xx即使保持原样的状态也没有特别的问题,但在有影响时只要拉出线头的端部去除即可。另外,这次,对于留在布料W侧的弯针线10y及缝迹S终端的线头10xx,从缝迹S终端的左侧环状机针线Se的垂下量大体相同,不会影响外观。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前出的钩件26在中途停止,第三气缸的活塞杆50a在追赶第一气缸的活塞杆37a的同时在该活塞杆37a的前出路径上出现,但是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使第一气缸的活塞杆37a本身后退以后使限制片在活塞杆37a的前出路径上出现,由此可以使前出的钩件26在后退时在中途停止。这样构成的具体例在图16及图17中表示。如图16所示,固定于第一气缸37的圆状板59和固定于缝纫机背面的托架60用螺钉62、62安装在多个圆筒体61、61上,可滑动支承在托架60的突片60a、60b上的支承轴63并列设置在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上。活塞杆37a和支承轴63在前端由动作片64连接,支承轴63与活塞杆37a偕同地进退运动。动作片64借助于连杆65与联杆部件36连结,缠绕在支承轴63上的螺旋弹簧66定位于托架60的突片60a、60b之间。另外,螺旋弹簧66的一端与托架的突片60b卡合,另一端与固定于支承轴63的筒状的套环63a卡合。

另外,如图17所示,在托架60上用螺钉68可转动地固定限制片67。固定于托架60上的框线弯折型的弹簧69向限制片67施力,在支承轴63的最为前出时,限制片67与筒状套环63a的外周接触。在支承轴63与活塞杆37a一起后退时,限制片67直接与支承轴63接触,活塞杆37a及支承轴63的再前出由限制片67限制在中途。钩件26由该限制在中途停止。另外,第二气缸70在限制片67的转动方向相向配置,安装在框线弯折弹簧38的长方件41固定在第二气缸70上。即,第二气缸70兼用了前面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气缸40和第三气缸50的一部,其配置方向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气缸40的方向相反。当第二气缸70的活塞杆70a前出时,钩件26去往运动路径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同时,限制片67离开支承轴63,解除对套环63a的限制。由此,活塞杆37a与支承轴63一起前出到当初的位置。

参照图18的同时说明这样的其他构成时的控制流程。

当随着布料W完成缝制而解除踏板55的踏入时,踏板55返回到中间位置,如图7所示,在机针5、6位于上止点、弯针3位于前进位置的状态下,缝纫机马达停止。其后,当踏回踏板55时,在规定时间T1之后第一气缸37动作,活塞杆37a向箭头X方向后退规定时间T3的时间。活塞杆37a的后退移动借助于动作片64传递给连杆65,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当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时,如图8所示,动作片27的钩件26前出到最前方位置。通过由第一气缸37形成的动作片27的前出动作,钩件26沿图15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一路径(a→b1→c→d)、即通过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9L的圈外同时与从环状机针线8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卡合的路径进行去往运动。

另外,在活塞杆37a后退时,支承轴63也与套环63a一起后退,限制片67由框线弯折型弹簧69的作用直接与支承轴63接触。另外,在顺沿于第一路径的钩件26的去往运动结束时,钩件26的背侧与环状机针线8L、9L接触,钩件26的钩部26a成为穿越弯针线10a旁边的状态。顺便提及,在钩件26的去往运动结束时,线道引导器42与动作片27一起向弯针3侧前出,U字形导线器44和L字形导线器45之间的弯针线10由线道引导器42操纵。由此,可适度地维持弯针线10的张紧状态。

在从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后退经过规定时间T3之后,活塞杆37a与支承轴63一起在箭头Y方向前出,固定于支承轴63的套环63a与限制片67相碰时,活塞杆37a的前端停止。由活塞杆37a的前出,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后退。此时,首先钩件26沿第一路径返回运动到中途。即,在前出的钩件26沿弯针3后退时,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捕捉从环状机针线8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其后,该钩件26从弯针3错开同时进一步后退而在中途停止。由此,如图9所示,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在捕捉了弯针线10a的状态下在环状机针线8L、9L的后方(中间位置)停止。

在从钩件26在中途停止起经过规定时间T4之后,当驱动缝纫机一针量时,机针5、6经过下止点(参照图10)上升,同时弯针3从后退位置前进。如图11所示,弯针3在前进时捕捉形成于机针5、6后部的新的环状机针线8LL、9LL。在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经过规定时间T5之后,使第二气缸70的活塞杆70a前出。由此,限制片67从支承轴63离开,同时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再开始前出,动作片27后退。由该动作片27的后退,钩件26的钩部26a把弯针线10a拉到托刀12,该弯针线10a的卡合部分由钩部26a和托刀12的协同动作被切断。另外,由于在使第二气缸70的活塞杆70a前出时借助于长方件41使框线弯折弹簧38动作,所以,成为第二长孔30的第二引导面30b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的状态。由此,下次的钩件26去往运动路径由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进而,此时,使松线装置TL动作,同时解除各线8、9、10的张力赋予。另外,如图12所示,由切断而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由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夹持。接着,当钩件26后退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与托架16的卡合部16c卡合,其后,动作片27和托架16一起后退。然后,使解除部件49的爪49a后退,由弹簧47形成的调线盘48、48的压接力赋予给弯针线10。

在从第二气缸70的活塞杆70a前出经过规定时间T6之后,使第一气缸37动作,使活塞杆37a向箭头X方向后退规定时间T7的时间。由活塞杆37a的后退,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前出到针板4侧。此时,第二气缸70的活塞杆70a前出,在第二长孔30的第二引导面30b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的状态下,动作片27动作。另外,伴随着动作片27的前出,托架16在中途、即在与卡固片25接触之前一起前出。由此,钩件26和托刀12从待机位置移动到作用位置。

接着,当使动作片27前出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离开托架16的卡合部16c,同时,钩件26从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之间前出,如图13所示,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的端部被释放,从缝迹S的最终端下垂。由该动作片27的一连串的前出动作,钩件26沿图15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二路径(a→b2→c→d)、即与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L、9LL进入卡合同时与从环状机针线8L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a卡合的路径进行去往运动。另外,在顺沿于第二路径的钩件26的去往运动结束时,钩部26a、26b成为通过环状机针线8LL、9LL的圈内的状态。另外,此时,线道引导器42与动作片27一起向弯针3侧前出,U字形导线器44和L字形导线器45之间的弯针线10由线道引导器42操纵。由此,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从缝迹S向弯针3侧稍微被拉回,可以缩短从缝迹S终端的垂下量。

其后,使第一气缸37动作,使活塞杆37a向箭头Y方向前出。由活塞杆37的前出,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后退。此时,维持活塞杆70a的前出,钩件26沿第二路径返回运动。由该返回运动,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牵引从环状机针线8L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a,机针线用钩部26b牵引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L、9LL。由于当由钩部26b捕捉环状机针线8LL、9LL时使松线装置TL动作,所以,环状机针线8LL、9LL的牵引可顺畅进行。另外,当钩部26a、26b到达托刀12时,由两者的协同动作切断各线8LL、9LL、10aa的卡合部分。由该切断最终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z由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夹持,如图14所示,弯针线的线头10xx留在缝迹S的最终端。

当进一步使钩件26后退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与托架16的卡合部16c卡合,动作片27和托架16一起后退。在活塞杆37a的再前出时,再开始由松线装置TL形成的各线8、9、10的张力赋予。其后,当经过规定时间T8时,由升降器的上升可取下布料,本装置的动作完成。在这样形成的其他构成时,可减少气缸数量,实现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另外,可以省略前面的实施方式进行的“使第三气缸50动作而使钩件26前出到中途”的事前工序。即,当设成该其他构成时,可以去掉前面的实施方式的控制流程中的规定时间T2,可以短缩装置整体的动作时间。

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02828A43申请公布日20110406CN102002828ACN102002828A21申请号201010268806022申请日20100830200920056620090831JPD05B65/0620060171申请人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地址日本大阪府72发明人当铭文郎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代理人李洋54发明名称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57摘要本发明提供在保持装置整体紧凑化同时可使留在布料中的弯针线的线头充分短、不需要处理线头的缝迹绽开防止方法及其装置。该装置具有配置于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由托刀往复移动的钩。

2、件、限制钩件进退的限制部件、变更钩件的往复移动路径的路径变更机构,进而具有进行以下控制的控制机构,即在缝制结束时使钩件前出,与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卡合,在钩件后退时捕捉上述弯针线后用限制部件使该钩件的前端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停止,钩件停止后变更钩件的往复移动路径,同时,驱动缝纫机一针量再次使弯针前进,使钩件去往运动,前出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并卡合,同时,与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卡合,接着通过返回运动由托刀切断各线的卡合部。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8页附图16页CN102002840A1/1页21一种缝迹绽开防止方。

3、法,该缝迹绽开防止方法在由缝纫机进行的布料的缝制中使用,该缝纫机具备至少一根机针和弯针,所述机针插通机针线、上下运动,所述弯针隔着该机针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进退摆动、插通与所述机针线协同动作地形成双重环缝迹的弯针线,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步骤,在缝制结束时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的状态下,由配置在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使钩件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前出;第二步骤,在使前出的钩件沿弯针后退而捕捉到弯针线后,使该钩件从弯针错开,使钩件前端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停止;第三步骤,在第二步骤之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地再次使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和第四步骤,在第三步骤之后,切断由钩件捕捉的弯针线的捕捉部,接着使。

4、该钩件进入卡合到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而且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前出,在该钩件后退时,由该钩件捕捉所述环状机针线和从该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利用托刀进行切断。2一种缝迹绽开防止装置,该缝迹绽开防止装置在缝纫机中使用,该缝纫机具备至少一根机针和弯针,在布料上形成双重环缝迹,所述机针插通机针线、上下运动,所述弯针隔着该机针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进退摆动、插通弯针线,其特征在于,具备切线器,该切线器包括配置在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在前端部具有抓线用的钩部且能够从托刀进退的钩件、使钩件进退的可动部件;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没,在出现时限制钩件的进退;路径变更机构,该。

5、路径变更机构将钩件的进退路径在通过环状机针线的后方之后变更为第一路径或者第二路径,该第一路径沿着弯针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该第二路径沿着弯针通过环状机针线的圈内而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进行以下控制,即,在缝制结束时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的状态下,使钩件从托刀沿第一路径前出并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而且使限制部件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现,在顺沿于第一路径的钩件后退时,由该钩件的钩部捕捉所述弯针线,而且由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现的限制部件使钩件前端停止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在钩件停止之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而再次使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使限制部件退避,由此,再开始可。

6、动部件的动作,利用托刀切断弯针线的捕捉部分,而且将钩件的进退路径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使钩件从托刀沿第二路径前出,进入卡合到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而且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前出,通过接下来的后退捕捉所述环状机针线和从该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利用托刀进行切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切线器的驱动部件配置在缝纫机背面的托架上,由固定于该托架的弹簧使限制部件出现,由抵抗所述弹簧进行作用的气缸使限制部件退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形成所述路径变更机构的一部分,由该气缸的动作变更钩件的进退路径。权利要求书CN10200282。

7、8ACN102002840A1/8页3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利用缝纫机在布料上形成双重环缝迹或偏平缝迹时、防止从缝迹的缝制完成端侧发生缝迹绽开的方法以及装置。背景技术0002作为现有技术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公知有以下方案在缝制结束时弯针前出至前进位置的状态下,使钩件与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卡合,用配置在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切断该弯针线的卡合部,其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后,用钩件捕捉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以及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用上述托刀切断各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该装置的动作在形成于布料的缝迹的终端实施绽开阻止处理,同时剩下弯针线的线头。另外,。

8、在把与钩件卡合的弯针线的卡合部用配置在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切断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时,配置在送线台的上游侧的微调器成为作用状态,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由U字形导线器及L字形导线器向线供给源侧被稍微拉回。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66191号公报第111页、图1140004但是,在现有技术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中,驱动缝纫机一针量时的由U字形导线器及L字形导线器形成的弯针线的拉回量不过是微小的量,在切断线后从布料终端下垂的线头的长度不能充分缩短。因此,为了作为缝制品使外表美观,存在缝制作业者必须用小镊子等把线头从布料中取出、或用剪刀等再次剪掉线头的端部这样的难点。发明内容0005因此,本发明。

9、课题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在维持装置整体紧凑化的同时使留在布料中的弯针线的线头充分缩短、不需要处理线头的缝迹绽开防止方法及其装置。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在缝纫机中使用,该缝纫机具备至少一根机针和弯针,在布料上形成双重环缝迹,所述机针插通机针线、上下运动,所述弯针隔着该机针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进退摆动、插通弯针线,其特征在于,具备切线器,该切线器包括配置在弯针的后退位置侧的托刀、在前端部具有抓线用的钩部且能够从托刀进退的钩件和使钩件进退的可动部件;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没,在出现时限制钩件的进退;路径变更机构,该路径变更机构将钩件的进退路径在通过环状机针线的后方之后变更。

10、为第一路径或者第二路径,该第一路径沿着弯针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该第二路径沿着弯针通过环状机针线的圈内而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进行以下控制,即,在缝制结束时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的状态下,从托刀使钩件沿第一路径前出并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而且使限制部件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现,在顺沿于第一路径的钩件后退时,由该钩件的钩部捕捉所述弯针线,而且由在可动部件的路径上出现的限制部件使钩件前端停止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在钩件停止之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而再次使弯针前出到前进位置,使限制部件退避,由此,再开始可动部件的动作,利用托刀切断弯针线的捕捉部分,而且将钩件的进。

11、退路径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说明书CN102002828ACN102002840A2/8页4从托刀使钩件沿第二路径前出,进入卡合到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而且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前出,通过接下来的后退捕捉所述环状机针线和从该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利用托刀进行切断。0007另外,把切线器的驱动部件配置在缝纫机背面的托架上,由固定在该托架上的弹簧使限制部件出现,而且由抵抗上述弹簧进行作用的气缸使限制部件退避是理想的;关于上述气缸也可以形成上述路径变更机构的一部分,由该气缸的动作变更钩件的进退路径。0008根据本发明,由于使前出的钩件沿弯针后退,在捕捉弯针线以后使该钩件从环状机针线。

12、错开而使钩件前端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停止,所以,由钩件形成的弯针线的卡合部成为未被切断而位于缝迹终端附近的状态,能够驱动缝纫机一针量而使弯针再次前出到前进位置。另外,由于前出的钩件首先沿着弯针后退,所以,能够切实由钩件捕捉弯针线。进而在驱动缝纫机一针量后,切断由钩件捕捉的弯针线的捕捉部,而且使该钩件进入卡合到由弯针捕捉的环状机针线,而且使其朝向从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前出,在该钩件后退时由该钩件捕捉上述环状机针线和从该环状机针线到弯针的弯针线,并利用托刀进行切断,所以,能够在维持装置整体的紧凑化的同时把不需要的弯针线的拉出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另外,通过把弯针线的拉出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可以使从布料。

13、终端下垂的线头的长度充分缩短,而不需要进行该线头的处理。0009另外,通过把切线器的驱动部件配置在缝纫机背面的托架上,由固定在该托架上的弹簧进行限制部件的出现,而且由抵抗上述弹簧起作用的气缸进行限制部件的退避,这样可有效利用配置上空出的空间,实现装置整体的紧凑化。进而使在上述气缸形成上述路径变更机构的一部分,由该气缸的动作变更钩件的进退路径,这样可以减少装置的部件数量。附图说明0010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周边构成的示意立体图。0011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整体平面图。0012图3是表示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部件展开图。0013图4是在缝纫机中使用的弯针线的示意通线图。。

14、0014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控制部分的方框图。0015图6是说明该装置的基本动作的时序图。0016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0017图8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0018图9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0019图10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0020图11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0021图12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0022图13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0023图14是表示该装置的动作工序的示意立体图。0024图15是表示钩件26的动作轨迹的示意说明图。0025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缝。

15、迹绽开防止装置的驱动部分的其他方案的主要部分平面说明书CN102002828ACN102002840A3/8页5图。0026图17是说明该其他方案的主要部分的示意侧面图。0027图18是说明搭载该其他方案时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基本动作的时序图。0028图19是搭载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缝纫机的外观立体图。0029附图标记说明00303弯针;5、6机针;8、9机针线;8L、9L环状机针线;8LL、9LL新的环状机针线;10弯针线;11切线器;12托刀;26钩件;26A、26B钩部;27动作片;29第一长孔;30第二长孔;30A第一引导面;30B第二引导面;33螺钉;34套环;40、70第二气。

16、缸;50第三气缸;67限制片;69框线弯折型弹簧。具体实施方式0031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适用于本发明的缝纫机具有臂部1A和机座部1B,机座部1B在前端侧具有缸座1B。在缸座1B上,设有在上下前后四方向运动并把布料向箭头F方向输送的送布牙2、在左右前后椭圆运动的弯针3、固定于螺钉孔4A的针板4参照图2。在缸座1B的上方设有针杆7。针杆7与臂部1A内的针杆上下驱动机构未图示连结,左机针5及右机针6安装在针杆7的下端。左右的机针5、6的前端部由针杆7的上下运动间歇地贯通针板。弯针3用螺钉3C固定在弯针轴3A前端的弯针基台3B上,弯针轴3A与针杆7的上下运动连动,在与送布方向F正交的。

17、方向摆动。即,弯针3在针板4的下方在隔着机针5、6的前端部的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进退摆动。当左右的机针5、6和弯针3协同动作时,如图7至图14所示,由插通在左右的机针5、6中的机针线8、9以及插通在弯针3中的弯针线10在布料W上形成双重环缝迹S。另外,机针线8、9及弯针线10经由张力赋予用的调线器TT与线供给源相连。另外,如图19所示,调线器TT具有公知的松线件TL,由松线件TL的动作同时解除对各线8、9、10的张力赋予。0032在缸座1B的基部侧右侧设置由以下构成组成的切线器11。切线器11的托刀12配置在弯针3的后退位置侧,与钩件引导器13及板簧14一起利用螺钉15固定于托架16的前端部。

18、。经由垫片18固定于机座内盖17的螺钉19配置在形成于托架16的基端部的长孔16A内,托架16由垫片18可转动且滑动地支承。另外,插通在托架16的前端部的螺钉20、20贯通线保持弹簧21的长孔21A而旋入固定片22的螺钉孔22A。在托架16的基端部形成凹部16B。线弹簧23的一端与该凹部16B抵接,线弹簧23的另一端利用螺钉24固定在机座内盖17上。由此,托架16一直向固定于机座内盖17的卡固片25侧被施力。0033在托刀12和钩件引导器13之间可滑动地配置成为可动刀的钩件26。该钩件26在腹侧前端部具有弯针线用钩部26A和机针线用钩部26B,钩件26的背侧大体为直线状。钩件26的基端部由螺钉。

19、28固定在动作片27。动作片27在横向长,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一长孔29及第二长孔30,螺钉31、33安装在机座内盖17上。插通在螺钉31上的圆形的套环32配置于第一长孔29内,插通在螺钉33上的圆形的套环34配置于第二长孔30内。即,动作片27由套环32、34可滑动地支承。动作片27与由螺钉35可转动支承于机座内盖17的联杆部件36连结,联杆部件36与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连结。第一气缸37配置在缝纫机背面的托架未图示上,当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进退时,驱动动作片27。另外,在动作片27形成突片27A,在托架16形成卡合突片27A用的卡合部16C。另外,以突片说明书CN102002828。

20、ACN102002840A4/8页627A和卡合部16C适当地卡合的方式使托架16的一部分可滑动卡合在动作片27的两侧是理想的。0034在动作片27的第二长孔3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向的第一引导面30A及第二引导面30B。第一引导面30A由在三方向连续延伸的凸轮面构成,同时第二引导面30B由在两方向连续延伸的凸轮面构成,由此两个引导面30A、30B的间隔在中途宽度大。另外,框线弯折弹簧38的一端用螺钉39固定在动作片27的基端部。框线弯折弹簧38的另一端固定在长方件41上,该长方件41固定于第二气缸40的活塞杆40A。当第二气缸40的活塞杆40A进退时,第二长孔30的第一引导面30A或者第二引导面。

21、30B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另外,第三气缸50与第一气缸37相向配置。在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前出时,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沿箭头X方向前出的话,则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沿箭头Y方向追赶规定量。由此,钩件26移到中间位置。0035另外,线道引导器42用螺钉43固定在动作片27,在机座内盖17的端部固定U字形导线器44。在该线道引导器42和弯针3之间固定配置公知的送线台45,在U字形导线器44和调线器TT之间配置微调器46。送线台45具有一对L字形导线器45A、45A,从送线台45出没的蛤蜊状凸轮未图示在出现时与L字形导线器45A、45A之间的弯针线10卡合。微调器46具有。

22、由弹簧47压接的两片调线盘48、48、和在作用时在两调线盘48、48之间夹装爪49A的解除部件49。由弹簧47形成的调线盘48、48的压接力比配置于线供给源侧的调线器TT的压接力强,当该压接力作用在弯针线10时,弯针线10不会由调线器TT向弯针3侧拉出。另外,通常在微调器的调线盘48、48之间夹装爪49A,不向调线盘48、48之间的弯针线10赋予张力。0036如图5所示,本发明作为控制机构具有CPU51、ROM52、RAM53。构成为由CPU51发出的指令借助I/O54适当地传递给各部件的气缸37、40、50,构成为在踏入或踏回踏板55时产生的信号借助于I/O54进入CPU51。另外,缝纫机用。

23、马达56、松线缸57及升降器58也借助于I/O54与CPU51连接。另外,在ROM52存储各部件的基本动作程序,在RAM53存储各部件的动作关联数据。0037在参照图6的时序图及图7到图14的动作工序图的同时对本发明的缝迹绽开防止装置的控制流程进行说明。0038当伴随着布料W的缝制完成而解除踏板55的踏入时,踏板55返回到中间位置,如图7所示,在机针5、6位于上止点、弯针3位于前进位置的状态下,缝纫机马达停止。其后,当踏回踏板55时,在规定时间T1后,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前出,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在箭头X方向追赶规定量。由该活塞杆37A的规定量的后退移动使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

24、。此时,第二气缸40的活塞杆40A前出,在第二长孔30的第一引导面30A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的状态下,动作片27动作。另外,伴随动作片27的前出,托架16在中途、即在与卡固片25接触之前一起前出。接着,动作片27前出,动作片27的突片27A从托架16的卡合部16C离开。由此,钩件26从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之间前出,钩件26的前端在环状机针线的后方停止。0039在从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前出经过规定时间T2之后,使第一气缸37动作,使活塞杆37A向箭头X方向后退规定时间T3的时间。由活塞杆37A的后退使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如图8所示,动作片27的钩件26前出到最前方位置。

25、。通过由两个说明书CN102002828ACN102002840A5/8页7气缸37、50形成的动作片27的前出动作,钩件26沿着图15中的点划线所示的第一路径AB1CD、即在通过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9L的圈外的同时与从环状机针线8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卡合的路径进行去往运动。另外,在顺沿于第一路径的钩件26的去往运动结束时,钩件26的背侧与环状机针线8L、9L接触,钩件26的钩部26A成为穿越弯针线10A旁边的状态。另外,此时,线道引导器42与动作片27一起向弯针3侧前出,U字形导线器44和L字形导线器45之间的弯针线10由线道引导器42操纵。由此,可适度维持弯针线10的张紧状态。

26、。0040在从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后退经过规定时间T3之后,活塞杆37A向箭头Y方向前出,活塞杆37A的前端与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相碰,在中途停止。由活塞杆37A的前出使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后退。此时,维持活塞杆40A的前出,钩件26沿第一路径返回运动到中途。即,在前出的钩件26沿弯针3后退时,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捕捉从环状机针线8L到弯针3的孔眼3E的弯针线10A,其后,该钩件26从弯针3错开的同时进一步后退而在中途停止。由此,如图9所示,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在捕捉了弯针线10A的状态下位于环状机针线8L、9L的后方中间位置。0041在钩件26在。

27、中途停止起经过规定时间T4之后,当驱动缝纫机一针量时,机针5、6经过下止点参照图10而上升,同时弯针3从后退位置前出。如图11所示,弯针3在前出时捕捉形成于机针5、6后部的新的环状机针线8LL、9LL。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经过规定时间T5之后,使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向箭头Y方向后退。由此,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再开始前出,动作片27后退。由该动作片27的后退,钩件26的钩部26A把弯针线10A拉到托刀12,该弯针线10A的卡合部分由钩部26A和托刀12的协同动作而切断。即,钩件26的后退由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限制。另外,此时,使第二气缸40动作,使活塞杆40A后退,成为第二长孔3。

28、0的第二引导面30B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的状态。由此,下次的钩件26去往运动路径由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进而,此时,使松线装置TL动作,同时解除各线8、9、10的张力赋予。另外,如图12所示,由切断而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由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夹持。接着,当钩件26后退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与托架16的卡合部16C卡合,其后,动作片27和托架16一起后退。然后,使解除部件49的爪49A后退,由弹簧47形成的调线盘48、48的压接力赋予给弯针线10。0042在从第三气缸50的活塞杆50A后退经过规定时间T6之后,使第一气缸37动作,使活塞杆37A向箭头X方向后退规定时间T。

29、7的时间。由活塞杆37A的后退使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前出到针板4侧。此时,第二气缸40的活塞杆40A后退,在第二长孔30的第二引导面30B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的状态下,动作片27动作。另外,伴随着动作片27的前出,托架16在中途、即在与卡固片25接触之前一起前出。由此,钩件26和托刀12从待机位置移动到作用位置。0043接着,当使动作片27前出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离开托架16的卡合部16C,同时,钩件26从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之间前出,如图13所示,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的端部被释放,从缝迹S的最终端下垂。由该动作片27的一连串的前出动作,钩件26沿着。

30、图15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二路径AB2CD、即与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L、9LL进入卡合且与从环状机针线8LL到弯针3的孔眼3E的弯针线10AA卡合的路径去往运动。另外,在顺沿于第二路径的钩件26的去往运动结束时,钩部26A、26B成为通过环说明书CN102002828ACN102002840A6/8页8状机针线8LL、9LL的圈内的状态。另外,此时,线道引导器42与动作片27一起向弯针3侧前出,U字形导线器44和L字形导线器45之间的弯针线10由线道引导器42操纵。由此,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从缝迹S向弯针3侧被稍微拉回,可以缩短从缝迹S终端的下垂量。0044其后,使第一气缸37动。

31、作,使活塞杆37A在箭头Y方向前出。由活塞杆37的前出,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后退。此时,维持活塞杆40A的后退,钩件26沿第二路径返回运动。由该返回运动,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牵引从环状机针线8L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A,机针线用钩部26B牵引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L、9LL。由于当由钩部26B捕捉环状机针线8LL、9LL时,使松线装置TL动作,所以,环状机针线8LL、9LL的牵引可顺畅进行。另外,当钩部26A、26B到达托刀12时,由两者的协同动作切断各线8LL、9LL、10AA的卡合部分。由该切断最终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Z由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夹持,。

32、如图14所示,弯针线的线头10XX留在缝迹S的最终端。0045进而当钩件26后退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与托架16的卡合部16C卡合,动作片27和托架16一起后退。在活塞杆37A的再前出时使由松线装置TL形成的各线8、9、10的张力赋予再开始。其后,当经过规定时间T8时,由升降器的上升而可取下布料,本装置的动作完成。顺便提及,当解除踏板55的踏回时,踏板55回到中间位置。只要通过由钩件26形成的第一次切断留在布料W侧的弯针线10Y不从缝迹S终端的左侧环状机针线SE被拉出,就不会在布料的缝制完成端产生绽开。另外,留在缝迹S终端的弯针线的线头10XX即使保持原样的状态也没有特别的问题,但在有影响。

33、时只要拉出线头的端部去除即可。另外,这次,对于留在布料W侧的弯针线10Y及缝迹S终端的线头10XX,从缝迹S终端的左侧环状机针线SE的垂下量大体相同,不会影响外观。004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前出的钩件26在中途停止,第三气缸的活塞杆50A在追赶第一气缸的活塞杆37A的同时在该活塞杆37A的前出路径上出现,但是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使第一气缸的活塞杆37A本身后退以后使限制片在活塞杆37A的前出路径上出现,由此可以使前出的钩件26在后退时在中途停止。这样构成的具体例在图16及图17中表示。如图16所示,固定于第一气缸37的圆状板59和固定于缝纫机背面的托架60用螺钉62、62安。

34、装在多个圆筒体61、61上,可滑动支承在托架60的突片60A、60B上的支承轴63并列设置在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上。活塞杆37A和支承轴63在前端由动作片64连接,支承轴63与活塞杆37A偕同地进退运动。动作片64借助于连杆65与联杆部件36连结,缠绕在支承轴63上的螺旋弹簧66定位于托架60的突片60A、60B之间。另外,螺旋弹簧66的一端与托架的突片60B卡合,另一端与固定于支承轴63的筒状的套环63A卡合。0047另外,如图17所示,在托架60上用螺钉68可转动地固定限制片67。固定于托架60上的框线弯折型的弹簧69向限制片67施力,在支承轴63的最为前出时,限制片67与筒状套环6。

35、3A的外周接触。在支承轴63与活塞杆37A一起后退时,限制片67直接与支承轴63接触,活塞杆37A及支承轴63的再前出由限制片67限制在中途。钩件26由该限制在中途停止。另外,第二气缸70在限制片67的转动方向相向配置,安装在框线弯折弹簧38的长方件41固定在第二气缸70上。即,第二气缸70兼用了前面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气缸40和第三气缸50的一部,其配置方向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气缸40的方向相反。当第二说明书CN102002828ACN102002840A7/8页9气缸70的活塞杆70A前出时,钩件26去往运动路径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同时,限制片67离开支承轴63,解除对套环63A的限制。

36、。由此,活塞杆37A与支承轴63一起前出到当初的位置。0048参照图18的同时说明这样的其他构成时的控制流程。0049当随着布料W完成缝制而解除踏板55的踏入时,踏板55返回到中间位置,如图7所示,在机针5、6位于上止点、弯针3位于前进位置的状态下,缝纫机马达停止。其后,当踏回踏板55时,在规定时间T1之后第一气缸37动作,活塞杆37A向箭头X方向后退规定时间T3的时间。活塞杆37A的后退移动借助于动作片64传递给连杆65,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当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时,如图8所示,动作片27的钩件26前出到最前方位置。通过由第一气缸37形成的动作片27的前出动作,钩件26沿图15。

37、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一路径AB1CD、即通过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9L的圈外同时与从环状机针线8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卡合的路径进行去往运动。0050另外,在活塞杆37A后退时,支承轴63也与套环63A一起后退,限制片67由框线弯折型弹簧69的作用直接与支承轴63接触。另外,在顺沿于第一路径的钩件26的去往运动结束时,钩件26的背侧与环状机针线8L、9L接触,钩件26的钩部26A成为穿越弯针线10A旁边的状态。顺便提及,在钩件26的去往运动结束时,线道引导器42与动作片27一起向弯针3侧前出,U字形导线器44和L字形导线器45之间的弯针线10由线道引导器42操纵。由此,可适度地维持弯。

38、针线10的张紧状态。0051在从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后退经过规定时间T3之后,活塞杆37A与支承轴63一起在箭头Y方向前出,固定于支承轴63的套环63A与限制片67相碰时,活塞杆37A的前端停止。由活塞杆37A的前出,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后退。此时,首先钩件26沿第一路径返回运动到中途。即,在前出的钩件26沿弯针3后退时,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捕捉从环状机针线8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其后,该钩件26从弯针3错开同时进一步后退而在中途停止。由此,如图9所示,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在捕捉了弯针线10A的状态下在环状机针线8L、9L的后方中间位置停止。0052。

39、在从钩件26在中途停止起经过规定时间T4之后,当驱动缝纫机一针量时,机针5、6经过下止点参照图10上升,同时弯针3从后退位置前进。如图11所示,弯针3在前进时捕捉形成于机针5、6后部的新的环状机针线8LL、9LL。在从驱动缝纫机一针量经过规定时间T5之后,使第二气缸70的活塞杆70A前出。由此,限制片67从支承轴63离开,同时第一气缸37的活塞杆37A再开始前出,动作片27后退。由该动作片27的后退,钩件26的钩部26A把弯针线10A拉到托刀12,该弯针线10A的卡合部分由钩部26A和托刀12的协同动作被切断。另外,由于在使第二气缸70的活塞杆70A前出时借助于长方件41使框线弯折弹簧38动作。

40、,所以,成为第二长孔30的第二引导面30B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的状态。由此,下次的钩件26去往运动路径由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进而,此时,使松线装置TL动作,同时解除各线8、9、10的张力赋予。另外,如图12所示,由切断而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由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夹持。接着,当钩件26后退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与托架16的卡合部16C卡合,其后,动作片27和托架16一起后退。然后,使解除部件49的爪49A后退,由弹簧47形成的调线盘48、48的压接力赋予给弯针线10。0053在从第二气缸70的活塞杆70A前出经过规定时间T6之后,使第一气缸37动作,说明书CN1020。

41、02828ACN102002840A8/8页10使活塞杆37A向箭头X方向后退规定时间T7的时间。由活塞杆37A的后退,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前出到针板4侧。此时,第二气缸70的活塞杆70A前出,在第二长孔30的第二引导面30B与由螺钉33支承的套环34卡合的状态下,动作片27动作。另外,伴随着动作片27的前出,托架16在中途、即在与卡固片25接触之前一起前出。由此,钩件26和托刀12从待机位置移动到作用位置。0054接着,当使动作片27前出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离开托架16的卡合部16C,同时,钩件26从托刀12和线保持弹簧21之间前出,如图13所示,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

42、10X的端部被释放,从缝迹S的最终端下垂。由该动作片27的一连串的前出动作,钩件26沿图15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二路径AB2CD、即与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L、9LL进入卡合同时与从环状机针线8L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A卡合的路径进行去往运动。另外,在顺沿于第二路径的钩件26的去往运动结束时,钩部26A、26B成为通过环状机针线8LL、9LL的圈内的状态。另外,此时,线道引导器42与动作片27一起向弯针3侧前出,U字形导线器44和L字形导线器45之间的弯针线10由线道引导器42操纵。由此,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X从缝迹S向弯针3侧稍微被拉回,可以缩短从缝迹S终端的垂下量。0055其后。

43、,使第一气缸37动作,使活塞杆37A向箭头Y方向前出。由活塞杆37的前出,联杆部件36绕螺钉35转动,动作片27后退。此时,维持活塞杆70A的前出,钩件26沿第二路径返回运动。由该返回运动,钩件26的弯针线用钩部26A牵引从环状机针线8LL到弯针3的弯针线10AA,机针线用钩部26B牵引由弯针3捕捉的环状机针线8LL、9LL。由于当由钩部26B捕捉环状机针线8LL、9LL时使松线装置TL动作,所以,环状机针线8LL、9LL的牵引可顺畅进行。另外,当钩部26A、26B到达托刀12时,由两者的协同动作切断各线8LL、9LL、10AA的卡合部分。由该切断最终留在缝纫机侧的弯针线10Z由托刀12和线保。

44、持弹簧21夹持,如图14所示,弯针线的线头10XX留在缝迹S的最终端。0056当进一步使钩件26后退时,动作片27的突片27A与托架16的卡合部16C卡合,动作片27和托架16一起后退。在活塞杆37A的再前出时,再开始由松线装置TL形成的各线8、9、10的张力赋予。其后,当经过规定时间T8时,由升降器的上升可取下布料,本装置的动作完成。在这样形成的其他构成时,可减少气缸数量,实现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另外,可以省略前面的实施方式进行的“使第三气缸50动作而使钩件26前出到中途”的事前工序。即,当设成该其他构成时,可以去掉前面的实施方式的控制流程中的规定时间T2,可以短缩装置整体的动作时间。说明书C。

45、N102002828ACN102002840A1/16页11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2/16页12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3/16页13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4/16页14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5/16页15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6/16页16图6图7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7/16页17图8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8/16页18图9。

46、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9/16页19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10/16页20图11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11/16页21图12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12/16页22图13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13/16页23图14图15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14/16页24图16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15/16页25图17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CN102002840A16/16页26图18图19说明书附图CN102002828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