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人用药,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肠伤寒病的中草成药。 目前,在西医中治疗肠寒病主要采用氨苄青梅霉(Ampe-cilline)加入5%的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庆大梅素(Get-amycin)肌注,氯梅素片剂(Chloromgcin)或痢特灵片(Fura-zodine)口服三结合,疗效较长,一般在十天左右,治疗费用比较高。由杨扶国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杨志一医论医案集》第84页介绍了用于治疗“湿温”(即肠伤寒)的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但该汤和该丹只能用于治疗湿温(即肠伤寒)初期,对于中、后期则往往只能作为辅助治疗药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用于初、中、后三期湿温(即肠伤寒)都有同样疗效、且疗程短、治疗费用低的药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伤寒清的成份范围重量百分比为:
千里光(Herba Senecionis Seandentis)1~8%
青蒿(Herba Artemisiae Annuae)1~8%
马齿苋(Herba Potulacae)2~10%
双花(Flos Lonicerae)9~20%
连翘(Fructus Forsythine)9~20%
淡竹叶(Folium Lophae)4~12%
元参(Rodix Scrophulariar)15~26%
生地(Radix Rehmanniae)12~24%
黄连(Rhizoma Coptidis)3~10%
麦冬(Radix Ophiopogonis)4~12%
大青叶(Folium Isatidis)6~16%
各组份总和为100%
其最佳地成份范围重量百分比为:
千里光 3~5%
青蒿 3~5%
马齿苋 4~6%
双花 13~15%
连翘 13~15%
淡竹叶 6~7%
元参 19~21%
生地 16~19%
黄连 5~6%
麦冬 6~7%
大青叶 9~12%
各组份总和为100%
伤寒清可以制成汤剂、也可以制成浸膏剂。
实施例:
将千里光6克、青蒿6克、马齿苋10克、双花20克、连翘20克、淡竹叶10克、元参30克、生地25克、黄连7克、麦冬10克、大青叶15克放入水中,以水超过药料二横指为度,用微火煎煮后,去药渣即成伤寒清汤剂的第一道汤,同样将药渣加水煎煮去渣成第二道汤,患者每天分早、晚两次分别吃完第一道汤和第二道汤,连吃三天即可痊愈。
伤寒清采用常见的中草药,使用简单、方便,患者不需住院治疗,且治疗费用低,平均治疗药费为18.2元,三天治愈率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