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罐顶盖的回转设备,它应用于例如自动检验顶盖上的外部缺陷、尺寸误差等多种性能,本发明尤其涉及对罐顶盖夹持精度的改进。 在制造用于饮料容器的顶盖时,确定制造出的顶盖的尺寸是否精确、判断其上是否有缺陷,以及检查分别安装在各顶盖上的扣盖的连接或固定状态等的自动检验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按常规,待检验的顶盖靠输送机或其它类似机器沿一条直线输送,并利用沿着输送机配置的各镜象加工装置(image processing device)检验其缺陷等。
传统回转设备的各顶盖夹持平台的构造如图18或图19中所示。在这方面,顶盖K具有前面和背面,以及第一和第二环形凸起KC和KD。第一凸起KC设于背面上并沿顶盖的轴向凸出。第一环形凸起KC形成凹入部KA。象突缘的第二环形凸起KD设在前面上并垂直于轴向凸出。第二环形凸起KD形成凹入部KB。扣盖R形成在凹入部KB的底面上。
首先,在图19所示地回转设备中,顶盖夹持平台1的上面形成有凸出部1A,它与顶盖K背面上的凹入部KA无间隙地相配合,顶盖K由凸出部1A对中。
另一方面,图19中所示的顶盖夹持平台11的上面形成有凸出部11A,它与顶盖K前面上的凹入部KB无间隙配合。顶盖K按相反方式夹持在顶盖夹持平台上,并由凸出部11A对中。
图18和图19中所示的传统的顶盖夹持平台中的每一个的结构,都使顶盖K靠凸起1A或11A对中。因为采用这种结构,为了获得足够的精度,就必须将凸起1A或11A的尺寸制成使凸起1A或11A与凹入部KA或KB的周边壁面紧密接触。但是,它将产生以下的缺点。也就是说,如果凸起1A或11A被限定在这样严密或精确的尺寸内,就要求高精度地将顶盖安放在顶盖夹持平面1或11上,同时高精度地制造模压顶簧K用的模子,以致在供应顶盖给顶盖夹持平台1或11以及在制造顶盖K本身时出现困难。由于这一原因,很难保证顶盖K在检验时的对中精度,因此,顶盖夹持平台1或11不能适应最近不断提高精度的趋势。而且,在图19所示的结构中,顶盖K是按相反方式夹持在顶盖夹持平台11上,它不可能确定扣盖R的固定状态,而这是重要的检验性能之一。这样,对扣盖R固定状态的检验工作必须分开进行,导致效率降低。
另外,上述回转设备还包括顶盖供应装置,单个连续地供应多个互相堆叠的顶盖,由位于前排的一个顶盖堆将顶盖输送到各检验仪器处。
按传统方式,回转设备的工作速度是较低的。因此,在将顶盖供应给各检验仪器的时候,顶盖已经由供料器或其它类似装置沿水平方向传送,以使顶盖一个接一个地供应给各检验仪器。
但是,近年来,为了提高产量,已经考虑使用高速连续地自动检验顶盖的仪器,其速度为每分钟数百个顶盖,比传统速度高很多。
由于上述原因,由供料器等沿水平方向一个接一个供应顶盖的顶盖供应装置,其运转速度有限。因此,它很难跟上回转设备的高速运转。
而且,上述回转设备还具有顶盖顶出装置,以高速将检验过的顶盖顶出到下一工序。
该顶出装置包括一个如气动缸筒之类的促动器,安置在沿转台外周的输送路线的侧面上,将顶盖推出输送路线,进入并沿着顶出通道移动。
在顶盖顶出装置中,促动器的往复运动将顶盖顶入顶出通道,但是,促动器对顶盖的推出工作必须随着回转设备工作速度的提高而加快。要担心顶盖可能因促动器往复运动的冲击而受破坏。另外,顶出装置的振动和噪声加重,驱动顶出装置所需的成本也增加了。因此,需要有一种基本上是新颖的顶盖高速顶出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转设备,它能提高顶盖分别相对顶盖夹持平台的对中精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回转设备,它能高速连续地、一个接一个地供应多个顶盖。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回转设备,它能高速地将多个顶盖顶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多个顶盖的回转设备,各顶盖具有沿其轴向凸出的第一环形凸起和沿其径向向外凸出的第二环形凸起,该回转设备包括;
一个转台,其配置使其可绕其轴线间歇转动,沿着其外圆周形成一个顶盖输送路线;
多个沿输送路线彼此隔开配置的静止工位;
多个配置在转台外周上的顶盖夹持平台,它们沿着输送路线在圆周上彼此隔开,分别与上述工位相对应,它们可以和转台一起,绕转台的轴线沿着输送路线移动,至少顶盖夹持平台中的一个可绕其自身的轴线相对转台旋转;
将至少一个顶盖夹持平台绕其自身轴线旋转的装置;
每一个顶盖夹持平台的顶面上形成有环形定位槽,以容纳顶盖的环形凸起;
通风通道装置,其一端向着顶盖夹持平台的顶面开口;
抽气源装置,与通风通道装置的另一端相连。
在上述回转设备中,各顶盖的第一环形凸起分别装配进各顶盖夹持平台上形成的环定位槽中。靠抽气源装置从各顶盖夹持平面的顶面抽气,分别将顶盖吸向顶盖夹持平台。借助抽气产生的吸力,各第一环形凸起沿着相应一个环形定位槽的两相对侧面滑动,使第一环形凸起相对环形定位槽的移位或偏移可沿着其整个周面校正其位置。这样,即使顶盖的夹持精度在供应初期稍差,仍有可能将顶盖相对顶盖夹持平台精确对中。因此,质量检验等等可高精度进行。另外,如果顶盖分别夹持在顶盖夹持平台时是使各顶盖的前面朝上,则还具有可将各顶盖上的扣盖等同时进行检验的优点。
上述回转设备最好还包含一个位于顶盖供应工位的顶盖供应装置,该顶盖供应装置包括:
具有顶盖出口的夹持装置,它夹持多个顶盖,使顶盖彼此堆叠,并可沿堆叠方向移动;
多个馈给凸轮装置,彼此间隔配置并与转台平行,使输送路线位于多个馈给凸轮装置之间,馈给凸轮装置具有其相应的前面和后面,并可绕各自的轴线旋转;
将多个馈给凸轮绕各自轴线旋转的旋转装置,
其中,多个馈给凸轮的各自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多个相对其前面倾斜的槽,每个倾斜槽从多个馈给凸轮中的相应一个的前面向后面伸展,槽的宽度可将相应一个顶盖的第二环形凸起装配于其中,从而多个馈给凸轮装置的旋转,使最靠近多个馈给凸轮装置的第一个顶盖的第二环形凸起同时被装配进相应馈给凸轮装置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倾斜槽中。
在上述回转设备中,将多个馈给凸轮装置旋转,使各馈给凸轮装置将顶盖向其传送方向推进。因此,位于前排并夹在多个馈给凸轮装置当中的其中一个顶盖,其第二凸起就装配到各馈给凸轮装置的倾斜槽中。位于前排的顶盖与其余顶盖分开,沿着倾斜槽馈送。这样,只要多个馈给凸轮装置按予定速度旋转,就可保证互相堆叠的顶盖可以按恒定的预定周期一个接一个地馈送。因此,工作可靠性很高。另外,如果多个馈给凸轮装置的转速可变,就有可能随意改变顶盖之间的供应间隔周期。因此,回转设备容易适应高速度运转。另外,回转设备还具有这样的优点,即由于结构简单,因此成本低,出故障的可能性低。
上述回转设备最好还包含一个位于顶盖顶出工位的顶盖顶出装置,该顶盖顶出装置包括:
顶出通道装置,它在靠近顶盖顶出工位的位置上相对转台静止配置;
一对输出滚子装置,彼此隔开配置并与转台相平行,使输送路线位于一对输送滚子装置之间,一对输送滚子装置可绕各自轴线旋转,一对输送滚子装置的相应外周面的设计,使之同时接靠每个顶盖前面上的第二环形凸起;
将一对输送滚子装置彼此反向旋转的旋转装置;
一对输送滚子装置的旋转,使位于顶盖顶出工位的顶盖被顶入顶出通道装置并沿其内移动。
在上述回转设备中,位于输送路线两侧的该对输送滚子装置按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沿着输送路线输送的顶盖连续地导入该对输送滚子装置之间。在这一时刻,由于该对输送滚子装置旋转而产生的摩擦力,使顶盖顺旋转的切线方向高速弹出,转入下一工序。这样,就有可能将顶盖顶出,不用考虑顶盖沿着输送路线传送的速度,也不用考虑顶盖沿着输送路线传送的间隔。因此,即使前一工序的加工速度很高,仍有可能容易地解决顶盖的顶出。另外,由于摩擦力是在切向上施加到各顶盖的外周面上,与传统结构中将顶盖垂直于其外周表面顶出的情况相比,顶出冲击相当小。因此,不用害怕顶盖会被损坏。另外,由于该对输送滚子装置总是在转动,因此其结构简单,噪声低,成本也低。
附图图面简单说明如下: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案的回转设备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回转设备的垂直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回转设备的俯视图,显示多个顶簧夹持平台;
图4是图3所示顶盖夹持平台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顶盖夹持平台的俯视图;
图6是图1和图2所示回转设备的C形通风板的俯视图,显示其通风通道;
图7是图1所示回转设备的顶盖供应装置的垂直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顶盖供应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9是图8所示顶盖供应装置的一对馈给凸轮中的一个的垂直剖视图;
图10是由图9中的Ⅹ-Ⅹ线所看到的馈给凸轮的视图;
图11是图8和9所示馈给凸轮的展开视图;
图12是显示图7所示顶盖供应装置的工作情况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所示回转装置的顶盖顶出装置的垂直剖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顶盖顶出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3所示顶盖顶出装置的顶出通道的俯视图;
图16是沿图15中ⅩⅥ-ⅩⅥ线的剖视图;
图17是由图15中箭头ⅩⅦ-ⅩⅦ所看到的顶出通道的视图;
图18是传统回转设备的顶盖夹持平台的示意图;
图19是另一种传统回转设备的顶盖夹持平台的示意图。
参看图1,图中所示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案的多个顶盖K用的回转设备142的俯视图。各顶盖K的结构与图18和19中所示的相同,这里省去对其细节的说明以免重复。
首先简要说明回转设备的总体结构。
回转设备142包括顶盖供应装置141和顶盖顶出装置147。设有转台112(参见图2),它水平放置并可绕其轴线间歇转动。沿转台112外周形成顶盖K的环形输送路线L。设有多个静止工位P1至P8,其中包括一个顶盖供应工位P1、一个顶盖顶出工位P7和六个工位P2至P6及P8。工位P1至P8沿输送路线L彼此等间隔配置。顶盖供应工位P1和顶盖顶出工位P1互相靠近,工位P8介于其间。
如图2和图3所示,在转台112外周上,沿着输送路线L,彼此等间隔地配置有顶盖夹持平台118,其位置分别与工位P1至P8相应。各顶盖夹持平台118可绕其自身轴线相对转台112旋转,并可随着转台112绕其轴线沿着输送路线L移动。各顶盖夹持平台118的顶面与转台112平行配置。
由顶盖供应装置141单个供应的顶盖K,分别安放在沿转台112外周配置的各夹持平台118上。转台112绕其轴线间歇转动,而顶盖夹持平台118绕其各自轴线旋转。如图1所示,分别位于工位P3、P4和P6的多个检验装置144、145和排出有缺陷顶盖用的排出装置146,检验或检查顶盖K的尺寸、其上的外部缺陷,以及开口环R在顶盖K底面上的固定状况,等等。接着,优质的顶盖由顶盖顶出装置147沿着顶出通道148顶出,该顶出通道在靠近顶盖顶出工位P7的位置,相对转台112静止配置。顶出通道148沿输送路线L的切向伸展。
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回转器110由驱动源(未示)驱动,在水平面上间歇转动。转轴111竖立地固定安装在回转器110顶面中心上。圆盘形式的转台112沿水平方向固定安装在转轴111的中间部分上。多个中空的圆柱轴113(本实施例中是8个)彼此按等圆周间隔的关系固定安装在转台112的外圆周上。多个皮带轮115通过相应的轴承114,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各圆柱轴113上。如图3所示,传动机构250将分别位于工位P2至P5上的各顶盖夹持平台118绕其各自轴线旋转。传动机构250包含有主动轮117。由主动轮117传动的循环皮带116,卷绕顶盖夹持平台118的皮带轮115。除了位于工位P1和P6至P8的皮带轮之外,其它皮带轮115都按同方向旋转。也就是说,分别位于顶盖供应工位P1和顶盖顶出工位P7的顶盖夹持平台118保持静止。
参看图2,环形的顶盖夹持平台118固定安装在各皮带轮115的顶面上。由树脂材料制成的环形板119装配在顶盖夹持平台118的内圆周面内。如图4和图5中所示,各顶盖夹持平台118的顶面上分别形成有环形定位槽120。各顶盖K背面上的第一环形凸起KC分别沿着各顶盖夹持平台118顶面上的环形定位槽的整个长度装配在定位槽中。各环形定位槽120与相应一个顶盖夹持平台118的顶面在圆周上是延续的。环形定位槽120的断面大致为V形,其在顶盖夹持平台118顶面上的宽度,大于顶盖K背面上的第一环形凸起KC的宽度。环形定位槽120的两个相对侧面的每一个侧面,与该两侧面之间、垂直于顶盖夹持平台118顶面伸展的环形中心线之间形成的角度彼此相等。环形定位槽120两侧面之间的中心线,与顶盖K背面上的第一环形凸起KC的垂直于顶盖背面的环形中心线相一致。也就是说,环形定位槽120两侧面之间的中心线,与第一环形凸起KC的中心线在垂直方向上一致。环形定位槽两侧面之间形成的角度最好是约为70°至100°。如果角度小于70°,环形定位槽120的宽度变窄,以致在将顶盖K装配在环形定位槽120中时要求有较高的精度。如果角度远大于100°,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对中精度。
现在再回头参看图2,环形板形式的滑板121固定安装在转台112底面上。在滑板121上分别与各圆柱轴113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通风口122。在转台112内形成有多个通风通道123。各圆柱轴113内部分别通过各通风通道123、以气密方式与多个通风口122相连通。环形顶板124在基本上与顶盖夹持平板118相同的高度上、沿着水平方向固定安装在转轴111的顶端上。
另一方面,底座125沿水平方向围绕转轴111静止配置。底板125周缘的各孔中垂直安装有多个导杆127通过安装构件126垂直安装在底板125开孔的周缘上,使导杆127可沿垂直方向滑动。各导杆127在底座125圆周边上互相有间隔。通风板129通过支承板128固定安装在相应导杆127的顶端上。通风板129顶靠滑板121的底面。多个弹簧130分别套装在导杆127外圆周上。通风板129靠弹簧130压靠滑板121。
如图6所示,通风板129是C形的,并且沿其整个长度叠放在滑板121上。通风板129顶面上基本上沿其整个长度形成有通风槽131。通风槽是C形的并绕转台112的轴线延伸。除了那些分别位于工位P7和P8的顶盖夹持平台118上的通风口122之外,通风槽131与其它所有的通风口相连通。
通风板129上形成有一对孔132,它们与通风槽131底部上的两个位置相通。有一对吸管134和134,其相应一端通过各自的连接件133与两孔132相连。两吸管134的相应另一端与抽气泵252之类的抽气源相连。
具有上述结构的回转设备在工作时,顶盖K被定位和安放在静止于顶盖供应工位P1的顶盖夹持平台118上。然后,将转台112间歇转动。在顶盖K定位时,顶盖K背面上的第一环形凸起KC被装配在环形定位槽120中。在开始阶段,不需要将第一环形凸起KC精确定位在定位槽120的中心,顶盖K的供应可以不太精确。
但是,滑板121中的通风口122与通风板129中的通风槽129相通,因此,通过通风通道123和中空圆柱轴113,将顶盖K吸靠顶盖夹持平台118。其后,转台112间歇转动,安放有顶盖K的顶盖夹持平台118移到工位P2处。并且,循环皮带116被同时顶靠皮带轮115,将顶盖K旋转。因此,即使顶盖的安放状况稍有移位或偏移,由于顶盖上的第一环形凸起KC沿着顶盖夹持平台118上的定位槽的两相对侧面移动,就可使顶盖的移位或偏离沿着第一环形凸起KC的整个圆周得以纠正。这样,顶盖K就相对环形定位槽120准确对中。
接着,各顶盖K的外形尺寸,开环R在顶盖上的固定状况,顶盖上是否存在缺陷,等等,都由位于工位P3和P4的各种检验仪器144和145来检验。然后,顶盖K由顶出工位P7上的顶出装置147传送至下一工序。
如上所述,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回转设备中,即使顶盖的定位精度在其供应之时较低,由于成形在顶盖平台118上的定位槽120以及抽气机构的作用,就使顶盖K在其被检验时可被准确对中在顶盖夹持平台118上。因此,就有可能进行高精度测量。并且,顶盖K安放在顶盖夹持平台118上是处于使顶盖K的前面向上的状况,对开环R的检验也很容易。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通过滑板121和通风板129的作用,对分别位于顶出工位P7和最末工位P8的顶盖夹持平台118并不提供抽吸作用。因此,就带来了可平缓地将顶盖顶出至下一工序的优点。
下面参照图7至12详述位于顶盖供应工位P1的顶盖供应装置141。
如图7所示,在顶盖供应工位P1上方的位置上,台板150固定安装在转台112上方。如图1和图8所示,夹持器254具有开孔或顶盖出口151,用来夹持多个顶盖K。顶盖出口151形成在台板150上,其位置正好在顶盖供应工位P1的上方。夹持器254的顶盖出口151的尺寸比每个顶盖都大。夹持器254包括四个分别通过夹具152垂直固定安装在顶盖出口151四个角上的导杆153。顶盖K在由四个导杆153围绕的空间内,沿垂直方向一个接一个堆叠,并可沿堆叠方向移动。
另外,如图7所示,一对圆柱形构件(图中只示出其中一个)垂直固定安装在台板150的与转台112的内侧和外侧相应的位置上,顶盖出口151位于该两圆柱形构件之间。凸轮轴155旋转支承在每个圆柱形构件154内。两凸轮轴155的相应顶面上各固定安装有一个皮带轮156。在转台112上方附近,配置有一对馈给凸轮157和157(同时参看图12),该两凸轮互相隔开并与转台互相平行,输送路线L位于该对馈给凸轮157和157之间。该对馈给凸轮157之一配置在转台112内侧,而另一个馈给凸轮157位于转台112的外侧,顶盖出口151位于该对馈给凸轮157和157之间。该对馈给凸轮157和157可绕各自轴线旋转。该对馈给凸轮157和157相对输送路线L彼此对称配置。
该对馈给凸轮157和157由树脂材料或表面处理金属制成。如图11中的展开视图所示,各馈给凸轮157的外周面上成形有一定长度的槽158,该槽相对馈给凸轮157的前面是倾斜的。倾斜槽158的深度基本上等于顶盖K前面上的第二环形凸起KD的凸起高度。倾斜槽158从馈给凸轮157的前面伸展到后面。倾斜槽158的宽度可以将顶盖前面上的第二环形凸起KD装配于其中。该对馈给凸轮157和157的旋转,使位置最靠近该馈给凸轮157和157的第一个顶盖K前面上的第二环形凸起KD,同时装配在相应馈给凸轮157的外周面上所成形出的倾斜槽158中。
该对馈给凸轮中的每一个凸轮157具有一对切口159和160,它们分别成形在馈给凸轮外周面上靠近其前面和后面的地方。该对切口159和160的相应予定长度平行于馈给凸轮157的前面而伸展。馈给凸轮157外周面上所成形出的槽148,其一端与该对切口中的一个切口159相连。另一个切口160与倾斜槽158的另一端相连。
馈给凸轮157外周面上的一对切口159和160中的每一个的宽度,基本上等于顶盖K前面上的第二环形凸起KD的宽度。切口159或160的深度基本上等于馈给凸轮157外周面上的倾斜槽158的深度。
如图9和图10中所示,该对馈给凸轮157中的每一个具有一对金属环161和163,分别固定安装到馈给凸轮的前面和后面上。金属环161靠固定环162固定在位。金属环161的外周有一个切口部分,与馈给凸轮157外周面上形成的切口159相应。同样,金属环163的外周也有一个切口部分,与馈给凸轮157外周面上形成的切口160相应。
如图7和图8中所示,设有传动机构164,将一对馈给凸轮157和157绕其各自的轴线旋转。传动机构164将该对馈给凸轮157和157按相同转速彼此反向旋转。该传动机构164包含一对支承缸筒165(图中只示出一个),它们彼此靠近地垂直固定安装在底座125上。一对主动轴167和167通过各自的一对轴承166和166分别支承在两支承缸筒中。一对皮带轮168和168分别固定安装到两主动轴167的上端上。一对同步(timing)的循环皮带169和169在一对皮带轮168和前述一对皮带轮156之间伸展并绕在这些皮带轮上。一对臂170和170按可角位移方式分别安装到两支承缸筒165的顶端上。一对滚子171安装在相应臂170的自由端上,靠弹簧(未示)分别推靠两同步皮带169,对皮带施加张力。另一方面,两主动轴167的各自下端与驱动源256相连接。这样,两主动轴167由驱动源256驱动,按相同转速彼此反向旋转。
当具有上述结构的顶盖供应装置141在运转时,多个顶盖k一个在一个上推叠,使各顶盖K的前面朝上。顶盖K在由各导杆153所形成的空间内装入。在这种情况下,当驱动源256工作以将一对馈给凸轮157和157按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时,一个在一个上堆叠的顶盖K中的最低下一个顶盖,其上的第二环形凸起KD落到两相应馈给凸轮157的切口159中。顶盖K一旦水平支承在两馈给凸轮157上,这时,位于由底部向上第二位的顶盖K的底面就和金属环161处于相同的高度。当馈给凸轮157继续旋转,金属环161就插入最低下的顶盖K和第二个顶簧K之间。最低下顶盖K被沿着倾斜槽158向下移动,而第二个顶盖K靠在金属环161顶面上保持原位。加工在继续,顶盖K离开倾斜槽158的低端自由落下。这样,该顶盖K安放到转台112上的顶盖夹持平台118上。同样,馈给凸轮157每转一周,顶盖K一个接一个被送出。
因此,在具有上述结构的顶盖供应装置141中,只要馈给凸轮157恒速旋转,就可使堆叠的顶盖K以精确的恒定周期一个接一个地可靠馈给。因此,工作可靠性非常高。并且,如果馈给凸轮157的转速可变化,就有可能调节两顶盖之间的供应时间间隔。这样,顶盖供应装置141能够容易地应付回转设备142的高速加工过程。另外,由于顶盖供应装置141的结构和操作简单,因此其价格低廉,可以实现安全无故障的工作。
另外,在上述顶盖供应装置中,馈给凸轮157是由树脂材料或表面处理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环161分别固装在馈给凸轮157的顶面上。因此,即使顶盖供应装置141已使用过很长时间,各馈给凸轮157的顶面并没有磨损,同时,倾斜槽158和顶盖K之间的接合处可以制成软一点,这样顶盖供应装置141就具有不易损坏顶盖K的优点。
不应将顶盖供应装置141限制于如图7至12中所示的一种形式。举例来说,馈给凸轮157上的相应倾斜槽150的方位可以互相一致,使馈给凸轮157可按相同方向旋转。另外,馈给凸轮157不应仅限于两个,也可以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馈给凸轮,使之绕顶盖K等间隔配置。此外,顶盖供应装置141不应仅限于是竖直配置的一种。顶盖供应装置141可以配置成倾斜方式、水平方式,或按需配置成任何方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提供装置,以将一个在一个上堆叠的顶盖K推向顶盖夹持器254中的馈给凸轮157。
下面参照图13至17详述位于顶出工位P7的顶出装置147。
如图13和图14所示,转台112上方沿水平方向配置有台板190。一对矩形连接板191和192配置在其靠近转台112的相对顶出工位P7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的位置上。连接板191和192靠多个螺栓194固装在台板190的顶面上。螺栓194分别穿过相应连接板191和192四个角上相应形成的长孔193,使连接板191和192可在其相应位置上调节位置。
一对输送滚子198和198互相间隔配置,并与转台112平行,输送路线L位于该对输送滚子198和198之间。该对输送滚子198和198可绕各自轴线旋转,其相应外周面被设计成可同时接靠每一个顶盖K前面上的第二环形凸起KD。一对滚子轴196和197分别通过各自的轴承195安装到连接板191和192上,并且垂直于各连接板191和192伸展。在各滚子轴196和197的底端同一高度上,分别固装有沿水平方向的一对输送滚子198和198。即,该对输送滚子198和198相对转台112等间隔配置。输送滚子198配置在位于顶出工位P7的顶盖夹持平台118的两侧。即,该对输送滚子198之一配置在转台112的内侧,而另一个输送滚子198配置在转台112的外侧。借助矩形板191和192,该对输送滚子198可被调节,互相靠近或远离。
如图13所示,每个输送滚子198的外周底端形成有环形突缘198A。由树脂材料制成的缓冲垫板199固装在突缘198A的顶面上,同时有环形缓冲件200固装在输送滚子198的外周面上。缓冲件200上形成有缝隙201。缓冲件200的外周面可沿径向弹性变形,起调节输送滚子198和顶盖K之间的对接压力的作用。安放在位于顶出工位P7的顶盖夹持平台118上的顶盖,其顶面上有第二环形凸起KD,可由缓冲垫板199支承。第二环形凸起KD与缓冲件200的外周实现弹性对接。
内滚子轴196的上端固装有一个皮带轮202,而外滚子轴197的上端固装有一个齿轮203,其位置低于皮带轮202。另一方面,在滚子轴197的侧边位置上,有一根传动轴通过轴承205垂直安装在外连接板192上。直径与皮带轮202相同的皮带轮206,固装在传动轴204上端与皮带轮202高度相同的位置上。与齿轮203啮合的齿轮207也固装在传动轴204的上端。传动轴204的下端因装有传动皮带轮208,由驱动源(未示)通过循环皮带209将其旋转。
细长连接件210靠螺栓212安装在连接板191和192之间,其位置高于转台112,螺栓211分别穿过各细长孔211,使细长连接件210可调节其位置。皮带轮214可旋转地安装在连接件210上方,其高度与皮带轮202和206的高度相同。循环皮带215绕过这三个皮带轮202、206和214。
如图15所示,在转台112旁侧的位置上,沿着顶盖K的顶出方向,即与转台112旋转方向一致的方向上形成有顶出通道148。顶出通道148由一对弯曲侧面板217和217、底板218和顶板219(参见图17)所界定,它不妨碍转台112。沿着转台112的上平面,有侧导板220和顶导板221固装到台板112的底面上,用以将顶盖K导向顶出通道148。如图15和16所示,侧导板220和侧板217的底端分别形成有导向凸起220A和217A,用以支承相应顶盖K的底面。
具有上述结构的顶盖顶出装置147在工作时,循环皮带209将一对输送滚子198和198按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在这种状况下,当待检验顶盖K分别安放到各顶盖夹持平台118上并由转台112的间歇转动传送到顶出工位P7时,顶盖K被插放在该对输送滚子198和198之间。顶盖K同时受到一对输送滚子198和198在同一方向上的摩擦力的作用,使顶盖K几乎立即从顶盖夹持平台118上的环形槽120上离开,并沿着导板220和221和顶出通道148被顶出。这样,不管转台112的转速和旋转间隔时间如何,传送到顶出工位P7的顶盖K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被可靠地顶出。因此,顶盖顶出装置147可以容易应付回转设备的高速运转。
另外,由于顶盖外周面仅仅由一对输送滚子198和198在切向上施加摩擦力,因此与传统装置中将顶盖垂直于其外周面推出的情况相比,在顶盖K被顶出时所受到的冲击较小。这样,不用害怕顶盖K受损、第二环形凸起KD凹陷、等等。并且,由于输送滚子198和198总是以一定的恒速旋转,使其构构简单,噪声和振动低。因此,顶盖顶出装置147具有成本低的这一优点。
另外,顶盖顶出装置147还有这样的优点,即一对输送滚子198和198的旋转在需要时可变化其速度,从而可任意调节顶盖的顶出方向及其旋转动量或角动量。
在上文中,该对输送滚子可以这样制造,以使其间歇转动。另外,可以设置调节该对输送滚子198和198之间间距的滚子开启机构,以便有选择地只顶出特定的顶盖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