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73195A43申请公布日20110216CN101973195ACN101973195A21申请号201010510399X22申请日20101018B60F3/00200601E02F3/28200601E02F3/9620060171申请人吉林大学地址130012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72发明人秦四成秦司南孔德文孔维康刘佳伟邹毅74专利代理机构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代理人朱世林王寿珍54发明名称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57摘要一种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包括车辆行驶装置、车辆作业机构和驾驶控制部分,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采用整体密封式的大浮箱结构,所述。
2、的车辆行驶装置的四轮位置采用四组三角形履带行驶装置驱动。所述的每一组三角形履带行驶装置均由车辆上液压动力独立驱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车辆的行驶系统中采用四条呈三角形布置的履带行驶装置,驱动轮为高位布置,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车辆接地比压,自动适应废墟等高低不平地面,而且提高了车辆越障能力与附着能力,改善了车辆通过性能,具有在各种地面下的机动性能,适应在废墟中行驶与救援。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CN101973198A1/1页21一种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包括车辆行驶装置、车辆作业机构和驾驶控制部分,所述的车辆作业机构和驾驶控制部分通过。
3、置于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上回转机构2和回转上车15与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连接,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采用整体密封式的大浮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的四轮位置采用四组三角形履带行驶装置驱动,所述的三角形履带行驶装置由支重轮3、5、驱动轮6和履带4组成,驱动轮6位于支重轮3、5的上方,两个支重轮间具有弹性连接支承,履带4位于支重轮3、5和驱动轮6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一组三角形履带行驶装置均由液压动力独立驱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辆作业机构采用对称作业机构。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救援。
4、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驾驶控制部分的驾驶室采用框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驾驶控制部分的驾驶室13采用框架结构。权利要求书CN101973195ACN101973198A1/2页3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废墟、水域等特殊环境下救援的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背景技术0002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废墟中的救援就格外紧迫与重要,由于废墟的形状高低不平、表面软硬不均,废墟表面特征复杂,传统的轮式或履带式机械施工设备不能适应废墟表面的支承特征,难于行驶、涉水、及时到达救援位置并完成救援任。
5、务,废墟特殊环境下的救援工作难以开展,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废墟、水域等特殊环境下救援的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0004本发明包括车辆行驶装置、车辆作业机构和驾驶控制部分,所述的车辆作业机构和驾驶控制部分通过置于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上的回转机构2和回转上车15与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连接,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采用整体密封式的大浮箱结构,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的四轮位置采用四组三角形履带行驶装置驱动,所述的三角形履带行驶装置由支重轮3、支重轮5、驱动轮6和履带4组成,驱动轮6位于支重轮3和支重轮5的上方,两个支重轮间具有弹性连接支承,履带4位于支重轮3、支重轮5和。
6、驱动轮6的外侧。0005所述的每一组三角形履带行驶装置均由液压动力独立驱动。0006所述的车辆作业机构采用对称作业机构。0007所述的驾驶控制部分的驾驶室13采用框架结构。0008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车辆的行驶系统中采用四条呈三角形布置的履带行驶装置,驱动轮为高位布置,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车辆接地比压,自动适应废墟等高低不平地面,而且提高了车辆越障能力与附着能力,改善了车辆通过性能,具有在各种地面下的机动性能,适应在废墟中行驶与救援。同时,采用对称式作业机构,可同时具备两种作业功能,增加了救援工作的方便性与适应性。由于采用了全回转上车,可在车辆周围实施全方位救援,扩大了救援空间。附图说明0009图1是。
7、整机示意图。0010图2是上车回转后的整机示意图。0011图3是去除作业机构、显示驾驶室另一侧结构示意图。0012其中1为浮箱,2为回转机构,3为支重轮,4为履带,5为支重轮,6为驱动轮,7为油缸,8为动臂,9为钻挖属具,10为油缸,11为斗杆,12为油缸,13为安全驾驶室,14为挖掘属具,15为上车。说明书CN101973195ACN101973198A2/2页4具体实施方式001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实施方案及使用方法。0014为了能够开展在各种灾害废墟中的救援工作,本发明在车辆的行驶系统中采用四条呈三角形布置的履带行驶装置,支重轮3、支重轮5、驱动轮6和履带4共同组成。
8、呈三角形的履带行驶装置,两个支重轮间具有弹性连接支承,保障履带工作张紧度要求。高位的驱动轮6使车辆具有较大的离地间隙,提高了越障能力。四组履带行驶装置位于车辆的四轮位置,构成车辆的行驶系统,使车辆具有较大的接地面积,可以灵活适应各种地面特征,改善了附着性能,提高了驱动能力。每一履带行驶装置均由车辆上液压动力独立驱动,每一履带行驶装置的驱动方式的组合,可以灵活控制车辆的直线行驶与转向行驶,具有较小的转向半径。0015车辆行驶装置采用整体密封式的大浮箱结构,浮箱1断面为梯形特征,充分利用车辆空间结构限制,解决了车体重力与水中浮力的支承关系。浮箱与四个履带行驶装置弹性连接,其连接环节密封可靠。依靠四。
9、条履带的驱动关系,使车辆适应水中行驶移动,保障了车辆涉水行驶与救援。浮箱上部实现与360度回转机构2的连接。0016车辆作业机构和驾驶控制部分通过置于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上的回转机构2和回转上车15与所述的车辆行驶装置连接。所述的驾驶控制部分的驾驶室13采用框架结构,与上车15实现弹性可靠连接,可以吸收在车辆翻车与落物时所产生的冲击能量,保障在翻车与落物时操作者有安全空间,提高车辆使用安全性。驾驶室13设置可调整方位座椅,适应前后操作要求。车辆作业机构采用对称作业机构,用一侧的作业机构替代了车辆配重单元,使得本发明在不需更换作业属具的情况下可同时具备两种作业功能,增加了救援工作的方便性与适应性。0017作业机构由油缸7、油缸10、油缸12、动臂8、斗杆11及可更换的钻挖属具9挖掘属具14组成,各连接处均采用铰接方式连接,依靠各油缸的伸缩组合,依此完成各种救援动作。说明书CN101973195ACN101973198A1/2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73195ACN101973198A2/2页6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7319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