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粒子射线治疗装置中使用的治疗台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辅助将 3 维诊断装置的诊断用于粒子射线治疗的治疗台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 作为治疗方法广泛使用放射线治疗, 该放射线治疗使用 X 射线和伽马射线, 由于放射线治疗不管相距人体表面的深度是多少, 放射线的吸收量都较高, 因此在放射线 到达患部之前对于正常的细胞也会带来影响。与此不同的是, 使用质子射线和重离子射线 的粒子射线治疗, 由于具有吸收量在相距人体表面的某一深度成为峰值的特性, 因此可在 抑制正常细胞的损伤的同时仅集中照射于患部, 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 粒子射线治疗装置是将从大型加速器射出的带电粒子束以高能照射至患部 的大型装置, 照射系统的关联设备配置是唯一确定的, 不能任意地配置包括粒子射线的照 射口的照射端口。
为了对 3 维形状的患部进行定位诊断, 虽然优选使用以 CT 装置为代表的 3 维诊断 装置, 但难以将粒子射线照射端口配置成不干扰大型 3 维诊断装置。因此, 为了将 3 维诊 断装置的诊断用于粒子射线治疗, 需要在 3 维诊断装置的治疗台上对患部进行定位并制定 治疗计划后, 将被测体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治疗台上再次对患部进行定位来进行治 疗, 从而定位精度下降。
以往的治疗台 ( 睡台 ) 系统是使用共同睡台来进行定位, 而不将被测体移动至诊 断装置和治疗装置等多个装置的不同的治疗台, 该以往的治疗台 ( 睡台 ) 系统如下所示。
该系统包括 : 共同用于多个医用装置的睡台 ; 支承该睡台使其可在 3 维方向的 1 维方向上移动的单元 ; 及仅在该 1 维方向上控制睡台的移动且将被测体分别定位至多个医 用装置各自的等中心 (isocenter) 的单元。而且, 多个医用装置各自的等中心的、 剩下 2 维 的各自方向的位置设定成彼此相同 (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1)。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特开 2005-52308 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 1 所示的治疗台系统中, 在将患部定位至 3 维诊断装置等的等中心 之后, 以简单的动作使治疗台移动并将患部定位至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但是, 为了将患部定 位至等中心, 不仅需要利用治疗台的对位, 而且需要治疗装置的照射端口的对位, 无法适用 于照射端口的位置确定的粒子射线治疗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 3 维诊断装置的 诊断用于粒子射线治疗、 并可容易且高精度地将患部定位至等中心的治疗台系统。
本发明所涉及的治疗台系统是将 3 维诊断用于粒子射线治疗的粒子射线治疗装 置的治疗台系统, 该粒子射线治疗中, 将从加速器射出的带电粒子束以高能照射至被测体 的患部。该治疗台系统包括 : 载放板, 该载放板载放上述被测体 ; 患部定位机构, 该患部定位机构通过支承上述载放板并且使上述载放板移动, 从而将上述患部定位至上述粒子射线 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 及治疗台移动机构, 该治疗台移动机构使包括上述患部定位机构及上 述载放板的治疗台、 在 3 维诊断装置的诊断位置和上述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治疗位置之间 移动。而且, 设想上述治疗台在上述 3 维诊断装置的诊断位置, 将上述 3 维诊断装置的等中 心作为上述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虚拟等中心, 且基于上述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粒子射线照 射口的位置及粒子射线照射方向进行粒子射线治疗, 上述患部定位机构根据由上述 3 维诊 断装置得到的上述患部的图像, 将上述患部定位至上述虚拟等中心。上述治疗台移动机构 通过保持将上述患部定位至上述虚拟等中心的定位时刻的上述载放板及上述患部定位机 构的状态, 并使治疗台移动至上述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治疗位置, 从而将上述患部定位至 上述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本发明的治疗台系统中, 在 3 维诊断时和粒子射线治疗时兼用治疗台, 保持利用 了 3 维诊断装置的诊断结果的患部的定位状态不变, 仅使治疗台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位 置, 便能容易地将患部高精度地定位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附图说明 图 1 是在 3 维诊断时和粒子射线治疗时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治疗台系 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 2 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粒子射线治疗中使用的加速器的结构图。
图 3 是图 1 所示的治疗台系统的侧视图。
图 4 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治疗台系统的患部定位机构的图。
图 5 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治疗台系统中的治疗台移动机构的结构及 动作的图。
图 6 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治疗台系统中的治疗台移动机构的结构及 动作的图。
图 7 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治疗台系统中的治疗台移动机构的结构及 动作的图。
图 8 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治疗台系统中的治疗台移动机构的结构及 动作的图。
图 9 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3 的治疗台系统中的治疗台移动机构的动作的 图。
图 10 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4 的其它例子的治疗台系统中的治疗台移动 机构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1.
下面, 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治疗台系统。图 1(a)、 图 1(b) 是 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治疗台系统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另外, 图 2(a)、 图 2(b) 中示出图 1(a)、 图 1(b) 所示的治疗台系统的侧视图。特别是, 图 1(a)、 图 2(a) 是将治疗台 5 配置在 3 维诊断位置的图, 图 1(b)、 图 2(b) 是将治疗台 5 配置在粒子射线治疗位置的图。如图所示, 治疗台系统包括治疗台 5, 该治疗台 5 包括载放作为被测体的患者 1 的载放板 2、 支承载放板 2 并且使载放板 2 移动且对患部 A 进行定位的成为患部定位机构的第 1 患部定 位机构 3 及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6、 和配置在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的下层的治疗台移动机构 4。 另外, 还包括控制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 及治疗台移动机构 4 的控制部 ( 未图示 )。
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由多个构件 3a ~ 3c 构成, 支承载放板 2, 并且沿着长轴方 向、 短轴方向、 以长轴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 及以短轴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的组合使载放板 2 移动, 以对患部 A 进行上下方向以外的定位。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6 由支承脚 6 构成, 通过 使该支承脚 6 上下伸缩, 从而使载放板 2 沿上下方向移动, 对患部 A 进行上下方向的定位。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是使治疗台 5 在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诊断位置和粒子射线治疗 装置的治疗位置之间移动的机构, 与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 分开独立地进行驱动。在 这种情况下, 由旋转台 4a 和配置在旋转台 4a 上且与旋转台 4a 成一体地旋转的台座 4b 构 成。治疗台移动机构 4 在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的下层支承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通过使治疗 台移动机构 4 和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和载放板 2 成一体地旋转, 从而使治疗台 5 移动。
如图 1(a)、 图 2(a) 所示, 当治疗台 5 位于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诊断位置时, 将3维 诊断装置 16 的等中心作为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虚拟等中心 7, 利用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 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此时, 3 维诊断装置 16 配置在不干扰粒子射线治疗装置 的具有粒子射线照射口 9a 的照射端口 9 的位置。 患部 A 到该虚拟等中心 7 的定位是设想粒子射线治疗时进行的, 即, 成为在实际的 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8 上进行粒子射线治疗时所需的定位动作。因此, 设想基于配 置确定的粒子射线照射口 9a 的位置及粒子射线照射方向进行粒子射线治疗, 使载放板 2 移 动, 不仅包括长轴方向、 短轴方向、 上下方向, 而且还包括在以长轴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上 移动的翻滚 (roll) 调整、 和在以短轴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上移动的俯仰 (pitch) 调整, 以 进行定位。由于该虚拟等中心 7 成为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等中心, 因此根据由 3 维诊断装置 16 得到的 3 维的诊断图像进行定位, 可根据患部 A 的 3 维形状高精度地进行定位。
图 3(a)、 图 3(b)、 图 3(c) 是说明由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进行的动作的来自 3 个方 向的侧视图。
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的构件 3a 对于载放板 2 进行翻滚调整 ( 参照图 3(a))、 和俯 仰调整 ( 参照图 3(b))。构件 3b 使载放板 2 与构件 3a 一起在长轴方向上移动 ( 参照图 3(b)), 构件 3c 使载放板 2 与构件 3a、 3b 一起在短轴方向上移动 ( 参照图 3(c))。
然后,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保持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时刻的载放板 2 及 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 的状态, 将治疗台 5 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治疗位置, 成 为图 1(b)、 图 2(b) 所示的状态。即, 位于虚拟等中心 7 的位置的患部 A 移动至粒子射线治 疗装置的等中心 8 的位置, 定位至等中心 8。在这种情况下, 治疗台 5 的移动是以通过虚拟 等中心 7 和等中心 8 的中间点的转轴 10 为中心旋转 180 度的旋转移动, 旋转台 4a 的中心 位于转轴 10 上。此外, 配置在旋转台 4a 的下层的支承脚 6 固定而不旋转, 成为相对于转轴 10 对称的形状。
在治疗台 5 移动时, 设 3 维诊断装置 16 退至后方, 使得不妨碍治疗台 5 的移动。 此外, 图 1(a)、 图 1(b) 中, 虽然照射端口 9 为方便起见靠近治疗台 5, 但其在不妨碍治疗台 6 的旋转的位置, 固定于治疗室壁面。
若患部 A 定位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8, 则粒子射线治疗装置从粒子射线 照射口 9a 向患部 A 照射粒子射线来进行治疗。
粒子射线治疗装置主体包括大型的加速器 20、 将从加速器 20 射出的带电粒子束 导入照射室的输送系统、 和将所提供的作为带电粒子束的粒子射线向患部 A 适当地照射的 照射系统, 从照射口 9a 照射粒子射线。图 2 是表示加速器 20 的简要结构图。如图所示, 将 加速粒子从粒子源 21 作为带电粒子束取出, 使用线性加速器 22 加速至某一能量后, 从入射 装置 23a 打入圆形轨道。带电粒子束每绕圆形轨道旋转一周就通过加速空间 24, 每次都进 行加速, 从而能量增加。 进行调整, 使得与此对应地磁场也增加并绕相同的圆形轨道进行旋 转。然后, 当达到最高能量时, 从取出装置 23b 向圆形轨道的外部取出。
在该实施方式中, 设想治疗台 5 在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诊断位置, 将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等中心作为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虚拟等中心 7, 来进行粒子射线治疗, 第 1、 第 2 患部定 位机构 3、 6 根据由 3 维诊断装置 16 得到的患部 A 的图像, 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该定位动作不仅包括长轴方向、 短轴方向、 上下方向, 而且还包含在以长轴方向为轴的旋转 方向上移动的翻滚调整、 在以短轴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上移动的俯仰调整, 以进行定位。
在一般的 3 维诊断中, 当将患部定位至 3 维诊断装置的等中心时, 对于载放被测体 的睡台, 无需在以长轴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上移动的翻滚调整、 和在以短轴方向为轴的旋 转方向上移动的俯仰调整, 3 维诊断装置的睡台没有这种定位调整功能。 该实施方式的治疗台系统中, 设想用无法对照射端口 9 进行对位的粒子射线治疗 装置进行粒子射线治疗, 为了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能够进行在实际的粒子射线治 疗装置的等中心 8 上的粒子射线治疗时所需的定位动作。另外该定位动作是一边利用 3 维 诊断装置 16 进行 3 维诊断、 一边根据其诊断图像进行定位, 可根据患部 A 的 3 维形状高精 度地进行定位。 另外, 可将 3 维诊断装置 16 配置成不干扰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照射端口 9, 也可适用于已经设置的粒子射线治疗装置, 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而且,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保持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定位时刻的载放板 2 及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 的状态, 使治疗台 5 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治疗位置。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由于与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 分开独立地进行驱动, 因此在利用治 疗台移动机构 4 使治疗台 5 进行移动时可保持载放板 2 及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 的状 态。因此, 治疗台 5 不仅可在诊断位置和治疗位置保持定位精度, 而且在诊断位置和治疗位 置甚至在移动的中途位置, 载放板 2 及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 的挠曲、 变形等状态也没 有变化。因此, 可防止被测体 1 的体位的变化和内脏的移动, 可将患部 A 高精度地定位至粒 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8。此外, 虽然作为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6 的支承脚 6 不旋转, 但由 于构成为相对于转轴 10 呈对称形状, 因此在诊断位置和治疗位置, 其挠曲、 变形等状态没 有变化。
治疗台 5 的移动仅在 2 维平面上旋转 180 度, 将位于虚拟等中心 7 的位置的患部 A 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8 的位置, 可通过容易且简单的动作进行移动, 并且可 提高防止被测体 1 的体位变化和内脏移动的效果。另外, 在诊断位置和治疗位置, 治疗台移 动机构 4 的形状及在治疗台 5 内的相对位置也没有变化, 由此治疗台 5 整体在诊断位置和 治疗位置, 其挠曲、 变形等状态也没有变化, 可将患部 A 进一步高精度地定位至粒子射线治 疗装置的等中心 8。
此外, 上述实施方式中, 虽然将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等中心作为粒子射线治疗装置 的虚拟等中心 7, 但由于 3 维诊断装置 16 是可动的, 因此也可在将虚拟等中心 7 设定在 3 维 诊断装置 16 的可诊断范围内之后, 移动 3 维诊断装置 16, 使得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等中心与 虚拟等中心 7 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 在将治疗台 5 配置在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治疗位置的状态下, 例 如使用激光指示器等以光学方式, 或者使用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 所具备的位置检测 传感器以机械或电子方式, 记录等中心 8 的位置信息。然后, 利用治疗台移动机构 4 将治疗 台 5 配置在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附近, 在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可诊断范围内, 根据上述所记录 的等中心 8 的位置信息设定虚拟等中心 7。在这种情况下, 设定虚拟等中心 7, 使得等中心 8 和虚拟等中心 7 相对于治疗台 5 内的转轴 10 成为对称。
实施方式 2.
下面, 根据图 5 ~图 8 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治疗台系统。
该实施方式 2 中,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与上述实施方式 1 不同。另外, 载放板 2 及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与上述实施方式 1 相同, 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支承载放板 2, 并且沿着长 轴方向、 短轴方向、 以长轴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 及以短轴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的组合使载 放板 2 移动, 对患部 A 进行上下方向以外的定位。此外, 为方便起见, 简单图示出载放板 2 及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由支承脚 6a 构成的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6a 通过上下伸缩从而使载放板 2 在上下方 向上移动, 对患部 A 进行上下方向的定位的功能与上述实施方式 1 相同, 但采用宽度大的结 构。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在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的下层支承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与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分开独立地进行驱动。而且, 在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诊断位置和粒 子射线治疗装置的治疗位置之间, 保持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时刻的载放板 2 及 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的状态, 使治疗台 5 移动。
此外, 图 5(a)、 图 5(b) 是将治疗台 5 配置在 3 维诊断位置的图, 图 8(a)、 图 8(b) 是将治疗台 5 配置在粒子射线治疗位置的图。另外, 图 6(a)、 图 6(b) 及图 7(a)、 图 7(b)、 以 及图 8(c) 图示出治疗台 5 从 3 维诊断位置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位置的中途的阶段。另外, 图 5(a)、 图 6(a)、 图 7(a)、 图 8(a) 为俯视图, 图 5(b)、 图 6(b)、 图 7(b)、 图 8(b)、 图 8(c) 为 侧视图。
如图所示,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构成为多个构件 4c ~ 4f 在高度方向上分层配置。 此 外, 构件 4c 配置在支承脚 6a 上, 以支承上层构件 4d ~ 4f, 其自身不移动。
如图 5(a)、 图 5(b) 所示, 当治疗台 5 位于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诊断位置时, 将3维 诊断装置 16 的等中心作为粒子射线治疗位置的虚拟等中心 7, 利用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图中的状态是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之后、 为 了移动治疗台 5 而将 3 维诊断装置 16 避让至后方位置的状态。
然后,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保持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时刻的载放板 2 及 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的状态, 如图 6(a)、 图 6(b) 所示移动治疗台 5。此时, 利用配 置在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的底面的治疗台移动机构 4 的构件 4f, 将载放板 2、 第 1 患部定位 机构 3 及构件 4f 朝图中的右方成一体地移动。 由此, 治疗台 5 整体的长轴方向的尺寸减小。
此外, 构件 4f 也可设置在下层的构件 4e 的上表面侧, 在这种情况下, 也可驱动构件 4f, 使载 放板 2、 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成一体地移动。
接着,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保持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时刻的载放板 2 及 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的状态, 进一步如图 7(a)、 图 7(b) 所示移动治疗台 7。此时, 对治疗台移动机构 4 的构件 4e 进行旋转驱动, 载放板 2、 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及构件 4f、 4e 以转轴 11 为中心成一体地旋转 180 度。由于在开始阶段治疗台 5 整体的长轴方向的尺寸 减小, 因此旋转半径变小, 可不干扰照射端口 9 来进行利用该旋转所产生的移动。
接着,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保持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时刻的载放板 2 及 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的状态, 进一步如图 8(c) 所示移动治疗台 7。此时, 利用配置 在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的底面的治疗台移动机构 4 的构件 4f, 将载放板 2、 第 1 患部定位机 构 3 及构件 4f 朝图中的右方成一体地移动。该移动相对而言, 与将 6(a)、 图 6(b) 所示的移 动恢复原状的动作是相同的。
接着,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保持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时刻的载放板 2 及 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的状态, 进一步如图 8(a)、 图 8(b) 所示移动治疗台 7。此时, 利用治疗台移动机构 4 的构件 4d, 将载放板 2、 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及构件 4f、 4e、 4d 朝图 中的右方成一体地移动。然后, 患部 A 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8 的位置, 定位至 等中心 8。
该实施方式中, 对于治疗台移动机构 4, 利用彼此独立的驱动来依次驱动各构件 4d ~ 4f, 在治疗台 5 从 3 维诊断位置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中途的阶段, 使整体形状 变化。而且, 当治疗台 5 到达粒子射线治疗位置时、 即当患部 A 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 等中心 8 的位置的时刻的、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的形状及在治疗台 5 内的相对位置与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时刻相同。因此, 如上所述, 在旋转移动时可减小旋转半径等, 移动 的自由度增大, 设计上的自由度提高。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与上述实施方式 1 相同, 保持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 定位时刻的载放板 2 及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的状态, 使治疗台 5 移动至粒子射线治 疗装置的治疗位置。治疗台移动机构 4 由于与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分开独立地进 行驱动, 因此在利用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使治疗台 5 进行移动时可保持载放板 2 及第 1、 第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的状态。因此, 治疗台 5 不仅可在诊断位置和治疗位置保持定位精度, 而且在诊断位置和治疗位置甚至在移动的中途位置, 载放板 2 及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a 的挠曲、 变形等状态也没有变化。
而且, 如图 5、 图 8 所示, 粒子射线治疗位置和 3 维诊断位置的治疗台 5 的状态以支 承脚 6a 的中央为轴呈 180 度旋转对称, 成为相同的状态。由此, 治疗台 5 整体在诊断位置 和治疗位置, 其挠曲、 变形等状态也没有变化, 可将患部 A 高精度地定位至粒子射线治疗装 置的等中心 8。
此外, 治疗台 5 中不移动的构件 ( 支承脚 6a、 构件 4c) 构成为相对于移动的轴呈对 称形状。在这种情况下, 治疗台 5 由于以支承脚 6a 的中央为轴呈 180 度旋转对称, 因此相 对于该轴呈对称形状。
实施方式 3.
下面示出由于因粒子射线治疗室的形状和大小而使得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配置受到制约、 因此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 1、 2 不同的情况。
该实施方式 3 中,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内的各部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 1、 2 不同, 但 为了方便起见, 省略治疗台移动机构 4 的各部的形状和动作, 根据图 9(a) ~图 9(c) 说明治 疗台 5 整体的移动的状态。
此外, 图 9(a) 是将治疗台 5 配置在 3 维诊断位置的俯视图, 图 9(c) 是将治疗台 5 配置在粒子射线治疗位置的俯视图。另外, 图 9(b) 图示出将治疗台 5 从 3 维诊断位置移动 至粒子射线治疗位置的中途的阶段。
如图 9(a) 所示, 在与粒子射线的照射端口 9 相对配置的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诊断 位置有治疗台 5。此时, 将 3 维诊断装置 16 的等中心作为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虚拟等中心 7, 利用第 1、 第 2 患部定位机构 3、 6(6a) 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然后, 治疗台 5 以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8 的位置为中心, 在图中向右旋转 90 度, 成为图 9(b) 所示的状态。在治疗台 5 移动时, 设 3 维诊断装置 16 退至后方, 使得不妨 碍治疗台 5 的移动。
接着, 与上述实施方式 1 相同, 治疗台 5 以通过患部 A 和等中心 8 的中间点的转轴 10 为中心旋转 180 度, 成为图 9(c) 所示的状态。由此, 患部 A 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 等中心 8 的位置, 定位至等中心 8。 在该实施方式中, 未图示的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也与上述实施方式 1、 2 相同, 保持将 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定位时刻的载放板 2 及患部定位机构的状态, 使治疗台 5 移 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治疗位置。另外, 使将患部 A 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8 的位置的时刻的、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的状态与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的时刻相同。 因此, 与上述实施方式 1、 2 相同, 治疗台 5 整体在诊断位置和治疗位置, 其挠曲、 变形等状态 也没有变化, 可将患部 A 高精度地定位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8。
此外, 如图 10 所示, 也可在治疗室的地板上铺设使治疗台 1 整体平行移动的轨道 14。在这种情况下, 与图 2 相同地移动治疗台之后, 使其在轨道 14 上平行移动, 使治疗台 5 移动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治疗位置。
另外,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 是利用支承脚 6(6a) 从下方支承, 但也可从上层吊下来 支承。在这种情况下, 治疗台移动机构 4 也在第 1 患部定位机构 3 的下层支承第 1 患部定 位机构 3 而使治疗台 5 移动, 这一点没有变化, 与上述实施方式 1、 2 相同, 治疗台 5 整体在 诊断位置和治疗位置, 其挠曲、 变形等状态也没有变化, 可将患部 A 高精度地定位至粒子射 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8。
另外, 上述实施方式 1 ~ 3 中, 是将患部 A 定位至虚拟等中心 7 之后, 移动治疗台 5, 定位至粒子射线治疗装置的等中心 8, 但也可根据上次的定位信息将患部 A 定位至等中 心 8。在这种情况下, 包括保存患部定位机构 3、 6(6a) 的定位信息的单元, 使用上次所保存 的定位信息来定位至等中心 8。然后, 根据通常与粒子射线治疗装置同时设置的作为诊断 装置的 X 射线摄像装置所得到的图像, 利用患部定位机构 3、 6(6a), 校正患部 A 的定位。由 此, 在对被测体 1 的同一患部 A 进行多次粒子射线治疗时, 可容易、 迅速且高精度地将患部 A 定位至等中心 8。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照射端口固定或仅可进行短轴移动的台架型的粒子射线治疗装置
等、 照射端口位置的自由度小的粒子射线治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