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352107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7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19355.1

申请日:

2004.08.18

公开号:

CN1598321A

公开日:

2005.03.23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04C29/00

主分类号:

F04C29/00

申请人: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发明人:

金荣宗

地址:

300402天津市北辰区兴淀公路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马俊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结构包括有: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外壳;在外壳内部设置动力部、压缩部,在电动部和压缩部之间的外壳上装有与外壳内部连通的排气管,在排气管的入口设置有导流冷媒气体的排气导流管,排气导流管的两端开放,并延伸在外壳内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排气结构,在排气管的入口端延长设置排气导流管,使压缩腔排出的高温冷媒气体通过排气导流管迅速地引导到排气管中,防止电动部在高温冷媒的作用下产生过热,进而提高电动部的效率以及压缩机的性能。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结构包括有: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外壳;在外壳内部设置产生旋转动力的动力部;在外壳内部设置有与电动部的转子结合,并在气缸组合体的压缩空间中吸入冷媒气体后进行压缩的带有旋转体的压缩部,其特征是在电动部(M)和压缩部(20)之间的外壳(10)上装有与外壳(10)内部连通的排气管(14),在排气管(14)的入口设置有导流冷媒气体的排气导流管(15),排气导流管(15)的两端开放,并延伸在外壳内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排气导流管(15)的入口端形成喇叭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排气导流管(15)的入口端形成倾斜状。

4.
  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排气导流管(15)的排气导流管的管壁上形成一个以上通气口。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所述的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气缸组合体具有一个以上压缩空间(S1)、(S2),在气缸组合体中形成排气通路(22b)、(23c),把各压缩空间(S1)、(S2)的排出口设在一侧。

说明书

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卧式压缩机的发明,特别涉及的是将压缩机的压缩空间直接连通在排气管上,防止电机在排出冷媒气体影响下发生过热现象的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卧式压缩机的电动部和压缩部的轴心与卧式压缩机安装基面平行设置,并让电动部和压缩部分别结合在一个转轴两端,把电动部的动力传递给压缩部,让压缩部对冷媒气体进行压缩。
这种卧式压缩机为封闭型,在一个外壳内同时具有压缩部和电动部,安装在空调或冰箱等具有制冷回路的家电产品中,也是这些家电产品的核心部件。下面结合图1、图2对传统技术下的卧式压缩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为传统技术卧式压缩机实施例纵向剖视图;图2为传统技术卧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纵向剖视图。
如图所示,传统技术的卧式压缩机包括电动部和压缩部。电动部设置在连通吸气管(图略)和排气管DP的外壳1一侧,产生动力。压缩部连接在电动部另一侧的转子(Mr)上,吸入流体再压缩排出。
外壳1为圆筒形状,其轴心与地面平行,横向设置。外壳1由外壳主体1a、右侧罩1b和左侧罩1c组成。在外壳主体1a的内部设置有电动部和压缩部。右侧罩1b覆盖外壳主体1a的一侧,在其中心部位设置有排气管DP;左侧罩1c覆盖外壳主体1a的另一侧。
电动部由装在外壳1一侧(附图中的右侧)的定子Ms和设置在定子Ms内侧的转子Mr组成。
压缩部包括有:内部具有一定空间V并固定在外壳1一侧的气缸2;分别组装在气缸2两侧,形成气缸组合体的第1轴承板3A和第2轴承板3B;具有若干叶片部4C,把气缸组合体的内部空间V划分成若干封闭空间,并把电动部的动力传递给压缩部的转轴4;分别接触在转轴4叶片部4C的两侧,在转轴4旋转时把各空间S1、S2变换成吸气领域和排气领域的第1叶轮5A和第2叶轮5B;弹性支撑各叶轮5A、5B的叶轮弹簧6;设置在第1轴承板3A和第2轴承板3B的外围面,对各空间S1、S2的排气噪音进行消音的第1消音装置7A和第2消音装置7B。
气缸2为环形形状,其外圆周面紧密接触固定在外壳1的内圆周面上。在气缸2的中心部位,贯穿形成一定空间部,该空间部与各轴承板3A、3B一起形成内部空间V。在气缸2的边缘部分别形成若干气孔2a和若干油孔2b。各封闭空间S1、S2排出的压缩气体通过气孔2a流动到气缸2的左右两侧。装在外壳1内的润滑油通过油孔2b流动。
转轴4包括:贯穿第1轴承板3A和第2轴承板3B,并结合在电动部的转子Mr进行传动的轴部4A;在轴部4A的下半部按半径方向扩张形成,在第1轴承板3A和第2轴承板3B的轴承面上滑动并支撑轴承面的轴承部4B;扩张形成在轴承部4B的外围面上,把气缸组合体的内部空间V划分成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叶片部4C。
在轴部4A的内部贯穿形成可以吸入润滑油的油路4a,在油路4a的末端,即压缩部一侧,设置油路支路4b,油路支路4b用于吸入外壳的润滑油。
轴承部4B的中心与轴部4A的中心一致,平面投影时与轴部4A形成同心圆。轴承部4B的上下两侧直径相同,并以叶片部4C为中心相互对称。
叶片部4C的外圆周面与气缸2的内圆周面滑动接触,平面投影时是圆。展开时,叶片部4C的两侧面从内圆周面到外圆周面具有同一厚度,并具有正弦波的凸轮形状。
第1消音装置7A和第2消音装置7B为环状圆板形,在该环状圆板形的中心部位各自凸出形成共鸣空间7a。共鸣空间7a中可以放进各轴承板3A、3B的排出口(图略)。在各共鸣空间7a的一侧,形成气孔7b,由排出口排出的气体,通过气孔7b排出到外壳1中。第1消音装置7A和第2消音装置7B的外径比气缸2的外径小,以便位于气缸2的油孔2a内侧。
图中未说明的符号8A为油路罩,8B为吸油管。
下面对上述结构卧式压缩机的工作过程作如下说明。
电动部接通电源,转子旋转;结合在转子Mr上的转轴按某一方向进行旋转。叶轮5A、5B上分别接触在转轴4叶片部4C的左右两侧面。因此,叶轮5A、5B按叶片部4C地高低形状进行往返运动,变换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容积。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通过吸气管(图略)不断吸入新的冷媒气体,并在转轴4的旋转作用下压缩冷媒,在叶片部4C的两侧凸出面到达排出位置时,通过排出口轮番排出冷媒。
冷媒气体通过气缸2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排出口流入第1消音装置7A和第2消音装置7B后,通过各消音装置7A、7B的各气孔7b排出到外壳1内部。之后,冷媒气体通过电动部的缝隙流到排气管DP一侧,排进制冷回路。
但是,传统技术的卧式压缩机存在如下缺陷:压缩机内气缸2的各空间S1,S2被压缩后排出的冷媒气体温度比电动部的温度高,这种高温冷媒气体流过电动部进入排气管DP时,容易导致电动部的过热。从而导致电机的效率下降,进而降低压缩机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止在压缩空间排出的冷媒气体影响下使电动部产生过热现象的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结构包括有: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外壳;在外壳内部设置产生旋转动力的动力部;在外壳内部设置有与电动部的转子结合,并在气缸组合体的压缩空间中吸入冷媒气体后进行压缩的带有旋转体的压缩部,在电动部和压缩部之间的外壳上装有与外壳内部连通的排气管,在排气管的入口设置有导流冷媒气体的排气导流管,排气导流管的两端开放,并延伸在外壳内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排气结构,在排气管的入口端延长设置排气导流管,使压缩腔排出的高温冷媒气体通过排气导流管迅速地引导到排气管中,可以防止电动部在高温冷媒的作用下产生过热,进而提高电动部的效率以及压缩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技术卧式压缩机实施例纵向剖视图;
图2为传统技术卧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纵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卧式压缩机实施例纵向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卧式压缩机的电动部纵向剖视图;
图5至图7为图3的A部变形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卧式压缩机另一实施例纵向剖视图。
附图主要部件备注:
10:外壳                       11:外壳主体
12:右侧罩                     13:左侧罩
14:排气管                     15:排气导流管
15c:通气                      22:气缸
22b:第1气孔                   23A,23B:第1,2轴承板
23c:第2气孔                   24:转轴
25A,25B:第1,2叶轮           26:叶轮弹簧
27A,27B:第1,2消音装置       27a:共鸣空间
27b: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结构包括有: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外壳;在外壳内部设置产生旋转动力的动力部;在外壳内部设置有与电动部的转子结合,并在气缸组合体的压缩空间中吸入冷媒气体后进行压缩的带有旋转体的压缩部,在电动部M和压缩部20之间的外壳10上装有与外壳10内部连通的排气管14,在排气管14的入口设置有导流冷媒气体的排气导流管15,排气导流管15的两端开放,并延伸在外壳内部。
所述的排气导流管15的入口端形成喇叭状。
所述的排气导流管15的入口端形成倾斜状。
所述的排气导流管15的排气导流管的管壁上形成一个以上通气口。
所述气缸组合体具有一个以上压缩空间S1、S2,在气缸组合体中形成排气通路22b、23c,把各压缩空间S1、S2的排出口设在一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压缩机包括外壳、电动部,压缩部组成。外壳具有一定的内部空间。电动部设置在外壳内部,产生旋转力。压缩部设置在外壳内部,具有旋转体。旋转体结合在电动部的转子上,并进行偏心转动,让压缩部产生压缩力,在气缸组合体的压缩空间中吸入冷媒气体后进行压缩。具有上述结构的压缩机中,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封闭型压缩机排气结构在电动部和压缩部之间的外壳上连通结合排气管,在排气管的入口设置排气导流管。排气导流管的两端开放,并延伸在外壳内部,向上述排气管导流冷媒气体。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3为本发明卧式压缩机实施例纵向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卧式压缩机的电动部纵向剖视图;图5至图7为图3的A部变形例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卧式压缩机主要由外壳10、电动部M和压缩部20组成。外壳10连通吸气管(图略)和排气管14,并横向设置。电动部M设置在外壳10内部的一侧,产生动力。压缩部20设置在外壳10的内部,并位于在电动部M另一侧,利用电动部M的动力吸入冷媒气体并压缩后排出。
外壳10为圆筒形状,其轴心与其安装基面平行,横向设置。外壳10由外壳主体11、右侧罩12和左侧罩13组成。在外壳主体11的内部设置电动部和压缩部,并在电动部和压缩部之间设置排气管14。右侧罩12覆盖外壳主体11的一侧;左侧罩13覆盖外壳主体11的另一侧。
排气管14的入口处设置有排气导流管15。排气导流管15向排气管14导流冷媒气体。如图4所示,排气导流管15形成直径一致,其两端开放的气缸形;或如图5所示,在排气导流管15入口部形成越到末端直径越大的喇叭口15a;或如图6所示,在排气导流管15入口端形成向第1消音装置27A的气孔27b弯曲的弯曲口或面对气孔27b的倾斜开口15b;或如图7所示,让排气导流管15具有直径一致并两端开放的气缸形状,同时在入口部的周围形成若干通气口15c,让冷媒气体容易流进。
电动部由设置在外壳10一侧(附图中的右侧)的定子Ms和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定子Ms内侧的转子Mr组成。
压缩部包括有:具有一定内部空间并固定在外壳10另一侧(附图的左侧)的环形气缸22;分别组装在气缸22的两侧,覆盖气缸22的内部空间,并与气缸22一起形成气缸组合体的第1轴承板23A和第2轴承板23B;与电动部M的转子Mr结合,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气缸22的内部空间V,并具有若干叶片部24C,把气缸的内部空间V划分成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转轴24;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第1轴承板23A和第2轴承板23B,分别紧密接触在转轴24叶片部24C的两侧,在转轴24旋转时把各空间S1、S2变换成吸气领域和排气领域的第1叶轮25A和第2叶轮25B;弹性支撑各叶轮25A、25B的叶轮弹簧26;设置在第1轴承板23A和第2轴承板23B的外围面,对各空间S1,S2的排气噪音进行消音的第1消音装置27A和第2消音装置27B。
气缸22为圆环形状,其外圆周面紧密接触并固定在外壳10的内圆周面上。在气缸22的一侧形成一个吸入口(图略),让两侧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相互连通。
第1轴承板23A和第2轴承板23B的中心部位形成轴孔23a,形成转轴24的辐射状轴承面,在轴孔23a的周围形成叶轮槽23b,插入并支撑第1叶轮25A和第2叶轮25B。
转轴24包括有:贯穿第1轴承板23A和第2轴承板23B,并结合在电动部的转子Mr进行传动的轴部24A;在轴部24A的下半部按半径方向扩张形成,在第1轴承板23A和第2轴承板23B的轴承面上滑动并支撑轴承面的轴承部24B;扩张形成在轴承部24B的外围面上,把气缸22的内部空间V划分成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叶片部24C。
轴承部24B的中心与轴部24A的中心一致,平面投影时与轴部24A形成同心圆。轴承部24B的上下两侧直径相同,并以叶片部24C为中心相互对称。
叶片部24C的外圆周面与气缸22的内圆周面滑动接触,平面投影时具有圆。展开时,叶片部24C的两侧面从内圆周面到外圆周面具有同一厚度,并具有正弦波的凸轮形状。
第1消音装置27A和第2消音装置27B具有环状圆板形,在该环状圆板形的中心部位各自凸出形成共鸣空间27a。共鸣空间27a中可以放进各轴承板23A、23B的冷媒排出口(图略)。在第1消音装置27A的共鸣空间27a一侧,形成气孔27b,让通过各轴承板23A、23B的排出口排出的冷媒气体流进外壳10内部。
与传统技术相同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符号。
图中未说明的符号22a是油孔,24a是油路,24b是油路支路,28A为油路罩,28B为吸油管。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卧式压缩机工作作如下说明。
电动部M接通电源,转子Mr旋转,结合在转子Mr上的转轴24按某一方向旋转,叶片部24C在气缸22的内部空间V进行旋转,通过吸气口,向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交替吸入冷媒气体。当叶片部24C的持续转动时,冷媒气体被各叶轮25A、25B压缩。之后,通过各空间S1、S2的排出口轮番排出。
气缸22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排出的冷媒气体,分别流过第1消音装置27A的共鸣空间27a和第2消音装置27B的共鸣空间27a后,再分别通过各气孔27b流进外壳10内部。冷媒气体通过排气导流管15流进排气管14,被排出到制冷回路中。
而排气导流管15延伸在外壳10内部,其入口端形成喇叭部15a或倾斜口15b或若干通气口15c,扩大了冷媒的吸入面。从而可以使外壳10内部的冷媒更加迅速地流进排气管14中。
另外,如图8所示,在气缸22和第1轴承板23A和第2轴承板23B上设置有第1气孔22b和第2气孔23c,1气孔22b和第2气孔23c的中心线与转轴24轴线平行并位于同一直线上,形成排气通路。在第1消音装置27A的共鸣空间27a上形成气孔27b。而第2消音装置27B的共鸣空间27a形成封闭空间。使流进第2消音装置27B共鸣空间27a的冷媒,通过气孔23c→22b→23c流进第1消音装置27A的共鸣空间27a中。然后与第1消音装置27A共鸣空间27a中的冷媒一起,通过第1消音装置27A的气孔27b,流进外壳10内部。
这样,让气缸各空间压缩后排出的高温冷媒,迅速地流进制冷回路,从而可以防止电动部在冷媒气体的影响下出现过热状态,提高电动部的效率,进而提高卧式压缩机的性能。
以上,通过卧式压缩机为一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直立式压缩机也可以适用在旋转式压缩机等其他类型的压缩机。

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结构包括有: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外壳;在外壳内部设置动力部、压缩部,在电动部和压缩部之间的外壳上装有与外壳内部连通的排气管,在排气管的入口设置有导流冷媒气体的排气导流管,排气导流管的两端开放,并延伸在外壳内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排气结构,在排气管的入口端延长设置排气导流管,使压缩腔排出的高温冷媒气体通过排气导流管迅速地引导到排气管中,防止电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体变容式机械;液体泵或弹性流体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