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儿童座椅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遮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儿童座椅上的遮篷。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用于婴儿或儿童座椅的遮篷和遮篷框架。技术背景
遮篷用于婴儿或儿童座椅上,以保护孩子免于遭受类似于灼热的太阳、风、雨、雪等恶劣气候的影响。为了在这种气候下保护孩子,遮篷通常置于儿童座椅的上方,至少遮住孩子的头部和躯干上部。由于天气变化频繁且不可预料,理想情况是遮篷装置的一些部件已连接在儿童座椅上,其他部件可以快速安装上来,为孩子提供一个保护罩。
根据现已公开的资料,一个儿童座椅包括一个底座和一个可移动的遮篷支架,该支架与底座相连,用来相对底座抬高和降低遮篷。遮蓬支架包括一个与底座每边相连的毂和一个固定在毂上、可绕与其相连的毂轴旋转的毂支撑环。
一个弧形遮蓬框架包含在儿童座椅中,且该框架与毂支撑环相连,随其一起转动。位于至少一个毂和与其相应的毂支撑环间的接触面提供了一种结构以可释放的保持弧形遮蓬框架在一与用户选择的底座相对的固定位置上,所以支撑在遮蓬支架上的遮蓬可以固定在与底座相对的选定位置处。
每个毂支撑环有内边缘,界定了一个圆孔以容纳在那里的毂。当弧形遮蓬被用户移至一选定位置时,每个毂支撑环可以绕其相伴地毂旋转。
在最佳实施例中,毂和毂支撑环之间的接触面由毂外围上空间相隔的放射状外凸齿和毂支撑环上的放射状内凹齿形成。毂支撑环齿与毂齿配合,保持遮蓬框架在一固定位置。
每个毂支撑环包含第一和第二C形区,绕着底座边的毂延伸排列。第一C形区与弧形遮蓬框架相连。每个毂支撑环内有两个可伸展、可折叠的连结物,排列成使第一和第二C形区互相连接,所以那些部件可以相对移动。
遮蓬支撑包含两个弧形遮蓬框架,它们互相作用,当遮蓬升起时,支撑遮蓬遮住底座,当遮蓬降低时,支撑遮蓬靠在底座旁边。因此,两个毂支撑环与每一个毂固定。第一个弧形遮蓬框架与第一对毂支撑环连接,第二个弧形遮蓬框架与第二对毂支撑环连接,每个弧形遮蓬框架可以绕着延伸通过毂的轴(与底座和其他弧形遮蓬框架有关)旋转,升起和降低遮蓬。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在下述目前能实现的最佳实施例中予以具体描述。附图说明
以下描述是特别针对附图的说明:
图1是用于儿童座椅的装置的立体图,该儿童座椅包括一个底座、一个由织物制成的遮蓬(以虚线表示)和一个遮蓬支架。该遮蓬支架包括两个与毂支撑环相连的弧形遮蓬框架(以虚线表示),底座每边有毂,毂支撑环固定绕毂旋转。图中也展示了一个可以固定在毂上的可提把手,以使毂支撑环保持在毂之上。
图2是图1中的用于儿童座椅的装置的立体图(从另一角度看),展示了位于底座后背旁,处于放低位置的把手。
图3是图1和图2中遮蓬支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展示了一个弧形遮蓬框架和与其两端相连的毂支撑环,每个毂支撑环包括一个与弧形遮蓬框架一端相连的带有框架支撑(或称为颈)的第一C形区,一个第二C形区和一对可伸展、可折叠的连结物,它们排列成使两个C形区得以互相连接,形成大小可以容纳在底座边的毂的圆孔。
图4是与图3类似的立体图,展示了一个底座边上的毂,四个毂支撑环,两个支撑底座上织物遮蓬的弧形遮蓬框架和空间上分离的把手末端,并显示了毂上的八个放射状外凸齿和一个包括四个例示毂支撑环上第一C形区内边缘上的多个放射状内凹齿的齿形部件。
图5是图4中毂和其中两个毂支撑环的侧面放大正视图,显示了每个毂支撑环包括一个大小能确定一个毂容纳孔的内边缘,并显示第二C形区上的内边缘由在毂齿上移动的光滑表面的光滑外围段提供(在毂支撑环绕毂轴旋转过程中),第一C形区上的内边缘由包括放射状内凹齿的齿形外围段提供。
图6是与图5相似的正视图,显示毂支撑环上的放射状内凹齿与毂上的放射状外凸齿配合,以保持每个毂支撑环可弧形遮蓬框架在一固定位置,因而置于遮蓬支撑之上的遮蓬可被保持在与底座相对的一选定位置上。
图7是图1和图2中用于儿童座椅的装置的侧面正视图,显示遮蓬处于部分升起位置,并显示毂支撑环的一部分陷于底座的第一边和与底座第一边上的毂相连的把手的末端之间。
图8是沿图7中直线8-8的剖视图。
图9和图10是图3中弧形遮蓬框架一末端的放大立体图。
图11和图12是图3中的框架支撑包含在毂支撑环之内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遮蓬支撑框架的一末端与包含在毂支撑环之内的框架支撑相连的立体图。
图14是与图13相似的视图,显示相连末端的背面。
图15是沿图13中直线15-15的剖视图。
图16是与图15相似的视图,显示释放遮蓬支撑中的弧形遮蓬框架末端和毂支撑环中的支撑框架末端之间的锁连接时的锁紧片的运动。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儿童座椅10包括一个带座背11和座底13的底座12,一个遮蓬14,一个遮蓬支架16和一个的把手18。遮蓬支架16与底座12相连,它用来调整支撑遮蓬14相对于底座12升起和降低。遮蓬14沿方向15从座背移开时被抬高,沿方向17移至座背时被降低。
如图2所示,遮蓬支架16包括一个图1所示的与底座12的左边22相连的左毂20和一个的与底座12的右边26相连的右毂24。遮蓬支架16还包括两个固定在左毂20以绕毂轴25旋转的毂支撑环28、30,和两个固定在右毂24以绕毂轴25旋转的毂支撑环32、34。遮蓬支架16也包括一个与毂支撑环28、32相连以随其旋转的第一弧形遮蓬框架36和一个与毂支撑环30、34相连以随其绕毂轴25一起旋转的第二弧形遮蓬框架38。
如图1、2、4和8所示,把手18包括一个左臂40,一个右臂42,和一个与左右臂40、42互相连接的抓柄44。第一把手支撑46位于左臂40的末端,并与左毂20相连接并绕其旋转。同样的,第二把手支撑48位于右臂42的末端,并与右毂24相连接绕其并旋转。把手支撑46、48的作用是支撑把手18,使其绕着毂轴25从图2所示的座背11旁边的储藏位置旋转至图7所示的底座之上的使用位置。如图7和图8所示,把手支撑46、48同时还形成了一个阻挡块,以防止毂支撑环28、30、32、34从毂20、24中滑出。
如图3所示,每个毂支撑环28、32包括第一和第二C形区50、52和可伸展、可折叠的第一、第二连结物54、56。一个包含在弧形遮蓬框架36之内的框架支撑或者颈57有一个与第一C形区50相连的内终端58,和一个外终端59,它与同样包含在弧形遮蓬框架36之内的中心框架部分相适应并与其连接。(颈57和中心框架部分110的更详细的描述如下。)在本实施例中,颈57和第一C形区50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倒置”的Y形部分51。C形区50、52,可伸展、可折叠连结物54、56和颈57也包含在毂支撑环30、34之内,如图4所示。
可伸展、可折叠的连结物54、56协同作用,允许第一C形区50相对于与其相伴的第二C形区52运动。如图3和4所示,每个第一C形区50的一端通过第一连结物54和与其相伴的第二C形区52的一端相连,每个第一C形区5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结物56和与其相伴的第二C形区52的另一端相连。每个连结物54、56由弹性材料制成,因而在其长度方向可以伸缩,所以包含在每个毂支撑环28、30、32、34之内的C形区50、52可以相向和相离运动。
如图4、1和2中所示,每个毂支撑环28、30、32、34包括一个内边缘,该边缘确定了一个大小可以容纳遮蓬支撑20、24中的一个的圆孔60。每个毂支撑环28、30、32、34的内边缘包括位于第一C形区50的边缘62和位于第二C形区52的边缘66。
如图3和4所示,一个包括多个放射状内凹齿65的齿形外围段64位于第一C形区50的内边缘62上。如图5所示,齿形外围段64成弓形,对向延伸形成一个约为115度的角63。
如图5所示,一个包括光滑表面69的光滑外围段68位于第二C形区52的内边缘66上。光滑外围段68成弓形,对向延伸形成一个约为180度的角67。
如图4-6所示,每个遮蓬支撑毂20、24包括一个直径大小可以插入孔60的圆柱面70,孔60形成于毂支撑环28、30、32、34,因此每个毂支撑环28、30、32、34可以固定于遮蓬支撑毂20、24之上以绕毂轴25旋转。每个毂20、24还包括位于圆柱面70上的多个外围上空间相隔的放射状外凸毂齿72。
如图6所示,每个毂支撑环28、30、32、34的齿形外围段64上的放射状内凹齿65与位于毂20、24中的一个之上的毂齿72啮合,以保持毂支撑环28、30、32、34在一相对于毂20、24的选定的固定位置上。这使得与毂支撑环28、30、32、34相连的弧形遮蓬框架36、38也保持在一相对于底座12的选定的固定位置上,因而置于弧形遮蓬框架36、38之上的遮蓬14相对于底座形成一固定位置。
当使毂支撑环28、30、32、34绕毂轴25相对于毂20、24旋转时,每个毂支撑环28、30、32、34的齿形外围段64上的放射状内凹齿65相对于毂20、24上的毂齿72转过一个齿或移动,使用户能绕毂轴25移动弧形遮蓬框架36、38,因而相对于底座12抬高和降低遮蓬14。这种棘轮运动得利于可伸展、可折叠连结物54、56的伸展和收缩运动,连结物54、56用来连接C形区50、52,使它们能在毂支撑环28、30、32、34内相对运动。
如图3-5所示,第一可伸展连结物54由一个第一V形槽80和一个第一W形槽82确定,V形槽80位于中断C形区50、52的边缘62、66上光滑表面的地方,W形槽82位于中断C形区50、52的外边缘84的地方。第二可伸展连结物56由一个第二V形槽81和一个第二W形槽83确定,V形槽81位于中断C形区的边缘62、66上光滑表面的地方,W形槽82位于中断外边缘84的地方。每个毂支撑环28、30、32、34上的这对可伸展、可折叠连结物54、56被放置在空间上互相分离的地方,以中断内边缘,使其位于与可伸展、可折叠连结物54、56连接的两个空间上分离的地方。
如图7和8清晰所示,把手18上的第二把手支撑48与毂24相连,其放置方式提供了将毂支撑环28、30从毂24中整块取出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把手支撑48包括一个延伸到被圆柱面70限制的孔中的套管90和一个环形凸缘92,环形凸缘92从套管90中呈放射状向外延伸,与位于毂支撑环28上的轮缘93接合,因而毂支撑环28、30陷于(仍然可绕毂轴25旋转)底座12的左边22和环形凸缘92之间。一个类似的结构同样位于把手支撑46以保持毂支撑环32、34在毂20之上。
如图3和4所示,每个弧形遮蓬框架36、38包括一个带相对末端112、114的中心框架部分110和与毂支撑环28、30、32或34相连以随其绕毂轴25一起旋转的颈57。如图3所示,一个连接器116用来将中心框架部分110的末端112连接至与毂支撑环28相连的颈57,另一个连接器116用来将中心框架部分110的末端114连接至与毂支撑环30相连的颈57。
如图9-16所示,连接器116包括一个位于颈57上的锁紧片120和一个片容纳缝122,片容纳缝122位于末端112、114中的一端,其大小可以容纳在那里的锁紧片120。如图15和16所示,颈57的外终端59的形成包括一个孔腔124;锁紧片120悬臂伸出至外终端59,置于孔腔124中,相对于外终端59移动,以与片容纳缝122接合或脱离。锁紧片120包括一个与外终端59相连的悬臂体126和一个附加于悬臂体126且大小可以插入片容纳缝122的头部128。
如图9-16所示,中心框架部分110的末端112、114还包括一个设有孔132的室130,其大小可以容纳在那里的颈57之上的外终端59。一旦插入室130,锁紧片120将自己移动,使得片120的头部128与片容纳缝122适合。头部128上的斜面134将使边136沿着末端114移动,使头部128偏移直到它啪的一声进入片容纳缝122,一个相对于末端114的位置,这样在外终端59移入室130的过程中,在颈57和末端114之间形成一个可释放的连接。为了“打破”这个在颈57和中心框架部分110的末端114之间的可释放的连接,对头部128的人工操作如图16所示。
虽然引用了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变化和修改都包括在下述权项所描述和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和构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