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346786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7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10833.5

申请日:

2009.03.24

公开号:

CN101507743A

公开日:

2009.08.1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K 36/282公开日:20090819|||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282; A61P31/10; A61P17/00; A61P31/04; A61P31/12

主分类号:

A61K36/282

申请人:

苗广伟

发明人:

苗广伟

地址:

110024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沈辽东路47-13,3-4-2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利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忠达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艾蒿提取物,其特征为艾蒿叶或艾蒿叶和艾蒿秸秆的水提取物。所述的艾蒿叶或艾蒿叶和艾蒿秸秆的水提取物的剂型为艾蒿提取物水溶液、艾蒿提取物浸膏或艾蒿提取物干粉;水剂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0.1-6g;膏剂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5-20g。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艾蒿提取物制备方法简单,运输和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在治疗脚气、室内空气净化和洗浴时使用,具有抑菌、杀菌、抗病毒等作用。

权利要求书

1、  艾蒿提取物,其特征为艾蒿叶或艾蒿叶和艾蒿秸秆的水提取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蒿提取物,其特征是在于所述的艾蒿叶或艾蒿叶和艾蒿秸秆的水提取物的剂型为艾蒿提取物水溶液、艾蒿提取物浸膏或艾蒿提取物干粉;水剂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0.1—6g;膏剂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5—20g。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蒿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
将艾蒿叶或是艾蒿叶加艾蒿秸秆切成1—10cm的小段,放在容器内,加水提取2—3次,每次加水量为艾蒿量的5—30倍,提取温度为70—100℃,每次提取时间为30—60min,合并滤液,将滤液浓缩至相当于含生药0.1—6g,即为艾蒿水提取物水剂;将上述艾蒿提取物水剂浓缩至第10ml含生药5—20g,即为艾蒿提取物浸膏。

说明书

艾蒿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艾蒿叶和艾蒿秸秆(不包括根部)的水提取物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艾蒿别名:艾草、艾叶、家艾。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如针灸中的炙就是用艾蒿进行设定穴位熏烤。
常用的炙法有:
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个枣核大,大者如半个橄榄大不等。
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间接灸是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肤上,而用其它药物隔开。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
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1)无瘢痕灸:先将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点燃,当艾炷燃剩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因其灸后不化脓,也不留下瘢痕,故易为病人接受。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灸部位,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然后除去灰烬,方可继续加炷施灸。一般灸5—10壮。对于施灸中产生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位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农为“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间接灸:
(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1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艾炷灸之。当患者感觉灼痛时,则换炷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约1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3)附子饼灸: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小硬币大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4)隔盐灸:用食盐填敷于脐部,上置大艾炷连续施灸,至症候改善为止。
用艾条灸: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雀啄灸:艾条燃烧的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另外,也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艾蒿在民间应用也很广泛,如: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蒿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蒿煮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叶发出的气味有抑菌杀菌、抗病毒的作用,能抑制细菌和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等地,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户户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草的药用价值。
艾蒿虽然资源丰富,但并不是所有农村都有,在大中城市就很难找到,特别是艾蒿应用、运输,使用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艾蒿提取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艾蒿提取物的方法。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艾蒿提取物为艾蒿水提取物,剂型包括艾蒿提取物水溶液、艾蒿提取浸膏或艾蒿提取干粉。
艾蒿提取物水溶液,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即艾蒿提取物)0.1—6g,艾蒿提取物浸膏为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5—20g。
艾蒿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是:
将干燥后的艾蒿叶或是艾蒿叶加艾蒿秸秆切成1—10cm的小段,放于容器内,加水提取2—3次,每次加水量为艾蒿量的5—30倍,提取温度为70—100℃,每次提取时间为30—60min,合并滤液,将滤液浓缩至相当于含生药0.1—6g,即为艾蒿水提取物,按设定剂量封装,在110—121℃下灭菌,即为成品。
将制得的艾蒿水提取物浓缩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5—20g,即为艾蒿提取物浸膏。
将制得的艾蒿水提取物通过已知的喷雾干燥,制得粉状艾蒿提取物。
艾蒿提取物的应用:
1、将10—20ml艾蒿提取物放入盆中,再放温水6000—5000g。脚气患者将脚放入艾蒿水中浸泡20—30分钟,具有良好的杀菌、止痛和止痒效果,对64例患脚气的患者使用观察,有效率达到86%。
2、将艾蒿提取液放在加湿器内,10ml加入500g水,在室内加湿,艾蒿提取物随水蒸气散发到室内,对室内空气有杀灭、净化空气和散发艾蒿香味的作用,且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3、将艾蒿提取液放在水盆中,加水后,给幼儿洗澡,夏天不长痱子、湿疹。夏日对24名幼儿(1—6岁)进行实验,每日洗1—2次,用量为在幼儿洗澡浴盆内加水放入10—30ml艾蒿提取液,用量依浴盆盛水量而定。整个夏日24名幼儿均没长痱子和湿疹。
对已长痱子或湿疹,按上述方法洗浴,一般2—7天,痱子或湿疹会消失。
4、在洗浴时,在浴盆内加入适量艾蒿提取物,具有爽身健体的功效。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艾蒿提取物制备方法简单,运输和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在治疗脚气、室内空气净化和洗浴时使用,具有抑菌、杀菌、抗病毒等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艾蒿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是:
将干艾蒿叶切成1—10cm的小段,放在加热容器内,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水量为生药材量的8倍,提取温度为100℃,提取时间为60分钟,过滤,收集滤液备用;在滤渣中加入水,加入水量为渣量的12倍,提取温度为100℃,提取时间为60分钟,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将滤液浓缩至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2—6g,即为艾蒿水提取物,按设定剂量封装后在121℃温度下灭菌,即为成品。
将上述制备的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2—6g的艾蒿提取物继续浓缩,达到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15g的浸膏,即为膏剂。
将制得的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2—6g的艾蒿提取物浓缩液通过已知喷雾干燥工艺制成艾蒿提取物干粉。
实施例二
艾蒿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是将干燥的艾蒿叶和艾蒿秸秆切成小段后放在容器内,加水,提取3次,第一次加水量为艾蒿量的30倍,提取60分钟,提取温度为100℃,过滤,滤液备用;第二次提取是将药渣加水,加水量为药渣量的8倍,提取温度为100℃,提取时间为50分钟,过滤,滤液备用,过滤后的药渣再加入3—5倍药渣量水,进行第三次提取,提取温度为100℃,提取时间为30分钟;合并三次滤液,浓缩,提取液浓缩至10ml相当于含生药3g,按设定计量灌装,在110—120℃高温灭菌后即为成品。
制备膏剂和粉剂的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

艾蒿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艾蒿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艾蒿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蒿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蒿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艾蒿提取物,其特征为艾蒿叶或艾蒿叶和艾蒿秸秆的水提取物。所述的艾蒿叶或艾蒿叶和艾蒿秸秆的水提取物的剂型为艾蒿提取物水溶液、艾蒿提取物浸膏或艾蒿提取物干粉;水剂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0.1-6g;膏剂每10ml相当于含生药5-20g。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艾蒿提取物制备方法简单,运输和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在治疗脚气、室内空气净化和洗浴时使用,具有抑菌、杀菌、抗病毒等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