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阀.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44312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1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80034133.5

申请日:

2004.11.17

公开号:

CN1882797A

公开日:

2006.12.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16K 17/04申请日:20041117授权公告日:20080206终止日期:20101117|||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16K17/04(2006.01); E21D23/16(2006.01)

主分类号:

F16K17/04

申请人:

马可系统分析和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马丁·路透

地址:

德国达奇

优先权:

2003.11.19 DE 10353982.4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周艳玲;王琦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可液压调节的减压阀,包括阀体(10),阀体(10)内有可克服弹簧(16)的力而移动的活塞(14)。所述活塞(14)在其静止位置处封闭位于阀体内的排出口(20)。活塞的前侧可以经阀体内的第一入口通道(24)而被加载压力流体,并且可克服弹簧的力而移动,以开通排出口。阀体内具有第二入口通道(32),活塞的后侧可以经该通道而被加载压力流体。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液压调节的减压阀,包括阀体(10),阀体(10)内有可克服弹簧(16)的力而移动的活塞(14),活塞(14)在其静止位置封闭位于阀体(10)内的排出口(20),其中活塞(14)的前侧可以经阀体内的第一入口通道(24)被加载压力流体,并且可克服弹簧(16)的力而移动,以开通排出口(20),
其特征在于,阀体(10)内具有第二入口通道(32),活塞(14)的后侧可以经该第二入口通道被加载压力流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其特征在于,第一入口通道(24)与回流管线(R)相通,而第二入口通道(32)与液压系统的压力管线(P)相通。

3、
  如上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阀门,其特征在于,前侧活塞面(19)大于后侧活塞面(29),尤其为后侧活塞面的2~6倍。

4、
  一种用于地下采矿的电液支撑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框架,该支撑框架有多个液压缸,这些液压缸由电动阀控制,并且每个液压缸都被连接到压力管线(P)和回流管线(R)上,其中液压的减压阀被连接到所述回流管线上,该阀具有阀体(10),阀体内有可克服弹簧(16)的力而移动的活塞(14),活塞(14)在其静止位置封闭位于阀体(10)内的排出口(20),其中活塞(14)的前侧可以经位于阀体(10)内且与回流管线(R)相通的第一入口通道(24)被加载压力流体,并且活塞(14)可克服弹簧(16)的力而移动以开通排出口(20),并且阀体(10)中具有与压力管线(P)相通的第二入口通道(32),活塞(14)的后侧可以经该第二入口通道被加载压力流体。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液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前侧活塞面(19)大于后侧活塞面(29),尤其为后侧活塞面的2~6倍。

说明书

减压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地下采矿的电液支撑框架上使用的一种可液压调节的减压阀。
背景技术
目前,在地下采矿的液压系统中,沿回流管线安装有减压阀,由此,这些阀门的分布取决于采矿侧的装置。然而,如果回流的动压头升高到超过某一特定值,那么这会导致控制支撑框架液压缸的其他阀门被不需要地启动,这是由于这些阀门处于断开状态地被连接到回流上。因此会发生,当动压头不需要地上升时,支撑框架的阀门会被接通或开启,举例来说,以致使相应的支撑框架下降。因此,液压缸内的液压流体会被补充添加到回流内,这进一步增加了动压头,以致使相邻的防护装置不需要地下降。在多数不利的情况下,这会导致连锁反应,令整个矿层(bank)发生不希望有地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液支撑系统的液压卸载阀,以消除上述问题。该目的由各独立权利要求中的特征实现,尤其是由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可液压调节的减压阀实现。
根据本发明,减压阀具有阀体,阀体内有可克服弹簧力而移动的活塞,活塞在其静止位置封闭位于阀体内的排出口。该活塞可以经阀体内的第一入口通道而被加载压力流体,并且可克服弹簧的力而移动,以开通排出口。此外,阀体上有第二入口通道,活塞的后侧可以经该第二入口通道而被加载压力流体。如此,可以让使活塞离开其静止位置以开通排出口、从而将压力管线卸载至安全的力受到影响。
本发明的各有利实施方式在说明书、附图和各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
根据第一有利实施方式,第一入口通道可以与回流管线相通,而第二入口通道可以与液压系统的压力管线相通。在该实施方式中,主要的优点在于减压阀的开启压力是根据压力管线中的压力而变化的。当前,由于地下采矿的液压支撑系统内的回流压力可以达到约80巴(bar)的数量级,因此减压阀一般应该只在这一压力以上时才开启。然而,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存在这样的风险,即在如此高的回流压力下,当压力管线仅处于低压下甚至不受压时,支撑框架的阀门会被无意中切换。根据本发明,减压阀的开启压力根据压力管线内的压力变化。例如,如果压力管线在操作停止时无压力,那么减压阀的开启压力只取决于弹簧。然而,如果压力管线处于操作压力下,例如处于约0~320巴之间,那么减压阀的开启压力随压力管线内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活塞的移动不仅要克服弹簧力,还要克服施加到活塞后侧的压力管线的压力。
前侧活塞面优选大于后侧活塞面,尤其约为后侧活塞面的2~6倍,尤其是4倍。表面关系的选择根据支撑框架上所用的接通阀(unblocking valve)进行。当前侧活塞面与后侧活塞面之比为4∶1时,这意味着减压阀的开启压力是与弹簧力对应的开启压力和压力管线的压力的四分之一的和。这样,减压阀的特性曲线就受活塞两表面的表面比的影响。
这样,在上述例子中,当所用的弹簧可以在约10巴的压力下被压缩时,压力管线内的供应压力可以在0~320巴之间变化,而减压阀的开启压力则在约10~90巴之间变化。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有利的实施方式和附图通过例子来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是阀的剖视图,该阀的活塞位于静止位置;
图2是与图1对应的视图,其中活塞位于其工作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2展示了可液压调节的减压阀的纵截面,该阀具有阀体10,阀体10做成弹药筒(cartridge)的形式,并且可以借助螺纹12拧到具有相应钻孔的阀壳体(未示出)内,从而允许压力流体流入和流出阀门。
活塞14沿轴向可移动地布置在阀体10内,它可以克服弹簧16的力而移动。在图1所示的活塞14的静止位置处,活塞地活塞顶部18封闭位于阀体10内的排出口20,排出口20经阀壳体内的排出通道22与周围环境相连。
由于第一入口通道24与用于地下采矿的电液支撑系统的回流管线R相连,因此活塞14的前侧可以经阀体10内的第一入口通道24而被加载压力流体。当回流压力R增加到以致弹簧16被压缩时,活塞14从它的如图1所示的静止位置移动到如图2所示的工作位置,在工作位置,经活塞顶部18区域内的通流孔26与排出通道22建立连接,以致压力流体可以从回流管线R喷洒到自由空气中。在此过程中,排出口20可以由片簧(未示出)盖住,以防止污染物进入阀的内部。
如图1和2进一步所示,活塞14的后端,即与活塞顶部18相对的那一端,具有销形的延长部28,延长部28在阀体10内部的钻孔30内密封滑动,钻孔30与第二入口通道32相通,第二入口通道32与液压系统的压力管线P相连。这样,活塞的后侧活塞面29处加载有压力管线P的供应压力,而活塞14的前侧活塞面19处加载有回流压力R。前侧活塞面19与后侧活塞面29之比约为4∶1。
如图2所示,当回流压力达到与弹簧16的压缩相应的压力和与供应压力P的四分之一相应的压力之和时,活塞14移动到其工作位置。假定前侧活塞面19与后侧活塞面29之比被选为例如2∶1,那么该力将与对应于弹簧力的压力和供应压力P的一半之和对应。
上述减压阀的特征在于设计特别简单,这是由于它借助纯机械手段来确保所需的功能。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且不说密封部件,除了阀体10、活塞14和弹簧16之外,只呈现活塞套34和封闭塞36。活塞套34被插到阀体10的钻孔内,并用于引导活塞14。封闭塞36可以拧到阀体10内,以将活塞14固定到阀体10内,封闭塞36的下端同时还用作活塞14的轴环形突起38的支座。
已经渗透到弹簧16的区域内的泄漏液体可以经阀体10上的钻孔40排出。

减压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减压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减压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减压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减压阀.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可液压调节的减压阀,包括阀体(10),阀体(10)内有可克服弹簧(16)的力而移动的活塞(14)。所述活塞(14)在其静止位置处封闭位于阀体内的排出口(20)。活塞的前侧可以经阀体内的第一入口通道(24)而被加载压力流体,并且可克服弹簧的力而移动,以开通排出口。阀体内具有第二入口通道(32),活塞的后侧可以经该通道而被加载压力流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