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248052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76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046968.3

申请日:

2006.06.16

公开号:

CN101089309A

公开日:

2007.12.19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E04B 2/86公开日:20071219|||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4B2/86(2006.01); E04G11/06(2006.01)

主分类号:

E04B2/86

申请人:

刘文博;

发明人:

刘文博

地址:

116021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永平街62号1-6-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周志舰;刘琦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现场浇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利用混凝土制成预制墙面板;在所要构筑墙体两侧的地面与顶棚之间搭设支架;支架包括起定位和支撑作用的支柱,以及在两排支柱内侧间隔设置的横向模架;由地面向顶棚依靠支架组装和拼装预制墙面板构成墙体两侧的墙面,在两侧预制墙面板封闭的空间内浇注轻质混凝土;待预制墙面板与轻质混凝土凝在一起,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支架,即完成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施工。该项施工方法具有施工简单、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构筑的墙体具有隔音效果好,隔热、保温性能好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利用混凝土制成预制墙面板(1);
(S2)在所要构筑的墙体两侧的地面与顶棚之间搭建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起定位和支撑作用的支柱,以及两排所述支柱内侧间隔设置的横向模架;
(S3)由地面向顶棚依靠支架逐层拼装构成墙体两侧墙面的预制墙面板,在两侧所述预制墙面板拼装成的空间内浇注轻质混凝土;
(S4)待预制墙面板与轻质混凝土凝在一起后,拆除支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之前还包括在所要构筑的墙体位置利用砂浆混凝土对地面找平的步骤。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在所述墙体需要设置门或窗的情况下,在拼装所述预制墙面板时为所述门或窗预留缺口,所述缺口周围在构成墙体的所述两侧预制墙面板之间端部位置封堵有堵板。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最顶层拼装的所述预制墙面板中一块预制墙面板在顶棚下端位置设置有浇注口,通过所述浇注口浇注轻质混凝土后,封堵浇注口。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浇注轻质混凝土的过程中,浇注口连通有浇注管,浇注轻质混凝土后,封堵浇注管,待轻质混凝土凝固后,取下浇注管。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拼装的相邻两块所述预制墙面板之间留有间隙,相对两块所述预制墙面板之间设置有量定砌块构件。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现浇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架为方钢、圆木、木方或者钢管。

说明书

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体的施工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浇注结构墙体的施工工艺方案。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目前,无论是承重墙体还是非承重墙体大多数为砖墙结构,即利用砖块垒砌而成。特别是屋内起隔断作用的间隔墙,在构筑过程中,墙的主体利用砖块垒砌之后,都需要在墙体两侧利用混凝土涂抹墙面。这种传统的墙体结构和施工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于施工步骤复杂造成施工效率较低;其次,所用的建筑材料较多;再次,构筑的墙体隔音和隔热效果较差。
轻质混凝土是通过填充珍珠岩、粉煤灰、聚苯颗粒或膨胀蛭石等轻质材料制成的混凝土。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广使用这种混凝土材料。轻质混凝土的种类众多,类如泡沫混凝土等。轻质混凝土具有质轻、保温性好、抗渗性能强、防火性能好以及环保、污染少的特点。依靠这种混凝土利用如整体浇注的工艺方法或其他普通混凝土的工艺方法可以应用于墙体的构筑中。在这些工艺过程中,大多需要先支撑作为墙体模具的护钢模板,而后成型浇注墙体的主体部分,最后,拆除钢模板,在撤除钢模板的过程中容易损坏墙体表面,此外,在撤除钢模板后还要在轻质混凝土墙体主体的两侧抹灰形成墙面。这种施工方案存在步骤复杂、施工效率低,建筑成本高的问题,而且二次抹灰的墙面存在容易脱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现场浇注轻质复合墙体的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墙体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施工复杂、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砖墙结构隔音、隔热性能差、保温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利用混凝土制成预制墙面板;在所要构筑的墙体两侧的地面与顶棚之间搭建支架;支架包括起定位和支撑作用的支柱,以及两排支柱内侧间隔设置的横向模架;由地面向顶棚依靠支架拼装构成墙体两侧墙面的预制墙面板,在两侧预制墙面板拼装成的空间内浇注轻质混凝土;待预制墙面板与轻质混凝土凝在一起后,拆除支架。
上述现场浇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其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搭建架体之前还需要对地面找平,即在所要构筑的墙体位置的地面摊一层混凝土,保证地面水平,还可以采用其他传统施工的找平方法,这种做法为墙体施工打下基础,以便后续操作的顺利进行。
本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其进一步改进还在于,当墙体需要设置门或窗的情况下,在拼装预制墙面板时为门或窗预留缺口,在预留缺口周围构成墙体的预制墙面板的端部封堵堵板,从而构成浇注轻质混凝土所需的封闭空间。
在浇注轻质混凝土的过程中,从浇注到封堵浇注口还可采用以下方式实现:浇注口连通有浇注管,浇注轻质混凝土后,封堵浇注管,待轻质混凝土凝固后,取下浇注管。此外,在拼装预制墙面板的过程中,拼装的相邻两块预制墙面板之间留有间隙,相对两块预制墙面板之间设置有量定砌块构件。
本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其进一步改进还在于,搭建架体所需的模架为方钢、圆木、木方或者钢管等。在拼装预制墙面板时,墙面板的表面贴靠在模架上,从而起到稳定预制墙面板的作用,同时保证拼装后墙面的平整,而在浇注过程成,模架对预制墙面板起到限位作用,从而防止出现胀模现象。优选方式下,模架选用方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构筑的墙体结构可以在预制墙面板拼装成墙面后,在墙体两侧墙板之间构成的空间内现场浇注轻质混凝土,从而构筑墙体,在此过程中,预制墙面板在浇注时作为封闭空间的模板,在墙体构筑之后,预制墙面板的板面直接作为墙体表面,无需其他抹灰操作,从而简化了墙体施工工序。总之,本发明现场浇注的复合墙体具有工艺简单、施工快捷、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同时该复合墙体还具有隔音效果好、隔热保温性能好、荷载轻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参考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方法实现的现浇轻质复合墙体。
图1是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墙面示意图;
图2是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浇轻质复合墙体中部分预制墙面板的拼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构成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预制墙面板的拼装方式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拼装单元为凸榫结构的预制墙面板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拼装单元为凹榫结构的预制墙面板示意图;
图7是现浇轻质复合墙体施工中搭建的支架示意图;
图8是借助图7中的支架拼装两块预制墙面板的示意图;
图9是借助图7中的支架拼装四块预制墙面板的示意图;
图10是支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支柱上设置的托架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固定图11托架的螺栓螺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位于所要构筑墙体两侧的支柱的定位方式示意图;
图14是用于图13定位方式的卡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卡规在使用中的俯视图;
图16是量定砌块构件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量定砌块构件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量定砌块构件在拼装预制墙面板过程中的使用状态图;
图19是拼装预制墙面板过程中局部墙面的拼装示意图;
图20是卡板构件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现场浇注复合墙体的墙面与一般墙体的墙面相同,位于顶棚2和地面3之间。其不同之处,参见图2所示包括两侧由预制墙面板1拼装而成的墙面,以及预制墙面板1之间的轻质混凝土夹层8,图2中还显示了所构筑墙体两侧的墙面5。而图3中给出了一种当墙体需要设置门或窗时,为了构成浇注空间而设置的结构,即,在门或窗预留的缺口周围位于相对两个预制墙面板1之间在墙板的端部设置了起封堵作用的堵板7,图2和3中的标号5表示所要构筑墙体两侧已垒砌好的侧壁。
为了便于搬运施工材料,减少破损率以及便于施工,预制墙面板最好采取拼装成型的方式构成两侧墙面。而且拼装可采取公母榫拼装方式,拼装时在相互对接的墙面板之间最好填充胶泥而后再进行拼装操作,从而形成致密性强、拼装强度好的整体墙面。如图4-6所示,相邻两个预制墙面板1采用公母榫连接的拼装结构,其中,板面外缘用于拼装相邻预制墙面板的拼装单元采用相互配合的凹榫或凸榫结构。图5显示了预制墙面板1的凸榫结构;图6显示了预制墙面板1的凹榫结构。图4显示了两个墙板的拼装方式。当浇注的混凝土为发泡混凝土时,最好选用上述公母榫方式的预制墙面板。当然上述的预制墙面板在拼接处,还可以只采用母榫的方式实现,在拼装时,在母榫的凹槽内搁置圆柱体,实现相邻预制墙面板的拼接。优选方式下,预制墙面板只需采用平口结构,利用量定砌块构件实现拼装,具体方式,将在下文参考图16-19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现场浇注复合墙体的构筑方法,包括由地面向顶棚逐层拼装构成墙体两侧墙面的预制墙面板的步骤,并在拼装墙面板构成的空间中浇注轻质混凝土。
其具体操作如下:
1、由混凝土凝固成一体制作预制墙面板;所构筑的墙体表面就是依靠预制墙面板的板面构成的。其中,混凝土优选添加有玻璃纤维、钢丝纤维、石棉网、网格布等增加了强度的纤维混凝土。
2、在构筑墙体之前,在所要构筑的墙体位置利用砂浆混凝土对地面找平。
3、在地面与顶棚之间在所要构筑的墙体两侧搭筑支架;该支架包括起定位和支撑作用的支柱6,以及支柱6内侧间隔设置的横向模架9(如图7所示),模架通常选用方钢、圆木、木方或者钢管。在拼装预制墙面板时,墙面板的表面贴靠在模架上,从而起到稳定预制墙面板的作用,同时保证拼装后墙面的平整,而在浇注过程中,模架9对预制墙面板起到限位作用,从而防止出现胀模现象。优选方式下,模架9选用方钢。
4、由地面向顶棚借助支架逐层拼装构成墙体两侧墙面的预制墙面板,并在两侧预制墙面板封闭的空间内浇注轻质混凝土。图8和9显示了借助支架拼装预制墙面板的施工状态。
5、完成墙体构筑后,待预制墙面板与轻质混凝土凝在一起后,拆除支架。
在第三步中,如图10所示支柱6的结构,包括中部的旋接段,而该旋接段两端分别以旋向相反的螺纹连接有支撑管,两个支撑管的另一端部为尖端结构。在支撑管上间隔设置有利用螺栓、螺母紧固的托架11,托架预留有卡位部分,如图1 1所示,托架上设有孔的突出部位即为卡位(图中托架锁紧位置的两个突出出来的平行板状部分),用于搁置模架9,即在所要构筑的墙体一侧,由于两个或多个支柱大致等高位置处均设有带有卡位部分的托架,从而模架9可以搁置于多个托架上,起到定位作用;托架的形式可以适当变化,例如在支柱上开设螺栓口,利用螺栓将设置有托板的托架直接铆接于支柱之上。支柱6的使用方法为,在所要构筑的墙体两侧分别根据墙体厚度、模架的厚度以及支柱的管径确定支柱的支撑位置,而后在所要构筑的墙体两侧分别至少支撑两根支柱。所支撑支柱的数量根据墙体的长度确定,如果墙体较长可适当增加支柱的数量。而当在墙体一侧支撑两根支柱时,两根支柱的位置靠近墙体长度方向的两侧。支柱的支撑方法为,确定位置处在操作人员的扶持下使支柱直立,支撑管的一端顶在地面上,另有一操作人员旋转支柱的旋接段,由于旋接段两端连接螺纹的旋向相反,因此在旋转过程中,所连接的支撑管分别相对旋接段向外端移动从而使支柱加长,直至支柱上部尖端顶在顶棚之上。支柱的上下尖端分别顶在顶棚和地面上,并且需要紧紧固定住支柱,即可保证施工安全又可确保墙体平整度和尺寸精度。托架的结构如图11所示,利用图12所示的螺栓螺母实现固定锁紧或者采用两个螺栓锁定。在所构筑墙体的一侧,每根支柱上的托架位于支撑管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上,以保证模架搭接于卡位部分后能够位于横向的水平方向上。而且,模架搭接的位置与构成墙面的预制墙面板尺寸有关,以便于预制墙面板的拼装操作。上述支柱还可以采用整根柱体,下部连接液压顶起装置,柱体上同样间隔设置托架。此外支柱的端部可以利用万向节等便于改变方向的连接件连接平面结构的圆盘。
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确定支撑管的位置,根据墙体厚度、方钢厚度以及支柱的管径设计出一种卡规12(如图14所示)。该卡规12的结构包括中间的平直部分,以及两端的向平直部分内部凹陷的圆弧部分。其使用方法如图13所示,首先定位一根支柱,将卡规的一个圆弧端卡于该支柱上。在所构筑墙体的另一侧对应支起另一根支柱,利用上述卡规的另一端卡于该支柱上,此时的结构如俯视图15所示。卡规的纵向方向大致垂直于所构筑的墙体表面。由于卡规的纵向长度考虑了墙体厚度、模架的厚度以及支柱管径,从而支柱的定位能够准确保证所要构筑的墙体厚度,进而便于墙体的施工操作。
在上述第四步骤中,最顶层拼装的预制墙面板在其中一块板上在顶棚下方设置有浇注口4,通过该浇注口4浇注轻质混凝土。浇注后,封堵该浇注口。浇注墙体的过程既可以采用上述整体式的浇注方式,还可以在自下而上逐层拼装预制墙面板的过程中,逐层浇注混凝土。
图7到图9的支架上还显示出位于方钢之间的卡板构件10,该卡板作用在于,当搭建支架时,由于方钢仅仅是搭接于支柱托架的卡位部分,因此在稍有外力的情况下模架很容易脱离支架落下,进而可能砸伤操作人员或者损坏已构筑的墙体,以及发生其他影响浇注操作的问题。为此在支架上,对应的两个模架之间卡接上述卡板,窄的“|”一端朝下位于方钢之间,宽的“—”一端平放在模架上。从而模架即使在外力作用下,由于卡板较窄部分的支撑作用而不会发生脱离支架的问题。图20给出了一种纵向加厚的卡板结构,这种加厚的卡板不易脱离模架,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
图16和17显示了一种量定砌块构件21,包括中间的长方体部分以及长度方向两端成“”形截面的凸出部分22。该量定砌块构件采用混凝土预制而成。量定砌块构件的主要作用用于限定相对两块预制墙面板之间的位置,因此,在构件的端部可以不设置凸出部分22。而凸出部分22的作用是在拼装的预制墙面板之间留出缝隙,为此也可单独设置条状构件实现。
图17所示的量定砌块通常设置于成“品”字形拼装的三块预制墙面板的中间位置,其使用方法如图18和19所示,相邻的两块预制墙面板1直接依靠量定砌块21的“”形凸出部分22形成缝隙,用于在浇注混凝土时候空气的排放,防止凝固的混凝土存在大量气泡、气孔产生空骨现象。此外,预制墙面板1的外侧贴靠在模架上,而内侧利用量定砌块21的端面限位,保证预制墙面板不会向墙的内侧凹陷。在浇注轻质混凝土后,该量定砌块构件21被凝固在墙体内部。因此,该量定砌块构件,保证了混凝土预制墙面板在拼装过程中表面的平整性,同时保证了对接缝隙的均匀。
通过上述操作,混凝土预制墙面板在现场浇注轻质混凝土时,既作为构成封闭空间的模板,又在形成墙体后作为墙体的墙面,并与墙体内的轻质混凝土胶凝成一体,两者形成紧密的一体,预制的墙面板有效保护了内部轻质混凝土,具有很好的墙体强度,密布的轻质混凝土腔体又保证了墙体具有很好的隔音隔热效果。为了便于施工,混凝土预制墙面板为相互对接的墙板。对接的预制墙面板在现场根据需要拼装成具体的墙面,在两墙面板之间浇注轻质混凝土,轻质混凝土还填充、密封了对接的预制墙面板之间的缝隙,从而形成紧密一体的复合墙体结构。

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浇轻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现场浇注复合墙体的建筑方法,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利用混凝土制成预制墙面板;在所要构筑墙体两侧的地面与顶棚之间搭设支架;支架包括起定位和支撑作用的支柱,以及在两排支柱内侧间隔设置的横向模架;由地面向顶棚依靠支架组装和拼装预制墙面板构成墙体两侧的墙面,在两侧预制墙面板封闭的空间内浇注轻质混凝土;待预制墙面板与轻质混凝土凝在一起,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支架,即完成现浇轻质复合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