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使金属熔体从一个冶金容器中排出的关闭/控制器,它有一个其上至少设置了一个侧面孔口的陶瓷制的垂直内管和一个其上至少设置了一个侧面孔口的陶瓷制的外管,其中的一个管件是固定的,而另一个管件可相对于固定的管件转动,这些管件除了孔口外构成圆柱形主密封面,并且具有绕管件公共纵轴线径向延伸的端面。 这种类型的关闭/控制器在西德专利DE3540202C1中曾有过描述。为了关闭该关闭/控制器使外管相对于内管转动,从而使孔口不再相互对齐,主密封面则防止熔体的继续流出。为此主密封面之间的间隙应设计得很窄,使得熔体不会通过。
试验表明,当浇铸时间长时,主密封面之间的间隙会扩张。其结果是,管件处于关闭位置时也会有熔体流出。这是所不希望的。西德专利DE3731600A1中还描述了一些类似的关闭/控制器,它们也有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关闭/控制器,它能够在主密封面受到磨损后或者在这些主密面之间的间隙被扩张后仍然能完全关闭。
本发明上述任务的解决方案是,一个管件地至少一个端面对着另一个管件的一个端面,可转动的管件的端面至少在主密封面不紧密时(或泄漏时)能够压到固定的管件的端面上,两个端面之间是相互熔体密封的,由此构成辅助密封面。
由此实现了在长期使用后主密封面之间的密封间隙扩张得太大以至于仅由主密封面已不再能阻止熔体流出的情况下,还能够继续使用该关闭/控制器。
本发明在结构上的优点可由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得出。附图中,
图1为装在冶金容器上的关闭/控制器的截面图;
图2为相应于图1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陶瓷管件(3)固定在冶金容器(2)的底部(1)上,该管件(3)在底部(1)的上方有一个侧面的横向孔口(4)。在图1中的管件(3)的内侧设有一个具有不同高度的部分(5),由此在管件(3)上形成一个位于孔口(4)上方的端面(6)和一个位于孔口(4)下方的端面(7)。在端面(6、7)之间是圆柱形主密封面(8)。
在构成外管的管件(3)中装入一个构成内管的陶瓷制的管件(9)。管件(9)可绕两个管件的公共纵轴线(L)转动,它在孔口(4)的高度上有一个孔口(10)。管件(9)的外侧设置了一个不同高度的台阶部分(11),由此形成一个位于孔口(10)上方的端面(12)和一个位于孔口(10)下方的端面(13)。在两个端面(12、13)之间是主密封面(14)。端面(6、7、12、13)绕纵轴线(L)沿径向延伸,并环绕该纵轴线(L)。上端面(12)对着上端面(6),下端面(13)轴向地对着下端面(7)。
图2所示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固定的管件(3)用作内管而可转动的管件(9)用作外管。对应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当管件(9)处于图1和图2所示的转动位置时,孔口(4、10)是对齐的,因此容器(2)中的熔体可以通过孔口(4、10)向下流出容器(2)。
如果要使熔体的流出中断,那么可以绕纵轴线(L)转动管件(9),使得孔口(4、10)不再处于对准的位置。在这两个管件之间的间隙设计得如此之小,以至于熔体不能从主密封面(8、14)之间通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密封面(8、14)之间的间隙会被扩张,从而熔体可以通过该间隙。
为了在这种情况下也能防止熔体流出,使管件(9)沿箭头(P)的方向受到压力的作用,由此使管件(9)的上端面(12)压紧在管件(3)的上端面(6)上,管件(9)的下端面(13)压紧在管件(3)的下端面(7)上。这样,这些端面就构成了防止熔体流出的辅助密封面。通过压力仅仅使上端面(12、6)压在一起或者仅仅使下端面(13、7)相互压在一起可能也就足够了。
压力的大小为0.1巴至10巴。但所需要的压力总是大于熔体中的压力(Ds)。该压力取决于熔体的液面高度(h),即
Ds=h×Rs×g,
其中,Rs是熔体的比重,g是重力加速度。
端面(6、7、12、13)可以用和管件(3、9)相同的材料构成,但也可以在端面(6、7、12、13)上设置由氧化陶瓷如三氧化铝(Al2O3)或氧化锆(ZrO2)制成的接头或嵌件或者经表面热处理的表面层。这种接头或嵌件也可以由氮化硼和/或石墨组成。
辅助密封面的表面可以是平的,也可以型压成形,使其具有凹槽形状,例如辅助密封面上形成一种迷宫式的形状。
辅助密封面(6、12)和/或(7、13)不必借助于密封所需要的压力持续地相互压在一起,而只是当主密封面(8、14)不再能足够地密封时才使辅助密封面压在一起,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确定主密封面(8、14)的不密封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管件(9)处于其关闭位置时,管件(9)上可以一直加上压力。而当管件(9)转动时也在其上加上压力看来是不利的,因为这会使管件的转动困难,而且辅助密封面由于转动也要承受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