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定速空调室内机.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23628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6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847685.3

申请日:

2014.12.29

公开号:

CN104848415A

公开日:

2015.08.19

当前法律状态:

公开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00(2011.01)I

主分类号:

F24F1/00

申请人:

哈尔滨东专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晓荣

地址:

1500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什河街44号20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23118

代理人:

陈晓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35定速空调室内机,现有的35机型进口和出口位置一般为进口高出口低,或出口高进口低,总之布管方式使各管路间重力势能差别很大。本发明组成包括:空调室内机外壳,空调室内机盘管,空调室内机风机,空调室内机风机控制器;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盘管为10-24根,管为直径7毫米的紫铜管,管与管之间头尾相连形成2进2出或3进3出的管路系统,每组管路4-12根,各组管路进口和出口垂直距离小于4厘米,各组由进口道出口带有至少1个U型高低路线系统,各组管路重力位置势能差异小于2厘米。本产品用于家用空调室内机。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35定速空调室内机,其组成包括:空调室内机外壳,空调室内机盘管,空调室内机风机,空调室内机风机控制器;其特征是: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盘管为10-24根,管为直径7毫米的紫铜管,管与管之间头尾相连形成2进2出或3进3出的管路系统,每组管路4-12根,各组管路进口和出口垂直距离小于4厘米,各组由进口道出口带有至少1个U型高低路线系统,各组管路重力位置势能差异小于2厘米。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盘管为10-12根U型盘管,每组管路4-6根,各组管路进口和出口垂直距离小于3厘米。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管路为2进2出部管,12条U型铜管每6根分1组,共分2组,2组管路进口都在空调室内机端部位置,出口也都在空调室内机中部位置,部管分为2层,第1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1组U型管交替连接,第2组管路同样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跟管交替连接,形成位置势能相差小于2厘米的2组管路。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管路为3进3出部管,12条U型铜管每4根分1组,共分3组,3组管路进口在空调室内机中部或端部位置,出口也都在空调室内机中部或端部位置,部管分为2层,第1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组U型管交替连接,第2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组U型管管交替连接,第3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组U型管管交替连接,形成位置势能相差小于2厘米的3组管路。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室内机机壳对应管路位置由内部带有加强筋的条形通风格栅和保护盖组成,所述的保护盖通过可拆卸方式安装在空调室内机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室内机部管方式使排管内层和外层,进口和出口悬挂后位置高度差小于2厘米,整个室内机程横扁型。

说明书

35定速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类的制冷空调,特别是3500W款室内机。
背景技术
已有35定速空调室内机为12根U型管,部管方式为2进3出或3进3出,每组4或6根U型管为1条通道,现有空调室内机各通道间行程U型回路,但进口和出口位置一般为进口高出口低,或出口高进口低,总之布管方式使各管路间重力势能差别很大,高位管4根或6跟U型管都在较高的位置,一般是在空调室内机进口位置。低位管都在低处,竖直排列形成竖墙一样的盘管组,且原有室内机低位管组外表面是室内机机壳,将延翅片方向吹出的风垂直阻断,影响低位管的风量,从而影响制冷量。在空调系统参照国标试验进行最大制冷过程中,由于各管间重力势能不均衡,大量的液体制冷剂都延低位管运行,导致低位管的进出口温度都比高位管高2-4度,根据既有试验低位管进口温度在11度,出口温度在10.5度左右。而高位管的进口温度在12.5,出口温度在13.5度。低位管的出口温度比进口温度还低,说明低位管中制冷剂蒸发不充分,影响制冷量。而高位管中制冷剂出口温度比空气出口温度仅低2度左右,说明高位管制冷剂流量偏低,该管路和空气已经进行充分换热,需要补充制冷剂流量。高位管和低位管的进出口温度差别说明了制冷剂在空调室内机中分布不合理,造成了高位管吃不饱,低位管吃不了的现象。而这种制冷剂都走低位管,却在低位管中由于低位管外侧有空调室内机机壳,将风的流动方向进行了垂直的阻止,而没有合理换热,高位管中制冷剂不够用的现象是由于高位管和低位管的位置势能决定的。由于进入到空调室内机中的制冷剂开始时是液相的,因此大多数制冷剂都流向了低位管,而原有机型型低位管出口有空调机壳阻挡,不能进行充分换热,又已液态的形式流回了空调系统,在出口位置和高位管中已经过热的制冷剂气体相遇,两者晗值均衡,全部变成气体,造成了换热系统和制冷剂冷量的双重浪费。
现有室内机空调系统部管方式是几十年前由国外引进的,在国内只根据冷量的多少进行增减管数的设计变更,很少涉及到改变其布管方式。最早一带空调室内机布管方式使直排式的,第二代改成了弯曲式的就是现有的空调系统部管方式,该布管方式只考虑了进口和出口以及不同组管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高低排布,而没有考虑各组管时间的高低势能差别以及制冷剂进入管路系统自动进行分流,这种分流存在不合理型的设计问题。       
第一代改进方式是将低部管的进口适当捏扁,但是由于制冷剂是液体,且质量流量并不大,该做法的收效十分有限。第二代改进方式是增加分流器,但这无疑要增加系统成本,而且系统原有空间全部都要发生变化,已容纳该分流器,实在不智慧之举。只要不同组管路之间向现有情况存在较大的重力势能差值,制冷剂进入系统后进行自动分流,分流不均衡的情况就难以解决。
另一方面,低位盘管由于外部是外壳风量较小,冷量过多会导致蒸发不良。这样国标空调工况室内湿球温度约为14.7度,蒸发不良使盘管温度降低,会导致低位盘管结霜凝露严重。结霜凝露又会影响低位盘管处的风量,使风量减小,风量减小又会导致蒸发不良,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使空调的潜热值明显增加,而显热值明显降低。恶性循环同时不利于空调制冷量传导到空气中,降低了制冷量和能效系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35定速空调室内机及其盘管结构,将空调室内机设计盘管布局考虑液体制冷剂进入空调室内机自动分流,调整制冷剂自动分流和换热器布局相适应的理念引入到空调室内机设计和盘管布局中,修缮了原有制冷分流不良的设计缺陷,完善了空调整体设计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35定速空调室内机,其组成包括:空调室内机外壳,空调室内机盘管,空调室内机风机,空调室内机风机控制器;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盘管为10-24根,管为直径7毫米的紫铜管,管与管之间头尾相连形成2进2出或3进3出的管路系统,每组管路4-12根,各组管路进口和出口垂直距离小于4厘米,各组由进口道出口带有至少1个U型高低路线系统,各组管路重力位置势能差异小于2厘米。
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盘管为10-12根U型盘管,每组管路4-6根,各组管路进口和出口垂直距离小于3厘米。
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管路为2进2出部管,12条U型铜管每6根分1组,共分2组,2组管路进口都在空调室内机端部位置,出口也都在空调室内机中部位置,部管分为2层,第1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1组U型管交替连接,第2组管路同样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跟管交替连接,形成位置势能相差小于2厘米的2组管路。
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管路为3进3出部管,12条U型铜管每4根分1组,共分3组,3组管路进口在空调室内机中部或端部位置,出口也都在空调室内机中部或端部位置,部管分为2层,第1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组U型管交替连接,第2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组U型管管交替连接,第3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组U型管管交替连接,形成位置势能相差小于2厘米的3组管路。
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室内机机壳对应管路位置由内部带有加强筋的条形通风格栅和保护盖组成,所述的保护盖通过可拆卸方式安装在空调室内机上。
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室内机部管方式使排管内层和外层,进口和出口悬挂后位置高度差小于2厘米,整个室内机程横扁型。
有益效果:
1.     本方法和产品改变了原有空调室内机的形状和结构,原有空调室内机程竖扁型,上侧为进风口,斜下侧为出风口,背后挂式安装。由于此种结构,盘管难以实现各组进出口和管路重力势能均衡,无论怎样排列都会产生各组管路之间具有较大的位置势能差异。这是原有设计机型难以避免的设计弊端。但是由于设备的延续型和继承性,一直没有变更。而本空调室内机部管方法改变了这一点,将空调室内机机型变为横扁型,增大了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面积,减小了风的流动阻力。从而使制冷剂的冷量更多的传递到空气中。阻碍了原有低位管凝水影响风量的恶性循环,无形中通过设计变更提高了制冷量和性能系数。
本产品和方法设计分组管路之间存在较大位置势能差异,导致空调运行过程中液体制冷剂进入到空调室内机中,自动分流不好,较多制冷剂都流向低位置势能的运行方式,将各组管路之间有的高位的吃不饱,低位的吃不了。而本产品通过重新排布盘管,将各组盘管之间的重力势能既管路的高低位置调节均衡,从而使制冷剂进入空调室内机后能够均匀排布,充分利用换热器和系统产冷量,提高了制冷量和性能系数。
本产品改变了空调室内机布管方式,将原有的竖扁式布管方式改变为横扁式布管方式,均衡了各组管路之间的制冷剂流量的同时还还改变了空调室内机的形状,由于空调室内机是在较高处安装的,本产品和方法改变了增大了机壳进风口和出风口面积,更加有利于换热,充分利用系统产生的冷量,提高系统效率。
本产品改变了空调室内机形状,由于室内机是安装在较高处的,出风口使出风量也增大,增加了空气循环量,增加了空气流动面积,减少了出风口和室内温差,增加了空调舒适性。在空调学科中近几年引入了舒适性标准,空调出风和室内温差过大,冷空气和室内空气混合过程中会导致人体产生不适。但是空调出风和室内温差过小又会导致制冷速度慢,也会影响用户满意度。传统的增加风量方式是换用大功率的风机,但是这种方法无疑会增加空调室内机的功率。本产品采用增大出风口和进气口面积的方式减小了送风风阻,如果和原有设计需求相同风量,可以换用功率较小的风机。增大风量不仅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也会增大制冷量,因为换热系数是和空气流速正相关的,增大风量也升高了换热空气的温度,这样也会促进换热,充分将系统产生的冷量提取出来。
本产品和方法将空调室内机设计盘管布局考虑液体制冷剂进入空调室内机自动分流,调整制冷剂自动分流和换热器布局相适应的理念引入到空调室内机设计和盘管布局中,修缮了原有制冷分流不良的设计缺陷,完善了空调整体设计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2进2出空调室内机盘管示意图。
图2是原有(现在)空调室内机盘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35定速空调室内机,其组成包括:空调室内机外壳,空调室内机盘管,空调室内机风机,空调室内机风机控制器;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盘管为10-24根,管为直径7毫米的紫铜管,管与管之间头尾相连形成2进2出或3进3出的管路系统,每组管路4-12根,各组管路进口和出口垂直距离小于4厘米,各组由进口道出口带有至少1个U型高低路线系统,各组管路重力位置势能差异小于2厘米。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盘管为10-12根U型盘管,每组管路4-6根,各组管路进口和出口垂直距离小于3厘米。
实施例2
实施例1或2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管路为2进2出部管,12条U型铜管每6根分1组,共分2组,2组管路进口都在空调室内机端部位置,出口也都在空调室内机中部位置,部管分为2层,第1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1组U型管交替连接,第2组管路同样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跟管交替连接,形成位置势能相差小于2厘米的2组管路。
实施例3:
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管路为3进3出部管,12条U型铜管每4根分1组,共分3组,3组管路进口在空调室内机中部或端部位置,出口也都在空调室内机中部或端部位置,部管分为2层,第1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组U型管交替连接,第2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组U型管管交替连接,第3组管路在内层和外层中间每隔2组U型管管交替连接,形成位置势能相差小于2厘米的3组管路。
实施例4:
实施例1或2或3或4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室内机机壳对应管路位置由内部带有加强筋的条形通风格栅和保护盖组成,所述的保护盖通过可拆卸方式安装在空调室内机上。
实施例5:
实施例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室内机部管方式使排管内层和外层,进口和出口悬挂后位置高度差小于2厘米,整个室内机程横扁型。
实施例6:
35定速空调室内机,所述的室内机部管方式使排管内层和外层,进口和出口悬挂后位置高度差小于2厘米,整个室内机程横扁型。参照实施例5,新室内机上侧为进风口,下侧为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面积都较原有室内机增大,减小了风阻,增大了风量从而增加了制冷量,提高了制冷系数。

35定速空调室内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5定速空调室内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5定速空调室内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5定速空调室内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定速空调室内机.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35定速空调室内机,现有的35机型进口和出口位置一般为进口高出口低,或出口高进口低,总之布管方式使各管路间重力势能差别很大。本发明组成包括:空调室内机外壳,空调室内机盘管,空调室内机风机,空调室内机风机控制器;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盘管为10-24根,管为直径7毫米的紫铜管,管与管之间头尾相连形成2进2出或3进3出的管路系统,每组管路4-12根,各组管路进口和出口垂直距离小于4厘米,各组由进口道出口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