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消毒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拖拉机牵引,用于向栽培园艺作物或蔬菜等的农场注入药液的土 壤消毒机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公开了被拖拉机牵引,用于向栽培园艺作物或蔬菜等的农场注入药液的 土壤消毒机的技术。 作为这种消毒机的技术,已知有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土壤消毒机,在机体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并设于左右方 向,具备压送消毒用的药液的多个泵和将从泵压送的药液注入农场的多个药液注入爪。 在这种构成中,能够将从泵压送的药液从设置在药液注入爪的下端部的喷出口注入农 场。
但是,在可调节喷出量地构成泵的情况下,由于该泵并设在土壤消毒机的左右 方向大致中央部,因此操作员需要从土壤消毒机的左方或者右方探出身体进行调节泵的 喷出量的操作,从而存在不易进行该调节操作的缺点。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平 8-173004 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情况而创立的,提供容易进行泵的喷出量的调节操作的土壤消毒机。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课题为如上,下面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即,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土壤消毒机,其具备 :
在压送消毒用的药液的同时,可调节药液的喷出量的多个药液泵 ;
将尖端插入农场内,同时,将从所述多个药液泵压送的药液注入农场的多个药 液注入爪,其中,
所述多个药液泵在至少左右一侧的外缘部上并设于前后方向。
第二方面的土壤消毒机中,
所述药液泵具备 :
调节药液的喷出量的调节杆、
与所述调节杆连动移动的针板,
在支承所述药液泵的泵壳的上面设置可确认所述针板的位置的刻度盘。
第三方面的土壤消毒机中,所述调节杆朝向机体外方突设。
第四方面的的土壤消毒机中,
所述药液泵具备 :
压送药液的压送装置、
通过摆动曲柄的摆动运动驱动所述压送装置的驱动装置,
所述针板固定在所述曲柄的支点轴上。
第五方面的土壤消毒机中,所述针板通过以不和所述压送装置干涉的方式被折 弯的一体的部件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实现如以下所示的效果。
第一方面中,通过使药液泵在机体的左右一侧并设于前后方向,操作员能够从 机体的侧方进行药液泵的喷出量的调节或维修管理等。 因此,不需要以在机体的上方探 出身体等的不合适的姿势勉强操作,能够使操作容易,且效率良好地进行。
第二方面中,能够容易地确认针板在刻度盘的什么位置,能够使药液的喷出量 的调节操作精度良好且容易地进行。 另外,由于刻度盘设置在上面,所以能够缩窄药液 泵间的间隔,从而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第三方面中,容易从机体的侧方进行药液的喷出量的调节操作,能够使操作容 易且高效地进行。
第四方面中,通过将指示部固定于摆动曲柄的摆动的支点轴,不影响摆动曲柄 的摆动运动或操作杆的转动等,能够正确地指示操作杆的位置。
第五方面中,通过避免针板和压送装置之间的干涉,能够防止各部件的损伤, 同时,能够容易且廉价地构成该针板。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土壤消毒机的整体构成的背面立体图 ;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土壤消毒机的整体构成的正面立体图 ; 图 3 是表示连结部、支承部、及药液注入部的立体图 ; 图 4 是表示药液压送部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 图 5 是表示药液压送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 图 6 是表示泵单元的构成的立体图 ; 图 7 是泵单元的背面局部剖面图 ; 图 8 是表示覆盖操作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 图 9 是表示覆盖支承机构的构成的背面概略图 ; 图 10 是表示更换薄膜筒管时的覆盖支承机构的形态的背面概略图 ;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土壤消毒机的整体构成的侧面概略图 ; 图 12 是表示滚压操作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土壤消毒机 10 连结部 20 支承部 30 药液压送部 33 泵壳 35c 刻度盘 36 药液泵 37 压送装置 40 驱动装置41 42 43 44 50 53 60 70摆动曲柄 支点轴 调节杆 针板 药液注入部 药液注入爪 覆盖操作部 覆盖支承机构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 1 及图 2 对本发明的土壤消毒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土壤消毒机 1 的 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土壤消毒机 1 通过拖拉机 200 牵引,将药液注入农场后,在该农场上铺张 ( 覆 盖 ) 覆盖薄膜 65a。 土壤消毒机 1 主要具备连结部 10、支承部 20、药液压送部 30、药液 注入部 50、覆盖操作部 60。
在拖拉机 200 所具备的耕耘装置 201 上连结有连结部 10,在该连结部 10 的前上 方配置支承部 20。 在连结部 10 及支承部 20 的左端部配置贮存用于消毒农场的药液的药 液容器 23 · 23。 另外,在支承部 20 的右端部配置用于压送贮存在药液容器 23 · 23 内 的药液的药液压送部 30。 在支承部 20 的右端部附近在药液压送部 30 的左方配置用于确 认有无药液压送部 30 进行的药液的喷出的确认表 24。
在连结部 10 的下方配置药液注入部 50。 在药液注入部 50,沿左右方向并设将 通过药液压送部 30 送出的药液注入农场的多个药液注入爪 53 · 53...。 在后方配置的药 液容器 23、药液压送部 30、确认表 24、及药液注入部 50 通过构成药液的流路多根管连 接。
在连结部 10 的后方配置覆盖操作部 60。在覆盖操作部 60 的左右两端前部分别配 置在农场上筑沟的筑沟轮 64 · 64。 车轮 63 · 63 分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筑沟轮 64 · 64 的后方。 在车轮 63 ·63 的后方分别配置覆盖支承机构 70 ·70,其可转动地支承卷绕覆 盖薄膜 65a 而构成的薄膜筒管 65。 在覆盖支承机构 70 · 70 的后方分别配置覆盖按压轮 66 · 66,其按压铺张于农场的覆盖薄膜 65a。 另外,在覆盖按压轮 66 · 66 的后方分别 配置覆土轮 67 · 67,其在铺张于农场的覆盖薄膜 65a 的两端上被覆土。
在这样构成的土壤消毒机 1 中,在后方配置的药液容器 23 内的药液通过药液压 送部 30,经由确认表 24 向药液注入爪 53 · 53... 供给。 药液注入爪 53 · 53... 一边将前 端插入农场内一边将通过药液压送部 30 供给的药液向农场注入。
另外,在注入有药液的农场铺张从薄膜筒管 65 供给的覆盖薄膜 65a。 该覆盖薄 膜 65a 的左右两端由覆盖按压轮 66 · 66 按压。 然后,通过覆土轮 67 · 67 在该覆盖薄 膜 65a 的左右两端被覆土,从而能够在农场铺张覆盖薄膜 65a。
这样,由于通过覆盖薄膜 65a 防止注入农场的药液的发散,从而通过该药液能够 有效地进行农场内的杀菌及消毒。
然后,使用图 3 对连结部 10 的构成进行说明。 连结部 10 主要具备连结部件 11、高度调节杆 17。
连结部件 11 由各种板材、管部件等构成。 连结部件 11 主要具备主框架 12、副 框架 13 · 13、嵌合部件 14、杆支承部件 15、调节框架 16 · 16。
主框架 12 为方形的管部件。 主框架 12 的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
副框架 13 · 13 为左右一对的板状的部件。 副框架 13 · 13 的后端在主框架 12 的左右大致中央附近,固设在主框架 12 上。
嵌合部件 14 为将板状的部件折弯成侧面看大致 C 字状而形成的部件。 嵌合部件 14 将开放侧朝向前方设置。 另外,嵌合部件 14 的后端固设在副框架 13 · 13 的前端。
杆支承部件 15 形成为箱状。 杆支承部件 15 在主框架 12 的左右大致中央,固设 在主框架 12 的后面。 在杆支承部件 15 上形成贯通其上下的贯通孔 15a。
调节框架 16 · 16 为圆柱状的部件。 调节框架 16 · 16 的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 向配置,从杆支承部件 15 的左右两侧部朝向下方延设。
高度调节杆 17 由板材、棒材等构成。 在高度调节杆 17 的下部形成螺纹部 17a, 在高度调节杆 17 的上部形成操作部 17b。 高度调节杆 17 的下部插通于杆支承部件 15 的 贯通孔 15a,被保持在规定的上下方向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连结部 10 中,使嵌合部件 14 的开放部与横架在耕耘装置 201 的后 部的梁杆 202 嵌合,通过螺栓等进行固定,由此能够使连结部 10 与耕耘装置 201 连结。
然后,对支承部 20 的构成进行说明。 支承部 20 主要具备支承框架 21、支承板 22 · 22。
支承框架 21 为方形的管部件。 支承框架 21 的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
支承板 22 ·22 为左右一对板状的部件。 支承板 22 ·22 的后端部通过螺栓、螺 母与副框架 13 · 13 的前端部紧固联接。 支承板 22 · 22 的前端在与夹持部件 22a · 22a 之间夹持支承框架 21,由此被固设在支承框架 21 上。
然后,使用图 4 至图 7 对药液压送部 30 的构成进行说明。 药液压送部 30 主要 具备泵支承部件 31、泵单元 32、电动机 47、泵安装部件 48。
泵支承部件 31 为将板状的部件折弯成正面看大致 C 字状而形成的部件。 泵支承 部件 31 将开放侧朝向下方配置,其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配置。
泵单元 32 将两台药液泵 36 ·36 并设单元化而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土壤消毒 机 1 具备三个泵单元 32。 泵单元 32 在泵支承部件 31 的上面并设于前后方向。
电动机 47 为用于驱动药液泵 36 的动力源。 电动机 47 固设于配置在最前方的泵 单元 32 的前部。 电动机 47 的上方通过将板状的部件折弯形成的电动机罩 47a 覆盖。 另 外,电动机 47 也可以为固设于配置在最后方的泵单元 32 的后部的构成,不限定其安装位 置。
如图 4 所示,泵安装部件 48 将泵支承部件 31 安装在支承框架 21 上。 泵安装部 件 48 主要具备嵌合部件 48a、安装部件 48b、螺栓部 48c · 48c...、夹持部件 48d。
嵌合部件 48a 是将板状的部件折弯成侧面看大致 C 字状而形成的部件。 嵌合部 件 48a 将开放侧朝向下方配置,其形状以能够和支承框架 21 嵌合的方式形成。
安装部件 48b 为左右一对的板状的部件。 安装部件 48b 立设于嵌合部件 48a 的 上面,通过螺栓、螺母等与泵支承部件 31 可紧固联接地构成。
螺栓部 48c · 48c... 为棒状的部件,在嵌合部件 48a 的周围 4 个位置朝向下方突 设。 在螺栓部 48c · 48c... 的下部形成螺纹部。
夹持部件 48d 为板状的部件。 夹持部件的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配置。 在夹持 部件 48d 的前后两端部形成贯通其上下的贯通孔 48e · 48e。
对使用这样构成的泵安装部件 48,将药液压送部 30 固定在支承框架 21 上的方 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安装部件 48b · 48b 和泵支承部件 31 通过螺栓、螺母等紧固联 接。 然后,在支承框架 21 的右端部附近,使嵌合部件 48a 嵌合于该支承框架 21。 最 后,在夹持部件 48d 的贯通孔 48e · 48e 插通螺栓部 48c · 48c...,通过使螺母与螺栓部 48c · 48c... 紧固联接,在嵌合部件 48a 和夹持部件 48d 之间夹持支承框架 21。 这样, 药液压送部 30 在使泵单元 32 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固定在支承框架 21 的右端部附 近。 另外,不使用泵安装部件 48,在使泵单元 32 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下,也能够将药 液压送部 30 固定在支承框架 21 上。
如图 5 至图 7 所示,泵单元 32 主要具备泵壳 33、药液泵 36 · 36。
如图 5 所示,泵壳 33 为泵单元 32 的主要的构造体。 泵壳 33 主要具备基体 34、 罩体 35。 基体 34 为与泵支承部件 31 连结的部件。 基体 34 由多块板材构成,基体 34 的 底面通过螺栓等固定在支承部件 31 上。
罩体 35 从上方覆盖基体 34,和该基体 34 一起形成箱状的部件。 在罩体 35 的右 侧面的前后两端附近,朝向右方分别突设管状的导杆 35a · 35a。 在罩体 35 的上面,使 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地形成有指针导孔 35b · 35b。 另外,在罩体 35 的上面,沿指针 导孔 35b · 35b 配设按规定间隔刻上刻度的刻度盘 35c · 35c。
如图 5 至图 7 所示,药液泵 36 通过来自外部的动力驱动,进行药液的吸入及压 送。 药液泵 36 对于各泵单元 32 各设置两个。 药液泵 36 主要具备压送装置 37、驱动装 置 40。
如图 6 及图 8 所示,压送装置 37 进行药液的吸入及压送。 压送装置 37 主要具 备隔膜泵 38、连结杆 39。
隔膜泵 38 具备由弹性材料组成的隔膜 38a、从上下夹持该隔膜 38a 的阀安装部件 38b 及隔膜安装部件 38c。 另外,在阀安装部件 38b 的上部突设吸入口 38d 及喷出 38e。
连结杆 39 为大致圆柱状的部件。 连结杆 39 的上端与固定在隔膜 38a 的大致中 央的连结销 38f 连结。 连结销 38f 可滑动地插通支承于固定在泵壳 33 的侧面的销支承撑 条 38g 的纵孔 38h 内。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压送装置 37 具备隔膜泵 38,但只要为柱塞泵等的往复驱 动型的泵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 5 至图 7 所示,驱动装置 40 将电动机 47 的动力传递至压送装置 37,驱动该 压送装置 37。 驱动装置 40 主要具备摆动曲柄 41、支点轴 42、调节杆 43、针板 44、驱动 轴 45、偏心凸轮 46。
如图 6 及图 7 所示,摆动曲柄 41 为大致椭圆形状的板材。 摆动曲柄 41 使长度 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 在摆动曲柄 41 的右端侧形成长孔 41a,在摆动曲柄 41 的左端侧 形成椭圆状孔 41b。 在摆动曲柄 41 的右上部,通过枢支轴 41c 及止动件 41d 连结有连结
杆 39。 支点轴 42 为大致圆柱形状的部件。 支点轴 42 的一端侧插通于摆动曲柄 41 的长 孔 41a,经由支点轴承 42a 被长孔 41a 导向。
调节杆 43 为将具有六角形截面的棒材折弯形成的部件。 调节杆 43 的左端经由 导杆 35a 在向泵壳 33 内侧插通、向支点轴 42 的另一端侧插通的状态下被固定。 调节杆 43 的右端在泵壳 33 的外侧,朝向下方折弯形成杆操作部 43b。 在导杆 35a 的上部拧入固 定螺栓 43a。 通过拧紧固定螺栓 43a,将该固定螺栓 43a 的下端与调节杆 43 抵接,能够 使调节杆 43 的左右方向位置固定。
针板 44 为将板材折弯形成的部件。 针板 44 的下端固定于在支点轴 42 的一端形 成的平坦的安装部 42b。 针板 44 通过为了固定在安装部 42b 而垂设的安装部 44a、在安装 部 44a 的上端位置向左斜上方弯曲延出设置的延设部 44b、在延设部 44b 的上端位置向上 方弯曲立设的指示部 44c 构成,在指示部 44c 的顶端形成尖的指针 44d。 指针 44d 插通于 泵壳 33 的指针导孔 35b。 由于使针板 44 这样折弯形成,从而能够避免和位于支点轴 42 的上方的隔膜泵 38 之间的干涉,能够防止各部件的损伤。 另外,指针 44d 指示了刻在刻 度盘 35c 上的刻度。 由此,能够将指针 44d 的位置根据刻在刻度盘 35c 上的刻度进行确 认。 另外,通过由一体的部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块板材形成针板 44,能够使针 板 44 容易地、且廉价地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刻度盘 35c 上刻上刻度,但也 可以设为事先将印刷有刻度的封印贴在刻度盘 35c 上的构成。
如图 5 及图 7 所示,驱动轴 45 使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配置,插通于摆动曲柄 41 的椭圆状孔 41b。 驱动轴 45 的前端与电动机 47 的输出轴连结。 另外,遍及各泵单元 32 地横设驱动轴 45,多个药液泵 36 · 36... 以共有一根驱动轴 45 的方式构成。
偏心凸轮 46 为大致圆柱形状的部件。 偏心凸轮 46 在偏心的位置形成沿轴心方 向贯通的贯通孔 46a,将驱动轴 45 插通于该贯通孔 46a。 偏心凸轮 46 和驱动轴 45 通过 键 46b 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 偏心凸轮 46 经由驱动轴承 46c 被摆动曲柄 41 的椭圆状孔 41b 导向,该驱动轴承 46c 通过固定部件 46d 以不从椭圆状孔 41b 拔出的方式固定。
在这样构成的药液泵 36 中,如图 7 所示,通过从电动机 47 传递的动力,偏心 凸轮 46 以驱动轴 45 为中心转动。 通过偏心凸轮 46 的转动,摆动曲柄 41 的左端上下摆 动,伴随该摆动运动,摆动曲柄 41 的右端以支点凸轮为支点上下摆动。 摆动曲柄 41 的 摆动运动经由连结杆 39 传递至隔膜 38a,使该隔膜 38a 上下运动。 隔膜泵 38 在隔膜 38a 向下方运动时从吸入口 38d 吸入药液,在隔膜 38a 向上方运动时从喷出口 38e 压送药液, 这样,药液泵 36 能够通过电动机 47 的动力进行药液的吸入及压送。
另外,在通过药液泵 36 调节药液的压送量 ( 喷出量 ) 的情况下,首先,松开固 定螺栓 43a 使其从调节杆 43 离开。 由此,由于调节杆 43 沿导杆 35a 可左右方向移动, 所以操作员把持杆操作部 43b,将调节杆 43 沿左右方向推拉滑动操作。 伴随调节杆 43 的 滑动操作,支点轴 42 一边被摆动曲柄 41 的长孔 41a 导向一边沿左右方向移动,同时,针 板 44 一边被指针导孔 35b 导向一边沿左右方向移动。 此时,针板 44 的指针 44d 确认指 示刻度盘 35c 的哪个位置,由此能够进行正确的调节。 将调节杆 43 操作至所期望的位置 后,再拧紧固定螺栓 43a,固定调节杆 43。 通过这样调节支点轴 42 的左右方向位置,能 够调节相对于摆动曲柄 41 的左端的上下摆动幅度的右端的上下摆动幅度,进而能够调节
药液泵 36 引起的药液的压送量 ( 喷出量 )。
另外,如图 1 及图 2 所示,通过将药液压送部 30 配置在机体右侧的外缘部,能 够从机体的右侧进行药液压送部 30 的药液的压送量 ( 喷出量 ) 的调节、维修管理。 更详 细而言,在机体右侧的外缘部将药液泵 36 沿前后方向并设,通过将调节杆 43 朝向右方 突设,立于机体右侧的操作员能够容易地进行调节杆 43 的操作、药液压送部 30 的维修 管理。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通过分别将药液压送部 30 配置在机体右侧,将药液容器 23 ·23 配置在机体左侧,能够使机体左右的重量差最大限度地减小。 由此,能够防止机 体左右方向的倾斜。
进而,操作员通过在泵单元 32 的上部配置的针板 44 及刻度盘 35c,能够从上方 容易地确认调节杆 43 的位置,和在泵壳 33 的侧面设置针板 44、刻度盘的情况不同,没有 必要特意绕侧方确认药液喷出量的设定值,容易读出刻度因而能够使药液的压送量的调 节操作精度高且容易进行。 再另外,通过将针板 44 固定在支点轴 42,从而针板 44 不会 因摆动曲柄 41 的摆动运动或调节杆 43 的转动而发生倾倒,能够读出正确的调节杆 43 的 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为将药液压送部 30 配置在机体右侧的构成,但本 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为配置在机体左侧的构成。 该情况下,优选将药液容器 23 · 23 配置在机体右侧。
然后,使用图 1 至图 3,对药液注入部 50 的构成进行说明。 药液注入部 50 主要 具备爪框架 51、可动框架 52、药液注入爪 53 · 53...。
爪框架 51 为方形的管部件。 爪框架 51 的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
可动框架 52 相对于连结部 10 上下可动地支承爪框架 51。 可动框架 52 主要具备 箱状部件 52a、导向部件 52b、夹持部件 52c。
箱状部件 52a 为将板状的部件组合而构成的箱状的部件。 在箱状部件 52a 的后 端部形成贯通其上下面的贯通孔 52d。 在贯通孔 52d 上形成螺纹部。
导向部件 52b 为左右一对的圆形状的管部件。 导向部件 52b 使长度方向朝向上 下方向分别固设在箱状部件 52a 的后端左右。
夹持部件 52c 为将板状的部件折弯而形成的部件。 夹持部件 52c 在与箱状部件 52a 之间夹持爪框架 51 的状态下,通过螺栓或螺母等与箱状部件 52a 紧固联接,能够支承 爪框架 51。
药 液 注 入 爪 53 · 53... 一 边 将 顶 端 插 入 农 场 内 一 边 注 入 药 液。 药 液 注 入 爪 53 ·53... 的上端经由爪安装部件 53a ·53a... 固定在爪框架 51 上,遍及爪框架 51 的左右 并设六个药液注入爪 53 · 53...。 通过任意地调节在爪安装部件 53a · 53a... 上安装爪框 架 51 时的左右方向位置,能够任意地设定药液注入爪 53 · 53... 之间的距离。 在药液注 入爪 53 的后侧面下部固设药液注入喷嘴 53b,该药液注入喷嘴 53b 将通过药液压送部 30 压送的药液喷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药液注入爪 53 ·53... 为遍及爪框架 51 的左右共具备六个 的构成,但药液注入爪 53 · 53... 的个数不限于此。 另外,虽然药液注入爪 53 · 53... 为 在左右方向并设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相邻的药液注入爪 53 · 53... 彼此在 前后方向上错开任意的距离量配置的构成。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相邻的药液注入爪53 ·53... 间的距离变大,使在该药液注入爪 53 ·53... 间通过土壤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减 小土壤消毒机 1 从该土壤受到的抵抗力。
在这样构成的药液注入部 50 中,在可动框架 52 的导向部件 52b 上分别可滑动地 插通连结部 10 的调节框架 16 ·16。 另外,在可动框架 52 的贯通孔 52d 内拧入高度调节 杆 17 的螺纹部 17a。 在该状态下转动操作高度调节杆 17 时,与该高度调节杆 17 螺纹接 合的可动框架 52 沿上下方向移动,进而药液注入爪 53 · 53... 沿上下方向移动。 这样, 通过使高度调节杆 17 转动,能够将药液注入爪 53 ·53... 的高度调节到所期望的高度,能 够调节向农场注入的药液的深度。
然后,使用图 8 至图 10 对覆盖操作部 60 的构成进行说明。 覆盖操作部 60 主要 具备操作框架 61、车轮框架 62、车轮 63、筑沟轮 64、覆盖支承机构 70、薄膜筒管 65。 另外,由于覆盖操作部 60 的构成为左右大致对称,因此以下只对机体左侧进行说明。
如图 8 所示,操作框架 61 由各种板材、管部件等构成。 操作框架 61 的一端 ( 前 端 ) 固定在支承框架 21 的左端附近。 操作框架 61 相对于支承框架 21 可调节左右方向位 置地构成。 操作框架 61 的另一端向后方延设。
车轮框架 62 由各种板材、管部件等构成。 车轮框架 62 的一端 ( 上端 ) 固定在 操作框架 61 的前端附近。 车轮框架 62 相对于操作框架 61 可调节上下方向位置地构成。 车轮框架 62 的另一端向下方延设。 车轮 63 可转动地支承于车轮框架 62 的下端。
筑沟轮 64 经由筑沟框架 64a 支承于车轮框架 62。 筑沟轮 64 可转动地支承于筑 沟框架 64a,筑沟框架 64a 可变更安装角度地支承于车轮框架 62。
如图 8 及图 9 所示,覆盖支承机构 70 可转动地支承薄膜筒管 65。 覆盖支承机构 70 主要具备薄膜框架 71、薄膜杆 72、制动器 73、薄膜支承部件 74、制动弹簧 75、制动 弹簧 76。
薄膜框架 71 由各种板材、管部件等构成。 薄膜框架 71 主要具备横框架 71a、纵 框架 71f · 71f。
横框架 71a 为方形的管部件。 横框架 71a 的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 在横 框架 71a 的左右中央上部形成连通横框架 71a 的内部和外部的贯通孔 71b,在该贯通孔 71b 的上部固设螺母 71c。 通过将旋钮螺栓 71d 拧入螺母 71c,能够将旋钮螺栓 71d 的下端穿 过贯通孔 71b,突出于横框架 71a 的内部。 将圆棒折弯成正面看大致 C 字状而形成的弹 簧悬挂部件 71e 固设在横框架 71a 的右端下部。
纵框架 71f · 71f 为左右一对的板状的部件。 纵框架 71f · 71 的后端分别固设 在横框架 71a 的左右端部附近,纵框架 71f · 71f 的前端支承于车轮框架 62 的下端。
薄膜杆 72 将圆柱状的部件折弯而形成。 薄膜杆 72 的后端与左侧的纵框架 71f 连 结,薄膜杆 72 的前端与车轮框架 62 的上下中途部连结。 通过薄膜弹簧 72a 给予薄膜杆 72 规定的施力,使薄膜杆 72 的位置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制动器 73 为方形的管部件。 在制动器 73 的左右中央上部形成连通制动器 73 的 内部和外部的螺纹孔 73a。 通过将旋钮螺栓 73b 拧入螺纹孔 73a,能够使旋钮螺栓 73b 的 下端突出到制动器 73 的内部。 将圆棒折弯成正面看为大致 C 字状而形成的弹簧悬挂部件 73c 固设在制动器 73 的下部。
薄膜支承部件 74 由各种板材、棒件等构成。 薄膜支承部件 74 主要具备滑动部 件 74a、薄膜撑条 74b、薄膜安装轮 74c。
滑动部件 74a 为方形的棒材。 滑动部件 74a 从左方插通于制动器 73 及横框架 71a。 滑动部件 74a 在插通于制动器 73 的状态下通过拧入旋钮螺栓 73b,使旋钮螺栓 73b 的下端与滑动部件 74a 抵接,滑动部件 74a 相对于制动器 73 不能滑动,另外,滑动部件 74a 在插通于横框架 71a 的状态下,通过拧入旋钮螺栓 71d,使旋钮螺栓 74d 的下端与滑 动部件 74a 抵接,从而滑动部件 74a 相对于横框架 71a 不能滑动。
薄膜撑条 74b 为板状的部件。 薄膜撑条 74b 的上端固设在滑动部件 74a 的左端, 薄膜撑条 74b 的下端朝向下方延设。
薄膜安装轮 74c 为支承薄膜筒管 65 的部件。 薄膜安装轮 74c 可转动地支承于薄 膜撑条 74b 的下端右侧面。
制动弹簧 75 为横架在旋钮螺栓 71d 和旋钮螺栓 73b 之间的拉伸弹簧。 通过制动 弹簧 75 的施力,制动器 73 总是向接近于横框架 71a 的方向施力。 另外,通过总是向旋 钮螺栓 71d 及旋钮螺栓 73b 施加制动弹簧 75 的施力,能够防止旋钮螺栓 71d 和旋钮螺栓 73b 的松动。 制动弹簧 76 为横架在弹簧悬挂部件 73c 和弹簧悬挂部件 71e 之间的拉伸弹簧。 通过制动弹簧 76 的施力,制动器 73 总是向接近于横框架 71a 的方向施力。 这样,通过使 用制动弹簧 75 及制动弹簧 76 从上下两侧对制动器 73 施力,能够防止制动器 73 的倾斜, 且能够使该制动器 73 相对于滑动部件 74a 平滑地滑动。
薄膜筒管 65 是以成为管状的方式卷绕覆盖薄膜 65a 构成的部件。 薄膜筒管 65 的两端分别支承于左右的薄膜安装轮 74c · 74c,由此可转动地支承于覆盖支承机构 70。
下面,在覆盖支承机构 70 中,对于设定薄膜筒管 65 的中心位置的方法进行说 明。
为将覆盖薄膜 65a 可靠地铺张于垄整体,需要使覆盖薄膜 65a 的中心位置和垄的 中心位置吻合。 该情况下,首先,松开旋钮螺栓 71d 及旋钮螺栓 73b。 由此,薄膜支承 部件 74 从薄膜框架 71 及制动器 73 独立,能够自如地沿左右方向滑动。
然后,使薄膜支承部件 74 左右滑动,以使薄膜筒管 65 的中心位置和垄的中心位 置一致的方式调节薄膜支承部件 74 的位置。 此时,由于制动器 73 通过制动弹簧 75 及制 动弹簧 76 以接近于薄膜框架 71 的方式施力,因而总是保持与横框架 71a 相抵接的位置。
调节薄膜支承部件 74 的位置后,拧入旋钮螺栓 71d 及旋钮螺栓 73b。 由此,薄 膜支承部件 74 相对于薄膜框架 71 及制动器 73 不能滑动,进而决定薄膜筒管 65 的中心位 置。
下面,使用图 9 及图 10,对在覆盖支承机构 70 中更换薄膜筒管 65 的方法进行说 明。
在卷绕于薄膜筒管 65 的覆盖薄膜 65a 用完的情况下,需要更换为新的薄膜筒管 65。 该情况下,首先,仅松开旋钮螺栓 71d。 由此,薄膜支承部件 74 从薄膜框架 71 独 立,可自如地沿左右方向滑动。 但是,由于制动器 73 固定在薄膜支承部件 74 上,所以 若薄膜支承部件 74 滑动,则该制动器 73 与该薄膜支承部件 74 一起沿左右方向移动。
然后,如图 10 所示,使薄膜支承部件 74 向左方滑动,从用完覆盖薄膜 65a 的薄
膜筒管 65 分离薄膜安装轮 74c,将该薄膜筒管 65 更换成新的薄膜筒管 65。
和新的薄膜筒管 65 更换后,通过制动弹簧 75 及制动弹簧 76 的施力使薄膜支承 部件 74 向右方滑动,通过薄膜安装轮 74c 支承薄膜筒管 65( 参照图 9)。 该情况下,由于 制动器 73 通过制动弹簧 75 及制动弹簧 76 向右方施力,所以制动器 73 向右方移动至与横 框架 71a 抵接,薄膜支承部件 74 与该制动器 73 一起自动向右方滑动。 即,操作员不仅 能够使薄膜支承部件 74 向右方滑动,还能安装薄膜筒管 65。 另外,由于制动器 73 保持 固定于薄膜支承部件 74 的状态,所以薄膜支承部件 74 能够回到在更换薄膜筒管 65 之前 调节薄膜筒管 65 的中心位置的位置。
将薄膜支承部件 74 向右方滑动后,拧入旋钮螺栓 71d。 由此,薄膜支承部件 74 相对于薄膜框架 71 不能滑动,从而可靠地将薄膜筒管 65 支承在规定的位置。
这样,松开旋钮螺栓 71d,使薄膜支承部件 74 向左方滑动来更换薄膜筒管 65 后,再拧紧旋钮螺栓 71d,通过这样简单的操作,能够实现薄膜筒管 65 的更换。
下面,使用图 11 及图 12 对土壤消毒机的其它的实施方式即土壤消毒机 101 进行 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土壤消毒机 101 和第一本实施方式的土壤消毒机 1 的不同点在于, 代替覆盖操作部 60 具备滚压操作部 80 及接地检测部 90。 滚压操作部 80 压紧通过药液注入部 50 注入有药液的农场。 滚压操作部 80 主要 具备滚压框架 81、滚压托架 82、滚压辊 83、刮土器 84。
滚压框架 81 由各种板材或管件等构成。 滚压框架 81 的一端 ( 前端 ) 通过夹持 部件 81a 夹持主框架 12,由此被固定在该主框架 12 的左右中央附近。 滚压框架 81 的另 一端 ( 后端 ) 向后方延设。
滚压托架 82 将圆柱状的部件折弯而形成。 滚压托架 82 正面看形成为上下倒 U 字状。 固定在滚压托架 82 的左右中央部的安装部 82a 通过支承轴 82b 支承于滚压框架 81 的后端部的左右中央部,由此,相对于滚压框架 81 可摆动地支承滚压托架 82。 滚压托架 82 的左右两端朝向下方延设。
滚压辊 83 为大致圆柱状的部件,可转动地支承于滚压托架 82 的左右两端之间。
刮土器 84 为方形的管部件。 刮土器 84 以和滚压辊 83 接近的方式横架在滚压辊 83 的后方。
在这样构成的滚压操作部 80 中,滚压辊 83 一边在农场上滚动,一边压紧通过药 液注入部 50 注入有药液的农场。 这样,由于通过压紧农场防止注入该农场的药液向大气 中的发散,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通过该药液的农场内的杀菌及消毒。
接地检测部 90 检测土壤消毒机 101 是否接地于农场。 接地检测部 90 主要具备 接地托架 91、板簧 92、限位开关 93。
接地托架 91 为将板状的部件组合而构成的箱状的部件。 接地托架 91 从爪框架 51 朝向前方突设。
板簧 92 为将板材折弯而形成的部件。 板簧 92 的上端被可转动地支承于接地托 架 91。
限位开关 93 在板簧 92 的上端后方固定于接地托架 91。 限位开关 93 配置于在板 簧 92 向后方转动至规定角度的情况下可接触的位置。 另外,限位开关 93 与未图示的控
制装置连接,该控制装置与药液压送部 30 的电动机 47 连接,根据限位开关 93 的检测信 号,能够切换电动机 47 的驱动或者停止。
在这样构成的接地检测部 90 中,在通过拖拉机 200 的未图示的升降装置使耕耘 装置 201 下降的情况下,板簧 92 的下端与农场接触,由此使该板簧 92 向后方转动。 由 此,板簧 92 的上端部与限位开关 93 接触,该限位开关 93 将检测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装 置。 该控制装置接受限位开关 93 的检测信号,通过驱动电动机 47 压送药液,注入农场。
在通过拖拉机 200 的升降装置使耕耘装置 201 上升的情况下,通过板簧 92 的下 端从农场离开,该板簧 92 向前方转动。 由此,板簧 92 的上端部从限位开关 93 离开,该 限位开关 93 停止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的检测信号。 该控制装置由于没有收到限位开关 93 的检测信号,所以通过停止电动机 47 而停止药液的压送。
这样,通过使用接地检测部 90,能够自动切换药液的压送和停止,能够实现操 作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通过滚压辊 83 压紧通过药液注入部 50 注入有药液的农场的情况 下,若由该滚压辊 83 进行的农场的滚压不充分,则注入该农场的药液会向大气中发散。 于是,通过使用接地检测部 90,从而在由滚压辊 83 进行的农场的滚压不充分的情况下, 能够自动停止药液的压送,能够防止药液向大气中的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