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35201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2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64763.4

申请日:

2015.04.08

公开号:

CN104762288A

公开日:

2015.07.08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12N 11/02申请日:20150408|||公开

IPC分类号:

C12N11/02; B09C1/10; C12R1/885(2006.01)N; C12R1/22(2006.01)N

主分类号:

C12N11/02

申请人:

华南农业大学

发明人:

赵月春; 张力

地址:

510000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应用化学系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11

代理人:

毛海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本发明选用菲作为多环芳烃蔗渣固定化组合菌修复土壤多环芳烃的模型物,采用生物质材料蔗渣为载体固定化哈茨木霉菌属真菌菌株ZG1与克雷伯氏菌属细菌ZG2,利用蔗渣固定化真菌ZG1+细菌ZG2复合菌修复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本发明蔗渣固定化组合菌所用载体生物质材料蔗渣成本低,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修复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时简单环保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可提高多环芳烃的生物可利用性,提高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效率。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其特征在于采用蔗渣为载体固定化真菌和细菌的组合,其中所述的真菌为哈茨木霉菌属,所述的细菌为克雷伯氏菌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哈茨木霉菌属真菌与克雷伯氏菌属细菌由石油化工厂附近的土壤经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得到。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真菌和细菌在接种于蔗渣载体时预先分别经过培养制备成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分别接种于无机盐液体培养液处理过的蔗渣载体上于30℃,转速150rpm的摇床内振荡培养至生物量最大而制得固定化组合菌。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与处理过的蔗渣的用量比为1:1:2~6(ml/ml/g),优选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与处理过的蔗渣的用量比为1:1:3(ml/ml/g)。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通过以下步骤培养制备而得:
将纯化后的真菌和细菌分别接种于50mL液体培养基中,并将pH调至7.0,于30℃,150r/min的摇床上振荡培养48h至微生物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分别取4mL的菌液于离心管内,于4000r/min下离心10min,然后将离心管内上清液倒出,补充磷酸缓冲液继续离心10 min,如此重复3次,制成菌悬液置于4℃冰箱备用。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其特征在于制备固定化组合菌的步骤为:
称取蔗渣载体,洗净烘干剪碎后加入锥形瓶中,灭菌处理后加入无菌的无机盐液体培养液,再分别加入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混匀密封后于30℃,转速为150rpm的摇床内振荡培养2天至微生物生物量最大即得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其中所述的无机盐液体培养液与蔗渣载体的用量比为10:3(mL/g)。

8.
  一种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蔗渣固定化组合菌用量为以蔗渣载体1重量份处理其10倍重量内的污染土壤。

说明书

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属于环境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含有2个以上苯环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以及石油的冶炼和交通污染等。我国是PAHs的排放大国,1980年我国排放的美国环保局优先控制的16种PAHs污染物的量为18000吨,到2003年己超过25300吨,而2004年高达114000吨,占世界总量的20%。土壤PAHs污染主要来自大气干湿沉降、污水灌溉、化肥农药施用及秸秆燃烧等。而污水灌溉是我国土壤PAHS污染的最主要方式。由于PAHs具有半挥发性、低溶解性和难生物降解性,常被吸附于土壤颗粒上,在土壤中长期存在且大量积累,因此,土壤承载了环境中90%的PAHs。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对煤和石油的需求量还会进一步增加,由此可知,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土壤中PAHs污染还会进一步加重。
我国很多地区土壤有多环芳烃检出,并且部分地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相当严重。2012年,曹云者等基于文献报道结果,对我国14个省、3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表层土壤中16种PAHs及Σ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土壤ΣPAHs的平均值为3654.97μg/Kg,含量最高区域达到151.6mg/Kg。
PAHs具有慢性毒性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土壤中 长期大量积累的PAHs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因此,清除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鉴于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修复技术近年来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安全、有效、廉价和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因此,采用微生物降解PAHs被认为是去除环境中PAHs污染物的最有效有段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报道了许多高效降解PAHs的微生物,但是这些高效降解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单一菌株竞争不过土著微生物及处理场地的环境不适于高效降解菌的生长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真菌-细菌联合降解的方式降解难降解的PAHs。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分散游离的微生物固定在限定的空间区域,以提高微生物细胞的浓度,使其保持较高的生物活性并反复利用的方法。固定化微生物由于具有微生物密度大、反应速度快和耐环境冲击特点,因此,该技术有望克服投加到修复现场中的游离高效降解微生物与土著菌的恶性竞争或难以适应环境的问题,实现高效降解菌有效修复污染土壤。为此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用作微生物固定化的载体多为成本较高的有机载体,如戊二醛、海藻酸钙、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等,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另外,在固定化微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中,联合菌种降解能力高于单个菌种,采用蔗渣固定化真菌-细菌复合菌修复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而菲(phenanthrene)是环境中最常见的多环芳烃类污染物,也是烟油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环芳烃的标志物。在污染土壤中菲的检出浓度一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固定化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菲存在的固定化载体成本较高的难题,提供一种能高效、安全且价格低廉的降解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的蔗渣固定化组合菌。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其特征在于采用蔗渣为载体固定化真菌和细菌的组合,其中所述的真菌为哈茨木霉菌属,所述的细菌为克雷伯氏菌属。
蔗渣为生物质材料,生物质材料蔗渣固定化微生物体系的蔗渣载体不仅可以屏蔽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和不利土壤条件的侵害进而保证其负载的微生生长,还可吸附富集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物,从而增加多环芳烃的生物可利用性,提高固定在其表面上的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效率。生物质材料蔗渣是农业废弃物,含有丰富的C、N等营养元素;可向土壤释放天然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数量,增强PAHs去除;对微生物有很强的亲和性;在土壤中可自然降解,用后的处理简单环保,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且价格低廉。
因此,生物质材料蔗渣固定化真菌-细菌修复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技术,对消除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避免多环芳烃污染通过食物链的 传递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中的哈茨木霉菌属(Trichoderma harzianum)真菌菌株(以下简称ZG1)与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细菌(以下简称ZG2)由石油化工厂附近的土壤经选择性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得到。ZG1+ZG2是能以菲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的菲降解菌。
本发明中的真菌和细菌在接种于蔗渣载体时预先分别经过培养制备成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培养制备而得:
将纯化后的真菌菌株ZG1和细菌菌株ZG2分别接种于50mL液体培养基中,并将pH调至7.0,于30℃,150r/min的摇床上振荡培养至微生物的生物量最大,一般需要48h,分别取4mL的菌液于离心管内,于4000r/min下离心10min,然后将离心管内上清液倒出,补充磷酸缓冲液继续离心10min,如此重复3次,制成菌悬液置于4℃冰箱备用。
本发明中,将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分别接种于无机盐液体培养液处理过的蔗渣载体上于30℃,转速150rpm的摇床内振荡培养至生物量最大而制得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
本发明中的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与处理过的蔗渣的用量比为1:1:2~6(ml/ml/g),优选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与处理过的蔗渣的用量比为1:1:3(ml/ml/g),使得菲降解效率最高。
本发明中用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制得蔗渣固定化组合菌的步骤为:
称取的蔗渣载体,洗净烘干剪碎后加入锥形瓶中,灭菌处理后加入无菌的无机盐液体培养液,再分别加入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混匀密封后于30℃,摇床转速为150rpm摇床内振荡培养至蔗渣载体上微生物量达到最大即得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其中所述的无 机盐液体培养液与蔗渣载体的用量比为10:3(mL/g)。
一种上述的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1、对于菲初始浓度为84.35mg/kg的土壤,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和游离组合菌ZG1+ZG2处理25d后,菲的降解率分别为52.89%和94.02%,表明蔗渣固定化组合菌G1+ZG2对菲的降解效果大大优于游离菌。
2、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处理25d后,非灭菌土中菲的降解率达到94.99%,而灭菌土中菲的降解率为90.81%,不管土壤是否灭菌,土壤中菲的降解率都可达到90%以上,因此,土壤微生物对蔗渣固定化组合菌降解土壤中菲的影响较小。
3、制备蔗渣固定化组合菌时,最佳菌悬液加入量为每15g土加入1mL组合菌ZG1+ZG2(其中ZG1和ZG2各0.5mL)。采用最佳菌悬液加入量制备的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处理初始浓度为84.65mg/kg的菲污染土壤,菲降解率达到94.55%。
4、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Cd2+和Pb2+对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处理土壤中菲均有一定影响,但即便土壤中存在重金属离子Cd2+和Pb2+,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对土壤中菲的降解率仍可达到80%以上。这些说明蔗渣固定化不仅有较强的降解土壤中菲的能力,而且也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优选地,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用量为以蔗渣载体1重量份处理其10倍重量内的污染土壤。
进一步进优选地,多环芳烃菲污染的土壤在用蔗渣固定化组合菌修复前先进行去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尤其是Cd2+和Pb2+的去除处理。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蔗渣固定化组合菌所用载体生物质材料蔗渣成本低,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修复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时简单环保,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可提高多环芳烃的生物可利用性,提高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游离组合菌和蔗渣固定化组合菌降解土壤中菲的效果;
图2为灭菌和非灭菌土壤对蔗渣固定化组合菌降解土壤中菲的影响;
图3为不同加菌量对蔗渣固定化组合菌降解土壤中菲的影响;
图4为重金属离子Cd2+和Pb2对蔗渣固定化组合菌降解土壤中菲的影响;
其中,图1-图4中的横轴都为时间(d)轴,纵轴都为降解率(%)轴;
图1中各条曲线代表的意义为:
—□—对照处理,
—○—游离组合菌处理土壤中菲的降解率,
—△—固定化组合菌处理土壤中菲的降解率。
图2中各条曲线代表的意义为:
—■—非灭菌土壤对照处理,
—●—非灭菌土壤中菲的降解率,
—△—灭菌土壤对照处理,
—╳—灭菌土壤中菲的降解率。
图3中各条曲线代表的意义为:
—╳—处理1(对照处理),
—●—处理2中土壤中菲的降解率,
—□—处理3中土壤中菲的降解率,
—▼—处理4中土壤中菲的降解率。
图4中各条曲线代表的意义为:
—■—对照处理,
—●—加菌处理土壤中菲的降解率,
—▲—Cd2+存在时加菌处理土壤中菲的降解率,
—▼—Pb2+存在时加菌处理土壤中菲的降解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通过采用生物质材料蔗渣为载体固定化哈茨木霉菌属真菌ZG1+克雷伯氏菌属细菌ZG2组合菌,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到:
采集石油化工厂附近的土壤进行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出ZG1和ZG2,分别进行驯化培养并制备成ZG1菌悬液和ZG2菌悬液,再将ZG1菌悬液和ZG2菌悬液接种于无机盐液体培养液处理过的蔗渣载体上培养至微生物的生物量最大即可;
其中培养制备ZG1菌悬液和ZG2菌悬液的条件为:pH调至7.0,于30℃,150r/min的摇床上振荡培养48h后,以4000r/min的速度离心分离出菌悬液置于4℃冰箱备用;
其中制备蔗渣固定化组合菌的条件为:按真菌菌悬液和细菌菌悬液与处理过的蔗渣的用量比1:1:2~6(ml/ml/g)接种ZG1菌悬液和ZG2菌悬液于蔗渣载体后,于30℃,摇床转速为150rpm摇床内振荡培养2d,至微生物的生物量达到最大,表象为蔗渣载体长满菌即可。
本发明所用各种培养基如下:
液体培养基:牛肉膏5g,蛋白胨10g,葡萄糖5g,NaCl 5g,蒸馏水l000mL,pH 7.5。固体培养基需加20-25g琼脂。
无机盐培养基(无机盐溶液):K2HPO40.5g,KH2PO40.5g,NaCl 0.2g,MgSO40.2g,NH4NO31.0g,微量元素溶液10mL,蒸馏水l000mL,pH 7.2-7.5。
微量元素溶液:FeSO40.1g/L,MnSO40.1g/L,ZnSO40.1g/L,Na2MoO40.01g/L,CaCl20.1g/L,MgSO43g/L,CuSO40.1g/L。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游离组合菌ZG1+ZG2和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降解土壤中菲的效果比较
将经纯化后的菌株ZG1和ZG2分别接种于50mL液体培养基中,并将pH调至7.0,于30℃,150r/min的摇床上振荡培养48h,至微生物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分别取4mL的菌液于离心管内,于4000r/min下离心10min,然后将离心管内上清液倒出,补适量的磷酸缓冲液继续离心10min,如此重复3次,制成菌悬液置于4℃冰箱备用。
供试赤红壤取自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其质地为粉沙质壤土,pH值(水/土=2.5/1)为5.35,有机质为7.89g/kg,氮、磷、钾为别0.71、0.72、2.61g/kg,菲未检出。
在500g过2mm筛的土壤中加入50mL菲含量为2000mg/L的菲丙酮溶液,搅拌均匀,室内风干后再与500g过2mm筛的土壤混合均匀,即制得人工模拟菲污染土壤。暗箱培养污染土壤4周,实验前测定污染土壤中菲的初始浓度为84.35mg/kg。
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制备:分别称取已选取出的最佳载体蔗渣1.5g,洗净烘干剪碎后分别加入250mL锥形瓶中,同时准备空的250mL锥形瓶以用作游离微生物的培养,一起置于1.5Mpa的高压灭菌锅中灭菌25min,待灭菌锅气压下降后迅速转移至无菌操作台上,在紫外灯下灭菌冷却到室温,然后向每个锥形瓶中各加入5mL无菌的 无机盐液体培养液,再用移液枪分别加入0.5mL ZG1和0.5mL ZG2菌悬液于各个锥形瓶中,混匀,密封瓶口,贴上标签,置于30℃,摇床转速为150rpm摇床内振荡培养,2d后加入15g菲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实验。
试验设置以下3个处理:处理1:对照处理(不加菌);处理2:游离组合菌ZG1+ZG2处理(加ZG1和ZG2菌悬液各0.5mL);处理3: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处理(蔗渣1.5g+0.5mL ZG1和0.5mL ZG2菌悬液)。
每种处理下有15个烧杯,分别于第5、10、15、20、25d取样测定菲的残留量,每种处理3个平行。试验中保持各处理中受试土壤的含水率为15%左右。处理结束后,测定各处理污染土壤中菲的残留量并计算菲的降解率,对于同等菲污染水平的土壤,固定化菌和游离菌修复效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菲的降解率在对照处理、游离组合菌处理、固定化组合菌处理中分别为:9.65%,52.89%,94.02%,固定化组合菌处理使得菲的降解率比游离组合菌处理高出了近42个百分点。这说明固定化组合菌对菲的降解效果大大优于游离组合菌。
实施例2:灭菌和非灭菌土壤对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降解土壤中菲的影响
菌悬液同实施例1,各处理所加菌均为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供试土壤和蔗渣固定化ZG1+ZG2制备同实施例1,实验前测定污染土壤中菲的初始浓度为82.05mg/kg。
本实施例设置以下4个处理:
处理1:非灭菌土加菌处理(加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
处理2:非灭菌土对照处理(不加菌)
处理3:灭菌土加菌处理(加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
处理4:灭菌土对照处理(不加菌)
每种处理下有15个烧杯,分别于第5、10、15、20、25d取样测定菲的残留量,每种处理3个平行。试验中保持各处理中受试土壤的含水率为15%左右。
处理结束后,测定各处理污染土壤中菲的残留量并计算菲的降解率,对于同等菲污染水平的土壤,灭菌和非灭菌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如图2所示,无论土壤灭菌与否加菌处理前10d,菲的降解率缓慢增加,10d后菲的降解率迅速增大,20d后降解率变化趋于平缓。加入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处理25d后,非灭菌土中菲的降解率达到94.99%,高于灭菌土中菲的降解率90.81%,不管土壤是否灭菌,土壤中菲的降解率都可达到90%以上,因此,灭菌和非灭菌对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影响较小。
实施例3:不同菌悬液加入量对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降解土壤中菲的影响
菌悬液同实施例1,各处理所加菌均为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供试土壤同实施例1,实验前测定污染土壤中菲的初始浓度为84.65mg/kg。
蔗渣固定化ZG1+ZG2组合菌的制备:分别称取相同质量的已选取出的最佳载体蔗渣1.5g,洗净烘干剪碎后分别加入250mL锥形瓶中,同时准备相同个数的空的250mL锥形瓶以用作游离微生物的培养,一起置于1.5Mpa的高压灭菌锅中灭菌25min,待灭菌锅气压下降后迅速转移至无菌操作台上,在紫外灯下灭菌冷却到室温,向每个锥形瓶中各加入5mL无菌的无机盐液体培养液,然后按4个不同处理用移液枪取不同量菌悬液于各个锥形瓶中,混匀,密封瓶口,贴上标签,置 于30℃,摇床转速为150rpm摇床内振荡培养,2d后加入15g菲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实验。
本实施例设置4个处理:
处理1:对照处理(制备蔗渣固定化组合菌时,菌悬液加入量为0);
处理2:制备蔗渣固定化组合菌时,菌悬液加入量为0.25mL ZG1和0.25mL ZG2;
处理3:制备蔗渣固定化组合菌时,菌悬液加入量为0.5mL ZG1和0.5mL ZG2;
处理4:制备蔗渣固定化组合菌时,菌悬液加入量为0.75mL ZG1和0.75mL ZG2。
每种处理下有15个烧杯,分别于第5、10、15、20、25d取样测定菲的残留量,每种处理3个平行。试验中保持各处理中受试土壤的含水率为15%左右。处理结束后,测定各处理污染土壤中菲的残留量并计算菲的降解率,对于同等菲污染水平的土壤,不同加菌量处理后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加入菌处理10d后,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均迅速增加,20d后菲的降解率变化趋缓。随着菌悬液加入量的增大,土壤中菲的降解率也相应增加,但当菌悬液加入量继续增加到总量为1.5mL时,菲的降解率虽然仍有所增加,但很有限,与加菌总量1mL时相差不大,这是由于随着菌悬液加入量的增加,微生物生长所需碳源相对不足,导致有效菌源差不多。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节约成本,处理3的菌悬液加入量为最佳加入量。
实施例4:土壤中重金属离子Cd2+和Pb2对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降解土壤中菲的影响
菌悬液同实施例1,各处理所加菌均为蔗渣固定化组合菌 ZG1+ZG2,供试土壤和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制备同实施例1,但其中的灭菌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含0.01%的PbC12和CdC12,实验前测定污染土壤中菲的初始浓度为85.25mg/kg。
本实施例设置以下4个处理:
处理1:对照处理(不加菌)
处理2:加菌处理(加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
处理3:Cd2++加菌处理(Cd2++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
处理4:Pb2++加菌处理(Pb2++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
每种处理下有15个烧杯,分别于第5、10、15、20、25d取样测定菲的残留量,每种处理3个平行,试验中保持各处理中受试土壤的含水率为15%左右。
处理结束后,测定各处理污染土壤中菲的残留量并计算菲的降解率。对于同等菲污染水平的土壤,不同重金属离子存在下,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变化如图4所示,土壤中重金属离子Cd2+和Pb2的存在对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修复菲污染土壤均有一定的影响,在处理25d后,无重金属离子加菌处理、Cd2++加菌处理和Pb2++加菌处理分别为95.85%、80.56%和85.02%,Cd2+存在时土壤中菲的降解率较无Cd2+存在时的降解率降低超过15%,但即便土壤中存在重金属离子Cd2+和Pb2+,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对土壤中菲的降解率仍可达到80%以上。
本实施例说明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为其在复杂土壤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保证。

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本发明选用菲作为多环芳烃蔗渣固定化组合菌修复土壤多环芳烃的模型物,采用生物质材料蔗渣为载体固定化哈茨木霉菌属真菌菌株ZG1与克雷伯氏菌属细菌ZG2,利用蔗渣固定化真菌ZG1+细菌ZG2复合菌修复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本发明蔗渣固定化组合菌所用载体生物质材料蔗渣成本低,蔗渣固定化组合菌ZG1+ZG2修复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时简单环保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生物化学;啤酒;烈性酒;果汁酒;醋;微生物学;酶学;突变或遗传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