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窗用多层玻璃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窗用多层玻璃,特别涉及使用经化学强化处理的玻璃板
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
背景技术
多层玻璃作为减轻建筑物的室内空调负担的节能窗正在普及。通常,多
层玻璃是通过在2块玻璃板的周缘全周配置间隔物、介由中空层保持间隔
的玻璃。在通过该中空层的存在将多层玻璃配置在窗框内时,通过减少室
内外的热量的传导,可减轻空调的负荷。
另外,为了减少室内外的热传导,还提出了使用将中空层设为2层的3
块以上玻璃板的多层玻璃(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专利文献1在段落0060中暗示了使用对玻璃板进行了化学强化
的强化玻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66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外,如果减小玻璃板的厚度,则通常强度下降。作为典型的现象,如
果玻璃板的厚度变小则玻璃板自身的刚性下降,变得容易弯曲。如果玻璃
板过度弯曲,则在弯曲状态下成为凸状的玻璃板的面侧产生拉伸应力,在
该拉伸应力超过破坏应力的情况下,玻璃板破裂。
于是,考虑制造在玻璃板的表面上以抵抗产生于凸面侧的拉伸应力为目
的而预先形成了压缩应力的强化玻璃。另一方面,对厚度小的玻璃板、典
型的是2.5mm以下厚度的玻璃板进行物理强化,有时在实际操作上是困难
的。理由如下。物理强化利用了对玻璃板加热后进行急冷而产生的玻璃板的
表面和内部之间的温度差。为了在2.5mm以下厚度的玻璃板中形成所希望
的温度差的急冷在工业需要相当大的冷却能力。因此,可以说2.5mm以下
厚度的玻璃板的强化处理适合化学强化处理。
物体与厚度小的、经化学强化处理的玻璃板冲突、玻璃板发生较大弯曲
时,如果冲击超过某种程度则玻璃板破损。其结果是,因为由朝着与弯曲
方向反方向的反作用、和残留在玻璃板内部的拉伸应力导致的内部能量的
释放,破损的玻璃碎片向着与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飞散。即,在建筑物的
室内侧物体与玻璃板冲突、玻璃板破损的情况下,碎片有向室内侧飞散的
可能。
因此,要求尽可能抑制化学强化玻璃的破损时的碎片飞散。但是,专利
文献1中,在作为多层玻璃使用的情况下,没有具体记载玻璃板需要进行
何种程度的化学强化。
此外,专利文献1的玻璃板的总重量在使用最薄的玻璃的情况下(总厚
18mm),在计算上重达30kg/m2=12.1(实测值)×2.5。
本发明提供一种较薄且轻量的,可尽可能抑制破损时碎片的飞散的建筑
窗用多层玻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窗用多层玻璃,它是具备多块玻璃板、和以在该多块
玻璃板之间形成中空层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多块的玻璃板的周缘的间隔物的建
筑窗用多层玻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块玻璃板中,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
是具有第一以及第二主面、以及介于第一与第二主面之间的端面,通过化学强
化处理在所述两个主面形成了表面压缩应力、在内部形成了拉伸应力的玻璃
板,该玻璃板的板厚为1.0~2.5mm,所述两个主面的表面压缩应力值为400~
900MPa,所述拉伸应力值为1~25MPa,所述两个主面中的压缩应力层的板厚方
向的厚度为7~25μm。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窗用多层玻璃,它是具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
玻璃板,和以使第一与第二玻璃板之间形成第一中空层以及使第二与第三玻璃
板之间形成第二中空层的方式分别配置于玻璃板的周缘的第一以及第二间隔
物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其特征在于,配置在室内侧的第一玻璃板是具有第一
以及第二主面、以及介于第一与第二主面之间的端面,通过化学强化处理在所
述两个主面形成了表面压缩应力、在内部形成了拉伸应力的玻璃板,该玻璃板
的板厚为1.0~2.5mm,所述两个主面的表面压缩应力值为400~900MPa,所述
拉伸应力值为1~25MPa,所述两个主面中的压缩应力层的板厚方向的厚度为
7~25μm。
发明的效果
如果采用本发明,则可得到一种较薄且轻量的,可尽可能抑制破损时碎片
的飞散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的一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2是对用于图1所示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的玻璃板进行说明的立体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的一例的部分剖视图。建筑窗用多
层玻璃10包括第一玻璃板20(室内侧的玻璃板)、第二玻璃板30、第三
玻璃板40(室外侧的玻璃板)、形成于第一与第二玻璃板之间的第一中空
层12、形成于第二与第三玻璃板之间的第二中空层14、第一间隔物11、和
第二间隔物13。第一间隔物11配置于第一玻璃板20和第二玻璃板30之间
的周缘全周。第二间隔物13配置于第二玻璃板30和第三玻璃板40之间的
周缘全周。藉此在第一玻璃板20和第二玻璃板30之间设置第一中空层12、
在第二玻璃板30和第三玻璃板40之间设置第二中空层14。
图2是对用于图1所示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10的玻璃板20进行说明的立
体图。玻璃板20配置于图1所示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10的室内侧,具备
如图2所示的第一主面21a以及第二主面21b、以及存在于主面21a以及
21b之间的端面22。该玻璃板20的板厚t为1.0~2.5mm。玻璃板20是在
主面21a、21b中在板厚方向上具备7~25μm的压缩应力层的经化学强化
处理的玻璃板。主面21a、21b的压缩应力值分别为400~900MPa。形成于
玻璃板20的内部的拉伸应力值为1~25MPa。
本发明中的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20的板厚优选1.1~2.2mm,两个主
面的表面压缩应力值优选600~850MPa,拉伸应力值优选4~20MPa,两个
主面中的压缩应力层的板厚方向的厚度优选15~25μm。藉此,可不逊色于
将通常的多层玻璃用于霰弹袋试验的情况下的碎片的飞散距离地抑制飞
散。从进一步抑制飞散的方面出发,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20的板厚优选
1.2~2.1mm,两个主面的表面压缩应力值优选650~800MPa,拉伸应力值优选
5~17MPa,两个主面中的压缩应力层的板厚方向的厚度优选18~25μm。
作为本发明中的玻璃板,主面的面积在5000cm2以上则有益于发挥本发
明的效果,在10000cm2以上则更有益。即,如果增大建筑窗用多层玻璃的
面积,则弯曲的绝对值容易变大。如果弯曲增大则霰弹袋试验时的碎片的
飞散距离有变大的倾向。因此,如果使用本发明这样的尽可能减小内部蓄
积的能量、且赋予了所希望的主面的压缩应力的经化学强化处理的玻璃板,
则对面积大的多层玻璃有益。
对这样的多层玻璃进行从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20侧的基于JISR3206
的霰弹袋试验时,在其落下高度为10cm的情况下不发生飞散,在20cm以
上的情况下发生飞散时超过0.15g的碎片的飞散距离在4.5m以下,因此可
制成与通常的多层玻璃相比不逊色的飞散距离得到了抑制的多层玻璃。
本发明中的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可在主面以及端面上都形成压缩应
力层。在化学强化后将玻璃板切断为所希望的形状的情况下,有时在端面
上不具有压缩应力层。为了与建筑物的各种窗框形状大小对上,优选使用
在化学强化后将玻璃板切断为所希望的形状、在端面上不形成压缩应力层
的玻璃板。进一步优选将该端面设为实施了被膜或化学处理等保护处理的
面。
本发明中的形成于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的压缩应力可均匀地形成于
玻璃板的主面方向上,也可分布在面内。如果通过上述的化学强化处理将
处理不均排除,则可几乎均一地得到压缩应力。因此,测定涉及压缩应力
的各种值时,可将主面的中央(玻璃板为矩形的情况下为对角线的交叉点、
不为矩形的情况下时以此为基准的点)设为代表点。
作为用于得到本发明的玻璃板的化学强化处理的方法,只要玻璃表层的
离子半径小的离子(例如,Na离子)与熔融盐中的离子半径大的离子(例
如,K离子)可进行离子交换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例举将玻璃浸渍
在加热后的硝酸钾熔融盐中的方法。另外,本发明中,硝酸钾熔融盐或硝
酸钾盐在KNO3之外,还包括含有KNO3和10质量%以下的NaNO3的盐。
用于在玻璃中形成具有所希望的表面压缩应力的压缩应力层的化学强化处
理条件根据玻璃板的厚度等而不同,但典型的是将玻璃基板在350~550℃的硝
酸钾熔融盐中浸渍2~20小时。从经济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350~500℃、2~
16小时的条件下进行浸渍,更优选浸渍时间为2~10小时。
对本发明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通过将各种原料适
量混合,加热至约1400~1800℃而熔融后,通过脱泡、搅拌等进行均质化,采
用公知的浮法、下拉法、加压法等成形为板状,退火后,切割成所需的尺寸来
制造。
本发明中的至少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的玻璃的玻璃化温度Tg优选
400℃以上。藉此可抑制离子交换时的表面压缩应力的缓和。更优选550℃
以上。
本发明中至少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的玻璃的粘度达到102dPa·s时的
温度T2优选1800℃以下、更优选1750℃以下。
本发明中的玻璃的粘度达到104dPa·s时的温度T4优选1350℃以下。
本发明中的至少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的玻璃的比重ρ优选2.37~2.55。
本发明中的至少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的玻璃的杨氏模量E优选65GPa以
上。藉此,玻璃的作为覆盖玻璃的刚性或破坏强度充分。
本发明中的至少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的玻璃的泊松比σ优选0.25以下。
藉此,玻璃的耐损伤性、尤其是长期使用后的耐损伤性充分。
本发明中的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可以是对切断为所希望的尺寸的玻
璃板进行化学强化后的玻璃板,也可以是在最初进行化学强化后切断为所
希望的尺寸的玻璃板。
此处,本发明中的化学强化玻璃板的特征在于,以氧化物基准的摩尔百
分率表示,含有56~75%的SiO2、1~20%的Al2O3、8~22%的Na2O、0~
10%的K2O、0~14%的MgO、0~5%的ZrO2、0~10%的CaO。此外,更优选
含有56~75%的SiO2、5~20%的Al2O3、8~22%的Na2O、0~10%的K2O、
0~14%的MgO、0~5%的ZrO2、0~5%的CaO的化学强化玻璃。以下,百
分比表示在没有特别指出的范围内,指摩尔百分比表示含量。
以下对将本实施方式的化学强化玻璃的玻璃组成限定为上述范围的理
由进行说明。
SiO2已知是玻璃微细结构中形成网眼结构的成分,是构成玻璃的主要成
分。SiO2的含量为56%以上,优选60%以上,更优选63%以上,进一步优
选65%以上。此外,SiO2的含量为75%以下,优选73%以下,更优选71
%以下。如果SiO2的含量为56%以上,从作为玻璃的稳定性或耐候性的方
面优良。另一方面,如果SiO2的含量在75%以下,则熔解性以及成形性的
方面优良。
Al2O3有提高化学强化中的离子交换性能的作用,尤其,提高表面压缩应
力(CS)的作用较大。还已知是提高玻璃的耐候性的成分。此外,在浮法
成形时有抑制锡从底面浸入的作用。Al2O3的含量为1%以上,优选3%以上,
更优选5%以上。此外,Al2O3的含量为20%以下,优选17%以下,更优选
12%以下,进一步优选10%以下,特别优选7%以下。如果Al2O3的含量为
1%以上,则通过离子交换可得到所希望的CS,此外,可得到抑制锡的浸入
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Al2O3的含量在20%以下,则由于即使玻璃的粘性
高时失透温度也不大幅上升,因此钠钙玻璃生产线中的熔解、成形的方面
优良。
SiO2以及Al2O3的含量的合计SiO2+Al2O3优选80%以下。超过80%则在
高温下玻璃的粘性增大,有熔融变得困難的可能性,更优选79%以下,进
一步优选78%以下。此外,SiO2+Al2O3优选70%以上。如果低于70%则带
有压痕时的裂纹耐性下降,更优选72%以上。
Na2O是通过离子交换形成表面压缩应力层的必需成分,有使压缩应力深
度(DOL)变深的作用。此外,是降低玻璃的高温粘性和失透温度,提高玻
璃的熔解性、成形性的成分。Na2O的含量为8%以上,优选12%以上,更
优选13%以上。此外,Na2O的含量为22%以下,优选20%以下,更优选
16%以下。如果Na2O的含量在8%以上,则可通过离子交换形成所希望的
表面压缩应力层。另一方面,如果Na2O的含量在22%以下,则可得到充分
的耐候性。
K2O不是必需的,但为了具备加快离子交换速度、使DOL变深的效果,
也可以含有。另一方面,如果K2O过多则不能得到足够的CS。在含有K2O
的情况下,优选10%以下,更优选8%以下,进一步优选6%以下。如果
K2O的含量在10%以下,则可得到足够的CS。
MgO不是必需的,但是使玻璃稳定化的成分。MgO的含量优选2%以上,
更优选3%以上,进一步优选3.6%以上。此外,MgO的含量在14%以下,
优选8%以下,更优选6%以下。如果MgO的含量在2%以上,则玻璃的耐
化学品性良好。高温下的熔解性变好,难易发生失透。另一方面,如果MgO
的含量在14%以下,则可维持不易发生失透的效果,可得到足够的离子交
换速度。
ZrO2不是必需的,已知通常有增大化学强化下的表面压缩应力的作用。
但是,对即使含有少量的ZrO2其成本也会增加的比例而言,其效果不大。
因此,可在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含有任意比例ZrO2。在含有的情况下,优选
在5%以下。
CaO不是必需的,但是使玻璃稳定化的成分。CaO有阻碍碱性离子的交换
的倾向,尤其,在希望增大DOL的情况下优选减少含量,或者不含有。另
一方面,为了提高耐化学品性,优选含有2%以上,更优选4%以上,进一
步优选6%以上。CaO的含量在10%以下,优选在9%以下,更优选在8.2%
以下。如果CaO的含量在10%以下,则可保证足够的离子交换速度,可得
到所希望的DOL。
SrO不是必需的,可以以降低玻璃的高温粘性、降低失透温度的目的含
有。SrO由于有降低离子交换效率的作用,尤其在希望增大DOL的情况下优
选不含有。在含有的情况下的SrO量优选3%以下,更优选2%以下,进一步
优选1%以下。
BaO不是必需的,可以以降低玻璃的高温粘性、降低失透温度的目的含有。
由于BaO有增大玻璃的比重的作用,在希望轻量化的情况下优选不含有。
在含有的情况下的BaO量优选3%以下,更优选2%以下,进一步优选1%以下。
TiO2在天然原料中大量存在,已知是黄色的着色源。TiO2的含量优选0.3
%以下,更优选0.2%以下,进一步优选0.1%以下。如果TiO2的含量超过
0.3%则玻璃带有黄色调。
另外,作为玻璃的熔融澄清剂,可适当含有氯化物、氟化物等。本发明
的玻璃本质上由以上所说明的成分构成,但在不影响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还
可含有其它成分。含有这样的成分的情况下,这些成分的总含量较好是5%以
下,更优选3%以下,典型的是1%以下。以下,对上述其他成分进行例示性
说明。
为了提高玻璃在高温下的熔融性,例如可以以最多2%的量含有ZnO。
但是,在用浮法制造的情况下,在浮法锡槽中被还原而成为制品缺陷,因
此优选不含有。
为了提高高温下的熔融性或玻璃强度,也可以在低于1%的范围内含有B2O3。
通常而言,如果同时含有B2O3与碱性成分Na2O或K2O,则产生剧烈挥发,显
著侵蚀砖块,因此优选实质上不含有B2O3。
Li2O是降低应变点、容易引起应力松弛而无法得到稳定的表面压缩应力层
的成分,因此较好是不含Li2O,即使在含有Li2O的情况下,其含量也较好是
低于1%,更好是0.05%以下,特好是低于0.01%。
本发明中的间隔物可使用公知的材料。例如,可例举使用丁基橡胶等一
步密封剂和聚硫橡胶或有机硅等二步密封剂将对铝制的长条进行辊成形为
筒状、在内部放入沸石等干燥材料的间隔物主体配置于玻璃板间的间隔物。
另外,还可使用混入了干燥材料的树脂制间隔物。
本发明的玻璃板中也可设置各种功能涂层。典型的是,可例举在室内侧
玻璃板的中空层侧的面上形成银类薄膜、赋予低放射性能的玻璃板。另外,
还可不论室内外地任意设置热射线反射膜,或者亲水性薄膜。
本发明的多层玻璃中使用的玻璃板在其自身为单板玻璃的情况下,也可
指将二枚以上的玻璃板介由聚乙烯缩丁醛或乙酸乙烯酯等中间膜进行积层
的夹层玻璃。
本发明的中空层中也可以填充惰性气体。此外,为了得到作为多层玻璃
的足够的隔热性或隔音性,中空层的厚度均优选6~16mm。此外,根据以下
理由,优选各中空层之间的厚度不同。物体的吸音性能通常依赖于该物体
的质量。如本发明的多层玻璃这样,如果使用的玻璃板的板厚变小,则有
可能吸音性降低。因此,通过将在剖面视图中并列的多个中空层的厚度设
为不同,可提高吸音性。
图1是由3块玻璃板20、30、40和2层中空层12、14构成的多层玻璃
10的例,但也可以是由4块以上玻璃板和层数比其块数少1的中空层构成
的多层玻璃。
实施例
准备如表1、2的构成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表1以及表2中,L以及S
为玻璃板的种类,“L”表示旭硝子株式会社(旭硝子(株))制“LEOFLEX
(注册商标)”,“S”表示钠钙玻璃。该种类之后()内的数字表示该
玻璃板的厚度(单位:mm)。相同地,中空层一栏的数字表示中空层的厚
度(单位:mm)。这些玻璃板的外形尺寸均为700(mm)×1140(mm)。另
外,表1以及表2中,“CS”表示表面压缩应力值(单位:MPa),“DOL”
表示压缩应力层的深度(即,主面中的压缩应力层的板厚方向的厚度)(单
位:μm),“CT”表示拉伸应力值(单位:MPa)。
此处,该玻璃板是以氧化物基准的摩尔百分率表示,含有56~75%的SiO2、
1~20%的Al2O3、8~22%的Na2O、0~10%的K2O、0~14%的MgO、0~5%的
ZrO2、0~10%的CaO的经化学强化玻璃板。
表1、表2中,玻璃板一栏的「」内的标记(1)「无倒角」、2)「R倒角
#400」、(3)「R倒角#800」分别表示在化学强化处理后切断为所规定的尺寸
后,(1)不进行处理,(2)用400粒度号(日文:番手)的磨石对端面
进行R倒角,(3)用800粒度号的磨石对端面进行R倒角。此外,经化学
强化处理的玻璃板是为了得到所规定的强化物性而分别进行了调整的玻璃
板。带有调整结果的强化物性的值通过使用折原制作所株式会社(折原製
作所社)制表面应力计FSM-6000测定主面的表面压缩应力CS(单位:MPa)
以及主面中的压缩应力层的板厚方向的厚度DOL(单位:μm),计算内部
拉伸应力CT(单位:MPa)而得。另外,表1、2中的玻璃板、中空层的符
号与图1所使用的符号相同。
[表1]
![]()
[表2]
![]()
将表1、表2所示的各构成例的多层玻璃以向配置在室内侧的玻璃板(图
1的符号20的玻璃板)冲击冲击物的方式用于基于JISR3206:1997的霰弹
袋试验。结果示于表3。表3中“落下高度”表示通过霰弹袋试验击碎玻璃
板时的冲击物的落下高度(单位:cm)。同样,“最大飞散距离”表示该
试验后飞散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单位:m)。同样,“最大飞散距离的
碎片重量(g)”表示飞散上述最大飞散距离的碎片的最大重量(单位:g)。
此外,“超过0.15g的飞散距离”表示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
(单位:m)。另外,为了便于参照,将进行化学强化处理的情况下的配置
在室内侧的玻璃板的强度物性(表面压缩应力值“CS”以及拉伸应力值
“CT”)、压缩应力深度“DOL”、和板厚t记入表3中(单位同上)。
[表3]
![]()
表3中,例1~32的多层玻璃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多层玻璃。例1~32
的多层玻璃中,例1、2、7~9、14~16、21~23的多层玻璃是本发明的优
选实施例的多层玻璃。例33~36的多层玻璃是比较例的多层玻璃。例37~
41是参考例的多层玻璃。
如果采用这些例1~32的多层玻璃,则在基于JISR3206的霰弹袋试验
中的落下高度为10cm的情况下,室内侧玻璃板不发生飞散,或者相同构成
中多数室内侧玻璃板不发生飞散。
以下,对表3的结果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实施例的经化学强化的玻璃
板是化学强化后被切断的玻璃板。
如果采用例1~2的多层玻璃,则在落下高度为20cm的情况下,最大飞
散距离为5.5m、4.0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为3.0m。因此,
如果采用例1~2的多层玻璃,则对于厚度为1.1mm的玻璃板也可抑制飞散
距离。
如果采用例3~6的多层玻璃,则在落下高度为20cm的情况下,最大飞散
距离为3.0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为3.0m。此外,在落下高度
为30cm的情况下,最大飞散距离为4.0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
为3.0m。因此,可知如果采用例3~6的多层玻璃,则由于端面用400粒度
号的磨石进行了R倒角,所以即使在严苛的条件下(落下高度为30cm),
厚度为1.1mm的玻璃板也有飞散距离被抑制的倾向。
如果采用例7~9的多层玻璃,则在落下高度为20cm的情况下,最大飞散
距离为3.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为3.5m。此外,在落下高度
为40cm的情况下,最大飞散距离为4.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
为4.5m。因此,可知如果采用例7~9的多层玻璃,则由于端面用800粒度号
的磨石进行了R倒角,所以即使在严苛的条件下(落下高度为40cm),厚度为
1.1mm的玻璃板也有飞散距离被抑制的倾向。
如果采用例10~13的多层玻璃,则在落下高度为20cm的情况下,最大飞
散距离为3.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为2.0m。此外,在落下高
度为48cm的情况下,最大飞散距离为6.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
离为5.5m。因此,如果采用例10~13的多层玻璃,则即使在严苛的条件下(落
下高度为48cm),对于厚度为1.3mm的玻璃板也可抑制飞散距离。
如果采用例14~16的多层玻璃,则在落下高度为20cm的情况下,最大飞
散距离为3.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为2.5m。此外,在落下高
度为48cm的情况下,最大飞散距离为5.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
离为4.0m。因此,如果采用例14~16的多层玻璃,则即使在严苛的条件下(落
下高度为48cm),对于厚度为1.3mm的玻璃板也可抑制飞散距离。
如果采用例17~20的多层玻璃,则在落下高度为61cm的情况下,最大飞
散距离为5.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为4.5m。此外,在落下高
度为77cm的情况下,最大飞散距离为5.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
离为5.5m。因此,可知如果采用例17~20的多层玻璃,则由于端面用400粒
度号的磨石进行了R倒角,所以即使在严苛的条件下(落下高度为77cm),厚
度为2.0mm的玻璃板也有飞散距离被抑制的倾向。
如果采用例21~23的多层玻璃,则在落下高度为20cm的情况下,最大飞
散距离为2.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为2.5m以下。此外,在落
下高度为38cm的情况下,最大飞散距离为3.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
散距离为3.5m。因此,如果采用例21~23的多层玻璃,则即使在严苛的条件
下(落下高度为38cm),对于厚度为2.0mm的玻璃板也可抑制飞散距离。
如果采用例24~25的多层玻璃,则在落下高度为20cm的情况下,最大飞
散距离为4.5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为3.5m以下。因此,可知
如果采用例24~25的多层玻璃,则由于端面用400粒度号的磨石进行了R倒
角,所以对于厚度为1.1mm的玻璃板也有飞散距离被抑制的倾向。
如果采用例26~28的多层玻璃,则在落下高度为20cm的情况下,最大飞
散距离为3.0m,超过0.15g的碎片的最大飞散距离为3.0m。因此,可知如果
采用例26~28的多层玻璃,则由于端面用800粒度号的磨石进行了R倒角,
所以对于厚度为1.1mm的玻璃板也有飞散距离被抑制的倾向。
此处,对表1以及表2所示出的构成例的玻璃的重量进行说明。
如果采用构成例1~3、8~12的多层玻璃,则3块玻璃的总重量为约
8.25kg/m2=(1.1+1.1+1.1)×2.5(此处,括号内的数值表示板厚(mm),
其后的数值表示比重。以下相同)。此外,如果是构成例4的多层玻璃,
则3块玻璃的总重量为约13.5kg/m2=(1.3+1.1+3.0)×2.5。此外,如果是
构成例5的多层玻璃,则3块玻璃的总重量为约9.75kg/m2=(1.3+1.3+1.3)
×2.5。此外,如果是构成例6的多层玻璃,则3块玻璃的总重量为约
15.25kg/m2=(2.0+1.1+3.0)×2.5。此外,如果是构成例7的多层玻璃,则
3块玻璃的总重量为约15kg/m2=(2.0+2.0+2.0)×2.5。
此外,作为玻璃的隔热性的指标,有称为传热系数(所谓U值)的指标。
U值是指在内外的温度差为1℃的情况下,以瓦特计的每1小时通过1m2玻
璃的热量。此处,专利文献1的传热系数(U值)最小为1.8W/m2·K。
另一方面,在使用本发明的经化学强化的薄玻璃板的情况下(带2层银
类Low-E膜的玻璃板3mm(室外侧的玻璃板)+氩气中空层15mm+玻璃板
1.3mm+氩气中空层15mm+带2层银类Low-E膜的玻璃板1.3mm(室内侧的玻
璃板)),U值可达到0.6W/m2·K。此外,在使用本发明的经化学强化的薄玻
璃板的情况下(带2层银类Low-E膜的玻璃板3mm(室外侧的玻璃板)+氩气中
空层12mm+玻璃板1.3mm+氩气中空层12mm+带2层银类Low-E膜的玻璃板1.3mm
(室内侧的玻璃板)),U值可达到0.7W/m2·K。因此,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经
化学强化的薄玻璃板,与以往的多层玻璃相比,可得到高隔热性能(高节
能效果)。
参考例的多层玻璃为通常的多层玻璃。其中,霰弹袋试验中飞散距离最
大的例40的多层玻璃的0.15g碎片的飞散距离不足4.5m。本发明的特别优
选实施例的例1、2、7、8、14~16、21~23的多层玻璃以不逊色于通常的
多层玻璃的程度抑制了碎片的飞散。总之,本发明的多层玻璃通过使用具
有所规定的强度的经化学强化的薄玻璃板,可提供具备与使用3mm浮法玻
璃板时同等的强度、且与以往的多层玻璃相比轻量的多层玻璃。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则可提供较薄且轻量、可尽可能
抑制破损时碎片的飞散、可发挥高节能效果的建筑窗用多层玻璃。
这里引用2013年4月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077556号的说明
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的全部内容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揭示。
符号说明
10…建筑窗用多层玻璃,20、30、40…玻璃板,11、13…间隔物,12、14…
中空层,21a…第一主面,21b…第二主面,22…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