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结肠炎等的中药及其制法和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特别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的中药制剂。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以反复发作或持续的腹泻、粘液脓血便、发热、体重减轻、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严重地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该病的理想药物,常采用口服中西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柳氮磺胺嘧啶、四神丸等)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疗效差,操作困难,必须住院治疗,病人不愿接受,不利于连续治疗,易复发。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制剂,该药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药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药剂的用途。
本发明的药剂含有黄芪、大黄、五倍子、乳香、没药、白芨、赤石脂、硼砂、雄黄、冰片、牛黄和蟾酥。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中,所述各成分的含量为:
黄芪10-50%,大黄5-30%,五倍子5-50%,乳香5-50%,没药5-50%,白芨5-55%,赤石脂5-55%,硼砂2.5-55%,雄黄1-6%,冰片0.1-6%,牛黄0.1-10%,蟾酥0.1-0.6%。
本发明的药剂的一种优选的制备方法为先将五倍子、乳香、没药、白芨、赤石脂、硼砂、雄黄、冰片、牛黄和蟾酥洗净并干燥后分别粉碎,并过120目筛;再将黄芪和大黄加入水中煎两次,合并煎液并浓缩成膏状;然后将上述各粉末与所述膏状物混合均匀,并制成粉末或颗粒,烘干后装入空心胶囊。
本发明人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特点,依据祖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借鉴疮疡喉科治疗经验,结合中药灌肠实践,经反复试验和大量临床实践,终于研制成功了上述药剂。
经科学分析和大量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剂具有较强地杀菌消炎、清热解毒、活血止血、解痉止痛、涩肠止泻、通经活络和祛腐生肌作用,能有效杀死肠道细菌,解除肠道痉挛,抑制肠蠕动,抑制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反应,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强免疫能力,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服用本发明的药剂的患者一般连续治疗2-4个疗程(每个疗程21天)即可治愈。一般患者服药一次后即具有止痛止泻效果。有效率100%,治愈率90%以上。比现行综合治疗疗程缩短3倍以上。治愈患者经随访1-2年未见有复发者。所以本发明确属一种起效快、疗效高、剂量小、疗程短、副作用小、治愈彻底的理想药物。另外,本发明还有制作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等特点。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中,本发明的药物制成胶囊,即将所述药物装入空心胶囊中,特别有利的是,所用空心胶囊为结肠溶型胶囊,这种胶囊只能在结肠崩解。药物在人的胃、小肠等上消化道不崩解,直到进入结肠才崩解溶化释放出药物,使药物直达病所。这样,即避免了上消化道酸碱度和酶等对药物的破坏、分解、吸收等影响,保持药物性能和药物浓度,又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使药物吸收更为完善、彻底,从而使肠粘膜修复,溃疡愈合。同时药物经肠壁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又达到了整体治疗的目的,并且克服了药物对胃及小肠等上消化道的刺激、破坏等不良反应。
本发明的药剂除了特别适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外,还可用于治疗直肠炎、内痔、外痔、混合痔等肛肠类疾病。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分别称取黄芪40kg、大黄10kg、五倍子12.5kg、乳香10kg、没药10kg、白芨5kg、赤石脂5kg、硼砂2.5kg、雄黄2.5kg、冰片1.5kg、牛黄0.9kg、蟾酥0.1kg、先将上述除黄芪、大黄以外的组分挑选、洗净并干燥后分别粉碎,并过120目筛,再将黄芪、大黄加5倍量、3倍量的水煎两次,合并两次煎液,并浓缩成膏状,然后将所述各组分之粉末与所述膏状物混合均匀并制成粉末或颗粒,烘干后装入结肠溶型空心胶囊。
服法:成人每次口服1克,一日三次于饭前服用。
实施例2
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本发明的药剂,不同之处在于配方为黄芪40kg、大黄10kg、五倍子15kg、乳香10kg、没药10kg、白芨5kg、赤石脂2.5kg、硼砂4kg、雄黄1kg、冰片1kg、牛黄1.4kg、蟾酥0.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