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岩土锚固系统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各个城市的大型和超高层建筑大量涌现。迄今为 止, 全国高度超过 200 米的超高层建筑已达数十余幢。基坑工程呈现出场地紧凑、 工程距离 近、 基础越来越深、 规模和尺寸愈来愈大等特点。 深基础施工是大型和高层建筑施工中极其 重要的环节, 而深基坑支护结构技术无疑是保证深基础顺利施工的关键。
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要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基础类型、 基坑开挖深度、 降排水条件、 周边环境、 基坑周边荷载、 施工季节、 支护结构使用期限等因素。基坑支护施 工控制的关键是基坑的稳定性、 地面变形及地下水的控制、 防止基坑隆起、 管涌与流砂等险 情, 并要根据地质、 环境因素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支护方案。
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是目前深基坑支护工程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支护方式。 作为 一种先进的支护加固技术, 在岩土质高边坡和大跨度地下工程, 特别是在不良地质条件下, 国内外已进行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
现有注浆锚杆普遍存在施工速度慢, 钻机扭矩要求大, 单位面积锚固力小, 不能用 于岩体破碎带松散体, 钢绞线在旋进过程中易绞线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为锚固施工提供一种造价低廉, 工期快, 钢绞线旋进平稳、 顺畅, 施工占地小, 施工简单, 安全性好, 钻机扭矩要求小, 适宜多种土体 的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与上述装置相配套的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使用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
一种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 它包括钻尖连接管、 与所述钻尖连接管端部固接的 钻尖、 滑键套及锚杆工作件托套 ; 所述锚杆工作件托套与滑键套的外壁固定套接 ; 所述钻 尖连接管与滑键套固定相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 本发明在所述钻尖连接管的外壁固定设有隔离套板。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 本发明所述锚杆工作件托套的外壁固定设有钢绞线挂耳。
进一步地, 本发明在所述锚杆工作件托套的外壁固定设有附加注浆管挂耳。
更进一步地, 本发明所述钻尖连接管一端部的横截面为 “O” 型结构 ; 所述滑键套 内壁的横截面为 “O” 型结构 ; 所述钻尖连接管与滑键套内壁插接固定。
另外, 本发明所述钻尖可采用螺旋钻尖结构 ; 所述螺旋钻尖包括一字钻尖、 侧壁配 有出浆孔的中空螺旋钻杆 ; 所述一字钻尖的底部与中空螺旋钻杆的顶部固定相接。
其次, 本发明所述钻尖采用三叶片钻尖结构。上述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的使用方法, 可按如下步骤依次实施 :
(1) 将锚杆工作件固定套装于锚杆工作件托套上 ;
(2) 将锚杆工作件托套与滑键套的外壁固定套接 ;
(3) 将钻尖连接管固定套接于滑键套的内壁 ;
(4) 将空心钻杆的端部与滑键套的端部连接 ;
(5) 一边旋转空心钻杆进行钻孔、 注浆, 一边将锚杆工作件托套带入土体中 ;
(6) 将步骤 (5) 中的空心钻杆前端与滑键套分离, 将上述空心钻杆移出, 其余部件 留在孔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 本发明所述步骤 (1) 中的锚杆工作件为钢绞线。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 本发明所述步骤 (1) 中的锚杆工作件为钢绞线及附加注浆 管; 当步骤 (6) 执行完毕后, 通过留存在孔中的附加注浆管进行多次注浆。
本发明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最大的优点是在同等级抗拉能级锚杆的基础上抗 剪能力提高数倍以上。 抗弯能力提高数倍以上, 而且土体注浆作业可以通过钻锚一次完成, 使得本发明锚杆能够适应于任何岩土地层。
本发明通过设置锚杆工作件托套外挂钢绞线形式, 可使施工速度明显加快, 同时, 由于旋进方式的改进, 使钻机扭矩要求减小, 单位面积锚固力增大, 钢绞线旋进平稳、 顺畅 ; 如果配合理想的钻尖, 本发明可广泛适宜各类岩体破碎带松散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局 限于下列内容的表述。
图 1 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整体结构示意图 ;
图 2-1 为本发明钻尖及钻尖连接管结构示意图 ;
图 2-2 为本发明钻尖连接管 A-A 向剖视图 ;
图 2-3 为本发明钻尖连接管 B-B 向剖视图 ;
图 3 为本发明锚杆工作件托套结构示意图 ;
图 4-1 为本发明滑键套结构示意图 ;
图 4-2 为本发明滑键套 C-C 向剖视图 ;
图 5 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整体结构示意图 ;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 1 所示, 一种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 它包括钻尖连接管 2、 与所述钻尖连接 管 2 端部固接的钻尖 1、 滑键套 5 及锚杆工作件托套 3 ; 所述锚杆工作件托套 3 与滑键套 5 的外壁固定套接 ; 所述钻尖连接管 2 与滑键套 5 固定相接。
参见图 2-1、 图 2-2 及图 2-3 所示, 若钻尖采用三叶片钻尖结构, 本发明在所述钻尖 连接管 2 的外壁可固定设有隔离套板 4。
参见图 3 所示, 为使钢绞线托挂方便, 本发明所述锚杆工作件托套 3 的外壁可固定 设有钢绞线挂耳 6。
参见图 3 所示, 另外, 为满足多次注浆的需要, 本发明在所述锚杆工作件托套 3 的外壁可固定设有附加注浆管挂耳 7。
参见图 2-2、 图 4-1 及图 4-2 所示, 本发明所述钻尖连接管 2 一端部的横截面为 “O” 型结构 ; 所述滑键套 5 内壁的横截面为 “O” 型结构 ; 所述钻尖连接管 2 与滑键套 5 内壁插接 固定。
参见图 5 所示, 本发明所述钻尖采用螺旋钻尖结构 ; 所述螺旋钻尖包括一字钻尖 10、 侧壁配有出浆孔 12 的中空螺旋钻杆 11 ; 所述一字钻尖 10 的底部与中空螺旋钻杆 11 的 顶部固定相接。当锚杆工作端到达设定位置时, 可通过中空螺旋钻杆 11 中的出浆孔 12 向 土体内进行注浆。
本发明所述钻尖采用金刚石钻头或硬质合金钻头。
一种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的使用方法, 可按如下步骤依次实施 :
(1) 将锚杆工作件固定套装于锚杆工作件托套 3 上 ;
(2) 将锚杆工作件托套 3 与滑键套 5 的外壁固定套接 ;
(3) 将钻尖连接管 2 固定套接于滑键套 5 的内壁 ;
(4) 将空心钻杆 9 的端部与滑键套 5 的端部连接 ;
(5) 一边旋转空心钻杆 9 进行钻孔、 注浆, 一边将锚杆工作件托套 3 带入土体中 ;
(6) 将步骤 5 中的空心钻杆 9 前端与滑键套 5 分离, 将上述空心钻杆 9 移出, 其余 部件留在孔中。
本发明所述步骤 (1) 中的锚杆工作件可选择钢绞线。
本发明所述步骤 (1) 中的锚杆工作件也可选择钢绞线及附加注浆管 ; 当步骤 (6) 执行完毕后, 通过留存在孔中的附加注浆管进行多次注浆。
本发明钻杆带进式预应力锚杆是利用空心钻杆, 在杆体端部通过锚杆工作件托套 外挂钢绞线, 并联接一次性钻头, 利用钻机将杆体打入地层, 再通过杆体的中孔向地层注 浆, 使钢绞线外裹水泥砂浆或水泥净浆体, 沿通长与周围土体接触, 并形成一个结合体, 以 群体起作用。在土体发生变形的条件下通过与土体接触面上的粘结摩擦力, 使锚杆被动受 力, 并主要通过受拉给土体以约束, 加固或使其稳定。 锚杆的设置方向与土体可能发生的主 拉应变方向大体一致, 接近水平并向下呈不大的倾角。
本发明所述钻头依据土体结构不同可采用多种形式, 较为理想的是螺旋叶片式钻 头。
本发明可通过内置于中空钻杆内的注浆管实现二次注浆, 其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
(1) 中空钻杆与滑键套连接 ;
(2) 钢绞线固定于锚杆工作件托套上 ;
(3) 将锚杆工作件托套安置在滑键套上 ;
(4) 钻头与滑键套相连接 ;
(5) 采用螺旋叶片式钻头钻过自由段, 在锚固段边钻进边注浆 ;
(6) 如需二次注浆, 可在中空钻杆内放置 1 根注浆管 ;
(7) 取出中空钻杆钻杆, 将钻头及钢绞线与注浆管留在孔中。
本工法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 ( 构 ) 筑物的基坑 ( 槽 ) 和管沟临时性支护工 程。在地下水位低的地区或能保持降水至基坑底面以下, 有一定胶结能力和密实程度的地 层, 如粘土、 粉土、 砂土、 圆砾与卵石地层均可应用, 特别适用于普通锚杆或土钉无法成孔的砂卵石地层。 应用于暗挖隧道超前支护、 径向支护及高大边坡的防护方面, 能很好的改良地 层, 达到理想的支护效果。
一、 钻孔
钻孔一般采用地质钻机, 钻头视不同情况采用金刚石钻头、 硬质合金钻头、 麻花钻 头等。钻孔要求保证长度、 方向、 倾斜度。扩孔采用偏铣钻进行扩孔。
二、 钢绞线的制作和安装
钢绞线的直径为一般为 18mm, 钢绞线的端部可压有钢绞线托帽 13, 钢绞线加工前 应进行调直、 除油、 除锈、 去污等处理。锚杆安装前, 检查注浆器具的工作性能。
三、 注浆
注浆水泥为普硅 425 号水泥, 砂子用质地坚硬的天然砂, 注浆用水为拌制混凝土 用水, 外加剂可用 XPM 高效减水剂。注浆压力一序孔为 1.5Mpa 二序孔为 2Mpa。施工时视现 场具体情况及洞壁变形观测结果进行调整。浆液配比为 : 水∶灰∶砂= 0.5 ∶ 1 ∶ 1, 外加 剂为水泥重量的 5%。
四、 锚杆端头处理
待注浆强度达到 70%后, 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将孔口抹平, 锚杆外露部分用防腐漆 涂上。 五、 检查安全监测
周边收敛监测 : 5 米一个测量断面, 3 个测点, 施工期每天测量两次 ( 采用收剑计 ) 用水平仪测量顶拱不沉, 每 20 米设 3 个测点。施工期每天测两次。
六、 拉拔试验
每 300 根锚杆取 6 根作拉拔试验, 3.3 米长锚杆拉拔力要求达到 7 吨。
可以理解地是,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具体描述, 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受限于本 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 修改或等同替换, 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 只要满足使用需要, 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