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320310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7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00987.6

申请日:

2010.01.26

公开号:

CN101731227A

公开日:

2010.06.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N 43/707申请公布日:2010061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43/707申请日:20100126|||公开

IPC分类号:

A01N43/707; A01N31/14; A01P7/04

主分类号:

A01N43/707

申请人: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束兆林; 庄义庆; 赵来成; 缪康; 张文涛; 王莉莉; 张建华; 庄桂华; 费子华; 陈源; 束华平; 吴祥

地址:

212400 江苏省句容市宁杭路11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代理人:

夏哲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害虫化学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含有醚菊酯(etofenprox)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该杀虫剂的有效成份为醚菊酯和吡蚜酮,两种成份在杀虫剂中的重量比为1∶1~1∶16。本发明的复合杀虫剂与常规稻飞虱杀虫剂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与单剂相比该品种对水稻稻飞虱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2、可以替代高毒农药(甲胺磷等),减少用药量、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残留;3、可延缓稻飞虱对单一杀虫剂的抗药性;4、兼有杀虫速度快、持效期长的优点,与单一药剂相比,可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是:其有效成份为醚菊酯和吡蚜酮,两种成份在杀虫剂中的重量比为1∶1~1∶16。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是:它为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是:其为可湿性粉剂,其成份中包含的醚菊酯和吡蚜酮的总量占制剂的重量比为2-40%,其成份中还包含有助剂和载体;所述助剂及其占制剂的重量比为,湿润剂2-20%、分散剂2-20%、吸附剂2-20%;余量为载体。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是:所述湿润剂为皂角粉、木质素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分散剂为NNO;所述吸附剂为白炭黑;所述载体为高岭土、凹凸棒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是:其悬浮剂,其成份中包含的醚菊酯和吡蚜酮的总量占制剂的重量比为2-40%,其成份中还包含有助剂和水;所述助剂及其占制剂的重量比为,分散剂2-40%、增稠剂0.5-20%、稳定剂0.01-20%、消泡剂1-10%、渗透剂1-10%、防冻剂0.1-5%,余量为水。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碘酸钠、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油酸钾、油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聚乙羟酸酯钠盐、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或烷基萘甲缩合物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或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稳定剂选自邻苯二酚、丁基缩水甘油醚、苯基缩水甘油醚、甲苯基缩水甘油醚、聚乙烯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表氯醇、山梨酸钠、苯甲酸钠、环氧化大豆油、亚麻油、氢醌、蒽醌、丁香酚、柠檬酸、羟苯甲酸酯或对羟苯甲酸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消泡剂选取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 10-20 饱合脂肪酸类化合物、C 8-10 脂肪醇化合物或II-乙基己醇中的一种和几种;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三醇、丙二醇、聚乙二醇、山梨醇或脲中的一种或几种。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是:所述的PH调节剂选自氢氧代钠、氨水、醋酸、柠檬酸或磷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是:所在地述的渗透剂为有机硅。
9: 一种制备权利要求5~8之一的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吡蚜酮和醚菊酯与分散剂、增稠剂、稳定剂、消泡剂、防冻剂、渗透剂、PH调节剂和水按所述比例混合均匀,于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成。

说明书


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害虫化学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含有醚菊酯(etofenprox)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

    背景技术

    稻飞虱是一种迁飞能力很强(灰飞虱除外)、繁殖速度极快的水稻害虫,为害水稻致使稻丛基部黑褐色,抽穗不正常,千粒重减轻,严重时全株枯萎,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而且还可以传播病毒引起病毒病,是水稻重点防治的害虫之一。长期以来,水稻稻飞虱的防治主要依赖吡虫啉、噻嗪酮、有机磷及其复配剂,其中高毒有机磷农药已禁止使用,由于长期单一连续使用,褐飞虱、灰飞虱对吡虫啉等药剂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防治效果急剧下降,吡虫啉亩用量(有效含量)提高到3~4克,防治效果仅25~35%,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研究开发高效防治褐飞虱、灰飞虱的农药品种,已成为当务之急。

    醚菊酯是一种分子中无酯结构的醚类拟除虫菊酯的新型杀虫剂,化学名称:2-(4-乙氧基苯基)-2-甲基-3-苯氧基卞基醚,最早由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现已国产化。它属神经毒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无内吸传导作用,活性高、击倒速度快、杀虫谱广。对鳞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有效。目前,国家已对菊酯类农药在水稻田中进行安全性试验,醚菊酯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低毒,可安全用于水田,国内已有醚菊酯单剂在水稻上登记。

    吡蚜酮是瑞士诺华公司1988年开发的新型杂环类高效、低毒、选择性杀虫剂,其作用方式独特,主要影响昆虫的进食行为,使其拒食而死。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用于防治飞虱类、蚜虫类、椿象类等害虫,持效期长,击倒速度慢。

    目前,水稻生产上有效防治稻飞虱的药剂很少,吡蚜酮用于防治稻飞虱的成本较高,已出现逐步连续使用的局面,这无疑是抗性害虫的大田筛选,且使用量逐步加大,防治成本再度提高。醚菊酯作为一种具击倒作用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害虫作用速度快,但持效期不长。二者单独控制稻飞虱均不是理想的药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好、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

    本发明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其有效成份为醚菊酯和吡蚜酮,两种成份在杀虫剂中的重量比为1∶1~1∶16。

    本发明可以是可湿性粉剂,其成份中包含的醚菊酯和吡蚜酮的总量占制剂的重量比为2-40%,其成份中还包含有助剂和载体;所述助剂及其占制剂的重量比为,湿润剂2-20%、分散剂2-20%、吸附剂2-20%;余量为载体。

    所述湿润剂可用皂角粉、木质素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分散剂为NNO;所述吸附剂为白炭黑;所述载体为高岭土、凹凸棒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可以是悬浮剂,其成份中包含的醚菊酯和吡蚜酮的总量占制剂的重量比为2-40%,其成份中还包含有助剂和水;所述助剂及其占制剂的重量比为,分散剂2-40%、增稠剂0.5-20%、稳定剂0.01-20%、消泡剂1-10%、渗透剂1-10%、防冻剂0.1-5%,余量为水。

    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碘酸钠、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油酸钾、油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聚乙羟酸酯钠盐、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或烷基萘甲缩合物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或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稳定剂选自邻苯二酚、丁基缩水甘油醚、苯基缩水甘油醚、甲苯基缩水甘油醚、聚乙烯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表氯醇、山梨酸钠、苯甲酸钠、环氧化大豆油、亚麻油、氢醌、蒽醌、丁香酚、柠檬酸、羟苯甲酸酯或对羟苯甲酸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消泡剂选取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合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化合物或II-乙基已醇中的一种和几种。其中硅酮类化合物如有机硅等、C10-20饱合脂肪酸类化合物如十一烷酸、十三烷酸、十五烷酸等,C8-10脂肪醇化合物如葵醇、十烷酸等。

    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三醇、丙二醇、聚乙二醇、山梨醇或脲中的一种或几种。

    pH调节剂选自氢氧代钠、氨水、醋酸、柠檬酸或磷酸中的一种或几种。pH调节剂的用量为使悬浮剂的pH值为5~9。

    渗透剂为有机硅。

    一种制备吡蚜酮悬浮剂的方法,将吡蚜酮与分散剂、增稠剂、稳定剂、消泡剂、防冻剂、渗透剂、pH调节剂和水按上述的比例混合均匀,于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成。

    本发明的复合杀虫剂与常规稻飞虱杀虫剂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与单剂相比该品种对水稻稻飞虱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2、可以替代高毒农药(甲胺磷等),减少用药量、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残留;3、可延缓稻飞虱对单一杀虫剂的抗药性,4、兼有杀虫速度快、持效期长的优点,与单一药剂相比,可降低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实施例5:

    将二种单剂分别按醚菊酯与吡蚜酮的比例(有效成分)1∶1、1∶2、1∶4、1∶8、1∶16混合配成二元复配剂作为实施例一~实施例五,进行室内生物测定增效作用。供试药剂为醚菊酯(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吡蚜酮(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供试昆虫为褐飞虱2-3龄若虫。称取一定量的醚菊酯和吡蚜酮原药,用丙酮和乳化剂曲拉通X100(0.1%)配成1000ppm母液,将二种单剂分别按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5的比例配成二元复配剂、1000ppm醚菊酯母液、1000ppm吡蚜酮母液分别用水稀释5个浓度,以清水处理作空白对照;采用浸苗法(稻苗30天秧龄)测定,稻苗浸液15秒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药液或风干后,置于直径1厘米、长20厘米的试管中,然后接入试虫,24小时分别调查死亡虫数,计算死亡率、毒力和共毒系数。

    从测定结果(表1)可知,醚菊酯与吡蚜酮有效成分按1∶1、1∶2、1∶4、1∶8、1∶16比例混合配成二元复配剂,对褐飞虱2-3龄若虫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79.31、228.45、171.60、153.81、151.84,表明醚菊酯与吡蚜酮有效成分按1∶1-1∶16比例复配后对褐飞虱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表1  7种不同药剂对褐飞虱的毒力与共毒系数测定结果(24小时)

      实施例  药剂  比例  毒力回归式  LC50  共毒系数  醚菊酯∶吡蚜酮  1∶0  Y=3.2145x+1.0021  12.78  /  醚菊酯∶吡蚜酮  0∶1  y=2.4978x+1.2012  141.08  /  实施例一  醚菊酯∶吡蚜酮  1∶1  Y=3.4987x+1.1977  13.07  179.31  实施例二  醚菊酯∶吡蚜酮  1∶2  Y=1.4976x+1.9101  14.21  228.45  实施例三  醚菊酯∶吡蚜酮  1∶4  Y=0.8561x+1.9855  27.33  171.60  实施例四  醚菊酯∶吡蚜酮  1∶8  Y=1.0011x+2.0966  43.36  153.81  实施例五  醚菊酯∶吡蚜酮  1∶16  Y=2.5567x+0.8871  58.42  151.84

    实施例六:

    配制15%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各成份重量配比为:

    醚菊酯(有效成分)        5%

    吡蚜酮(有效成分)    10%

    二甲苯              10%

    农乳2201            8%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1%

    NNO                 3%

    白炭黑              10%

    木质素磺酸钠        4%

    高岭土              余量

    先将总重量的5%醚菊酯原药用10%二甲苯溶解,加入8%农乳2201,后用10%白炭黑吸附,然后与总重量的10%的吡蚜酮、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3%NNO和高岭土余量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在锥形混合机内混合搅拌30分钟,即可配置15%的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7:

    配制16%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各成份重量配比为:

    醚菊酯(有效成分)    8%(重量,下同)

    吡蚜酮(有效成分)    8%

    二甲苯              10%

    农乳2201            8%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1%

    NNO                 3%

    白炭黑              12%

    木质素磺酸钠        4%

    高岭土        余量

    先将总重量的8%醚菊酯原药用10%二甲苯溶解,加入8%农乳2201,后用12%白炭黑吸附,然后与总重量的8%地吡蚜酮、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3%NNO和高岭土余量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在锥形混合机内混合搅拌30分钟,即可配置16%的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实例8:

    配制15%醚菊酯·吡蚜酮悬浮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吡蚜酮10%、醚菊酯5%、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10%、增稠剂黄原胶2%、稳定剂邻苯二酚2%、消泡剂硅油1%、渗透剂有机硅2%、防冻剂乙二醇3%,调节PH值至6,加去离子水至100%为水。均匀混合后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粒径全部在5um以下,即配制成15%醚菊酯·吡蚜酮悬浮剂

    实例9:

    对实施例六防治灰飞虱成虫的效果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见表2),供试药种:5%醚菊酯乳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实施例六),在6月上旬灰飞虱成虫高峰期施药,每亩用水量50公斤,均匀喷雾,每处理20平方米,重复三次。试验结果显示,药后1天,15%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50克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效果为98.96%,极显著优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25克的防治效果(77.37%),与5%醚菊酯乳油亩用量100毫升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药后3天,15%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50克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优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25克的防治效果和5%醚菊酯乳油亩用量100毫升的防治效果;药后7天,15%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50克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效果为96.44%,极显著优于5%醚菊酯乳油亩用量100毫升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25克的防治效果。

    表2  15%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效果

    实例10:

    对实施例六和实施例七防治白背飞虱的效果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见表3),试验处理:15%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实施例六)亩用量50克、16%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实施例七)亩用量40克、5%醚菊酯乳油亩用量100毫升、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25克,在7月下旬白背飞虱若虫高峰期施药,每亩用水量50公斤,均匀喷雾,每处理150平方米。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天,15%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50克和16%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40克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优于5%醚菊酯乳油亩用量100毫升、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25克的防治效果;药后3天,15%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50克和16%醚菊酯`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40克的防治效果均显著优于5%醚菊酯乳油亩用量100毫升的防治效果,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25克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药后7天的趋势与药后1天相同;药后14天,15%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50克和16%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40克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优于5%醚菊酯乳油亩用量100毫升的防治效果,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25克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表3  醚菊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

    实例11:

    对实施例八防治褐飞虱若虫的效果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见表4),供试药种:15%醚菊酯·吡蚜酮悬浮剂亩用量20克、30克、40克,5%醚菊酯乳油亩用量100毫升、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25克,在9月上旬褐飞虱若虫高峰期施药,每亩用水量50公斤,均匀喷雾,每处理20平方米,重复三次。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药后3天,15%醚菊酯·吡蚜酮悬浮剂亩用量20克、30克、40克的防治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的效果;,药后7天,15%醚菊酯·吡蚜酮悬浮剂亩用量20克、30克、40克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的效果;药后14天,16%醚菊酯·吡蚜酮悬浮剂亩用量20克、30克、40克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药后21天,15%醚菊酯·吡蚜酮悬浮剂亩用量20克、30克、40克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优于5%醚菊酯乳油亩用量100毫升的效果,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25克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表4  15%醚菊酯·吡蚜酮悬浮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有醚菊酯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属于害虫化学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含有醚菊酯(etofenprox)和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该杀虫剂的有效成份为醚菊酯和吡蚜酮,两种成份在杀虫剂中的重量比为11116。本发明的复合杀虫剂与常规稻飞虱杀虫剂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与单剂相比该品种对水稻稻飞虱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2、可以替代高毒农药(甲胺磷等),减少用药量、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残留;3、可延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