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原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是处方中有较多的含油脂的种子、果实类药材制备药物浸膏粉的方法。 一般中药材中植物油的去除方法,大多采用有机溶剂进行脱脂,如:中国专利89107860.6中公开的“巴豆抗癌药及其制造方法”,就是采用这一通常使用的脱脂方法。经反复多次脱脂,也难以除净植物油,不仅成本高,而且生产操作复杂。
在现有技术中油脂性药材制备药物浸膏粉的方法是:将油脂性药材经机榨后,用有机溶剂脱脂;再将脱脂后的药材加入其它药材混合后加溶剂提取,过滤;提取液浓缩;将浓缩液喷雾干燥,即得药物浸膏粉。
使用上述制备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使用大量有机溶剂进行脱脂、提取,因此成本高,例如:生产100万片酸枣仁汤片,用上述方法所需有机溶剂1.6吨,合人民币1.5万元(目前市售价);2.生产需要专门设备、管道安装复杂,并且设备占地面积大;3.生产能耗高;4.生产场地易燃;5.副产物难以利用,产品质量不高,色泽较深、贮存期短。7.收率低,仅7.8~8%。8.生产周期长。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生产油脂性药材制备药物浸膏粉的方法,它不使用有机溶剂脱脂、提取,从而节能、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生产设备,又提高产品质量及原料药收率。
改进的制备方法是:将油脂性药材均匀加热,温度为50~200℃,趁热压榨,所得药材枯可再榨1~2次;将脱脂后的药材枯与其它中药分别粉碎至直径为0.8cm以下,按中药处方混合;将混合药材加溶剂浸泡1小时,溶剂量为药材总重量地4~20倍,提取1~3次,每次40~100分钟;将滤液过滤后合并,减压浓缩,浓缩液经喷雾干燥后即得药物浸膏粉。改进后的制备工艺流程图见说明书附图。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以酸枣仁汤片为例):
1.更符合传统医学的用药习惯。如:在《本草图经》中记载:酸枣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现代科学证明,酸枣仁炒后,水解酶被破坏,有利于提取过程是保持有效成分酸枣仁皂甙的活性结构。用改进后的工艺可比原工艺多榨出一倍以上的植物油。
2.浸膏粉收率提高50%以上;
3.操作程序缩短50%,并且一次投料可在当天获得产品;
4.由于不使用有机溶剂,成本降低40%;降低能耗;
5.改进后的生产工艺减少了专用设备的使用,操作更加简便,易于掌握,并消除生产场地易燃不安全因素;
6.便于副产物进一步利用,如:酸枣仁油可用于作治疗烫伤、便泌及肤的原料药,变废为宝;
7.浸膏粉中有效成分含量不低于原产品;
8.以此浸膏粉为原料生产的酸枣仁汤片,符合原质量标准(如灰分含量、酸不溶灰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和砷盐含量、崩解度、稳定性等)。
本发明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1:酸枣仁汤是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剂中药处方,由酸枣仁、川芎、茯苓、知母和甘草组成。本方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噪,脉细弦,其功用为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见“酸枣仁汤”,《方剂学》,上海科学出版社,1986;116)。
上述方剂中主药酸枣仁系鼠李科落叶灌木或乔木酸枣Ziziphusjujuba Mill的成熟种子,含有大量的植物油。由于这些植物油不易除净,使生产出来的酸枣仁汤片的色泽、质量、贮存期都难以达到合格要求。这种改进后的油脂性药材制备药物(酸枣仁汤片)浸膏粉的方法,将酸枣仁均匀加热,温度为50~200℃,趁热压榨,所得酸枣仁枯可再榨1~2次;将脱脂后的酸枣仁枯、中药川芎、茯苓、知母和甘草分别粉碎至直径为0.8cm,按处方混合;将混合药材加溶剂浸泡1小时,溶剂量为药材总重量的4~20倍,提取1~3次,每次40~100分钟;将滤液过滤后合并,减压浓缩,至浓缩液比重为1.03~1.10g/ml,经喷雾干燥后即得酸枣仁汤片浸膏粉。
实施例2:一种油脂性药材制备药物(五仁汤片)浸膏粉的方法,将桃仁、杏仁、柏子仁、郁李仁和松子仁均匀加热,温度为50~200℃,趁热压榨,所得药材枯再榨2次;将脱脂后的药材枯与陈皮分别粉碎至直径为0.8cm以下,按处方混合;将混合药材加溶剂浸泡1小时,溶剂量为药材总重量的4~20倍,分别提取3次,每次40~100分钟;将滤液过滤后合并,减压浓缩,浓缩液经喷雾干燥后即得五仁汤片浸膏粉(处方见实施例1所举文献119页)。
实施例3:一种油脂性药材制备药物(柏子养心汤片)浸膏粉的方法,将柏子仁均匀加热,温度为50~200℃,趁热压榨,所得柏子仁枯再榨2次;将脱脂后的柏子仁枯与枸杞子、麦门冬、当归、石昌蒲。茯神、玄参、熟地黄和甘草分别粉碎至直径为0.8cm以下,按处方混合;将混合药材加溶剂浸泡1小时,溶剂量为药材总重量的4~20倍,分别提取2次,每次40~100分钟;将滤液过滤后合并,减压浓缩,浓缩液经喷雾干燥后即得柏子养心汤片浸膏粉(处方见实施例1所举文献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