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 其颖壳筛构造以及其脱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 在位于脱粒装置的处理室下方的筛选部上前后摆动 自如地设有对从承接网落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筛选的筛箱, 在筛箱的下方设有对筛选处理 后的第 1 物进行回收的第 1 回收部以及在第 1 回收部的后方对第 2 物进行回收的第 2 回收 部。
并且,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的颖壳筛构造, 该联合收割机在位于脱粒装 置的处理室下方的筛选部具有对脱粒处理物进行筛选的颖壳筛, 且颖壳筛的开度可变更。
并且,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脱粒装置, 具有将整个割取穗秆投放到处理室进行脱粒 处理的脱粒部, 具有通过摆动筛选装置的摆动筛选和来自扇车的筛选风对从所述处理室经 承接网落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筛选处理的筛选部, 并具有 : 送尘口, 其位于所述处理室的后 端部 ; 以及排尘口, 其设在机体后部, 将来自所述摆动筛选装置的尘埃与来自所述扇车的筛 选风一起排出到机体外。
背景技术 以往, 已知有一种联合收割机, 在位于脱粒装置 5 的处理室 14 下方的筛选部上前 后摆动自如地设有对从承接网 17 落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筛选的筛箱 29, 在筛箱 29 的下方 设有对筛选处理后的第一物进行回收的第一回收部 21 以及在第一回收部 21 的后方对第二 物进行回收的第二回收部 22( 参照专利文献 1)。
在专利文献 1 记载的结构中, 相对于筛箱 29, 在第一回收部的上方设有颖壳筛 31, 在该颖壳筛 31 的后方, 从第二回收部的上方至筛箱 29 的后端部设有逐稿器 32。
并且, 以往, 作为联合收割机的颖壳筛构造, 已知有如专利文献 2 所示那样的一种 颖壳筛构造 ( 下面使用专利文献 2 中的符号 ) : 在位于脱粒装置的处理室下方的筛选部 3 上 前后摆动自如地设有筛箱 9, 该筛箱 9 具有对从承接网 6 落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筛选的颖壳 筛 19, 作为颖壳筛 19, 将多个筛选板 ( 颖壳肋板 19a) 以规定间隔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 并 将多个筛选板 19a 支承成绕横向轴心摆动自如, 遍及多个筛选板 19a 连接有前后方向较长 的支承框 ( 连接板 29), 多个筛选板 19a 的角度随着支承框 29 的前后移动而变化。
专利文献 2 所示的结构是, 将筛选板 19 下端部上设置的横向支轴 ( 卡止销 28) 枢 支在支承框 ( 连接板 29) 上, 操作杆 36 的一端枢支在一个筛选板 19a 的下端部的支轴 28 上, 在操作杆 36 的中间部形成有长孔 37 的状态下, 筛选板 19a 下端部的卡止销 28 内嵌在 该长孔 37 中, 筛选板 19a 在长孔 37 的范围内可摆动, 在卡止销 28 上设置对筛选板 19a 向 闭合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 30a, 从而筛选板 19a 始终与长孔 37 的上端抵接。可将操作杆 36 的下端部卡止脱离自如地卡止在卡合销 38 上, 通过在筛选网箱 9 的侧壁 26 的外侧对操作 杆 36 进行定位, 并对将操作杆 36 与卡合销 38 卡合的位置进行变更, 从而使颖壳筛的开度 变化。
专利文献 2 的结构中, 如图 5、 图 6a 所示, 安装在筛选板 19a 上的上下横向支轴 25、 28 中, 涉及操作杆 36 操作的支轴 25 及卡止销 28 贯通筛箱 9 的侧壁 26 向外侧延伸出来并
与操作杆 36 相连。由此, 装配了支轴 25 和卡止销 28 的颖壳筛 19, 成为无法将颖壳筛 19 插 入筛箱 9 左右的侧壁 26 之间的尺寸关系。
另外, 以往, 作为联合收割机的颖壳筛构造, 已知有如专利文献 3 所示那样的一种 颖壳筛构造 ( 下面使用专利文献 3 中的符号 ) : 在位于脱粒装置的处理室 3 下方的筛选部 B 上前后摆动自如地设有筛箱 10, 该筛箱 10 具有对从承接网 4 落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筛选 的颖壳筛 7, 构成颖壳筛 7 的多个筛选板 ( 颖壳板 11) 隔开规定间隔地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 并支承成绕横向轴心摆动自如, 且多个筛选板 11 与前后方向较长的支承框 ( 连杆构件 13) 连接, 多个筛选板 11 的角度随着支承框 13 的前后移动而变化。
专利文献 3 的图 2 所示的结构是, 设在一个筛选板 11 上端部上的枢轴 14 和设在下 端部上的支承销 18 被焊接在筛选板 11 与连杆构件 13 之间的构件 ( 无符号 ) 上, 下方的支 承销 18 从筛箱 10 左右的纵向壁 10L、 10R 向外方突出, 因此, 当将颖壳筛 7 安装在筛箱 10 上 时, 左右的支承销 18、 18 之间的整个宽度比筛箱 10 左右的纵向壁 10L、 10R 之间的宽度宽, 装配了筛选板 11 与支承构件 12 及连杆构件 13 的装配状态的颖壳筛 7, 成为无法将颖壳筛 7 插入筛箱 10 左右的纵向壁 10L、 10R 之间的尺寸关系。
并且, 以往, 有一种例如专利文献 4 所记载的脱粒装置。 在专利文献 4 所记载的脱粒装置中, 具有利用筛选风将来自筛选部 30 的排出用的 处理物移送到位于机体 1 后端部的尘埃排出口 45 的风力排尘路径 B, 在比该风力排尘路径 B 的尘埃排出口 45 少许进入机体内侧的部位设有摆动开闭自如的排尘控制体 60, 通过联 动机构 70 使该排尘控制体 60 和排秆 ( 日文 : 排ワラ ) 输送装置 20 的输送导杆相联动。
当供给到处理室 12 的穗秆量变多, 从而供给到排秆输送装置 20 的脱粒排秆量变 多时, 排尘控制体 60 被操作成打开姿势而将风力排尘路径 B 操作到打开侧。
当供给到处理室 12 的穗秆量变少, 从而供给到排秆输送装置 20 的脱粒排秆量变 少时, 排尘控制体 60 被操作成闭合姿势而将风力排尘路径 B 操作到关闭侧 ( 各符号是记载 在公报上的符号 )。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8-167687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0-262138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 日本特开平 10-75640 号公报
专利文献 4 : 日本特开 2008-237097 号公报
当在排尘口正前方设有逐稿器时, 较轻的尘埃被筛选风排出到机体外, 秸秆类以 载放在逐稿器上的状态依次排出到机体外, 同时, 在逐稿器上与秸秆类混和的第 2 谷粒从 逐稿器落下作为第二物被回收。 但是, 在收获粒小、 外皮和茎叶小而破碎的油菜籽等作物的 场合, 如果是逐稿器的话, 外皮、 茎等的处理屑作为第二物回收得较多, 脱粒效率下降。
并且, 如上所述, 在具有将整个割取穗秆投放到处理室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部的 脱粒装置中, 在通过应用上述以往的技术要抑制谷粒与筛选处理物一起排出到脱粒机体外 的谷粒损失、 以及要抑制尘埃进入由筛选部回收的谷粒中的尘埃混入的场合, 会发生与脱 粒部所产生的秆屑等脱粒处理物的排出有关的问题。
也就是说, 在应用了上述以往技术的场合, 在与脱粒机体的排尘口连通的尘埃输 送路径中, 在向着脱粒机体的排尘口而离开位于处理室的送尘口下方的部位的部位设有排 尘调整体, 可将该排尘调整体切换成移动到尘埃输送路径的关闭侧的排出限制状态, 和移
动到尘埃输送路径的打开侧的限制解除状态。
即, 为了能够抑制谷粒与尘埃一起被排出到机体外, 利用切换到排出限制状态的 排尘调整体将尘埃输送路径操作到关闭侧, 在尘埃输送路径中的、 比位于处理室的送尘口 下方的部位还下游侧对处理物的流动进行限制。 为了能够抑制尘埃混入由筛选部回收的谷 粒中, 通过将排尘调整体切换到限制解除状态而将尘埃输送路径操作到打开侧, 使尘埃输 送路径中的处理物容易流动。
因此, 当利用排尘调整体将尘埃输送路径操作到关闭侧时, 在尘埃输送路径中的、 比位于处理室的送尘口下方的部位还下游侧对处理物的流动进行限制, 由此, 从处理室的 送尘口排出的秆屑等脱粒处理物向排尘口的流动也被限制。 当脱粒装置其处理室中投入有 秆根部至穗梢的整个割取穗秆时, 从处理室的送尘口排出的秆屑的大小和量往往增大, 因 此, 一旦限制从处理室的送尘口排出的脱粒处理物向排尘口流动, 则从处理室的送尘口排 出的处理物的流动容易恶化。另外, 容易形成处理室中处理物的滞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 1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 根据所收割的作物种类和作物的生 长状态而适当回收第二物, 使第二物的回收效率良好, 因此可期待整体脱粒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 2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的颖壳筛构造, 将颖壳筛预先组装而 以单元化的状态安装在筛箱上, 从而可高效地将颖壳筛装配在筛箱上。
本发明的第 3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粒装置, 该装置虽然是将整个割取穗秆投入到 处理室内的结构, 但也难以发生脱粒处理物的排出不良现象且可抑制谷粒损失和尘埃混 入。
第 1 发明的结构是一种联合收割机, 在位于脱粒装置的处理室下方的筛选部处前 后摆动自如地设有对从承接网落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筛选的筛箱, 在筛箱的下方设有对筛 选处理后的第一物进行回收的第一回收部以及在第一回收部的后方对第二物进行回收的 第二回收部, 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设有颖壳筛, 该颖壳筛构成为, 从所述筛箱的所述 第二回收部的上方直至所述筛箱的后端部, 以规定间距沿前后方向并排配备有多个筛选 板, 所述筛选板支承成绕横向轴心摆动自如, 在所述多个筛选板上连接有在前后方向较长 的支承框, 与所述支承框连接的多个筛选板的角度与所述支承框的前后移动相联动而变 更, 通过将所述支承框相对所述筛箱固定而设定开度, 在位于所述脱粒装置后端的排尘口 附近具有与所述颖壳筛连接的开度设定用的操作件, 能够从所述排尘口侧对所述操作件进 行操作而变更所述颖壳筛的开度。 。
采用第 1 发明, 由于从第二回收部的上方至筛箱的后端部设有开度能够变化的颖 壳筛, 因此, 当对茎、 外皮等处理屑中容易混入较多的脱粒后的脱粒处理物的油菜籽等进行 脱粒时, 相比于逐稿器来说可较佳地进行筛选处理。
另外, 由于根据处理物的筛选处理量来变更开度, 故可进行适于所收割的作物种 类和处理量的良好的筛选, 并且, 由于在位于脱粒装置后端的排尘口附近具有与颖壳筛连 接的开度设定用的操作件, 能够从排尘口侧对操作件进行操作而变更颖壳筛的开度, 故作 业者可容易从排尘口侧对颖壳筛进行开度变更。
采用第 1 发明, 可提高处理物的筛选效率, 可容易配合适于作物种类或作物生长
状态等不同的处理量的筛选。
第 2 发明的结构是, 在第 1 发明的结构中, 所述操作件配设在所述筛箱的位于靠近 机体左右方向横向外侧的侧板侧。
采用第 2 发明, 由于对颖壳筛进行开度变更的操作件位于脱粒装置的靠近机体横 向外侧, 故作业者可容易从机体后方的横向外侧位置对操作件进行操作。
第 3 发明的结构是, 在第 2 发明的结构中, 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方配设有将从所述 排尘口排出的脱粒处理物的茎部切细的切细装置, 且所述切细装置安装成, 能够绕位于机 体左右方向中央部侧的纵向轴心向所述机体左右横向外侧摆动而将所述排尘口开放。
采用第 3 发明, 可使切细装置绕位于机体左右方向中央部侧的纵向轴心向机体左 右横向外侧摆动而将排尘口开放。 因此, 当打开切细装置时, 脱粒装置后方的靠近机体横向 外侧打开地较大, 操作件的操作空间开放得宽大, 因此容易对操作件进行操作。
第 4 发明的结构是, 在第 1 发明~第 3 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 所述颖壳筛相对于所 述筛箱装拆自如。
采用第 4 发明, 可容易对颖壳筛进行维修保养, 并且, 根据所收割的作物不同, 可 将所述颖壳筛变更成另外的颖壳筛, 或可变更成逐稿器, 从而可做成具有通用性的联合收 割机。 第 5 发明的结构, 是一种联合收割机的颖壳筛构造, 该联合收割机在位于脱粒装 置的处理室下方的筛选部上前后摆动自如地设有筛箱, 该筛箱具有对脱粒处理物进行筛选 的颖壳筛, 且所述颖壳筛包括 : 多个筛选板 ; 左右一对颖壳筛安装框, 其在将所述多个筛选 板以规定间隔沿前后方向排列配设的状态下, 将所述各筛选板安装成绕横向轴心转动自 如; 以及左右一对支承框, 其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所述各筛选板上, 所述左右一对颖壳筛安装 框固定在所述筛箱左右的侧板上, 并通过使所述支承框相对于所述筛箱向前后移动, 变更 所述多个筛选板的角度, 从而变更所述颖壳筛的开度, 该联合收割机的颖壳筛构造的特征 在于, 由所述多个筛选板、 所述左右一对颖壳筛安装框和所述左右一对支承框所构成的所 述颖壳筛的左右宽度形成为容纳在所述筛箱左右的 侧板内的尺寸, 所述左右一对颖壳筛 安装框能够相对所述筛箱左右的侧板进行安装, 在所述筛箱左右一方的侧板上, 设有将操 作件安装成能绕与所述横向轴心平行的轴心转动的安装构件, 在所述操作件上安装有对所 述支承框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在所述筛箱的所述左右一方的侧板上形成有允许所述操作部 位置变更的孔, 使所述操作部从所述筛箱的外方通过所述孔而与所述支承框或所述筛选板 结合, 并且所述操作件借助所述安装构件安装在所述筛箱的左右一方的侧板上。
采用第 5 发明, 由多个筛选板、 左右一对颖壳筛安装框和左右一对支承框所构成 的颖壳筛的左右宽度, 由于形成为容纳于筛箱左右的侧板内的尺寸, 因此, 为了将颖壳筛安 装在筛箱左右的侧板间, 只要将预先装配的颖壳筛插入筛箱左右的侧板之间并在两侧板固 定颖壳筛安装框, 就可装配颖壳筛, 相比于将构成颖壳筛的筛选板等构成零件一个个装配 在筛箱上相比, 可高效地将颖壳筛安装在筛箱上。
另外, 由于将颖壳筛的支承框或对筛选板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安装在操作件上, 将 操作部从筛箱的外方通过形成于筛箱侧板的孔而与支承框或筛选板中的一个相结合, 因 此, 使颖壳筛的开度变化用的操作件也可容易地从筛箱的外侧相对于安装于筛箱的颖壳筛 装配。
采用第 5 发明, 可高效地进行颖壳筛相对于筛箱的装配。
第 6 发明的结构是在第 5 发明的结构中, 所述操作件借助定位用固定构件能够位 置变更地固定在所述筛箱的侧板上, 由此, 所述支承框被固定, 所述颖壳筛的开度被设定。
采用第 6 发明, 由于用定位用固定构件将操作件固定成能够位置变更, 支承框被 固定, 颖壳筛的开度被设定, 因此, 作业中颖壳筛的开度不会意料不到地变化, 能以维持所 设定的规定开度的状态继续作业, 可进行良好的筛选。
第 7 发明的结构是在第 5 发明或第 6 发明的结构中, 所述操作部兼作将所述筛选 板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所述支承框上用的一个支轴。
采用第 7 发明, 由于在安装操作部的筛选板中, 将操作部兼作将筛选板转动自如 地安装在支承框用的支轴, 因此, 在该筛选板中不必设置与操作部不同的用于安装支承框 的支轴, 可削减零件个数, 可提高生产性。
第 8 发明的结构是在第 7 发明的结构中, 在所述筛选板的下部一侧形成有对所述 操作部进行保持的孔, 所述操作部从所述筛箱的侧板外侧通过形成于所述侧板的所述孔而 插通在所述支承框和所述孔中, 并且所述操作件利用所述安装构件和定位用固定 构件固 定在所述筛箱的侧板上。
采用第 8 发明, 由于从筛箱的侧板外侧, 将兼作把支承框安装在筛选板上用的支 轴的操作部插通在容纳于左右侧板之间的颖壳筛的筛选板上来安装操作件, 因此可容易进 行操作件的装配。
第 9 发明是脱粒装置, 具有脱粒部, 该脱粒部将整个割取穗秆投入到处理室进行 脱粒处理, 还具有筛选部, 该筛选部利用摆动筛选装置的摆动筛选和来自扇车的筛选风而 对从所述处理室经承接网落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筛选处理, 并具有位于所述处理室后端部 的送尘口和设在机体后部的排尘口, 该排尘口将来自所述摆动筛选装置的尘埃与来自所述 扇车的筛选风一起排出到机体外, 该脱粒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连通所述排尘口的尘埃输送 路径上设置排尘调整体。 。
采用第 9 发明的结构, 难以发生脱粒处理物的排出不良现象且可抑制谷粒损失和 尘埃混入。
第 10 发明是, 所述排尘调整体设置在所述尘埃输送路径的位于所述送尘口下方 的部位。
第 11 发明是, 所述排尘调整体设置在所述承接网的后端部的正下方。
第 12 发明是, 所述排尘调整体支承在设置于所述承接网的后端部的支承构件上。
第 13 发明是, 所述排尘调整体支承在从所述承接网延伸出的支承构件上。
第 14 发明是, 所述排尘调整体由弹性板状体构成。
第 15 发明是, 设置有排尘调整体, 该排尘调整体能够自如地切换成移动到连通所 述排尘口的尘埃输送路径的关闭侧而对所述排尘口的尘埃排出予以限制的排出限制状态、 以及移动到所述尘埃输送路径的打开侧而对所述排尘口的尘埃排出的限制予以解除的限 制解除状态。
采用第 15 发明的结构, 由于将排尘调整体设置在尘埃输送路径中的送尘口下方 的部位, 因此, 即使排尘调整体是排出限制状态和限制解除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 都可避免 处理室的送尘口被排尘调整体关闭、 或处理室的送尘口至尘埃输送路径的路径被排尘调整体关闭的现象, 可使从处理室送尘口排出的处理物顺利地流入尘埃输送路径。
当排尘调整体切换成限制解除状态时, 尘埃输送路径被切换到打开侧, 来自筛选 部的处理物容易流动到脱粒机体的排尘口, 从而来自筛选部的尘埃容易排出到脱粒机体 外, 因此, 容易将来自处理室的送尘口的秆屑排出到脱粒机体外, 并且容易抑制由 筛选部 回收的谷粒中混入尘埃。
当排尘调整体切换成排出限制状态时, 尘埃输送路径在处理室的送尘口下方被切 换到关闭侧, 限制来自筛选部的处理物向脱粒机体的排尘口流动, 从而应由筛选部回收的 谷粒难以与尘埃一起从排尘口被排出到脱粒机体外, 因此, 容易将来自处理室的送尘口的 秆屑排出到脱粒机体外, 同时容易避免应由筛选部回收的谷粒被排出到脱粒机体外的现 象。
因此, 通过适当切换操作排尘调整体, 可抑制由筛选部回收的谷粒中混入尘埃的 尘埃混入, 抑制谷粒与尘埃一起被排出到脱粒机体外的谷粒损失。 而且, 即使为了抑制谷粒 损失而排尘调整体被切换成排出限制状态, 也可将处理室的送尘口所排出的秆屑等顺利地 排出到脱粒机体外, 容易顺利地进行脱粒处理。
第 16 发明是, 将所述排尘调整体从所述承接网的处理滚筒周向的一端部一直设 置至另一端部。 采用第 16 发明的结构, 在承接网的处理滚筒周向的周边中的任一部位都使排尘 调整体产生作用, 从而可对筛选处理物的流动进行限制。
因此, 在承接网的处理滚筒周向的周边中的任一部位都可适当地对筛选处理物的 流动进行限制, 从而可有效地抑制谷粒损失。
第 17 发明是, 所述排尘调整体构成为, 以通过摆动变形而切换成所述排出限制状 态和所述限制解除状态, 并通过弹性回复力而恢复成所述排出限制状态。
采用第 17 发明的结构, 当筛选风力调整得较强时, 通过筛选风的推压操作而将排 尘调整体切换成限制解除状态, 可使处理物容易流出, 当筛选风力调整得较弱时, 通过弹性 回复力而将排尘调整体切换成排出限制状态, 由排尘调整体而容易抑制谷粒的飞散排出。
因此, 当筛选风力调整得较强时, 不仅筛选风产生的处理物移送作用变强, 而且排 尘调整体通过筛选风被自然而然地切换成限制解除状态, 难以成为处理物排出的障碍, 作 为整体可迅速排出处理物, 可通过简单操作得到这种状态。 当筛选风力调整得较弱时, 不仅 筛选风产生的处理物移送作用变弱, 可抑制筛选风所带来的处理物的飞散, 而且排尘调整 体利用弹性回复力被自然而然地切换成排出限制状态, 作为整体可有效地抑制谷粒的飞散 排出, 可通过简单操作得到这种状态。
第 18 发明构成为, 从所述扇车的旋转叶片旋转轴芯方向看, 所述扇车的吸气口中 相对于旋转叶片旋转轴芯而位于送风口侧的部分的最低位置的配置高度比相对于旋转 叶 片旋转轴芯而位于送风口侧的相反侧的部分的最低位置的配置高度还高。
若吸气口中相对于旋转叶片旋转轴芯而位于送风口侧的部分的最低位置的配置 高度与相对于旋转叶片旋转轴芯而位于送风口侧的相反侧的部分的最低位置的配置高度 相同, 则吸气口在送风口的附近较大地打开, 在送风口的附近进行大量的吸气, 容易供给强 风的筛选风。采用第 8 发明的结构, 可避免吸气口在送风口的附近较大地打开, 防止在送风 口的附近进行过量的吸气, 当以油菜籽那样的作物作为脱粒对象时, 可供给适当风力的筛
选风。 因此, 当以油菜籽那样的作物作为脱粒对象时, 可供给适当风力的筛选风, 可进行 良好地抑制尘埃混入谷粒以及谷粒向机体外飞散的筛选处理。
第 19 发明构成为, 在所述摆动筛选装置上设有粒状物用筛网 ( 日文 : グレンシ一 ブ ), 在所述摆动筛选装置被摆动操作到输送上游侧的行程末端的状态下, 所述粒状物用筛 网的输送下游侧端位于第二处理物输送器的正上方。
采用第 19 发明的结构, 无论摆动筛选装置的摆动位置如何, 粒状物用筛网的输送 下游侧端位于第二处理物输送器的上方, 可使从粒状物用筛网的输送下游侧端落下的筛选 处理物难以落下到第一处理物输送器上, 且可精度良好地使从粒状物用筛网的输送下游侧 端落下的筛选处理物落下到第二处理物输送器上。
因此, 能以尘埃混入较少的质量良好的状态来回收谷粒, 且能精度良好地使第二 处理物输送器接纳第二处理物, 从而能正确地对第二处理物进行以后的处理。
第 20 发明构成为, 所述承接网具有承接网本体以及多根装卸式横条, 所述承接网 本体具有在所述承接网的前后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而固定设置的常设式横条, 并在所述承 接网本体的前端侧具有配设在相邻的一对常设式横条之间的横条安装部。
附图说明 图 1 是第 1 实施形态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 2 是同实施形态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 3 是同实施形态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 4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扇车的筛选风风路的局部侧视图。
图 5 是同实施形态的处理室的纵剖主视图。
图 6 是同实施形态的处理滚筒的侧视图。
图 7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处理滚筒的处理齿配置的展开图。
图 8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一颖壳筛全开状态的局部剖断侧视图。
图 9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一颖壳筛的筛选板、 操作构件和脱粒装置的左侧壁的 局部纵剖主视图。
图 10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一颖壳筛的筛选板左半部的局部纵剖主视图。
图 11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一颖壳筛全开状态的局部剖断侧视图。
图 12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二颖壳筛最大开度状态的局部剖断侧视图。
图 13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二颖壳筛的筛选板与开度设定用的操作件的局部剖 断主视图。
图 14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二颖壳筛的筛选板左半部的局部剖断主视图。
图 15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二颖壳筛最小开度状态的局部剖断侧视图。
图 16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另一实施形态的筛选板的部分立体图。
图 17 是第 2 实施形态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 18 是同实施形态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 19 是同实施形态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 20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一颖壳筛全开状态的局部剖断侧视图。
图 21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一颖壳筛的筛选板、 操作构件和脱粒装置的左侧壁 的局部纵剖主视图。
图 22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一颖壳筛的筛选板左半部的局部纵剖主视图。
图 23 是同实施形态的第一颖壳筛和操作件的装配图。
图 24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一颖壳筛全闭状态的局部剖断侧视图。
图 25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二颖壳筛最大开度状态的局部剖断侧视图。
图 26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二颖壳筛的筛选板和开度设定用的操作件的局部纵 剖主视图。
图 27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二颖壳筛的筛选板左半部的局部纵剖主视图。
图 28 是同实施形态的第二颖壳筛和操作件的装配图。
图 29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第二颖壳筛最小开度状态的局部剖断侧视图。
图 30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取代第二颖壳筛而将逐稿器安装在筛箱上状态的局部 剖断侧视图。
图 31 是表示第 3 实施形态的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侧视图。
图 32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 33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 34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沿图 3 中 IV-IV 线的剖视图。
图 35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摆动筛选装置与第二处理物输送器之间的位置关系、 以及排尘调整体的限制解除状态的说明图。
图 36a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扇车的上吸气口被调节到关闭侧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 36b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扇车的上吸气口被调节到打开侧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 37a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承接网的标准状态的俯视图, 图 37b 是表示同实施形 态的承接网的横条增设状态的俯视图。
图 38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具有第 1 其他实施形态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 39a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具有第 1 其他实施形态的承接网的标准状态的俯视 图, 图 39b 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具有第 1 其他实施形态的承接网的漏下孔细分化状态的俯 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 1 实施形态
现根据图 1、 图 2 来说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图 1、 图 2 表示联合收割 机的整体侧视图和整体俯视图。如图 1、 图 2 所示, 在具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进装置 1 的行 进机体 2 的上部, 左右排列配备有轴流型脱粒装置 3 和作物回收部 4, 在作物回收部 4 的前 方配备有驾驶部 5。
在脱粒装置 3 的前部绕支点 X 上下摆动自如地连接有割取作物输送用的进料器 6, 在该进料器 6 的前端连接有割取宽度大致相当于机体横向宽度的割取部 7。
割取部 7 包括 : 设在左右一对分草框架 8 上的理发剪子式的割取装置 9 ; 以及架设 在左右一对分草框架 8 上的螺旋推运器 10, 利用螺旋推运器 10 将由割取装置 9 割取的作物 向左右中央部横向输送而供给到进料器 6。螺旋推运器 10, 在筒状的螺旋推运器本体 11 的外周部具有扒拢爪 12 和螺旋状物 13。
进料器 6 内装有拢起输送器 14, 将由进料器 6 供给的处理对象作物沿进料器 6 的 底面进行输送, 并可供给到脱粒装置 3。
作为用普通型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处理对象作物, 有稻麦、 稗子、 小米、 豆类、 芝麻、 油菜籽等各种作物, 这里, 将油菜籽作为收割的处理对象。以下, 将收割为目的的油菜籽称 为谷粒, 包含茎及包裹谷粒的外皮而称为茎部, 根据场合有时对外皮和茎 部进行区分。
跨越行进机体 2 的主台面 15 的前部和进料器 6 的下部配设有油压缸 16, 通过使该 油压缸 16 伸缩, 可将割取部 7 及进料器 6 绕支点 X 上下摆动驱动。
在割取部 7 的前部上方, 装备有将竖立的作物扒拢到后方并提起的扒拢轮 17。在 左右的分草框架 8 的后端部枢支连接有绕支点 Y 上下摆动自如的左右支承臂 18, 在该支承 臂 18 的前部借助支承托架 19 而枢支连接有扒拢轮 17。
跨越分草框架 8 和支承臂 18 配设有油压缸 20, 通过利用该油压缸 20 使支承臂 18 上下摆动, 从而可对扒拢轮 17 的扒拢作用高度进行变更, 同时, 可沿支承臂 18 对支承托架 19 进行滑动调节而将扒拢作用位置沿前后方向进行调节。
如图 3 所示, 脱粒装置 3, 在形成于其上部的处理室 21 配备有处理滚筒 23, 该处理 滚筒 23 绕沿着割取的处理对象作物的输送方向架设的前后方向的处理滚筒轴 22 进行旋 转, 在该处理滚筒 23 的下方, 装备有从下方覆盖处理滚筒 23 下部侧的正面看形成为 U 字状 的承接网 24, 在成为脱粒装置 3 的脱粒处理方向下游侧端部的承接网 24 的后方形成有送尘 口 25, 在承接网 24 的下方设有筛选部 26。在筛选部 26 中, 在承接网 24 的正下方配置有具 有筛箱 27 的摆动筛选机构 28, 在摆动筛选机构 28 的前下方配备有扇车 29, 在摆动筛选机 构 28 的前部侧下方形成有第一回收部 30, 在摆动筛选机构 28 的后部侧下方形成有第二回 收部 31, 在摆动筛选机构 28 的后方形成有排尘口 32, 并具有从上方覆盖处理滚筒 23 上部 侧的顶板 33。
处理室 21 由覆盖处理滚筒 23 的承接网 24 和顶板 33 等划分形成, 其前端下方部 位形成有供给口 34, 该供给口 34 与进料器 6 的后端部连接, 由该进料器 6 输送的整个割取 处理对象作物作为脱粒处理物而从供给口 34 投入供给。
处理滚筒 23 其处理滚筒轴 22 可旋转地架设在脱粒装置 3 的前壁 35 和后壁 36 上, 利用借助扇车 29 等传递的发动机所产生 ( 未图示 ) 的动力, 该处理滚筒 23 以处理滚筒轴 22 作为支点受到正面看右转的旋转驱动, 由此, 对供给到处理室 21 的处理对象作物进行脱 粒处理, 从而一边促进谷粒的单粒化、 一边将脱粒处理物向成为脱粒处理方向下游侧的后 方输送。
承接网 24 是形成为格子状的凹形承接网, 挡住供给到处理室 21 的处理对象作物 的茎部, 使得经脱粒处理获得的单粒化谷粒、 带外皮的谷粒或经脱粒处理所产生的外皮和 茎部的处理屑向下方的摆动筛选机构 28 漏下, 并防止茎部向摆动筛选机构 28 漏下。 承接网 24 的网眼大小比脱粒稻子的场合小, 在对稻子进行脱粒的场合, 更换为稻 子用的承接网。
所述处理滚筒 23 具有 : 装备在其前端部上的圆锥台状的扒拢部 37 ; 以及与该扒拢 部 37 的后端连接的捋处理部 38。在扒拢部 37 的外周面, 一体装备有二个螺旋齿 39, 其在 处理滚筒 23 进行旋转动作时, 将从供给口 34 供给的割取穗秆扒拢输送到后方的捋处理部 38。捋处理部 38 具有 : 由与处理滚筒轴 22 的前部连接的板构成的前部支承构件 40、 由配置在处理滚筒 23 的前后中间部的圆环状的中空板构成的中间支承构件 41、 以及由与 处理滚筒轴 22 的后端部连接的板构成的后部支承构件 42, 利用这些支承构件 40 ~ 42, 并 利用沿处理滚筒轴 22 的前后方向而在处理滚筒 23 的周向隔开一定间隔并排支承的圆管钢 材等构成的六根处理滚筒框架 43、 以及从处理滚筒框架 43 向处理滚筒 23 的径向外方突出 并在前后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排地装备在各处理滚筒框架 43 上的多个处理齿 44 等构成笼 状。
即, 处理滚筒 23, 其向外方突出的多个处理齿 44 沿捋处理部 38 的周向和前后方向 隔开间隔并排地整列配置, 另外, 捋处理部 38 的内部空间 S 与处理室 21 连通, 允许脱粒处 理物进入该内部空间 S。
如图 5、 图 6 所示, 所述各支承构件 40 ~ 42 的外形是以处理滚筒轴 22 为中心的圆 形, 在外周侧的离开处理滚筒轴 22 的等距离的位置螺栓连接有处理滚筒框架 43。 在各支承 构件 40 ~ 42 的外周侧配备有在其周向隔开一定间隔并排的六根处理滚筒框架 43, 将处理 滚筒 23 的筒径做得较大, 由此, 可防止脱粒处理物的茎部卷绕在处理滚筒 23 上。
处理齿 44 安装成其前端侧相对于法线具有在旋转方向滞后的滞后角的倾斜状 态。由此, 钩挂在处理齿 44 上的茎部随着旋转而容易脱离处理齿 44。
在周向的六根处理滚筒框架 43 上, 周向交替地从与所述支承构件 40 及后部支承 构件 42 隔开距离 L 的间隔的位置, 向前方及后方以一定间距 P 安装有处理齿 44, 和以 1/2 间距 P 安装有最后 ( 交替地前端部或后端部 ) 的处理齿 44。
即, 图 6 中, 对于最上部的处理滚筒框架 43 及与其隔开一个的共计三根的处理滚 筒框架 43( 从最上部的处理滚筒框架 43 开始数第奇数根的处理滚筒框架 43), 以与前部支 承构件 40 相隔距离 L 的位置为基点而向后方以一定间距 P 配设有位于同一旋转轨迹上的 处理齿 44, 并以二分之一间距 P 配设有最后的处理齿 44。另外, 在图 6 中, 对于最下部的处 理滚筒框架 43 及与其隔开一个的共计三根的处理滚筒框架 43( 从最上部 的处理滚筒框架 43 开始数第偶数根的处理滚筒框架 43), 以与后部支承构件 42 相隔距离 L 的位置为基点而 向前方以一定间距 P 配设有位于同一旋转轨迹上的处理齿 44, 并以二分之一间距 P 配设有 最前的处理齿 44。并且, 所述处理滚筒框架 43 的第奇数根后端的处理齿 44 群和第偶数根 后端的处理齿 44 群之间的前后方向距离、 以及所述处理滚筒框架 43 的第偶数根前端的处 理齿 44 群 ( 旋转轨迹 ) 和第偶数根前端的处理齿 44 群 ( 旋转轨迹 ) 之间的前后方向距离, 分别离开四分之一间距 P。
即, 如图 6、 图 7 所示, 配设在第奇数根的处理滚筒框架 43 上的处理齿 44 群与配设 在第偶数根的处理滚筒框架 43 上的处理齿 44 群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距, 在前端部与后端 部成为四分之一间距 P、 二分之一间距 P、 四分之一间距 P, 除此以外的前后间以交替反复四 分之一间距 P 和四分之三间距 P 的间距进行配设。
由此, 周向多个处理齿 44( 第奇数根与第偶数根的各三根处理滚筒框架 43 的处理 齿 44 群 ) 配设成位于同一旋转轨迹, 由位于同一旋转轨迹的多个处理齿 44 构成的二个处 理齿 44 群构成为在前后方向存在多个组, 将多个组的处理齿 44 群的前后方向的间距设定 成, 一组 ( 例如周向奇数的组 ) 的处理齿 44 群和与前侧相邻的组 ( 例如周向偶数的组 ) 的 处理齿 44 群之间的间距、 前述一组 ( 奇数组 ) 的处理齿 44 群和与后侧相邻的组 ( 偶数组 )的处理齿 44 群之间的间距大小不同为四分之一间距 P 和四分之三间距 P。
结果, 在处理滚筒 23 的前后方向, 每四分之三间距 P 的距离, 存在以四分之一间距 P 接近的二组处理齿 44, 当脱粒处理物被脱粒时, 由以四分之一间距 P 前后接近的二组处理 齿 44 群来捋处理, 一边受到承接网敲击一边使脱粒处理物向处理滚筒输送方向下游侧移 动, 脱粒处理物穿行于宽大的隔开四分之三间距 P 距离的空间, 一边在该空间内无规则滚 动, 姿势被变更, 一边由下游侧的处理齿 44 群进行捋处理, 反复进行从而依次进行脱粒处 理。
即, 由于所接近的二组的处理齿 44 群接近, 因此脱粒处理物被接近的二组处理齿 44 群中大体上是前侧 ( 输送方向上游侧 ) 处理齿 44 群中的处理齿 44 所敲击 ( 受到打击 ), 而脱粒处理物受到接近的二组处理齿 44 群中如下处理齿 44 群的敲击 :
(1) 受到前后中任一处理齿 44 群的敲击 ;
(2) 连续受到前侧处理齿 44 群的处理齿 44 和后侧处理齿 44 群的处理齿 44 的敲 击;
(3) 同时与前后的各处理齿 44 群中前后二个处理齿 44 相碰而受到敲击。
在 (1) 的场合, 由于通过处理滚筒全长期间的脱粒处理物受到处理齿 44 敲击的次 数减轻 ( 减少一半 ), 故打击减轻。 在 (2) 的场合, 由于连续受到前后处理齿 44 敲击, 故受到后处理齿 44 敲击时的脱 粒处理物的速度下降较少, 处理齿 44 的旋转速度与脱粒处理物的旋转速度之间的速度差 小, 因此脱粒处理物受到后方的处理齿 44 敲击时的冲击被缓和。
在 (3) 的场合, 由于一个脱粒处理物同时与前后二个处理齿 44 相碰, 故冲击被缓 和。
因此, 任何场合, 作为整体的脱粒处理物的冲击被缓和。也就是说, 利用前后接近 的二组处理齿 44 群, 它们成对地起到对作为整体的脱粒处理物的冲击进行缓和的功能, 可 进行脱粒处理。
即, 利用间距小的前后二组的处理齿 44 群, 脱粒处理物大体上受到输送方向上游 侧的处理齿 44 敲击, 而当产生上述 (1) 的现象时, 脱粒处理物通过成对的二组的下游侧的 处理齿 44, 由下一个的二组接近的处理齿 44 群进行脱粒处理, 由此, 受到处理齿 44 冲击性 打击的次数减少。
脱粒处理物, 当在受到成对的二组接近的处理齿 44 群中前侧 ( 输送方向上游侧 ) 的处理齿 44 敲击后、 继续受到成对的后方的处理齿 44 群的处理齿 44 敲击时 ( 前述 (2) 的 场合 ), 受到前侧的处理齿 44 的打击, 然后马上再受到打击。在该场合, 成对的前后二组的 处理齿 44 群的距离 ( 间距 ) 短, 二者接近, 因此, 脱粒处理物在短时间内连续受到前后处理 齿 44 打击。受到处理齿 44 打击后的脱粒处理物瞬间与处理齿以旋转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 进行旋转。当脱粒处理物离开处理齿时, 速度就下降, 但当受到接近的前后处理齿 44 连续 打击时, 由于受到成对的后处理齿 44 打击时的速度下降较少, 因此, 再受到后处理齿 44 打 击时的冲击力较小, 当将作为整体的二组处理齿 44 间距做小时, 相比于间距宽大的二组的 冲击力的总和就小。
当脱粒处理物与成对的间距小的二组处理齿 44 群的前后处理齿 44 大致同时相碰 时 ( 前述 (3) 的场合 ), 与其前后中任一方的处理齿 44 的旋转速度和脱粒处理物的旋转速
度是相同速度而碰撞的情况相同, 即, 视为一方以速度差为零相碰, 因此, 当大致同时受到 一对处理齿 44 敲击时, 冲击力大体减少一半。另外, 完全地同时受到成对的二组前后处理 齿敲击时, 冲击力也减少一半。
如上所述, 由于处理齿 44 对脱粒处理物的冲击力得到缓和, 故可抑制脱粒处理物 产生茎汁, 总体来说, 脱粒负荷也减轻。
油菜籽的茎部包含很多水分, 当高速且多次强烈地受到处理齿过分敲击时, 就会 流出很多茎汁。若由于茎汁而使处理滚筒粘糊糊, 则会使脱粒负荷增大, 同时也不能 良好 地进行筛选处理, 质量下降。然而, 在本实施形态中, 利用间距小的二组处理齿 44 群, 能使 脱粒处理物可靠地受到捋作用, 同时, 作为整体的处理齿 44 进行的捋处理次数变少, 或者 作为整体的打击力得到缓和, 因此也难以产生茎汁, 而且, 由于相邻组的处理齿 44 群的各 处理齿 44 配设成互相在周向错位的交错状, 因此, 脱粒处理物能可靠地由旋转相位不同的 成对的前后处理齿群中任一处理齿进行脱粒, 且冲击力得到缓和, 还容易产生由前后处理 齿群的处理齿连续进行脱粒的作用, 不仅可减轻脱粒负荷, 而且可进行良好的脱粒处理, 同 时可良好地进行筛选处理, 可将质量优良的谷粒回收。
如图 3 所示, 从处理室 21 后端的送尘口 25 排出的较大的茎和外皮等脱粒处理屑、 以及从筛选部 26 后端排出的脱粒屑类, 用切细装置的切碎器 47 进行切细处理, 该切细装置 具有配设在排尘口 32 后部的旋转刀 45 和固定刀 46。 如图 3 所示, 所述筛箱 27, 其前部左右借助左右的滚子 50 由固定在筛选部 26 左右 侧壁 48 内面上的前下降倾斜姿势的导轨 49 卡止导向成可沿前后方向移动, 同时, 筛箱 27 的后部可装拆地连接在横跨安装在左右侧壁 48 之间的偏心转动机构 51 上。通过偏心转动 机构 51 进行偏心转动动作, 筛箱 27 的前部沿斜前后方向作直线往复移动, 同时筛箱 27 的 后部沿上下前后进行循环转动动作, 发挥将所载放的脱粒处理物向后方输送的后方输送功 能和筛子筛选功能。
从所述导轨 49 后端至脱粒装置后部, 连接设置有载放所述滚子 50 而对其进行滚 动导向的插拔用导轨 ( 未图示 ), 可用插拔用导轨对已解除与偏心转动机构 51 之间连接的 筛箱 27 的滚子 50 进行导向并引导到后方, 将筛箱 27 从排尘口 32 向后方拔出。
所述扇车 29, 利用来自发动机 2 的动力而被旋转驱动, 由此产生筛选风, 而发动机 2 的动力通过皮带式传动机构 ( 未图示 ) 传递, 该筛选风通过三个风道 R1 ~ R3 而供给于从 承接网 24 漏下的筛选处理物、 和由摆动筛选机构 28 筛选的筛选处理物等, 对筛选处理物进 行风力筛选处理, 从筛选处理物中将比重小的秆屑等吹去, 并向脱粒处理方向下游侧的排 尘口 32 输送。
如图 3、 图 4 所示, 来自扇车 29 的筛选风中, 通过上段风道 R1 的筛选风经形成于筛 箱 27 的风道 R4 而流向处理滚筒 23 的中间支承构件 41。由此, 可将向脱粒处理方向下游侧 流动受到中间支承构件 41 阻止的脱粒处理物, 向处理滚筒 23 的周围进行风力输送, 结果, 可事先避免将脱粒处理物堆积在中间支承构件 41 的正前部位而妨碍脱粒处理的危险。
形成所述风道 R1 的扇车箱 29a 的后端缘 29b 与形成风道 R3 开口 60a 的粒状物用 盘 60 开口前缘 60b 之间的位置关系是, 通过偏心转动机构 51 的动作而摆动的筛箱 27 在最 前位置, 粒状物用盘 60 的开口前缘 60b 位于扇车箱 29a 的后端缘 29b 的后方, 形成于粒状 物用盘 60 的风道 R4 的开口 60a 整体始终位于扇车箱 29a 的后端缘 29b 的后方, 由此, 即使
有时落下到粒状物用盘 60 上的谷粒跳起、 从开口 60a 落下, 也不会落下到扇车箱 29a 的死 角区中, 可利用扇车的筛选风使该谷粒向第一回收部 30 移动而可靠地回收。
由所述第一回收部 30 回收的第一物由横向进给螺旋状物 53 输送而被输送到装置 外后, 利用由螺旋状物输送器构成的扬送装置 54 送入谷粒回收部 4, 被回收的第 2 物由横向 进给螺旋状物 55 输送而被输送到装置外后, 由螺旋状物式的还原装置 56 输送而被还原供 给到筛箱 27 的前部, 接受再次筛选处理。
装备有 : 波纹板状的前部粒状物用盘 57, 其在筛箱 27 的前部将从承接网 24 前部 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及被还原的第 2 物向后方摆动输送 ; 筛线 ( 日文 : 篩い線 )58, 其对到达 前部粒状物用盘 57 末端的处理物进行揉开 ; 第一颖壳筛 59, 其一边将到达筛线 58 后端的 处理物及从承接网 24 前后中间部位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向后方摆动输送、 一边进行筛子筛 选; 精筛选用的粒状物用盘 60 以及粒状物用筛网 61, 其对从筛线 58 及第一颖壳筛 59 漏下 的筛选处理物进行筛子筛选 ; 和第二颖壳筛 62 等, 该第二颖壳筛 62 一边对到达第一颖壳筛 59 末端的筛选处理物及从承接网 24 落下来的脱粒处理物向后方摆动输送、 一边进行筛子 筛选并将残留的处理屑送出到排尘口 32。
前部粒状物用盘 57, 在其摆动移送中对处理物根据其比重差进行上下分层的所谓 比重差筛选, 即, 把比重大的油菜籽分到下层, 把茎和外皮的处理屑等比重小的处理物分到 上层并送出到接下的筛线 58。
当利用前部粒状物用盘 57 而被大致分成上下二层的处理物移动到筛线 58 上时, 下层的油菜籽 ( 谷粒 ) 马上落下并供给到粒状物用盘 60 及粒状物用筛网 61, 不从筛线 58 落下的上层处理屑及混入其中的谷粒被转交到第一颖壳筛 59。
调节第一颖壳筛 59 的开度的结构如下那样构成。如图 8 所示, 第一颖壳筛 59 沿 前后方向设成大致水平, 将二片薄板接合的多个筛选板 63 以规定的间距沿前后方向并排 配置。 筛选板 63 包括与操作件 68 连接的前后方向中央的筛选板 63A、 以及除此以外的前后 的筛选板 63B。如图 8、 图 9 所示, 中央的筛选板 63A 具有 : 形成有折弯片 63a 的板材 63b, 该 折弯片 63a 挡住流下到下端部的筛选处理物并起到加强作用 ; 由圆 棒构成的支轴 67, 该圆 棒固定设置在板材 63b 的上端部上 ; 由下部枢支销构成的操作轴 65, 该下部枢支销配置在 板材 63b 的下端部的左右 ; 以及保持板 63c, 其配置在板材 63b 的左右, 对支轴 67 和操作轴 65 进行保持。如图 8、 图 10 所示, 前后的筛选板 63B 具有 : 形成有折弯片 63a 的板材 63b, 该折弯片 63a 挡住流下到下端部的筛选处理物并起到加强作用 ; 由上部枢支销构成的支轴 67a, 该上部枢支销配置在板材 63b 上端部的左右 ; 下部枢支销 65a, 其配置在板材 63b 下端 部的左右 ; 以及对支轴 67a 和下部枢支销 65a 进行保持并与板材 63b 重合的加强板 63d。
筛选板 63A、 63B 可绕支轴 67、 67a 的横向轴心 a 前后摆动地与安装在筛箱 27 左右 的侧板 27a 上的左右的颖壳筛安装框 89 相连接, 并且, 各筛选板 63A、 63B 中的左右下端部 的下部枢支销 67、 67a 与前后方向较长地且大致水平配置的左右一对支承框 64 相连接, 多 个筛选板 63A、 63B 的角度与支承框 64 的前后移动相联动而变化。即, 当支承框 64 向前方 移动时各筛选板 63A、 63B 的角度平缓, 第一颖壳筛 59 的开度变小, 相反, 当支承框 64 向后 方移动时, 各筛选板 63A、 63B 的角度变得陡峭, 第一颖壳筛 59 的开度变大。
由将中央的筛选板 63A 下端部和机体左侧的支承框 64 连接的下部枢支销构成的 操作轴 65, 贯穿形成于筛箱 27 左侧板 27a 上形成的圆弧状的长孔 66 并突出到筛箱 27 左侧板 27a 的左外侧。中央的筛选板 63A 上端部左侧的枢支在颖壳筛安装框 89 上的支轴 67, 贯 穿形成于筛箱 27 左侧板 27a 的孔并突出到筛箱 27 左侧板 27a 的左外侧。在支轴 67 的左 侧端部形成有外螺纹, 在筛箱 27 的左侧板 27a 的外侧, 操作构件 68 外嵌在支轴 67 上。操 作构件 68 的中间部固定有被转动自如地保持在筛选板 63A 上的操作轴 65 的一端。通过对 操作构件 68 进行摆动操作, 支承框 64 就沿前后方向移动, 由此, 第一颖壳筛 59 的开度被变 更。
多个筛选板 63 上端部的支轴 67、 67a 分别枢装在左右的颖壳筛安装框 89 上, 筛选 板 63 下端部的操作轴 65 与支承框 64 连接而将第一颖壳筛 59 单元化, 通过用螺栓将左右 的颖壳筛安装框 89 固定在筛箱 27 的左右侧板 27a 上, 从而借助颖壳筛安装框 89 而将支轴 67、 67a 安装在筛箱 27 的侧板 27a 上。
在所述筛箱 27 的左侧板 27a 上, 在形成于多个 ( 五个 ) 操作位置的圆形孔 69 的 内侧部分固定有螺母 69a, 其中一个螺合作为定位用固定构件的螺栓 70 而进行固定, 由此 所述操作构件 68 构成位置可保持的状态, 且越使操作构件 68 向前方摆动, 就越向第一颖壳 筛 59 的开度变小的方向动作。相反, 越使操作构件 68 向后方摆动, 就越向 第一颖壳筛 59 的开度变大的方向动作。
所述操作构件 68 形成为宽幅的矩形, 将贯通了操作轴 65 的所述圆弧状长孔 66 构 成为, 即使是在操作构件 68 整个范围的安装位置的状态即操作构件 68 被固定在五个部位 中的任何位置, 长孔 66 整体都被操作构件 68 的板面封住, 该操作轴 65 与中央筛选板 63 左 下端部嵌合。也就是说, 操作构件 68 兼作长孔 66 的罩盖构件。
如图 1、 图 8 ~图 10 所示, 在筛选部 26 的左侧壁 48 上, 在与所述操作构件 68 外侧 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 71, 该开口 71 由装拆自如的开闭盖 72 封住。当变更第一颖壳筛 59 开度时, 卸下开闭盖 72, 对操作构件 68 进行摆动操作, 对螺栓止动固定的孔 69 的位置进 行变更, 由此使第一颖壳筛 59 的设定角度变化。
所述第二颖壳筛 62 构成如下。
从所述筛箱 27 的第二回收部 31 上方直至筛箱 27 的后端部, 第二颖壳筛 62 设置 成其后部比前部高的后上升状态。在第二颖壳筛 62 上, 以规定间距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有 多个筛选板 73。
筛选板 73 包括 : 与开口设定用的操作件 75 连接的筛选板 73A ; 以及除此以外的前 后的筛选板 73B。如图 12、 图 13 所示, 筛选板 73A 具有 : 形成有折弯片 73a 的板材 73b, 该折 弯片 73a 挡住流下到下端部来的筛选处理物并起到加强作用 ; 由圆棒构成的支轴 80, 该圆 棒固定设置在板材 73b 的上端部 ; 由下部枢支销构成的操作轴 81, 该下部枢支销配置在板 材 73b 下端部的左右 ; 以及保持板 73c, 其配置在板材 73b 的左右, 对支轴 80 和操作轴 81 进 行保持。如图 12、 图 14 所示, 前后的筛选板 73B 具有 : 形成有折弯片 73a 的板材 73b, 该折 弯片 73a 挡住流下到下端部的筛选处理物并起到加强作用 ; 由上部枢支销构成的支轴 80a, 该上部枢支销配置在板材 73b 上端部的左右 ; 下部枢支销 81a, 其配置在板材 73b 下端部的 左右 ; 以及加强板 73d, 其对支轴 80a 和下部枢支销 81a 进行保持并与板材 73b 重合。
筛选板 73A、 73B 可绕支轴 80、 80a 的横向轴心 b 前后摆动地与安装在筛箱 27 左右 的侧板 27a 上的左右的上框 86 相连接, 并且, 各筛选板 73A、 73B 中的左右下端部的下部枢 支销 81、 81a 与前后方向较长且配置成向后上方倾斜的左右一对支承框 74 相连接, 多个筛选板 73A、 73B 的角度与支承框 74 的前后移动相联动地得到变化。即, 当支承框 74 向前方 移动时各筛选板 73A、 73B 的角度平缓, 第二颖壳筛 62 的开度变小, 相反, 当支承框 74 向后 方移动时, 各筛选板 73A、 73B 的角度变得陡峭, 第二颖壳筛 62 的开度变大。
由将筛选板 73A 下端部和机体左侧的支承框 74 连接的下部枢支销构成的操作轴 81, 贯穿形成于筛箱 27 左侧板 27a 的圆弧状的长孔 82 并突出到筛箱 27 左侧板 27a 的左外 侧。筛选板 73A 上端部左侧的枢支在上框 86 上的支轴 80, 贯穿形成于筛箱 27 左侧板 27a 上所形成的孔并突出到筛箱 27 左侧板 27a 的左外侧。在支轴 80 的左侧端部形成有外螺 纹, 在筛箱 27 的左侧板 27a 的外侧, 开度设定用的操作件 75 外嵌在支轴 80 上。操作件 75 的中间部固定有被转动自如地保持在筛选板 73A 上的操作轴 81 的一端。通过对操作件 75 进行摆动操作, 支承框 74 就向前后移动, 由此, 第二颖壳筛 62 的开度被变更。通过将支承 框 74 固定在筛箱 27 上, 从而设定开度。该开度, 通过摆动操作与第二颖壳筛 62 连接的开 度设定用的操作件 75 并将该操作件 75 固定在规定位置而被设定。
多个筛选板 73A、 73B 上端部的支轴 80、 80a 分别枢装在左右的上框 86 上, 筛选板 73A、 73B 下端部的下部枢支销 81、 81a 与支承框 74 连接而将第二颖壳筛 62 单元化, 利用螺 栓将左右的上框 86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筛箱 27 左右的侧板 27a 上, 借助上框 86 将支轴 67、 67a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筛箱 27 的侧板 27a 上。
筛箱 27 后部的左右侧板 27a 的下端, 具有使第二颖壳筛 62 所筛选的第二物流下 到第二回收部的底板 76。在筛箱 27 左侧侧板 27a 的后部下侧, 以沿侧板 27a 的状态将截面 为 L 字状的操作件固定用板 77 用螺栓 78 固定在所述底板 76 上。对于操作件固定用板 77, 附设有三个以 15 度间距对开度设定用的操作件 75 固定用的销 79。在操作件 75 的自由端 部形成有与所述销 79 结合而将操作件 75 予以定位固定用的卡合孔 83。操作件 75 用可挠 性的树脂板形成, 如图 13 双点划线所示, 使操作件 75 弯曲, 与销 79 结合、 脱离, 就可对操作 件 75 进行位置变更。
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的筛选板 73 中的中央部的筛选板 73 上端所固定的由圆棒构 成的支轴 80 贯穿筛箱 27 的左侧板 27a 并延伸到其外侧, 将所述开度设定用的操作件 75 固 定在贯穿侧板 27a 的支轴 80a 上, 操作件 75 的自由端侧朝向位于脱粒装置 3 后端的排尘口 32 地沿斜下方延伸出。 由竖立在筛选板 73 下端部上的下部枢支销 81 构成的操作轴与操作 件 75 的中间部连接, 在筛箱 27 的侧板 27a 上形成可使操作轴 81 摆动的长孔 82。操作件 75 在脱粒装置 3 左侧的外壁侧位于从排尘口 32 手能够到的排尘口 32 附近。操作件 75 的 操作, 是从脱粒装置 3 的排尘口 32 的后方左侧部进行操作。
所述第二颖壳筛 62 的各筛选板 73 上端枢装在上框 86 上, 上框 86 如图 12、 图 13 所示, 用多个螺栓 87 安装在筛箱 27 左右的侧板 27a 上。
所述切碎器 47 安装成 : 可绕设在与脱粒装置 3 后壁 36 之间的纵轴的纵向轴心 Q 向机体左右横向外侧摆动而使排尘口 32 开放, 并构成为, 在关闭切碎器 47 的状态下用未图 示的固定件固定。
所述第二颖壳筛 62 的开度变更通过如下进行 : 在将切碎器 47 的固定件卸下, 绕纵 向轴心 Q 将切碎器 47 打开并使排尘口 32 开放的状态下, 作业者从排尘口 32 对操作件 75 进行操作而使与销 79 的结合变更。
当卸下第二颖壳筛 62 时, 将切碎器 47 打开得较大, 卸下偏心转动机构 51 的连接,将筛箱 27 拉到后方后, 卸下螺栓 87 就可卸下。并且, 通过安装替换网眼不同的颖壳筛和逐 稿器, 可对付不同种类的收割物的收割。
另外, 将第一颖壳筛 59 及第二颖壳筛 62 的多个筛选板 73 上端部的支轴 67、 80 和 操作轴 65、 81 分别枢装在左右的颖壳筛安装框 89 和支承框 64 及上框 86 和支承框 74 上, 从而分别将第一颖壳筛 59 及第二颖壳筛 62 单元化, 利用螺栓将左右的颖壳筛安装框 89 及 上框 86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筛箱 27 左右的侧板 27a 上, 借助颖壳筛安装框 89 及上框 86 将 支轴 67、 80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筛箱 27 的侧板 27a 上。
( 第 1 实施形态的另外实施形态 )
(1)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 使第一颖壳筛 59、 第二颖壳筛 62 的筛选板 63、 73 下端部 绕上端部的横向轴心 a、 b 摆动, 但也可将横向轴心 a、 b 和支承框 64、 74 做成上下颠倒, 而支 承成绕多个筛选板 63、 73 下端部的横向轴心 a、 b 摆动自如, 多个筛选板 63、 73 的上端部与 前后较长的支承框 64、 74 连接, 多个筛选板 63、 73 的角度与支承框 64、 74 的前后移动相联 动而变化, 设定第一颖壳筛 59 或第二颖壳筛 62 的开度。
(2) 在上述实施形态及所述 (1) 记载的结构中, 也可将定位用固定构件 ( 螺母 69a 或销 79) 设在筛选板 63、 73 的上侧, 该定位用固定构件将操作构件 68 及操作件 75 固定在 筛箱 27 的侧板 27a 上。
(3)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 在筛选板 63、 73 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筛选板 63、 73 自身上 设有第一颖壳筛 59 的支轴 67 和操作轴 65 以及第二颖壳筛 62 的支轴 80 和操作轴 81, 但也 可在与筛选板 63、 73 不同的位置, 独立地设置第一颖壳筛 59 的支轴 67 和操作轴 65 或第二 颖壳筛 59 的支轴 80 和操作轴 81。
(4)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 第一颖壳筛 59 及第二颖壳筛 62 的多个筛选板 73 上端部 的支轴 67、 80 和操作轴 65、 81, 分别枢装在左右的颖壳筛安装框 89 和支承框 64、 及上框 86 和支承框 74 上, 从而将第一颖壳筛及第二颖壳筛 62 分别单元化, 利用螺栓将 左右的颖壳 筛安装框 89 及上框 86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筛箱 27 左右的侧板 27a 上, 借助颖壳筛安装框 89 及上框 86 而将支轴 67、 80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筛箱 27 的侧板 27a 上, 但也可将支轴 67 或支 轴 80 的一方或两方直接安装在筛箱 27 的侧板 27a 上。
(5)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 使筛选板 63、 73 整体角度可变更地安装在第一颖壳筛 59 和第二颖壳筛 62 上, 但也可将筛选板 63、 73 一部分固定在筛箱 27 上。
(6) 对于第一颖壳筛 59 及第二颖壳筛 62 的筛选板 63B、 73B, 使板材 63b、 73b 与 加强板 63d、 73d 这二块板重合来谋求筛选板 63B、 73B 的强度提高, 但也可取代这些筛选板 63B、 73B, 而如图 16 所示那样, 在筛选板 63B、 73B 的上下中间位置沿左右全长形成 “コ” 字 状的波形肋 90, 用保持板 91 对上部枢支销 67a、 80a 及下部枢支销 65a、 81a 进行保持。虽然 在筛选板 63B、 73B 的下端形成有加强用的弯折肋 92, 但当该肋 92 的上表面有筛选处理物沿 筛选板 63B、 73B 流下时, 暂时由肋 92 挡住筛选处理物, 并受到摆动风筛选, 较轻的外皮和茎 叶由风筛选。若在筛选板 63B、 73B 的上下中间部设置波形肋 90, 则由于其上表面也受到摆 动风筛选, 故可进一步提高筛选精度, 同时也节约材料。
(7) 也可将第一颖壳筛 59 和第二颖壳筛 62 构成为做成一体的一个颖壳筛。在该 场合, 也可具有部分固定的筛选板。
第 2 实施形态现根据图 17、 图 18 来说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图 17、 图 18 表示联合 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和整体俯视图。如图 17、 图 18 所示, 在具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进装置 201 的行进机体 202 的上部, 左右排列配备有轴流型脱粒装置 203 和作物回收部 204, 在作 物回收部 204 的前方配备有驾驶部 205。
在脱粒装置 203 的前部绕支点 X 上下摆动自如地连接有割取作物输送用的进料器 206, 在该进料器 206 的前端连接有割取宽度大致相当于机体横向宽度的割取部 207。
割取部 207 包括 : 设在左右一对分草框架 208 上的理发剪子式的割取装置 209 ; 以 及架设在左右一对分草框架 208 上的螺旋推运器 210, 利用螺旋推运器 210 将由割取装置 209 割取的作物向左右中央部横向输送而供给到进料器 206。螺旋推运器 210, 在筒状的螺 旋推运器本体 211 的外周部具有扒拢爪 212 和螺旋状物 213。
进料器 206 内装有拢起输送器 214, 将由进料器 206 供给的处理对象作物沿进料器 206 的底面进行输送, 并可供给到脱粒装置 203。
作为用普通型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处理对象作物, 有稻麦、 稗子、 小米、 豆类、 芝麻、 油菜籽等各种作物, 这里, 将油菜籽作为收割的处理对象。以下, 将收割为目的的油菜籽称 为谷粒, 包含茎及包裹谷粒的外皮而称为茎部, 根据场合有时对外皮和茎部进行区分。
跨越行进机体 202 的主台面 215 的前部和进料器 206 的下部配设有油压缸 216, 通 过使该油压缸 216 伸缩, 可将割取部 207 及进料器 206 绕支点 X 上下摆动驱动。
在割取部 207 的前部上方, 装备有将竖立的作物扒拢到后方并提起的扒拢轮 217。 在左右的分草框架 208 的后端部枢支连接有绕支点 Y 上下摆动自如的左右支承臂 218, 在该 支承臂 218 的前部借助支承托架 219 而枢支连接有扒拢轮 217。
跨越分草框架 208 和支承臂 218 配设有油压缸 220, 通过利用该油压缸 220 使支承 臂 218 上下摆动, 从而可对扒拢轮 217 的扒拢作用高度进行变更, 同时, 可沿支承臂 218 对 支承托架 219 进行滑动调节而将扒拢作用位置沿前后方向进行调节。
如图 19 所示, 脱粒装置 203, 在形成于其上部的处理室 221 配备有处理滚筒 223, 该处理滚筒 223 绕沿着割取的处理对象作物的输送方向架设的前后方向的处理滚筒轴 222 进行旋转, 在该处理滚筒 223 的下方, 装备有从下方覆盖处理滚筒 223 下部侧的正面看形成 为 U 字状的承接网 224, 在成为脱粒装置 203 的脱粒处理方向下游侧端部的承接网 224 的 后方形成有送尘口 225, 在承接网 224 的下方设有筛选部 226。在筛选部 226 中, 在承接网 224 的正下方配置有具有筛箱 227 的摆动筛选机构 228, 在摆动筛选机构 228 的前下方配备 有扇车 229, 在摆动筛选机构 228 的前部侧下方形成有第一回收部 230, 在摆动筛选机构 228 的后部侧下方形成有第二回收部 231, 在摆动筛选机构 228 的后方形成有排尘口 232, 并具 有从上方覆盖处理滚筒 223 上部侧的顶板 233。
处理室 221 由覆盖处理滚筒 223 的承接网 224 和顶板 233 等划分形成, 其前端下 方部位形成有供给口 234, 该供给口 234 与进料器 206 的后端部连接, 由该进料器 206 输送 的整个割取处理对象作物作为脱粒处理物而从供给口 234 投入供给。
处理滚筒 223 其处理滚筒轴 222 可旋转地架设在脱粒装置 203 的前壁 235 和后壁 236 上, 利用借助扇车 229 等传递的发动机所产生 ( 未图示 ) 的动力, 该处理滚筒 223 以处 理滚筒轴 222 作为支点受到正面看右转的旋转驱动, 由此, 对供给到处理室 221 的处理对象 作物进行脱粒处理, 从而一边促进谷粒的单粒化、 一边将脱粒处理物向成为脱粒处理方向下游侧的后方输送。
承接网 224 是形成为格子状的凹形承接网, 挡住供给到处理室 221 的处理对象作 物的茎部, 使得经脱粒处理获得的单粒化谷粒、 带外皮的谷粒或经脱粒处理所产生的外皮 和茎部的处理屑向下方的摆动筛选机构 228 漏下, 并防止茎部向摆动筛选机构 228 漏下。 承 接网 224 的网眼大小比脱粒稻子的场合小, 在对稻子进行脱粒的场合, 更换为稻子用的承 接网。
所述处理滚筒 223 具有 : 装备在其前端部上的圆锥台状的扒拢部 237 ; 以及与该扒 拢部 237 的后端连接的捋处理部 238。 在扒拢部 237 的外周面, 一体装备有二个螺旋齿 239, 其在处理滚筒 223 进行旋转动作时, 将从供给口 234 供给的割取穗秆扒拢输送到后方的捋 处理部 238。
捋处理部 238 具有 : 由与处理滚筒轴 222 的前部连接的板构成的前部支承构件 240、 由配置在处理滚筒 223 的前后中间部的圆环状的中空板构成的中间支承构件 241、 以 及由与处理滚筒轴 222 的后端部连接的板构成的后部支承构件 242, 利用这些支承构件 240 ~ 242, 并利用沿处理滚筒轴 222 的前后方向而在处理滚筒 223 的周向隔开一定间隔并 排支承的圆管钢材等构成的六根处理滚筒框架 243、 以及从处理滚筒框架 243 向处理滚筒 223 的径向外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排地装备在各处理滚筒框架 243 上的多 个处理齿 244 等构成笼状。 即, 处理滚筒 223, 其向外方突出的多个处理齿 244 沿捋处理部 238 的周向和前后 方向隔开间隔并排地整列配置, 另外, 捋处理部 238 的内部空间 S 与处理室 221 连通, 允许 脱粒处理物进入该内部空间 S。
如图 19 所示, 从处理室 221 后端的送尘口 225 排出的较大的茎和外皮等脱粒处理 屑、 以及从筛选部 226 后端排出的脱粒屑类, 使用作为切细装置的切碎器 247 进行切细处 理, 该切细装置具有配设在排尘口 232 后部的旋转刀 245 和固定刀 246。
所述筛箱 227, 其前部左右借助左右的滚子 250 而前后可移动地由固定在筛选部 226 左右侧壁 248 内面上的前下降倾斜姿势的导轨 249 卡止导向, 同时, 筛箱 227 的后部可 装拆地连接在横跨安装在左右侧壁之间的偏心转动机构 251 上。通过偏心转动机构 251 进 行偏心转动动作, 筛箱 227 的前部向斜前后方向作直线往复移动, 同时筛箱 227 的后部向上 下前后进行循环转动动作, 发挥将所载放的脱粒处理物向后方输送的后方输送功能和筛子 筛选功能。
从所述导轨 249 后端直至脱粒装置后部, 连接设置有载放所述滚子 250 并对其进 行滚动导向的插拔用导轨 ( 未图示 ), 可用插拔用导轨对已解除与偏心转动机构 251 之间连 接的筛箱 227 的滚子 250 进行导向并引导到后方, 将筛箱 227 从排尘口 232 向后 方拔出。
所述扇车 229, 利用来自发动机 202 的动力而被旋转驱动, 由此产生筛选风, 而发 动机 202 的动力通过皮带式传动机构 ( 未图示 ) 传递, 该筛选风通过三个风道 R1 ~ R3 而 向从承接网 224 漏下的筛选处理物、 和由摆动筛选机构 228 筛选的筛选处理物等供给, 由此 对筛选处理物进行风力筛选处理, 从筛选处理物中将比重小的秆屑等吹去, 并向脱粒处理 方向下游侧的排尘口 232 输送。
如图 19 所示, 来自扇车 229 的筛选风中, 通过上段风道 R1 的筛选风经形成于筛箱 227 的风道 R4 而流向处理滚筒 223 的中间支承构件 241。由此, 可将向脱粒处理方向下游
侧流动受到中间支承构件 241 阻止的脱粒处理物, 向处理滚筒 223 的周围进行风力输送, 结 果, 可事先避免脱粒处理物堆积在中间支承构件 241 的正前部位而妨碍脱粒处理的危险。
由所述第一回收部 230 回收的第一物由横向进给螺旋状物 253 输送而被输送到装 置外后, 利用由螺旋状物输送器构成的扬送装置 254 送入谷粒回收部 204, 被回收的第二物 由横向进给螺旋状物 255 输送而被输送到装置外后, 由螺旋状物式的还原装置 256 输送而 被还原供给到筛箱 227 的前部, 接受再次筛选处理。
装备有 : 波纹板状的前部粒状物用盘 257, 其在筛箱 227 的前部将从承接网 224 前 部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及被还原的第二物向后方摆动输送 ; 筛线 ( 日文 : 篩い線 )258, 其对到 达前部粒状物用盘 257 末端的处理物进行揉开 ; 第一颖壳筛 259, 其一边将到达筛线 258 后 端的处理物及从承接网 224 前后中间部位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向后方摆动输送、 一边进行筛 子筛选 ; 精筛选用的粒状物用盘 260 以及粒状物用筛网 261, 其对从筛线 258 及第 1 颖壳筛 259 漏下的筛选处理物进行筛子筛选和第 2 颖壳筛 262 等, 该第 2 颖壳筛 262 一边对到达第 一颖壳筛 259 末端的筛选处理物及从承接网 224 落下来的脱粒处理物向后方摆动输送、 一 边进行筛子筛选并将残留的处理屑送出到排尘口 232。
前部粒状物用盘 257 构成为, 在其摆动移送中利用处理物的比重差对处理物进行 上下分层, 即进行所谓比重差筛选, 将比重大的油菜籽分到下层, 将茎和外皮的处理屑等比 重小的处理物分到上层并送出到接下的筛线 258。
当利用前部粒状物用盘 257 而被分成上下二层的处理物移动到筛线 258 上时, 下 层的油菜籽 ( 谷粒 ) 马上落下并供给到粒状物用盘 260 及粒状物用筛网 261, 不从筛线 258 落下的上层处理屑及混入其中的谷粒被转交到第一颖壳筛 259。
调节第一颖壳筛 259 开度的结构如下那样构成。如图 19 所示, 第一颖壳筛 259 沿 前后方向设成大致水平, 多个筛选板 263 隔开规定间隔地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
如图 20、 图 21 所示, 筛选板 263 包括与操作件 268 连接的前后方向中央的筛选板 263A、 以及除此以外的前后的筛选板 263B。 中央的筛选板 263A 包括 : 形成有弯折肋 263a 的 板材 263b, 该弯折肋 263a 挡住流下到下端部的筛选处理物并起到加强作用 ; 由圆棒构成的 支轴 267, 其固定设置在板材 263b 的上端部上 ; 操作轴 265( 相当于操作部 ), 其兼作在板材 263b 的下端部的左右插入脱离自如的支轴 ; 以及保持板 263c, 其配置在板材 263b 的左右, 固定支轴 267 并将所述操作轴 265 保持成转动自如。
如图 20、 图 22 所示, 所述前后的筛选板 264B 具有 : 形成有弯折肋 263a 的板材 263b, 该弯折肋 263a 挡住流下到下端部的筛选处理物并起到加强作用 ; 由 U 字状的圆棒形 成的上支轴 267a 和下支轴 265a, 该园棒配置在板材 263b 的左右端部 ; 以及对上支轴 267a 和下支轴 265a 进行保持的保持板 263g。所述支轴 265a、 267a 被固定在板材 263b 与保持 板 263g 之间。筛选板 263B 的上缘沿大致整个宽度形成为波形, 上下中间部沿大致整个宽 度形成有向前方鼓出的加强用肋 263d。当筛选处理物沿筛选板 263B 流下时, 弯折肋 263a 的上表面和加强用肋 263d 的上端面 263e 暂时挡住筛选处理物, 并接受摆动风筛选, 从而较 轻的外皮和茎叶受到风筛选, 因此, 具有作为加强件的功能和使筛选精度提高的功能。
筛选板 263、 支承框 264 和颖壳筛安装框 289 如下那样组装第一颖壳筛 259( 以下 将其简称为第一颖壳单元 ), 将各支轴 267、 267a 插通在形成于颖壳筛安装框 289 的孔中, 将 开口销 290 与支轴 267a 卡止而对颖壳筛安装框 289 进行止脱, 将操作轴 265 和支轴 265a插通在支承框 264 的孔中, 并将开口销 291 与支轴 265a 卡止而对支承框 264 进行止脱。第 一颖壳单元的左右宽度比筛箱 227 的左右侧板 227a、 227a 之间的宽度小, 第一颖壳单元形 成为容纳在左右侧板 227a、 227a 之间的尺寸。
颖壳筛安装框 289 的多个部位穿设有孔 292, 如图 21、 图 23 所示, 颖壳筛安装框 289 内侧的所述孔 292 周围固定有螺母 293。 在使第一颖壳单元位于左右侧板 227a、 227a 之 间的状态下, 将螺栓 295 穿过形成于筛箱 227 侧板 227a 的孔 294 并与所述螺母 293 螺合, 而将第一颖壳单元固定在筛箱 227 上。
当使支承框 264 向前方或后方移动时, 安装在筛箱 227 上的筛选板 263A、 263B 随 此联动, 从而多个筛选板 263A、 263B 的角度变化。即, 当使支承框 264 向前方移动时, 各筛 选板 263A、 263B 的角度变得平缓, 第一颖壳筛 259 的开度变小, 相反, 当使支承 框 264 向后 方移动时, 各筛选板 263A、 263B 的开度变得陡峭, 第一颖壳筛 259 的开度变大。
所述中央的筛选板 263A 与对第一颖壳筛 259 的开度进行变更的操作件 268 相连。 即如图 23 所示, 在操作件 268 上固定有兼作所述支轴的操作轴 265。操作轴 265 穿过形成 于筛箱 227 左侧板 227a 的圆弧状的长孔 266 而插通在形成于中央的筛选板 263A 左下部的 孔 263f 内。中央的筛选板 263A 上端部的支轴 267 仅支承在颖壳筛安装框 289 上, 支轴 267 不安装在操作件 268 上地与孔 296 同心地支承在左侧板 227a 上。即, 在筛箱 227 的左侧板 227a 上穿设有孔 296, 如图 21、 图 23 所示, 左侧板 227a 内侧的所述孔 296 周围固定有使轴 心与支轴 267 的轴心 a 一致或大致一致的螺母 297。从操作轴 265 的轴心 c 向上方相隔一 定距离的操作件 268 上部的位置穿设有孔 298, 该距离等于或大致等于将操作轴 265 插通在 孔 263f 内状态下的操作轴 265 的轴心 c 与支轴 267 的轴心 a 之间的距离, 使带凸缘环 299 嵌合在该孔 298 中, 通过环孔 300 将螺栓 301 与螺母 297 螺合, 从而安装操作件 268。设在 操作件 268 上部的孔 298, 形成得比与其嵌合的带凸缘环 299 的外径大, 由此, 允许将操作轴 265 插通在筛选板 263A 的孔 263f 中并将螺栓 301 插通在螺母 297 时的制造和安装误差。
在所述筛箱 227 的左侧板 227a 上, 在形成于多个 ( 五个 ) 操作位置的圆形孔 269 的内侧部分固定有螺母 269a, 其中一个螺合固定有作为定位用固定构件的螺栓 270, 由此 所述操作件 268 构成位置可保持的状态, 且越使操作件 268 向前方摆动, 就越向第一颖壳筛 259 的开度变小的方向动作。相反, 越使操作件 268 向后方摆动, 就越向第一颖壳筛 259 的 开度变大的方向动作。
所述操作件 268 形成为宽幅的矩形, 将贯通了操作轴 265 的圆弧状长孔 266 构成 为, 即使是在操作件 268 整个范围的安装位置的状态即操作件 268 被固定在五个部位中的 任何位置, 长孔 266 整体都被操作件 268 的板面封住, 该操作轴 265 与中央的筛选板 263A 左下端部嵌合。也就是说, 操作件 268 兼作长孔 266 的罩盖构件。
如图 17、 图 21、 图 22 所示, 在筛选部 226 的左侧壁 248 上, 在与所述操作件 268 外 侧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 271, 该开口 271 由装拆自如的开闭盖 272 封住。 当变更第一颖 壳筛 259 的开度时, 卸下开闭盖 272, 对操作件 268 进行摆动操作, 对螺栓止动固定的孔 269 的位置进行变更, 由此使第一颖壳筛 259 的开度变化。
所述第二颖壳筛 262 构成如下。如图 19 所示, 从所述筛箱 227 的第二回收部 231 上方直至筛箱 227 的后端部, 第二筛选网 262 设置成其后部比前部高的后上升状态。 在第 二颖壳筛 262 上, 以规定间距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筛选板 273。如图 25、 图 26 所示, 筛选板 273 包括 : 与开口设定用的操作件 275 连接的筛选板 273A ; 以及除此以外的前后的筛选板 273B。筛选板 273A 包括 : 形成有弯折肋 273a 的板材 273b, 该弯折肋 273a 挡住流下到下端部的筛选处理物并起到加强作用 ; 由圆棒构成的支 轴 280, 该圆棒固定设置在板材 273b 的上端部 ; 操作轴 81( 相当于操作部 ), 其兼作在板材 273b 的下端部的左右插入脱离自如的支轴 ; 以及保持板 273c, 其配置在板材 273b 的左右, 对支轴 280 进行固定并将所述操作轴 281 保持成转动自如。
如图 25、 图 27 所示, 所述前后的筛选板 273B 具有 : 形成有弯折肋 273a 的板材 273b, 该弯折肋 273a 挡住流下到下端部的筛选处理物并起到加强作用 ; 由 U 字状的圆棒形 成的上支轴 280a 和下支轴 281a, 该圆棒配置在板材 273b 的左右端部 ; 以及保持板 273g, 其 对上支轴 280a 和下支轴 281a 进行保持。所述支轴 280a、 281a 被固定在板材 263b 与保持 板 273g 之间。筛选板 273B 的上缘沿大致整个宽度形成为波形, 上下中间部沿大致整个宽 度形成有向前方鼓出的加强用肋 273d。当筛选处理物沿筛选板 273B 流下时, 弯折肋 273a 的上表面和加强用肋 273d 的上端面 273e 暂时挡住筛选处理物, 并受到摆动风筛选, 从而较 轻的外皮和茎叶受到风筛选, 因此, 具有作为加强件的功能和使筛选精度提高的功能。
筛选板 273、 支承框 274 和颖壳筛安装框 286 如下那样组装第二颖壳筛 262( 以下 将其简称为第二颖壳单元 ), 各支轴 280、 280a 插通在形成于颖壳筛安装框 286 的孔中, 将开 口销 290a 与支轴 80a 卡止而对颖壳筛安装框 286 进行止脱, 将操作轴 281 和支轴 281a 插 通在支承框 274 的孔中, 并将开口销 291a 与支轴 281a 卡止而对支承框 274 进行止脱。第 二颖壳单元的左右宽度比筛箱 227 的左右侧板 227a、 227a 之间的宽度小, 第二颖壳单元形 成为容纳在左右侧板 227a、 227a 之间的尺寸。
颖壳筛安装框 286 的多个部位穿设有孔 292a, 如图 26、 图 28 所示, 颖壳筛安装框 286 内侧的所述孔 292a 周围固定有螺母 293a。 在使第二颖壳单元位于左右侧板 227a、 227a 之间的状态下, 将螺栓 287 穿过形成于筛箱 227 侧板 227a 的孔 294a 并与所述螺母 293a 螺 合, 而将第二颖壳单元固定在筛箱 227 上。
当使支承框 274 向前方或后方移动时, 安装在筛箱 227 上的筛选板 273A、 273B 与 此联动, 从而多个筛选板 273A、 273B 的角度变化。即, 当使支承框 274 向前方移动时, 各筛 选板 273A、 273B 的角度变得平缓, 第二颖壳筛 262 的开度变小, 相反, 当使支承框 274 向后 方移动时, 各筛选板 273A、 273B 的开度变得陡峭, 第二颖壳筛 262 的开度 变大。
所述中央的筛选板 273A 与对第二颖壳筛 262 的开度进行变更的操作件 275 相连。 即如图 28 所示, 在操作件 275 上固定有兼作所述支轴的操作轴 281。操作轴 281 穿过形成 于筛箱 227 左侧板 227a 的圆弧状的长孔 282 而插通在形成于中央的筛选板 273A 左下部的 孔 273f 内。中央的筛选板 273A 上端部的支轴 280 仅支承在颖壳筛安装框 286 上, 而支轴 280 不安装在操作件 275 上地与孔 296a 同心地支承在左侧板 227a 上。即, 在筛箱 227 的左 侧板 227a 上穿设有孔 296a, 如图 26、 图 28 所示, 左侧板 227a 内侧的所述孔 296a 周围固定 有使轴心与支轴 280 的轴心 b 一致或大致一致的螺母 297a。从操作轴 281 的轴心 d 向上方 相隔一定距离的操作件 275 上部的位置穿设有孔 298, 该距离等于或大致等于将操作轴 281 插通在孔 273f 内状态下的操作轴 281 的轴心 d 与支轴 267 的轴心 b 之间的距离, 使带凸缘 环 299a 嵌合在该孔 298a 中, 通过环孔 300a 将螺栓 301a 与螺母 297a 螺合, 从而安装操作 件 275。设在操作件 275 上部的孔 298a, 形成得比与其嵌合的带凸缘环 299a 的外径大, 由此, 允许将操作轴 281 插通在筛选板 273A 的孔 273f 中并将螺栓 301a 插通在螺母 297a 时 的制造和安装误差。
多个筛选板 273 上端部的支轴 280、 280a 分别枢装在左右的颖壳筛安装框 286 上, 筛选板 273 下端部的操作轴 281 与支承框 274 连接而将第二颖壳筛 262 单元化, 通过用螺 栓 287 将左右的颖壳筛安装框 286 固定在筛箱 227 左右的侧板 227a 上, 由此借助颖壳筛安 装框 286 将支轴 280、 280a 安装在筛箱的侧板 227a 上。
在筛箱 227 后部左右的侧板 227a 的下端, 具有使第二颖壳筛 262 所筛选的第二物 流下到第二回收部用的底板 276。在筛箱 227 左侧的侧板 227a 的后部下侧, 以沿侧板 227a 的状态将截面为倒 L 字状的操作件固定用板 277 固定在所述底板 276 上。对于操作件固定 用板 277, 利用螺栓 278 以 15 度间距对开度设定用的操作件 275 进行固定用的螺母 279 分 别固定设置在螺栓插通用的三个孔 279a 的内侧。在操作件 275 的自由端部形成有使所述 螺栓 278 通过而将操作件 275 定位固定用的卡合孔 283。当将操作件 275 向前方操作时, 第 二颖壳筛 262 的开度就向变小的方向变化, 相反, 当将操作件 275 向后方操作时, 第二颖壳 筛 262 的开度就向变大的方向变化。
将贯通了操作轴 281 的圆弧状长孔 282 构成为, 即使是在操作件 275 整个范围的 安装位置的状态即操作件 275 被固定在三个部位中的任何位置, 长孔 282 整体都被操作件 275 的板面封住, 该操作轴 281 与中央的筛选板 273A 左下端部嵌合。也就是说, 操作件 275 兼作长孔 282 的罩盖构件。
所述开度设定用的操作件 275, 其自由端侧朝向位于脱粒装置 203 后端的排尘口 232 地沿斜下方延伸出, 且在脱粒装置 203 左侧的外壁侧位于从排尘口 232 手够得到的排 尘口 232 附近。操作件 275 的操作, 是从脱粒装置 203 的排尘口 232 的后方左侧部进行操 作。
所述切碎器 247 安装成 : 绕设在与脱粒装置 203 后壁 236 之间的纵轴的纵向轴心 Q 向机体左右横向外侧摆动而使排尘口 232 开放, 并构成为, 在关闭切碎器 247 的状态下用 未图示的固定件固定。
所述第二颖壳筛 262 的开度变更通过如下进行 : 在将切碎器 247 的固定件卸下、 绕 纵向轴心 Q 将切碎器 247 打开并使排尘口 232 开放的状态下, 作业者从排尘口 232 将固定 操作件 275 的螺栓 278 卸下并对操作件 275 进行操作, 使所述螺栓 278 与另外的螺母 279 螺合。
当卸下第二颖壳筛 262 时, 使切碎器 247 开放得较大, 卸下偏心转动机构 251 的连 接, 将筛箱 227 拉到后方后, 卸下螺栓 287 就可卸下。并且, 通过安装替换网眼不同的颖壳 筛和逐稿器, 可对付不同种类的收割物的收割。
另外, 将第一颖壳筛 259 及第二颖壳筛 262 的多个筛选板 263、 273 上端部的支轴 267、 280 和操作轴 265、 281 分别枢装在左右的颖壳筛安装框 289 和支承框 264 及颖壳筛安 装框 286 和支承框 274 上, 从而分别将第一颖壳筛 259 及第二颖壳筛 262 单元化, 利用螺栓 295、 287 将左右的颖壳筛安装框 289、 286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筛箱 227 左右的侧板 227a 上, 借助颖壳筛安装框 289、 286 将支轴 267、 280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筛箱 227 的侧板 227a 上。
另外, 为防止处理物从筛箱 227 的侧板 227a 与筛选部 226 的侧板 248 之间落下, 在 筛箱 227 左右的侧板 227a 的上端部利用螺栓 303 卡止有橡胶制的凸起 302。安装凸起 302的后端的螺栓 303, 兼作第二颖壳筛 262 的颖壳筛安装框 286 安装用的后端的螺栓 287。
( 另外实施形态 )
(1)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 是使第一颖壳筛 259、 第二颖壳筛 262 的筛选板 263、 273 下端部绕上端部的横向轴心 a、 b 摆动的, 但也可将横向轴心 a、 b 和支承框 264、 274 上下颠 倒, 而支承成绕多个筛选板 263、 273 下端部的横向轴心摆动自如, 多个筛选板 263、 273 的上 端部与前后较长的支承框 264、 274 连接, 多个筛选板 263、 273 的角度与支承框 264、 274 的 前后移动相联动而变化, 从而设定第一颖壳筛 259 或第二颖壳筛 262 的开度。
(2) 在上述实施形态及所述 (1) 记载的结构中, 也可将操作件 268、 275 固定在筛箱 227 侧板 227a 上的定位用固定构件 ( 螺母 269a、 279) 设在筛选板 263、 273 的上侧。
(3) 也可在与操作筛选板 263、 273 的位置不相同的位置, 例如支承框 264、 274 的前 端部或后端部设置第一颖壳筛 259 和第二颖壳筛 262 的操作轴 265、 281。
(4)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 使筛选板 263、 273 整体角度可变更地设置第一颖壳筛 259 和第二颖壳筛 262, 并将筛选板 263 或 273 整体安装成装拆自如, 但也可将筛选板 263、 273 一部分开度不能变更地固定在筛箱 227 上。
(5) 上述实施形态构成为, 将第一颖壳筛 259 和第二颖壳筛 262 做成单元化而安装 在筛箱 227 上, 但第一及第二颖壳筛 259、 262 根据收割作物的种类而可更换规格不同的颖 壳筛。另外, 对于第二颖壳筛 262, 在收割稻麦时, 如图 30 所示也可更换为逐稿器 304, 来代 替第二颖壳筛 262。逐稿器 304, 将多个架板 306 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在横跨筛箱 227 的整 个宽度的基板 305 上, 并借助托架 307 利用螺栓 287 固定安装在左右的侧板 227a 上。通过 卸下左右的螺栓 287, 可将逐稿器 304 卸下。
(6) 也可将第一颖壳筛 259 和第二颖壳筛 262 构成为做成一体的一个颖壳筛。在 该场合, 也可具有部分固定的筛选板。
第 3 实施形态
下面, 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 31 是表示装备有本发明实施形态的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侧视图。图 32 是表示装备有本发明实施形态的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 该联合收割机包括 : 行进机体 401, 其装备有设有驾驶座位 420 的驾驶部 402 ; 本发明实施 形态的脱粒装置 40404, 其设在行进机体 401 的机体框架 410 后部侧 ; 袋装部 13, 其在行进 机体横向与脱粒装置 404 并排地设在行进机体 401 的机体框架 410 后部侧 ; 以及割取前处 理装置 406, 其进料器 460 绕行进机体横向轴芯 X 上下摆动自如地连接在脱粒装置 404 的前 部上。
该联合收割机主要对油菜籽进行收获作业。
即, 行进机体 401 具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进装置 411、 411, 利用来自发动机 ( 未图 示 ) 的驱动力对左右一对行进装置 411、 411 进行驱动而自行行进, 发动机位于驾驶座位 420 的下方。
割取前处理装置 406 通过利用升降气缸 412 使进料器 460 绕轴芯 X 作上下摆动操 作, 而升降成与进料器 460 前端部连接设置的前处理框架 461 下降到地面附近的下降作业 状态、 和前处理框架 461 离开地面较高上升的上升非作业状态。
当使割取前处理装置 406 成为下降作业状态并使行进机体 401 行进时, 割取前处理装置 406 割取竖立穗秆 ( 日文 : 植立穀稈 ), 利用进料器 460 将秆根部至穗梢的整个割取 穗秆供给到脱粒装置 404。 脱粒装置 404 对割取穗秆进行脱粒处理, 并利用扬谷装置 421 将 谷粒供给到谷粒袋装部 413 的漏斗形的谷粒箱 414。
现对割取前处理装置 406 进行详述。
割取前处理装置 406 除了具有进料器 460 和前处理框架 461 外, 还具有 : 横向进给 螺旋推运器 465, 其驱动自如地设在前处理框架 461 的内部 ; 理发剪子形的割取装置 463, 其驱动自如地设在前处理框架 461 所具有的平台 461A 的前端部上 ; 左右一对分草件 462、 462, 其连接设置在前处理框架 461 的前端部上 ; 旋转轮 464, 其驱动自如地支承在左右一对 支承臂 464A 的前端部上, 该左右一对支承臂 464A 从前处理框架 461 的基端侧的上部上下 摆动操作自如地向行进机体前方伸出 ; 以及分草装置 430, 其设在前处理框架 461 的行进机 体横向的左外侧。
分草装置 430 由理发剪子形的纵向割取装置构成, 该纵向割取装置以沿行进机体 上下方向的安装姿势安装在前处理框架 461 和从前处理框架 461 向行进机体上方伸出的支 柱 431 上。分草装置 430 利用纵向割取装置的固定刀和驱动成相对于该固定刀作往复滑动 的可动刀, 将来自分草件 462 的竖立穗秆的分草件 462 所作用的部位的穗梢侧予以切断, 由 此, 将来自分草件 462 的竖立穗秆分离为割取对象和非割取对象。纵向割取装置受割取装 置 463 的动力传递而被驱动。
旋转轮 464 利用扒拢叉 464a 将割取对象的竖立穗秆的穗梢侧扒拢到前处理框架 461 的内部。割取装置 463 对割取对象的竖立穗秆进行割取。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 465 将 割取穗秆移送到进料器 460 的前侧, 利用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 465 所具有的一体旋转自如 的扒送杆 465a 将到达进料器 460 前侧的割取穗秆送入到进料器 460 的输送管道的前端部 内。进料器 460 利用输送管道内部的环形转动式输送器 460a 而将送入输送管道内的割取 穗秆扬送到脱粒装置 404 的前端部, 并将秆根部至穗梢的整个割取穗秆送入脱粒装置 404 的处理室 441( 参照图 33) 内。
现对脱粒装置 404 进行说明。
图 33 是表示脱粒装置 404 的纵剖侧视图。 图 34 是沿图 33 中 IV-IV 线的剖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 脱粒装置 404 包括 : 脱粒部 404A, 该脱粒部 404A 具有位于脱粒机体 40 上部 内的处理室 441 ; 以及筛选部 404B, 该筛选部 404B 具有位于处理室 441 下方的筛选室 50。
脱粒部 404A 除了具有处理室 441 外, 还具有设在该处理室 441 内的处理滚筒 442, 和沿着该处理滚筒 442 周围而设在处理室 441 内的承接网 470。
处理滚筒 442 的旋转支轴 442A 与设在脱粒机体 440 前壁外表面侧的脱粒驱动机 构 443 联动, 处理滚筒 442, 通过其旋转支轴 442A 由脱粒驱动机构 443 驱动而绕旋转支轴 442A 的脱粒机体前后方向的轴芯即处理滚筒旋转轴芯 P 被旋转驱动。
处理滚筒 442 包括 : 位于处理滚筒 442 前端部的倾斜筒部 444 ; 以及前端与该倾斜 筒部 444 后端相连的脱粒处理部 445。倾斜筒部 444 具有一体旋转自如地立设在倾斜筒部 444 外周面上的一对螺旋叶片 446、 446。脱粒处理部 445 包括 : 处理齿支承杆 445a, 其由沿 处理滚筒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排列的朝向处理滚筒前后方向的圆形钢管所构成 ; 板状的连 接体 445b, 其在脱粒处理部 445 的前端部、 后端部和中间部将处理齿支承杆 445a 连接, 该脱 粒处理部 445 构成为杆屑容易流动到脱粒处理部 445 的内部的结构。脱粒处理部 445 具有按在处理滚筒周向和处理滚筒旋转轴芯方向排列的配置安装在各处理齿支承杆 445a 上的 杆形滚筒齿 447。
脱粒部 404A 如下所述对来自进料器 460 的割取穗秆进行脱粒处理。
利用处理滚筒 441 的倾斜筒部 444 的螺旋叶片 446, 将由进料器 460 的输送器 460a 送入到位于处理室 41 前端部的入口底板 448 上的秆根部至穗梢的整个割取穗秆向脱粒机 体后方输送, 从而将其供给到处理室 441 的承接网 470 所处的部位。在该部位, 利用处理滚 筒 442 的脱粒处理部 445 中的滚筒齿 447 和承接网 470 所产生的捋作用对割取穗秆进行脱 粒处理。经脱粒处理形成的谷粒, 从沿处理滚筒周向和处理滚筒旋转轴芯方向并排设在承 接网 470 上的处理物漏下孔漏下到筛选室 450。 经脱粒处理形成的秆屑等尘埃, 从位于处理 室 441 后端部的送尘口 449 向脱粒机体后方排出。
送尘口 449 由承接网 470 的后端缘和处理室 441 的后壁 441a 下端缘形成。
筛选部 404B 除了具有筛选室 450 外, 还具有 : 驱动成摆动自如地设在筛选室 450 上部的摆动筛选装置 451 ; 设在该摆动筛选装置 451 的前端侧下方的扇车 452 ; 在脱粒机体 前后方向并排设在筛选室 450 底部的螺旋输送式的第一处理物输送器 453 以及螺旋输送式 的第二处理物输送器 454。
如图 33、 图 34 所示, 摆动筛选装置 451 具有 : 筛选箱 451a ; 在脱粒机体前后方 向 并排设在该筛选箱 451a 内侧上部的上部粒状物用盘 455、 颖壳筛 456 和逐稿器 457( 日文 : ストロ一ラツク ) ; 在脱粒机体前后方向并排设在筛选箱 451a 内侧下部的下部粒状物用盘 58 以及粒状物用筛网 459。
筛选箱 451a 的前端部两横侧通过摆动环 480 而支承在脱粒机体 440 的横侧壁上。 与筛选箱 451a 的后端部两横侧连接的支承臂 481 通过偏心凸轮 483 而支承在筛选驱动轴 482 上, 筛选驱动轴 482 旋转驱动自如地支承在脱粒机体 440 的两横侧壁上。偏心凸轮 483 与筛选驱动轴 482 连接成一体旋转自如, 且相对旋转自如地内嵌在支承臂 481 中, 摆动筛选 装置 451 受到由筛选驱动轴 482 旋转驱动的偏心凸轮 483 的驱动力而被向脱粒机体前后方 向摆动驱动。
图 36 是表示扇车 452 的侧视图。如该图和图 33 所示, 扇车 452 包括 : 设在脱粒机 体 40 前端部的扇车箱 490 ; 以及绕脱粒机体横向的旋转叶片旋转轴芯 491a 而旋转驱动自 如地设在该扇车箱 490 内部的旋转叶片 491。
扇车箱 490 包括 : 连接在脱粒机体 440 的左右横侧壁的前端部互相之间的箱本体 490a ; 以及由脱粒机体 40 的左右横侧壁的前端部构成的箱横侧壁 490b。扇车箱 490 具有 设在左右箱横侧壁 490b 上的吸气口 492 和向脱粒机体后方地设在箱本体 490a 上的送风口 93。
扇车 452 通过对其旋转叶片 491 向旋转方向 F( 参照图 33) 旋转驱动, 而从左右的 吸气口 492 将空气吸入到扇车箱 490 的内部而发生筛选风, 并将所发生的筛选风从送风口 493 供给到筛选室 450 内。
通过扇车 452 供给到筛选室 450 内的筛选风, 进入从下方向上方穿过摆动筛选装 置 451 的粒状物用筛网 459、 颖壳筛 456 以及逐稿器 457 的筛选风道, 对接受摆动筛选装置 451 的摆动筛选的处理物进行风筛选处理。结束风筛选处理后的筛选风流入使筛选风道和 位于脱粒机体 440 后壁部的排尘口 440a 连通的尘埃输送路径 485, 并从排尘口 440a 向脱粒机体 440 的外部流出。由此, 由扇车 452 供给的筛选风, 将摆动筛选装置 451 中产生的秆 屑等尘埃经尘埃输送路径 485 而输送到排尘口 440a, 并从排尘口 440a 排出到脱粒机体 440 的外部。
尘埃输送路径 485 是从摆动筛选装置 451 的后部通过处理室 441 的送尘口 449 下 方而到达排尘口 440a, 从处理室 441 的送尘口 449 排出的秆屑流入尘埃输送路径 485 的中 途而与来自筛选部 404B 的尘埃合流。由此, 由扇车 452 供给的筛选风, 将来自摆动筛选装 置 451 的尘埃和从处理室 441 送尘口 449 排出的秆屑经尘埃输送路径 485 而 输送到排尘 口 440a, 并从排尘口 440a 排出到脱粒机体 440 的外部。
因此, 筛选部 404B 如下所述对来自脱粒部 404A 的脱粒处理物进行处理。
即, 由摆动筛选装置 451 接住从承接网 470 漏下的脱粒处理物, 并利用摆动筛选装 置 451 的摆动筛选和来自扇车 452 的筛选风的风筛选将脱粒处理物筛选为谷粒和尘埃。使 谷粒中的第一谷粒落下到第一处理物输送器 453 上, 并利用第一处理物输送器 453 使其沿 沟形的输送导向件 453a 向脱粒机体横向输送并排出到脱粒机体外。使谷粒中的第二谷粒 落下到第二处理物输送器 454 上, 并利用第二处理物输送器 454 使其沿沟形的输送导向件 454a 排出到脱粒机体横向外侧。 由第二处理物输送器 454 排出到脱粒机体 440 横向外侧的 第二物, 通过与第二处理物输送器 454 连接的扬送装置 ( 未图示 ) 而返回到摆动筛选装置 451 的前端侧。利用由扇车 452 供给的筛选风使尘埃通过尘埃输送路径 485, 并在尘埃输送 路径 485 与来自送尘口 449 的尘埃合流而输送到排尘口 440a, 然后从排尘口 440a 与筛选风 一起排出到脱粒机体 440 的外部。
现对摆动筛选装置 451 的筛选处理进行详述。
由上部粒状物用盘 455、 颖壳筛 456 和逐稿器 457 接住从处理室 441 漏下到承接网 470 并落下的处理物, 并由上部粒状物用盘 455、 颖壳筛 456 及逐稿器 457 将其向脱粒机体 后方输送, 同时进行粗筛选处理。由下部粒状物用盘 458 和粒状物用筛网 459 来接住以混 有单粒化谷粒和带有桔梗的谷粒等的状态从颖壳筛 456 漏下的筛选处理物, 由下部粒状物 用盘 458 和粒状物用筛网 459 将其向脱粒机体后方输送, 同时进行精筛选处理, 筛选为作为 第一物的单粒化谷粒、 作为第二物的带有桔梗的谷粒和秆屑等的混合物、 和作为第三物的 秆屑等的尘埃。使第一物从粒状物用筛网 459 的输送中途漏下并落下到第一处理物输送器 453 上。使第二物从粒状物用筛网 459 的输送下游侧端 459a 落下到第二处理物输送器 454 上。
图 35 是表示当摆动筛选装置 451 位于处理物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 输送上游侧 ) 的 行程末端的状态下的摆动筛选装置 451 与第二处理物输送器 454 之间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如该图所示, 当偏心凸轮 483 的凸轮面中离开旋转轴芯 Z 的直线距离为最大的部位 483a 处 于通过旋转轴芯 Z 的水平线上、 且相比于旋转轴芯 Z 位于脱粒机体前方侧时, 则摆动筛选装 置 451 位于输送上游侧的行程末端。在摆动筛选装置 451 位于输送上游侧的行程末端的状 态下, 粒状物用筛网 459 和第二输送器 454 被配置设定成粒状物用筛网 459 的输送下游侧 端 459a 位于第二处理物输送器 454 正上方的关系, 无论摆动筛选装置 451 的摆动位置如 何, 使粒状物用筛网 459 的输送下游侧端 459a 位于第二处理物输 送器 454 的上方, 使从粒 状物用筛网 459 的输送下游侧端 459a 落下的处理物精度良好地落下到第二处理物输送器 454 上。如图 33 所示, 在尘埃输送路径 485 中的位于送尘口 449 下方的部位, 在承接网 470 的后端部的正下方配设有排尘调整体 486。如图 34 所示, 排尘调整体 486, 以遍及承接网 470 的处理滚筒周向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的状态支承在支承构件 487 上, 而支承构件 487 沿 处理滚筒周向设置在承接网 470 的后端部上。排尘调整体 486 由从支承构件 487 垂下的橡 胶板构成, 承受沿尘埃输送路径 485 流动的筛选风的推压力, 并利用该推压力的强度和排 尘调整体 486 所具有的弹性回复力切换成排出限制状态和限制解除状态。排尘调整体 486 由沿处理滚筒周向进行分割的多片分割橡胶板 486a 构成, 可精度良好地对应筛选风的推 压力的变化而切换成排出限制状态和限制解除状态。
图 35 实线所示的排尘调整体 486 表示已被切换成限制解除状态的排尘调整体 486。 如在该图实线所示的排尘调整体 486 那样, 当沿尘埃输送路径 485 流动的筛选风变强、 由筛选风的推压力使排尘调整体 486 上升摆动操作时, 排尘调整体 486 成为限制解除状态。 处于限制解除状态的排尘调整体 486, 相对于尘埃输送路径 485 移动到将尘埃输送路径 485 打开的打开侧, 对尘埃从排尘口 440a 向脱粒机体外排出的限制予以解除。即, 排尘调整体 486 难以成为沿尘埃输送路径 485 而欲向排尘口 440a 流动的筛选风及尘埃的流动阻力, 容 易使尘埃向脱粒机体外排出。排尘调整体 486 被上升摆动操作时, 以弹性变形的状态进行 上升摆动。
此时, 排尘调整体 486 不成为使处理室 441 的送尘口 449 与尘埃输送路径 485 之 间大部分闭合的状态, 而使从处理室 441 的送尘口 449 排出的尘埃容易向尘埃输送路径 485 流动。
图 33 实线所示的排尘调整体 486 表示已被切换成排出限制状态的排尘调整体 486。如在该图实线所示的排尘调整体 486 那样, 当沿尘埃输送路径 485 流动的筛选风变 弱、 排尘调整体 486 在上升摆动后利用其所具有的弹性回复力而作下降摆动时, 排尘调整 体 486 成为排出限制状态。处于限制解除状态的排尘调整体 486, 相对于尘埃输送路径 485 移动到在位于送尘口 449 下方的部位将尘埃输送路径 485 关闭的关闭侧, 对筛选部 404B 所 产生的尘埃从排尘口 440a 向脱粒机体外排出予以限制。即排尘调整体 486 容易成为沿尘 埃输送路径 485 而欲向排尘口 440a 流动的筛选风及尘埃的流动阻力, 从而限制尘埃从排尘 4 口 40a 排出, 以抑制谷粒混入筛选部 404B 所产生的尘埃中而向脱粒机体外排出。
此时, 排尘调整体 486 位于尘埃输送路径 485 中的送尘口 449 下方的部位, 难以成 为从处理室 441 的送尘口 449 排出到尘埃输送路径 485 的尘埃的流动阻力, 使从处理室 441 的送尘口 449 排出的尘埃容易向排尘口 40a 流动。
如图 36 所示, 扇车 452 的左右吸气口 492 由设在箱横侧壁 490b 上的一个开口的 一部分所形成。即, 设在箱横侧壁 490b 上的一个开口的一部分由如下部件闭合 : 为支承旋 转叶片 491 的旋转支轴而与脱粒机体 440 横侧壁连接的撑板 494 ; 相比于该撑板 494 而设 在脱粒机体下方侧的下盖板 495 ; 相比于撑板 494 而设在脱粒机体上方侧的上盖板 498 ; 以 及支承在该上盖板 498 上的开口调节板 496, 一个开口中的保持打开的部分为吸气口 492。
由此, 扇车 452 的左右吸气口 492 包括 : 相比于撑板 494 而位于脱粒机体上方侧的 上吸气口 492a ; 以及相比于撑板 494 而位于脱粒机体下方侧的下吸气口 492b, 左右吸气口 492 的从扇车 452 的旋转叶片旋转轴芯方向看的形状成为如下形状 : 吸气口 492 中相对于 旋转叶片旋转轴芯 491a 而位于送风口侧的部分的最低位置 492U 的配置高度比吸气口 492中相对于旋转叶片旋转轴芯 491a 而位于送风口侧的相反侧的部分的最低位置 492D 的配置 高度高。
吸气口 492 中的相对于扇车 452 的旋转叶片旋转轴芯 491a 而位于送风口侧的部 分的最低位置 492U 是上吸气口 492a 的最低位置, 由撑板 494 的上边部位来设定。吸气口 492 中的相对于扇车 452 的旋转叶片旋转轴芯 491a 而位于送风口侧的相反侧的部分的最低 位置 492D 是下吸气口 492b 的最低位置, 由下盖板 495 的纵边部位来设定。
扇车 452 的左右吸气口 492 的开口调节板 496 通过支轴 499 而摆动自如地支承在 上盖板 498 上, 通过沿着设在上盖板 498 上的圆弧形的导向孔 498a 而绕支轴 499 被摆动操 作, 由此将上吸气口 492a 调节到开闭侧, 从而对吸气口 92 整体的开口面积进行增减调节。
即, 通过开口调节板 496 的摆动操作对吸气口 492 的开口面积进行增减调节, 由此 可对扇车 452 供给的筛选风进行强弱调节。
图 36a 是表示扇车 452 的上吸气口 492a 被调节到关闭侧状态的侧视图。 图 36b 是 表示扇车 452 的上吸气口 492a 被调节到打开侧状态的侧视图。如这些图所示, 吸气口 492 中的相对于旋转叶片旋转轴芯 491a 而位于送风口 493 侧的部分的最低位置 492U 的配置高 度比相对于旋转叶片旋转轴芯 491a 而位于送风口侧的相反侧的部分的最低位置 492D 的配 置高度高这种最低位置 492U 与最低位置 492D 的位置关系无论吸气口 492 的开口面积的增 减调节如何都不变化, 可对油菜籽的收获进行适当的筛选风的强弱调节。 即, 当筛选部 404B 产生的尘埃量较多时, 通过扇车 452 的开口调节板 496 的摆动 调节, 而将扇车 452 供给的筛选风调节到强风侧。这样, 能够加强筛选风的尘埃输送作用, 且排尘调整体 486 利用筛选风的推压力被自然而然地切换操作成限制解除状态而可对尘 埃输送路径 485 的送尘口 449 下方的尘埃流动的限制予以解除, 由此可利用筛选风使筛选 部 404B 产生的尘埃经尘埃输送路径 485 而顺利地向排尘口 440a 输送, 筛选部 404B 产生的 尘埃可迅速地向脱粒机体外排出。
当筛选部 404B 产生的尘埃量较少时, 通过扇车 452 的开口调节板 496 的摆动调 节, 而将扇车 452 供给的筛选风调节到弱风侧。这样, 能够减弱筛选风的尘埃输送作用, 且 排尘调整体 486 利用弹性回复力被自然而然地切换成排出限制状态而可在尘埃输送路径 485 的送尘口 449 下方对尘埃流动予以限制, 由此可抑制应由筛选部 404B 回收的谷粒与尘 埃一起被输送到排尘口 440a 并向脱粒机体外排出。
当将扇车 452 供给的筛选风调节到强风侧和弱风侧的任一侧时, 由于排尘调整体 486 位于尘埃输送路径 485 中的送尘口 449 下方的部位, 因此可避免送尘口 449 或送尘口 从处理室 441 的送尘口 449 449 至尘埃输送路径 485 的路径被排尘调整体 486 关闭的情况, 排出的秆屑顺利地流入尘埃输送路径 485 并从排尘口 440a 顺利地向脱粒机体外排出。
如图 37 所示, 承接网 470 具有承接网本体 471 和多根装拆式的横条 472。
承接网本体 471 具有隔开规定间隔地固定设置在承接网 470 前后方向的常设式横 条 473, 在承接网本体 471 的前端侧具有配设在相邻的一对常设式横条 473、 473 互相之间的 横条安装部 474。装拆式横条 472, 在设于横条 472 两端部的连接部 472a 上利用畚斗螺钉 和凸缘螺母而与承接网本体 471 的横条安装部 474 进行装拆。
图 37a 是表示承接网 470 的标准状态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 承接网 470 通过将 装拆式横条 472 从承接网本体 71 上卸下而成为标准状态。标准状态的承接网 470, 其承接
网前端侧的处理物漏下孔的尺寸和承接网后端侧的处理物漏下孔的尺寸是相同的。
图 37b 是表示承接网 470 的横条增设状态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 承接网 470 通 过将装拆式横条 472 安装在承接网本体 471 的各横条安装部 474 上而成为横条增设状态。 横条增设状态的承接网 470 在承接网 470 的前端侧除了具有常设式横条 473 外,还具有装 拆式横条 472, 承接网前端侧的处理物漏下孔的尺寸小于承接网后端侧的处理物漏下孔的 尺寸。
( 第 1 其它实施形态 )
图 38 是表示具有第 1 其它实施形态的脱粒装置 404 的纵剖侧视图。如该图所示, 具有第 1 其它实施形态的脱粒装置 404 中, 其排尘调整体 486 设置在尘埃输送路径 485 的位 于送尘口 449 下方的部位中从承接网 470 的后端向排尘口 440a 所位于的一侧稍微离开的 部位上。排尘调整体 486 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在从承接网 470 延伸出的支承构件 488 上, 利用筛选风的推压操作和排尘调整体 486 的弹性回复力而上下摆动, 切换成排出限制状态 和限制解除状态。
图 39 是表示具有第 1 其它实施形态的承接网 470 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 具有第 1 其它实施形态的承接网 470, 具有隔开规定间隔地并排配置在承接网 470 前后方向并固定 设置在框体 77 上的固定式横条 473, 并在承接网 470 的前端侧具有一根一根配设在相邻的 一对固定式的横条 473、 473 互相之间的移动式的横条 475。各移动式横条 475 被滑动调节 自如地支承在纵条 476 和框体 477 上, 可在该滑动调节后的位置进行固定。 图 39a 是表示承接网 470 的标准状态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 承接网 470, 通过将 各移动式横条 475 滑动调节到靠近固定式横条 473 的安装位置而成为标准状态。标准状态 的承接网 470, 其承接网前端侧的处理物漏下孔的尺寸和承接网后端侧的处理物漏下孔的 尺寸是相同的。
图 39b 是表示承接网 470 的漏下孔细分化状态的俯视图。 如该图所示, 承接网 470, 通过将各移动式横条 473 滑动调节到位于固定式横条 473 互相之间的安装位置而成为漏下 孔细分化状态。 漏下孔细分化状态的承接网 470, 在承接网 470 的前端侧隔开间隔地具有固 定式的横条 473 和滑动式的横条 475, 承接网前端侧的处理物漏下孔的尺寸比承接网后端 侧的处理物漏下孔的尺寸小。
产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不仅可适用于油菜籽等, 也可适用于对芝麻或豆类进行收割的联合收割机 的脱粒装置。
作为排尘调整体 486, 除了用橡胶板形成外, 可由树脂片等各种弹性板状体形成, 还可采用利用弹性回复力而从限制解除状态切换到排出限制状态的构成, 或采用利用电动 机等的驱动力切换成限制解除状态和排出限制状态的构成。采用任何一种构成, 都可实现 本发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