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是关于具有良好耐热性、透明性、柔软性、耐冲击性和易剥离封接性等的医疗用多层膜及用该多层膜加工成形制成的医疗用复室容器。 医疗用的复室容器是这样构成的,它具有多个室,这些室一个一个分开地容纳各种不稳定的药剂(溶液剂、粉剂或固体制剂),所述药剂在同时配合使用时,随时间发生变化。容易剥离开封的弱封接部(易剥离封接部)将各室间彼此隔开,通过适当地剥离开封上述弱封接部,可以使各室内容纳的药剂混合到一起。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易剥离封接性指的是通过改变热封接时的熔合温度,可以有选择地形成实际上不能剥离开封的强封接部和容易剥离开封的弱封接部(以下称为易剥离封接部)的性质。
以往,医疗容器用薄膜经常采用对酸、碱、盐类等具有高度化学稳定性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另外,用于加工成形上述医用复室容器的薄膜,已经知道具有将聚乙烯、聚丙烯等相溶性不同的α-聚烯烃系树脂熔融混合的树脂层的单层膜或双层膜。
例如,特开平2-4671中公布了一种单层膜,它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双组分混合树脂单层膜,或者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以及乙烯·丙烯共聚物的三组分混合树脂单层膜,另外,还公布了一种双层膜,它是由直链低密度聚乙烯外层和直链低密度聚乙烯与聚丙烯混合树脂内层构成的。上述混合树脂中,聚丙烯的熔点最高,它主要用来保证易剥离封接性。
但是,上面所述的双组分混合树脂的单层膜,其单层树脂内混合有大量聚丙烯,而聚丙烯无论是透明性、柔软性还是耐冲击性都不如聚乙烯,如果用这种薄膜制造容器,在透明性、柔软性、耐冲击性方面难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另外,三组分混合树脂的单层膜,在薄膜成型时发生成分不均匀的问题,也就是说,非晶性或低结晶性且熔点最低的乙烯·丙烯共聚物,其流动性比其它两个组分都大,尤其是比聚丙烯大得多,因此存在着薄膜的树脂成分发生偏析的危险,使得乙烯·丙烯共聚物树脂的优良特性即透明性、柔软性、耐冲击性难以在薄膜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再有,聚丙烯难以均匀地分散于聚乙烯中,很难加工成形得到具有良好的易剥离封接性的(即聚丙烯均匀分散的)薄膜。而且,这种单层膜在进行热封接时,由于各树脂组分的熔点相差很大,熔点最高的树脂成分(聚丙烯)开始熔化时,熔点最低的树脂成分(乙烯·丙烯共聚物)已熔化过度,变成液体而流动,热封接时,膜的厚度变得非常薄,因此,无法进行保持容器强度的恰当的热封接。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公报所述的双层膜的场合,由于外层使用了直链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与单层的情况相比,透明性、柔软性有一定改善,尽管如此仍不能满足要求,而且,容器的耐冲击性也成问题,特别是将容器冷却到5℃以下时更是如此。鉴于以上所述,上述双层膜作为医用薄膜不能满足要求,很难实际应用。
再有,这些薄膜没有充分考虑到耐热性,用该薄膜加工成形的复室容器如果进行高温条件(例如121℃、20分钟)的高压蒸气灭菌或热水灭菌等,薄膜内的树脂(直链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承受不了灭菌温度而熔化或发泡,发生容器变形、袋破损、封接泄漏等,并且还引起聚乙烯以微小粒子的形式溶出这样的不良结果。同样地,在保持复室间的隔壁成易开封状态的易剥离封接部,直链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也承受不了灭菌温度而熔化,致使易剥离封接部的封接强度提高,变成与易剥离封接部以外的密封封接部(强封接部)没有什么区别,因而缺乏实用性。同时,灭菌后的透明性和柔软性更降低了。透明性和柔软性对临床使用时的操作处理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小视的评定项目。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耐热性、透明性、柔软性、耐冲击性和易剥离封接性均优秀的医疗用薄膜和复室容器。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下述记载中得到清楚的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疗用多层薄膜,其特征是:
具有以聚烯烃为主要成分的内层、中间层和外层;
内层由密度0.930-0.945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与聚丙烯的混合树脂形成;
中间层包含有至少一个混合树脂层,所述混合树脂层由密度0.920-0.945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密度0.880-0.890g/cm3的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按重量比1∶5-2∶1混合的混合树脂形成,上述混合树脂占中间层总壁厚的至少85%;
外层由密度0.930-0.945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形成。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方案可以举出,为了进一步提高耐热性,在中间层的中间设有由密度0.930-0.945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构成的一层的多层薄膜。
本发明的医用复室容器,是用上述多层薄膜加工成形的。
本发明中的乙烯·α-烯烃聚合物,共聚单体的主体是乙烯,另外含有一定比例的α-烯烃。共聚物的结构可以是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的任何形式。
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是非晶性或低结晶性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
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或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中,α-烯烃例如可以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1-十一碳烯、1-十二碳烯等碳原子数为3-12的α-烯烃,其中优选用1-丁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特别优先选用直链聚合物。本发明中使用的密度0.930-0.945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Mw/Mn以1.0-3.0为宜,这样可以得到透明性良好的产品。Mw表示重均分子量,Mn表示数均分子量。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示意说明本发明的多层薄膜的一个实例的放大的纵剖面图;
图2是示意说明本发明的多层薄膜的另一个实例的放大的纵剖面图;
图3是按工艺顺序说明本发明的复室容器的一个制造例的示意图;
图4是按工艺顺序说明本发明的复室容器的另一制造例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医用多层薄膜由内层1、中间层2和外层3构成,内层1是与容纳在成形容器内的药剂或药液接触的最里层,外层3是与大气接触的最外层,中间层2介于内层1和外层3之间。在本发明中,中间层2有单层(见图1)和多层(见图2)两种情况。
为了使易剥离封接成为可能,内层1由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聚丙烯的混合树脂形成。为了提高耐热性而又不损害透明性和柔软性,乙烯·α-烯烃共聚物采用0.930-0.945g/cm3的密度范围,其中优选0.938-0.942g/cm3,尤其是0.940-0.942g/cm3。
聚丙烯可以使用聚丙烯均聚物或丙烯与α-烯烃共聚物中的任一种。
上述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其共聚单体的主体是丙烯,另外还含有一定比例的α-烯烃,该共聚物可以是聚丙烯无规共聚物、聚丙烯嵌段共聚物和聚丙烯接枝共聚物中的任一种。上述共聚物所含的α-烯烃,除了乙烯之外,例如可以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1-十一碳烯、1-十二碳烯等碳原子数为4-12者,其中优先选用与乙烯的共聚物。
聚丙烯为共聚物的情况下,必须具有与聚丙烯均聚物同等程度的耐热性。因此,相对于丙烯来说α-烯烃的混合比例应设定在比较低的范围,例如,α-烯烃是乙烯时,其掺入比例定在20%(重量)以下,优选的是在10%(重量)以下,更为优选的是在5%(重量)以下。下文中所述的聚丙烯,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包括均聚物和共聚物两种情况。
聚丙烯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可以在1.0-7.0g/10分(230°)的范围内选择。例如,对于MFR为2.2g/10分(190℃)左右的上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可以使用MFR3.0-7.0g/10分(230℃)左右的聚丙烯均聚物。
在本发明中,由于使用了具有上述特定密度范围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与该共聚物相溶性比较好的聚丙烯,因此可以将这些树脂大致均匀地混合起来,可以得到具有良好的易剥离封接性的内层,制成易剥离封接部的开封力十分稳定的制品。
这种聚丙烯与上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混合树脂可以形成易剥离封接部的封接温度范围比较宽,封接作业场所内的气温变化对封接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可以很容易做到经常性地获得稳定的封接强度。而且,即使进行高温条件(如121℃、20分钟)下的高压蒸气灭菌或热水灭菌,由于构成混合树脂的、密度0.930-0.945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聚丙烯都有良好的耐热性,其熔点比较高,不会熔化,因此易剥离封接部的封接强度不会提高,从而可以保持易剥离封接性。
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与聚丙烯的混合比,对易剥离封接部的密封封接性和开封性有影响,前者与后者的混合比(重量比)为1∶2-3∶1,特别是2∶3-2∶1时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聚丙烯的混合量低于上述范围时,开封性不理想,如果超过上述范围,密封封接性不理想,因而是不可取的。为了不损害透明性和柔软性,内层1的厚度应在约10-50μm范围内选择,优选的范围是25-35μm,其厚度为多层薄膜总厚度的50%以下,优选的是5-25%。
为了使薄膜整体具有柔软性和耐冲击性而又不损害透明性和柔软性,中间层2采用密度0.920-0.945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与密度0.880-0.890g/cm3的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按重量比1∶5-2∶1、优选的是2∶5-1∶2、特别是3∶7混合而成的混合树脂,其中,使用直链聚合物是合适的。上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的密度,可以根据使用目的在上述范围内适当选择。例如,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发明薄膜整体的耐热性,乙烯·α-烯烃共聚物采用密度0.930-0.945g/cm3者,优选的是0.938-0.942g/cm3,更优选的是0.940-0.942g/cm3。
为了提高薄膜的整体柔软性,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优先选择使用密度0.883-0.887g/cm3、更优选是0.885g/cm3者。
上述混合树脂的密度以0.910g/cm3以下为宜,特别优选的是0.900-0.910g/cm3。
中间层2可以是如上所述的1层,也可以是在上述树脂上再层合其它树脂层而形成的多层结构,例如,如图2所示,可以在中间层2的中间设置另一树脂层2a。上述另一树脂层2a所使用的树脂,从提高耐热性的角度考虑,应使用密度0.930-0.945g/cm3、优选的是0.938-0.942g/cm3、更优选是0.940-0.942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该层2a可以插入到中间层的中央。所述另一树脂层2a的厚度以占中间层总体的15%以下为宜。
中间层2的总厚度在70-150μm、优选80-140μm、更优选是110-140μm范围内,以使其占多层薄膜总厚度的40-85%,优选的是45-80%,更优选是60-80%。
外层3赋予透明性和柔软性,对于加热灭菌的温度条件(例如121℃、20分钟的高压蒸气灭菌或热水灭菌)和冲击必须具有耐久性,所使用的树脂及构成如下面所述。使用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密度必须在0.930-0.945g/cm3范围内,优先选择使用0.938-0.942g/cm3,更优选0.940-0.942g/cm3。其中,直链聚合物特别适用。外层3的厚度在15-65μm、更优选是在20-35μm范围内,使其厚度占多层薄膜总厚度的40%以下,更优选的是5-25%范围。
本发明的多层薄膜可以采用水冷式或空冷式共挤压薄膜吹塑成形法、共挤压T模法、层合法等公知的制造方法制造,特别优选的是用共挤压法同时挤出成形,这样可以成形得到厚度均匀的树脂,提高成形效率,并且挤出时树脂的劣化较小,从而保持了各层的特性,得到透明性和柔软性俱佳的产品。另外,采用共挤压法加工成形混合树脂,可以得到大体上均匀混合的层,使各树脂成分所具有的特性在整个层上充分体现出来。所得到的多层薄膜,有管状和片状两种情况。制造时的温度条件是150-270℃,优先选择用165-230℃。由于1、2、3各层含有共同的成分-直链乙烯·α-烯烃共聚物,因此多层薄膜成形时,各层容易熔合。为了保持均一的层厚度以及成形性,构成各层的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MFR)的差别应尽量小一些。另外,本发明的多层薄膜也可以采用把一层分为两层以上共挤压成形,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薄膜整体的透明性和柔软性。
在这种情况下,虽说是多层成形,但是由同一树脂构成,因此仍按单层来对待。
各层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如果采用密度0.930-0.945g/cm3者,特别是采用密度值接近0.945g/cm3者,则树脂中低分子量物质的含量降低,十分理想。另外,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Mw/Mn如果采用1.0-3.0,可以得到树脂中的低分子量物质含量更低的产物。至于聚丙烯,若使用MFR(230℃)值较低者,低分子量物质将进一步减少。但是,减小MFR(230℃)值应以不损害柔软性为限。由于使用这样的树脂,减轻了抗菌素与树脂中的低分子量物质的相互作用,不至于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可以免去去除低分子量物质的处理,例如预先在减压下加热原料树脂,或者在薄膜成形过程中保持减压以除去低分子量物质,或者用正己烷或热水萃取或洗涤等,可以降低生产设备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利用1、2、3各层所具有耐热性、透明性和柔软性,可以得到整体上良好的耐热性、透明性和柔软性,同时可以分别得到源于中间层2和外层3的良好耐冲性和源于内层1的良好的易剥离封接性。因此,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良好耐热性、透明性、柔软性、耐冲击性和易剥离封接性的医疗用多层薄膜。此外,本发明的多层薄膜还有一个优点:由于外层采用乙烯·α-烯烃共聚物,例如在薄膜的外侧熔合屏障性多层薄膜(内层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覆盖层的场合,容易实现熔合。
本发明的多层薄膜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医疗用复室容器,即在用易剥离封接隔开的各个室中,保存同时配合使用时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药剂,使用时可以将它们彼此混合或溶解。该复室容器,与本发明的多层薄膜一样可以制得具有良好耐热性、透明性、柔软性、耐冲击性和易剥离封接性的制品。
封入该复室容器中的药剂可以是粉剂、溶液剂或固体制剂中任一种,粉剂例如可以举出抗菌剂、抗癌剂、甾类化合物剂、溶血栓剂和维生素等易吸湿、氧化和热变性的物质,溶液剂例如可以举出生理食盐水、葡萄糖溶液、注射用蒸馏水、电解质溶液、氨基酸液、脂肪乳液等。
用本发明的多层薄膜制造复室容器时,例如可以按下述方法进行。图3中按工艺顺序示意说明复室容器制造方法的一个实例,依次经过下面的工序(a)-(e),可以制得复室容器A。
(a)工序:用薄膜吹塑成形制得管状多层薄膜4,将其在155-185℃的熔合温度下封接,形成容器的周边部分(强封接部分5),在105-150℃熔合温度下封接,形成位于容器中央部附近的易剥离封接部(弱封接部6),形成纵横排列的许多个容器坯料8a;
(b)工序:由封接后的多层薄膜4上剪下容器坯料8a,由该坯料8a加工成形开有排药口安装孔7的容器8;
(c)工序:在容器8的排药口安装孔7中插入排药口9,利用焊接将其安装在容器上就位;
(d)工序:在排药口9的外侧开口部用熔合方法安装上盖10,然后密封住;
(e)工序:在盖10的外侧口处,用熔合方法安装上容易拆下来的剥离封接11,得到复室容器A。
在由易剥离封接部(弱封接部6)隔开的上、下容器部中分别在两个室中封入反应性很高的药液时,从图3(c)所示的状态开始操作,通过排药口9填充反应性很高的药液12,然后进行上述的(d)-(e)工序。该容器现在处于图3(f)所示的状态。如图3(g)所示,将空室一侧的封接部位切开,打开填充口13,通过填充口13填充反应性高的药液14,然后封上填充口13,进行高压蒸气灭菌或热水灭菌,灭菌结束后,干燥容器外部,整理成规定的形状。这种状态示于图3(h)中。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容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封入例如抗菌素等药剂和溶解液等药液,这种情况下从图3(c)的状态开始操作,通过排药口9填充溶解液15,然后进行上述(d)-(e)工序。在图3(f)所示的状态进行高压蒸气灭菌或热水灭菌,灭菌结束后,干燥容器外部同时按图3(g)所示,将空室一侧的封接部位切开,打开填充口13,由填充口13吹入清洁的空气进行干燥,在无菌条件下通过填充口13填充抗菌素等药剂16,然后封上填充口13,整理成规定的形状。该状态示于图3(i)中。
图4中按工艺顺序示意说明了复室容器制造方法的另一实例,经过下列的(a′)-(e′)工序,可以制得复室容器A′。
(a′)工序:将多层薄膜剪切成规定大小,在该薄膜4′的中心穿孔,形成开口部用的孔5′;
(b′)工序:用熔合方法,在薄膜4′的外层一侧的孔5′处安装上嘴6′;
(c′)工序:以嘴6′为中心将薄膜4′对折,形成两片重叠的状态;
(d′)工序:预留出填充口7′和8′,在155-185℃的熔合温度下将上述2片重叠在一起的薄膜4′的周边部位封接起来,形成强封接部9′,制成容器;
(e′)工序:在105-150℃的熔合温度下、于容器中间部位形成易剥离封接部(弱封接部)10′,得到复室容器A′。
在用易剥离封接部10′隔开的容器上部和下部,例如在两个室中分别封入反应性很高的药液时,通过填充口7′和8′将药液11′和12′填入容器上部和下部,然后封住两个填充口7′和8′,进行高压蒸气灭菌或热水灭菌,灭菌结束后干燥容器外部,整理成规定形状。这一状态示于图4(f′)中。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容器的上部和下部例如封入抗菌素等药剂和溶解液等药液,在图4(e′)所示状态,由溶解液室一侧的填充口7′填充溶解液13′,然后将两填充口7′、8′封住,进行高压蒸气灭菌或热水灭菌。这一状态示于图4(g′)中。灭菌结束后干燥容器外部,同时,按图4(g′)所示,利用切割重新开封空室一侧的填充口8,由填充口8吹入清洁的空气进行干燥,然后按图4(h′)所示,通过重新开封的填充口8′在无菌条件下填充抗菌素等药剂14′,填充后按图4(i′)所示封住填充口8′,整理成规定形状,工艺过程结束。
下面,举出本发明的医用多层薄膜及复室容器的制造例,然后举出使用它们的试验例。
实施例1
用水冷式共挤压薄膜吹塑成形机加工成形得到具有3层的薄膜,内层是直链中密度聚乙烯(乙烯·1-丁烯共聚物)[三井石油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密度0.941g/cm3,MFR2.2g/10分(190℃),Mw/Mn=2.4](以下简称PE①)与聚丙烯均聚物[三井石油化学株式会化制造;密度0.910g/cm3,MFR4.0g/10分(230℃)](以下简称PP①)按树脂混合比3∶2构成的厚30μm的混合树脂层,中间层是PE①与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乙烯·1-丁烯共聚物)[三井石油化学株式会制造(商品名:タフマA);密度0.885g/cm3,MFR0.5g/10分(190℃)](以下简称PE②)按树脂混合比3∶7构成的厚115μm的混合树脂层,外层是由PE①构成的厚30μm的层。使用该薄膜,按上述复室容器制造方法(密封封接也就是强封接的温度为158℃,易剥离封接温度为140℃),制成内容量100ml用的、具有易剥离封接的复室容器。
实施例2-8及比较例1-2
按照与本发明1同样方法加工成形下述多层薄膜和复室容器。
另外,将现有技术中举出的树脂构成的2层薄膜和与本发明不同的3层薄膜用于比较试验。
实施例2
内层:PE①+PP①混合树脂(混合比2∶1)
中间层:PE①+PE②混合树脂(混合比3∶7)
外层:PE①
实施例3
内层:PE①+PP①混合树脂(混合比1∶1)
中间层:PE①+PE②混合树脂(混合比3∶7)
外层:PE①
实施例4
内层:PE①+PP①混合树脂(混合比2∶3)
中间层:PE①+PE②混合树脂(混合比3∶7)
外层:PE①
实施例5
内层:PE①+PP①混合树脂(混合比3∶2)
中间层(第1层):PE①+PE②混合树脂(混合比3∶7)
(第2层):PE①
(第3层):PE①+PE②混合树脂(混合比3∶7)
外层:PE①
实施例6
内层:PE①+PP①混合树脂(混合比3∶2)
中间层:PE①+PE②混合树脂(混合比3∶7)
外层:PE①
实施例7
内层:PE①+PP①混合树脂(混合比3∶2)
中间层:PE①+PE②混合树脂(混合比3∶7)
外层:PE①
实施例8
内层:PE①+PP①混合树脂(混合比3∶2)
中间层:PE①+PE②混合树脂(混合比3∶7)
外层:PE①
比较例1
内层:PE③+PP②混合树脂(混合比2∶1)
PE③=直链低密度聚乙烯(乙烯·1-丁烯共聚物)[三井石油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密度0.920g/cm3,MFR2.0g/10分(190℃)(以下简称PE③)
PP②=聚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丙烯共聚物)[三井石油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密度0.910g/cm3,MFR 1.0g/10分(230℃)](以下简称PP②)
外层:PE③
比较例2:
内层:PE④+PP②混合树脂(混合比3∶2)
PE④=直链高密度聚乙烯(乙烯·1-丁烯共聚物)[三井石油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密度0.961g/cm3,MFR17g/10分(190℃)](以下简称PE④)
中间层:PE①+PE②混合树脂(混合比3∶7)
外层:PE①
试验例
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8及比较例1-2中制造的复室容器,本容器的每个室中各填充50ml蒸馏水,在121℃热水灭菌处理20分钟,然后按下述试验方法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列于下面的表1和表2中。
耐热性试验是采用目视法观察灭菌后的容器,检查其变形、袋破损、封接泄漏、折皱、阻塞的情况,以此作为耐热性评定的标准。
透明性是通过目视观察灭菌后的白浊化进行评定。
柔软性是在室温下从60cm高度让内容液自然排出,通过目视观察进行评定。
耐冲击性是采用下落试验,将10个该容器在温度5℃以下装入一个箱子(长×宽×高=105×125×185mm,重量160g),一共装3箱。对箱子的面、棱边、角分别地从距地面1.2米高处进行10次落下冲击,3箱全部试验完后,取出容器(30个),目视观察每个容器有无液体泄漏、开裂、破袋(按JIS-Z-0202标准)。
易剥离封接部的开封性采用压缩试验,在东洋精机制作所的拉压试验机(ストロゲラフMZ型)上安装直径100mm的压缩夹具。在封入溶液部位以50mm/分的速度压下,测定易剥离封接部开封时加在夹具上的压力,计算出开封力的变动系数。易剥离封接部的初期开封力根据各内层树脂的构成设定为10-25kg,开封力的变动系数是相对地表示易剥离封接部的开封力波动性的参数,按下式计算:
开封力的变动系数=开封力的标准偏差/开封力的平均值
另外,还要目视观察整体的外观情况,检查折皱、变形、破袋的状态。
根据以上评定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表1
表2
表中,◎表示非常好,○表示良好,△表示不太好,×表示不好。
下面,对上述试验结果(表2)作更详细的说明。
关于压缩试验中的易剥离封接部的开封力变动系数,本发明1-8的容器为0.068-0.150,而比较例2的容器为0.410,表明开封力具有比较大的变动范围。
比较例1的容器,由于耐热性不足,不能承受121℃、20分钟的灭菌温度而熔化,没有能保持住容器的形状。由于这一原因,下落试验、自然排出试验、压缩试验没有办法进行,无法进行试验的项目在表中用*标记。
在本发明1-8中,将PE①的密度由0.941g/cm3变成0.940g/cm3[MFR2.2g/10分(190℃),Mw/Mn=2.4],除此以外在全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试验,所得结果与本发明1-8基本上相同。另外,在比较例1和2中,PP②是采用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用PP①代替它也得到相同的结果。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良好耐热性、透明性、柔软性、耐冲击性和易剥离封接性的医用多层薄膜,此外还提供了利用这种多层薄膜制成的具有良好耐热性、透明性、柔软性、耐冲击性和易剥离封接性的医用复室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