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环化合物.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209877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PDF 页数:74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3117449.X

申请日:

1993.07.30

公开号:

CN1085902A

公开日:

1994.04.2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C07D487/04; A01N43/90

主分类号:

C07D487/04; A01N43/90

申请人:

底古萨股份公司;

发明人:

M·谢弗; K·德劳兹

地址:

联邦德国法兰克福

优先权:

1992.07.30 DE P4225167.2; 1992.08.03 DE P4225629.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樊卫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杂环化合物。除草剂化合物应当以尽可能低的剂量,在有用植物和杂草之间选择性高的情况下起作用。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被用作除草剂的新化合物。所提供的新杂环化合物如式I所示,式中X为O、S、CH2或取代的CH2、Q为取代的苯。这类化合物例如可在同表面活性物质及固态或液态稀释剂按配方配制后,用来抑制不需要的植物生长。本发明的化合物是除草剂有效物质。

权利要求书

1: 式Ⅰ所示的杂环化合物,其中 X代表O、S、CH 2 、CHF、CF 2 、CHCl、CHBr、CHOCH 2 F、CHOCF 3 或CHOCH 2 CF 3 , m代表1或2, R 1 及R 2 各自分别代表氢、羟基、卤素、(C 1 -C 4 )烷基、C 1 -C 4 烷氧基、(C 1 -C 4 )卤代烷基或(C 1 -C 4 )卤代烷氧基, R 3 及R 4 各自分别代表氢、羟基、卤素、氰基、(C 1 -C 4 )烷基(C 1 -C 4 )卤代烷基、(C 3 -C 4 )链烯基、(C 3 -C 4 )卤代链烯基、(C 1 -C 4 )烷氧基、(C 2 -C 6 )烷氧基羰基、(C 3 -C 8 )烷氧基羰烷基、苯基或苄基,必要时二者均可为卤素、(C 1 -C 4 )烷基或(C 1 -C 4 )烷氧基所取代, Q代表Q 1 -Q 7 中的任何一个基团: 其中, W代表O或S, R 5 代表氢或卤素, R 6 代表(C 1 -C 2 )烷基、(C 1 -C 2 )卤代烷基、OCH 3 、SCH 3 、OCHF 2 、卤素、CN或NO 2 , R 7 代表氢、(C 1 -C 8 )烷基、(C 1 -C 8 )卤代烷基、卤素、OR 11 、S(O)nR 11 、COR 11 、CO 2 R 11 、C(O)SR 11 C(O)NR 12 R 13 、CHO、CH=CHCO 2 R 11 、CO 2 N=CR 14 R 15 、NO 2 、CN、NHSO 2 R 16 或NHSO 2 NHR 16 , R 8 代表氢、(C 1 -C 3 )烷基、(C 1 -C 3 )卤代烷基或卤素, R 9 代表氢、(C 1 -C 3 )烷基、(C 1 -C 3 )卤代烷基或卤素; 或者Q为Q-2或Q-6时,R 8 及R 9 可同它们所连的那个碳 原子一起成为C=O, R 10 代表(C 1 -C 6 )烷基、(C 1 -C 6 )卤代烷基、(C 2 -C 6 )烷氧基烷基、(C 3 -C 6 )链烯基或(C 3 -C 6 )链炔基, R 11 代表(C 1 -C 8 )烷基、(C 3 -C 8 )环烷基、(C 3 -C 8 )链烯基、(C 3 -C 8 )链炔基、(C 1 -C 8 )卤代烷基、(C 2 -C 8 )烷氧烷基、(C 2 -C 8 )烷基硫代烷基、(C 2 -C 8 )烷基亚磺酰烷基、(C 2 -C 8 )烷基磺酰烷基、(C 4 -C 8 )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4 -C 8 )环烷基烷基、(C 2 -C 4 )羧烷基、(C 3 -C 8 )烷氧基羰基烷基、(C 6 -C 8 )链烯基氧羰基烷基、(C 6 -C 8 )链炔基氧羰基烷基、(C 4 -C 8 )链烯基氧基烷基、(C 6 -C 8 )环烷氧基烷基、(C 4 -C 8 )炔氧基烷基、(C 3 -C 8 )卤代烷氧基烷基、(C 4 -C 8 )卤代链烯氧基烷基、(C 4 -C 8 )卤代链炔基氧烷基、(C 6 -C 8 )环烷基硫代烷基、(C 4 -C 8 )链烯基硫代烷基、(C 4 -C 8 )链炔基硫代烷基、以苯氧基或苄氧基(二者在必要时为卤素、(C 1 -C 3 )烷基或(C 1 -C 3 )卤代烷基取代)取代的(C 1 -C 4 )烷基、(C 4 -C 8 )三烷基甲硅烷基烷基、(C 3 -C 8 )氰基烷基、(C 3 -C 8 )卤代环烷基、(C 3 -C 8 )卤代链烯基、(C 5 -C 8 )烷氧基链烯基、(C 5 -C 8 )卤代烷氧基链烯基、(C 5 -C 8 )烷基硫代链烯基、(C 3 -C 8 )卤代链炔基、(C 5 -C 8 )烷氧基链炔基、(C 5 -C 8 )卤代烷氧基链炔基、(C 5 -C 8 )烷基硫代链炔基、(C 2 -C 8 )烷基 羰基、苄基(必要时为卤素、(C 1 -C 3 )烷基或(C 1 -C 3 )卤代烷基所取代)、CHR 17 COR 18 、CHR 17 P(O)(OR 18 ) 2 、P(O)(OR 18 ) 2 、CHR 17 P(S)(OR 18 ) 2 、CHR 17 C(O)NR 12 R 13 、CHR 17 C(O)NH 2 、苯基或吡啶基(二者在必要时为卤素、(C 1 -C 3 )烷基、(C 1 -C 3 )卤代烷基或(C 1 -C 4 )烷氧所取代), R 12 及R 14 各自分别代表氢或(C 1 -C 4 )烷基, R 13 及R 15 各自分别代表(C 1 -C 4 )烷基、苯基、必要时为卤素、(C 1 -C 3 )烷基、(C 1 -C 3 )卤代烷基或(C 1 -C 4 )烷氧基所取代, R 12 及R 13 可以-(CH 2 ) 5 -、-(CH 2 ) 4 -或 -CH 2 CH 2 OCH 2 CH 2 -的形式结合成环,而且每个环上的一个或多个H原子在必要时可为(C 1 -C 3 )烷基、苯基或苄基所取代, R 14 及R 15 可同其所连的碳原子共同构成一个(C 3 -C 8 )环烷基, R 16 代表(C 1 -C 4 )烷基或(C 1 -C 4 )卤代烷基, R 17 代表氢或(C 1 -C 3 )烷基, R 18 代表(C 1 -C 6 )烷基、(C 3 -C 6 )链烯基或(C 3 -C 6 )链炔基,以及 n代表0、1或2。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Ⅰ所示杂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基团中至少有一个为 X代表O、S、CH 2 、CHF、CF 2 、CHCl、CHBr、CHOCHF 2 、CHOCF 3 或CHOCH 2 CF 3 , m代表1或2, R 1 及R 2 各自分别代表氢、羟基、氟、氯、溴、甲基或甲氧基, R 3 及R 4 各自分别代表氢、羟基、氟、氯、溴、氰基、(C 1 -C 2 )烷基、(C 1 -C 2 )卤代烷基、(C 3 -C 4 )链烯基、(C 3 -C 4 )卤代链烯基、(C 1 -C 2 )烷氧基、苯基或苄基(二者在必要时用氟、氯、溴、甲基或甲氧基取代), W代表O或S, n代表0、1、2, R 5 代表氢或卤素, R 6 代表卤素或CN, R 7 代表氢、(C 1 -C 4 )烷基、(C 1 -C 4 )卤代烷基、卤素、OR 11 、S(O)nR 11 、COR 11 、CO 2 R 11 、C(O)SR 11 C(O)NR 12 R 13 、CH=CHCO 2 R 11 、CO 2 N=CR 14 R 15 、NHSO 2 R 16 或NHSO 2 NHR 16 , R 8 代表氢、(C 1 -C 3 )烷基或(C 1 -C 3 )卤代烷基, R 9 代表氢、(C 1 -C 3 )烷基或(C 1 -C 3 )卤代烷基,或者Q为Q-2或Q-6时,R 8 或R 9 共同与其所连的碳一起为C=O, R 10 代表(C 1 -C 4 )烷基、(C 1 -C 4 )卤代烷基、(C 2 -C 4 )烷氧基烷基、(C 3 -C 6 )链烯基或(C 3 -C 6 )链炔基, R 11 代表(C 1 -C 4 )烷基、(C 3 -C 6 )环烷基、(C 3 -C 6 )链烯基、(C 3 -C 6 )链炔基、(C 1 -C 4 )卤代烷基、(C 2 -C 4 )烷氧基烷基、(C 2 -C 4 )烷基硫代烷基、 (C 2 -C 4 )烷基亚磺酰烷基、(C 2 -C 4 )烷基磺酰烷基、(C 3 -C 6 )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6 -C 8 )环烷基烷基、(C 2 -C 4 )羧基烷基、(C 3 -C 6 )烷氧基羰基烷基、(C 6 -C 8 )链烯基氧羰基烷基、(C 6 -C 8 )链炔基氧羰基烷基、(C 4 -C 6 )链烯氧基烷基、(C 6 -C 8 )环烷氧基烷基、(C 4 -C 6 )链炔氧基烷基、(C 3 -C 6 )卤代烷氧基烷基、(C 4 -C 8 )卤代链烯氧基烷基、(C 4 -C 6 )卤代链炔氧基烷基、(C 6 -C 8 )环烷基硫代烷基、(C 4 -C 6 )链烯基硫代烷基、(C 4 -C 6 )链炔基硫代烷基、(C 1 -C 2 )烷基(取代有苯氧基或苄氧基,必要时二者取代有卤素、(C 1 -C 3 )烷基或(C 1 -C 3 )卤代烷基)、(C 4 -C 8 )三烷基甲硅烷基烷基、(C 3 -C 4 )氰基烷基、(C 3 -C 6 )卤代环烷基、(C 3 -C 6 )卤代链烯基、(C 5 -C 6 )卤代烷氧基链烯基、(C 5 -C 6 )烷基硫代链烯基、(C 3 -C 6 )卤代链炔基、(C 5 -C 6 )烷氧基链炔基、(C 5 -C 6 )卤代烷氧基链炔基、(C 5 -C 6 )烷基硫代链炔基、(C 2 -C 4 )烷基羰基、苄基(必要时取代有卤素、(C 1 -C 2 )烷基或(C 1 -C 2 )卤代烷基)、CHR 17 COR 18 、CHR 17 P(O)(OR 18 ) 2 、P(O)(OR 18 ) 2 、CHR 17 P(S)(OR 16 ) 2 、CHR 17 C(O)NR 12 R 13 、CHR 17 C(O)NH 2 、苯基或吡啶基(二者在必要时取代有卤素、(C 1 -C 3 )烷基、(C 1 -C 3 )卤代烷基或(C 1 -C 4 )烷氧基), R 12 及R 14 各自分别代表氢或(C 1 -C 2 )烷基, R 13 及R 15 各自分别代表(C 1 -C 2 )烷基、苯基、必要时取代有卤素、(C 1 -C 2 )烷基、(C 1 -C 2 )卤代烷基或(C 1 -C 2 )烷氧基, R 12 及R 13 可以-(CH 2 ) 5 -、-(CH 2 ) 4 -或-CH 2 CH 2 OCH 2 CH 2 -形式结合成环,而且每个环上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在必要时可为(C 1 -C 2 )烷基、苯基或苄基所取代, R 14 及R 15 共同与其所连的碳构成一个(C 3 -C 6 )环烷基, R 16 代表(C 1 -C 4 )烷基或(C 1 -C 4 )卤代烷基, R 17 代表氢或(C 1 -C 3 )烷基, R 18 代表(C 1 -C 4 )烷基、(C 3 -C 4 )链烯基或(C 3 -C 4 )链炔基。
3: 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Ⅰ所示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基团中至少有一个为 X代表CH 2 、O或S, m代表1或2, R 1 及R 2 代表氢, R 3 及R 4 代表氢, W代表O或S, R 5 代表氢,氟或氯, R 6 代表氯、溴或氰基, R 7 代表氢、OR 11 或CO 2 R 11 , R 8 及R 9 各自分别代表氢、(C 1 -C 2 )烷基或(C 1 -C 2 )卤代烷基, R 10 代表(C 1 -C 2 )烷基、(C 1 -C 2 )卤代烷基、(C 3 -C 4 )链烯基或(C 3 -C 4 )链炔基, R 11 代表(C 1 -C 4 )烷基、(C 3 -C 6 )环烷基、(C 3 -C 6 )链烯基、(C 3 -C 6 )链炔基、(C 1 -C 4 )卤代烷基、(C 2 -C 4 )烷氧基烷基、(C 2 -C 4 )烷基硫代烷基、(C 2 -C 4 )烷基亚磺酰烷基、(C 2 -C 4 )烷基磺酰烷基、(C 3 -C 6 )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4 -C 8 )环烷基烷基、(C 2 -C 4 )羧基烷基、(C 3 -C 6 )烷氧基羰基烷基、(C 6 -C 8 )链烯氧基羰基烷基、(C 6 -C 8 )链炔氧基羰基烷基、(C 6 -C 8 )环烷氧基烷基、(C 4 -C 6 )链烯氧基烷基、(C 4 -C 6 )链炔氧基烷基、(C 3 -C 6 )卤代烷氧基烷基、(C 4 -C 8 )卤代链烯氧基烷基、(C 4 -C 6 )卤代链炔氧基烷基、(C 6 -C 8 )环烷基硫代烷基、(C 4 -C 6 )链烯基硫代烷基、(C 4 -C 6 )链炔基硫代烷基、取代有苯氧基或苄氧基(二者在必要时取代有卤素、(C 1 -C 3 )烷基或(C 1 -C 3 )卤代烷基)的(C 1 -C 3 )烷基、(C 4 -C 8 )三烷基甲硅烷基烷基、(C 3 -C 4 )氰基烷基、(C 3 -C 6 )卤代环烷基、(C 3 -C 6 )卤代链烯基、(C 5 -C 6 )烷氧基链烯基、(C 5 -C 6 )卤代烷氧基链烯基、(C 5 -C 6 )烷基硫代链烯基、(C 3 -C 6 )卤代链炔基、(C 5 -C 6 )烷氧基链炔基、(C 5 -C 6 )卤代烷氧基链炔基、(C 5 -C 6 )烷基硫代链炔基、(C 2 -C 4 )烷基羰基、苄基(必要时取代有卤素、(C 1 -C 2 )烷基或(C 1 -C 2 )卤代烷基)、CHR 17 COR 18 、 CHR 17 P(O)(OR 18 ) 2 、P(O)(OR 18 ) 2 、CHR 17 P(S)(OR 18 ) 2 、CHR 17 C(O)NR 12 R 13 、CHR 17 C(O)NH 2 、苯基或吡啶基(二者在必要时取代有氟、氯、溴、(C 1 -C 2 )卤代烷基或(C 1 -C 2 )烷氧基, R 12 代表氢或(C 1 -C 2 )烷基, R 13 代表(C 1 -C 2 )烷基、苯基(必要时取代有氟、氯、溴、(C 1 -C 2 )烷基、(C 1 -C 2 )卤代烷基或(C 1 -C 2 )烷氧基), R 12 及R 13 可以-(CH 2 ) 5 -、-(CH 2 ) 4 -或-CH 2 CH 2 OCH 2 CH 2 -形式结合成环,而且每个环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在必要时可为(C 1 -C 2 )烷基所取代, R 17 代表氢或(C 1 -C 2 )烷基, R 18 代表(C 1 -C 2 )烷基、(C 3 -C 4 )链烯基或(C 3 -C 4 )链炔基。
4: 权利要求1所述式Ⅰ所示的杂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基团中至少有一个基团为: X代表CH 2 、O或S, m代表1或2, R 1 及R 2 代表氢, R 3 及R 4 代表氢, R 5 代表氟或氯, R 6 代表氯, R 7 代表OR 11 或CO 2 R 11 , R 11 代表(C 1 -C 4 )烷基、(C 3 -C 6 )环烷基、(C 3 - C 6 )链烯基、(C 3 -C 4 )链炔基、(C 1 -C 3 )卤代烷基、(C 2 -C 4 )烷氧基烷基、(C 3 -C 6 )烷氧羰基烷基、(C 6 -C 8 )链烯氧基羰基烷基或(C 6 -C 8 )链炔氧基羰基。
5: 式Ⅰ所示杂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式中 X代表O、S、CH 2 、CHF、CF 2 、CHCl、CHBr、CHOCH 2 F、CHOCF 3 或CHOCH 2 CF 3 , m代表1或2, R 1 及R 2 各自分别代表氢、羟基、卤素、(C 1 -C 4 )烷基、(C 1 -C 4 )烷氧基、(C 1 -C 4 )卤代烷基或(C 1 -C 4 )卤代烷氧基, R 3 及R 4 各自分别代表氢、羟基、卤素、C 1 -C 4 烷基、氰基、(C 1 -C 4 )卤代烷基、(C 3 -C 4 )链烯基、(C 3 -C 4 )卤代烯烃基、(C 1 -C 4 )烷氧基、(C 2 -C 6 )烷氧基羰基、(C 3 -C 8 )烷氧基羰烷基、苯基或苄基,必要时二者均可为卤素、(C 1 -C 4 )烷基或(C 1 -C 4 )烷氧基所取代, Q代表Q 1 -Q 7 中的任何一个基团: 其中, W代表O或S, R 5 代表氢或卤素, R 6 代表(C 1 -C 2 )烷基、(C 1 -C 2 )卤代烷基、OCH 3 、SCH 3 、OCHF 2 、卤素、CN或NO 2 , R 7 代表氢、(C 1 -C 8 )烷基、(C 1 -C 8 )卤代烷基、卤素、OR 11 、S(O)nR 11 、COR 11 、CO 2 R 11 、C(O)SR 11 C(O)NR 12 R 13 、CHO、CH=CHCO 2 R 11 、CO 2 N=CR 14 R 15 、NO 2 、CN、NHSO 2 R 16 或NHSO 2 NHR 16 , R 8 代表氢、(C 1 -C 3 )烷基、(C 1 -C 3 )卤代烷基或卤素, R 9 代表氢、(C 1 -C 3 )烷基、(C 1 -C 3 )卤代烷基或卤素;或者Q为Q-2或Q-6时,R 8 及R 9 可同它们所连的那个碳原子一起成为C=O, R 10 代表(C 1 -C 6 )烷基、(C 1 -C 6 )卤代烷基、(C 2 -C 6 )烷氧基烷基、(C 3 -C 6 )链烯基或(C 3 -C 6 )链炔基, R 11 代表(C 1 -C 8 )烷基、(C 3 -C 8 )环烷基、(C 3 -C 8 )链烯基、(C 3 -C 8 )链炔基、(C 1 -C 8 )卤代烷基、(C 2 -C 8 )烷氧烷基、(C 2 -C 8 )烷基硫代烷基、(C 2 -C 8 )烷基亚磺酰烷基、(C 2 -C 8 )烷基磺酰烷基、(C 4 -C 8 )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4 -C 8 )环烷基烷基、(C 2 -C 4 )羧烷基、(C 3 -C 8 )烷氧基羰基烷基、(C 6 -C 8 )链烯基氧羰基烷基、(C 6 -C 8 )链炔基氧羰基烷基、(C 4 -C 8 )链烯基氧基烷基、(C 6 -C 8 )环烷氧基烷基、(C 4 -C 8 )炔氧基烷基、(C 3 -C 8 )卤代烷氧基烷基、(C 4 -C 8 )卤代链烯氧基烷基、(C 4 -C 8 )卤代链炔基氧烷基、(C 6 -C 8 )环烷基硫代烷基、(C 4 - C 8 )链烯基硫代烷基、(C 4 -C 8 )链炔基硫代烷基、以苯氧基或苄氧基(二者在必要时为卤素、(C 1 -C 3 )烷基或(C 1 -C 3 )卤代烷基取代)取代的(C 1 -C 4 )烷基、(C 4 -C 8 )三烷基甲硅烷基烷基、(C 3 -C 8 )氰基烷基、(C 3 -C 8 )卤代环烷基、(C 3 -C 8 )卤代链烯基、(C 5 -C 8 )烷氧基链烯基、(C 5 -C 8 )卤代烷氧基链烯基、(C 5 -C 8 )烷基硫代链烯基、(C 3 -C 8 )卤代链炔基、(C 5 -C 8 )烷氧基链炔基、(C 5 -C 8 )卤代烷氧基链炔基、(C 5 -C 8 )烷基硫代链炔基、(C 2 -C 8 )烷基羰基、苄基(必要时为卤素、(C 1 -C 3 )烷基或(C 1 -C 3 )卤代烷基所取代)、CHR 17 COR 18 、CHR 17 P(O)(OR 18 ) 2 、P(O)(OR 18 ) 2 、CHR 17 P(S)(OR 18 ) 2 、CHR 17 C(O)NR 12 R 13 、CHR 17 C(O)NH 2 、苯基或吡啶基(二者在必要时为卤素、(C 1 -C 3 )烷基、(C 1 -C 3 )卤代烷基或(C 1 -C 4 )烷氧所取代), R 12 及R 14 各自分别代表氢或(C 1 -C 4 )烷基, R 13 及R 15 各自分别代表(C 1 -C 4 )烷基、苯基、必要时为卤素、(C 1 -C 3 )烷基、(C 1 -C 3 )卤代烷基或(C 1 -C 4 )烷氧基所取代, R 12 及R 13 可以-(CH 2 ) 5 -、-(CH 2 ) 4 -或-CH 2 CH 2 OCH 2 CH 2 -的形式结合成环,而且每个环上的一个或几个H原子在必要时可为(C 1 -C 3 )烷基、苯基或苄基所取代, R 14 及R 15 可同其所连的碳原子共同构成一个(C 3 -C 8 )环烷基, R 16 代表(C 1 -C 4 )烷基或(C 1 -C 4 )卤代烷基, R 17 代表氢或(C 1 -C 3 )烷基, R 18 代表(C 1 -C 6 )烷基、(C 3 -C 6 )链烯基或(C 3 -C 5 )链炔基,以及 n代表0、1或2, 其中 a)使式Ⅱ所示化合物与式Ⅲ所示化合物反应, Q-NCOⅡ 式中,R=H、(C 1 -C 4 )烷基或活性酯,必要时反应在有机溶剂存在下进行,或者 b)使式Ⅳ所示的化合物 与式Ⅴ、Ⅵ或Ⅶ所示的化合物 Ⅴ  Ⅵ  Ⅶ 进行反应,式中Y=O、S、NH,Z为一个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反应结果得式Ⅰ所示的化合物,或者 c)将式Ⅲ中R为H或(C 1 -C 4 )烷基的化合物先用碳酰氯或碳酰氯替代物转化成式Ⅷ所示的化合物,再将其用式Ⅸ所示的化合物转化成式Ⅹ所示的化合物, 并使式Ⅹ所示的化合物闭环成式Ⅰ所示的化合物,或者 d)使式Ⅱ所示化合物与式Ⅺ所示化合物,必要时在有稀释剂存在下进行反应,制得式Ⅻ所示的化合物, 然后将所得的式Ⅻ化合物水解,并在闭环条件下转化成式Ⅰ所示的化合物。
6: 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式Ⅰ所示化合物及一种载体物质。
7: 式Ⅰ所示化合物作除草剂的应用。
8: 防治有害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有害植物上或其周围播撒有效除草量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合物。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式Ⅰ所示的新种类杂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作除草剂的应用。式Ⅰ为

    式中,m、X、R1、R2、R3、R4及Q的含义如本说明书下文中所述。

    正如已知的那样,某些尿嘧啶衍生物(见美国专利US  4,943,309)或杂环亚胺(见EP-AI272,594;EP-BI0070389)可用作除草剂。

    现已出乎预料地发现一类新的杂环化合物,它们具有好得多的除草作用和卓越的选择性。

    所以,本发明的主题包括式Ⅰ

    所示的化合物,式中,

    X代表O、S、CH2、CHF、CF2、CHCl、CHBr、CHOCH2F、CHOCF3或CHOCH2CF3,

    m代表1或2,

    R1及R2各自分别代表氢、羟基、卤素、(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卤代烷基或(C1-C4)卤代烷氧基,

    R3及R4各自分别代表氢、羟基、卤素、C1-C4烷基、氰基、(C1-C4)卤代烷基、(C3-C4)链烯基、(C3-C4)卤代链烯基、(C1-C4)烷氧基、(C2-C6)烷氧基羰基、(C3-C8)烷氧基羰烷基、苯基或苄基,必要时二者均可为卤素、(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取代,

    Q代表Q1-Q7中的任何一个基团:

    其中,

    W代表O或S,

    R5代表氢或卤素,

    R6代表(C1-C2)烷基、(C1-C2)卤代烷基、OCH3、SCH3、OCHF2、卤素、CN或NO2,

    R7代表氢、(C1-C8)烷基、(C1-C8)卤代烷基、卤素、OR11、S(O)nR11、COR11、CO2R11、C(O)SR11C(O)NR12R13、CHO、CH=CHCO2R11、CO2N=CR14R15、NO2、CN、NHSO2R16或NHSO2NHR16,

    R8代表氢、(C1-C3)烷基、(C1-C3)卤代烷基或卤素,

    R9代表氢、(C1-C3)烷基、(C1-C3)卤代烷基或卤素;或者Q为Q-2或Q-6时,R8及R9可同它们所连的那个碳原子一起成为C=O,

    R10代表(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2-C6)烷氧基烷基、(C3-C6)链烯基或(C3-C6)链炔基,

    R11代表(C1-C8)烷基、(C3-C8)环烷基、(C3-C8)链烯基、(C3-C8)链炔基、(C1-C8)卤代烷基、(C2-C8)烷氧烷基、(C2-C8)烷基硫代烷基、(C2-C8)烷基亚磺酰烷基、(C2-C8)烷基磺酰烷基、(C4-C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4-C8)环烷基烷基、(C2-C4)羧烷基、(C3-C8)烷氧基羰基烷基、(C6-C8)链烯基氧羰基烷基、(C6-C8)链炔基氧羰基烷基、(C4-C8)链烯基氧基烷基、(C6-C8)环烷氧基烷基、(C4-C8)炔氧基烷基、(C3-C8)卤代烷氧基烷基、(C4-C8)卤代链烯氧基烷基、(C4-C8)卤代链炔基氧烷基、(C6-C8)环烷基硫代烷基、(C4-C8)链烯基硫代烷基、(C4-C8)链炔基硫代烷基、以苯氧基或苄氧基(二者在必要时为卤素、(C1-C3)烷基或(C1-C3)卤代烷基取代)取代的(C1-C4)烷基、(C4-C8)三烷基甲硅烷基烷基、(C3-C8)氰基烷基、(C3-C8)卤代环烷基、(C3-C8)卤代链烯基、(C5-C8)烷氧基链烯基、(C5-C8)卤代烷氧基链烯基、(C5-C8)烷基硫代链烯基、(C3-C8)卤代链炔基、(C5-C8)烷氧基链炔基、(C5-C8)卤代烷氧基链炔基、(C5-C8)烷基硫代链炔基、(C2-C8)烷基羰基、苄基(必要时为卤素、(C1-C3)烷基或(C1-C3)卤代烷基所取代)、CHR17COR18、CHR17P(O)(OR18)2、P(O)(OR18)2、CHR17P(S)(OR18)2、CHR17C(O)NR12R13、CHR17C(O)NH2、苯基或吡啶基(二者在必要时为卤素、(C1-C3)烷基、(C1-C3)卤代烷基或(C1-C4)烷氧所取代),

    R12及R14各自分别代表氢或(C1-C4)烷基,

    R13及R15各自分别代表(C1-C4)烷基、苯基、必要时为卤素、(C1-C3)烷基、(C1-C3)卤代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取代,

    R12及R13可以-(CH2)5-、-(CH2)4-或-CH2CH2OCH2CH2-的形式结合成环,而且每个环上的一个或几个H原子在必要时可为(C1-C3)烷基、苯基或苄基所取代,

    R14及R15可同其所连的碳原子共同构成一个(C3-C8)环烷基,

    R16代表(C1-C4)烷基或(C1-C4)卤代烷基,

    R17代表氢或(C1-C3)烷基,

    R18代表(C1-C6)烷基、(C3-C6)链烯基或(C3-C5)链炔基,以及

    n代表0、1或2。

    在上述定义中,“烷基”不论单独还是在诸如“烷基硫代”或“卤代烷基”之类化合物名称中,均包括一个直链或一外支链,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或各种丁基异构体。烷氧基包括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及各丁氧基异构体。链烯基包括直链或支链烯烃,例如1-丙烯基、2-丙烯基、3-丙烯基及各丁烯基异构体。环烷基包括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及环己基。“卤素”无论单独或在化合物名称如“卤代烷基”中,均意指氟、氯、溴或碘。此外,当在名称中使用“卤代烷基”时,则烷基可部分或全部为卤原子所取代,取代的卤原子可同可不同。例如,属于卤代烷基的有CH2CH2F、CF2CF3及CH2CHFCl。

    下列基团优先择用,其中:

    X代表O、S、CH2、CHF、CF2、CHCl、CHBr、CHOCHF2、CHOCF3或CHOCH2CF3,

    m代表1或2,

    R1及R2各自分别代表氢、羟基、氟、氯、溴、甲基或甲氧基,

    R3及R4各自分别代表氢、羟基、氟、氯、溴、氰基、(C1-C2)烷基、(C1-C2)卤代烷基、(C3-C4)链烯基、(C3-C4)卤代链烯基、(C1-C2)烷氧基、苯基或苄基(二者在必要时用氟、氯、溴、甲基或甲氧基取代),

    Q为

    其中,

    W代表O或S,

    n代表0、1、2,

    R5代表氢或卤素,

    R6代表卤素或CN,

    R7代表氢、(C1-C4)烷基、(C1-C4)卤代烷基、卤素、OR11、S(O)nR11、COR11、CO2R11、C(O)SR11C(O)NR12R13、CH=CHCO2R11、CO2N=CR14R15、NHSO2R16或NHSO2NHR16,

    R8代表氢、(C1-C3)烷基或(C1-C3)卤代烷基,

    R9代表氢、(C1-C3)烷基或(C1-C3)卤代烷基,或者Q为Q-2或Q-6时,R8及R9共同与其所连的碳一起为C=O,

    R10代表(C1-C4)烷基、(C1-C4)卤代烷基、(C2-C4)烷氧基烷基、(C3-C6)链烯基或(C3-C6)链炔基,

    R11代表(C1-C4)烷基、(C3-C6)环烷基、(C3-C6)链烯基、(C3-C6)链炔基、(C1-C4)卤代烷基、(C2-C4)烷氧基烷基、(C2-C4)烷基硫代烷基、(C2-C4)烷基亚磺酰烷基、(C2-C4)烷基磺酰烷基、(C3-C6)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6-C8)环烷基烷基、(C2-C4)羧基烷基、(C3-C6)烷氧基羰基烷基、(C6-C8)链烯基氧羰基烷基、(C6-C8)链炔基氧羰基烷基、(C4-C6)链烯氧基烷基、(C6-C8)环烷氧基烷基、(C4-C6)链炔氧基烷基、(C3-C6)卤代烷氧基烷基、(C4-C8)卤代链烯氧基烷基、(C4-C6)卤代链炔氧基烷基、(C6-C8)环烷基硫代烷基、(C4-C6)链烯基硫代烷基、(C4-C6)链炔基硫代烷基、(C1-C2)烷基(取代有苯氧基或苄氧基,必要时二者取代有卤素、(C1-C3)烷基或(C1-C3)卤代烷基)、(C4-C8)三烷基甲硅烷基烷基、(C3-C4)氰基烷基、(C3-C6)卤代环烷基、(C3-C6)卤代链烯基、(C5-C6)卤代烷氧基链烯基、(C5-C6)烷基硫代链烯基、(C3-C6)卤代链炔基、(C5-C6)烷氧基链炔基、(C5-C6)卤代烷氧基链炔基、(C5-C6)烷基硫代链炔基、(C2-C4)烷基羰基、苄基(必要时取代有卤素、(C1-C2)烷基或(C1-C2)卤代烷基)、CHR17COR18、CHR17P(O)(OR18)2、P(O)(OR18)2、CHR17P(S)(OR18)2、CHR17C(O)NR12R13、CHR17C(O)NH2、苯基或吡啶基(二者在必要时取代有卤素、(C1-C3)烷基、(C1-C3)卤代烷基或(C1-C4)烷氧基),

    R12及R14各自分别代表氢或(C1-C2)烷基,

    R13及R15各自分别代表(C1-C2)烷基、苯基、必要时取代有卤素、(C1-C2)烷基、(C1-C2)卤代烷基或(C1-C2)烷氧基,

    R12及R13可以-(CH2)5-、-(CH2)4-或-CH2CH2OCH2CH2-形式结合成环,而且每个环上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在必要时可为(C1-C2)烷基、苯基或苄基所取代,

    R14及R15共同与其所连的碳构成一个(C3-C6)环烷基,

    R16代表(C1-C4)烷基或(C1-C4)卤代烷基,

    R17代表氢或(C1-C3)烷基,

    R18代表(C1-C4)烷基、(C3-C4)链烯基或(C3-C4)链炔基。

    当R12及R13结合成环时,则它们同所连的氮原子一起构成一个吡咯烷基、哌啶基或吗啉基,所有这些基团在必要时均可如上所述予以取代。

    特别优先择用的是下列基团,其中,

    X代表CH2、O或S,

    m代表1或2,

    R1及R2代表氢,

    R3及R4代表氢,

    Q为

    其中:

    W代表O或S,

    R5代表氢,氟或氯,

    R6代表氯、溴或氰基,

    R7代表氢、OR11或CO2R11,

    R8及R9各自分别代表氢、(C1-C2)烷基或(C1-C2)卤代烷基,

    R10代表(C1-C2)烷基、(C1-C2)卤代烷基、(C3-C4)链烯基或(C3-C4)链炔基,

    R11代表(C1-C4)烷基、(C3-C6)环烷基、(C3-C6)链烯基、(C3-C6)链炔基、(C1-C4)卤代烷基、(C2-C4)烷氧基烷基、(C2-C4)烷基硫代烷基、(C2-C4)烷基亚磺酰烷基、(C2-C4)烷基磺酰烷基、(C3-C6)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4-C8)环烷基烷基、(C2-C4)羧基烷基、(C3-C6)烷氧基羰基烷基、(C6-C8)链烯氧基羰基烷基、(C6-C8)链炔氧基羰基烷基、(C6-C8)环烷氧基烷基、(C4-C6)链烯氧基烷基、(C4-C6)链炔氧基烷基、(C3-C6)卤代烷氧基烷基、(C4-C8)卤代链烯氧基烷基、(C4-C6)卤代链炔氧基烷基、(C6-C8)环烷基硫代烷基、(C4-C6)链烯基硫代烷基、(C4-C6)链炔基硫代烷基、取代有苯氧基或苄氧基(二者在必要时取代有卤素、(C1-C2)烷基或(C1-C3)卤代烷基)的(C1-C3)烷基、(C4-C8)三烷基甲硅烷基烷基、(C3-C4)氰基烷基、(C3-C6)卤代环烷基、(C3-C6)卤代链烯基、(C5-C6)烷氧基链烯基、(C5-C6)卤代烷氧基链烯基、(C5-C6)烷基硫代链烯基、(C3-C6)卤代链炔基、(C5-C6)烷氧基链炔基、(C5-C6)卤代烷氧基链炔基、(C5-C6)烷基硫代链炔基、(C2-C4)烷基羰基、苄基(必要时取代有卤素、(C1-C2)烷基或(C1-C2)卤代烷基)、CHR17COR18、CHR17P(O)(OR18)2、P(O)(OR18)2、CHR17P(S)(OR18)2、CHR17C(O)NR12R13、CHR17C(O)NH2、苯基或吡啶基(二者在必要时取代有氟、氯、溴、(C1-C2)卤代烷基或(C1-C2)烷氧基,

    R12代表氢或(C1-C2)烷基,

    R13代表(C1-C2)烷基、苯基(必要时取代有氟、氯、溴、(C1-C2)烷基、(C1-C2)卤代烷基或(C1-C2)烷氧基),

    R12及R13可以-(CH2)5-、-(CH2)4-或-CH2CH2OCH2CH2-形式结合成环,而且每个环中地一个或多个氢原子在必要时可为(C1-C2)烷基所取代,

    R17代表氢或(C1-C2)烷基,

    R18代表(C1-C2)烷基、(C3-C4)链烯基或(C3-C4)链炔基。

    特别优选的是下列各基团,其中

    X代表CH2、O或S,

    m代表1或2,

    R1及R2代表氢,

    R3及R4代表氢,

    Q为

    其中:

    R5代表氟或氯,

    R6代表氯,

    R7代表OR11或CO2R11,

    R11代表(C1-C4)烷基、(C3-C6)环烷基、(C3-C6)链烯基、(C3-C4)链炔基、(C1-C3)卤代烷基、(C2-C4)烷氧基烷基、(C3-C6)烷氧羰基烷基、(C6-C8)链烯氧基羰基烷基或(C6-C8)链炔氧基羰基。

    本发明不仅涉及式Ⅰ的各个可能有的立体异构体,而且也涉及这些异构体的混合物。

    根据本发明,通式Ⅰ的新种类杂环化合物,在使通式Ⅱ的芳基异氰酸酯与羧酸或其通式Ⅲ所示酯,按照方法A,必要时在一种酸受体存在下及必要时在一种稀释剂存在下进行反应来制备。通式Ⅱ式

    式中Q的含义如上所述,通式Ⅲ为

    式中m、X、R1、R2、R3及R4的含义如上所述,R代表氢、(C1-C4)烷基或活性酯。

    本发明的另一个主题,是制备式Ⅰ所示化合物的方法B,该方法是使通式Ⅳ的化合物与式Ⅴ、Ⅵ或Ⅶ的一种卤化物进行反应。式Ⅳ为

    式中X、R1、R2、R3及R4的含义同上所述,而Y为O、S、NH。式Ⅴ、Ⅵ及Ⅶ如下:

    式中,Z为氯、溴或碘的原子,而R11及R16的含义同上所述。

    本发明的另一个主题,是制备式Ⅰ所示化合物的方法C,该方法阐述如下,其中m、X、R1、R2、R3、R4及Q的含义如上所述。

    为此,使式Ⅲ中R为H或(C1-C4)烷基的化合物,与碳酰氯或一种碳酰氯的替代物进行反应,其中先生成式Ⅷ所示的化合物,它再与式Ⅸ所示的化合物反应,生成式Ⅹ所示的化合物,

    然后使式Ⅹ所示化合物闭环成式Ⅰ所示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主题,是制备式Ⅰ所示化合物的方法D。下面对该方法予以阐述,其中m、X、R1、R2、R3、R4及Q的含义同上,而且使式Ⅱ所示的一种化合物,必要时在一种酸受体的存在下,以及必要时在一种稀释剂的存在下,与式Ⅺ所示的一种化合物进行反应,生成式Ⅻ所示的化合物,然后使所得的化合物Ⅻ

    水解,并闭环成式Ⅰ所示化合物。

    在方法A的情况下,当R为烷基时,反应在一种惰性有机溶剂中进行,例如在一种芳香族溶剂如甲苯、氯代苯中,在一种卤代烃如氯仿、二氯甲烷中,在一种醚如二异丙基醚或在乙腈或二甲基甲酰胺中,必要时在20℃及125℃之间的温度下用碱催化。所用的碱以有机碱为佳,例如有机胺如三乙胺,或者也可用吡啶。

    在R为H的情况下,该反应在用作溶剂的水中,或者更好在水/有机溶剂的两相体系中进行。操作方法可特别优先择用的是,将式Ⅲ所示的一种化合物,必要时用式Ⅲ所示化合物的盐,同一种无机碱,例如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碳酸盐或酸式碳酸盐如氢氧化钠或碳酸钾一起,或者同一种有机碱,例如有机胺如三乙胺一起加到水中,再将式Ⅱ所示的化合物溶于一种惰性溶剂如甲苯、氯代苯或氯仿中,将后一种溶液加入前一种溶液中。然后,将上述反应混合物,在-40℃及+50℃之间,更好在-10℃及+10℃之间的温度下,保持数日长的时间,更好是保持3及50小时之间长的时间。

    然后,用酸,较好的是一种无机酸如盐酸或硫酸的水溶液,将水相的pH值调节到1-3之间。再将如此生成的尿素衍生物(见化合物Ⅹ)在50及100℃之间的温度下,必要时在酸如盐酸及/或甲酸存在下,或者必要时按已知方法经转变酯(R=烷基或活性酯如O-琥珀酰亚胺酯、酐酯),来使之成环(见Houben-Weyl,“Methoden  der  Organischen  Chemie”,Bd,ⅩⅩⅤ/1及ⅩⅩⅤ/2(1974))。

    式Ⅱ所示的化合物为已知的,或者可按相似于已知的方法来制备;对此参见Houben-Weyl“Methodrn  der  Organischen  Chemie”,Bd.Ⅷ,第120页(1952);Houben-Weyl,Bd.Ⅸ,第875、869页(1955);EP-BI0070389;US4,881,967;EP-AI322401;US3,495,967;EP-A-2300307;EP-A2349832。

    式Ⅲ所示的胺是已知的,并可按相似于已知的方法来制备;对此可参见如M.Sekiya等,Chem.Pharm.Bull  31(1)94(1983);J.M.Cassal,A.Fürst,W.Meier,Helv.Chim.Acta,59(6)1917(1976);S.K.Tsui,J.D.Wood,Can.J.Chem,57(15)1977(1979);M.Sekiya等,Chem.Lett.,(2)231(1982)。

    现已发现,通式Ⅰ所示的新种类杂环化合物具有非凡的除草剂性能。

    因此,本发明还涉及那些含有有效量的式Ⅰ所示一种化合物及载体物质的除草剂组合物。合适的载体物质为表面活性物质、固态或液态的稀释剂。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控制有害植物的方法,其中将除草有效量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在发芽之前或之后)布撒到有害植物上或布撒在其周围。

    化学实施例

    实施例1

    制备一种由2-哌啶乙酸甲酯(1.94g,0.01mol)、三乙胺(50.0mg,0.5mmol)及甲苯(30ml)组成的混合物,向其中滴加溶于甲苯(20ml)的4-氯苯基异氰酸酯(1.40g,0.009mol)。将该反应混合物回流保持10h,然后用3×10ml  10%盐酸水溶液及3×10ml水洗涤,用硫酸钠脱水并过滤。滤液蒸发浓缩后,将残留物溶于二氯甲烷,并在石油醚中再沉淀。

    得2.09g(理论值的75%)熔点为139-141℃的5-(4-氯苯基)-4,6-二氧代-1,5-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实施例2

    在室温下,将由5-(4-氯-2-氟-5-羟基苯基)-4,6-二氧代-1,5-二氮杂二环[4.4.0]癸烷(3.13g,0.01mol)、碳酸钾(6.95g,0.05mol)、炔丙基溴(1.78g,12.0mmol)及乙腈(60ml)组成的混合物搅拌72h。将该反应混合物用5%盐酸水溶液酸化至pH2,接着用3×15ml醚萃取。醚层用硫酸钠脱水,尔后过滤。经蒸除溶剂后,用硅胶色谱法提纯残留物。

    得3.11g(理论值珠89%)无色油状物5-(4-氯-2-氟-5-炔丙氧基苯基)-4,6-二氧代-1,5-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相似于实施例1及2,可根据本发明所述方法A至D的一般说明来制备下面各表所列的通式Ⅰ化合物。

    配方

    用式Ⅰ所示化合物按目的进行的调剂,可以常规方法制成粉剂、粒剂、片剂、液剂、悬浮剂、乳剂、可湿性粉剂、乳油等。为数众多的这些剂型可直接应用。可喷施的制剂可用适宜的介质稀释,并以每公顷数升至数百升的量来喷施。高度浓缩的制剂主要用作供进一步调剂的中间产品。粗略地说,这些配方中含有0.1-99%(重量)的一种或多种有效物质,而且至少含有下列这组物质中的一种物质:a)0.1-20%表面活性物质及b)约1-99.9%固态或液态稀释剂。确切地说,这些配方中含有大致下列量的上述组分:

    %(重量)*

    有效物质  稀释剂  表面活性物质

    可湿性粉剂  20-90  0-74  1-10

    油质悬浮剂  3-50  40-95  0-15

    乳剂、液剂

    (包括可乳化浓缩物)

    水质悬浮剂  10-50  40-84  1-20

    粉剂  1-25  70-99  0-5

    粒剂及片剂  0.1-95  5-99.9  0-15

    高浓缩制剂  90-99  0-10  0-2

    *有效物质加上至少一种表面活性物质或一种稀释剂=100%(重量)

    当然,视预定的用途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而定,有效物质的含量可高或低。有时,很希望表面活性组分对有效物质的量比高一些,并可在配方中予以增添或在容器中混入来实现。

    常用的固态稀释剂在Watkins等所著“Handbook  Of  Insecticide  Dust  Diluents  dnd  Carriers(杀虫剂粉剂的稀释剂及载体手册),第2版,Dorland  Books,Caldwell,New  Jersey中已予记述,但也可用其它或者由矿工采得的,或者工业上生产出来的固态物质。对可湿性粉剂而言,以吸收性较好的稀释剂为佳,对粉剂而言,则以较不吸水的稀释剂为佳。常用的液态稀释剂及溶剂,在Marsden所著“Solvents  Guide”(溶剂指南),第2版,Interscience,New  York,1950中已予记述。对浓缩悬浮剂而言,以低于0.1%为佳。浓缩液剂以耐0℃时的相分离为佳。在“McCutchen′s  detergents  and  emulsiqiers  annual”(“McCutchen氏洗涤剂与乳化剂年鉴”,MC  Publishing  Corp.,Ridgewood,New  Jersey)及Sisely与Wood所著“Encyclopedia  of  Surface  Active  Agents”(表面活性物质大全,Chenucal  Publishing  Co.,Inc.,New  York,1964)中罗列了各种表面活性物质及对其所推荐的应用。所有配方中可以含有少量减少泡沫形成、粘结、腐蚀、微生物生长等的添加剂。

    生产这些制剂的方法,众所周知。液剂只要将各组分简单地加以混合即可制得。细粉状固态制剂,经混合及通常方式碾磨,例如在锤式碾磨机或喷射式碾磨机中,即可制得。悬浮剂用湿磨法(例如见littler的美国专利US  3,060,084)来制取。粒剂及片剂可将有效物质喷到预先成型的粒状载体上可使附聚来制备。对此可参阅J.E.Browning所著“Agglomer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1967年12月4日第147页及以下各页)及“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perry氏化学工艺手册,第5版,Mc  Graw-Hill,New  York,1973,第8-57页及以下各页)。

    为要获得有关调剂技术方面的其它信息,例如可参见:

    H.M.Loux,美国专利US3,235,361,1966年2月15日第6栏第16行至第7栏第19行及实施例10至41;

    R.W.Luckeubaaugh,美国专利US3,309,192,1967年3月14日,第5栏第43行至第7栏第62行,以及实施例8、12、15、39、41、52、53、58、132、138-140、162-164、166、167、及169-182;

    H.Gysin及E.Knusli,美国专利US2,891,855,1959年6月23日,第3栏第66行至第5栏第17行,以及实施例1-4;

    G.C.Klingman,“Weed  Control  as  a  Sience”(“作为一门科学的杂草控制”,John  Wiley  and  Sons,Inc.,New  York,1961年第81-96页,以及

    J.D.Fryer及S.A.Evans,“Weed  Control  Handbook”(杂草防治手册,第5版,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Oxford,1968年第101-103页)。

    除另有说明外,下列各实施例中均以重量份数计。

    实施例A

    可湿性粉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80%

    烷基萘磺酸钠  2%

    木质磺酸钠  2%

    合成非晶态硅酸  3%

    高岭  13%

    将各组分混在一起,并在锤式碾磨机中加以碾磨,直至所有固态物的粒度基本上都小于50μm为止,尔后再加以混合并包装。

    实施例B

    可湿性粉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50%

    烷基萘磺酸钠  2%

    低粘度甲基纤维素  2%

    硅藻土  46%

    将各组分混合,在锤式碾磨机中粗略粉碎,然后在喷射式碾磨机中碾磨,使所有颗粒的直径实际都小于10μm。包装前,将产品再予混合。

    实施例C

    粒剂

    实施例B的可湿性粉剂  5%

    硅镁土(20-40美国标准目;0.84-0.42mm)  95%

    将含25%固体物的可湿性粉剂悬浮液喷入双锥体混合机中,然后使颗粒干燥并包装。

    实施例D

    挤压成型的粒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25%

    无水硫酸钠  10%

    粗木质磺酸钙  5%

    烷基萘磺酸钠  1%

    钙/镁膨润土  59%

    混合各组分,在锤式碾磨机中磨碎,尔后以约12%的水湿润。将该混合物挤压成直径约3mm的圆柱体,再将其切成长约3mm的粒状物。这种粒剂可在干燥后直径接使用,但也可以将干燥后的粒状物粉碎。使之筛过美国标准目20号筛孔直径0.84mm)。剩留在美国标准目40号筛(孔径0.42mm)的颗粒可包装供应用,而更细的部份则予以返回。

    实施例E

    低强度粒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二氮杂杂二环[4.4.0]-癸烷  1%

    N,N-二甲基甲酰胺  9%

    硅镁土颗粒(美国标准筛20-40)  90%

    使有效物质溶于溶剂中,将该溶液喷到装在双锥体式混合机中、已除去粉尘的颗粒上。喷毕后,令混合物再继续运转不长的时间,尔后将颗粒包装起来。

    实施例F

    粒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80%

    润湿剂  1%

    粗木质磺酸盐(含5-20%天然糖)  10%

    硅镁土-粘土  9%

    混合各组分,并碾磨到能筛过100目筛。然后,将此物料加到流化床成粒机中,流化床中的空气流调节得使该物料轻轻扬起,并将一股细水流喷到所扬起的物料上。流化和喷水持续进行到获得所需粒度的颗粒。然后,停止喷水,而流化则继续进行,必要时还在加热条件下进行,直到水含量降到所希望的值,一般低于1%。尔后,御出物料,并筛出所需粒度范围,一般为14-100目的颗粒,再予包装以供使用。

    实施例G

    水基悬浮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

    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40%

    聚丙烯酸基增稠剂  0.3%

    十二烷基酚聚乙烯二醇醚  0.5%

    磷酸氢二钠  1%

    磷酸二氢钠  0.5%

    聚乙烯醇  1.0%

    水  56.7%

    混合各组分,并一起在砂磨机中碾磨,以获得粒度大体上小于5μm的颗粒。

    实施例H

    高浓缩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

    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99%

    硅酸气溶胶  0.5%

    合成非晶态酸  0.5%

    混合各组分,并在锤式碾磨机中予以碾磨,以使所得物料能筛过50号美国标准(筛孔0.3mm)。需要时,该浓缩剂中还可含其它成分。

    实施例Ⅰ

    可湿性粉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

    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90%

    钠磺基琥珀酸二辛酯  0.1%

    合成细硅酸  9.9%

    混合各组分,并在锤式碾磨机中予以碾磨,以获得大体上小于100μm的颗粒。将此物料筛过50号美国标准筛,尔后包装。

    实施例J

    可湿性粉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40%

    木质磺酸钠  20%

    蒙脱石-粘土  40%

    将各组分充分混合,在锤式碾磨机中粗磨,再在喷气式碾磨机碾磨,以获得粒度基本上小于10μm的颗粒。然后再混合物料并予包装。

    实施例K

    油基悬浮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

    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35%

    多元醇羧酸酯与油溶性石油磺酸酯  6%

    二甲苯  59%

    将各组分加以混合,并在砂磨机中碾磨,以获得粒度基本小于5μm的颗粒。该产品可直接用油冲稀或乳化于水中来使用。

    实施例L

    粉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5-

    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10%

    硅镁土  10%

    叶蜡石  80%

    将有效物质与硅镁土混合,并将其送入锤式碾磨机,以获得基本上小于200μm的颗粒。然后,再将碾磨过的浓缩物与已粉碎的叶蜡石混匀。

    实施例M

    油基悬浮剂

    5-(4-氯代苯基)-4,6-二氧代-1,7-

    二氮杂二环-[4.4.0]-癸烷  25%

    聚氧化乙烯山梨糖醇六油酸酯  5%

    高级脂族烃油  75%

    混合各组分,并在砂磨机中碾磨,直至固体物颗粒的粒度小于5μm为止。所得的浓稠悬浮液可以直接使用,但以用油稀释后或乳化于水中后使用为佳。

    生物学实施例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化合物是有效的除草剂。这些化合物适于在应该控制所有植物生长的地面,例如工业货场、停车场,汽车电影场的周围、广告墙四周、公路傍及铁路建筑物周围广谱防治芽前及芽后杂草。其中某些化合物还适于选择性防治诸如水稻、小麦、大麦、玉米、大豆、甜菜及棉花之类农作物中的杂草。

    本发明化合物的可施用量,同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用作选择性除草剂还是用作通用除草剂、当时的农作物、欲防治杂草的种类、天气与气候、所选的配方、施用方式、观叶植的数量等因素。一般,这些化合物以0.001-20Kg/ha的来施用,其中对于较贫瘠的土壤及/或有机物含量低的土壤,或者对于只要求短暂留药期的那些情况,例如在作休闲在除草剂的情况下,可用较少的量。本发明的化合物可用市面上常见的任何其除草剂一起使用。

    本发明化合物的除草剂性能已在一系列的温室试验中被发现。试验方法及结果,下面将予以说明。

    生物学表

    化合物1-12的结构式

    试验方法

    播种马唐(digitaria  spp)、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大狗尾草(setaria  feberii)、野燕麦(avena  fatua)、黑雀麦(bromus  secalinus)、茼麻(Abutilon  theophrasti)、牵牛(ipomoea  spp)、宾州苍耳(xanthium  pensyl-vanicum)、及假高梁(Sorghum-Knollen),并在芽前用溶于对植物无毒性的溶剂中的待试化合物进行处理。

    此外,还将这些杂草用一种对土壤和叶丛选定的制剂加以处理。在处理的时刻,植物高2-18cm。处理过的植物和对比用的植物都在温室中放置16天,尔后将所有样本连同对比植物一起在温室保持16天,之后将所有样本同对比植物进行比较,并以目视法评定处理的效果。表A至D以0(=无伤害)至10(=完全消灭)的数字等级排列出评定结果。

    数字后附加的字母,其意义如下:

    C=萎黄/坏死

    B=烧伤

    H=对生长成形有作用

    E=抑制发芽

    G=促进生长。

    

杂环化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杂环化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杂环化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杂环化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环化合物.pdf(7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杂环化合物。除草剂化合物应当以尽可能低的剂量,在有用植物和杂草之间选择性高的情况下起作用。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被用作除草剂的新化合物。所提供的新杂环化合物如式I所示,式中X为O、S、CH2或取代的CH2、Q为取代的苯。这类化合物例如可在同表面活性物质及固态或液态稀释剂按配方配制后,用来抑制不需要的植物生长。本发明的化合物是除草剂有效物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