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配件.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21458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64343.8

申请日:

2013.10.16

公开号:

CN104838541A

公开日:

2015.08.1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4/18申请日:20131016|||公开

IPC分类号:

H01R4/18; H01R13/11

主分类号:

H01R4/18

申请人: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三井翔平; 松浦将仁

地址:

日本三重县

优先权:

2012-269538 2012.12.10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代理人:

高培培; 车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端子配件(F),利用从底板(11)的两侧缘使侧板(31)立起的呈大致U字形的颈部(30)将方筒形的主体部(10)和压接于电线(Wa)的末端的压接部(21)连结,且压接部(21)在前端设置喇叭口(25)而压扁形成,其中,颈部(30)以侧板(31)的上缘(32)从喇叭口(25)的顶点(25A)连续地位于该顶点(25A)以上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形成。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形成为随着从后端朝向前端而高度逐渐变大的锥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端子配件,利用从底板的两侧缘使侧板立起的呈大致U字形的颈部将方筒形的主体部和压接于电线的末端的压接部连结,且所述压接部在前端设置喇叭口而压扁形成,所述端子配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颈部以所述侧板的上缘从所述喇叭口的顶点连续地位于该顶点以上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形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部的所述侧板的上缘形成为从后端朝向前端而高度逐渐变大的锥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部是使桶片从底板的两侧缘立起的打开桶,在所述底板上载置电线之后,被夹压在砧座与夹紧器之间,由此所述两桶片的突出缘以对接的形态啮入所述电线而呈大致心形地紧固压接,并且至少在前端形成有喇叭口。

说明书

端子配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电线的末端连接的端子配件。
背景技术
端子配件成为如下结构:通过对导电性优异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例如当参照表示比较例的图7来说明阴端子的一般性的结构时,与对方的阳端子连接的方筒形的主体部1设置在前端侧,紧固压接于包覆电线W的末端的打开桶式的导线桶2和绝缘桶3设置在后端侧,并且主体部1的后端与导线桶2的前端之间由从底板5的两侧缘使侧板6立起的呈大致U字形的颈部4连结。并且,在与包覆电线W的末端连接时,在芯线Wa的末端紧固压接导线桶2,在绝缘包覆Wb的末端紧固压接绝缘桶3。
在此,尤其是在导线桶2的前后两端,在外侧一并形成呈喇叭状敞开的喇叭口2A,防止桶片的棱边产生的芯线Wa的切断。而且,作为连结部的颈部4形成为上述的大致U字形,以避免使导线桶2破坏等而在担保紧固压接成正确形状的基础上能够与主体部1连结。这样的阴端子记载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25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近年来,处于端子配件的小型化不断发展的倾向,作为应 对的一手段,采用的是作为母材的金属板的薄板化。然而,当薄板化时,在上述的阴端子中,尤其是颈部4为大致U字形的一面开口的形状,因此在施加外力时,容易导致弯折等变形,即担心强度不足,迫切希望其对策。
本发明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仅伴随微小的设计变更而实现颈部的强度提升的端子配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配件,利用从底板的两侧缘使侧板立起的呈大致U字形的颈部将方筒形的主体部和压接于电线的末端的压接部连结,且所述压接部在前端设置喇叭口而压扁形成,所述端子配件的特征在于,所述颈部以所述侧板的上缘从所述喇叭口的顶点连续地位于该顶点以上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提高颈部的侧板的上缘的起点来提升上缘整体的高度位置,从而增加侧板的高度方向的面积,相应地弯曲刚性优异。而且,侧板的上缘从喇叭口的顶点起没有台阶等而连续形成,因此没有应力集中的部位。结果是,能实现对抗颈部的弯折等变形的强度提升。
而且,在得到提高了颈部的侧板的上缘的形状时,在从作为母材的金属板将该端子配件的展开形状切断的冲压机的模具中,仅通过以将构成颈部的展开部的宽度扩宽规定量的方式进行设计变更就能够应对。进而,颈部的侧板的面积增加的部分由在母材的金属板中原本展开形状的切断后被废弃的部分来提供,因此不用担心导致材料费的增加。结果是,能够廉价地应对。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颈部的所述侧板的上缘形成为从后端朝向前端而高度逐渐变大的锥状。
根据该结构,避免在侧板的上缘的中途形成应力集中的部位的情况,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颈部的弯折等。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压接部是使桶片从底板的两侧缘立起的打开桶,在所述底板上载置电线之后,被夹压在砧座与夹紧器之间,由此所述两桶片的突出缘以对接的形态啮入所述电线而呈大致心形地紧固压接,并且至少在前端形成有喇叭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端子配件,仅通过伴随着微小的设计变更就能够实现颈部的强度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阴端子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II部的放大图。
图3是阴端子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包覆电线的连接动作的侧视图。
图5是与包覆电线的末端连接的状态的阴端子的俯视图。
图6是与包覆电线的末端连接的状态的阴端子的侧视图。
图7是比较例的阴端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阴端子F通过对导电性优异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在切断成图1所示那样的展开形状之后,经由载体C间歇地被搬运期间,进行多次的打压工序或弯曲工序,由此形成为图3及图4所示那样的形状。
阴端子F如后所述在与和包覆电线W的压接工序同时从载体C被切断,成为图5及图6所示的最终形状,被防脱地收容在未图示的壳体的腔体内。
重新说明阴端子F的结构。阴端子F如图3及图4所示,整体沿前后方向呈细长的形状,在前端侧形成供未图示的对方的阳端子的薄片插入连接的主体部10,另一方面,在后端侧形成压接于包覆电线W的末端的压接部20,主体部10的后端与压接部20的前端之间成为由颈部30连接的形状。
主体部10形成为在前后表面开口的方筒形,在该主体部10的内部收容有弹性接触片12,该弹性接触片12通过从底板11的前缘延伸形成的舌片的折回而与对方的阳端子的薄片进行弹性接触。在主体部10的顶板13上形成有设于壳体的腔体内的凸部卡定的凸部卡定部14,并且在主体部10的顶侧的后缘,双重卡定用的保持器能够卡定。
压接部20将紧固压接在包覆电线W中的露出的芯线Wa的末端的导线桶21和紧固压接在绝缘包覆Wb的末端的绝缘桶22前后隔开间隔地配置。导线桶21与绝缘桶22相比,前后方向的长度取得的较大。
导线桶21通过从与主体部10共通的底板11的左右的侧缘将一对高度低的桶片21A以稍向上打开的形态而立起形成。在导线桶21的内表面的整面上形成锯齿24。
绝缘桶22同样通过从底板11的左右的侧缘将一对高度高的桶片22A同样以稍向上打开的形态而立起形成。
在包覆电线W的末端连接阴端子F时,如图4所示,芯线Wa的 末端以载放于导线桶21的底板11的方式安设于压接机,绝缘包覆Wb的末端以载放于绝缘桶22的底板11的方式安设于压接机,两桶21、22在砧座与夹紧器之间被夹压,由此进行所谓紧固压接。
绝缘桶22利用两桶片22A而紧固压接于绝缘包覆Wb的末端。
一方的导线桶21以两桶片21A的突出缘对接的形态啮入芯线Wa的外周而呈大致心形,紧固压接在芯线Wa的末端。在此,为了防止因桶片21A的侧缘的棱边产生芯线Wa的切断,而在导线桶21的前后两端形成朝向外侧呈喇叭状扩开的喇叭口25。
该导线桶21的前端与上述的主体部10的后端由颈部30连结。该颈部30同样从与主体部10共通的底板11的左右的侧缘将一对侧板31呈立起的大致U字形地形成,在桶21、22的紧固压接后的最终形状中,左右的侧板31以与主体部10和导线桶21相同的宽度成为相互平行地立起的形状。导线桶21这样成为呈大致U字形的形状是为了,确保不使导线桶21破坏等而紧固压接成正确形状,而且能够与主体部10连结。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对于颈部30的左右的侧板31的上缘32的高度位置施加了改良。
以往,通常如图7的比较例所示,颈部4的侧板6的上缘7以比压接之后的导线桶2的上表面稍高的位置,换言之,以比前侧的喇叭口2A的顶点稍低的位置为起点(后端),朝向前方以上升斜度延伸,前端到达比主体部1的左右的侧板1A的后缘的中央高度位置稍靠上的规定的连结位置。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如图6所示,以喇叭口25的顶点25A为起点(后端),前端朝向前方以比上 述比较例稍平缓的上升斜度延伸,到达比主体部10的左右的侧板15的后缘的中央高度位置稍靠上的规定的连结位置16(与上述比较例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侧板31的上缘32的前端部成为曲线状而与主体部10的侧板15的后缘连结。
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的后端的高度尺寸H比比较例的侧板6的上缘7的后端的高度尺寸Ho(参照图7)大Δh,在从此到达前端期间也是,差逐渐减小,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侧板31的上缘32处于始终高于比较例的侧板6的上缘7的位置。
当观察展开形状时,如图2所示,构成颈部30的展开部从主体部10的展开部的后缘朝向导线桶21的展开部的前缘,形成为朝向后方而宽度逐渐变窄的短尺寸的带状。在此,在比较例的结构中,如该图的点划线所示,颈部4的展开部的左右的侧缘(相当于侧板6的上缘7)的后部侧的宽度比较急剧地变窄,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颈部30的展开部中,如该图的实线所示,左右的侧缘(相当于侧板31的上缘32)的后部侧的宽度比较平缓地变窄,其结果是,展开部的左右的侧缘部(侧板31的上缘部)与比较例相比面积S增加。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阴端子F中,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形成为以形成于导线桶21的前端的喇叭口25的顶点25A为起点,以上升斜度延伸而到达主体部10。即,提高侧板31的上缘32的起点而提升上缘32整体的高度位置,由此侧板31的高度方向的面积增加,相应地弯曲刚性优异。而且,侧板31的上缘从喇叭口25的顶点25A没有台阶等而连续地形成,因此没有应力集中的部位。结果是,能实现对抗颈部30的弯折等的强度提升。
在得到提高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的形状时,在从作为母材的金属板将图1及图2所示的该阴端子F的展开形状切断的冲压机的模具中,仅通过将构成颈部30的展开部的宽度扩开规定量地进行设计 变更就能够应对。
此外,侧板31的面积增加的部分在母材的金属板中由原本展开形状的切断后被废弃的部分来提供,因此也不用担心导致材料费的增加。
在颈部30中,可以说将侧板31的上缘32设定得越高而弯曲刚性越高。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阴端子F中,在主体部10的顶侧的后缘卡定保持器而进行双重卡定,因此为了避开该保持器而特别在前端侧的上缘32的高度位置从自身存在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的前端设定在与保持器不干涉的最大的高度位置,在此基础上将侧板31的上缘32从起点(后端)朝向前端形成为上升斜度的锥状。通过将上缘32形成为锥状,在上缘32的中途位置能避免应力集中。即,在确保保持器的卡定功能的基础上,能够极力提高对抗颈部30的弯折等的强度。
而且,在将该阴端子F收容于壳体的腔体的状态下拉拽包覆电线W,保持器卡定于主体部10而被防脱的情况下,拉伸应力作用于阴端子F的颈部30。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与比较例相比形成为平缓的斜度的锥状,因此颈部30的沿前后方向的应力变化小于比较例。结果是,也能够一并提高对于颈部30的拉伸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适用了这种阴端子的防水连接器的一例,已知有一并防水形式的防水连接器。该防水连接器构造为,对应于各腔体而形成有能够紧密地插通电线的插通孔的总橡胶塞抵碰于供阴端子插入的多个腔体整齐排列而形成的壳体的后表面,而由后支架按压。并且,与电线的末端连接的各阴端子将总橡胶塞的对应的插通孔弹性地扩宽并压入而插入到腔体内,阴端子从插通孔脱出而向腔体内正确插入期间,通过复原弹力而使插通孔缩径并紧贴于电线的外周,由此 将各腔体的后表面侧一齐密封。
在此,在作为比较例而图7所示的阴端子1中,喇叭口2A尤其是形成前侧的喇叭口2A并将导线桶2紧固的情况下,芯线Wa的前端弹起,弹起量大时,芯线Wa的前端可能以朝向斜上方的姿势越过颈部4的侧板6的上缘而突出。
另一方面,更详细观察阴端子1被压入总橡胶塞的插通孔时的情况时,首先,阴端子1的呈方筒形的主体部(无标号)从其前端侧将插通孔扩开并压入,随着该主体部的后缘比插通孔的后缘更向前侧进入,插通孔因复原弹力而从后缘侧逐渐缩径,接着从颈部4插通导线桶2。
在此,如上所述,芯线Wa的前端越过颈部4的侧板6的上缘而突出时,主体部的后缘通过,由此,在缩径了的插通孔的后端的孔缘部、尤其是在上侧的后缘部,由于芯线Wa的弹起的前端的扎刺等而可能会造成损伤。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阴端子F中,如图6所示,形成为提高了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的形状,因此即使伴随着导线桶21的紧固而芯线Wa的前端弹起,芯线Wa前端也会留在比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靠下方的位置。
因此,如上所述,阴端子F向总橡胶塞的插通孔压入,伴随着主体部10的后缘的通过而插通孔的后缘缩径的情况下,通过抵碰于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而限制缩径量,能避免与芯线Wa的弹起的前端发生干涉的情况。即,将插通孔的后端的孔缘部受损伤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没有限定为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作为压接部,也可以是仅设有对电线的芯线进行紧固压接的导线桶的结构。
(2)导线桶也可以是预先闭合成筒状的闭合桶。
(3)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例示的阴端子,也能够同样地应用于阳端子。
标号说明
F…阴端子(端子配件)
W…包覆电线
Wa…芯线(电线)
10…主体部
11…底板
21…导线桶(压接部)
21A…桶片
25…喇叭口
25A…顶点
30…颈部
31…侧板
32…上缘

端子配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端子配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端子配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子配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子配件.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端子配件(F),利用从底板(11)的两侧缘使侧板(31)立起的呈大致U字形的颈部(30)将方筒形的主体部(10)和压接于电线(Wa)的末端的压接部(21)连结,且压接部(21)在前端设置喇叭口(25)而压扁形成,其中,颈部(30)以侧板(31)的上缘(32)从喇叭口(25)的顶点(25A)连续地位于该顶点(25A)以上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形成。颈部(30)的侧板(31)的上缘(32)形成为随着从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