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释放元件、特别是在纺纱机上 用以释放生头装置的释放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释放元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在纺纱机中用来释放生头装置的释放元件,它包括一握持电磁铁,其上设有一接触表面和可用来调节电源连接的导线,还包括一以弹簧偏置方式安装的握持板,它配合一相对于握持电磁铁的接触表面实现往复运动。
背景技术
在机构的设计中,特别是在纺纱机中,必须在一准确限定的地点和准确限定的时刻产生成十到成百牛顿(N)的力。
已知有一种释放元件包括一电磁铁,它含有一设有孔穴的铁磁材料的磁心和一个与电源相连接的感应线圈。电磁铁上设有一接触表面用来使衔铁配合在释放元件的套管中作往复运动,并在运动方向上装有一个销子作为释放元件。在电磁铁未接通电源的状态下,衔铁与电磁铁不接触,一旦电磁铁的电源接通后,磁力便把衔铁吸向电磁铁,同它相接触而固定。当靠近电磁铁并然后固定在其上时,衔铁以及从而释放元件便受到一个由电磁铁的参数所决定地力。当线圈与电源切断后,装在释放元件的套管与衔铁的远离电磁铁的一端之间的小弹簧便把衔铁拉回到其初始位置。
以这种方式安排的释放元件其缺点在于:被释放的力与释放该力所需的动力需求量之间的比例太低。因此释放元件的经济性很差。另外一个缺点在于:尺寸很大的释放元件需要总计几十牛顿的释放力。还有一个不利因素是在释放过程中,吸力值从工作循环开始到衔铁位于电磁铁的接触表面上达到最大值,吸力的增加有一时间过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在被释放的力与释放该力所需的动力需求量之间其有一很高的比例的释放元件,并在工作循环一开始就有一最大的释放力。
本发明的原理
本发明的目标已由一种释放元件,特别是在纺纱机中用来释放生头装置的释放元件来实现。其原理在于:把握持板推到远离握持电磁铁接触表面的位置的作用力高于在此位置上由接通的握持电磁铁所产生的吸引力,而当握持板压在握持电磁铁的接触表面后,该握持板由一作用力吸引到所接通的握持电磁铁上,该作用力克服由所述弹性底座在离开握持电磁铁的接触面方向作用在握持板上的压力而积聚在该弹性底座的能量,而当握持电磁铁的电流源切断后,由于该弹性底座的压力而积聚在握持板的弹性底座上的能量就被释放。
这种方式的释放元件能以明显减小的动力需求量来实现控制运行。同时这种安排能保证被释放的力有一有利的过程,其最大值出现在工作循环开始的时刻,即在握持电磁铁从电流源切断之时。
在优选的实施例之一中,握持电磁铁设有一孔穴,在孔穴与一端位于孔穴内的销子的前端面之间设有一存放表面,销子的另一端支靠在握持板的后端,而握持板又支靠在释放元件套管的内部前表面上,在握持电磁铁的孔穴内设有一压缩弹簧,孔穴的从握持电磁铁的接触表面到存放表面的深度大于销子长度与压缩弹簧压缩到底后的长度的总和,而握持板的前端装有一个穿过释放元件套管的前杆。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握持电磁铁上设有一孔穴和一存放表面,孔穴内设有压缩弹簧的一端,它的另一端支靠着握持板的后端,而握持板的前端又支靠着套管的内部前表面,孔穴从握持电磁铁的接触表面到存放表面的深度大于压缩弹簧压缩到底后的长度,并且握持板的前端装有一个穿过释放元件的套管的前杆。这两种实施例都很简单和可靠。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从一表示释放元件、特别是纺纱机上用来释放生头装置的释放元件的纵向截面的附图来概略地说明。
实施例
释放元件,特别是用来释放生头装置的释放元件,是气流纺纱机的一个部件。气流纺纱机上包括许多相邻设置的工作单元,每个工作单元包括一纺纱单元,在它下方设有一含有棉条的条筒。在纺纱单元上方设有纱线的引出机构、横动机构和卷绕机构,以及纺纱机的生头装置。
释放元件是半自动生头装置的一个部件,它包括一生头装置的张力杆作为一快速动作的机构。释放元件是用来使半自动生头装置的生头机构投入运行,从而起动需要几十牛顿的力的生头操作。
释放元件包括一握持电磁铁1,它具有两根接到一图中未示出的电流源上的导线2。握持电磁铁1的前端是制成一个与握持板4相接触的表面3,握持板4是偏置地安装在一套管5内并配合相对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作往复运动。
在握持板4的前端设有一突出在释放元件套筒5外部的前杆7。握持板4的前杆7如图1所示位于握持板4的表面的中央部分。
握持电磁铁1在其纵向设有一孔穴8,孔穴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制成台阶孔。孔穴8的较大的孔通到较小的孔处便形成了一个圆环状的存放表面9。
位于存放表面9上的是一个压缩弹簧10的一端,它的另一端支靠在销子6的前面11上。销子6是由非磁性材料制成,其一端位于孔穴8内,而另一端是支靠在握持板4的后端。所选的销子所用的非磁性材料是作为握持板4与握持电磁铁1的隔磁目的,以减少损耗。在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孔穴8制成一不通的孔,孔的底部就用作存放表面9。在另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存放表面9包含一横向地位于孔穴8内的棒。在还有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存放表面9用另一熟知的方法来制成。
在握持电磁铁1的底部8与孔穴8在握持板4处的边缘之间的距离是大于销子6的长度与压缩弹簧10被压到底时的长度的总和。
由于在释放元件的释放状态下,握持板4的前端支靠在套管5的内部前表面12上,所以释放元件所在的套管5恒定地把销子6保持在握持电磁铁1的孔穴8内。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在握持板4与压缩弹簧10之间没有销子6,而压缩弹簧10直接支靠在握持板4的后端上。握持板4同压缩弹簧10的接触面是很小的,所以在这两个元件之间并不需要采用隔磁来减少损耗。在握持电磁铁1的孔穴8的底部与孔穴8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压缩弹簧10被压到底后的长度。
在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与套管5的内部前端表面12之间设置有一间隙13,而握持板4就处于其间,间隙13的尺寸大于握持板4的厚度,并且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它的尺寸小于握持板4的厚度与销子6的长度的总和。在未示出的没有销子6的实施例中,间隙13的尺寸是小于握持板4的厚度与压缩弹簧10处于完全松弛状态下的长度之总和。间隙13的尺寸与握持板4的厚度之差限定了由握持板4的前杆7所实现的释放元件的工作行程。为了消除活塞效应,也就是在握持板4从套管5内部前端面12到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的运动和返回过程中在间隙13内的空气压缩,握持板4上设有一空气转移口14。套管5的内部周壁15用作握持板4的引导。如图中所示,在套管5的前部设有一握持板4的前杆7的引导16。
在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握持板4是以弹簧偏置的方式装在套管5内,并以另一种熟知的方式来配合往复运动。握持板4在套管5内是由它的圆周面和前杆7的一部分长度的圆周面来导行的,并在握持电磁铁1中所设的存放表面与握持板4之间设有一个或几个压缩弹簧10,或者在握持板4的前端与释放元件的套管5的内部前端面12之间设有一个或几个拉伸弹簧10。
在握持板4的后端支靠在握持电磁铁1的状态下,由压缩弹簧10所作用在握持板4上的推力的数值小于由握持电磁铁1作用在握持板4使它支靠在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上的握持力的数值。最好这两个力之间的比例是2∶1,这样有利于握持电磁铁1的握持力。握持电磁铁1的吸引力,也就是由握持电磁铁1在接通电流源时作用在被压缩弹簧10推离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的握持板4上的力,是小于握持板4的反向力,也就是由压缩弹簧10对握持板4作用的把它推离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的力的数值。
本装置的工作如下:在工作循环开始之前,握持板4被压缩弹簧10推离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并且它的前端支靠在套管5的内部前端面12上,为了起动工作循环,通过导线2把电流引入握持电磁铁1,从而产生一握持的磁力,但是此握持的磁力太小而不足以把握持板4吸引到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上。为此,例如通过一个其上装有释放元件的手动控制的半自动生头装置的一个杠杆机构所作用的压力来使握持板4的后端同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相接触,或者直接通过操作人员的手动压力,或以其他熟知的方法来实现。这样便使压缩弹簧10受压缩而积聚了对预定的快速操作的释放力所需要的能量。
由于握持力克服了受压缩的压缩弹簧10的压力,现在握持板4已被保持在表面3上,使释放元件处于“准备工作”的位置。
当需要把所述的力予以释放时,可把握持电磁铁1的电流切断,于是其握持力消失而不再把握持板4保持在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上。作为释放元件的握持板4及其前杆7现在立即被受压缩的压缩弹簧10的作用力推向前。因此所指的释放元件预定的力在一准确规定的时刻被释放(起作用)。作用力的值在运动开始时刻为最大,然后逐渐下降。
为了实现释放元件的下一个工作循环,必须再次把电流引入握持电磁铁1来把握持板4的后端推到握持电磁铁1的接触表面3上,于是释放元件再次作好工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