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322275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80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69632.2

申请日:

2009.07.08

公开号:

CN101591837A

公开日:

2009.12.02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D04H 3/16公开日:20091202|||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D04H3/16; D01D5/32; D01D10/00; D01F8/06; D01F8/14; D01F1/09; D06M10/02

主分类号:

D04H3/16

申请人:

天津工业大学

发明人:

程博闻; 康卫民; 刘 亚; 宋晓艳; 王 娜; 任元林; 庄旭品; 李全祥

地址:

300160天津市河东区成林道6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该非织造布由该非织造布由电气石改性聚丙烯/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电气石改性PP/PET)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所述纤维的质量百分比组方为:电气石改性PP20~80%,PET80~20%。该非织造布制造方法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纤维质量百分比组方和如下工艺步骤:(1)先把PET干燥预处理;(2)再以电气石改性PP/PET熔喷复合纺丝技术制得双组份熔喷非织造布;(3)最后将所得非织造布用高压电晕放电驻极处理电晕放电驻极,制备出所述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本发明非织造布可用于耐久高效过滤材料,同时可应用于保温材料、抗菌医用材料和吸油材料等。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其质量百分比组方为:
电气石改性PP    20~80%,
PET             80~2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其特征由电气石改性PP/PET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制成,其纤度范围为0.1~3μm;所述电气石质量百分比占PP质量的2~10%;所述的电气石平均粒径不超过0.1微米。

3.
  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预处理:先将所述PET组分切片放入沸腾床预结晶器中,在160~170℃下预结晶0.5~1.5小时,然后送入充填干燥机中,在160~170℃下干燥2~8小时;
(2)制造熔喷非织造布:将含电气石改性功能母粒与纯PP树脂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后(纳米电气石含量约占PP的2~10%)的PP组分直接喂入到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50~270℃下熔融;在氮气保护下,把经预处理的PET组分喂入另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70~300℃下熔融;将两台螺杆挤出机挤出的熔体分别经过各自的熔体过滤器过滤和计量泵计量后,输入到同一熔喷模头的喷丝孔处汇合喷出,在熔喷模头喷丝孔两侧280~300℃的热空气喷吹作用下,即可直接制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并在接收装置上靠其自身余热加固成所述的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
(3)电晕放电驻极:将非织造布用高压电晕放电驻极处理,驻极电压5~15kV,驻极距离2~6cm,制备出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
所述的电晕放电驻极工序可以在所述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纤维成网前实施,也可以在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纤维成网后实施。

说明书

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织造布技术,具体为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国际专利主分类号拟为Int.Cl D01F1/09(2006.01)。
背景技术
由于世界范围内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加剧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其中空气中的粉尘,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微生物等都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如何处理这些污染,净化空气和水资源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迄今为至,高效、低阻过滤材料研究报道很多。1954年5月25日出版的Naval Research Laboratories的报告第4364号中,Van A.Wente等人发表的“超细有机纤维的制造(Manufacture of Supper FineOrganic Fiber)”,文中所述的熔喷法设备制造的聚丙烯非织造纤维基材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该产品一直广泛地用于细粒污染物的过滤。随后,许多公司开始研究熔喷非织造布技术,20世纪60年代中期,Exxon公司开始对熔喷非织造布技术进行研究,5年之后成功地生产出了超细纤维。其他一些公司也开发成功各自的熔喷非织造布技术,如美国3M、德国Freudenberg、日本的旭化成、NKK等公司。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由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开始了熔喷非织造布技术的研究,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试验成功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
熔喷非织造布具有纤维超细(5μm左右)、纤网均匀性好,结构蓬松,孔隙率高,是一种优良的过滤材料。近年,美国诺信公司(Nordson)推出了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的设备,它能稳定地生产含有70%以上纤径在1微米以下。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是将两种不同的高聚物切片分别通过各自螺杆挤压机使其熔融计量,输入到同一熔喷模头的喷丝孔处汇合喷出成为纤维状,并在高速热气流的喷吹下,使之受到强大拉伸,形成极细的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并在接收装置上靠其自身余热加固成所述的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由于双组分纤维熔喷纤维细度比常规熔喷设备所生产的产品低,因此在同克重下对液体的屏蔽性和过滤性就有较大的提升。
熔喷非织造布的捕尘机理主要依靠布朗扩散、截留、惯性碰撞、直接拦截等机械阻挡作用,但这些机械阻挡作用对粒径小于1μm以下的粒子(特别粒径范围0.1~0.25μm之间的粒子)过滤效果很差,不能起到净化作用。如果除原有的机械阻挡作用外,在空气过滤的过程中增加静电吸附,依靠库仑力直接吸引气相中的带电微粒并将其捕获,或诱导中性微粒产生极性再将其捕获,就可以更有效地过滤气体载体相中的亚微粒子,大大增强过滤效率,而空气阻力却不会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高效低阻过滤材料。驻极体材料恰好具有这一性质。
驻极体是指具有长期储存电荷功能的电介质材料,它所储存的电荷可以是外界注入的单极性真实电荷(或称空间电荷),也可以是极性电介质中偶极子有序取向而形成的偶极电荷,或者两类电荷同时兼有。当熔喷法纤维从喷孔喷出纤维后,若受到带电质子如电子或离子的轰击,就可以使得熔喷法纤维基材成为驻极体;同样,当微纤维基材收集以后,使其受到电晕处理,也可使其成为驻极体。关于给非织造布纤维网充电使之成为驻极体已有许多相关专利报道。例如,Klaase等在美国专利US 4588537中报道:采用电晕处理,可以使电荷注射入到驻极体过滤器中。Kubik等在美国专利US 4215682中指出:熔喷法纺制的纤维在刚从熔喷孔挤出之时,即受到离子辐射及电子轰击,可以使该纤维在大气中以极快的速度固化,并被收集成为驻极体纤维网。Matsuura等在美国专利US 5256176中揭示:通过将驻极体暴露于施加电荷的交替循环中,接着加热制品来制造稳定驻极体的工艺方法。Angadjivand等在美国专利US 5496057中指出:冲击非织造布微纤维网的水滴,使网带电。其它涉及纤网充电和纤维带电专利还有美国No.4904174,No.4592815和No.5122048等。
经过驻极上艺处理后制得的驻极体熔喷非织造布,能大幅度的提高其过滤效率,目前美国3M、德国Freudenberg、日本的旭化成、NKK等公司都拥有驻极熔喷非织造布生产技术,国内也有以天津泰达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几个厂家掌握了驻极熔喷非织造布生产技术,但现有驻极体熔喷非织造布存在电荷储存性能较差的不足,特别是在较高温度或较大湿度的环境下使用电荷很快就会衰减,甚至消失,驻极耐久性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天然矿物中,也存在具有永久极性的材料。电气石是永久极性自发电极性最强的材料,并且其极化矢量不会受到外部电场的影响。1993年日本学者中村辉太郎发表了一篇“关于电气石性能”的报告,许多学者对此产生兴趣,并且研制出了电气石驻极体纤维。涉及到电气石驻极体纤维的专利有日本的平6-104926和中国专利CN1266119A等。通过矿物驻极掺杂能有效改善驻极体熔喷非织造材料驻极效果和耐久性能。程博闻等在中国专利ZL200310107113.3中报道,发明了一种电气石改性聚丙烯功能母粒,并制备出复合驻极单组分熔喷超细纤维非织造布,该复合驻极体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的过滤性能优于常规驻极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对直径小于0.26μm粒子,在过滤阻力为7Pa时,过滤效率达95.8%。Leonid A T等在美国专利US 6858551B1中指出,将具有铁电效应的钛酸钡微粒添加到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布中,并通过电晕驻极来提高其过滤性能。
上述提及矿物驻极体掺杂均针对单组分熔喷非织造布实施,将无机矿物驻极体微粒添加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非织造布并进行电晕放电驻极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外还未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发明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该非织造布由电气石改性聚丙烯/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以下简称电气石改性PP/PET)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构成。该非织造布应当在保持或基本保持常态驻极体功能的前提下,既具有较好的高温、高湿环境工作适应性,又可以用于液体过滤,同时还具有手感柔软、强度大、蓬松度高、保暖性能好、过滤效率高等优点,同时还具有抗菌、吸油等特点;该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工业化实施容易。
本发明解决所述非织造布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其由电气石改性PP/PET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制成,该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的纤度范围为0.1~3μm;其中电气石改性PP组分中掺杂不超过10%纳米电气石颗粒,所述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的质量百分比组方为:
电气石改性PP    20~80%,
PET             80~20%;
所述电气石质量百分比占PP质量的2~10%;所述的电气石平均粒径不超过0.1微米。
本发明解决所述非织造布制造方法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预处理:先将所述PET组分切片放入沸腾床预结晶器中,在160~170℃下预结晶0.5~1.5小时,然后送入充填干燥机中,在160~170℃下干燥2~8小时;
(2)制造熔喷非织造布:将含电气石改性功能母粒与纯PP树脂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后(纳米电气石含量约占PP的2~10%)的PP组分直接喂入到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50~270℃下熔融;在氮气保护下,把经预处理的PET组分喂入另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70~300℃下熔融;将两台螺杆挤出机挤出的熔体分别经过各自的熔体过滤器过滤和计量泵计量后,输入到同一熔喷模头的喷丝孔处汇合喷出,在熔喷模头喷丝孔两侧280~300℃的热空气喷吹作用下,即可直接制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并在接收装置上靠其自身余热加固成所述的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
(3)电晕放电驻极:将非织造布用高压电晕放电驻极处理,驻极电压5~15kV,驻极距离2~6cm,制备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
所述的电晕放电驻极工序可以在所述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纤维成网前实施,也可以在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纤维成网后实施。
与现有技术产品相比,本发明的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采用了PP/PET纳微级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与现有技术的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制备方法相比,特别设计了在PP组分中掺杂小比例纳米电气石,该双组分纤维具有纤维细,手感柔软和透气性能好的特点,且经电晕放电处理后驻极效果更佳,驻极耐久性优良,更适宜做过滤材料。本发明的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制造方法采用两种聚合物直接纺丝形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的方法,能直接稳定地生产纤度范围为0.1~3μm,其工艺相对简单,容易控制,且产品过滤效率高,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本发明的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组方中PP组分设计了适量比例和适合粒径的电气石,并采用适当的工艺方法而制成,与未电气石改性掺杂双组分驻极产品相比,具有更高的过滤效率,达99.9%以上,且具有较好的耐高温、耐高湿工作性质(参见实施例3,4,6)。实验表明,在80℃高温下,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经48小时处理后,本发明产品仍维持较高的过滤效率,对粒径为0.26μm粒子的过滤效率下降在1%以内(参见实施例1~4,6),也即在高温等条件下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功能。而在相同条件下,对比产品的过滤效率则下降明显,高达9%左右(参见实施例5);并且不经电晕处理的本发明产品,可以用于液体过滤材料(参见实施例7)。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双组分熔喷耐久非织造布制造方法工艺流程图(纤维成网前电晕放电驻极)。
图2为本发明的双组分熔喷耐久非织造布制造方法工艺流程图(纤维成网后电晕放电驻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叙述本发明。
本发明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设计了在PP组分中加入适量比例和适合粒经的电气石。电气石(Tourmaline)是一种由Al、Na、Ca、Mg、B和Fe等元素组成的含水、氟等环状硅酸盐晶体矿物。电气石矿物的化学成份非常复杂,其通式可表示为XY3Z6Si6O18(BO3)3W4,式中,X=Na、Ca、K、口(空位),Y=Mg2+、Fe2+、Mn2+、Al、Fe3+、Mn3+、Li,Z=Al、Fe3+、Cr3+、Mg,W=OH、F、O。X,Y,Z三位置的原子或离子种类不同会影响电气石的颜色。依据Y位占位原子种类的不同,将电气石分为铁电气石、镁电气石、铁电气石和锂电气石等等。在已知的具有永久极性的驻极体矿物中,电气石是永久自发电极性最强的,其极化矢量不会受到外部电场的影响。另外,电气石容易产生压电作用。这是一种在通过外力施加应力的情况下在离子晶体中诱发介电极化的现象。电气石还容易产生热电效应,这是一种当晶体局部加热时在晶体表面上产生电荷的现象。
电气石的上述特性,规定了它是一种优良的无机驻极体材料。电气石的驻极体特性与其粒经有关,粒径越小,驻极体效果越好,但粒径越小,制作工艺上越复杂,越难分散,且价格也越贵。为了满足双组分熔喷工艺要求及平衡产品性能和成本之间的矛盾,本发明使用的电气石微粒平均粒径不超过0.3微米,优选范围为平均粒径不超过0.1微米,该粒径与现有报道的改性聚丙烯母粒中的电气石粒径更小。在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中,纳米电气石微粒的含量为PP组分质量的2~10%。
本发明设计的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其由电气石改性PP/PET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制成,该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的纤度范围为0.1~3μm;所述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的质量百分比组方为:电气石改性PP 20~80%,PET80~20%。
双组分熔喷技术特点规定了组成该非织造布纤维具有纤维细,手感柔软和、透气性能好和屏蔽性能高的特点。与现有PP/PET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本发明的电气石改性PP/PET并列型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在保持或基本保持现有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性能前提下,通过PP组分中掺杂纳米电气石进一步提高非织造布的驻极效果和驻极耐久性能。
本发明同时设计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其工艺步骤如下:
(1)预处理:先将所述PET组分切片放入沸腾床预结晶器中,在160~170℃下预结晶0.5~1.5小时,然后送入充填干燥机中,在160~170℃下干燥2~8小时;
(2)制造熔喷非织造布:将含电气石改性功能母粒与纯PP树脂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后(纳米电气石含量约占PP的2~10%)的PP组分直接喂入到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50~270℃下熔融;在氮气保护下,把经预处理的PET组分喂入另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70~300℃下熔融;将两台螺杆挤出机挤出的熔体分别经过各自的熔体过滤器过滤和计量泵计量后,输入到同一熔喷模头的喷丝孔处汇合喷出,在熔喷模头喷丝孔两侧280~300℃的热空气喷吹作用下,即可直接制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并在接收装置上靠其自身余热加固成所述的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
(3)电晕放电驻极:将非织造布用高压电晕放电驻极处理,驻极电压5~15kV,驻极距离2~6cm,制备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
现有技术的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流程为:把所述比例的PET切片经所述的干燥预处理工序后,送入一台螺杆挤出机熔融,该熔体经过滤器过滤、计量泵计量后,进入熔喷模头;把所述比例的PP切片直接输入另一螺杆挤出机熔融,该熔体经另一过滤器过滤、计量泵计量后,输入所述同一熔喷模头,在两侧热空气的喷吹下,即可形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在室温空气的冷却作用下成型并收集成网,制成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并卷绕成卷。
与现有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生产工艺相比,本发明所述的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包括电晕放电驻极工序。电晕放电是由一针状电极和一平板电极构成的系统,并在针和板之间加一平面金属栅网,以改善电荷的均匀性。极化时,将样品安放在接地的平板电极上,针状电极上接高压。当金属针加上高压时,针端下方的空气产生电晕电离,因而在针端下方的空气产生脉冲式局部击穿放电,载流子在电晕电场的作用下沉降到样品表面,有的深入表层被陷阱捕获,从而使样品成为驻极体。用于本发明的静电充电方法的实施例包括在美国专利US、5401446 US4588537和US4592815等专利文献中。
本发明所述的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其特点在于所述的电晕放电驻极工序可以在所述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纤维成网前实施,也可以在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纤维成网后实施。所述的电晕放电驻极本身为现有技术,本发明采用具体的电晕放电驻极工艺为驻极电压5~15kV,驻极距离2~6cm。
经电晕放电驻极工艺制成的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具有优良的过滤性能。试验表明,本发明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的过滤效率可高达99.999%,并且强力高,均匀稳定性好,是理想的高效过滤材料。
本发明非织造布,作为过滤材料具有高效过滤性、稳定性和耐用性等,适用于作医用、工业用口罩和各类工业用过滤材料;同时也可作为保暖材料具有良好的蓬松性、柔软度、透气性和保温性等,适用于作各种保温保暖材料。
本发明主要技术指标及其测定方法是:
1.过滤效率——采用美国TSI8130过滤效率测定仪测定,NaCl气溶胶粒子直径为0.26μm以下。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不受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1)预处理:先将所述80份PET组分切片放入沸腾床预结晶器中,在160℃下预结晶1.5小时,然后送入充填干燥机中,在160℃下干燥8小时;
(2)制造熔喷非织造布:将含20%电气石2份改性功能母粒与18份纯PP树脂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后直接喂入到另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50下熔融,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也送入同一熔喷模头中;在氮气保护下,把经预处理的PET组分在氮气保护下喂入其中一个螺杆挤出机,在270℃下熔融挤出,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送入熔喷模头中;两种熔体以20/80的比例在熔喷模头处汇合,在熔喷模头喷丝孔两侧300℃热空气的喷吹作用下,制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超细纳微纤维,通过调节螺杆、计量泵转速,使使纤网克重达50g/m2,并在接收装置上靠其自身余热加固成所述的非织造布;
(3)电晕放电驻极:将所制得非织造布用高压电晕放电驻极处理,驻极电压5kV,驻极距离2cm,制备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采用TSI8130过滤效率测定仪测得其过滤效率为95.8%;在80℃温度下、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热处理48小时后,其过滤效率为93.9%。
实施例2
(1)预处理:先将所述60份PET组分切片放入沸腾床预结晶器中,在165℃下预结晶1小时,然后送入充填干燥机中,在165℃下干燥6小时;
(2)制造熔喷非织造布:将含20%电气石5份改性功能母粒与35纯PP树脂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后直接喂入到另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60℃下熔融,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也送入同一熔喷模头中;在氮气保护下,把经预处理的PET组分在氮气保护下喂入其中一个螺杆挤出机,在280℃下熔融挤出,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送入熔喷模头中;两种熔体以40/60的比例在熔喷模头处汇合,在熔喷模头喷丝孔两侧290℃热空气的喷吹作用下,制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超细纳微纤维,通过调节螺杆、计量泵转速,使使纤网克重达80g/m2,并在接收装置上靠其自身余热加固成所述的非织造布;
(3)电晕放电驻极:将所制得非织造布用高压电晕放电驻极处理,驻极电压10kV,驻极距离4cm,制备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采用TSI8130过滤效率测定仪测得其过滤效率为97.9%;在80℃温度下、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热处理48小时后,其过滤效率为97.2%。
实施例3
(1)预处理:先将所述40份PET组分切片放入沸腾床预结晶器中,在170℃下预结晶0.5小时,然后送入充填干燥机中,在170℃下干燥4小时;
(2)制造熔喷非织造布:将含20%电气石15份改性功能母粒与45纯PP树脂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后直接喂入到另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70℃下熔融,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也送入同一熔喷模头中;在氮气保护下,把经预处理的PET组分在氮气保护下喂入其中一个螺杆挤出机,在280℃下熔融挤出,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送入熔喷模头中;两种熔体以60/40的比例在熔喷模头处汇合,在熔喷模头喷丝孔两侧280℃热空气的喷吹作用下,制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超细纳微纤维,通过调节螺杆、计量泵转速,使使纤网克重达100g/m2,并在接收装置上靠其自身余热加固成所述的非织造布;
(3)电晕放电驻极:将所制得非织造布用高压电晕放电驻极处理,驻极电压15kV,驻极距离6cm,制备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采用TSI8130过滤效率测定仪测得其过滤效率为99.9%;在80℃温度下、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热处理48小时后,其过滤效率为99.5%。
实施例4
(1)预处理:先将所述20份PET组分切片放入沸腾床预结晶器中,在170℃下预结晶0.5小时,然后送入充填干燥机中,在170℃下干燥2小时;
(2)制造熔喷非织造布:将含20%电气石40份改性功能母粒与40纯PP树脂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后直接喂入到另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70℃下熔融,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也送入同一熔喷模头中;在氮气保护下,把经预处理的PET组分在氮气保护下喂入其中一个螺杆挤出机,在280℃下熔融挤出,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送入熔喷模头中;两种熔体以60/40的比例在熔喷模头处汇合,在熔喷模头喷丝孔两侧280℃热空气的喷吹作用下,制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超细纳微纤维,通过调节螺杆、计量泵转速,使使纤网克重达80g/m2,并在接收装置上靠其自身余热加固成所述的非织造布;
(3)电晕放电驻极:将所制得非织造布用高压电晕放电驻极处理,驻极电压15kV,驻极距离4cm,制备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采用TSI8130过滤效率测定仪测得其过滤效率为99.9%;在80℃温度下、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热处理48小时后,其过滤效率为99.6%。
实施例5
(1)预处理:先将所述40份PET组分切片放入沸腾床预结晶器中,在170℃下预结晶0.5小时,然后送入充填干燥机中,在170℃下干燥4小时;
(2)制造熔喷非织造布:将60纯PP树脂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后直接喂入到另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70℃下熔融,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也送入同一熔喷模头中;在氮气保护下,把经预处理的PET组分在氮气保护下喂入其中一个螺杆挤出机,在280℃下熔融挤出,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送入熔喷模头中;两种熔体以60/40的比例在熔喷模头处汇合,在熔喷模头喷丝孔两侧280℃热空气的喷吹作用下,制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超细纳微纤维,通过调节螺杆、计量泵转速,使使纤网克重达100g/m2,并在接收装置上靠其自身余热加固成所述的非织造布;
(3)电晕放电驻极:将所制得非织造布用高压电晕放电驻极处理,驻极电压15kV,驻极距离6cm,制备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采用TSI8130过滤效率测定仪测得其过滤效率为99.9%;在80℃温度下、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热处理48小时后,其过滤效率为91.3%。
实施例6
按照实施例4所述的制造方法,在双组份熔喷纤维刚从喷丝孔挤出之时,在熔喷模头外的3cm处,同时垂直施加15kV电晕放电,驻极距离4cm,驻极工艺后,在接收装置上依靠所述纤维自身的余热加固制成双组份熔喷驻极非织造布。采用TSI8130过滤效率测定仪测得其过滤效率为99.9%;在80℃温度下、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热处理48小时后,其过滤效率为99.7%。
实施例7
(1)预处理:先将所述20份PET组分切片放入沸腾床预结晶器中,在170℃下预结晶0.5小时,然后送入充填干燥机中,在170℃下干燥2小时;
(2)制造熔喷非织造布:将含20%电气石40份改性功能母粒与40纯PP树脂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后直接喂入到其中一台螺杆挤出机内,在270℃下熔融,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也送入同一熔喷模头中;在氮气保护下,把经预处理的PET组分在氮气保护下喂入另一个螺杆挤出机,在280℃下熔融挤出,再经过熔体过滤器、计量泵送入熔喷模头中;两种熔体以60/40的比例在熔喷模头处汇合,在熔喷模头喷丝孔两侧280℃热空气的喷吹作用下,制成并列型双组分熔喷超细纳微纤维,通过调节螺杆、计量泵转速,使使纤网克重达80g/m2,并在接收装置上靠其自身余热加固成所述的非织造布。
采用TSI8130过滤效率测定仪测得其过滤效率为80.2%;在80℃温度下、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热处理48小时后,其过滤效率为79.6%。

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非织造布及其制造方法。该非织造布由该非织造布由电气石改性聚丙烯/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电气石改性PP/PET)并列型双组分熔喷纳微纤维;所述纤维的质量百分比组方为:电气石改性PP2080,PET8020。该非织造布制造方法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纤维质量百分比组方和如下工艺步骤:(1)先把PET干燥预处理;(2)再以电气石改性PP/PET熔喷复合纺丝技术制得双组份熔喷非织造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