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257906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75810.7

申请日:

2013.04.22

公开号:

CN105143569A

公开日:

2015.12.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B 1/80申请日:20130422|||公开

IPC分类号:

E04B1/80; E04C2/296; E04B2/84

主分类号:

E04B1/80

申请人:

允仁学

发明人:

允仁学

地址:

韩国京畿道杨平郡江上面交坪里56-1号(9/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4

代理人:

刘俊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与现有石油化学发泡材料或岩棉等无机物的隔热材料不同,在确保的空间填充包含作为天然材料的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加工品中的一种以上的隔热碎片以形成隔热层,并改善隔热碎片的填充和排出容易的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以组装式使用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中,上述隔热结构体,包括:支撑部件,包括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相隔而设,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通过两侧交叉设置的多个水平肋支撑相隔状态的柱子部件,而多个柱子部件按一定间距相隔而设;外侧板材,结合于构成上述支撑部件的各柱子部件的外侧垂直柱子以构成外侧;内侧板材,结合于构成上述支撑部件的各柱子部件的内侧垂直柱子以构成内侧;隔热碎片,填充于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之间的相隔空间和上述柱子部件的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之间的相隔空间;排出板,与形成于上述外侧板材中的一个以上的排出口结合并可进行开闭;及投入板,与形成于上述内侧板材中的一个以上的投入口结合并可进行开闭。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部件,包括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相隔而设,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通过两侧交叉设置的多个水平肋支撑相隔状态的柱子部件,而多个柱子部件按一定间距相隔而设;
外侧板材,结合于构成上述支撑部件的各柱子部件的外侧垂直柱子以构成外侧;
内侧板材,结合于构成上述支撑部件的各柱子部件的内侧垂直柱子以构成内侧;
隔热碎片,填充于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之间的相隔空间和上述柱子部件的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之间的相隔空间;
排出板,与形成于上述外侧板材中的一个以上的排出口结合并可进行开闭;及
投入板,与形成于上述内侧板材中的一个以上的投入口结合并可进行开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由木材和钢材中的一种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水平肋在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之间桁架结构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的相隔间距,在目标室内温度和最低平均温度之间的温差在25℃以下时,设置为250mm,在大于25℃且小于30℃时,设置为300mm,在大于30℃且小于40℃时,设置为400mm,而在大于40℃且小于50℃时,设置为500m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之间的相隔空间,通过构成上述柱子部件的上述外侧垂直柱子和上述内侧垂直柱子之间的相隔空间连接,从而使填充上述隔热碎片形成的隔热层连续形成。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热碎片包括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其加工品中的一种以上,并由具有大于1mm且小于3mm的粗细和小于20mm的长度的粒子构成。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隔热碎片包括产生植物杀菌素的粒子、具有调节湿度的功能的粒子、具有吸收有害物质的功能的粒子中的一种以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隔热碎片由具有460℃以上的燃烧温度的粒子构成。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隔热碎片由可再生为环保肥料的材料构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投入板上具备可供观察上述隔热碎片的填充状态的窗口。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窗口由形成有贯通孔的透明板构成。

12.
  一种生态建筑结构物,其特征在于,其墙体、地面体及屋顶中的至少一种以上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结构体。

13.
  一种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相隔而设由木材或钢材中的一种构成的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在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的两侧交叉设置多个水平肋以支撑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的相隔状态,从而构成柱子部件;
按一定间距相隔而设多个上述柱子部件;
在构成各柱子部件的外侧垂直柱子结合外侧板材形成外侧;
在构成各柱子部件的内侧垂直柱子结合内侧板材形成内侧;
组装设置由上述柱子部件和上述外侧板材及上述内侧板材组装而成的结构体,以构成墙体、地面体及屋顶中的一种;
打开结合于形成在上述内侧板材中的一个以上的投入口并可进行开闭的投入板并向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之间的相隔空间和上述柱子部件的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之间的相隔空间填充隔热碎片。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水平肋在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之间以桁架结构设置。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施工方法,其 特征在于: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的相隔间距,在目标室内温度和最低平均温度之间的温差在25℃以下时,相隔250mm,在大于25℃且小于30℃时,相隔300mm,在大于30℃且小于40℃时,相隔400mm,而在大于40℃且小于50℃时,相隔500mm。

说明书

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尤其涉及在确保的空间填充利用包含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加工品中的一种以上的隔热碎片以形成隔热层,而该隔热层在地面层和墙体和屋顶和层间地面层实现不间断的一体化结构,并改善成隔热碎片的填充和排出容易的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结构物的能源消费量达到整体最终能源消费量的43%,而建筑结构物的能源消费量中的85%以上用于包括热水、冷暖房及烹饪在内的建筑物的管理。
这样用于建筑结构物的能源消费量多余汽车的能源消费量,在排放温室气体方面也占很大的比重。
因此,建筑结构物的能源节省隔热技术成为克服能源危机和资源保护的核心技术。
现有用于建筑结构物的隔热工艺是设置板状和纤维状隔热材料。但是,在使用板状和纤维状隔热材料的隔热工艺的情况下,在板和板之间的衔接部和墙体和隔热材料之间的空间,因对流及气流的产生泄漏大量的能源,从而严重影响隔热效果。
另外,现有的板状和纤维状的隔热材料等所有隔热材料,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积减少或因自重下榻的现象,从而丧失或降低隔热性能。
另外,根据现有的工艺,上述已设置的隔热材料不可能进行交换、维修或再填充,要进行交换、维修或再填充需要对现有的建筑结构物进行解体。
另外,现有利用板状或纤维状的隔热材料的隔热工艺,因无法完全填充隔热空间,空的隔热空间产生内部空气的对流和气流,从而通过内外侧壁的能源损失大,而且,因声音的绕射现象和共鸣现象,导致声音被放大等隔音 方面的很大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的工艺中,地面隔热脆弱或干脆不进行地面隔热。地面的情况下,因与外部接触的基础,造成室内热损失达到50%的在隔热方面的严重的问题。
另外,现有工艺中的屋顶层的隔热,不可能在外部进行隔热施工,而内部的隔热因在边缘的横梁发生热桥(HeatBridge)现象,从而发生严重的能源泄露和结露现象。
另外,在现有的工艺中,隔热材料设置于墙和墙之间。即,根据现有工艺,高隔热建筑物的墙体通常包括200mm厚度的混凝土墙体、300mm厚度的隔热材料及100mm厚度的砖墙体,具有供600mm的厚度,从而墙体的厚度过厚,材料的使用量多,建筑室内面积减少,建筑费用增加。
另外,现有的工艺可在左右横向的方向可连接隔热材料进行施工,但层间及墙体的地面层间的隔热材料难以进行衔接。因此,在隔热材料拦截的层间或墙体和地面层之间产生很多的热桥(HeatBridge),由此泄露大量的能源,从而大幅降低隔热效果。
另外,现有工艺中使用的隔热材料为高价材料。其一例为,1立方米的预拌混凝土的施工价格约需要60,000元左右,但作为隔热材料的泡沫塑料最少需要120,000元以上。
另外,为节省能源曾提出生态建筑物(被动式房屋),在生态建筑物施工方面,在德国的情况下,建议使用300mm以上厚度的隔热层、300mm以上厚度的基础之上的地面层、300mm以上厚度的屋顶。这是以隔热层的传热系数为0.15w/m2k(以下),外部温度为-10℃,室内温度为20℃为准提出来的。在这样的建筑结构物中,每1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需要使用1.2立方米的隔热材料。因此,生态建筑物的高价隔热材料的使用量增加,隔热结构体的装修费用上升,施工费用达到普通建筑物的两倍,从而难以得到普及。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隔热结构体上形成利用包含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加工品中的一种以上的隔热碎片的隔热 层,从而既经济又具有优秀的隔热性能的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在内部形成隔热层而提供用于填充隔热碎片的空间的支撑部件和板材具有耐横力和压缩力的坚固的结构的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形成隔热层,以使向地面层、墙体和屋顶填充隔热碎片的空间不发生缝隙而完全被填充,从而改善隔热性能的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隔热碎片的填充和排出容易的结构的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产生植物杀菌素的粒子、具有调节湿度的功能的粒子、具有吸收有害物质的功能的粒子选择性地用作上述隔热碎片,从而提高功能,而且,因上述隔热碎片具有高的燃烧温度,从而具有耐火性,另外,上述隔热碎片可再生为环保肥料的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上述隔热结构体组装设置成墙体、地面体及屋顶中的一种,从而改善施工性的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施工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现有的在承重墙(bearingwall)和强之间构建空间附着隔热材料的工艺不同,在柱子部件和柱子部件之间填充隔热材料,从而使隔热材料的厚度成为承重墙的整体厚度,确保充分的隔热层的生态建筑结构物。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隔热材料填充于板材和板材之间及柱子和柱子之间,从而减少墙体厚度,而且,通过利用隔热碎片形成隔热层改善隔热效果的生态建筑结构物。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与层间及墙体和地面层之间的隔热材料衔接难度大的现有技术不同,隔热层的衔接可实现横向衔接、层间的纵向衔接及墙体和地面层、墙体和屋顶层之间的衔接,使隔热结构体的隔热层不间断地衔接,实现隔热层的一体化,从而无能源泄漏的完全隔热。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一体化的隔热层防止声音的回绕现象和共鸣现象,从而改善各房间之间的隔音效果。
解决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包括:支撑部件,包括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相隔而设,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通过两侧交叉设置的多个水平肋支撑相隔状态的柱子部件,而多个柱子部件按一定间距相隔而设;外侧板材,结合于构成上述支撑部件的各柱子部件的外侧垂直柱子以构成外侧;内侧板材,结合于构成上述支撑部件的各柱子部件的内侧垂直柱子以构成内侧;隔热碎片,填充于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之间的相隔空间和上述柱子部件的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之间的相隔空间;排出板,与形成于上述外侧板材中的一个以上的排出口结合并可进行开闭;及投入板,与形成于上述内侧板材中的一个以上的投入口结合并可进行开闭。
在此,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可由木材和钢材中的一种构成。
另外,多个上述水平肋可在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之间桁架结构构成。
另外,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的相隔间距,可在目标室内温度(20℃)和最低平均温度之间的温差在25℃以下时,设置为250mm,在大于25℃且小于30℃时,设置为300mm,在大于30℃且小于40℃时,设置为400mm,而在大于40℃且小于50℃时,设置为500mm。
另外,较佳地,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之间的相隔空间,通过构成上述柱子部件的上述外侧垂直柱子和上述内侧垂直柱子之间的相隔空间连接,从而使填充上述隔热碎片形成的隔热层连续形成。
另外,上述隔热碎片可包括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其加工品中的一种以上,并由具有大于1mm且小于3mm的粗细和小于20mm的长度的粒子构成。
另外,上述隔热碎片可包括产生植物杀菌素的粒子、具有调节湿度的功能的粒子、具有吸收有害物质的功能的粒子中的一种以上。
另外,较佳地,上述隔热碎片由具有460℃以上的燃烧温度的粒子构成。
另外,上述隔热碎片可由可再生为环保肥料的材料构成。
另外,可在上述投入板上具备可供观察上述隔热碎片的填充状态的窗口,而上述窗口可由形成有贯通孔的透明板构成。
另外,由上述支撑部件、上述外侧板材及上述内侧板材组装而成的结构体,可以构成墙体、地面体及屋顶中的一种。
另外,本发明的生态建筑结构物的隔热结构体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相隔而设由木材或钢材中的一种构成的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在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的两侧交叉设置多个水平肋以支撑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的相隔状态,从而构成柱子部件;按一定间距相隔而设多个上述柱子部件;在构成各柱子部件的外侧垂直柱子结合外侧板材形成外侧;在构成各柱子部件的内侧垂直柱子结合内侧板材形成内侧;组装设置由上述柱子部件和上述外侧板材及上述内侧板材组装而成的结构体,以构成墙体、地面体及屋顶中的一种;及打开结合于形成在上述内侧板材中的一个以上的投入口并可进行开闭的投入板并向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之间的相隔空间和上述柱子部件的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之间的相隔空间填充隔热碎片。
另外,多个上述水平肋可在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之间以桁架结构设置。
另外,上述外侧板材和上述内侧板材的相隔间距,可在目标室内温度和最低平均温度之间的温差在25℃以下时,相隔250mm,在大于25℃且小于30℃时,相隔300mm,在大于30℃且小于40℃时,相隔400mm,而在大于40℃且小于50℃时,相隔500mm。
发明效果
因此,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隔热结构体上应用利用包含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加工品中的一种以上的隔热碎片的隔热层,从而经济性好,另外,因材质的特性和隔热层沿上下及纵横等连续无接口衔接,屋顶、墙体、地面层的隔热层不间断地实现一体化,减少热能源泄露,具有高的隔热性能。
另外,根据本发明,因构成隔热空间的支撑部件和板材牢固结合,具备耐弯曲、横力及压缩力的坚固的结构,从而抗震性能好。
另外,根据本发明,因隔热碎片的填充和排出容易,且排出的隔热碎片可用作环保肥料。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向隔热碎片赋予产生植物杀菌素,调节湿度,有害物质的吸收及耐火等功能性,从而可提供具有功能性的隔热结构体。
另外,可以组装式设置隔热结构体以构成墙体、地面体及屋顶中的至少一种,从而改善施工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与现有在承重墙(bearingwall)和强之间构建空间 附着隔热材料的工艺不同,在柱子部件和柱子部件之间填充隔热材料,从而使隔热材料的厚度成为承重墙的整体厚度,可确保充分的隔热层的生态建筑结构物。
另外,根据本发明,将隔热材料填充于板材和板材之间及柱子和柱子之间,从而减少墙体厚度,而且,通过利用隔热碎片形成隔热层改善隔热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隔热层的衔接可实现横向衔接、层间的纵向衔接及墙体和地面层的衔接,从而防止声音的回绕和共鸣现象,改善各房间之间的隔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生态建筑物的平面图;
图2为图1的A部分放大图;
图3为用于构成隔热结构体的支撑部件的斜视图;
图4为说明支撑部件上的内侧板材、外侧板材、排出板、投入板的组装状态的分解图;
图5为在支撑部件上组装内侧板材和外侧板材的状态下,说明排出板和投入板的组装状态的分解图;
图6为组装内侧板材、外侧板材、排出板及投入板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7为说明隔热碎片的投入情况的示意图;
图8为说明隔热碎片的排出情况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隔热结构体应用于屋顶的实施例的示例性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用于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术语不受词典中定义的限制,而需解释为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意思和概念。
记载于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及表示于附图中的结构只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而非完全表现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因此,在申请本发明时,可存在可替代的各种均等物和变形例。
本发明的生态建筑结构物可实施为如图1所示,墙体可由本发明的隔热 结构体实施。
即,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适用于生态建筑结构物的强10,而如图2所示,强10包括外侧垂直柱子20、内侧垂直柱子22、连接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之间的水平肋24、设置于外侧柱子20的外侧板材26、设置于内侧柱子22的内侧板材28及填充于外侧板材26和内侧板材28之间的相隔空间和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之间的相隔空间而形成隔热层的隔热碎片30,而在外侧板材26上可设置装修材料32。在此,外侧垂直柱子20、内侧垂直柱子22及水平肋24的组装体构成柱子部件34。另外,相互相隔设置的多个柱子部件34构成支撑部件。
下面,结合上述图2及图3对支撑部件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构成支撑部件的多个柱子部件34,相互相隔而设的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通过两侧交叉设置的多个水平肋24支撑相隔状态,以形成构成隔热层的空间。
在此,水平肋24起到通过连接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之间形成具有横力和压缩力的柱子部件34的作用,而施加于外侧垂直部件20和内侧垂直部件22的横力和压缩力可通过水平肋24分散。
另外,水平肋24可根据制作者的意图,可在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之间,在两侧交叉设置或构成桁架(Truss)结构等实施为各种形式。在此,桁架结构是指用钢材和木材构成三角形网状以支撑负重的结构。在柱子部件34中采用桁架结构的水平肋24时,可增加对横力和压缩力的稳定性。
上述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可由木材材质的方木或钢材材质的横梁构成,而连接上述柱子的水平肋24也根据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22的材质,由木材材质或钢材材质构成。
另外,相隔而设的多个柱子部件34可被在上部和下部各设置两个以上的水平连接横梁36固定以构成支撑部件。
水平连接横梁36的材质也可根据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的材质,由木材材质或钢材材质构成。
如上所述,在水平连接横梁36之间形成空间,而上述空间在需要连接上下层间隔热材料时,可用于隔热材料的连接结构。
另外,在构成为如图3所示的支撑部件上,结合有如图4至图6所示的外侧板材26、内侧板材28、排出板40及投入板44。
即,外侧垂直柱子20结合有外侧板材26以构成外侧,而在内侧垂直柱子22上结合有内侧板材28以构成内侧。
外侧板材26可设计成各种宽度以横跨两个以上的外侧垂直柱子20,而内侧板材28也可设计成各种宽度以横跨两个以上的内侧垂直柱子22。
外侧板材26和内侧板材28可由胶合板构成,尤其是,内侧板材28可由防水胶合板构成并粘接有防潮纸。另外,在外侧板材26上可结合有装修材料32,而防火石膏板或落叶松板材等可用作装修材料32。
另外,在外侧板材26的下部可形成排出口38,而在排出口38上具备可开闭的排出板40。
另外,在内侧板材28的上部可形成投入口42,而在投入口42上具备可开闭的投入板44。
在此,排出口38和投入口42可在多个外侧板材26的全部或一部分,排出板40和投入板42可由胶合板构成,而排出板40和投入板44可通过螺丝结合于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等方法重复开闭。
另外,可投入板44上具备可供观察隔热碎片30的填充状态的窗口46,而窗口46可由形成有贯通孔的透明板构成。此时,窗口46可具有100mm左右的直径。窗口46可形成于投入板44的全部或一部分,起到可通过肉眼识别隔热碎片30的下沉状态的功能和排出及提供湿气的通道的作用。尤其是,当隔热碎片30包括具有植物杀菌素功能的粒子时,植物杀菌素可通过形成于窗口46的贯通孔放射。
如上所述,各设置于支撑部件的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的外侧板材26、内侧板材28、排出板40及投入板44可组装成如图4所示的形式,可将外侧板材26及内侧板材28组装成如图5所示的形式之后,将排出板40及投入板44组装成如图6所示的形式。
外侧板材26和内侧板材28通过包括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的柱子部件34相隔一定距离,而在柱子部件34的内侧,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相隔一定距离。
在上述相隔空间填充隔热碎片30,而如图7所示,在投入板44分离以 打开投入口42的状态下填充隔热碎片30。
另外,被填充的隔热碎片30随着长时间的使用下沉且隔热性能降低,因此,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需要排出。此时,在排出板40分离为如图8所示的形式以打开排出口38的状态下排出隔热碎片30。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隔热结构体可交换、维修及再填充隔热碎片30,这样的作业可通过机械设备或手容易完成,从而维护非常容易。
另外,通过所填充的隔热碎片30形成的隔热层的厚度可取决于室内温度和外部温差和粒子状隔热材料的传热系数,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的隔热结构体的厚度可以改变。
具体而言,用于形成隔热层的外侧板材26和内侧板材28的相隔间距,可在目标室内温度(20℃)和最低平均温度之间的温差在25℃以下时,设置为250mm,在大于25℃且小于30℃时,设置为300mm,在大于30℃且小于40℃时,设置为400mm,而在大于40℃且小于50℃时,设置为500mm。另外,当目标室内温度和最低平均温度之间的温差超过50℃时,考虑到隔热性可将外侧板材26和内侧板材28的相隔距离设置为500mm以上。
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外侧板材26和内侧板材28的相隔空间通过构成外侧垂直柱子20和内侧垂直柱子22之间的相隔空间连接,因此,具有由隔热碎片30填充形成的隔热层连续衔接的结构。因此,可防止现有技术中通过隔热材料之间的接口降低隔热性能的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作为隔热碎片30可包括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其加工品中的一种以上,且各隔热碎片由具有大于1mm且小于3mm的粗细和小于20mm的长度的粒子构成。
上述隔热碎片30可包括如针叶树等具有产生植物杀菌素或吸收有害物质的功能的粒子或木材或如稻草或麦秆及纸等具有调节湿度的功能的粒子。
通常所使用的隔热材料是石油化学产品或无机物材料,制造时不仅消费很多的能源,而且,大量排出二氧化碳,而当被废弃时,特定废弃物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
但是,本发明的隔热碎片30因由作为环保材料的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其加工品构成,因此,具有不产生二氧化碳,且吸收保存二氧化碳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隔热碎片30可具有产生植物杀菌素或调解湿度或吸收有害物质的功能,从而具有预防过敏、哮喘等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隔热碎片30根据材质的特性,具有较之通常所使用的发泡性隔热材料的燃烧温度180℃高出2.5倍以上的460℃的燃烧温度,从而具有防火灾效果,而且,因在火灾时不产生有毒气体,具有减少人名灾害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隔热碎片30因由环保且可再生使用的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其加工品构成,因此,用完的可再生使用为环保肥料,而且,废弃时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隔热碎片30因由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其加工品构成,从而可低价提供,节省隔热结构体的施工费用,经济性高。
上述图1至图8为施工成墙体的隔热结构体,而如图9所示,可构成为屋顶或地面体。
如图9所示,外侧柱子50和内侧柱子52通过具有桁架结构的肋54结合以构成柱子部件56,在多个柱子部件56相隔而设的支撑部件的上侧结合外侧板材58和投入板60,且在下侧结合内侧板材62和排出板64。在上述外侧板材58和内侧板材62及柱子部件56之间的相隔空间填充隔热材料。此时,根据制作者的意图,排出板64结合于外侧板材58,投入板60结合于内侧板材62,而且,在投入板60上形成窗口66。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可组装设置由柱子部件和外侧板材及内侧板材组装而成的结构体,以构成墙体、地面体及屋顶中的一种。
即,本发明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相隔而设由木材或钢材中的一种构成的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20、22,在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20、22的两侧交叉设置多个水平肋24以支撑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20、22的相隔状态,从而构成柱子部件34;按一定间距相隔而设多个柱子部件34;在构成各柱子部件34的外侧垂直柱子20结合外侧板材26形成外侧;在构成各柱子部件34的内侧垂直柱子22结合内侧板材形成内侧;组装设置由柱子部件34和外侧板材26及内侧板材28组装而成的结构体,以构成墙体、地面体及屋顶中的一种;及打开结合于形成在内侧板材28中的一个以上的投入口42并可进行开闭的投入板44并向外侧板材26和内侧板材28之间的相隔空间和柱子部 件34的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20、22之间的相隔空间填充隔热碎片30。
如上所述,可以组装形式施工本发明的隔热结构体,因此,可提高对墙体、地面体及屋顶中的一种施工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性。
上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变形或者等同替换。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与现有石油化学发泡材料或岩棉等无机物的隔热材料不同,在确保的空间填充包含作为天然材料的针叶树、稻草、麦秆、纸及加工品中的一种以上的隔热碎片以形成隔热层,并改善隔热碎片的填充和排出容易的生态建筑结构物及其隔热结构体及以组装式使用上述隔热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中,上述隔热结构体,包括:支撑部件,包括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相隔而设,上述外侧及内侧垂直柱子通过两侧交叉设置的多个水平肋支撑相隔状态的柱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