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44549A43申请公布日20140917CN104044549A21申请号201410052737822申请日20140217201305076820130313JPB60R21/21320110171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地址日本静冈县72发明人安原良太郎福岛一诚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06代理人刘恋54发明名称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57摘要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提供一种能防止在前立柱装饰件中产生裂纹等、能降低成本并能改善前立柱装饰件的外观品质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体安装在前立柱板和车顶侧板上,并跨越前立柱板和车顶侧板,拴带的一部。
2、分位于第一基部(20)与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之间,并且随着安全气囊体膨胀向车室内侧展开,拴带跳到车室内并支撑安全气囊体,第一基部(20)向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侧延伸,用于引导拴带的引导肋(10)设于延伸基部(21)的座面部(22J)且处于立起的状态。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8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8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44549ACN104044549A1/1页21一种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体安装在前立柱板和车顶侧板上,并跨越所述前立柱板和所述车顶侧板;拴带的一端部连接。
3、至所述安全气囊体,而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前立柱板;在从前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背侧鼓出的箱状基部固定至所述前立柱板的状态中,所述拴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基部与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之间的空间内;并且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由充气机向所述安全气囊体供气使其膨胀向车室内侧展开,与此同时所述拴带从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端缘与所述前立柱板之间跳到所述车室内并支撑所述安全气囊体,其中,所述基部向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侧延伸并形成延伸基部;并且在车辆碰撞时将所述拴带引导至所述车室内侧的引导肋设于所述延伸基部的座面部且处于立起的状态,并且位于与所述前立柱板侧相对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
4、装置,其特征在于,夹持肋从所述引导肋的上侧的侧面突出,通过所述夹持肋和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夹持抵接至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抵接端部的车顶衬里的抵接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肋与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背面连在一起;并且跨越所述引导肋的上侧的侧面和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背面形成有呈三角形的加强肋。权利要求书CN104044549A1/6页3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0002安全气囊体安装在前立柱板和车顶侧板上,并跨越所述前立柱板和所述车顶侧板;0003拴带的一端部连接至所述安全气囊体,而另一端部连接至所。
5、述前立柱板;0004在从前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背侧鼓出的箱状基部固定至所述前立柱板的状态中,所述拴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基部与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之间的空间内;并且0005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由充气机向所述安全气囊体供气使其膨胀向车室内侧展开,与此同时所述拴带从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端缘与所述前立柱板之间跳到所述车室内并支撑所述安全气囊体。背景技术0006在前述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中,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将拴带(TETHER)引导到车室内侧的引导肋设于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背面且处于立起的状态(见专利文献1)。0007引用列表0008专利文献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
6、045号公报发明内容0010发明要解决的问题0011根据前述现有技术的结构,由于引导肋从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背面升高,所以引导肋的高度尺寸(从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背面到引导肋的顶面的距离)变高,并且引导肋可能变形。0012结果,当安全气囊或拴带从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端缘与前立柱板之间跳到车室内时,过度的力施加至前立柱装饰件,并且可能容易在前立柱装饰件中出现裂纹等。0013如果为了解决该问题而由具有高耐冲击性的特定材料形成前立柱装饰件,则出现了制造成本增加的新问题。0014此外,由于引导肋的高度尺寸增加,所以存在着在前立柱装饰件的设计表面出现缩痕(SINKMARK)的另一问题。0015本发明的目。
7、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能够防止引导肋的变形、能够防止前立柱装饰件中出现裂纹等、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改善前立柱装饰件的外观品质。0016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0017本发明的特征是一种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说明书CN104044549A2/6页40018安全气囊体安装在前立柱板和车顶侧板上,并跨越所述前立柱板和所述车顶侧板;0019拴带的一端部连接至所述安全气囊体,而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前立柱板;0020在从前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背侧鼓出的箱状基部固定至所述前立柱板的状态中,所述拴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基部与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之间的空间内;并且0021当车辆发生碰撞时。
8、由充气机向所述安全气囊体供气使其膨胀向车室内侧展开,与此同时所述拴带从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端缘与所述前立柱板之间跳到所述车室内并支撑所述安全气囊体,其中,0022所述基部向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侧延伸以形成延伸基部;并且0023在车辆碰撞时将所述拴带引导至所述车室内侧的引导肋设于所述延伸基部的底面部且处于立起的状态,并且位于与所述前立柱板侧相对的位置。0024根据该构造,由于在车辆碰撞时将拴带引导至车室内侧的引导肋设于延伸基部的底面部且处于立起的状态,并且位于与前立柱板侧相对的位置,所以引导肋的引导面能够配置于期望的高的位置(从前立柱装饰件的背面开始的具有长距离的位置)而不会增加引导肋的高。
9、度尺寸。0025所以,与具有大的高度尺寸的引导肋直接设于前立柱装饰件的背面且处于立起的状态的比较例的结构相比,能够防止引导肋的变形。0026当安全气囊和拴带从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端缘与前立柱板之间跳到车室内时,前立柱装饰件能够在无需过度的力的状态下展开并且能够打开。结果,能够防止在前立柱装饰件中出现裂纹等。此外,无需由具有高的耐冲击性的特定材料形成前立柱装饰件,并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与比较例的结构相比,能够防止在前立柱装饰件的设计表面上出现缩痕。0027在本发明中,如果夹持肋从所述引导肋的上侧的侧面突出,通过所述夹持肋和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夹持抵接至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抵接端部的车顶衬里的抵接。
10、端部,则能够发挥以下作用。0028能够防止在前立柱装饰件的抵接端部与车顶衬里的抵接端部之间的抵接部中产生间隙,并且能够改善外观品质。0029由于引导肋能够在展开至安全气囊体和拴带可能容易被挂住的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角部期间引导移动,所以能够防止由于前立柱装饰件挂住安全气囊体或拴带而引起的损伤。0030在本发明中,如果所述引导肋与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背面连在一起;并且如果跨越所述引导肋的上侧的侧面和所述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背面形成有呈三角形的加强肋,则能够发挥以下作用。0031能够改善在安全气囊体的展开时变形最大的前立柱装饰件部分(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上端部)的平面刚性,并且能够可靠地。
11、防止前立柱装饰件中的裂纹。0032发明的效果0033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引导肋的变形、防止前立柱装饰件中产生裂纹等、降低制造成本并改善前立柱装饰件的外观品质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说明书CN104044549A3/6页5附图说明0034图1是当从车室内侧观察时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图。0035图2是当从车室外侧(背侧)观察时前立柱装饰件的图。0036图3是图2中的Z箭头视图。0037图4是图2中的Y箭头视图。0038图5是当从车室内侧观察时前立柱装饰件和车顶衬里的视图。0039图6是当从车室外侧观察时前立柱装饰件与车顶衬里之间的连接部的视图。0040图7是图6中的X箭头视图。0041图。
12、8是当从车室外侧观察时车顶衬里的抵接端部与前立柱装饰件的抵接端部之间的抵接部的视图。0042图9是当从车室外侧(背侧)观察时前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视图。0043图10是图6中的AA截面图。0044图11是图6中的BB截面图。0045图12是图8中的CC截面图。0046附图标记说明00473车顶侧板00485安全气囊体00497前立柱装饰件00507K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00517K1前立柱装饰件的后壁的端缘00527T前立柱装饰件的抵接端部00538车顶衬里00548T车顶衬里的抵接端部00559前立柱板005610引导肋005710G引导面005813充气机005915拴带006020基部00。
13、6121延伸基部006222J座面部006325加强肋(第二加强肋)006426夹持肋具体实施方式0065如图1所示,用于保护乘员的头部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安装在汽车的车顶侧板3和前立柱板9上,并跨越车顶侧板3和前立柱板9。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位于车顶衬里8(见图5和图8)的背侧。图1中的附图标记2表示中央立柱,附图标记33表示车顶,附图说明书CN104044549A4/6页6标记K1是用于前车门的开口,附图标记K2是用于后车门的开口。0066前立柱4的结构0067前立柱4以越接近上端部侧就越接近车辆后侧RR的方式倾斜。如图11所示,该前立柱4由金属制成的前立柱板9和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1覆盖前。
14、立柱板9的树脂制成的前立柱装饰件7组成。前立柱板9由前立柱外板9A、前立柱内板9C和二者之间的前立柱加强件9B组成。附图标记G表示风窗玻璃。0068前立柱板9的结构0069前立柱外板9A和前立柱加强件9B在车辆长度方向中间部(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鼓出,而前立柱内板9C在车辆长度方向中间部(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1鼓出。前立柱外板9A、前立柱内板9C和前立柱加强件9B的车辆前侧FR的凸缘和车辆后侧RR的凸缘彼此重叠并通过焊接被接合。车辆后侧RR的彼此重叠的凸缘利用密封条19从外部进行嵌装。0070前立柱装饰件7的结构0071如图3和图11所示,前立柱装饰件7设置有。
15、背壁7H,其具有大致指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壁面;前壁7M,其从背壁7H的车辆前侧FR的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延伸;和后壁7K,其从背壁7H的车辆后侧RR的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延伸。背壁7H在车辆后侧RR的部分处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稍微弯折。在截面中,后壁7K的长度设定为长于前壁7M的长度。0072如图2所示,在背壁7H的上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形成有具有箱形状并朝向背侧鼓出的第一基部20。此外,在背壁7H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处,沿背壁7H的长度方向间隔地形成有均具有箱形状并朝向背侧鼓出的第二基部27和第三基部28。0073前立柱装饰件7的第一基部20的结构0074如图3、。
16、图4和图11所示,第一基部20形成为梯形截面形状、设置有左右一对侧面部20S、下表面部20K和座面部20J,并且在座面部20J中形成有卡子插入孔20H。座面部20J通过卡子30被固定至前立柱内板9C。0075延伸基部21的结构0076第一基部20向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侧延伸,并形成延伸基部21。如图4、图8和图12所示,在延伸基部21中,上半部22和下半部23具有不同的高度尺寸,并且上半部22的高度尺寸设定为比下半部23的高度尺寸大。0077多个第一加强肋31设于上半部22的座面部22J和下半部23的座面部23J且处于立起的状态,并且位于与前立柱内板9C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相对的位置。
17、。第一加强肋31与第一基部20的车辆后侧RR的侧壁20S和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连在一起并且具有形成为圆弧形状的顶面(见图11)。结果,能够改善第一基部20和延伸基部21的刚性。0078引导肋10的结构0079如图3、图4和图10所示,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将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的拴带15引导到车室内侧(下部)的引导肋10设于延伸基部21的上半部22的座面部22J且处于立起的状态,并且位于与前立柱内板9C侧相对的位置。0080引导肋10形成为具有越接近车辆后侧RR高度尺寸的大小就越增加的三角形形说明书CN104044549A5/6页7状,并且引导肋10与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背面连在一起。如图1。
18、0所示,引导肋10的引导面10G形成为越靠近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侧(车辆后侧RR)就越靠近前立柱内板9C侧的直线状倾斜面。结果,当拴带15移向车室内侧时,能够减小拴带15与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上侧角部7K2(见图9)的接触量。0081第二基部27和第三基部28与第一基部20类似也通过卡子30固定至前立柱内板9C(见图2)。0082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的结构0083如图1所示,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设置有以跟随车顶侧板3和前立柱内板9C的方式折叠的袋状安全气囊体5和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将气体供给到安全气囊体5内的充气机13。0084折叠的安全气囊体5安装于车顶侧板3和前立柱内板9C并位于跨越前座。
19、的侧部的上部和后座的侧部的上部的位置。拴带15的一端部连接至安全气囊体5的前端部,而另一端部连接至前立柱内板9C。0085在前立柱装饰件7的第一基部20通过卡子30固定至前立柱内板9C的状态中,拴带15的在安全气囊体5侧的部分位于第一基部20和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内(见图10和图11)。0086如图6所示,折叠的安全气囊体5与拴带15之间的连接部41位于比前立柱装饰件7的抵接端部7T(上端部)与车顶衬里8的抵接端部8T之间的分界L高的位置处。结果,引导肋10能够尽可能地配置于前立柱装饰件7的上端缘侧。结果,当拴带15移向车室内侧时,能够减小拴带15与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
20、K的上端部的接触量。0087车辆碰撞时的安全气囊装置1的操作0088在车辆碰撞时,如图1所示,由充气机13向安全气囊体5供气使其膨胀向下方的车室内侧展开,并且瞬时地下落在乘员与车体侧部之间以便保护乘员的头部。图1中的箭头A表示安全气囊体5的膨胀展开方向(向下)。0089随着安全气囊体5膨胀展开,拴带15从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端缘7K1(见图10和图11)与前立柱内板9C之间(更详细地,从后壁7K的端缘7K1与密封条19之间)跳到车室内并支撑安全气囊体5。0090当安全气囊体5膨胀展开时,固定着第一基部20和前立柱内板9C的卡子30容易从前立柱内板9C的被接合部脱开(解除接合)。如上所述,。
21、设定卡子30相对于被接合部的接合力。0091如图2所示,固定着第二基部27和前立柱内板9C的卡子和固定着第三基部28和前立柱内板9C的卡子防止了前立柱装饰件7在安全气囊体5膨胀展开时从前立柱内板9C脱开。除了第一基部20以外的基部的数量(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不限于两个,只要能够防止前立柱装饰件7从前立柱内板9C脱开即可。0092当安全气囊体5膨胀展开时拴带15的操作0093图10示出当安全气囊体5膨胀展开时拴带15的操作。附图标记F表示从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体5施加至拴带15的向下的力。附图标记F1表示向下的力F的分力并且该分力是在使卡子30脱开的方向(解除接合的方向)上起作用的力。附图标记F2。
22、是向下的力F的分力并且该分力是沿着引导面10G滑动的力。说明书CN104044549A6/6页80094拴带15随着其被安全气囊体5向下拉动而在引导肋10的引导面10G上滑动地移动并且在向外推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状态下移动到车室内。箭头B表示被拴带15向外推的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移动方向。0095根据本发明的构造,由于引导肋10设于延伸基部21的上半部22的座面部22J且处于立起的状态,并且位于与前立柱内板9C侧相对的位置,所以引导肋10的引导面10G能够配置于期望的高的位置(从前立柱装饰件7的背面开始的具有长距离的位置)而不会增加引导肋10的高度尺寸。所以,与具有大的高度尺寸的引。
23、导肋直接设于前立柱装饰件7的背面且处于立起的状态的比较例的结构相比,能够防止引导肋10的变形。0096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安全气囊体5和拴带15从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端缘7K1与前立柱内板9C之间跳到车室内时,前立柱装饰件7能够在无需过度的力的状态下展开并且能够打开。0097结果,能够防止前立柱装饰件7中产生裂纹等。此外,无需由具有高的耐冲击性的特定材料形成前立柱装饰件7,并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与比较例的结构相比,能够防止在前立柱装饰件7的设计表面上出现缩痕。0098夹持肋26的结构0099如图3和图8所示,夹持肋26从引导肋10的上侧的侧面向上突出,通过夹持肋26和前立柱装饰件7的。
24、后壁7K夹持抵接至前立柱装饰件7的抵接端部7T的车顶衬里的抵接端部8T。图8中的附图标记L表示两个抵接端部7T和8T的重叠长度。0100结果,能够防止在前立柱装饰件7的抵接端部7T与车顶衬里8的抵接端部8T之间的抵接部中产生间隙,并且能够改善外观品质。由于在展开至安全气囊体5和拴带15可能容易被挂住的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角部期间引导肋10能够引导移动,所以能够防止由于安全气囊体5或拴带15被前立柱装饰件7挂住而引起的损伤。0101夹持肋26形成为在引导肋10的长度方向(前立柱装饰件7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并且位于比引导肋10的引导面10G靠近车室内侧的位置处。所以,能够防止拴带15在安全气囊。
25、体5的膨胀展开期间与夹持肋26接触,并且能够防止间隙的产生。0102如图12所示,如果前立柱装饰件7通过卡子30固定至前立柱内板9C,则夹持肋26从车室内侧与车顶衬里8的抵接端部8T的外侧面接触。接着,前立柱装饰件7被推入车室内侧。车顶衬里8的抵接端部8T向车室内侧弹性地变形,接着弹性地恢复。在该状态下,前立柱装饰件7通过卡子30固定至前立柱内板9C。0103如图3所示,跨越引导肋10的上侧的侧面和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背面形成有多个呈三角形的第二加强肋25。结果,能够改善在安全气囊体5的膨胀展开期间最大尺寸地变形的前立柱装饰件部分(作为前立柱装饰件7的后壁7K的上端部的抵接端部7T)的平面刚性,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前立柱装饰件7中的裂纹。0104另一实施方式0105引导肋10的引导面10G可以形成为弯曲面。说明书CN104044549A1/8页9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044549A2/8页10图3说明书附图CN104044549A103/8页11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4044549A114/8页12图6图7说明书附图CN104044549A125/8页13图8图9说明书附图CN104044549A136/8页14图10说明书附图CN104044549A147/8页15图11说明书附图CN104044549A158/8页16图12说明书附图CN104044549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