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线打入锚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线打入锚,为了防止例如电线杆等地上竖立物倒
伏,在通过支撑线连接地上竖立物与地面的情况下,通过打入工具将支撑线
打入并埋设于地下。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电线杆等地上竖立物倒伏,在通过支撑线连接地上竖立物与地
面的情况下,通过打入工具将支撑线打入并埋设于地下的支撑线打入锚提出
有如下的技术方案,即,例如,在试挖了埋设孔后,分别打入设置弯曲状阻
力板主体和弯曲状固定板,并且在预定的地下深度使阻力板主体与固定板交
叉结合以得到抗拉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JP实公平JP7-30746号公报
但是,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支撑线打入锚,为了在打入地
下以后可以获得足够的阻力(抗拉力)而使阻力板弯曲,沿着该弯曲形状进
入土中。
因此,在埋设孔的切削面积小的狭小部进行施工时,对一个打击面(加
击面)的打入设置工作逐渐变得困难,无法使阻力板主体与地表面成锐角的
方式打入阻力板,产生了如果阻力板主体与固定板不结合为展开状态则无法
获得足够的阻力的问题。
而且,在为了发挥足够的阻力而增大阻力板的曲率的情况下,由于阻力
板在地下以很大的曲率弯曲并与地表面成锐角进入,所以在打击面只有一处
且切削面积小的情况下,该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另外,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支撑线打入锚,由于必需分别
打击设置弯曲状阻力板主体与弯曲状固定板,还存在工作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
有以下特点的支撑线打入锚。即,第1,即使在埋设孔的切削面积小的情况
下,也能够比现有技术更简单且可靠地将锚主体部与地表面成锐角地打入,
第2,不需要与阻力板分开地另外打入其他的固定板,能够提高工作性且得
到更高的抗拉力。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为了防止电线杆
等地上竖立物倒伏,在通过支撑线连接地上竖立物和地面的情况下,该支撑
线打入锚通过打入工具打入并埋设于地下,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线打入锚具
有杆部和锚主体部,所述杆部具有:上部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支撑线,下部
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锚主体部;另一方面,所述锚主体部具有:阻力板主体,
以外侧形成为凸形状的方式弯曲,内侧加强板,从该阻力板主体的内侧竖起
设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杆部的另一个端部,外侧加强板,从该阻
力板主体的外侧竖起设置;在所述外侧加强板上设置有打入工具首先打击的
第1打击部,另一方面,在比所述第1打击部高的位置设置有在所述第1打
击部之后被打击的第2打击部。
此处,优选所述第2打击部设置于所述内侧加强板的上端部。
另外,优选在所述锚主体部上还设置有可动式阻力板,当所述锚主体部
被打入地下时,所述可动式阻力板与所述阻力板主体接近而处于关闭状态,
在所述锚主体部埋设于地下且从地下向拔出的方向拉动该锚主体部的情况
下,地下的沙土等形成阻力,使所述可动式阻力板打开。
另外,优选在所述锚主体部的外侧加强板上形成有扇形的扇形开口部,
该扇形开口部以所述阻力板主体的外侧面与所述外侧加强板的接合点为中
心,且该扇形开口部的圆弧侧成为上部侧,在所述可动式阻力板的中央形成
有狭缝,当所述可动式阻力板安装于所述扇形开口部时,该狭缝以松配合的
方式套于外侧加强板上,所述可动式阻力板可动地嵌入安装于所述扇形开口
部,当所述锚主体部被打入地下时,所述可动式阻力板与所述阻力板主体接
近而关闭,在所述锚主体部埋设于地下且从地下向拔出的方向拉动所述锚主
体部的情况下,地下的沙土等形成阻力,使所述可动式阻力板打开。
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线打入锚,锚主体部具有:阻力板主体;内侧加强板,
从该阻力板主体的内侧竖起设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杆部的另一个端
部;外侧加强板,从该阻力板主体的外侧竖起设置;在所述外侧加强板上设
置有打入工具首先打击的第1打击部,另一方面,在比第1打击部更高的位
置设置有在第1打击部之后被打击的第2打击部,因此,即使在埋设孔的切
削面积很小的情况下或者锚主体部的曲率很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比现有的产
品更简单且可靠地将锚主体部与地表面成锐角地打入。
而且,在锚主体部上设有可动式阻力板,当打入地下时,该可动式阻力
板与锚主体部接近从而关闭,另一方面,当埋设于地下并从地下向拔出的方
向拉拔时,地下的沙土等形成阻力,该可动式阻力板打开,由于除阻力板以
外不需要打入其他的固定板,能够提高工作性且获得更高的抗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支撑线打入锚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从前侧的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支撑线打入锚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侧的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的立体
图。
图4是从后侧的斜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的立体
图。
图5A~D分别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的俯视图、主视图、
右视图和可动式阻力板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的使用方法的第1阶段
(插入埋设孔的阶段)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的使用方法的第2阶段
(打击第1打击部来打入地下的阶段)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的使用方法的第3阶段
(打击第2打击部来打入地下的阶段)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的使用方法的第4阶段
(打击第2打击部来打入地下的阶段)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的使用方法的第5阶段
(将埋设孔的地上竖立物周围的地面刮平的阶段)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支撑线打入锚
11杆部
11a上部连接部
11b下部连接部
12锚主体部
12a阻力板主体
12b内侧加强板
12b1基部
12b11第2打击部
12c外侧加强板
12c1第1外侧加强板部
12c11第1打击部12c11
12c12扇形开口部
12c2第2外侧加强板部
12c2扇形开口部
13U字形转接板部
14a螺钉
14b螺母
15可动式阻力板
3地面
31地表面
32埋设孔
4支撑线
5打入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1进行说明。
(支撑线打入锚的结构)
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电线杆等地上竖立物(地上树立物)2倒伏,在
通过支撑线4连接地上竖立物2和地面3的情况下,支撑线打入锚1通过打
入工具5(参照图5)被打入并埋设于地下。如图2~图5D所示,支撑线打
入锚1具有:杆部11、锚主体部12、转接杆部11与锚主体部12之间的连
接的U字形转接板部13、螺钉14a、螺母14b、可动式阻力板15。
杆部11的一个端部连接于支撑线4,另一方面,另一个端部可旋转地连
接于锚主体部12的基部。因此,杆部11的一个端部(上端部)被弯折形成
上部连接部11a,另一方面,杆部11的另一个端部(下端部)被弯折形成与
U字形转接板部13相连接的下部连接部11b。
锚主体部12具有:阻力板主体12a,形成有与杆部11的长度方向大致
垂直的面;内侧加强板12b,设于该阻力板主体12a的内侧,以能够旋转的
方式经由U字形转接板部13支撑杆部11,且形成有与杆部11的长度方向
大致平行的面;外侧加强板12c,设于该阻力板主体12a的外侧,形成有与
杆部1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面。
阻力板主体12a通过U字形转接板部13连接于杆部11,且能够在以杆
部11为半径的圆周方向上旋转。
当锚主体部12被打入并埋设于地面3中时,阻力板主体12a为承受支
撑线4的阻力最大的部分,所以阻力板主体12a具有与杆部11的长度方向
大致垂直的面,并且该面以大致沿着以杆部11为半径的圆周方向呈凸形状
地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弯曲,阻力板主体12a沿着在与杆部11的长度方向大
致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于地面3倾斜的方向进入地面3。
内侧加强板12b比外侧加强板12c长,大致形成为从阻力板主体12a的
顶端部延伸至上端部的长度,通过垂直地焊接在阻力板主体12a上等方法与
阻力板主体12a相接合。
而且,内侧加强板12b的顶端部为锐角,另一方面,形成有基部12b1,
该基部12b1越向上端部宽度越宽,并通过螺钉14a和螺母14b连接有U字
形转接板部13,在该基部12b1上设有被打入工具5打击的第2打击部12b11。
而且,外侧加强板12c设于阻力板主体12a的外侧,即相对于内侧加强
板12b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如图5B等所示,构成为由阻力板主体12a
的顶端侧的第1外侧加强板部12c1和其后端侧的第2外侧加强板部12c2形
成的2层锯形状(波浪形状或者锯齿形状)。在顶端侧的第1外侧加强板部
12c1的上端部设有被打入工具5打击的第1打击部12c11。
因此,设于外侧加强板12c的第1打击部12c11,与设于内侧加强板12b
的第2打击部12b11相比,设置于与阻力板主体12a的顶端侧更近的位置。
此处,第1打击部12c11和第2打击部12b11以切成凹形的方式设置,
使得设于打入工具5的顶端部上的加号形状的槽或者减号形状的沟可靠地嵌
入,且避免打击时打偏(错位),但是在本发明中,不一定要将第1打击部
12c11和第2打击部12b11切成凹形,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可以为
直线状,或者以直线状设置塞子,还能够焊接加强板等,总之只要第2打击
部设于比外侧加强板12c上所设置的第1打击部12c11的位置更高的位置即
可。
而且,在外侧加强板12c的第1外侧加强板部12c1上设有扇形的扇形开
口部12c12,该扇形开口部12c12以阻力板主体12a的外侧面与外侧加强板
12c的接合点作为中心,且圆弧侧变为上部侧(上端部),在该扇形开口部
12c12中安装有可动式阻力板15。另外,如后所述,扇形开口部12c12和可
动式阻力板15在本发明中并不是必要的,也可以省略。
如图5D所示,在可动式阻力板15的中央形成有狭缝15a,当可动式阻
力板15安装于扇形开口部12c12时,该狭缝15a以松配合的方式套在外侧加
强板12c的第1外侧加强板部12c1,可动式阻力板15可动地嵌入安装在扇
形开口部12c12中。
因此,可动式阻力板15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动作,即,当被打入地下时,
接近阻力板主体12a从而关闭,在埋设于地面3中并从地面3向拔出的方向
拉拔的情况下,因地面3中的沙土等形成阻力,可动式阻力板15打开。
(支撑线打入锚的使用方法)
下面,关于如以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1的使用方法
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所示为了埋设支撑线打入锚1,在地面3挖掘用于容置支
撑线打入锚1的锚主体部12的埋设孔32,之后,在该埋设孔32中插入支撑
线打入锚1的锚主体部12。
接着,如图6所示,将打入工具5的顶端部对准锚主体部12的外侧加
强板12c上所设置的第1打击部12c11,通过打入工具5打击第1打击部
12c11,将锚主体部12的一半打入地面3。
接着,由于锚主体部12的外侧弯曲而形成凸形状,所以如图7所示,
从顶端以相对于地表面31倾斜的状态进入。
因此,外侧加强板12c的第1外侧加强板部12c1的上端部所设置的第1
打击部12c11,不是在竖直方向上进入,而是以倾斜方向进入,向与阻力板
主体12a的上端部相比更接近杆部11的方向移动。
接着,如图7所示,在将支撑线打入锚1的锚主体部12的一半打入地
面3的阶段,打入工具5与锚主体部12的阻力板主体12a接触而难以通过
打入工具5的顶端部对第1打击部12c11进行打击。
因此,如图7的实线所示,操作者将打入工具5的顶端部与第1打击部
12c11分离,如图7的双点划线和图8所示,使打入工具5的顶端部与处于
比第1打击部12c11位置更高的内侧加强板12b的上端部(上端部)所设置
的第2打击部12b11抵接,并继续打击。
接着,如图8所示,与设于第1外侧加强板部12c1上端部的第1打击
部12c11不同,设于内侧加强板12b的上端部(上端部)的第2打击部12b11
不会妨碍通过打入工具5的打击,因此使用打入工具5的顶端部打击第2打
击部12b11,如图9所示,能够将支撑线打入锚1的锚主体部12打入地面3
中。
而且,如图1所示,在通过支撑线4连接该支撑线打入锚1和地上竖立
物2来支撑地上竖立物2的情况下,由于必需使支撑线打入锚1的杆部11
向地上竖立物2侧倾斜,因此如图10所示,为了使杆部11能够倾斜,对杆
部11所接触的埋设孔32的部分进行挖掘。之后,填埋该埋设孔32而完成
作业。
以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1,将第1打击部12c11设于外
侧加强板12c上,另一方面,将在第1打击部12c11之后被打击的第2打击
部12b11设于比第1打击部12c11更高的位置上,因此,即便在埋设孔32
的切削面积小的情况或者锚主体部12的曲率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比现有的
产品更简单且可靠地将锚主体部12相对于地表面31成锐角地打入地表面
31。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1中,由于将第2打击部12b11
设于位置比第1打击部12c11更高的内侧加强板12b的上端部即基部12b1,
首先通过打入工具5打击第1外侧加强板部12c1的第1打击部12c11,另一
方面,在此之后打击内侧加强板12b的第2打击部12b11,由此即便在埋设
孔32的内径很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锚主体部12相对于地表面31成锐角
地打入地表面31。
因此,既能够增大锚主体部12的阻力板主体12a等的曲率,又能够相
对于地表面31成锐角地打入锚主体部12,从而能够获得足够的阻力(抗拉
力)。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撑线打入锚1中,当锚主体部12被打入地面3
中时,可动式阻力板15与阻力板主体12a接近从而关闭,另一方面,当埋
设于地面3中并从地面3向拔出的方向被拉拔时,地面3中的沙土等形成阻
力,可动式阻力板15打开,因此不需要与阻力板的打入动作分开的另外打
入其他的固定板,能够提高作业性,且获得更高的抗拉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在外侧加强板12c的第1外侧加强
板部12c1上设有扇形的扇形开口部12c12且在该扇形开口部12c12中安装有
可动式阻力板15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虽然容易拔出,
但是也可以省略可动式阻力板15和扇形开口部12c12。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将可动式阻力板15可动地设于在
外侧加强板12c的第1外侧加强板部12c1上所形成的扇形开口部12c12中进
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在第2外侧加强板部12c2上
设有扇形开口部,同样设置可动式阻力板15,且可动式阻力板15能够运动,
而且,还可以不设置扇形开口部12c12,而是通过旋转销等将可动式阻力板
15可动地设于外侧加强板12c上,或者不是外侧加强板12c,而是通过旋转
销等将可动式阻力板15可动地设置在内侧加强板12b上,而且,还可以为
如上所述的可动式阻力板15不是相对于阻力板主体12a开闭,而是通过开
口部、销或者旋转轴等以能够相对于外侧加强板12c或者内侧加强板12b开
闭的方式安装可动式阻力板1。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在第1外侧加强板部12c1的上端
部设有第1打击部12c11,另一方面,在内侧加强板12b的基部12b1上设有
第2打击部12b11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
第2打击部12b11设于第2外侧加强板部12c2或者锚主体部12的上端部。
即,在本发明中,只要将第1打击部12c11设于外侧加强板12c上,另一方
面,将在第1打击部12c11之后被打击的第2打击部12b11设于比第1打击
部12c11更高的位置上即可,打击部的数量也不仅限于第1打击部和第2打
击部这2个,也可以设置3个或者3个以上的打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