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197123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62001.8

申请日:

2014.09.11

公开号:

CN104264560A

公开日:

2015.01.0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C 7/00申请日:20140911|||公开

IPC分类号:

E01C7/00

主分类号:

E01C7/00

申请人: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廖彩凤; 孔庆伟; 蒋国杰; 赵一成

地址:

200030 上海市徐汇区南丹东路106号3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代理人:

朱俊跃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公开了一种引入了柔性路面,改变了传统的只采用半刚性路面并增加基层厚度应对超载的方法。在相同交通流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下,通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劳使用年限大小的对比,判断何时采用柔性路面或半刚性路面。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只采用半刚性路面并增加基层厚度应对超载的方法,引入了柔性路面;在相同交通流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下,通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劳使用年限长短的对比,提出柔性路面及半刚性路面的适用范围;在相同条件下,对于超载率、超载额较大的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应采用柔性路面结构,以避免超载导致的早期破坏,同时减少后期养护的成本,延长疲劳使用年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收集代表车型、交通量数据,计算未超载情况下累计标准轴次Ne;确定超载额及超载率,并计算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b.根据道路等级、面层基层类型、土基回弹模量、累计标准轴次Ne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拟定半刚性路面结构及柔性路面结构;
c.计算超载条件下基于不同设计指标的设计道路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w,计算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c;对于柔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w,计算以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c
d.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1w、N1c,确定半刚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c;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2w、N2c,确定柔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c
e.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比较Y1w及Y1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对于柔性路面结构,比较Y2w及Y2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
f.比较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及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的大小,若Y1>Y2,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半刚性路面结构;若Y2>Y1,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柔性路面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的计算过程如下:
设超载额为γ,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按下式计算:
1)以弯沉或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γ时,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
N=Σi=1KC1C2(γPiP)a---(1)]]>
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P——单轴双轮组100kN;
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
C1——轮组系数;
C2——轴数系数。
a——γPi<130KN,a=4.35;γPi>130KN,a=5;
2)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γ时某代表车型的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
N=Σi=1KC1C2(γPiP)b---(2)]]>
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P——单轴双轮组100kN;
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
C1——轮组系数;
C2——轴数系数;
b——γPi<130KN,b=8;γPi>130KN,b=9。

说明书

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为了解决由超载带来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我国开始借鉴国外经验开始进行柔性路面的相关研究,并建成了一些试验路,但由于我国超载交通实际情况与国外有所不同,大多为重、超载复合型交通,因此对于柔性路面结构能否代替半刚性基层路面以应对我国超载这一问题,需要通过理论和实际的双重论证。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及公路运输中超载情况严重,为了应对超载,交警部门一般采取的措施是限制车辆的轴载,设计单位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在传统的半刚性路面的基础上增加基层厚度,一方面导致工程造价增加,另一方面则不能有效延缓早期破坏的产生。
国外已经开展了长寿命柔性路面的研究,部分道路已经建成柔性路面,但中国实际采用柔性路面的道路较少,尤其是超载情况下;对于超载情况下的路面结构形式,我国目前一般采用刚性路面或半刚性路面,不采用柔性路面。
对于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的适用范围,在不同超载率及超载额情况下,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研究,也未有系统的判别方法,导致柔性路面在超载情况下的优越性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因此,研究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指导现行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其中,包括下列步骤:
a.收集代表车型、交通量数据,计算未超载情况下累计标准轴次Ne;确定超载额及超载率,并计算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b.根据道路等级、面层基层类型、土基回弹模量、累计标准轴次Ne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拟定半刚性路面结构及柔性路面结构;
c.计算超载条件下基于不同设计指标的设计道路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w,计算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c;对于柔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w,计算以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c
d.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1w、N1c,确定半刚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c;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2w、N2c,确定柔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c
e.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比较Y1w及Y1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对于柔性路面结构,比较Y2w及Y2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
f.比较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及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的大小,若Y1>Y2,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半刚性路面结构;若Y2>Y1,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柔性路面结构。
上述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其中,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的计算过程如下:
设超载额为γ,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按下式计算:
1)以弯沉或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γ时,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
N=Σi=1KC1C2(γPiP)a---(1)]]>
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P——单轴双轮组100kN;
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
C1——轮组系数;
C2——轴数系数。
a——γPi<130KN,a=4.35;γPi>130KN,a=5;
2)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γ时某代表车型的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
N=Σi=1KC1C2(γPiP)b---(2)]]>
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P——单轴双轮组100kN;
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
C1——轮组系数;
C2——轴数系数;
b——γPi<130KN,b=8;γPi>130KN,b=9。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改变了传统的只采用半刚性路面并增加基层厚度应对超载的方法,引入了柔性路面;在相同交通流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下,通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劳使用年限长短的对比,提出柔性路面及半刚性路面的适用范围;
--在相同条件下,对于超载率、超载额较大的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应采用柔性路面结构,以避免超载导致的早期破坏,同时减少后期养护的成本,延长疲劳使用年限。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的逻辑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引入了柔性路面,改变了传统的只采 用半刚性路面并增加基层厚度应对超载的方法。在相同交通流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下,通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劳使用年限大小的对比,判断何时采用柔性路面或半刚性路面。其中,超载的主要控制因素采用超载额及超载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劳使用年限对比指标:层底拉应力、弯沉。超载率为超载车辆数占所有车辆数的百分比,改建路面可根据现场道路轴载调查获得,新建道路可根据现状周边路网轴载调查结论获得。超载额改建路面为现场道路轴载调查得到的超载车轴载总重超过其对应代表车型轴载的百分比,新建道路可根据现状周边路网轴载调查结论获得。
为应对超载情况,引入柔性路面,对比半刚性路面。在相同的交通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通过计算当量标准轴载次数,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对应的疲劳使用年限,判别两种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长短,确定采用柔性路面还是半刚性路面。
参照图1,本发明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g.收集代表车型、交通量数据,计算未超载情况下累计标准轴次Ne;确定超载额及超载率,并计算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h.根据道路等级、面层基层类型、土基回弹模量、累计标准轴次Ne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拟定半刚性路面结构及柔性路面结构;
具体设计流程完全按照《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进行,本部分内容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具体描述如下:
(1)根据设计要求,按弯沉或层底拉应力指标分别计算设计年限内一条车累计标准轴次Ne,确定道路等级,分别对应半刚性路面结构及柔性路面结构两种类型结构计算相应的设计弯沉值及容许拉应力;(2)根据道路等级确定路基回填模量设计值;(3)根据地区经验分别对应半刚性路面结构及柔性路面结构两种类型结构各自拟定几种可行的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方案,根据工程选用的材料确定各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等,确定各结构层设计参数;(4)根据计算指标采用多层弹性体系理论设计程序计算或验算路面厚度。
i.计算超载条件下基于不同设计指标的设计道路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w,计算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c;对于柔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w,计算以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c
j.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1w、N1c,确定半刚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c;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2w、N2c,确定柔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c
k.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比较Y1w及Y1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对于柔性路面结构,比较Y2w及Y2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
l.比较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及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的大小,若Y1>Y2,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半刚性路面结构;若Y2>Y1,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柔性路面结构。
其中,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的计算过程如下:
设某代表车型的超载额为γ,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按下式计算:
1)以弯沉或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γ时,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
N=Σi=1KC1C2(γPiP)a---(1)]]>
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P——单轴双轮组100kN;
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
C1——轮组系数;
C2——轴数系数。
a——γPi<130KN,a=4.35;γPi>130KN,a=5;
2)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γ时某代表车型的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
N=Σi=1KC1C2(γPiP)b---(2)]]>
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P——单轴双轮组100kN;
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
C1——轮组系数;
C2——轴数系数;
b——γPi<130KN,b=8;γPi>130KN,b=9。
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只采用半刚性路面并增加基层厚度应对超载的方法,引入了柔性路面;在相同交通流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下,通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劳使用年限长短的对比,提出柔性路面及半刚性路面的适用范围。另外,在相同条件下,对于超载率、超载额较大的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应采用柔性路面结构,以避免超载导致的早期破坏,同时减少后期养护的成本,延长疲劳使用年限。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64560A43申请公布日20150107CN104264560A21申请号201410462001822申请日20140911E01C7/0020060171申请人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200030上海市徐汇区南丹东路106号3楼72发明人廖彩凤孔庆伟蒋国杰赵一成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31272代理人朱俊跃54发明名称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57摘要本发明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公开了一种引入了柔性路面,改变了传统的只采用半刚性路面并增加基层厚度应对超载的方法。在相同交通流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下,通过半刚性路面及。

2、柔性路面疲劳使用年限大小的对比,判断何时采用柔性路面或半刚性路面。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只采用半刚性路面并增加基层厚度应对超载的方法,引入了柔性路面;在相同交通流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下,通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劳使用年限长短的对比,提出柔性路面及半刚性路面的适用范围;在相同条件下,对于超载率、超载额较大的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应采用柔性路面结构,以避免超载导致的早期破坏,同时减少后期养护的成本,延长疲劳使用年限。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264560ACN104264560A。

3、1/2页21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A收集代表车型、交通量数据,计算未超载情况下累计标准轴次NE;确定超载额及超载率,并计算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B根据道路等级、面层基层类型、土基回弹模量、累计标准轴次NE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拟定半刚性路面结构及柔性路面结构;C计算超载条件下基于不同设计指标的设计道路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W,计算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C;对于柔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W,计算以。

4、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C;D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1W、N1C,确定半刚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C;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2W、N2C,确定柔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C;E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比较Y1W及Y1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对于柔性路面结构,比较Y2W及Y2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F比较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及柔性路面结构的疲。

5、劳使用年限Y2的大小,若Y1Y2,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半刚性路面结构;若Y2Y1,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柔性路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的计算过程如下设超载额为,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按下式计算1以弯沉或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时,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P单轴双轮组100KN;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C1轮组系数;C2轴数系数。API130KN,A5;2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时某代表车型的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权利要求书CN10426456。

6、0A2/2页3P单轴双轮组100KN;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C1轮组系数;C2轴数系数;BPI130KN,B9。权利要求书CN104264560A1/5页4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背景技术0002近几年来,为了解决由超载带来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我国开始借鉴国外经验开始进行柔性路面的相关研究,并建成了一些试验路,但由于我国超载交通实际情况与国外有所不同,大多为重、超载复合型交通,因此对于柔性路面结构能否代替半刚性基层路面以应对我国超载。

7、这一问题,需要通过理论和实际的双重论证。0003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及公路运输中超载情况严重,为了应对超载,交警部门一般采取的措施是限制车辆的轴载,设计单位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在传统的半刚性路面的基础上增加基层厚度,一方面导致工程造价增加,另一方面则不能有效延缓早期破坏的产生。0004国外已经开展了长寿命柔性路面的研究,部分道路已经建成柔性路面,但中国实际采用柔性路面的道路较少,尤其是超载情况下;对于超载情况下的路面结构形式,我国目前一般采用刚性路面或半刚性路面,不采用柔性路面。0005对于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的适用范围,在不同超载率及超载额情况下,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研究,也未有系统的判别方法,导致柔性。

8、路面在超载情况下的优越性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因此,研究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指导现行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明内容0006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0008一种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其中,包括下列步骤0009A收集代表车型、交通量数据,计算未超载情况下累计标准轴次NE;确定超载额及超载率,并计算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0010B根据道路等级、面层基层类型、土基回弹模量、累计标准轴次NE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拟定半刚性路面结。

9、构及柔性路面结构;0011C计算超载条件下基于不同设计指标的设计道路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W,计算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C;对于柔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W,计算以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C;0012D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1W、N1C,确定半刚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C;根据日当量标准说明书CN104264560A2/5页5轴载作用次数、N2。

10、W、N2C,确定柔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C;0013E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比较Y1W及Y1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对于柔性路面结构,比较Y2W及Y2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0014F比较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及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的大小,若Y1Y2,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半刚性路面结构;若Y2Y1,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柔性路面结构。0015上述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其中,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的计算过程如下0016。

11、设超载额为,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按下式计算00171以弯沉或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时,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00180019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0020P单轴双轮组100KN;0021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0022C1轮组系数;0023C2轴数系数。0024API130KN,A5;00252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时某代表车型的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00260027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0028P单轴双轮组100KN;0029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0030C1轮组系数;0031C2轴数系数;0032BPI130KN,B9。0033与已有技术。

12、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0034改变了传统的只采用半刚性路面并增加基层厚度应对超载的方法,引入了柔性路面;在相同交通流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下,通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劳使用年限长短的对比,提出柔性路面及半刚性路面的适用范围;0035在相同条件下,对于超载率、超载额较大的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应采用柔性路面结构,以避免超载导致的早期破坏,同时减少后期养护的成本,延长疲劳使用年限。说明书CN104264560A3/5页6附图说明0036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0037图1是本发明超载情况。

13、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的逻辑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0040本发明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引入了柔性路面,改变了传统的只采用半刚性路面并增加基层厚度应对超载的方法。在相同交通流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下,通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

14、劳使用年限大小的对比,判断何时采用柔性路面或半刚性路面。其中,超载的主要控制因素采用超载额及超载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劳使用年限对比指标层底拉应力、弯沉。超载率为超载车辆数占所有车辆数的百分比,改建路面可根据现场道路轴载调查获得,新建道路可根据现状周边路网轴载调查结论获得。超载额改建路面为现场道路轴载调查得到的超载车轴载总重超过其对应代表车型轴载的百分比,新建道路可根据现状周边路网轴载调查结论获得。0041为应对超载情况,引入柔性路面,对比半刚性路面。在相同的交通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通过计算当量标准轴载次数,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对应的疲劳使用年限,判别两种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长短,确。

15、定采用柔性路面还是半刚性路面。0042参照图1,本发明超载情况下柔性路面适用范围的判别方法,包括下列步骤0043G收集代表车型、交通量数据,计算未超载情况下累计标准轴次NE;确定超载额及超载率,并计算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0044H根据道路等级、面层基层类型、土基回弹模量、累计标准轴次NE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拟定半刚性路面结构及柔性路面结构;0045具体设计流程完全按照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进行,本部分内容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具体描述如下00461根据设计要求,按弯沉或层底拉应力指标分别计算设计年限内一条车累计标准轴。

16、次NE,确定道路等级,分别对应半刚性路面结构及柔性路面结构两种类型结构计算相应的设计弯沉值及容许拉应力;2根据道路等级确定路基回填模量设计值;3根据地区经验分别对应半刚性路面结构及柔性路面结构两种类型结构各自拟定几种可行的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方案,根据工程选用的材料确定各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等,确定各结构层设计参数;4根据计算指标采用多层弹性体系理论设计程序计算或验算路面厚度。0047I计算超载条件下基于不同设计指标的设计道路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对说明书CN104264560A4/5页7于半刚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W,计算以半刚性基层底拉。

17、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1C;对于柔性路面结构,计算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W,计算以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单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N2C;0048J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1W、N1C,确定半刚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1C;根据日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N2W、N2C,确定柔性路面结构以路表弯沉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W,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疲劳使用年限Y2C;0049K对于半刚性路面结构,比较Y1W及Y1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对于柔。

18、性路面结构,比较Y2W及Y2C的大小,取其中值小者作为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0050L比较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1及柔性路面结构的疲劳使用年限Y2的大小,若Y1Y2,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半刚性路面结构;若Y2Y1,确定超载情况下采用柔性路面结构。0051其中,超载条件下代表车型当量轴载换算系数的计算过程如下0052设某代表车型的超载额为,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按下式计算00531以弯沉或柔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时,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00540055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0056P单轴双轮组100KN;0057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0058C1轮组系数;0。

19、059C2轴数系数。0060API130KN,A5;00612以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超载额为时某代表车型的当量轴载换算系数N00620063式中N当量轴载换算系数;0064P单轴双轮组100KN;0065PI被换算代表车型的单轴I的轴载KN;0066C1轮组系数;0067C2轴数系数;0068BPI130KN,B9。0069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只采用半刚性路面并增加基层厚度应对超载的方法,引入了柔性路面;在相同交通流量、超载率、超载额情况下,通过半刚性路面及柔性路面疲劳使用说明书CN104264560A5/5页8年限长短的对比,提出柔性路面及半刚性路面的适用范围。另外,在相同条件下,对于超载率、超载额较大的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应采用柔性路面结构,以避免超载导致的早期破坏,同时减少后期养护的成本,延长疲劳使用年限。0070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说明书CN104264560A1/1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426456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